久久男人av资源网站无码不卡,在线精品网站色欲,国产欧美精品 一区二区三区,自拍偷亚洲成在线观看

 劇照

天才瑞普利 劇照 NO.1天才瑞普利 劇照 NO.2天才瑞普利 劇照 NO.3天才瑞普利 劇照 NO.4天才瑞普利 劇照 NO.5天才瑞普利 劇照 NO.6天才瑞普利 劇照 NO.13天才瑞普利 劇照 NO.14天才瑞普利 劇照 NO.15天才瑞普利 劇照 NO.16天才瑞普利 劇照 NO.17天才瑞普利 劇照 NO.18天才瑞普利 劇照 NO.19天才瑞普利 劇照 NO.20
更新時間:2025-01-02 04:01

詳細劇情

  年輕有錢又置身于意大利的艷陽下,這是湯姆·瑞普利(馬特·達蒙 Matt Damon 飾)所渴望的生活,卻是迪基·格林利(裘德·洛 Jude Law 飾)早已擁有的東西。
  瑞普利是個出身平凡,生活也毫無值得炫耀的年輕人,他受到一個富商之托,到意大利去游說他號蕩不羈的兒子迪 基,重回他的家鄉(xiāng)美國。但是當瑞普利一到那里,就深深地被迪基的生活形態(tài)所迷惑:美麗的別墅、高級浮華的度假飯店、一擲千金的奢靡生活,以及他美麗溫柔的女友,都令他羨慕不已。
  由于瑞普利一心覬覦迪基的生活,最后這樣的欲望竟擴張成想要將迪基取而代之,他縝密的心思不僅令人咋舌,而冷靜的犯罪手法更教人措手不及。就在他陶醉于親手打造的美夢中時,瑞普利因為一次意外的巧合害他露出了馬腳,于是引起警方的注意并展開調查……
  本片改編自女作家派翠西亞·海史密斯寫于1955年的同名小說,法國導演雷內·克萊芒曾于1960年拍攝過一部以該小說為藍本的電影《太陽背面》,由法國影星阿蘭·德隆主演。

 長篇影評

 1 ) 沒有人一開始都要做壞人——《心計》這片子

  《心計》,這中文翻譯絕妙。
  早先一看到內容簡介便對這電影產生了強烈的觀看欲。作為一名同人女,固然對主人公的性傾向格外感興趣,但是更重要的還是那劇情。順便一提那電影海報的形式感,應該把設計師拖出去槍斃,如果不是仔細看了主演的名字和劇情簡介,那張碟會在盜版市場華麗的碟海中被我當成三流爛片而完全忽略,盜版商都懶得給那種封面的片子多發(fā)幾套……形式感很重要,很重要!

  湯.雷普利[馬特.達蒙 飾]是個生活低賤的青年,但是他有獨特的才能,可以模仿他人的筆跡和聲音,并善于偽裝。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受造船富商之托,去意大利說服富商之子迪奇[朱迪.勞 飾]回到美國。雷普利在船上結識了富家女梅爾蒂.蘭多[凱特.布蘭切特 飾],簡單幾句話便讓她深信自己就是船王之子迪奇.堅尼。在意大利,雷普利乖巧地融入了迪奇的生活,雷普利深深羨慕迪奇的一切,對迪奇產生了一種難以說清的愛慕,當迪奇堅決地否定和拒絕了雷普利后,情緒失控的雷普利用船槳殺掉了迪奇。
  此后雷普利假冒迪奇到了羅馬,再次遇到梅爾蒂并與之約會,但是不久后遇到迪奇的女友瑪芝[格溫妮斯.帕特洛 飾]和音樂家彼得[不知名的帥哥 飾],他設計讓梅爾蒂與瑪芝相遇制造迪奇腳踏兩條船的假像,后來又殺死了發(fā)現他假冒迪奇的弗萊迪,匆忙逃脫羅馬后來到了威尼斯,偽造迪奇的筆跡留下了因謀殺好友而悔恨自殺的信件,不僅使自己逃脫罪責,而且讓迪奇的父親深信迪奇生前的最愛不是瑪芝而是雷普利本人,從而得到了本該屬于迪奇的大筆錢財。
  以為已經脫開一切的雷普利與彼得共同乘船去往雅典,故事到此本該完美,但是雷普利在船上又遇到梅爾蒂,他與梅爾蒂的一吻令彼得感覺到嫉妒和懷疑,無法繼續(xù)掩飾的雷普利勒死了彼得,最后他回到自己的船艙,呆坐著陷入了一片寂靜之中。


  劇情中任何一個細節(jié)都非常精巧。
  影片一開始,雷普利身穿借來的普林斯頓的校服演出,富商漢尼拔.堅尼以為雷普利與自己的兒子同校同級才向他提出去歐洲尋回兒子的請求,而漢尼拔說過的每一句話都被雷普利模仿得惟妙惟肖,使迪奇驚為天人,漢尼拔只提過一次的妻子的名字雷普利也牢記在心,輕易就得到了梅爾蒂的信任。雷普利半夜在劇場彈奏鋼琴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借校服這樣的事情也便不足為奇,也為雷普利日后為了得到奢華的生活而不擇手段埋下伏筆。為了接近迪奇,素愛古典音樂的雷普利狂補爵士樂,并且故意在迪奇面前裝作無意掉出爵士膠碟。
  最精彩的一段是偽裝迪奇的事情敗露后殺害弗萊迪時,抱著弗萊迪碩大的身軀將其搬上車子,夜間有路人走過,雷普利微帶慍怒地大聲抱怨著這“喝得爛醉”的朋友,一低頭,又模仿弗萊迪的聲音進行反駁,聲音之惟妙惟肖,行為之流暢從容,霎時令所有觀眾目瞪口呆。影片前面借梅爾蒂之口提到在羅馬沒有人不認識弗萊迪,在雷普利模仿弗萊迪話音的時候,路人臉上的表情證明他們認出那名“喝醉的胖子”就是弗萊迪,那幾名路人也就成為后來指認迪奇[當時雷普利正在假冒迪奇]的幾名人證,而雷普利本人趁夜逃走,風一般地從羅馬消失。
  雷普利到達威尼斯以后,因為也涉及到迪奇的謀殺案而必須參與警方的調查,早先他早已假冒迪奇的語氣和字跡寫下了給雷普利的一封表明自殺的信件,但是卻裝作一身輕松,探員把信件交到他手中,他先問:“你們已經打開看過?”然后他走到一邊背對眾人看那封信,讀過后雷普利顯得慌亂不堪,低聲道:“這是一封表明會自殺的信?!鞭D而又含淚對著探員厲聲說:“你們早就看過這封信卻還來問我這些無聊的問題?!”于是雷普利變成了一名失去愛人的受害者,令一直陪伴在雷普利身旁的彼得對他產生了同情和愛憐。


  關于雷普利的所作所為有兩種說法,一種是雷普利在殺掉迪奇以后人格分裂,由于他深深愛著迪奇到達了在精神上與之融為一體的境界,所以一邊以迪奇的身份生活著,一邊又以雷普利自己的身份活著。另外一種說法是雷普利對迪奇的愛情純粹是出于對迪奇生活的妒嫉,殺掉迪奇并取代迪奇的生活是從一開頭就計劃好的。
  第一種關于人格分裂的說法是一廂情愿的扯淡,第二種說法過于絕對。
  雷普利對迪奇,一定是妒嫉的,但是也一定有愛情,這兩種感情是可以并存的。雷普利的性取向并不明確,但是可以確定他更偏向男性一方,他愛瑪芝,他也愛梅爾蒂,但是他對于彼得的感情則更加純粹一些,對迪奇的感情又異常瘋狂。殺死迪奇以后他和尸體在一條漂泊的小船上相擁而眠,好象迪奇摟著他安靜地睡著了一樣,后來偽造的那封絕妙的信件,是雷普利自己偽造的迪奇對自己的愛和承諾,欺騙了所有的人,也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自己。真正愛著雷普利的是彼得,然而他也被雷普利殺掉了,可以這么說,如果他不愛上雷普利那么也就不會死,雷普利殺死他終究還是為了隱藏自己的罪行,也是為了掩藏那個骯臟的自己,與其讓彼得知道自己的丑惡而被拋棄,還不如讓他永遠也不知道。


  片中雷普利殺掉三個人,每次行兇的處理都震撼人心。

  第一次是在失控中殺死迪奇,說雷普利失控是因為之前迪奇打了他,在害怕和絕望中雷普利才掄起了船槳。船槳擊中了迪奇的太陽穴,血液崩潰般地流淌出來,遠景中雷普利拿著船槳一次又一次地向迪奇砸去,流著淚活生生地將他敲死。極其安靜,只剩海水的聲音。
  旅店的服務生物把倉皇逃回的雷普利當作了迪奇,雷普利楞了一下。也就是在這以后,雷普利才開始動用自己的才能,一方面隱藏自己的殺人罪行,另一方面借用迪奇的身份過上他曾經渴望過的生活。所以說殺死迪奇并不是從一開始就計劃好的,而是一次意外。

  第二次殺人是殺死識破他假冒行為的弗萊迪。
  弗萊迪思維敏捷,在他闖入雷普利假冒迪奇所租置的公寓時就對雷普利充滿了懷疑,況且他一開始就同雷普利互相看不順眼,那樣的人焉能不殺。雷普利在他闖進門以后用石膏頭像[也可能不是石膏的,但是和我高中畫的那些石膏頭像非常類似……]猛敲他的腦袋,而就在五分鐘以前雷普利還在叮囑輕浮的弗萊迪不要亂碰那昂貴的石像。
  這一幕很容易就令人回憶起韓國電影《紅字》的結尾里,照相館老板娘拿著圣母像一次次砸向丈夫頭部的場面,同樣都是在行兇結束以后,警察來回在室內走動,被清洗得一乾二凈的殺人兇器模糊在警察身后不遠處的畫面。當然,《心計》在前,《紅字》在后。

  第三次殺人是在影片的結尾。
  彼得趴在床上,微笑著講“關于湯.雷普利的一些好的事情”,他的聲音溫柔、低沈而優(yōu)美,雷普利輕輕俯在彼得的背上,耳朵貼著他的身軀,脆弱地笑著傾聽情人纏綿的低語,手中握緊了一條長長的絲巾。

  后來他走回自己的船艙,坐在床邊陷入寂寞。彼得的聲音還在繼續(xù),然后是短暫的呻吟,雷普利哭著喊他的名字,然后什么聲音都沒了。
  而電影一開始的時候,正是雷普利呆坐著的這個場面,他面無表情,旁白他的聲音輕輕說:“如果時間可以倒流,如果往事皆可抹去,從我生命的開頭,從我借校服的時候開始……”
  關于彼得的死,無需擔心會怎樣收場,雷普利依然會巧妙設計,逍遙法外。


  馬特.達蒙的表演非常動人。對于特工題材的電影我一向興趣寥寥,所以他主演的電影我只看過《心靈捕手》,那部電影里他扮演一個大學里的清潔工,閑暇時解出了留在黑板上沒人做出來的數學題目,后來一名出色的老師引導他走上了主流人生路——發(fā)揮天分、把握人生……主題很好,演員也棒[羅賓.威廉姆斯],導演也很強[格斯.范.桑特],那部電影的劇本是馬特.達蒙本人編寫的,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劇本獎,其本人真的智商頗高。
  《心計》中,他所飾演的雷普利看起來并不是那種邪氣橫生的惡人,他看起來脆弱,他所做的一切是因為他真的受到了傷害,然而他所作出的種種偽裝又真實得如此令人害怕,是什么樣的邪惡和智能才能如此輕易地逃過一切。

  電影將視角定在一個犯罪的人身上,但是觀眾卻并不覺得雷普利理應受到法律的嚴懲,反而為他能在各種險境之下能否脫身而感到緊張。他殺死了迪奇后,觀眾們對雷普利更多的是一種同情;至于弗萊迪的死,純屬那胖子活該;彼得的死令人感覺到深深的悲痛,每個人知道雷普利會為了保全自己不擇手段,但是每個人還是都要問為什么雷普利一定要這樣做,而雷普利如果真的存在他也一定問過自己無數次了。

  沒有人一開始都要做壞人,湯.雷普利是壞人么?他當然是,但他又是如此可憐,即使不入監(jiān)獄也受盡心靈的折磨。[同無恥的夜神月同學很不一樣,啊哈?]兩次殺死自己深愛的人,那是一種什么樣的邪惡,又是一種什么樣的脆弱。迪奇太放蕩,瑪芝太執(zhí)著,梅爾蒂太能糾纏,弗萊迪太多事,彼得很完美,但是他太輕信了雷普利。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的錯事可能不是因為有很多壞人,而是因為有太多不一樣的人。

  到了最后,雷普利所失去的已經遠遠超過他所得到的。


  電影的情節(jié)其實并不完美,雖然在后來整個故事說得還算圓滿,但是倘若在真實的社會這樣的事情還是顯得太過荒誕。故事中安排了一些意外,是這些意外使雷普利逃脫,表明雷普利的心計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而他所做的一切偽裝只能安排在那個年代,我說不清楚,大概是50-70年代,聽膠碟的年代,意大利小鎮(zhèn)港邊有漁民高歌著詠嘆調,女士們穿著考究典雅,屋內裝飾繁雜精致,那是一個沒有現代社會惱人的數碼機械橫行的年代,一個讓人去感受藝術的年代。


  影片的節(jié)奏非常流暢,環(huán)環(huán)相扣,充滿張力;演員表演精彩,馬特.達蒙脆弱內向,卻又鎮(zhèn)定兇狠,朱迪.勞輕狂活潑、格溫妮斯.帕特洛溫柔善良、凱特.布蘭切特高貴多情、不知名的帥哥優(yōu)雅深沉……;影片畫面極美,展現了那個時代意大利旖旎的風光和獨特的風情;開頭古希臘歌劇般的吟唱、意大利小鎮(zhèn)的民歌、爵士樂、歌劇、教堂贊美詩……各種類型的音樂貫穿其中,充滿了藝術氣息……非常美。也美得非常奇怪,為什么這么美的一切,合力描述了一個如此殘忍的故事。

  看過之后我深深地哀傷。

  湯.雷普利,坐在陰暗的船艙里面,他剛從彼得那里回來。在他殺了他以后也許他還在他那里呆了好一會兒,等眼淚流干以后就走了回來。
  他的表情如此冷漠,到底是因為悲傷還是冷血。而我也不知道是應該去同情他還是憎恨他。




[湯靜靜地彈奏憂傷的曲子,彼得走了過來。]

彼得:我不相信那封信,你信嗎,我指迪奇那封信,你信嗎?
湯姆:我不知道該信什么。
彼得:他若是殺了弗萊迪,怎能活得安然。每天早上驀然回首,怎能忍受得了?就像每天早上喝咖啡那樣輕松?
湯姆:無論做了什么,無論多么糟糕,無論多么痛苦,你都認為合乎情理,對嗎?總沒有有人認為自己是壞人吧?
彼得:總會折磨人,畢竟殺了人嘛。
湯姆:你會把往事埋進地下室,然后把門關上永遠也不進去嗎?我就那樣做。
彼得:天啊,對。換了我要一座大廈才能埋藏。
湯姆:……然后你會遇上一個特別的人,你要做的就是把鑰匙給他。說:“把門打開,進去吧?!薄怯植荒?,因為那里太黑,鬼怪四伏,萬一被他發(fā)現那兒有多么猙獰可怕……
彼得:你彈憂傷的音樂太多了,那種音樂令你胡思亂想。
湯姆:我只是想把秘密與回憶宣泄出來,打開那門……讓光線射入,照亮一切。但愿我能有一塊巨型橡皮擦掉一切,然后重新做人。但是問題是,彼得,如果……如果……如果……我不知道該怎么講了……
彼得:那就把鑰匙給我吧。

 2 ) 惡意的吐槽

<Tips:首次寫這么長的影評,而且還是一部非常老的片子。主要目的啦,就是看豆瓣影評沒有一篇寫得正常點的,心中有火發(fā)不出來,所以一吐為快。>好啦,入題。

影片的名字很怪異,叫做《天才瑞普利》,但是從中看不到一點天才的痕跡。所能看到的只是自卑到心底的極度壓抑,流淌著貪婪的無盡欲望,虛榮而敏感的脆弱心靈,瘋狂而冷血的無情報復。所謂的天才只是一只慌亂無助、經不起推敲的迷途羔羊,披著人性的善卻將罪惡演繹到極致。

馬特.達蒙所飾演的角色總會有無數的爭議,但說實話看完這部電影,我對瑞普利這個角色是一種極度的厭惡。就像迪奇所說的,他就像一條吸血水蛭,令人厭煩而且陰魂不散。一旦受到傷害,首先想到的就是瘋狂的報復,而從來不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影片中,迪奇作為一個看似紈绔的富二代,對瑞普利已經表現的十分客氣了,而瑞普利還是像牛皮糖一樣死纏著不放,總是貪得無厭的索取。我想,世界上有一種人,還真是惹不起,無法用友善來感化。因為他們不會感到不知趣,反而會得寸進尺,像巨蟒一樣纏著你越縛越緊,直到將你窒息。這種人從一開始就是一種極度變態(tài)的心理,所以還是少惹為妙。迪奇做錯的,也就是一開始沒有明確的拒絕,才給自己帶來了最終的厄運。他只是像個孩子一樣感到好奇,當感覺到危險的時候,他想扭頭逃走,卻被瑞普利釋放出的報復毒液瞬間吞噬。

人一旦走錯一步,就將萬劫不復,沒有回頭的可能。 對于迪奇來說,他錯誤的給了瑞普利一個做朋友的機會。對于瑞普利,我想說是他自己的虛榮自大和極度自卑使他邁出了罪惡的第一步。就像影片一開頭揭示的:“如果時間可以倒流,如果往事皆可抹去,從我生命的開頭,從我借校服的時候開始……”。假冒普林斯頓學生是一種正常人都可能會有的小虛榮,當他發(fā)現這個身份可以幫他騙取他人信任時,瑞普利頭腦中巨大的陰謀才漸次展開。在貪婪的誘惑下,本來看似正常的虛榮越發(fā)膨脹,最終泯滅人性踏上了犯罪的道路,并最終完成了從一個正常人向人格分裂癥患者的轉變。

影片中有一個細節(jié)非常真實的刻畫了兩人之間的心理變化:迪奇在船上單獨面對瑞普利的時候,說出了對瑞普利的真實看法,希望他以后能離自己遠遠的,不要再干擾到自己的正常生活。瑞普利在聽到迪奇對自己的極度厭惡時,一時無法接受并且面無表情的思考了幾秒鐘,然后立刻產生一個十分惡毒的報復計劃。他假意挑釁迪奇,指責迪奇濫情并且表明自己對迪奇的畸形愛戀,這讓迪奇十分反感,并且產生了痛扁他一頓的沖動。但是,迪奇善良的本性還是阻止了他,揮出去的拳頭也只是在瑞普利的臉上拍了幾下以示羞辱。瑞普利抓住這個機會立刻產生了報復的行動,趁迪奇無防備,抓起船槳朝迪奇的太陽穴砸去……

瑞普利屬于一個人格分裂的精神病人,外在是一種懦弱自卑的形象,內心卻又極度自負容不得他人對自己的絲毫否定。從懦弱到惡魔的轉變需要一個能夠說服自己的理由甚至是借口,而迪奇對自己的拍面羞辱正好提供了產生報復行為的正當理由。而這一切又都是瑞普利潛意識里早就策劃好的,他的人格另一面需要的正是這樣一個呈現結果。當第一次報復行為產生之后,就像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需要進一步的謊言和不斷的報復來填補自己看似合理的邏輯。所以就有了后面一連串的殺人事件。影片中瑞普利反復強調的一點,沒有人一開始想要做壞人,這是對自己表象人格的一種安慰,因為不找個借口無法說服自己的人格另一面去繼續(xù)犯罪,只有承認自己一切罪惡的出發(fā)點是好的,才能真正獲得內心的原諒。

“不管你做了什么傷天害理的事,都會給自己合理的借口。誰會覺得自己是壞人?你可以把往事塵封在地下室,鎖上心門,永遠不去想,我就這么做的。直到你遇上愿意懂你的人,你想把鑰匙交給他,讓他打開心鎖,走進你的心房。但是你辦不到,因為你的心太黑暗,藏了心魔,不想讓人看見你的丑陋?!鄙厦孢@段話,是湯姆·瑞普利的一段獨白,說給彼得聽的,也是他內心的真實寫照。這樣的人,注定一輩子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幸福,因為他所做的所有努力,都只是讓幸福離自己更遠,當遠到無法觸及的距離時,自我毀滅也就無可避免了。

看豆瓣上很多人說這是一部具有同志傾向的電影,在我看來純粹扯蛋。如果這就是所謂的同性戀,我可以十分明確的回答這絕對是一種病態(tài)人格。還有,居然很多豆瓣評論表示很欣賞瑞普利的行為,覺得他很可憐。對于這種人渣,我真感到無語了。我想,任何一個單獨的個體,如果只是傷害到了自己,那叫可憐。如果傷害到了其他任何對自己沒有惡意傾向的個體,那叫可恨。由此而遭受懲罰那叫罪有應得。當然,如果從人渣產生的制度方面分析的話,就超出本文所能闡述的范圍之內了??傊痪湓?,能夠認同這種人渣的也必有其人渣之處,哥以后混江湖還真得小心點,正是這種人渣的存在讓我看到了人性的復雜性。

不知不覺間,竟然說了這么多,原本只是想吐槽下對瑞普利這個人物的厭惡,沒想到分析出這么多亂七八糟的東西。最后還不得不佩服導演的功力,非常難得經典的一部講述人格分裂的心理電影,雖然看著很煩但是確實有深度。我想,以后還是不看這種基調陰暗的電影了,對自己的人生沒有一點正面影響,還倒盡了別人的胃口。
<完>

 3 ) 迷失的寓言

在這個迷失自我而沒有得到救贖的故事中,Ripley是徹底失敗的,至少從這一點來看,他并不是那么值得可恨。
電影海報里,前景中的Ripley站在陰暗的角落,叉著一邊腰,微微垂著頭,顯出頹唐之氣。順著他的視線看去,不遠處一對相擁凝視的男女站在燦爛的金黃色里,在他的襯托下,幸福兩個字噴薄而出。
這對幸福的男女很有可能是Dickie和Marge?也可能不是。太遠了,看不清。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是somebody else,是幸福的,站在陽光下。
是誰都無所謂,但為什么不是我?這叫人無法忍受。
Have you ever wanted to be somebody else?加上這句點題的話,海報所傳達的信息顯而易見——Ripley在自我和想要成為的人之間不斷的掙扎。他內心的矛盾貫穿電影始終。
Ripley得有多不待見自己,以至于模仿與偽造居然成為了他的一項特長。
故事開頭,他借了一套Princeton的校服演奏鋼琴,老Greenleaf詢問他是否認識在Princeton讀書的兒子,他立刻意識到這套校服給他提供了他所沒有的地位和榮譽,他乖巧地向不認識的Dickie問好,立刻成了另一個身份的人。
之后幾分鐘簡短的影像交待,拆穿了這個小謊言。 Ripley在做侍應生,低眉順眼,賺取不過一枚兩枚硬幣的小費。偷偷在黑暗的舞臺上彈奏鋼琴,被守夜的老頭子趕走。住在沒有隔音卻有極品鄰居的地下室。
這個卑微的自己,他大概實在是不喜歡。
所以老Greenleaf問他,付你1000美金,你可愿意去意大利喚Dickie回來,他立刻應允了。去歐洲游玩,花別人的錢,代價只是暫時舍棄自己,做做別人——那個不存在的Princeton校友,何樂不為?要知道,那個卑微的自己做不到這一點可不容易。
到了意大利,遇見了美女Meredith。美女驚呼,你是Dickie?他立刻意識到富少Dickie的名號為他提供了吸引美女的資本,于是他成了Dickie。有什么關系,Ripley根本做不到這一點,讓Ripley走開點吧。
在意大利的生活,勝似天堂。Dickie熱情奔放,生活充滿各種樂趣。花的錢還是老Greenleaf的。這個喜歡爵士樂的Princeton校友身份給Ripley帶來了他從未感受過的快樂。
直到這里,身份裝扮給Ripley帶來的都是好處。他逃離那個被困窘的生活環(huán)境拘囿的自己,在借來的關系、地位、名望中享受著一切。是的,他是出于對名望和地位的虛榮才這么做的,可原本的他是那么貧賤,只能躲在劇場貴賓席簾幕背后看著那距離遙遠的華美生活,命運本來就不公平,讓他享受一下,有什么不行的呢?有這樣的奇遇,觀眾大概都會為他高興,甚至有點羨慕他了。能逃離自己的生活,在成為別人的過程中給自己松綁透氣,多少人求之而不得。這一逃,還逃到了富貴生活里??吹竭@里,我以為這就是個輕松的小喜劇,幫觀眾做個夢。
然而接下來出現的一些不甚愉快的小細節(jié),卻不太符合輕松喜劇一切美好的做夢原則。一是Ripley數次被指出他吃喝用度皆是Dickie家里的,讓氣氛有些尷尬。二是Dickie一時興起允諾帶他去有名的裁縫店定制衣服,以及讓他加入上流云集的游艇會,因為沒放心上而沒有兌現,這讓Ripley不太高興。
盡管有些小問題,總體來說這種生活還是美滿的。Ripley沉迷在這種快樂中不能自拔,以至于原本只打算開個小差,暫時舍棄自己的他,開始妄想著永遠。在意大利北部小鎮(zhèn)的游艇上,他激動地對Dickie講述他構想的未來——我可以用我自己錢來這里,我們可以住到一起,你可以跟Marge分手……他沉浸在身份幻想延伸的夢境中,習慣性地忽略了現實。
現實就是自我的存在。真實的Ripley無法被殺死,時不時從陰暗的地下室里露出頭來透氣。Dickie說要去有名的裁縫店給他做衣服,說要帶他加入上流階層的游艇會。Ripley的快樂被撩撥得無法自己。這對Ripley來說太不尋常了,就像兒時爸爸說明天要去游樂場玩一樣。他把這視為一個承諾,期待兌現。但這于富少Dickie,只是尋常生活,不值放在心上,遇見老朋友,就把這事丟一邊了。期待落空,若是Princeton校友有什么所謂,只有那個真實的Ripley才會由于本來的渺小而產生虛榮落空的不高興。這正是Ripley自我存在的體現。
Ripley在Dickie的房間里試衣服。西裝、便帽,他隨手拿起一件在鏡子面前盡情地換pose。那一刻,想必他又把自己當做了真正的Dickie,想象自己是一名風流少爺,瀟灑倜儻,萬眾矚目。他在鏡子前的表演因Dickie的不在場而成立,當真正的Dickie回來,出現在鏡子里,便擊碎了這個夢境。他的表演暴露在別人目光之下。在被識破的尷尬不堪中,Ripley被迫回到自己,那個向往富貴生活卻一無所有的Ripley,然后逃離了房間。
Ripley選擇無視自我的呼喊。他害怕走出扮演的夢境,回到那個他不喜歡的自己。他在背棄自我的路上越走越遠,然而自我就像綁在他身上,他越想掙脫,就發(fā)覺它捆得越緊。
說不清到底是愛上了Dickie還是Dickie的生活。Ripley覺得自己離幸福那么近,他試圖融入Dickie的生活,他想成為Dickie的兄弟、知己,甚至愛人,讓夢境繼續(xù)延續(xù)。去意大利北部小鎮(zhèn)時,Ripley數次試圖表露真情,但每次Dickie都好像有意無意地忽略或調侃開了。
終于,在游艇上,他抓住機會一吐心跡。然而Dickie狠狠地戳穿了他的幻想。你算哪根蔥?你憑什么參與到我的生活中來?你知道你有多無聊嗎,你就像一個寄生蟲一樣,我簡直煩死你了……這些話像鋒利的刀在Ripley的心口剜。Ripley在夢境破滅自尊受傷的極度失望之下失手殺了Dickie。
他的后兩次殺人,也都與自我的矛盾有關。Dickie的朋友敏銳地感覺到異樣,發(fā)現Ripley在假扮Dickie。為了使身份假扮能夠繼續(xù)下去,Ripley殺了他。相較另外兩次,這次Ripley是蓄意為之,并且顯得十分冷靜,他向路人假裝正扶著喝醉的朋友時時甚至不忘模仿對方回應的聲音以求得更加真實。
當Ripley殺Peter時,他已經在這條路上走得迷失了方向,無法回頭了。
應該說Peter的出現,是Ripley在身份扮演中不斷背叛自己的路上出現的最可能的救贖。Dickie和識破他身份的Dickie朋友先后被他殺了之后,Ripley穿梭于不同身份所造成的矛盾張力已經越來越大,無法調節(jié),眼看就要失控。無論是Ripley的內心,還是Dickie的親人對真相的迫近,都讓Ripley疲于奔命。當Dickie把Marge逼到門口,Peter突然出現的時候,我們都大呼幸好,以為Peter救了Marge,Ripley的謊言再也無法繼續(xù)了。接下來的劇情應該是Marge把懷疑告訴老Greenleaf,偵探也查明真相,Ripley在強大的證據面前無話可說被扭送公安秋后處斬。
如果是這樣,那么這個故事就變成了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歌頌正義必然、法律萬能的套路,Ripley直接被打入壞人的行列,正義毫無道理地解決了一切,觀眾也就沒有必要思考Ripley的想法了。
幸好沒有。情節(jié)逆向直轉,老Greenleaf為了掩蓋Dickie多年前犯下的錯居然愿意不再追究關于Ripley和Dickie之間的一切,還將本該由Dickie繼承的遺產分給了Ripley。當知曉真相的Marge在威尼斯水邊向Ripley咆哮,被老Greenleaf拖走的時候,就意味著,只要Ripley自己不說,就永遠不會再有人追問這件事的真相。法律、正義、社會之類的外在壓力對Ripley而言不存在了。
不只這,對Ripley而言還有更好的消息——優(yōu)雅體貼的Peter喜歡上了他。他對Ripley關懷備至。這樣一來,一切清零,他所做的一切不但免于責罰,還找到了生活的依靠??礃幼铀梢赃^好日子了。導演似乎在用排除法講道理:你看,現在剔除了法律的追究,社會道德的壓力,Ripley需要面對的只有自己,他的自己會有什么反應。
他遇到了Meredith,那個把他當做Dickie來愛戀的人。看著這個美艷的人,Ripley再次毫不猶豫地角色扮演,并吻了Meredith。Peter看見了這一幕,他責問了他,依舊溫柔,沒有追究。然而這情景,和他穿戴Dickie的衣帽在鏡子前擺pose,被Dickie發(fā)現一樣,也和Dickie朋友察覺他在假扮Dickie一樣——他在角色扮演的現場被撞破。前面說過,角色扮演因為知情人的不在場而成立,一旦被撞破,Ripley只能被迫回到他自己,而不可能是他所扮演的其他角色,因為只有他自己才會做出扮演這個動作。問題是,他不喜歡他自己。他喜歡成為Dickie,卻難以接受那個卑微的,因為愛慕聲名錢財而假扮Dickie的自己。
現在,他本來要做的是Peter的親密愛人,卻被Peter撞破了。Ripley再次站到了自我撕扯的臨界點。誰都看得出來他的辯白有多無力。Peter沒有深究,Ripley的心里卻在打仗。他開始懷疑,連自己都無法喜歡的自己,究竟為什么會讓Peter喜歡上?于是他讓Peter說說他的優(yōu)點。Peter充滿愛意地列舉,Ripley溫柔,Ripley善良……
我們看到的不是Ripley被愛的幸福,而是他的痛苦和眼淚。溫柔,善良,在經歷了那么多事之后,Peter說的這個人是自己嗎?如果不是,那真實的自己是怎么樣的?卑劣?罪惡?在背棄自己太久以后,他已經無法判斷了吧。Peter越是深情,所用的形容字眼越是美好,Ripley心里的撕扯就越嚴重。那個在地下室被關押太久的自己慘不忍睹,Ripley已經無法觸碰。在這種強烈地撕扯的痛苦中,Ripley殺死了Peter,作為真實的自己的他,無法接受Peter的愛和欣賞。當他用力地扼住Peter的咽喉的時候(我憑聲音猜的,大概是扼住咽喉或者用枕頭壓的吧),他其實是在用力推開那個丑陋的自己。
最終讓他崩潰的,不是法律,不是歧視,不是憎恨,而是愛和溫情。他已經走得太遠了,那個被他遺棄的自己變得見光即死,連愛和溫情都無法拯救他。這難道不是最大的懲罰嗎?

Have you ever wanted to be somebody else?我相信每個人一定都有這樣的時候,Ripley的寓言大概極端了一點,卻絲毫不荒誕。
和不完美的自己相處是最不易的事。然而每當我們的角色被識破,只有一個原點能夠回去,那就是真實的自我。所有失落的焦慮也都來自那里。與其追逐靠不住的肥皂泡,不如學會好好和自己相處。

 4 ) 除了愛自己,我別無他法

越是生活得艱難不堪卑賤到死,心中越是會有不滿與憤恨。
只是這些不滿與憤恨,總是被小人物深藏于心。

然而是哪位心理學家說,社會地位低的人更常露出笑容,因為他們必須要討好別人才能為自己掙得一席之地,一點微薄的薪資,一個對他們來說夢寐以求的機會,一點點的獎金就足以使他們欣喜若狂。
那些笑容比別人更多更燦爛的人,不是傻X就是內心承受著常人無法想象的痛苦,不信你去問問看——因為自卑,因為自尊,因為無法滿足那種巨大落差與生活的困窘
而這些對那些F*K的富家子來說是多么的無聊而又微不足道,他們只知道享受自己的生活,他們不需要真正關心身邊的朋友,他們不需要。

我實在很難對這部片子做出評價。
這世界TNND是金錢與地位運轉的,從來就不曾公平,從來不。

一個人的故事折射出他內心的欲望?不是,那折射出我們自己的欲望。
片子剛開始我們就看到雷普利借校服參加鋼琴伴奏,溫柔美好的意大利歌劇般的演唱,高檔服裝香檳美食,那些漂亮的東西。
可以看得出雷普利聰明然而有些木訥遲鈍,那個階層與他似乎有著天然的隔閡,總有些不適應,不懂得如何回答別人的問題。
替人刷西裝,在散場的舞臺上偷偷練習,因為那件借來的校服意外被叫去把那位公子哥兒迪奇勸回家,我們看到雷普利住的地方既陰暗又處在地下室一般的地方,他從長長的鐵梯爬上去,拎著旅行箱,而一輛高級轎車的司機為他打開車門,此時此刻他會是怎樣的一種心情。
而這一切又是怎樣的反差。

始終不喜歡迪奇,公子哥作派,玩音樂沒長性,到處風流,那位懷了孕為他自殺的女子也只是傷心一陣子之后就不再管了,只是離開當地了事。
這可以說明Jude Law演得十分到位,天然的一副富家子性格,看似英俊帥氣其實根本就是個受不了一點打擊的小孩子,有錢有什么用?光是在那里任性妄為,離開父親就什么都不是。
他對于雷普利也是覺得新鮮罷了,好玩勁兒一過就丟到一邊,雷普利倒是從羨慕,感激到漸漸扭曲了感情,嫉妒,無法言述的愛(我倒不覺得那是同志之愛,愛本來就很復雜不是嗎?)自卑與自尊的掙扎,他從一開始對待迪奇就是真心實意的,真心希望他過得好……我也不覺得那是同志之愛,這種感情哪那么容易說清。
迪奇說雷普利可以穿他的衣服,但雷普利在試穿西裝與隨著音樂扭動身體時迪奇回來了,還以一副被冒犯的語氣質問,恐怕再難堪也不過如此。
雷普利甚至愿意幫他擋下那個懷孕自殺女子的罪過,公子哥兒卻是一副毫不在乎的語氣,誰在乎?他只不過拋棄一切跑去了羅馬,逃避問題。

劇情寫得非常精妙。
雷普利偶爾的一次說謊便成功迷惑住了梅樂蒂,之后他便以這樣的身份與她交談聽歌劇,這是唯一一個他用了迪奇的名字卻表現出雷普利性格的身份,從一開始就是——他們相遇時他還沒見過迪奇,這個謊言就是如此。
迪奇的女友瑪芝很聰明,逐漸接近了真相,一切都在那個戒指被發(fā)現時——對于她就是真相大白,只能怪她的力量太微弱,一個真相和數個謊言相比根本就微不足道。
弗雷迪那個胖子從一開始就藐視雷普利,而這個人又該死地聰明,除了殺他別無他法。
彼得是個性格溫和友好的家伙——我甚至在想,如果雷普利一開始見到的是彼得,故事大概會完全改寫——這世界從來就沒有如果。

令我覺得有意思的峰回路轉是迪奇的父親說的一段話——“孩子不能選擇父母……但父母卻可以選擇孩子?!?br>而之后雷普利得到了財產,這真是……令我感覺相當意外。

其間種種細節(jié)不言自明,一開始在盛怒之下誤殺迪奇,后來為了自保殺了弗雷迪,到最后殺了彼得,其間非常多的細節(jié)足夠玩味。
飯店人員把慌張回來的雷普利誤認為是迪奇,這可以說是開端。
這個意外的謊言從一開始就不可收拾。

殺掉弗雷迪,這個輕浮的胖子從一開始就懷疑雷普利,隨意蔑視他的生活(偽裝的破綻)于是猛敲他的頭,然后來一次醉酒出門的戲劇——有人看見反而是好事,這為他制造了不在場證明。
隨后的信件與偷藏的車牌造就了另一個潛逃假象。
這部片子的手法放在50~70年代再好不過,破綻百出搖搖欲墜,卻化險為夷。

不覺得這樣的雷普利很可怕,反而覺得很可憐。
有種悲傷的,迫不得已的痛苦,一如彼得說“你悲傷的曲子彈得太多了”
然而似乎一切可以重新開始之后,再度遇到梅樂蒂的雷普利,只能選擇繼續(xù)向前走。
拿到鑰匙的彼得是唯一的障礙。
一直覺得梅樂蒂面前的雷普利自信而充滿魅力,那是他自己,唯一不同的是名字。
在彼得面前的也是雷普利自己,唯一沒說的只是真相。

哀傷的音樂緩緩流淌,那個人說著“雷普利好的地方”,然而最終卻漸漸低下去的聲音描述了他的結局。
畫面很美,意大利,羅馬,歌劇院,美麗的房子,卻是這樣令人悵然的故事。
還會有什么其他的辦法?不,沒有其他辦法,滿船都是熟人。

你會把往事關在地下室里,然后鎖上,永遠不再打開嗎?
我想我已經鎖上了,而鑰匙我早已遺失。

我實在對雷普利無話可說,如果我在他的位置上,也許我會做出同樣的事情來。

From FoxChristy

 5 ) 那無關愛,只是移情的渴望

最初是在男裝雜志《Esquire》上遇到這部片子。一張劇照:那不勒斯的日光下,裘德洛、馬特達蒙和格溫尼斯帕特洛(以下統(tǒng)稱小辣椒)慵懶地倚在墻邊。令人倒吸一口涼氣的盛世美顏。乍聽還有凱特布蘭切特(以下統(tǒng)稱大魔王)加盟,那一定是像《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般沁人心脾的文藝片吧。

以后我會寫一篇文章,專門來講解《天才瑞普利》中的男裝設計。

事實證明,我真是傻白甜,Too young, too naive。

但是,多虧了這種不設防的心境,本片給了我一種非常奇妙的觀影體驗。電影結束后久久,我仍沉浸在亞平寧半島的焦灼午后與《你想裝個美國人》的踏踏舞聲中。描寫意大利風情的電影很多,而這部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原因,應該是因為那種洋溢著熱情與浪漫的風光之下,暗涌著顫栗殺機的反差。電影充斥著壓抑的中近景和低位鏡頭,配上幾個反復出現的意象,例如鏡子、支離破碎的人頭與軀體,從運鏡技術與氛圍塑造上來說,真是部值得學習的片子。

然而,我借本文主要想討論的是:劇本。

一個外行的劇本結構分析

《天才瑞普利》的劇本工整而精巧。編劇圣經《Anatomy of Story》里提出過一個四角原則,大意如下:如果你把劇本里的道德價值觀分割成四個象限,你便可以把四個主要角色放在四個角落里。更重要的是,這四個主角應不僅是在目標上有沖突,更要在價值觀上有本質的、不可調和的分歧,那么你故事里的人物矛盾將會到手拈來,戲劇沖突將變得生動而層次分明。

《天才瑞普利》就做到了這一點。按照四角原則,我認為這部電影里角色的本質不同之處,是在于兩個坐標軸:這個人對待他人的表面態(tài)度,和內心是否有明確的底線。同時,我也列出了我認為每個角色的資本與訴求:

瑞普利(馬特達蒙)

表面態(tài)度:一絲不茍——認真; 內在原則:沒有底線——利己。 擁有的:投人所好的技能; 追求的:出人頭地。

迪基(裘德洛)

表面態(tài)度:隨心所欲——散漫; 內在原則:底線分明——利他。 擁有的:階級地位; 追求的:自由與愛。

弗雷迪(菲利浦霍夫曼)

表面態(tài)度:隨心所欲——散漫; 內在原則:沒有底線——利己。 擁有的:階級地位; 追求的:揮霍享樂。

瑪姬(小辣椒)

表面態(tài)度:一絲不茍——認真; 內在原則:底線分明——利他。 擁有的:自由與愛; 追求的:責任與穩(wěn)定。

一旦列出來,便不難看出,每個角色都對其他三個角色有一定程度上的不滿意,他們之間可以自然地產生沖突。接下來便很容易定下以幕(Act)為單位的故事結構。什么是幕呢?劇本中的每一幕故事,應該是講一個角色,在經歷了一些事情后,最終做出一個影響劇情的重要決定。

《天才瑞普利》可以被解讀為傳統(tǒng)的三幕劇,但我更傾向于四幕——雖然第四幕很短,更像是尾聲。而每一幕,只要著重處理其中一個角色的戲劇矛盾就好了:

第一幕(前面一小時):

瑞普利的戲劇沖突對象是迪基。 角色轉變:瑞普利決定不再掩飾自己的情緒,告白。

第二幕(中間半小時):

瑞普利的戲劇沖突對象是胖子弗雷迪。 角色轉變:瑞普利決定將戲演到底,為了維持身份不惜主動殺人。

第三幕(后期半小時):

瑞普利的戲劇沖突對象是小辣椒瑪姬。 角色轉變:瑞普利經過數次激烈的內心掙扎、最終敗走,開始對自己的罪惡進行反思。這是全片情緒最激烈的一幕,以兩人的關系崩潰作為結束。

第四幕 / 尾聲(最后十分鐘):

瑞普利的戲劇沖突對象我本以為是彼得,但其實是他自己。因為彼得其實是一個對兇殺案沒有感情投入的配角。 角色轉變:瑞普利拒絕了面對全世界唯一一個接受自己的人,并且踏上了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道路,在痛苦中不斷折磨自己。全片完。

由此可見,《天才瑞普利》每一幕的戲劇沖突,都是建立在前一幕的結果上進行深化升華。

然而相較其他影片,本作了不起的地方,是在這個過程中,真正的做到了道德中立。故事中的數條人命,導演不緬懷也不譴責,甚至代表外界審判的警察,態(tài)度也是模棱兩可的。

——這個故事完全由瑞普利的主觀角度出發(fā)講述,沒有一個鏡頭瑞普利不參與。我們該恨瑞普利嗎?我們該愛瑞普利嗎?這個故事,究竟是關于愛的嗎?

不止是愛,更是渴望的故事

在看第一遍時,我以為《天才瑞普利》只是一個普通的愛情故事:瑞普利愛上迪基,示愛而不得,吃醋釀成情殺。隨后換臉,被大魔王愛上,被彼得愛上,最終放棄,無心再愛。

回放兩遍后,覺得這樣解讀未免片面。豆瓣上本片的大部分影評,也是聚焦于同性戀糾葛上。

《天才瑞普利》中,每個人確實都在愛,無望的愛,愛而不得。但愛只是一個容器,一種表達。愛背后所承載的——尤其是瑞普利本人所承載的——我認為,是一個關于渴望的故事。

瑞普利渴望身份,渴望成為他人,與其說渴望被愛,倒不如說是渴望認同。他出身貧寒,生計的奔波造就了討好型人格,他無法愛這樣卑賤的自己,也不具有接受愛的能力。

這樣畸形的心理造就了瑞普利的一種移情:既然無法愛自己,那就先成為別人,再愛上那個成為別人的自己好了。

在第一幕里,他太過想要成為迪基,以至于誤以為自己愛上了迪基;我最初以為,瑞普利是因為迪基被瑪姬(或其他野女人)搶走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愛情,瑞普利才會在船上生氣。但后來越看越覺得不對:這真的是愛么?真正的身處愛河的人啊,哪怕是遠望著那個人微笑,你也會像是掉進了糖罐般的甜蜜,可是當瑞普利從窗臺望著院子里迪基與瑪姬歡聲笑語地夸他時——按理說,這應是一個單戀者最應該感到快樂的時刻了吧——可瑞普利的表情是遮掩不住的殺人欲望,在鏡子里機械師般重復著兩人的對白。

殺死迪基之前,瑞普利最快樂的時光,是他穿著迪基的衣服在鏡子前跳舞;殺死迪基之后最快樂的時光,是瑞普利在迪基的羅馬公寓里、穿著迪基的鞋子、過著迪基的生活,彈鋼琴。那時,他嘴角上揚起悠然自得的弧度,仿佛他擁有了全世界。

因此,我覺得這并不是愛情;這只是一種移情,瑞普利從頭到尾,都只是想要獲得對自己身份認同的渴求。

可是,這能怪他么?一個在音樂教室里打雜的調琴小童,固然會對王子公主的浪漫生活產生憧憬,但王子又怎么可能會和他產生真正的愛情呢?而調琴小童,他又怎么會懂這不是真正的愛情呢?

瑞普利愛得何其容易,一次酒吧歡唱、一次同舟共濟,迪基那所向披靡的開朗便讓他動了情。如果從單純利己的角度講,瑞普利讓迪基寫明信片是為了方便抄襲他的簽名,可他又何必夜里靠在迪基身旁,掂著他的歪扭字跡,將迪基的心事一一講解、婉婉到來呢?又何必在洗澡時欲蓋彌彰地試探?唉,如果這都不算愛。

可是這愛真是過于卑微啊,他不懂迪基那話中帶話的交流方式,也不懂如何該回報迪基隨意揮灑濺到他身上的一點臟水,在瑞普利的世界里,那是久旱過后的甘霖。在意大利姑娘溺死后,瑞普利生怕迪基不滿意地拍著胸脯說:我已經做好準備幫你背鍋了。一命相抵,這是他能回報迪基最大的方式了,可迪基根本不在乎這個。迪基在乎的是比償命更抽象的東西,是有能者才會揪心的責任和原則,而這些,掙扎茍活著的瑞普利又怎么會懂。

他們本就不應該重疊的生活,中間被撕開了一條越來越深的裂縫,裂縫里是查理帕克的爵士樂、弗雷迪的譏諷和科爾蒂納的滑雪場,逐漸將瑞普利稍微用奉獻換來的自尊盡數吞噬。

因此最后瑞普利在船上爆發(fā)時,他提到的那些細節(jié):比如那晚上在浴室下棋,你明明就對我有意思!比如那天你和瑪姬在船上做愛,你們發(fā)出聲音,被迫讓我聽,你是考驗我,是故意在折磨我!迪基一臉黑人問號,說什么晚上?什么船?而同樣地,當迪基被惹怒了、掄起拳頭要揍瑞普利時,吼出來的第一句話是:你算是哪根蔥的三流小混混,敢對我這么放肆?

在曾經稱兄道弟的兩人眼前橫著的,一道階級的大山。


好朋友跟我說,這電影講的不就是階級么。想要擠進上流社會的瑞普利,得不到上流社會的尊重。有道理,但私以為不完全是。那不勒斯小鎮(zhèn)里的青年男女,甚至不得志小說家瑪姬,都不是什么揮金如土的土豪,可是卻能和作為上流社會代表的迪基打成一片,在擦肩而過的人生中分享真心,哪怕——如瑪姬所說——那真心像陰天積云遮蓋的太陽,轉瞬即逝。

這又有什么錯呢。沒人有義務給你一輩子的注意力。就連最想要責任與穩(wěn)定的瑪姬,在努力過后,也懂得為迪基放手:「我不再需要你遵循任何承諾了。我不知道那些可怕的罪行是不是你做的,我只知道你傷透了我的心?!埂硇ε愎f場,不訴離觴。

所以,還是回到了渴望上。瑞普利對迪基的要求,要迪基承認他愛他,只愛他,比瑪姬或其他任何女孩子都愛,這本就是錯位的。瑞普利的身世與性格,一個沒有身份的人,想要通過誤以為是愛情的移情來確立自我,這從一開始就注定了是一個悲劇。而角色無法避免的悲劇,是劇本里頂好的悲劇。因此我喜歡這部電影。


電影里有銜接著的兩處,劇本處理得非常微妙,想特地拿出來說說。

第一個情節(jié)是有天晚上,迪基從新買的冰箱里拿出冰啤酒,問瑞普利說,瑪姬和我都對你來歷很好奇。即使是瑞普利拿出明信片讓他抄寫,他也沒扔下這話題,一句句試探著瑞普利的身世:管家說你只有一件衣服,是真的么?瑞普利沒有什么聰明的抖機靈來反駁,只好搪塞。

隨后便是著名的洗澡那場戲。迪基泡在浴缸里說,我沒有兄弟姐妹,瑪姬也沒有,弗雷迪也沒有。這是意味著什么?而瑞普利接話說:這意味著我們可以一起洗澡取暖。迪基臉色瞬間沉了下去。

從拿啤酒到現在,雖然迪基換了三種方式,吐槽自己沒文化不讀書——扮豬吃老虎一直是迪基的長處——但唇槍舌劍之間,他卻在進行著交友過程中一種探戈般的心理游戲,一邊試探著、一邊退讓著,暴露一點內心,然后伸出一雙手說,輪到你了。那時的他,是真心想和瑞普利深化這段情誼的,這大概也是他和瑪姬、弗雷迪、彼得、福斯托都做過的事——瑪姬曾說:兩人同床共寢時,我見過和平時截然不同的細膩的迪基——他或許曾期待瑞普利可以共情自己的孤獨,可對方卻用一種如此粗魯的方式越過了那條線。冰山裂開了,兩人的關系,從此不可逆地下墜。


配角們的盛世美顏

最后講講影片中兩位相對戲份較少,但顏值團滅主角陣容的配角:

凱特大魔王扮演的千金大小姐梅瑞狄斯。她和迪基是一體兩面的,兩個人出身相同,追求的東西也是一樣:自由的愛。然而,和迪基的隨性不同,大魔王承載的是一種錯位的愛。她愛真迪基拋棄家業(yè)追求自由的灑脫,也愛假迪基隱姓埋名旅行的風趣;但讓大魔王墜入愛河的條件,必須是對方也要在上流社會才行,否則她便無法交心。諷刺的是,真正位居上流社會的人,反而都做不到本質的自由——就像迪基一直被自己心中標榜的責任與道德鞭撻折磨——因此才對自由百般追求啊。

彼得代表的,是不求回報的愛。其實迪基的愛也同樣不求回報,但迪基的愛沒有責任支撐,是一種肆意的、狂放的、自然的愛,像盛夏的臺風般摧枯拉朽,而彼得,則更像是晚秋回暖的風……媽的我抒情編不下去了,總而言之,劇本給彼得這個角色的發(fā)揮空間不大,因為彼得出場晚、對迪基這整件事牽連甚微,因此安排成一個比較刻板印象的暖男(對瑪姬對瑞普利都是),也是情有可原。

彼得的溫柔,是代表著世界上唯一一個可以將瑞普利當做瑞普利來接受的圣母,某種程度上來看,是一種非?,旣愄K式的內心折射。但彼得反而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因為瑞普利根本承擔不起這樣的溫柔。一個沒有愛人,甚至沒有愛自己的能力的人,若是忽然被施以無私的愛,會陷入無比漫長而掙扎的自我質疑中。事實便是,他也這么做了。瑞普利將帶著這份悔恨直至他的墳墓。


終于寫完了

沒想到我被裘德洛的美顏和男裝騙進了這個大坑,但是,不后悔!《天才瑞普利》是我近年來看過的劇本最出彩、氣氛最獨特、演員也是最養(yǎng)眼(喂)的電影,希望能與大家討論。

最后感謝好朋友 K 的安利和芙芙的深夜激情劇透(劃掉)討論,有空我一定會另寫一篇,歌頌一下電影里的男裝設計,特此挖坑。

 6 ) 沒有人覺得這是一部時尚大片么?

俺看片的時候十分沒有深度地忽略了瑞普利的心理歷程,心心念念的只有兩件事:一是希望壞人得逞逃脫法網;二是對電影里俊男美女們的著裝打扮百看不厭。

帥得讓人眼花繚亂的裘德洛那么多年前就把如今時興的小禮帽戴得風流不羈了,西耶娜雖說在人品問題上沒有帶眼識人,其時尚品味的確不是蓋的。

女配們的衣服更是一套一套看得人目眩神迷。格溫妮絲每一種裝扮都讓人過目不忘:獨自在院子里寫作時穿的那件帶小巧立領的奶油色開司米毛衣,讓她看上去無比溫柔;到處尋找失蹤愛人時穿的米色風衣配著藍色底的碎花長絲巾,楚楚可憐;在瑞普利住處逗留時穿的豹紋大衣和相配的豹紋帽子富貴逼人;最喜歡最后在碼頭上怒斥瑞普利時瑪姬穿的那件藍色束腰大衣,別致的領子松松垂下,翻出金色的綢緞襯里。

另一位富家女凱特讓俺最愛的裝扮就是她被瑞普利忽悠到咖啡館與格溫妮絲碰面時穿的那身,無檐軟帽,緊身裙子,長長的灰色披肩,活脫一個正宗巴黎文藝女青年。

十年前的電影, 服裝和造型現在看來不但不過時居然還非常時尚,果然simple & elegant才是王道?!短觳湃鹌绽返姆b師,俺無比崇拜您。

 短評

AM大人的慣用手段:顛倒眾生的主角。抱歉地說一句,MD長得實在抱歉——任何人和JL比長相都是輸。(AM——“全世界花癡的福音”竟然和JL一樣都是摩羯男。還以為AM會是金?;蛱炱?,每一部片都力求美輪美奐。)

8分鐘前
  • ζω?ιδ
  • 推薦

一個腹黑自卑受為了一個霸王別扭攻出柜殺人,再為了一個陽光可逆攻崩潰迷失的可憐故事,我想成為你,所以我愛你;我愛你,恨不得變成你。雷普利并不如傳說中那樣的聰明,他不是模仿的天才,他只是癡心的天才。我愛你,不惜讓你永遠看不到我的黑暗。

12分鐘前
  • 伍德與夏洛蒂
  • 推薦

根本就是恐怖片!看的時候不停地想捂臉。臥槽太尷尬了!臥槽太緊張了!臥槽太傻比了!臥槽這可咋整!臥槽怎么這樣!臥槽又殺人!臥槽警察來了!臥槽穿幫了!臥槽陰魂不散!能一直保持這種節(jié)奏也蠻屌的……

14分鐘前
  • 囧叔
  • 力薦

全片晦暗而沉重,意大利的風光亦像蒙了一層灰色的霧,只有他,Jack Davenport那雙深邃的眼睛,盛滿了溫柔,給了我溫暖和柔情。那是片中唯一的溫情,亦是愛情。這一夜,我陷入了他那汪無底的眼波。

17分鐘前
  • 細細陳
  • 推薦

“我需要再看一遍諜影重重挽回對馬特達蒙的愛= =”

19分鐘前
  • 粒糖
  • 力薦

不喜歡雷普利這個人,意大利倒是很美。

22分鐘前
  • 九尾黑貓
  • 還行

白嘉軒說自己這輩子沒做過不能告訴人的事,他撒謊,他就不敢把騙賣鹿家田的事說出去。事實是,只有靠著不可告人的黑暗面,我們才茍活至今。偶爾會有一個過客讓我們誤以為可把秘密相托,但在萌生信任的那一瞬也立刻動了殺氣。人生來唯一平等的就是孤獨與沉淪,直到身敗名裂,永墮無間。

25分鐘前
  • 高歌
  • 推薦

一開始看這片名我以為是那種學習很牛逼很刻骨的勵志電影,但是等我看到一半后就覺得是基友片,到最后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是murder!

27分鐘前
  • minhe
  • 還行

明格拉就是有本事把一部犯罪小說拍成文藝片,還把非自己出生地的祖國意大利拍的那么美麗。演員陣容里集結了當年還略顯青澀的諸多日后大佬,個個像鉆石一樣醒目。

31分鐘前
  • 囧之女神daisy
  • 推薦

中間好幾次都看不下去,因為我實在是不忍心看到窮小子雷普利的謊言被揭穿 好在最后沒有(真的是好在嗎?)

34分鐘前
  • 螞蟻沒問題
  • 力薦

當年這些大牌都是nobody,明格拉真是全世界花癡的福音

38分鐘前
  • jj73淺之
  • 推薦

結尾處Ripley殺死Peter是放棄了最后的救贖的機會,任由自我被放逐荒野。扼住那個悉數自己好處之人的喉嚨時,也是試圖將丑陋的自己推開。迷失的人最可悲的便是永遠無法承受愛與溫情,比起外界的裁制,這樣的懲罰才是最令人徹骨寒

41分鐘前
  • aten
  • 還行

狹小圈子里的欺騙,竟然沒被揭穿這些拙劣的謊言。人物塑造不錯,但太經不起推敲了。

44分鐘前
  • 林||我們談什么都像談死!
  • 還行

Matt Damon太丑了,和Jude Law根本不像!不要傷害愛你的人,否則你會死得很慘。如果那時候有腐女,一切可能都改變了。

45分鐘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推薦

Peter is gorgeous?。?!

50分鐘前
  • Mu
  • 還行

偶就是看上了Jack Davenport…………其他的……無視掉……還有 我還是不明白為什么那么多人覺得jude law帥

53分鐘前
  • valo
  • 推薦

如果不是馬特達蒙,還可以再加一星。雷普利這個角色設定得太薄了,人丑,心態(tài)陰暗,占有欲強,死不要臉,自私……真tm集所有缺點于一身,在配上馬特達蒙的一副呆樣,這應該是影史上數一數二令人發(fā)指的丑惡角色了吧。但是,在電影世界里,導演還是可以安排一個金發(fā)美妞,一個優(yōu)雅小哥愛上丫。

54分鐘前
  • 像面條般地活著
  • 推薦

我被困在地下室里,鑰匙再也找不到了

58分鐘前
  • 亞比煞
  • 推薦

“說說你愛我什么?”“因為你純真……因為你善良……因為你溫柔……”叫我如何能不殺了你?你說的根本不是我。

1小時前
  • 顏小獸
  • 力薦

我擦最后居然把這么溫柔的Peter給殺死了!?。?!不開心!!

1小時前
  • 夜麻麻嘛
  • 還行

返回首頁返回頂部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