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三弟的悲劇
在今年香港國際電影節(jié)看的3D版,以翻拍的成就論,三池崇史這回做的不行。早先翻拍《十三刺客》,因為再現了超長大殺陣,導致我對3D版《一命》有不小期待,從而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在時代劇的片海里,《切腹》不僅是小林正樹的個人最高作,它在整個日本電影史上的地位也是極其特殊的?!肚懈埂芬詣”疽婇L,演員的對白方式和真刀格斗都有著驚人魅力?,F在采用3D形式翻拍,其重心難免會落在動作戲甚至是建筑格局和場景還原上,多少就有點本末倒置了??梢?,翻拍這樣一部電影比翻拍一部《十三刺客》要難多了,后者的故事和人物動機確實簡單、純粹許多。更何況,當三池崇史選擇了3D方式,其立意上便矮了三分。好萊塢以外,在3D技術還未完全成熟的情況下,其他國家的作品大多是立足于本土工業(yè)的試驗品。
《一命》最令我激動的地方是開頭片名和主創(chuàng)名字以3D形式打出來,一股濃烈、十分勁道。那之后,內心期待不斷遞減,一邊蹦出如下念頭:市川海老藏的眼睛太小了,仲代達矢的一半神韻都不及。早先仲代達矢以30歲的年紀去演50歲的老浪人,那是造化。市川海老藏試圖再現前輩風采,他也三十有余,又是歌舞伎世家出身,無奈外形過于秀氣文弱,身體蘊藏的爆發(fā)力便少去了大半,直接導致內心情感不夠充沛,臺詞力量也有很大不足。
動作場面上,《切腹》原本有兩場重頭戲,一是竹刀切腹,一是結尾的兩場大戰(zhàn)。三池的惡趣味決定了他必然會選擇前者,但沒想到,挑戰(zhàn)家臣被完全摘去,閃回交代完畢,只剩在井伊家的雪中混戰(zhàn)?!兑幻凡粩噤秩咎鞖庾兓?,風吹雨打雪飄飄,大有暗示時代環(huán)境的悲劇影響。然而在注重環(huán)境空間的同時,人物本身的力量卻被削弱,就像津云半四郎一家的悲劇,到了“破屋偏逢連夜雨”一段,女兒之死就完全成了“賣慘”,尤其是搭上滿島光的憐弱,影片似乎成了一本通俗劇。
相比小林正樹的批判意識,三池崇史似乎更希望觀眾能有惻隱之心。如果拿片中出現的貓兒做比較,生活在井伊家或千千巖家,它們的命運就不同了,這似乎成了人物命運的預兆。同是武士集團,一方得勢、一方落魄,它好像是上天注定,三池并沒有深入挖掘的意思,而是停留于表層的展示(包括對井伊家老的一些正面塑造)。此外,把篇幅浪費在千千巖一家的窮人之苦上,這些做法都令《一命》產生了不小的斷裂,影響了敘事節(jié)奏和故事的精彩性。要知道,原版故事的精彩就在于津云半四郎的講述,不斷倒帶,拋出懸念。到了《一命》,影片講著講著,觀眾都忘了井伊家的事,反倒感覺冗長。
最后,還是那3D的事情。在竹刀切腹一段,瑛太的痛苦狀,在大銀幕令人產生了難忍的生理痛楚,以暴力和血腥的真實感取勝。然而也正是在這個地方,3D似乎成了某種噱頭,對比老版的黑白畫面,那種穿透身體的武士儀式和復雜的悲劇,三池崇史當真是南轅北轍了。剩下大多數地方,《一命》似乎完全沒有拍成3D的必要,尤其是結尾殺陣,實在有些提不起精神?!灸戏蕉际袌?木衛(wèi)映畫】
比起三池崇史前作《十三刺客》少掉了荒誕惡趣味的橋段,但比起小林正樹版的《切腹》,《一命》幾乎沒有任何優(yōu)點可言?!蛇呄樽?
當文藝片男主角遇到CULT片掌門人,再加上“畫蛇添足”的3D,想想就讓人期待不已?!犹俑衫?
參見 《切腹》:另一種悲劇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037229/
2 ) 說不好看的,不如原版的,你不裝逼會死嗎?
新作更佳,更有現代感!
市川海老藏的津云怎么沒有氣場了?他到井伊家從開始的隱忍到最后的殺氣決斗,都把握的相當出色,說決斗太弱的,你以為你看的是中國的武俠劇,武打動作加飛來飛去?說太煽情的,這是現代版《切腹》,當然要有現代元素,你看了那么多悲催煽情劇,也沒見你放個屁,看了《一命》就覺得煽情,你不裝逼能死嗎?
原版的千千巖尸體送回家,看不出津云的悲傷,小林正樹為什么要這樣處理,可能跟當時日本的環(huán)境及歷史有關,但是新拍的《一命》,處理的更符合現代審美觀,津云從驚愕到悲憤交加,市川海老藏演的很傳神,很好,怎么就不如原作了?
津云為什么要復仇?
焦點不是切腹,而是竹刀切腹~
當時很多浪人被貧困所迫假言切腹,作為大名家,如果不想和這些貧窮的浪人糾纏把他們攆走就行了,但是井伊家的那些武士,為了杜絕以后再有這樣的事,鄙視他玷污了武士名節(jié),將計就計讓千千巖切腹。
千千巖跑到大名家里要切腹,看似敲詐,實際就是討飯吧,把命賭上討飯,悲慘到了極點。
如果千千巖用真正的武士刀把自己剖了,事情到此為止,千千巖死了也就死了,津云沒有道理上門尋仇,是你千千巖自己要自殺的,還要跑到別人家,結果死了,怎么也怪不著別人,但是津云無論如何都要復仇,就是在得知千千巖竟然用竹刀切腹。
井伊家的武士,明知他佩戴的是竹刀,還是逼他切腹,他死前受盡奚落和痛苦,死后尊嚴盡失。
一個武士用竹刀切腹,究竟是多大的恥辱?這就是津云要追問的,所以他走進井伊家要討回公道。
影片最后,津云決斗,拔出鞘的也是竹刀,這就是津云對武士道的控訴和反諷,我覺得這處修改比原版更傳神。
從現實角度看,津云用一把竹刀決戰(zhàn)井伊家的眾武士很荒唐,但是從影片的意境看,這是一種虛幻的電影表現手法,比原版更貼切。
津云最后決戰(zhàn)而死,比原版的切腹更有現代意義。
裝逼的二貨們,你們就裝吧。
3 ) 生存
太殘酷了。
其實是白描的世界,體現在日本人身上會讓人有錯誤的感覺——這只是日本。沒錯,這是日本,但不只是。
每個對日本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日本的恥感文化,人們根深蒂固的觀念就是不要麻煩別人,麻煩別人很抱歉,很恥辱。也正因此,許多悲劇的開端都顯得很低調隱忍。而無論怎么隱忍,事情的發(fā)展到最后卻總是以極端慘烈的方式收尾。正如切腹,何其殘酷。不僅刺入,還要橫拉,肚破腸斷。問題是這個法子一時半會兒是死不了的,所以還要麻煩勞駕別人幫忙介錯。
早說過,一些事情不是不重要,而是被夸大了。比如戰(zhàn)爭、榮耀、武道。而真正回到根本的東西卻被人們忽視抑或羞于提及。沒有比生存和更好的生存更重要的事了。要做到這件事,已經需要你打起十二萬分的精神、要用盡自己的智慧和辛勞、不管你愿不愿意你都要頂天立地——誰沒有腳踩一塊實地睡沒有頭頂一片天空呢?!而這不是什么可以選擇的,事實上是沒得選擇。試問,除此之外,你還有更好的選擇嗎?!
絢麗的具足其實不過是一具空殼,就像所有其他看起來燦爛絢麗如繁花著錦烈火烹油的事物一樣,無非虛幻的假象。關于這一點,電影已經表達地很清楚了。倒是最后主人公以一把竹刀力敵數十人的情節(jié)不好,敗筆。
四天王中的井伊直政算是躺著中槍嗎?不重要了,是任何人都不重要。
4 ) 對武士道的批判幾乎沒有,劇情也是很爛
新版對武士道的批判幾乎沒有,劇情也是很爛,用了很大一部分渲染窮日子,劇情拖沓,比老版差太遠了,攝影 分鏡 劇情,還是老版完美!看老版簡直就是在欣賞一種藝術。一命就相當于兩部電影放一起,看完完全記不住故事情節(jié),作為重口味電影導演 求女喝雞蛋 你也不給個特寫,不覺得過分嗎?翻拍經典 真是糟蹋經典。三 可能是你的功力不夠,或者由于政治原因 對武士道精神還是不敢去全面批判,反而結局三個家臣 切腹自殺的改版 完全是敗筆!
5 ) 一命——人性光輝的溫存
每一個人心中,都有屬于自己的哈姆雷特,同樣每一個看這部電影的人心目中,都會有屬于自己對于這部電影的理解。這就正如一部大片,有的人喜歡看特效,有的人喜歡某導演,有的人喜歡某演員,有的人喜歡劇情,有的人喜歡拍攝手法等等。我們無法為一部電影的好壞進行評選,只能為自己心目中這部電影打分
我沒有看過之前的《切腹》,所以也無法比較這部所謂的翻拍比之前那部孰優(yōu)孰劣。但是就這部電影而言,讓我始終由一而終的一個信念就是-人性。導演通過影片帶給我最直觀的印象就是,在人性面前,所有的東西已經變得微不足道了。
影片開頭很簡單,就是通過半四郎的舉動引出整個劇情,通過敘事的手法將整個劇情呈現給觀眾。其實讓我覺得很有印象的一點是在影片早期和后期,半四郎有句類似了無生氣的“哦”字對白。那種語氣一出,剎那間讓你有總毛骨悚然的感覺,第一次出現的時候,讓你感覺到是一種已經在冥界邊緣的感覺,第二次出現的時候,是已經拋身出去的信念。
導演始終用溫情大于殺戮的鏡頭在向我們敘述著一個故事和一個信念,在人性面前,我們什么都可以放下。武士的尊嚴、男人的自尊、父親的威嚴、丈夫的氣魄等等。影片沒有什么打斗鏡頭,相反在刻畫人物內心性格和面對人生抉擇的時候所表現出來的心理面反而讓影片的內涵表現的淋漓盡致。
一個經歷過戰(zhàn)爭洗禮的武士,因為主公沒落而落魄度日,與后期影片出現的那些沒有經歷過戰(zhàn)爭卻鼓吹著自己高高在上的武士榮耀的家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尤其是后期半四郎用竹刀就將他們震嚇住之后,面對一個人的半四郎,反而帶著精良刀具的所謂武士家臣卻無一敢主動攻擊。由此不難看出一個道理,總是有那么一群不學無術的人,靠著響亮的名號來掩飾自己的無能。
影片其實有幾個地方是給我很深刻印象:
一、求女去請求切腹的時候,家老賞給他的糕點那一段,導演用了接近一分鐘的劇情去刻畫這個畫面,這對于120分鐘的電影而言,這塊糕點的出鏡率還遠遠高于那些路人甲、家臣乙等群眾演員,開始的時候真的不理解一個將要切腹的人,為何看到一塊糕點會表現出欣喜的形態(tài)和導演為何要在這塊糕點上落墨如此之重,然后后面的劇情則很好的給出了答案,關于糕點的出現,就是劇情的前中后串聯的其中一個切入點。尤其是那一句“我覺得兩個人一起吃比較香”,讓我們體會到,身為武士的半四郎身上并沒有單單存在武士的優(yōu)越性,更包含了他對兒女深深的愛意,而正是這種愛,讓求女也是善良的成長,這也是為什么當有甲州屋掌柜要娶女主角的時候,半四郎不答應反而半夜跑去問求女是否愿意娶自己女兒的原因,一個善良有愛的人,才能給他的女兒帶來幸福。而到了影片后期,看著女主角將求女用死獲得賞賜的糕點哽咽著吞進去的場景無比悲哀與凄涼,為什么要有這一段,其實也許導演是想借糕點帶給我們一個信息,那吃進去的,可都是滿滿的愛啊,盡管那個糕點有丈夫的血與淚,但是歸根到底,這個糕點,其實就等于說明了一件事,為了她和孩子,丈夫可以付出所有,包括生命,所以那吃進去的每一口,都是丈夫對自己滿滿的愛。
二、求女的刀具;眾所周知,武士刀對于武士而言,就是生命。一個沒有了刀的武士與死人無異。雖然片中沒有著重在這一塊,但是細心的觀眾肯定會留意到,影片初期半四郎曾經去拜訪過求女的父親,當時半四郎看到求女父親在擦拭刀具,曾說了句,“哦。。。和在下的完全不能比啊”以此來表達對求女父親獲得主公賞賜的“兼定”刀的羨慕。這把“兼定”除了是把名器,更是身份的象征,雖然影片沒有交代,但是從后面求女第一次拒絕典當老板要求典當佩刀的要求可以看出,求女身上的刀具應該就是其父傳下來的,而其中一個鏡頭是求女左手緊緊的握了下他的佩刀,由此可以看出,那個除了是武器,更是家族的榮譽。因為早期其實我們知道求女不像傳統(tǒng)武士,更像是一個讀書人,所以肯定刀具給他的意義沒有傳統(tǒng)武士那樣至高無上的,但是他一個讀書人卻以武士自居,最大的理由就是那是屬于家族的榮耀。但是當女主角病重的時候,求女卻義無反顧的將刀具典當掉。由此可以證明,在生命和人性面前,無論是武士尊嚴還是男人的自尊抑或是家族的榮耀,一切已經變得不重要了。
三、貓。貓在劇情里面有兩只,一只是求女落腳的破廟里的流浪貓,也隱射了求女所處的生活是落魄的,就跟流浪貓沒區(qū)別,下雨的時候漏水,唯一的高位擺滿了書籍,而人只睡在地板上,由此可見求女渴望通過自己的學識改變生活但是又無能為力的窘境。而流浪貓的死亡,似乎也預示著災難對于這個家庭所帶來的困苦,女主角看到貓如同感觸到自己,所以傷感無比。而第二只貓出現在半四郎打斗中和最后家老讓下屬把事件處理好的場景中,無論外面打斗如何激烈,那只貓始終雍容華貴般臥在毯上,這就好比這大名或者掌權者一樣,無論下面如何慘烈和水深火熱,對于他們而言,沒有絲毫影響,同時也映射出社會也如此,出身好,哪怕你沒本事都能和那些家臣一樣過著安逸的生活,而出身不好,哪怕你身懷絕技,都只能窮困潦倒度日。也有點像我們當下富二代、官二代和農二代工二代的差距。
四、鎧甲和木刀。鎧甲在劇中代表著權力、榮譽、地位。也就是代表著大名門不可侵犯的權益,而半四郎后期為什么要用木刀而不用真刀,其實意義更大的在于他是想為死去的女兒、女婿、外孫討回屬于他們的尊嚴而已,因為其實就算你拿真刀,也不可能自己一個人就推到整個大名府,更不可能推到整個日本階級統(tǒng)治的弊端,所以木刀和鎧甲代表著自尊和榮耀。用木刀讓敵人為之膽怯,讓鎧甲為之受損,其實就是在于諷刺那些沒有真才實學的家臣只是因為跟了個好大名而故作清高,其實內心根本沒有真武士的坦蕩蕩,所以就算真刀在手,他們也是懼怕手持木刀的半四郎。
后語:其實導演翻拍這部片子,不一定要原汁原味,因為如此一來,翻拍就變得沒有意義。況且翻拍經典,不容易超越,唯一可以嘗試的,當然就是只有原著中所薄弱的環(huán)節(jié)如何能夠在新作中強化而又收到效果而已,從這方面看,《一命》已經做到了導演想要表達的東西了,至于觀眾是否明了,就要看每個人怎么看待這部電影了。
刀沒有好壞、在好人手中就是救人水火的利器,在壞人手中就是殺人的兇器,所以我們在緋村劍心那里也知道,曾經殺人如麻的劍心,哪怕是到了后期,也沒有放下刀,唯一不同的是,他后期的信念變成“假若在這染滿鮮血的刀以及成為犧牲品的生命背后,有個誰也可以安心生活的新時代,我會——替天行道,仗義殺人”。
《一命》沒有鮮血直流的畫面,沒有刺激無比的格斗場景,更沒有提醒武士道尊貴無上的刻畫。有的,只是對人性內心最溫柔一面的敘述,有家、有愛比起所謂的尊嚴,更值得我們擁有,跟愛相比,一切——都不那么重要了。
6 ) 夙愿人未知,飛蛾自投火
昨天一晚上加今天一上午看完了,真的不知道該說些什么,既被劇中精妙的布景與場面打動,更震撼于劇情的張力,雖然自己早就知道劇情,但是還是忍不住想一直看到結尾。影片里面最震撼的是竹劍的兩次意想不到的出場,一開始求女切腹之時,本以為澤瀉所說的這樣一把破刀最多是鈍刀,沒想到緩緩拔出時卻是竹刀。求女用竹刀無法刺入而痛苦哀嚎請求快點介錯的場景讓自己昨晚做了一整晚的噩夢。但那個時候對他并無太多同情,因為“假言切腹”確實是一種近乎敲詐勒索的不道德行為,井伊家為了維護武士的名譽用這種殘酷的方式假戲真做逼其切腹,雖顯過分但似乎也不宜太多指責。直到半四郎兩個月后來到井伊家切腹,向家老講出自己和求女悲慘的故事,才知道求女采取這樣令人不恥的方式,只是走投無路想為妻兒求三兩銀治病,而他們的境遇,原來也全是拜幕府借建城之故削其封地所賜。在那一瞬間求女切腹的悲慘場景又浮現在眼前,澤瀉那近乎刻薄的行為也不禁令人怒火中燒。當半四郎在庭院中緩緩舉起刀,所有人都以為他要大開殺戒,結果出鞘的僅僅是一把竹刀。竹刀沒有剝奪圍攻他的武士的生命,卻將他們身為武士的尊嚴一一擊碎。如果說前面的情節(jié)都是情理之中,那最后半四郎的竹刀絕對是意料之外,觀眾無論如何都沒想到自己面對的是這樣一個持著如托爾斯泰般“勿以暴力抗惡”信條的勇士,哪怕其在復仇時都如此克制,僅僅是削去了澤瀉三人的頂發(fā)。雖然沒有了原版《切腹》那種劍戟片打斗的美感,但在思想深度上卻更進一步,半四郎不是在向井伊家復仇,不是用血流漂杵來祭奠求女,而是像堂吉訶德一樣向那腐朽沒落只顧虛名榮華而不顧百姓生計的所謂武士精神和武家榮光發(fā)起進攻,最后井伊家那具紅色的盔甲轟然倒下就是明證。片尾盔甲又被修復,家老說井伊家保全了武士的名聲,這架頑固的舊時代的機器像絞碎一塊肉一樣絞碎了求女和半四郎一家,只不過身上多了幾道劃痕而已,個人無法撼動這令人窒息與偽善的幕府,只有等待維新的浪潮將其徹底蕩滌。
近期最喜歡的一部電影,三池崇史最近翻拍成癮,從《十三刺客》到這部《切腹》的翻拍,明顯一部強過一部,相比《十三刺客》,《一命》的鏡頭,故事都更好。
多說幾句:這片節(jié)奏比較慢,相對于《十三刺客》來說風格上比較收,其批判性沒有小林正樹那個來得強和直接,但是在一些細節(jié)上他加入了不少更加有內涵的東西,如果沒看過原片的初次看這個故事,定不會失望;看過原片的,細心品嚼,自能看出不少韻味,雖然此片很多地方做得也不夠好過于做作和直接
滿島光就這樣漸漸從上野樹里手里搶走了瑛太。。。
真漢子跟假武士什么義勇仁禮誠忠克還是算了吧不要了那么心酸呢,真諷刺
片長比之《切腹》縮短了10分鐘左右,導致極其經典的郊野對決一場被刪除,取代之三家臣的草草切腹收尾。片中還有幾處明顯的改動:家老變成了跛子,求女之父非切腹而死,津云之女未染黑齒等等??偟膩碚f《一命》和《十三刺客》一樣,顯示了三池崇史向前輩及百年經典的致敬態(tài)度,而所交答卷亦值喝彩
反復切腹和舔雞蛋,這樣惡趣味顯然是某人加進去的私貨;以階級論固然左傾,但以歷史論福島家似乎并不值得同情,被削藩顯系正則咎由自取,片中主角還眼紅井伊這樣的譜代,沒滅你們就不錯了好么;最后,翻拍經典總是吃力不討好的。
三池最幸運之處是生在日本。5顆星。
除了海老藏偏于清秀壓不住場外,其他大小角色選擇都十分得當。撇去3D的噱頭,三池已經有勇氣拋去他在《十三人刺客》里還不忘炫耀的小聰明;文戲吃重,但劇力之弱也是其先天不足所無法避免的。所幸在節(jié)奏上已有所進步。最后允許我穿越一下:洋貴!雙葉!你們倆終于走到一起了!為啥又要生離死別?!
好虐的十五刀。。。@ume 上海電影節(jié)
當初看完《切腹》真是好一陣子激動,真心喜歡。拿三池的版本與之相比有點欺負人。求女的切腹場面很三池,看著也很折磨。用了很大筆墨寫幾人的回憶,好處是最終的慘劇很打動人,不過有點破壞節(jié)奏,還把整部片生生分成兩部分。津云半四郎的殺陣不是很過癮,最終沒切腹我很生氣。
想不到3D化的切腹挺到位的
白碎石庭院的雪中打斗真令人叫絕。當父親發(fā)出了正聾發(fā)聵的質問時,原本晴朗的天空頓時陰暗下來,這是有意為之還是只是有趣的巧合呢?
貧賤夫妻百事哀。一條人命值幾錢?武士的榮耀是什么?覺悟只是但求一死。翻拍作品也依然見功力,前面悶頭的鋪墊到后面看來都是味道,重頭戲感動壞了。2011年就是瑛太×滿島光之年。
倒塌的赤甲,殞滅的一命。羞辱的雋永,真道的永恒。構圖考究,故事簡單平和但結尾起勁。
不好意思,我沒你們懂電影。
最激動的地方是《一命》片名還有主創(chuàng)名字以3D形式打出來……市川海老藏的眼睛太小了,一半仲代達矢的神韻都不及。以翻拍的成就論,三池這回不成
三池老師換了種方式表達暴力
翻拍致敬嗎?劇本不錯 順便看看女主
很少見從這樣人性化的角度來描寫武士,也不常見誰將武士道之虛偽揭露的淋漓盡致。群起而攻一個手握竹刀的人,殺死一個赤手空拳的人,戰(zhàn)敗后就惶惶無助,受到侮辱就拔刀切腹。武士道的忠勇不過如此。這是一部很悲哀的電影。不要去比較,一命是一命,切腹是切腹。后來者有他自己的思考與認知。
比62年的差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