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來,般奴和馬力克生活在一個不同的世界當中,那是一個屬于患自閉癥的兒童和青少年的世界。他們二人分別管理The Hatch & The Shelter兩個非牟利機構,目標在貧困地區(qū)培訓年青人擔任守護工作,負責照顧一些被其他機構拒于門外的重度患者個案。這非傳統(tǒng)的合作關系展現(xiàn)了非一般的人生。
Dylan被瓦倫丁打破鼻子后,他問同他一起坐在長椅上的Bruno:為什么瓦倫丁兩分鐘前還跟我握手,而兩分鐘后就撞破了我的鼻子?Bruno回答:我們剛接觸他們的時候,他們像是突然進入了一個集體,周圍都是人,他們會不知所措。因為被隔離太久,他們不懂交往方式,只要稍微有點沮喪或者害怕就會崩潰。他們無法用語言表達,所以可能會使用暴力。而這只是我的理解,因為事實上,我們并不了解他們。自閉患者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樣子?
我們無從得知,他們?nèi)绾吾尫派埔??如何表達憤怒?以一個常人的標準,無法判斷。片尾患者們在舞臺中央自由舞動的畫面,真的非常感動,或許他們不需要世界的理解,而世界只需要對他們多一些理解就好。
Dylan和瓦倫丁或許是互相救贖的,Dylan沒有看住瓦倫丁,讓他走失后,malik憤怒:這些孩子給你帶來了生活的意義,因為他們你才有了一席之地,我遇到你的時候你根本就不存在(大概是暗指Dylan的黑民身份?)
人生知道的第一條:無人可替你決定,你要自己賦予人生活的意義。
Bruno建立的并非一個傳統(tǒng)意義上的標準化機構,沒有營業(yè)執(zhí)照,沒有衛(wèi)生許可等等,可是如果取締它,自閉癥患者就喪失了一個可能可以相對自在的樂園,于是我們就在標準之外,承認它的存在吧。
一部優(yōu)秀的作品,具有著穿透人心的力量,能夠像太陽一樣溫暖我們,并篤定我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
記得,以前看過一部美國不知名的作家杰克·布恩的《小販的葬禮》,很短很好看,看完后,似乎它使我對人類也肅然起敬了。
今天,推薦一部同樣會“感嘆人類存在的必要性”的佳片——《標準之外》
影片是《觸不可及》的兩位導演奧利維?!ぜ{卡什與埃里克·托萊達諾自編自導的新作。
2011年法版的《觸不可及》,絕對是千禧年之后法國電影中的杰作。
豆瓣近70萬人評了9.2分的高分,豆瓣電影Top250排名第25位,好于99的喜劇片,好于98%的劇情片,非常深受大眾歡迎。
如果說《觸不可及》呈現(xiàn)了一段超越種族和階級的友情,則《標準之外》聚焦了一群用自己去溫暖別人的天使,而兩者同樣細膩動人,會讓人重新審視愛和尊重。
《標準之外》也會讓人想起去年大熱的《悲慘世界》,它們呈現(xiàn)的都是另外一個視角下的法國,為我們打開了了解世界和生活的不同窗口。
它是一部關于“來自星星的孩子”的影片,但拍得一點都不煽情,相反多的是溫情又喜劇的法式表達和溫暖人心的人文關懷。
平凡而偉大,感人而克制,溫情,美好,值得尊敬......
這是看過的人的評價中出現(xiàn)的最多的字眼,總之,這樣的好片值得五星推薦。
2017年,法國巴黎。
女孩艾米麗在街上橫沖亂撞地狂奔,完全不懼怕危險。
以馬利克(勒達·卡代布 飾)為首的一群人追趕著她,終于控制了發(fā)狂的她。
青年約瑟夫已經(jīng)不是第一次乘坐地鐵時按警報按鈕了,他被帶到了警局。
中年大叔布魯諾(文森特·卡索 飾)一番機智解釋從警察手中帶走了他。
這是馬利克和布魯諾兩位非牟自閉癥護理機構負責人的日常生活。
十幾年來,他們就是生活在這樣一個不同的世界當中,為自閉癥患者提供幫助。
布魯諾的機構主要負責看護和陪護。
而馬利克的機構除了陪伴外,還負責培訓年輕人成為合格的護工。
他們彼此支持和幫助,收到都是一些被其他醫(yī)院或機構拒于門外的重度患者。
約瑟夫是布魯諾的第一位病人,布魯諾十幾年如一日照料他。
當我們看到約瑟夫時他情況有所好轉(zhuǎn),布魯諾訓練他獨自坐地鐵,并成功讓他干著一份他們歷經(jīng)萬難所找到的試工工作,可我們無法想象他是如何一點點進步的,這對他們而言每一步都無比艱難。
此外,布魯諾多次參加相親屢試屢敗,因為他每一天都太忙碌了,地方衛(wèi)生所、兒童權利協(xié)會、法院、醫(yī)院等機構每天都在給他打電話,問他是否還能接收其他孩子。
而他還要日夜照顧四十個孩子…
可是由于沒有獲得許可,經(jīng)營場所條件不佳....他的機構被政府調(diào)查人員調(diào)查。
經(jīng)過調(diào)查員的介入,我們漸漸了解一些關于自閉癥的事。
照顧自閉患者不是件容易的事,他們不善于和常人溝通,情緒變化大,會使用暴力甚至是自殘。
事實上,存在部分機構會對病人進行挑選,這是人員過多造成的。
所以,避開棘手的病例是很常見的做法。
還有部分機構會不經(jīng)思考地把孩子們關起來,給他們灌藥,把他們雙腳綁起來,這會讓情況變得更棘手。
其實,正如片中醫(yī)生所言:自閉癥是挺矛盾的,病歷越復雜,就越有可能被留在家里無人照顧,這樣可能會使情況不斷惡化。
對自閉癥患者家庭而言,孩子不被社會接受,無疑是一場煎熬又痛苦的戰(zhàn)斗。
他們是否能夠有能力和一直保持耐心,是否能夠心懷希望的堅持下去...這些都很難,尤其是在沒有任何幫助的情況下..
布魯諾和馬利克的機構能夠接收有迫切需求的病人,他們無條件接收被社會拋棄的病人,或者沒有好轉(zhuǎn)跡象的病人。
他們不是圣人,只是不忍看著這些孩子們沒有人愿意管,而總要有人去管他們的啊。
標準體制以外,是愛與信念在支撐。
他們不用遵循定的規(guī)范,他們遵從自己的內(nèi)心,遵從自己的信仰,憑著一腔熱血和愛心,去縫補公權力留下的巨大缺口。
在馬利克的機構中,有一個黑人陪護員,他曾是個問題少年,現(xiàn)在照顧著重癥自閉癥患者瓦倫丁。
瓦倫丁,攻擊性很強,大部分時間都在打自己的頭,即使用藥效果也不好,仍會傷害自己,所以,他不得不被帶上了頭盔。
黑人小哥在一次和瓦倫丁接觸時,瓦倫丁剛和他握手,好像要和他擁抱,然后突然就把他鼻子撞破了。
他覺得很不解,布魯諾給了他解答:他們被關了很久,幾個月甚至幾年,我們?nèi)ソ佑|他們的時候,他們忽然進入了一個集體,他們不懂得交往方式,不知道怎么辦,會不知所措,只要稍微有點沮喪或害怕,就會崩潰,他們沒法用言語表達,所以就可能使用暴力...
后來,又因為一次疏忽,瓦倫丁意外走丟了,對危險的感知與常人不同的他穿行在車流飛馳的高速上,讓人揪心不已...
影片《標準之外》根據(jù)真實事件改編而來,沒有強烈的戲劇沖突和困境設置,只是展現(xiàn)多個人物生活中的日?,嵥?,讓我們更加真實的感受到了生活的多樣化與差異化,從而引發(fā)關共鳴、思考和關注。
片中有這樣一幕,讓人難忘。
約瑟夫?qū)ο矚g的人,會將自己的頭放在他的肩膀上,因為他多次對于一個女人這樣做,他被試工單位辭退了。
布魯諾陪著約瑟夫看著他們不知看了多少遍的節(jié)目,布魯諾有點勞累了情緒不佳,沒有吃約瑟夫母親做的蛋糕,就要離開,可她卻堅持讓布魯諾打包帶走。
布魯諾說,下次吧,她很難受,布魯諾安慰她:我不介意。沒關系沒關系。我們能做到的。快了,咱們做的一切都有了收獲,相信我,再堅持一下。
可她卻無法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對他說:如果我死了他該怎么辦,一想到他被關起來,我就難受的不得了,還不如現(xiàn)在就跟他一起去死。
布魯諾安撫她:我還是來點蛋糕吧,是你最拿手的菠蘿蛋糕吧。
起先,我不太明白她為什么一直讓布魯諾吃蛋糕。細想了才明白,其實這就是一種情緒累積后的崩潰和絕望時的情緒反射:她擔心的是唯一可以幫她們的布魯諾也放棄了希望。
世間有太多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很多都是我們沒有經(jīng)歷的人所無法想象的。
這呼應了她之前對調(diào)查員說過的話:我經(jīng)常想到那些剛剛得知自己孩子診斷結果的年輕父母,沒有人提醒我要做長期打算,我們從第一天就開始戰(zhàn)斗,孩子小時候很可愛,你不會想象他們長大之后的樣子,但是隨著時間流逝,當他們長大的時候,人們開始用異樣的眼光看他們,對我來說,這個世界的人的就分成了兩類,第一類對我們不再關心,不再聆聽,第二類是少數(shù)關心我們的人。
真正關心他們的人少之甚少,布魯諾們就是這樣讓人尊敬的一群人。
事實上,他們不僅拯救了這些自閉癥孩子和家庭,還有一群誤入歧途的可能會自暴自棄的人。
黑人小哥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他在照顧瓦倫丁的過程中幾度無法堅持下去想要放棄,馬利克對他的關心和幫助起到了作用,另外一面,這些孩子們給他的生活帶來了意義,讓他不再陷入找不到自己的價值的境地。
我們都會搞砸一件事,當受到挫折時,最簡單的就是甩手不干了放棄了,其實這是懦弱的對自己不負責任的做法,真正的智慧,是抓住生活的考驗,去做個勇于迎接挑戰(zhàn)的自己。
后來,黑人小哥選擇留了下來,幫助了瓦倫丁第一次打破內(nèi)心障礙觸碰了馬,影片中幾次在黑人小哥和瓦倫丁相處時的陽光運用特別好。
特別喜歡陽光拍打在他們身上,帶給人希望。
太陽之所以偉大,因為它能吸收包容接納一切,就像他們所做的事,給那些被社會所拋棄的人希望。
布魯諾們,都是普通人,也是一群迎難而上的人,他們讓我們看到了超脫普通你我身上的人性之光。
在片中,當看到這些護工和自閉癥孩子一起踢球,跳舞等時就會讓人很受感動。
這對于常人而言最簡單的事,他們不知道要付出多少才能做到這樣自然和快樂。
這背后是打破自我內(nèi)心的束縛,接納外在的未知,融入集體去表達自我......
最讓人感動的是,不只是他們自由的起舞,更是無數(shù)個平凡的時刻所堆砌起的收獲和希望。
當看到約瑟夫在結尾處,終于獨自一人第一次成功乘坐了地鐵后,我流出了感動的眼淚。
哪怕他還是會習慣性地返回去按下警報器,但這對他而言已是巨大的進步。
不,應該是對他們。
事實上,耐心和堅持這些都是生而為人特別艱難的事,聯(lián)想到自己暗淡無光時還堅持寫下去的心境,就更能感受到布魯諾們長期照顧自閉癥的孩子們的偉大,這里面光有善良和熱情是不夠的,還要付出極大的耐心、時間和精力,當然他們要難上一萬倍......
很開心有這樣一群人在堅持做著這樣有意義的事。我想,這個社會需要那些不為資本裹挾的少數(shù)人,為信仰為內(nèi)心的信念而活,世界因他們而變得更美好。
最后,瓦倫丁終于摘下了面具,接受陽光的親吻。如果沒有布魯諾們和這些特殊的機構的存在,可能有許多男孩要一直帶著面具生活,而我們也見不到他們本來的樣子。
對于布魯諾的機構,調(diào)查團經(jīng)過調(diào)研后決定建議授予特別臨時許可,這種沒有采取一刀切的方式,也讓人覺得充滿了人性關懷。
當然,這無法避免一些無良機構的存在,想要改善這種不好的狀況,需要每個人都予以尊重、包容和支持。
所以,不要抱怨社會的糟糕和冷漠,就盡可能的多點行動,如魯迅所言:
「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fā)聲的發(fā)聲。有一分熱,發(fā)一分光。」
哪怕你無法去為那些自閉或是抑郁的孩子們做點什么,那至少也要試著不帶歧視的眼光把他們當做普通人來對待,這樣的話,這個世界就不會太壞。
作為社工學生 所以是學習視角來看 即使是社會工作起源地歐洲 仍然存在社會政策與落實基層社區(qū)的不適應 案主為特殊兒童時 民間社會組織雖然沒有兒童社會工作和醫(yī)務(精神健康)的專業(yè)知識 但是守住了最低教育康復水平 至少讓案主有處可醫(yī) 而且有綜合性治療的優(yōu)勢 減少藥物和限制性行為 達到平衡 更要學習主人公秉承的社會工作倫理和原則 社工是需要情懷的職業(yè)
說實話,作為一個看過Vincent Cassel 年輕時候有多英俊囂張性感狂野的影迷來說,從看到他的花白頭發(fā), 蒼老皺紋和溫柔眼神的那一刻,我就已經(jīng)要哭了。 確實像很多人說的,社會越來越進步,對于自閉癥患者的態(tài)度已經(jīng)從認知到關切也在慢慢進步,但大概99%的人對于這種所謂的“心理疾病”患者的看法和行為都是,我知道你們很可憐,但還是請離我遠點。很少有人知道真正在他們身邊照顧他們,而且是不帶有任何傷害的在照顧他們的人,不僅是他們的父母,還有一些毫不相關的陌生人們,一些和你我完全一樣的普通人。 像每一個俗人一樣,對于這樣的人我也許會問,是什么原因讓他們決心投身這樣的事業(yè),畢竟“工作”對于很多人來說,只是一份養(yǎng)家糊口的“工作”而已。也許他們有過特殊的人生經(jīng)歷,促使他們“回報社會”,或者有不得不為之的難言之隱,工作之余他們也許自己的生活一團糟,幫助他人之外他們也許有著與人前完全不同的情感世界,等等等等。 但是電影并沒有過多著眼在Bruno和Malik的個人生活上,沒有對他們身世的深挖和煽情,甚至沒有多少情節(jié)在描述兩個人會放任何精力在自己的情緒和想法上。也許在我們看來他們的工作十分困難,甚至麻煩,繁重,與自閉癥患者交流已經(jīng)很麻煩,你更加無法控制自己照顧的人會在什么時候做出什么需要你立刻出現(xiàn)的事情。但對于Bruno來說,時刻守護Joseph,就像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放下電話,盡快趕到他身邊,借自己的肩膀給他靠一靠,僅此而已。直到影片最后,我似乎覺得這一切其實并沒有太多我們期待的“人間有愛”之類泛濫的感情渲染在其中,更加不牽扯任何“責任”和“使命感”,Bruno十年如一日地守護Joseph,并不是因為Joseph對他的依賴,或者他對Joseph的同情憐憫,他只是把Joseph當成一個正常的人類來看待,只是希望他會有普通人一樣的生存能力,有一份普通的工作,可以自己坐地鐵,可以同人正常的交流,而他必須時不時的需要陪在他身邊,不過是Joseph正常的需求,只是這需求比大多數(shù)人更多一些,更需要時間而已。 有人說人最大的問題就是想得太多,做的太少。其實放下自己,別想太多,許多事情都會變得很簡單。Bruno也會去相親,也會想組建一個家庭,然而因為工作,這個愿望更難實現(xiàn)一些。但對他來說,這也不過是很普通的無奈。就像有時候我們想買蘋果,但超市里只有橙子,我們只好下次再來買一樣。 實驗室一位十分開朗活潑的同事,就有一個17歲的自閉癥孩子。再次和許多人一樣,在得知這一消息的時候,我不自覺地對她流露出了同情。她談及了孩子成長過程中她不得不做出的犧牲,卻并沒有任何苦楚,疲憊,還說起,we got a lot of help. 從孩子確診開始,就一直有Bruno這樣的人在幫助她,在幫助一個成長中的自閉癥孩子,如何在保有自己unicorn一樣的特質(zhì)的同時,能夠更好的融入這個有點糟糕的社會。 Joseph再一次想在地鐵中拉響警報,Bruno遠遠地望著他,小心輕聲地提醒他不要,也許是背景音樂太煽情,忍了一個小時的眼淚終于沒忍住??赡芫褪荁runo和Malik這樣的人,讓我覺得這個社會還不算太壞。 如果能有更多的人看到這部電影,希望就算你不能為自閉癥或是抑郁癥患者做點什么,至少試試把他們當做普通人來看待,也許這對于他們來說,已經(jīng)是最好的世界了。
誰能告訴我電影里用了三次的bgm是啥,140字才呢能發(fā)布?那我就來聊聊。
選題很巧妙,小眾但可以撼動人心,但凡是個有心之人都會被感動。當然我不是說他不好。
大部分紀錄片的手法讓我們更加身臨其境,但我覺得最吸引我的還是那個靈性的bgm,用得恰到好處,每次聽到哪里,覺得是導演是在給我時間醞釀感情,我很欣慰,覺得自己被照顧到。
很好的一部片子,但不是我心里的經(jīng)典吧
—————————- 我找到啦
我是一個星爸,我所在環(huán)境給我和我孩子帶來的痛苦遠比電影里所提到的大得多。 我曾試圖解釋,并非家庭教育導致我孩子患病,這是先天的,換來的卻是親戚朋友給我貼上了“推卸責任”的標簽 我曾試圖解釋,我的孩子沒有攻擊性,他只是不知道該怎么和你家孩子一起玩,換來的卻是“有病還帶出來?”的“缺乏公德心”。 我曾試圖解釋,孩子能教會的,他不是傻子,換來的卻是“我們不是特殊機構”的逐客令。 我曾試圖解釋,我孩子不是故意弄亂,我會收拾好的,換來的卻是“沒家教”和強行買下那堆草莓。
溫情的隨筆演繹一個大愛的故事,對于自閉癥患者及其家人的內(nèi)心秩序和民間組織的運作困境著墨太少,就只剩下法式浪漫與人性光輝。不過故事還是很動人的,非典型的愛獻給非典型的你。
是那種淡淡的、慢慢的感動。并沒有特別強烈的沖突或是煽情片段。但是,在那些看似生活的、瑣碎的片段中,綻放出的人性光輝,就讓你們不知不覺被感動了,配樂也很出彩。尤其是,這還是真實事件改編的,一群值得尊重的人,他們是那個龐大的、僵化的機器后面,最好的補充和潤滑劑。文森特·卡索表演也是沒得挑。
干干凈凈,擲地有聲,喜歡。
#72屆戛納閉幕片首映本屆最后一場新電影首映,主創(chuàng)們?nèi)淘诂F(xiàn)場一起觀影,結束后收到的掌聲持續(xù)了很久很久。和文森特卡索坐在一個影廳里看他自己演的電影,這種體驗再次推翻了影像的虛實邊界。關于社會問題的群像,讓人想起《觸不可及》,劇本照顧到了多條支線,幾位人物關系寫的面面俱到且毫不散亂,故事也講的犀利而干脆,沒有突兀的大團圓結局也沒有收不住的煽情,而是把問題擺出來讓大家意識到就適可而止,很有分寸了。演員表演和攝影也很棒,配樂烘托氛圍程度剛剛好,這些自閉癥孩子們的溫暖一面,是真實感動到了大家。值得滿分。(P.S. 好像我是首評?……)
一個由社會“標準之外”的青年群體、組成醫(yī)療救助體系“標準之外”的大家庭,又用“標準之外”的醫(yī)療手段,救助精神評估“標準之外”的邊緣人。施予援手一時容易,長期給予靠愛發(fā)電太難??赐甏似挥幸环N消極想法,現(xiàn)今社會一旦被排異化,唯有邊緣群體間自救方能生存,而家中只剩兩斗米,甘愿獻出其中一斗的人又能有多少呢
這是一個充滿溫情卻又非常克制的電影。故事本身或者說這件事存在現(xiàn)實本身就足夠動人。坐在電影院里會完全迷失在文森特卡索的眼眸里,那種對自閉癥兒童的耐心,特殊的交流方式,以及發(fā)自內(nèi)心的自豪,和偶爾的幽默。影片最后幾分鐘的劇場演出把大屏幕推進,男主的眼中淚光點點,但始終沒有落下一滴,這就是克制吧。我覺得人性還是有光輝的,正如看完電影后,我朋友說這不是她喜歡的電影類型,又問我你覺得怎么樣?我說作為一個本科心理學還曾經(jīng)對自閉癥有興趣讀過一些相關書籍的人來說,我不敢說這是大眾媒介的責任,但如果他們可以拍出這樣的電影,本身對普羅大眾就有深刻的意義,在目前社會現(xiàn)狀來說,這就夠了。 非常動人。對我而言夠好。
標準體制以外,是愛與信念在支撐。
標準之外一語雙關,一個機構是否符合法律的標準,一個人是否符合正常人的標準。對于片中的護工來說,唯一的標準是“愛”。他們將這個標準當做自己的信仰,教會他們伸出手,教會他們伸回手,也教會他們漸漸認識這個世界。覺得影片有些瑣碎,無法打分是近來面對的一個難題。漸漸提取不到新電影的點,但是時間是前進的,時代是不停止的,新電影講述的是發(fā)生在新的時代里的人間事,為什么我活在當下的時代卻無法感知到這些“新”。
我好像找到地方投簡歷了。。。
有多少善良的人愿意花那么多時間和精力用心地去照顧別人家的自閉癥患者或者其它病癥患者?(布魯諾:…為什么十五年來,地方衛(wèi)生屬、兒童權利協(xié)會、法院、醫(yī)生、醫(yī)院每天都在給我打電話,想知道我們是否還能接收其他孩子?為什么我要日夜照顧四十個孩子?可就在我跟您講話的同時,還有五十個孩子在等待,為什么他們總是要敲門來找?…)觀影時不禁想起比爾·蓋茨說過的話:……人們覺得我是有史以來最慷慨的慈善家,這純粹是從經(jīng)濟角度來說的,因為在我一生中會捐獻超過一千億美元,但是相比那些搬到非洲定居、選擇在醫(yī)院做義工、選擇放棄度假、放棄其它需要的東西來做慈善的人,我其實沒有在做出犧牲?!也]有像很多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人那樣真正犧牲自己的時間或良好的經(jīng)濟條件,那些為幫助別人而甘愿奉獻的人們,他們才是世界上最好的慈善家。
之前實習,和自閉癥的孩子一起工作。其實是件體力活,陪他們玩,陪他們畫畫,一個孩子喜歡從梯子上跳下來,每次我都要接住他。工作之后,大家一起討論,聊聊這天孩子們怎么樣。孩子們的努力是以年來計算的。這工作并不悲情,反而心里是滿足。喜歡這部,真實生活的一面又一面。它不煽情,卻美麗得讓你動容。它不控訴,我們好好想想,如何可以做得更好。配樂很棒,靈動又有力。最后那場舞蹈實在美極了。有時生命有多辛苦,也可以有多美麗??催^它后,巴黎的冬天也變得舒服了些。
看了《悲慘世界》覺得法國完了,看了《標準之外》覺得這樣的國家怎么會完呢?
看多了法國電影,好似看到了其底色:情與革命。這種情,是勾連了萬般的彩虹;那種革命,是眾人拾柴的火種。那彩虹和火種,在法蘭西每一個地標上下交相輝映,是藍、白、紅,是自由、博愛,平等。
法國電影的人文精神在影片中得到了根本的體現(xiàn),這種源于意識自覺,以及樂觀主義的情緒是只有在人類文明高度發(fā)達的前提下才可能存在的。所以《標準以外》中一切的飽滿情感,都不是雞湯式的宣泄與抒情,它就是西方社會中人們所相信的傳遞精神。圍繞這家私營的自閉癥中心,卻以此發(fā)散出足夠?qū)拸V的全景式人物圖譜。作為法式社會題材影片,它沒有好萊塢式的三段式情節(jié)設計,也沒有足夠鮮明的反派和困境建立。僅僅依托人物本身,在不同身份角色之間,互相影響,從而將角色厚度做到極致的飽滿,這就是本片依舊具有如此強烈觀感震撼和事件共情的原因。而這些生動的現(xiàn)實性正是當今法國電影的看家本領,也只有法國電影能拍出獨有的精華。
這個世界上最寶貴的品質(zhì)之一就是善良。
這種事法國人絕對可以充當標準,更何況標準之外,無論是否走流程,也竟樂此不疲,就像18世紀他們提出“自由、平等、博愛”,一如既往,滿是溫存善意。7.8
有些人真的會讓你好奇,他們?yōu)槭裁磿氖履琼椆ぷ?,到底是什么支撐著他們。你特別想得到一個極其世俗的答案,這樣就可以讓世俗的我們泰然面對自己,但你看見的卻都是那些無法用世俗損益去判斷的東西??赡苁俏覀儾辉赋姓J,自己也不曾擁有的愛。
總感覺劇情很散,沒有跳出此類劇情片的一個框架。不過整體很好,也沒有硬煽情,內(nèi)容也是合情合理。文森·卡索很棒。三星半。
非常感人的巴黎社工群像,在這個時候看分外有感觸。哪怕體制靠不住了,依然有無數(shù)普通人憑著一腔熱血和愛心,去做最艱難的螺絲釘,焊接公權力留下的巨大缺口。希望能夠有一部華語片,講述在這場劫難中挺身而出的志愿者故事,他們每個人都是真正的“The Extraordinary”。
非常寫實,非常有現(xiàn)實意義,但這個劇本或許應該做一些更明確的取舍:最討巧的方案就是專注于Dylan這個角色,那便是一個相互救贖的故事。老套,但一定有效;假使要把社會價值放到最大,就應該主要以IGAS的資質(zhì)調(diào)查這個視角來展開故事;如果更側重于Bruno這個人物,那就成了一個講述愛與堅持的傳記故事。像現(xiàn)在這樣三條支線一字排開,就難免會過于零碎散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