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豆瓣短評區(qū)有部分帶著強烈情緒的、給這部片子的差評。如果說這個片子敘事上前后有重疊、或是邏輯不清之處,我還可以理解,但因為作者為男性說了幾句話、最后姿態(tài)性地來了一句“I’m not a feminist anymore”就認為這片子不值一看,未免太苛刻了。
就算有些人依然習慣于用“屁股決定腦袋”這樣的認知方式來做判斷,我依然想補充一點,這部片子里出現(xiàn)了很多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投身于美國女權主義運動的人,如今卻開始指出Feminism的一些問題,并為Men’s Rights Movement競相呼告。作為一個女權主義者,你至少可以好奇一下他們思路轉變的契機吧?
一、現(xiàn)代社會中男性可能面臨的弱勢處境
這部片子里所呈現(xiàn)的現(xiàn)代社會男性問題基本上分成三塊:
1. “可拋棄的男性” The Disposable Male
這個概念是由Dr. Warren Farrell提出來的,也是我覺得這個片子里最值得了解的概念。Farrell是老女權運動分子,當年和Gloria Steinem合過影,同時還是美國女權組織NOW(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Women)的一員。所以,雖然他是個男的,這位的意見還是值得聽聽吧?
什么叫“可拋棄的男性”呢?在The Myth of Male Power一書中,F(xiàn)arrell提出,對于一個需要維持種族生存的社會而言,男性一直被視為可拋棄的對象。由于先天的生理優(yōu)勢,體力工作大多數(shù)是男性去做,無論是古時候的種田、蓋房,抑或今天的消防員、礦工等等,同時在面對戰(zhàn)爭、抑或是火災、空難等緊急事故中,成年男性往往被期許要負擔著更多的生存危險——而擁有子宮的女人及其后代兒童作為再生產領域的主要成員,肩負著種族延續(xù)的職責,往往擁有優(yōu)先的逃生權。這種分工下,男性更多被視為success object,被期望扮演養(yǎng)家者、保護者的角色,女性則更多被視為sex object,因其擁有的生育功能而被“保護”,同時也被期望完成繁衍后代的職責。MRA運動家認可女權運動指出了“we value men’s work more than we value female work”的不公平現(xiàn)象,但女權運動是否忽視了,因為女人有子宮,we value female life more than we value male life?
把“可拋棄的男性”向前推一步,正是這種自農業(yè)社會起為種族延續(xù)而產生的社會分工,導致了負責生產(production)的男性處于公共領域,而負責再生產(reproduction)的女性更多處于私領域;這一分工和思維上的慣性延續(xù)到現(xiàn)代社會,就導致男性在工作領域依然比女性占據(jù)更多的優(yōu)勢,承擔更多的經(jīng)濟壓力,而女性依然被賦予生育后代的期望,承擔更多的婚配壓力——這也正是今天我們這些追求性別平權人士所反感的點。
Farrell這個概念的價值在于,它再次提醒我們父權制并不是橫空出世的一個東西,其存在背后有深厚的歷史根源及物質動力——當然,這里絕不是在為父權制作辯護,在當前這個人類體力得到極大解放的時代,父權制顯然過時了。需要注意的是,長期浸泡在女權思潮中容易帶來一種思維慣性:all men are oppressors! 仿佛是歷史上的男性有意地設定了一個重男輕女的系統(tǒng),系統(tǒng)規(guī)則對男性有利,卻以犧牲女性為代價。而MRA卻指出,patriarchy is the RESULT of gender roles, not the vice versa. 倘若把一切問題都賴給父權制,卻不去思考其背后的形成邏輯,那就很難找到今日各式各樣性別矛盾的出路。說得難聽一點, it’s just a way telling men to shut up.
了解到男性作為生產主體的可拋棄性(正如女性作為再生產主體可能遭受的危險和恐懼),以及父權制的形成邏輯,也有助于警醒我們,避免對男性產生想象上的誤差。Feminism切忌進入的認知誤區(qū),就是過分妖魔化男性,部分女權主義理論甚至認為male is inherently violent / bad,這一點是我不能接受的。承認男的天生更壞,這未免太落入本質主義的窠臼,同時也很容易給女性自身戴上不必要的道德枷鎖。
還想補充的一點是,更加不要過度妖魔化底層男性。現(xiàn)在網(wǎng)上存在著一種底層男性都是吸底層女性血的刻板印象,但Paul Elam描述了一個很簡單、但因為過于簡單卻往往遭到我們忽略的情境:“一個出租車司機每周工作70個小時,他絕對不會說,我每周工作70個小時,是為了去控制(CONTROL)我的妻子和小孩”。相反,在很多努力打工養(yǎng)家的男性看來,這種在外工作的打拼,是男性對家庭犧牲、關愛家人的表現(xiàn)。我承認底層男性有一些確實很糟糕,這個群體在社會經(jīng)濟上存在相對劣勢,內心不滿的聲音也很難被聽到,如果再被仇恨言論裹挾,確實非常容易催生出一些極端的報復行為——美國銹帶的底層白人就是前車之鑒了呀!即使還不知道怎么解決這個問題,我想能在這種仇恨的火焰上少澆一把油,也是好的。積極的溝通、關懷、同情永遠比一味指責謾罵更有意義。
就這一部分而言,我認為男權運動和女權運動的目標基本是一致的,說白了就是反對將傳統(tǒng)的性別角色作為當代生活的唯一解,呼喚男女在選擇角色、選擇公共/私人領域上的靈活性。如果女性真的為自己求解放,也應當把男性從bread-winner的想象中解放出來。而如果男性真的為自己求解放,也請不要無視切實存在的 gender wage gap ,請問問你們自己,do women “choose” to earn less than men?
(一個小問題:人類社會的生活形式只能是做公共/私人這樣的二元區(qū)分嗎?有沒有可能產生其他的想象、新的形式?)
2. 喜當?shù)鶈栴} Father’s Rights
片子里具體講了好幾類男性在育兒上的不利境況(——當然,前提是他有意愿做一個參與兒童成長的、負責任的父親),我統(tǒng)稱為喜當?shù)鶈栴}。事實上,MRA的領袖Paul Elam也指出很多男性都是在離婚時,發(fā)現(xiàn)自己很難拿到自己孩子的撫養(yǎng)權,在這一刻決定加入男權運動的(和我國女性的境況多么相像啊!我身邊好多妹子都是在找工作遭受性別歧視的時候女權意識覺醒的)。
在MRA眼中,(美國的)男人當?shù)媾R什么不利局面呢?第一是family court injustice,男人離婚后比較難得到孩子的撫養(yǎng)權,法官一般優(yōu)先把孩子判給女方;第二是parentnity fraud,簡而言之就是被戴了綠帽子,還要給別的雄性養(yǎng)孩子——這大概是虎撲jrs的噩夢?
關于父親權益這個問題呢,首先,作為一個女的,我的直覺告訴我,這是沒辦法的事情呀!生理差異在這,女人有子宮,而且女性分娩和母乳哺育階段也要遭受巨大的風險和壓力的。生育對女的來說算是一個高風險高收益的事情,對男的呢,你至少生理上不會有太多風險對吧。而且在現(xiàn)代社會,因為避孕措施的發(fā)展,女性在面對性生活時的風險已經(jīng)降低了很多,如果沒有避孕,女人做一次愛要背負的風險可就更大了。
但轉念再想呢,我又開始懷疑我是不是也陷入了一種女性思維的惰性?也并不是每個女人都有意愿/有能力當好媽媽的呀,有些男的就是比女的更愛、更愿意花費時間和精力去養(yǎng)孩子,那又怎么算?我現(xiàn)在能給男性的建議就是,如果你真的想要一個小孩,請你先思考怎么做一個好爸爸,思考如何放心讓一個女人愿意和你一起撫養(yǎng)小孩,不要有一絲“喪偶式育兒”的可能性出現(xiàn)。好像這個說法也比較偷懶,我也還沒有理清楚。波伏娃在《第二性》里講“差異中的平等”,我以前比較關注平等那一邊,相信男生可以做到的我也一定可以做到。倒是這個問題,讓我開始慢慢感受到差異的存在了。講真,男性的“父職焦慮”讓我再一次強烈感受到,子宮對女性來講,既可以是負擔,又可以是一種多么empowering的生理器官。
3. 公共輿論中男性話語權的失落
注意,這里我說的是公共輿論場中男性的聲音失落,而不是說男性話語權在現(xiàn)實世界不再占優(yōu)——大量的決策部門依然是男性決策者為主。以及,此處提及的現(xiàn)象都是美國的網(wǎng)絡輿論和媒體報道局面。
公共輿論中男性話語權的失落,最直接體現(xiàn)就是在人們對于美國家庭暴力現(xiàn)狀的錯誤認知,大眾普遍認為家暴的受害者主要是女性,但事實上這部紀錄片提供的數(shù)據(jù)顯示,男性和女性遭受家暴的數(shù)量和概率都是差不多的(女性略多一點點),但同時,為男性家暴受害者提供收容庇護的場所,全美只有一所,而接納女性的收容所有兩千多所。在這一點上,我站在MRA一邊,家庭暴力就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暴力,there would no longer be a gender problem if both men and women are the victims of domestic violence. 類似的話語權失落情況再比如,關愛乳腺、抵制乳腺癌的活動時常見諸媒體,對于前列腺癌的防治卻難以受到足夠的關注。
美國媒體在新聞報道上的性別偏頗,諷刺性地體現(xiàn)在一個大悲劇上。極端組織Jihad在一場襲擊中,放走了劫持的小女孩,燒死了人質中的小男孩,但燒死男童的行為并沒有引起足夠的國際關注;為了進一步吸引國際輿論,他們重新抓了一批小女孩進行毀滅,立刻引發(fā)如潮西方媒體及主要國家領導人的譴責?!覀冞@下倒是“關心”女孩、不“重男輕女”了,可如果也早點關心男孩,是不是那些女孩就可以逃過一劫了呢?
所以你看,不關心女性,男性不會有啥好日子過,歷史已經(jīng)證明了這一點;而不關心男性,我們女性也遲早遭殃,現(xiàn)實正在上演這一點。我非常喜歡上野千鶴子老師的一句話,女權主義的成熟,應該是從dependence到independence,再到interdependence。這需要男女雙方一起來努力。
二、如何關心男性? Men’s Studies的未來
好在還是有人預料到了這一點,關心女性的同時,男性也需要關心和理解。這部紀錄片在末尾處介紹了男性研究的出現(xiàn)——和蔚為大觀的性別研究(其實主要都是在研究女性和性少數(shù)群體)相比,這個領域還遠不能說興起。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成為了男性及男子氣概研究中心(Center for the Study of Men and Masculinities,相關新聞可參見//news.stonybrook.edu/newsroom/press-release/general/men_and_masculinities/),Michael Kimmel是這一研究當前的主要推動者。在該中心的成立典禮上,Gloria Steinem、Jane Fonda等女權運動的icon也都有出席、擔任一些顧問角色。
比較可惜的是,我在網(wǎng)上查找了一下這個中心的近況,似乎這幾年來并沒有得到太大的關注和發(fā)展。2015年有一篇報道簡單描述了Kimmel想在這個中心進行的教學和工作,不妨一看(//www.nytimes.com/2015/08/09/fashion/masculinities-studies-stonybrook-michael-kimmel.html)??偟膩碚f,Kimmel提倡more than one way to be a man.
讀到有反對意見指出,學界根本不需要Men’s Studies,因為整個History都是在研究他們了。這個恕我不能贊同。傳統(tǒng)意義上的歷史都是在研究“大人物”,也就是那幫Alpha Male的光輝歷史吧,而在這個英雄主義式微的年代,每一個平凡的女性和性少數(shù)群體都得到了學術界的研究關注,那么,每一個普普通通的直男也應該被關心關心呀!
比如, MRA在片首指出了幾個現(xiàn)代男人的慘狀,我就覺得很值得學術界來關心關心:
1. 男人活得比女人更短
2. 男人更容易有心理問題,自殺率也更高
3. 男性群體中的游戲、情色成癮者比例更高
我不覺得這些問題是因為男性的出場設定就有缺陷。比如第二點,最近和一些異性友人的交流讓我發(fā)現(xiàn),純直男友情里很少提供負面情緒排解的渠道(女生友誼就不是這樣),表達軟弱、負面情緒的直男甚至會被同伴視為gay;男人們也不太習慣“哭”——就好像對一個女人來說,發(fā)火、表達自己的憤怒同樣是一件很不符合社會期待的事兒。但是,從我個人的經(jīng)歷來講,適當?shù)目奁娴氖且粋€很療愈的動作!每次哭完后我又能重新投入到下一步的生活,之前的壓力也小了很多。男性需要更習慣于面對和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才不至于憋出病來呀。
三、請做一個誠實的女權主義者
我看到在本紀錄片的短評區(qū),看到有些評論對導演Casey最終說出“I’m not a feminist anymore”這一行為感到非常失望,也有些人覺得她被洗腦了、影片中一些展現(xiàn)個人困惑的片段其實是腦子不太好使的表現(xiàn)。
我反而覺得Casey的表達非常誠實。Casey第一個對我很有啟發(fā)的動作,是她在聽MRA對自己訴說男性面臨的苦惱時,她發(fā)現(xiàn)自己雙手交叉在胸前,她并不能馬上理解他們在說什么,然后她馬上聯(lián)想到,她以前給一些男性訴說女性劣勢的時候,很多男性也都會做這個動作。所以,當你試圖理解對面那個性別的人所面臨的世界時,可能大家都不太容易和自然。
Casey還問了自己這樣一組問題,如果能自己選擇性別,回到五十年前,她還會愿意當一個女性嗎?如果是活在今天,她會愿意當一個女性嗎?對于第一個問題,她的答案是否定的;而對于第二個問題,她說是的,她依然愿意在今天這個世界成為一名女性。
我的回答和她完全一致。(這可能也驗證了女權搞了這么多年,還是有點小成就的?)
我大概是一個比較幸運的人,總體上能夠fit in當前社會對我的身份期待,在他人和自我的預期間基本實現(xiàn)了平衡。所以一方面,我非常感謝女權主義,感謝女權主義為所有女性爭取到接受教育和出門工作的權利。但必須承認,我依然享用著一些性別刻板印象給我?guī)淼摹凹t利”,絕大多數(shù)情境下,我依然是浪漫關系中不需要主動開展關系、轉而享受照顧的一方,我不太有很大的經(jīng)濟壓力。在真誠面對自己的時候,我覺得我(作為一個野心并不太大的人)對于未來人生道路的選擇是“進可攻、退可守”的,但我知道很多男性并不是這樣。
但內心的正義感也告訴我,如果我真的支持女權主義,真的相信gender justice的必要性,我會希望justice可以顧及到性別雙方,而不是偏袒其中的任何一方。
你當然沒有必要像Casey一樣表態(tài)“I’m not a feminist anymore”,中美的性別平等境況、文化傳統(tǒng)也都大大不同。但我想,在我們支持女權運動、推進性別正義的同時,要經(jīng)常問自己一個問題:
Why am I a feminist?
本文是看過《紅色藥丸》這部紀錄片后,對片中觀點的一些整理以及自己的發(fā)散理解,由于是美國紀錄片,所以很多事實及數(shù)據(jù)是用美國在進行舉證,中國的情況沒有真實數(shù)據(jù)做支撐,但不影響讀者對【觀點】的理解。
有了不平等對待,便有了歧視。有了歧視,便有人為群體發(fā)聲維權,以爭得平等的權利。
性別也好,性向也好,任何社會角色以及少數(shù)派,都在某些方面呼吁平權,這無可厚非,只是女權越來越獲得各界重視,越來越能引起輿論之后,開始有些變味了。
同工不同酬,該維權;崗位勝任力達標的情況下,由于性別拒之門外,該維權。而若因為是女性,去謀求更多的福利保障,我認為得反思一下,這還是呼吁【平權】???這是呼吁【特權】。這類行為背后,就是自認女性是弱勢群體,這樣的不平等感是自己給自己的,是對自己產生了歧視。
例如,一面說自己是獨立女性,不強求婚姻,一面在談婚論嫁的時候要求男方有房,說好的平等呢?要不就是吵架的時候說我是女人怎么了,女人就不能如何如何,一面在受傷的時候說我只是個女人啊······?????說好的平等呢???選擇會賺錢而不是愛你的人結婚,難道不是一種長期賣淫??
其實,平權是一個可以細化到個體的課題,人都應該有角色的靈活性,不應該屈服于被期待的角色。
女性的傳統(tǒng)性別角色被期待為——喜歡享受、被保護、撫養(yǎng)孩子。
男性的傳統(tǒng)性別角色被期待為——保護者,堅毅,更強的工作能力。
而有些女性,是以工作為導向的,她們必須違背人們對她們的意愿,在選擇自己角色特性的路上阻礙重重,這值得我們討論。
同樣的,男性不想成為養(yǎng)家的工具,不想讓自己成為消耗品,不想用工作甚至討媳婦犧牲自己生活的權利,也會違背社會對他們的意愿,而這樣的選擇并沒有什么毛病,這同樣也值得我們討論,所以這里會出現(xiàn)的一個看起來很荒誕的詞匯【男權】。
更荒誕的是,在國家高層官員男性占比遠高于女性的情況下,女性的生存情況是有明顯改善,越來越好的,男性則不盡然,畢竟女性會抱怨沒有受到高等教育的權利,會抱怨高層女性領導者太少,而不會抱怨礦工為什么不招女性。
我說這些,并不是踩女權捧男權,只是很多事情不能一概而論,就事論事,撇開對人的偏見,你的三觀多少會有一點擴展。
比如有人發(fā)出“那換女性賺錢,男性顧家怎么樣?”之類聲音,就是我說的就事論事,男權女權并不是對立面,每一個個體都應該有選擇的權利,我說的是自主選擇的權利,而不是公平的規(guī)則,因為事實上,真正公平的規(guī)則對女性不見得有利。
再例如,用女性的收入比男性少30%,而女性的壽命比男性長5年,這樣宏觀的數(shù)據(jù)同樣沒有可比性。
在美國,男性工作上的死亡率遠高于女性,男性受高等教育占比遠低于女性,男性基本無法獲得孩子的監(jiān)護權等等這些男權在抗爭的東西,有些情況也不該歸于性別因素。
你失去監(jiān)護權也許并不是因為你是男性這一特質,正如你失去工作也不一定是因為你是女性這一因素。
再說一點更嚴肅,某些地區(qū),女性被強奸會被認為是女性穿著言行不得體造成的,罪不在男性,女性還會被認為失去了貞操而被人唾棄。
而這里我要提的是,說到強奸,不只是男對女的,說到游行示威【停止家暴】,基本上等同于【停止對女性家暴】,這兩條甚至在法律上就存在漏洞。
事實是在美國大部分的家暴都是雙方互相的,只是女性會被認定為弱者,或者說這場干架中女性占了下風,估計男性遇到這種事情朋友都會認為被老婆打打是親昵的表現(xiàn)吧,但是看過《紅色藥丸》這部紀錄片之后,你會受到震撼。
最后,每個群體都會有弱勢的方面,每個個體都應該有自主選擇的權利(孕婦跳樓的根本問題),極端一點,如電影《發(fā)條橙》里討論的,我們也應該有選擇做壞人的權利,不過,我還是希望世界和平的。
快跑,是驢向喃泉投誠!釣魚的! 導演先生好,你確實不是女權主義者 又名馿向侽犬投誠全記錄,馿是怎么可憐男人的 red pills向驢作者大肆賣慘后,馿信了,最后是喃泉先生們喜聞樂見的結局,馿說,我不是女權主義者了!由此,此片才有8.1這么高的分數(shù)
最好笑的一件事是,red pills這組織說了半天,打死不承認自己反fuquan,它不愿意承認rape boys的就是男人,不愿意承認立法者是男人,是男人讓男人被性q的時候沒法維權,??它只會張口說一句,我們反女權!男人沒有特權!都是nvq害得我們沒有了幸福嗚嗚嗚
片中女權主義支持者制造噪音并拉響火警阻止了討論會后,發(fā)了一場爭論,那場爭論正是現(xiàn)在美國社會狀態(tài)的一個隱喻。
女權主義與男權主義的視角都很狹窄,中上層女性用中上層男性對自己的壓迫仇視一切男性,而男性則用底層男性的苦難為中上層男性辯護,用性別這個視角時,意味著把人用性別這標準劃分了兩個群體,以審視兩個群體的差別,如沒有投票權,這曾經(jīng)是兩個群體的差別之一,此時群體劃分有效,但指出政府,企業(yè)上層中女性比例偏少,此時群體劃分已經(jīng)失效,現(xiàn)實中確實政府,企業(yè)上層中女性偏少,但實際上底層男性向上流動進入上層的機會也許并不比中上層的女性大,單純用性別這個視角即不能認清這個問題,也不能有效的解決這個問題,這個問題是中上層男性對中上層女性的壓迫,一味的非議指責底層男性沒有意義,也不利于問題的解決,只不過把底層男性推到對立面,而有的問題則更為復雜,如同工同酬與招聘時男女平等不得性別岐視,這兩個條件要同時達到且在各行各業(yè)推行時,面臨的問題更加復雜化,絕對不是一個父權制及男性壓迫這種觀念可以理解現(xiàn)狀并解決問題的,這個問題與生育成本由誰負擔相關,是個社會問題,可以在社會層面通過政治,經(jīng)濟手段解決,而不可能用單純性別視角認清并解決,因為這個仇視男性也沒什么意義,人口再生產對社會,對資本都有意義,對男性的意義不過是生殖方面的一些動物性感受,這方面男女沒有什么差別,單純動物性上男人不會比女人更愛自己子女,在動物性,他們倒是對撫育非親生子女很反感。
男權主義作為對女權主義的應激反應,他們的認知同樣非常狹窄,家庭法庭不利于男性這個是法律層面的問題,男性受到親子欺詐,這個是生物層面的問題,男性在工作場合,戰(zhàn)爭中死亡數(shù)量較大,這個是社會層面的問題,這個問題產生的根源不是性別,也不可能通過彌合性別差異而解決,這個問題反而是用底層男性的苦難為中上層男性辯護。
所以用性別的視角來審視兩個群體時,很多問題在性別之外,而解決的方法也在性別之外,只用性別這個視角即不能認清問題,也不能有效的解決問題,只是制造了群體的沖突與對抗,制造問題的根源卻被無視。
每個女性都應該是天然的女權主義者,每個男性都應該是天然的男權主義者,但現(xiàn)實中為什么沒有這樣的呈現(xiàn)呢?
因為現(xiàn)實中的群體劃分不可能如此的單純,如此的簡單,每個人都有個角色叢,有多個身份,每個身份對其個人的價值與意義各有不同,一個中層女性在向上流動中,肯定相對中上層的男性劣勢,但她相對底層的男性卻是優(yōu)勢,如果女權主義只是關注中上層中存在的不公,而沒有關注底層女性受到的不公,且沒有真切的行動以改善她們的困境,那么,底層女性會支持這種高高在上的女權主義嗎?
當我們說到一個自己認同的主義或者思想體系時,很多時候都認為這是真理,但實際上真的如此嗎?
實際很多時候不過是這些思想體系與我們的立場切合,且代表了我們的利益,如馬克思學說之于工人,新自由主義之于資本,女權主義之于女性。
本片導演在片尾說她放棄了女權主義,正是女權主義者的極端讓她有點迷茫。
為什么美國的女權主義者會表現(xiàn)的極端化,個人猜測的原因如下,
其一,政治動員的職業(yè)化讓倡導女性權利這議題變成了一個產業(yè),很多人是出于職業(yè)利益活動,種族也有類似的問題,主義變成了生意。正如片中某個男性女權主義者所說,家暴只是家暴,這個問題實際上與性別無關,如果有充足的資源,男性與女性必然會享受同等對待,但實際上,資源充足對社會而言,至少以目前的生產力水平而言,是個幻想,大家都要爭奪有限的資源,會哭的孩子有奶吃,有限資源爭奪與職業(yè)化會催生極端化。
其二,用我國政府一個套話大約更容易理解,改革進入深水區(qū),肉吃完了,要啃骨頭了,但骨頭不容易啃,選舉權,形式上的享受教育,就業(yè)平等是肉,實質上真正的消彌男女之間向上流動的差異卻是骨頭,阻礙希拉里成為女總統(tǒng)也許有父權制衍生文化及底層男性在起作用,但是阻礙一個女性成為企業(yè)高管及政府高官的大約只有與她們地位相近的男性在起作用。這種負面作用的來源沒有一個明確的指向,如果硬說有,大約是中上層的一些男性,所以女權主義者只能徒勞無功強調政府,企業(yè)中上層中女性占比過低,但效果有限,因無力而產生的憤怒讓她們更極端。
但是極端并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把潛在的盟友推向對立面,
所以美國女權主義者是時候停下腳步,冷靜的想下自己的策略如何轉變,實際上美國的性別,種族問題都面臨著近似的問題,而這些問題也只是美國分裂的細碎方面。
親子鑒定必須女方同意后才可以做,否則面臨刑事處罰,大約是女性極端化的表征之一,在瑣碎的方面表現(xiàn)出強硬與侵略,在根本上卻顯的迷茫與無力,如果沿著這條路走下去,男權主義者大約會不斷壯大,為美國的民眾分裂再加一種表象。
此片并沒什么有價值的看法與思想,僅是展現(xiàn)了一些細碎的社會現(xiàn)實,但此片導演的態(tài)度則是每個自詡文明理性的個人應該學習的,破除成見知易行難。
其實說到底并沒有什么女性主義者,如果這些人換個性別,一定是大男子主義者。所以本質上她們都是自私主義者和特權主義者。好好琢磨這個道理吧!
倒是站在對方角度思考問題的人,才真正能阻止陰陽大分裂,并促使陰陽和諧。
東方的高階文化中,等級觀念和虛偽主義盛行,所以這部大膽求實的紀錄片的意義,只有在西方文化環(huán)境中才有可能去探索。由此應證了一個原理:平權,首先是人與人之間的平等,男女平等只是其子命題,或者只是一個偽命題。
在看完紀錄片后想到了去年看到的兩個個新聞,都是關于家暴的。第一條是男方長期施暴,居委會叫警察,抓捕男方,女性是受害者,男方被拘留7日。另一條是女性長期施暴,男子報警,警察認為是小打小鬧,而居委會的調解人員認為男方?jīng)]有出息,這個當時很讓我難以理解。
另外一條新聞,一對新婚燕爾,男方出差時女方出軌,男方要離婚,女方告男方婚內強奸,男方被判刑。(原來婚姻存續(xù)期間的性行為也可以成為強奸,不知道判斷依據(jù)在哪里?)
第三條是最無語的。女方懷了三胞胎,離婚,撫養(yǎng)權歸女方,男方負責每月的贍養(yǎng)費。結果男方是無精癥...不知道這算不算親子詐騙案件。(這個真心不能選擇原諒她...)
這個社會預想的男性角色是強者,女性是弱者,當有歧視,傷害事情或者個人利益受損的事情發(fā)生時設想的前提是受害者是女性,而男性是施害方,發(fā)生錯誤行為的一方。而當這個行為反過來時,女性成為施害方時,女性把她們的行為歸結到男性個人問題身上,歸結到父系社會身上,與她們自身無關。我想有個詞可以形容這種行為,叫做“雙標”。
再換一個角度。評論區(qū)也說了,生活中也最常見的雙方第一次見面吃飯,在普遍價值認同中男性應該承擔付賬義務,女性貌似沒有,如果男性實行AA制,會被貼上摳門,吝嗇等字眼。如果你再反駁會被說成直男癌,窮屌絲等說辭。假使這件事如果反過來我想這個世界就會炸了...
家庭主婦是人人都知道的詞,而且普遍的認知是家庭主婦為女性。如果做的好,女性被認為是很能干,如果做的一般也認為對家庭有投入。而另一個詞家庭煮夫卻是一個有些預設的詞。男性承擔顧家的責任會被認為是無能,吃軟飯的表現(xiàn),每天在家里繞來繞去說明胸無大志,如果女性還事業(yè)有成,一般認為男性不配和女性一起生活。真實的例子是之前幾年前江西一個家庭調節(jié)類節(jié)目,名字忘了,因為老媽喜歡看就陪她一起看的。內容大概是男女結婚,生了孩子,兩人工作,女方收入大于男方,女方勸男方顧家,男方在多次勸說下辭職回家,在家照顧孩子,女方在孩子四歲時是公司高層,壓力大,回家經(jīng)常辱罵男方?jīng)]用,只會在家閑著,要離婚,孩子歸女方,而這四年基本都是男方在照顧孩子,男方不同意,就這樣上了節(jié)目。期間男方講了一件事,孩子在三歲時學會了了說媽媽,也記住了媽媽的長相,可是媽媽長時間工作出差后回來,孩子卻已經(jīng)不記得她是誰,而且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媽媽的陪伴幾乎為零,而法院的判決意向為母親,因為母親的收入比較高。男方?jīng)]有收入。呃,這個...
最有些讓我憤怒的是這部紀錄片中有個關于男性被當父親。男性不要孩子,女性在節(jié)目里說騙他,讓他當父親,讓自己懷孕,同意的女性鼓掌,在場大多數(shù)的女性都在鼓掌。這個很恐怖,男性對此事一無所知,一切都在女性的掌握中,男性沒有任何的選擇,這是否能視為一種惡性欺騙。
我不知道還有多少發(fā)生的惡性傷害事件只是因為女權或者是普遍認知。如果女性的偏向作為一種普遍認知那是是否也可以認為它是一種特權...
或許現(xiàn)在的平等應該是紀錄片中的那個點吧,平等的問題不在于性別,而是當兩方傷害同比例發(fā)生時,收到的保護是否應該相等,人們對傷害行為是否會因為性別而明顯的偏向,這才是我們將來應該著重的。
本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歡迎討論,拒絕撕逼。
PC真是easy warm blanket 愿意對話 能夠反思 而不是一股腦的去運動(還是紅發(fā)女那種low的行為)才是好的公民參與。了解了很多男權的facts 片子pace很好
“2018年12月,云南一個14歲的小女孩被兩個男人灌醉后輪奸,因為酒醉吸入嘔吐物窒息死亡,其中一個男人,是小女孩的堂兄。這已經(jīng)是我這天看到的第3個關于女孩被性侵的噩耗了。今天早上7點,媒體曝光:河北一12歲女生被查出懷孕,女孩說自己曾被班主任兩次性侵,還曾帶人來侵害她。班主任還威脅恐嚇她:「如果跟大人說了,報了案,我要是坐了牢,出來后弄死你。」下午4點半,媒體曝光:內蒙古包頭一個幼兒園孩子,被老師猥褻?!鞭D發(fā)一個日常新聞什么時候這種消息得到男性朋友大力關注了,什么時候女人再互相撕逼不遲?,F(xiàn)在,太早。
我完全不在女權這一邊,但是導演作為一個自認女權主義者的人,有勇氣進行這樣的溝通對話以及對世界觀的修正,極其牛逼。從邏輯上對任何一方性別的仇恨都會導致人類作為種族的毀滅。我們必須要面對另一性別的人們帶來的差異,so sit the fuck down and talk, solve the problem!
罕見的冷靜客觀地看待兩性問題的片子
在關于《丈夫忘買雞腿被妻子捅死》新聞的問題下面被推薦了這部片子,一個女權主義者拍的男權紀錄片。跳出一個局限來看待問題,總是能看得更加全面一些,這也是為什么片子里有些“女權主義者”看起來那么憤怒,卻那么幼稚的原因。
女權思想已經(jīng)是這個世界的主流思想之一,隨著女權運動取得的成績,女性的權力的倒是得到了越來越多的保障,其實自認為是女權主義者的人,也沒有真正的了解女權主義,而男性的對于自己的認識更加的模糊,甚至不覺得男性在家暴、子女的撫養(yǎng)權等方面遭遇的不公平和弱勢地位,這部紀錄片讓人大開眼界!
4星給導演傾聽的勇氣,紀錄片里所謂的男權的訴求,其實都是女權想要一起爭取的,男女明顯都是受害者,整部片連這點都看不出只微弱地提到了一點點,導演給我感覺被極端女權洗腦太深反而強勢反彈了。不過我也希望自己能有傾聽的勇氣,特別是反面的聲音
把男性普遍遇到的歧視和社會阻力和女性比,就像被紙劃到的和斷腿的比疼一樣、根本不是一個量級的
在正常情況下,自詡為弱者的存在就是逆向歧視。
我從來不認為女權主義只是為了爭取女性的利益,男性也父權社會的受害者,我們要做的是打破傳統(tǒng)兩性區(qū)隔與固化分工,一個人想做什么應做什么,和性別無關。所以,男人和女人,并不對立,而是同盟。
真的是顛覆我三觀的紀錄片。片里有個人說:“你們?yōu)槭裁淳筒宦犅犇男┖湍銈円庖姴灰坏娜说挠^點?”其實這句話是給我最大震撼的,那些堅持己見不去傾聽的人堅持的是自己的信仰還是愚蠢?那些美國普通民眾一直在用臟話來淹沒別人理性的解說,這是在吵架,在強加自己的意見而不是說服。讓我很擔心的是美國普通國民那么愚蠢,這個國家還有沒有民主的必要。以前我支持美國左派,但是有一次我看了右派對他們觀點的解說后我才第一次懷疑自己的理念。好奇心能讓人去了解和自己不一的觀點。
和朋友也討論這個問題很多次了,不自覺的女權主義成了主流的政治正確觀點這本身就很荒謬,任何一種平權運動的出發(fā)點都應該是人類本身的平等而不是帶著仇恨的去擠兌對方。當激進主義參與其中理性和可思考都會收到?jīng)_擊,由中心成滾雪球般壯大就更難真正理智的平等對談了。值得反思也敬佩本片導演的勇氣
1.“用榮譽.勛章去正當化男人在生活工作中被奴役的事實”2.“只能嫁給一個不愛卻很有錢的男人不就是賣淫的另一種形式 只不過時間長短回報多少”關于新興的男權主義與女權主義抗爭的紀錄片 一遍遍刷新著三觀 全程目瞪口呆的看著 資本主義社會都發(fā)展到什么程度了 溫飽線上的我
建議微博、網(wǎng)上的田園女權都看看。她們不會抗議煤礦工人中女性數(shù)量太少,她們不會抗議出現(xiàn)危險事故讓女性先走是對她們的歧視,她們不會抗議戰(zhàn)爭中95%死亡的是男性,她們抗議男方結婚沒有房。
不管男人女人都有爭取自己權利的自由。我覺得這部紀錄片最直觀的反映了一個問題就是,當女權變成一種政治正確,當女權變成一種宗教,當女權主義者擺出受害者的姿態(tài)要特權,要反對的聲音閉嘴,強迫他人接受自己的觀念,不管對錯,只知道反對,那么我們這個社會離極權和墮落就不遠了。
揭露女權謊言
看得氣到睡不著,如果大家真都是提倡性別平等,何必互相比慘,誰更慘誰就贏了解決問題?根本都是變質的自私自利。世界是男人的,不代表男人不會成為受害者。女性才剛剛擁有男人生來就有的權利,還不是全部,就已經(jīng)被妖魔化的這么辛苦了,怎么平等
這一片更加說明了,無論是以MGTOW還是political feminists為代表的性別思考,都應該以父權體制為敵。父權系統(tǒng)所強制要求的陽剛氣質才是造成片中所言"train our sons to be disposable“的根源。家父長制令極端男女性別權利派別壁壘分明、針鋒相對,但他們實質上才最應該是同一戰(zhàn)壕中的親密戰(zhàn)友。
男權:你聽我說其實我……女權:我不聽我不聽我不聽……
如果一種主義不允許一點點的質疑或詰問,如果某個主義永遠只能是偉光正,只有兩個可能:1、這個主義的追隨者已經(jīng)走火入魔了;2、這個主義本身是懦弱的,或者說,信徒對自己追隨的主義并不具備信心。PS:當部分女權對處于弱勢處境的男性權利運動者進行各種精神暴力之際,她們的表現(xiàn)與父權/暴力在本質上又有何區(qū)別呢?導演最后說,我不再是女權主義者了,聽在心里還是很震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