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莎士比亞劇本課上看西區(qū)故事
兩大家族的對抗,來自波多黎各的少數(shù)族裔和來自波蘭的青少年,MARiA家族更加重視家族移民問題,希望能夠持續(xù)在美國生存下去保護自己而形成的鯊魚幫。Tony家族更多的是青少年聚集起來,通過街上的混混行為來躲避家庭的不幸。故事發(fā)生在擁有眾多移民的美國,帶我們從少數(shù)族裔問題青年在美國互相對抗又彼此聯(lián)系的生活。羅密歐與朱麗葉二點零版本,不同的是MARiA和Tony彼此知道家族問題還是走到了一起。同時家族沖突并不是過于明顯。
2 ) 簡評
一直久聞大名,卻因為只看過幾個舞蹈片斷,望而卻步。終于昨天在社團里把它看掉了,了卻又一個心愿。
我以前總覺得這部電影太過藝術(shù)化,那些舞蹈也許是非常杰出,但是絲毫不會引起我的興趣。結(jié)果我錯了。這部電影一定要從頭到尾一口氣看完,否則就會引起“過于高雅”的誤解。里面的舞蹈的確很夸張,但是其表現(xiàn)手法之到位,表達情感的透徹是不容置疑的。無論是在Ballroom里面的尬舞,還是Tony與Maria的小步舞,再到后來嘲笑Gee Krupke和當(dāng)今社會的那段滑稽舞,都讓人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影片看到一半,我旁邊的一個同學(xué)忍不住問我,這個劇的編舞是誰?Jerome Robbins,后來為《屋頂上的小提琴手》以及《國王與我》編舞的大師級人物。
伯恩斯坦的名字可以說是如雷貫耳了。早就知道此人在古典音樂界的地位甚高,我等聽音樂劇的音樂平民是只能用仰望的眼神去瞻仰的。不過意外的是,我竟然能非常的ENJOY西區(qū)的音樂。西區(qū)的歌曲跟一般的流行音樂自然是不同的,但是就如同本劇的舞蹈一樣,它細致的刻畫出了人物感情的波瀾。有時浪漫,有時豪放。開場時Jets與Sharks的對峙、舞會時兩邊借舞蹈較量的熱烈、Maria的迷人……每首曲子都是如此的貼切。尤其是舞會的那一段,從熱烈的尬舞,到Tony與Maria的對舞,再到后來Tony唱出對Maria的熱戀。整個過程進行得完美而優(yōu)美,讓人不得不感嘆愛情的神奇。
最后說說桑德海姆的歌詞,我整個過程中沒有太注意歌詞,也許正是因為它非常的貼切吧。印象比較深刻的還是Maria一段:
Maria, Say it loud
There's music playing
Say it soft
It's almost like praying
Maria ....
The most beautiful sound I've ever heard
Maria ....
電影版的演員我一個都不認識[恕我孤陋寡聞],但是他們的表演讓我印象十分深刻,尤其是Tony,Maria,還有Riff。
這部電影的確可以算音樂劇里面比較高雅的一部,盡管都是流行的唱法,但是音樂的處理處處都透著古典的表現(xiàn)技巧和精致,是不可多得的杰作。
3 ) 歌舞劇渾然一體
西區(qū)故事 West Side Story (1961)—第34屆奧斯卡最佳電影
《西區(qū)故事》由莎士比亞名劇《羅密歐與朱麗葉》改編,將故事移到了紐約曼哈頓的西區(qū)貧民窟,是現(xiàn)代版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出色的編劇、編舞、音樂歌詞制作,使得整部電影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伯恩斯坦將美國的爵士樂與歐洲的交響樂結(jié)合得天衣無縫。不是歌舞為劇情點綴,亦或是劇情為歌舞服務(wù),電影中音樂、舞蹈、劇情渾然一體。通俗地說就是讓人覺得很自然很舒服。除了歌舞,影片具有嚴肅的現(xiàn)實意義,反映了五六十年代美國社會的一些現(xiàn)實問題,包括種族歧視、青少年犯罪、幫派等等。所以十項奧斯卡獎不單單是因為影片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也頒給電影所傳達的多重內(nèi)涵主題。
4 ) 超經(jīng)典
不管別人怎么看,我對這部電影的評價就是三個字:超經(jīng)典。看這部電影不在情節(jié),主要在Berstein的作曲, Robbins的編舞,和Sondheim的歌詞, 真是夢幻組合。而且每一個樂句,每一個舉手抬足都獨具一格?,F(xiàn)代爵士樂的節(jié)奏與人物的動作和情感結(jié)合得天衣無縫,又往往出人意外。最典型的就是那首Cool,Jets成員被壓抑的憤怒在一聲聲Pow!中爆發(fā),隨即又馬上墜入如提線木偶般的舞蹈中。Tony和Maria初遇時那自我陶醉中的幾下snap,America里Anita那幾聲挑釁的尖叫,都是和音樂完美結(jié)合的神來之筆。(其實我覺得劇中主線之外的東西更有意思。兩個主角可愛單純,但也因此比較蒼白。還有女主角假裝的波多黎各口音太夸張,有時有點搞笑,歌也不是自己唱的。相比下演Bernado和Anita的演員更有風(fēng)采。)從優(yōu)美煽情的Tonight, Somewhere, Maria, One Hand One Heart 到詼諧尖銳的Jet Song, Officer. Krupke,劇中有羅密歐朱麗葉般甜膩膩的愛,也有冰冷的現(xiàn)實及許多黑色幽默。這一切的摻雜,在劇中高潮部分Tonight的大合唱里有集中表現(xiàn)。就在Maria熱切地唱著Tonight there will be no morning star的同時,Jets和Sharks叫喊著We'll stop 'em once and for all,在血紅的夕陽下開始了生死搏斗。在這種混亂的張力中,愛情與現(xiàn)實互為諷刺,而最終勝出的是藝術(shù)。
5 ) 《西區(qū)故事》反射的社會現(xiàn)狀
影片在文本上的亮點,第一個是女權(quán)思想的表現(xiàn),女主角瑪麗亞的設(shè)定,并不是一個只懂得依附于哥哥的權(quán)力或者是命令的女孩,她一直都有一種反叛的心理,影片第一個鏡頭就是要求嫂子把自己衣服的領(lǐng)口再裁剪低一點來展示自己的魅力,還有她對于愛情的執(zhí)著與自我爭取,讓人對這個角色的結(jié)局感到悲傷,還有另外一個努力想融入幫派的假小子,她作為一個女孩子,但是他想要打架,想要為自己的幫派出口氣,但是別人都因為她的性別瞧不起她,可是到最后,是她救了男主角。
另外一點,影片更多的其實是想要表達移民美國的底層人民的生活現(xiàn)狀,也就是影片中的鯊魚幫,美國作為一個自由之邦,外表看起來好似光鮮亮麗,但是內(nèi)里卻無比黑暗,令人感到惡心。而電影中有很多唱段都在表現(xiàn)這一問題,用歡快的音樂和自嘲的臺詞表現(xiàn)令人無奈乃至憤怒的現(xiàn)狀,這也是為什么我如此喜歡歌舞片的原因,無論生活多么悲慘,多么黑暗,主角都能在其中找到光明的地方,找到生活的希望,或者是繼續(xù)下去的勇氣,這便是一種偉大的人性之光。
而火箭幫則代表著美國底層階級的人們,沒有工作,整天游手好閑,是游蕩在街頭,影片中的警察看他們就是一群小混混,每天看到就要罵,但是沒人去思考,為什么他們會淪落在這種地步,難道是他們心甘情愿沒有家?心甘情愿天天受人冷眼以對?其實造成這樣的原因有很多,但歸根結(jié)底是美國階層的問題,他們以嘲諷的口味諷刺那些以醫(yī)生、律師為代表的中產(chǎn)階級的偽善與道貌岸然,這些人口口聲聲宣稱要關(guān)注弱勢人群而從來沒有實際行動,口惠而實不至,當(dāng)音樂終止時令人心酸又無奈,
說起自嘲的唱段,不得不提的就是舞蹈,《西區(qū)故事》里的舞蹈我認為是我看過最有特色的歌舞片,電影里不僅僅臺詞在訴說生活的不幸,就連角色的肢體動作都要一起調(diào)配起來,很多打斗的段落都是由舞蹈演出的,但是沒有絲毫的違和感,反而極具美感。還有便是其中的舞蹈具有強烈的象征性,比如在American這首歌里,角色們在談?wù)撘泼衩绹降资呛眠€是壞,女性角色們都在說美國的好,舞姿颯爽動人,結(jié)果每說完一句話男性角色都能找到反駁的點,而在他們的舞蹈中能看到很多關(guān)于美國社會的“欺騙”,“背叛”,“沖突”等等元素。
這部電影想要表達的應(yīng)該遠比我所看到的要多得多,才能夠在當(dāng)年的奧斯卡十一項提名,十項獲獎,而在明年,有消息說斯皮爾伯格即將要翻拍這部電影,希望也能夠獲得當(dāng)年那一樣的榮譽。
6 ) 小感小發(fā)
這部《西區(qū)故事》榮膺最佳影片獎等10項奧斯卡獎,成為繼《賓虛》之后又一部獲得多數(shù)獎項的影片,開始的半個小時多次讓我想看不下去,雖然開場一群男孩邊跑邊唱邊跳,另一群男孩也邊唱邊跑過來,很歡快的感覺,十多分鐘沒有臺詞只有音樂,有些沉悶。但慢慢看下去,越來越好看。
首先這是我喜歡的類型,看似輕松的歌舞片,卻是很有內(nèi)涵,反映了很多社會問題的影片。從影片中可以看到多處劇情都暗示或直接揭示了美國五六十年代的現(xiàn)實社會問題,如種族歧視、黑幫、代溝、青少年犯罪等問題,這些社會現(xiàn)實問題用電影的方式,融合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經(jīng)典莎翁劇的愛情元素將這些問題展現(xiàn)出來,這些探討社會問題和社會意義的方面,我想也是它獲得多項大獎的因素之一。這也是文化作品轉(zhuǎn)化的教育和警示意義。
他們也不過都是青少年,矛盾的起因是波多黎各人來到美國,占了一塊地,而美國本地的白人覺得被搶了地盤,強龍壓不過地頭蛇嘛,白人青年要給教訓(xùn)好好看看,兩波都是年輕氣盛,于是決定開戰(zhàn)。其實他們并沒有要真的動真格,他們在一定程度不那么能豁得出去,之前的解決方案是打籃球,后來提議扔石頭群毆,而這樣一直糾纏事情總是不會解決的,必須要一場真正能解決的爭斗,輸贏決定一切。所有人都期待著這一晚,都認為這一晚是具劃時代意義的??墒墙Y(jié)局并不如大家所期待的,事情變得越來越糟糕。仇恨增強,報仇情緒滋長。所有的一切都是因為仇恨,而這點仇恨并不是一個人的問題,是這個文化背景導(dǎo)致的,是這個社會潛意識引導(dǎo)的。
而那些想解決問題的人,看起來一片好心,比如警官,卻方法不對,治標不治本,比如他們歌中唱到的律師法官醫(yī)生,卻一直沒有行動,沒有望頭。他們在歌中唱的就是揭示了他們成為混混的原因,有外在也有自身原因。
街頭兩個幫派的對立,這讓我想起香港古惑仔繁盛時代的電影中的古惑仔,相比之下,古惑仔更大膽,豁得出去,或許也是文化的不同,中國的各種幫派都以關(guān)二爺為尊,一切以義為先。出賣、背叛、謀殺是大忌,在這個圈子里也不會有任何容身之處了。
再之這部歌舞片也不同于之前看過的所有的歌舞片,可以看到歌舞片的不斷發(fā)展和在奧斯卡中所占的地位,30年代的歌舞片《百老匯的旋律》還是比較簡單,元素單一,之后《歌舞大王齊格飛》更加繁榮,舞臺豪華有氣派,50時代的《一個美國人在巴黎》和《金粉世界》從舞臺走向普通生活,說著說著就唱起來跳起來,比較輕松隨性,但主角范圍也是藝術(shù)家和上流社會,而60年代的《西區(qū)故事》從舞臺走向街頭,走向貧民區(qū),底層人民用歌舞來表達情感,反映底層人民的生活狀況。這是慢慢發(fā)展變化的過程,更接地氣了。這是看這幾部歌舞片有的自己的感受。歌舞片本就是輕松的題材,但一旦元素增多,每個元素之間的分寸把握就比較難,覺得這部處理得不錯,愛情、青年之間的問題、種族之間的問題,都能夠引起關(guān)注。
另一個是電影中的愛情元素,是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經(jīng)典愛情故事為原本。放在幫派下,也是兩大幫派矛盾激化的一個原因。這一愛情故事經(jīng)久不衰,無論是這部黑幫歌舞片中,還是古惑仔港片中,還是現(xiàn)在商業(yè)化的影視劇中,總能看到這樣的勢不兩立的兩派中滋生出的意想不到的愛情,大多都以悲劇結(jié)場。其實有可能不是悲劇,但是總是有各種原因讓彼此錯過,一個為另一個而死,或是為了家族利益而放棄自我。無論怎樣,這樣的愛情還是會讓人動容,讓人遺憾,讓人噓噤。
雖然得了奧斯卡,雖然是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可是我還是覺得這部電影我不喜歡,腦殘的女主愛上了殺死哥哥的家伙,在明知道這廝殺了她哥還跟他上床,這是有多傻逼呢。里面女主的哥哥衣冠楚楚,是唯一干干凈凈的男生,為什么所有男生都看起來那么臟?好吧,我承認我有潔癖,看見那么臟臟的人,啥興趣都木有了
舞臺味太重,看著鬧眼
【B-】一般般,歌不好聽,劇情弱(我看了評論才知道是改編的羅密歐朱麗葉ORZ),不過還是比窈窕淑女那個大爛片好。至少有娜塔莉伍德和漂亮的布景
藍光畫質(zhì)嗲爆,《西部往事》口琴和亨利方達巷戰(zhàn)那段的“自然聲”運用感覺是借用了這里的伯恩斯坦;兩位好友三十年后一起演了雙峰,真有意思
女主和男主一共見了三面,就要結(jié)婚,男主把女主的哥哥殺了,女主還要跟男主去私奔。傻騷傻騷的。
7/10。使用了許多當(dāng)時就落伍的視聽語言,例如男女主角在舞會對上眼的片段,采用了明顯模糊化配角、突出主角的紅藍兩大原色燈光。片頭航拍渡輪、立交橋和摩天大廈的鏡頭滿眼盡是大工業(yè)化的產(chǎn)物,而幫派頭目決斗先后喪命的場景警鈴大作,小流氓們翻越鐵絲網(wǎng)或鉆入地下管道慌忙逃竄,頭頂大面積的紅色鋼筋橋身再一次控訴工業(yè)化的社會病。暴力動作的舞蹈化流暢感十足,序幕籃球場的對質(zhì)與互嘲毫無做作地表現(xiàn)出貧民窟的混亂和危險。改編最好的兩幕:裁縫店中男女主角模擬婚禮,十字架的天窗投射下一道金黃色光束,瑪利亞臥室里五彩繽紛的花窗和圣母像是宗教的藉慰,結(jié)尾代表老一輩的店鋪老板和警官未能及時制止青年人羞辱女性和沖突發(fā)生,瑪利亞在情人死后也產(chǎn)生憤怒一度拿槍指著所有小流氓,理性戰(zhàn)勝情感包上黑頭巾離開,莎劇中偶然化的悲劇被賦予理性色彩。
歌舞總體不錯 特別是舞蹈 有著60年代特有的夸張表現(xiàn)力 配樂也很難忘 Tonight Tonight 可惜故事本身不好 羅密歐與朱麗葉系列的 打了折扣
【B-】開場的城市俯拍就已經(jīng)讓我沉醉,隨后的幫派斗爭中又通過舞蹈化的肢體沖突帶領(lǐng)觀眾深入街道,觸及城市的肌理。哪怕是棚拍場景,也同樣彌漫著熾熱的城市氣質(zhì)。作為歌舞片當(dāng)然在視聽方面做到了最好,但故事自然也是腐朽到家了。哪怕注入移民群體和幫派斗爭的社會話題也不足以消解生硬尷尬的觀感,反倒充分體現(xiàn)出好萊塢是如何排除話題本身的嚴肅性從而將其轉(zhuǎn)化為另一種可供消費的思考與眼淚。
What an experience! Genius choreography! All the songs and dances are integral to the narrative and done splendidly; keep you intrigued and leave you wanting more! The most fun and interesting modern Shakespeare adaptation for sure. Left me in awe of its creativity and originality, which still holds up after nearly 60 years!
這么給氣爆棚的色彩、布景、舞蹈和演員,竟然演了一出如此中二直男氣質(zhì)的戲碼,實屬暴殄天物;通過一場幫派斗爭引出美國彼時移民、教育、治安的重重問題,然而都蒙上了一層歡快的濾鏡,歌舞片可能不太適合表現(xiàn)悲?。籘onight一場,愛情的告白在挑釁的宣戰(zhàn)聲中引吭高歌,竟有一絲悲情壯美。
論音畫結(jié)合,還是雨中曲強悍。但是。。。但是。。。。這五十多前的膠片畫質(zhì)也太牛逼了吧?。?!還有michael jackson的beat it原來真的是從這片子中而來?。?!
流光溢彩,沉郁悲愴,好幾段歌舞看得人下巴都掉了,可看性和批判性上都是“神片”一樣的存在。
關(guān)于社會問題的探討相當(dāng)厲害,六十年代的言論開放度竟然如此之高,問題展現(xiàn)如此深刻,波多黎各人的舞蹈真的大美,讓人瞠目。不過這片子同時也暴露了一些問題,主要是歌舞的出現(xiàn)把節(jié)奏基本拖垮,這也證明歌舞部分發(fā)展出敘事功能的必要性。
那些爛俗的老套的莎士比亞變奏曲的愛情故事就是從這種片子里發(fā)揚光大的。所以我真的不好說它什么。不過就像看《Rent》一樣,對于全部的百老匯電影我都在腦子里自動過濾掉感情戲。他的音樂不咋樣,舞蹈卻跳得真好。尤其是片子開始沒有多久的兩段,一個是講移民問題的,一個是講不良少年的,特贊。那么歡快的移民那段我居然看哭了。
如此突出而優(yōu)美的愛情刻畫讓對移民和社會底層的現(xiàn)實主義反映變得微不足道:寥寥數(shù)語勝過千言萬語的一見鐘情、相逢真愛后的獨行高歌、婚禮中十字架下的金色圣光、糾纏在幫派歌曲里的愛情宣言和血色預(yù)兆,以及最后唱不完的半個音符.經(jīng)典莎劇在好萊塢歌舞片中實現(xiàn)了一次華麗的奇峰突變,個人Musical最佳之一.
現(xiàn)代歌舞版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演員非常出色,從音樂劇改編為電影后,舞臺表現(xiàn)力和戲劇張力依舊強大,即使知道最終的故事走向也還是對黑色的結(jié)尾唏噓不已。仇恨,是最強大的力量,也是最虛無的。
女主Maria好牛逼,親哥死了還有心情跟男主滾床單,可見愛情的力量好神奇╮(╯▽╰)╭
真是熱烈又絢爛,很多段落(包括開場)都給人印象很深。"You'll never see people dance like this",好想看舞臺劇,從電影就能想象舞臺劇會多好看了。伯恩斯坦的音樂真是太精彩了。
7分。名氣很響的片子,看下來感覺一般。歌舞片并不是說不要劇情,而是要在劇情上加上歌舞。本片借用《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殼這沒有問題,但舞臺劇和電影對邏輯的要求不一樣。男豬剛殺了女豬的哥哥,一首歌還沒唱完女豬就投懷送抱了,這尼瑪也太假了吧?還好《AMERICAN》很好聽~~
很享受的觀影過程,有些歌不太對口味,但是舞絕對可以補足,就是無法不被拉丁系的舞蹈conquer吧。臺詞和歌舞的過渡還有情節(jié)和歌舞的結(jié)合堪稱天衣無縫。劇情本身比較狗血,最囧的是倆人被小刀捅一下即刻斃命,有人中槍后還示了個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