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道理我都懂,但你講得我連聽都不想聽
首先,女主美!女主美!女主美!
除此之外,都是?。y七八糟的!
一開始還以為是什么溫情片,狗剛被丟時的配樂真的亂帶節(jié)奏,完全不搭啊大哥!
(o′罒`o),然后開始了一波正常寵物片的套路,論寵物丟失后有多慘……balabala一大堆套路(???),沒到一半已經(jīng)開始忍不住吐槽這部片了
斗狗那里算是拍出點味道了,男主狗看著被自己擊倒的狗,滿臉迷茫。然后……神tm個轉(zhuǎn)折,斗狗的突然就把狗弄丟了???excuse me???啊對,忘講了,之前從賣肉的那里逃出來時的剪輯也尬的要死,哇突然賣肉的腳底閃現(xiàn)個爛雞蛋滑了下然后狗就閃現(xiàn)逃出來了???(???)
好好好,這些不管了,繼續(xù)看下去吧
(つд?)
接下來沒記錯應(yīng)該到收養(yǎng)場那里了,男主狗看到那里的人對狗安樂死之后有點覺醒(???)我覺得啊,男主狗是這個時候就步入黑化的,雖然不太懂為什么狗能看出來安樂死這個東西(つд?)
然后就厲害了,直接反殺咬死守衛(wèi),那里的狗一下就呆住了。emmmm斗狗的時候刷出來的經(jīng)驗都滿出來了……好好,男主狗順理成章成為了收養(yǎng)場的那群狗的領(lǐng)袖,然后……去……(つд?)……咬人(???)???
哇哇哇WTF……瞬間變成了喪尸片(o′罒`o)
這邊先放一下,你猜猜女主在這之前在干嘛?對的,在找狗……然后,找沒幾下,就被帥哥勾搭走了(???),然后莫名參加派對被冤枉帶了毒品,然后,之前一直兇到爆的女主爸爸就(つд?)變成慈父……了……(???)WTF???這也太硬了吧?哪來的情感積累?
好好好,看看看,這邊女主在演奏比賽演出,猜猜那邊男主狗要干嘛?對的,去找女主了……(つд?)不要問我為什么男主狗知道女主在哪(畢竟那群狗已經(jīng)瘋狂咬全場了,可能剛好到了吧( o﹃o ))
然后!女主說男主狗是為她而來( o﹃o )好,我接受。然后!一個路人勸說女主不要出去,因為外面!已經(jīng)!全城!封閉!了???
Excuse me???一群瘋狗搞得全城封閉?警察干啥的?說什么寓言式電影這也太扯了吧?(???)
然后女主莫名撲了個街,然后女主發(fā)現(xiàn)男主狗把以前傷害過他的人全咬死了,然后女主爸爸房東死了,然后女主去屠宰場找爸爸了,然后男主狗跟上來了,然后他倆在對峙(中途女主爸爸被困在房間那段戲真的沒話說,這段戲有用嗎???這樣弄搞得他好尬啊(???)前后對比像個傻子)
全片最好的鏡頭出現(xiàn)了,女主慢慢趴下身試圖以狗狗的視角觀察世界,這個真的好,足以忽略之前的所有尬( ? ?ω?? ),然后,女主她爸看到后(???)也趴了下去……前面的話當(dāng)我沒說過……WTF?。?!什么跟什么啊!哪來的情感鋪墊讓女主爸就想學(xué)女主看待寵物的態(tài)度?
各種……各種!人物轉(zhuǎn)變硬到死??!人物徹底淪為瞎扯電影主題的附屬,注意是瞎扯!劇情完全莫名其妙……( o﹃o )我已經(jīng)淪陷了。
其實……唉,這部片子拍的鏡頭都挺好的,美感夠,但真的,怎么看完后感覺這么糟心呢( o﹃o )
真的,本來挺好的片子……( o﹃o )只值5.9分,豆瓣7分純屬放屁。
以上!
2 ) 人逼狗反 [貓]
本文發(fā)表于《上海電視》2020年7月某期。如需轉(zhuǎn)載,請一定聯(lián)系本人、一定注明、一定附上豆瓣鏈接! 發(fā)表時略有刪改。
---------------
看過《白色上帝》的預(yù)告片,和片頭小女孩被群狗追趕的場面,我們知道這是一部人逼狗反的戲,心理預(yù)期就是看這條名叫哈根的狗在層層壓迫下幾時造反,同時我們和它一起承受被排擠、被誣陷咬人、被遺棄、被車流夾擊、流浪、被收容所圍追堵截、被賤賣給商販又被賣去訓(xùn)練成斗犬、在收容所目睹被安樂死的狗、最終憤怒反抗人類以免被殺的幾乎所有流浪狗都可能會經(jīng)歷的屈辱史——不用單獨說被食用,因為主角之一在屠宰場工作,暗示明顯。反抗史,就是從命運末端一路往回殺到遺棄的源頭,最終與小主人莉莉及其父親以平等的趴地姿勢宣告停戰(zhàn)。
屈辱又多現(xiàn)實、逼真,最后三十分鐘反抗就有多酣暢淋漓,雖說情節(jié)會讓人想到《猩球崛起》(2011),然而《白色上帝》的手法更現(xiàn)實主義,也不乏精彩的追捕戲,尤其還戲仿各種商業(yè)片里人跑進居民床鋪的喜劇橋段?!缎傺览裣肭诙枴返难葑喱F(xiàn)場,毫無懸念地與群狗造反的鏡頭在音樂中交叉剪輯,制造出符合預(yù)期的視聽美感。
正片開始,我們就感受到十三歲的單親家庭女孩莉莉和哈根的心理聯(lián)系:多余的存在者,外表柔順,內(nèi)心豐富而叛逆。多余,不等于沒人愛。盡管細(xì)節(jié)告訴我們,性情暴躁的父親已很久未見她且與她相處生分,也難以管控她的青春期躁動,但順著莉莉的一系列青春片常見“輕罪”體驗,我們感受到父親對她無條件的愛,正如她對哈根無條件的愛。
哈根是雜種狗,影片一邊強調(diào)養(yǎng)雜種狗需要交額外的稅,狗承受種種不公待遇,一邊以不同形式播放《匈牙利狂想曲第二號》,似談?wù)摎W洲移民這一最讓歐洲本土人頭疼的疑難雜癥,這支曲既有民族感,起頭調(diào)子又雄渾悲愴,既能讓狗戰(zhàn)斗,又能讓狗安寧,也似歐洲文明對移民的吸引力,導(dǎo)演當(dāng)然記得提醒觀眾,此曲以《貓和老鼠》配樂聞名,后者同樣是隱喻大城市底層生靈狀態(tài)的黑童話。哈根是棕色狗,片名卻致敬有更明顯反種族歧視內(nèi)容的《白狗》(1982),“DOG”反寫是“GOD”。導(dǎo)演還嫌隱喻不夠,把成為斗士后的哈根命名為馬克思(麥克斯)。狗與人的最終平等,是導(dǎo)演渴望實現(xiàn)的人與人的平等。片中有只先知般的白色雜毛狗,總在關(guān)鍵時出現(xiàn),立場中立,或許代表他作為藝術(shù)家或知識分子的位置,“猩球”系列亦有這種角色存在。
封城、停航、禁旅游之后,《白色上帝》從超現(xiàn)實故事轉(zhuǎn)入真現(xiàn)實主義的范疇,目前動物造反最狠的恐怕是泰國,人類幾時才能從猴群手中收回失地,人類何時能恢復(fù)正常生活?
3 ) 狗是人類的良心
這個電影確實是有用力過猛的嫌疑。
其實上帝也不是誰,只是狗倒過來寫。DOG-GOD
故事大概講的就是離婚的媽媽把帶著大狗的閨女交給前夫照顧,然后自己和現(xiàn)任去開(du)會(jia)3個月。前夫是個中年禿頂,事業(yè)家庭兩敗的人,對前妻有恨,對女兒有愛。但女兒青春期,爸爸更年期,嗯,好不了了。
一回到爸爸家,多事的鄰居大媽就說你家狗是雜種狗,不能養(yǎng),你要上報。爸爸糊弄了鄰居兩句就關(guān)門回屋了。
晚上父女果然開始鬧矛盾。爸爸不讓女兒和狗睡一起,把狗關(guān)進廁所。狗開始嚎,她爸就開始罵罵咧咧。女兒起來去給狗子吹了一曲小號,李斯特:《升c小調(diào)匈牙利狂想曲第2號》。狗睡了,女兒也睡在浴缸里。
第二天一早來了一個官員,說有人報告被狗咬了(鄰居撒謊),說要讓他們自己把狗送去收容所,或者繳稅(這點字幕沒看清,好像是說純種狗就不用交稅)。她爸說絕不為了前妻的事情花一分錢。
于是女兒帶著狗在外面轉(zhuǎn)了一天。樂隊練習(xí)的時候還帶著狗去了。狗子打擾了排練,于是女兒倔強的帶著狗走了。老師在背后大喊“你走了就別再回來!”傍晚,女兒終于被她爹逮住,路上吵了起來。爸爸就把狗扔下了車。女兒叫狗在那里等著,但是狗沒聽話,一路追著車跑,終于跑丟了。
開始虐。
狗差點被肉鋪的人砍死,幸虧一只小白救它,接著小白幫狗子躲過了收容所的追捕。然后狗被一個流浪漢暫時藏起來躲避了追捕,正當(dāng)觀眾松口氣的時候,狗被流浪漢賣到了一個飯館。中國觀眾可能都以為要做狗肉了,結(jié)果狗又被賣了。一睜眼周圍好多條狗?!疚耶?dāng)時就知道是要斗狗了。。。】然后來了一個人把它買走了,用了很殘忍的方法把它變成了一條惡犬。斗狗之中,狗子咬死一頭羅威納,狗的人性從此算是蕩然無存了。趁著人類分贓互相要挾的時候逃跑了。又見到了小白,兩只狗沒有放松多久,就被收容所抓去了。
這期間女兒一直在找狗,什么雨天,橋下,收容所都找了。也還有些慣例上的青春期的懵懂。夜店一段音效不錯【這算什么夸獎】。然后因為幫同學(xué)藏藥,女兒被警察帶走了。爸爸來接她的時候哭了,女兒這才原諒了爸爸。女兒樂隊練習(xí)的曲子也還是之前提到的李斯特。
在收容所里,主角狗因為腿有點問題被歸為“沒人要”的一類,也和小白分開了。在狗的休息室,看著電視上的tom & jerry,彈得就是那首曲子。接著它看到同伴被收容所門房大媽實施安樂死的情景。
在收養(yǎng)日,人們來看哪條狗中意就帶走。這時候因為主角狗已經(jīng)是惡犬了,對人類的舉動基本都認(rèn)為是攻擊。于是嚇到了一個女的,那女的說它咬她,于是主角狗被收容所門房大媽徹底歸為要處理掉的一類。
在關(guān)進那個籠子的過程中,它逃脫了?!具@時候?qū)а莶恢獮楹瓮蝗划嬶L(fēng)變了】主角狗終于用上了人類訓(xùn)練的撕咬技能,殺死了套它的人,由此釋放了一籠的“惡犬”。群狗出籠,突然變成了人猿星球,咬死了收容所的門房大媽(之前對女主角態(tài)度不好,但其實還是回答了女主角的問題的)。群狗開始在城市里奔襲人類。
這時候?qū)а菀簿筒还苁裁蠢硇粤?,開始上演了惡有惡報的戲碼。群狗殺死了每個欺負(fù)過主角狗的人類,包括肉鋪的師傅,買賣狗的人,訓(xùn)練狗的人還有鄰居大媽,反正導(dǎo)演的意思好像是,下一個就是老爹。。。中間穿插了警察對狗圍追堵截失敗的情節(jié)。
女兒當(dāng)天是樂隊演出,群狗來團團圍住了音樂廳。女兒覺得自己的狗就在外面,于是偷偷跑出去找狗。她騎著自行車在無人的城市尋找,遭遇了狗群,但是沒有被攻擊,只是摔了一跤,但也沒找到狗。她看到了肉鋪師傅,商店老板以及鄰居大媽的尸體,終于覺得害怕了,于是去找老爹。路上小白狗曾經(jīng)給女兒帶路,但是被收容所的人射殺了。
老爹前情交代是屠宰場的質(zhì)量監(jiān)督一類的,躲在屠宰場里,接到女兒的電話就去開大門。這時候女兒的狗已經(jīng)追過來要索命了。女兒和狗相見的時候,狗已經(jīng)不再是原來的狗了,氣氛非??植?,眼看女兒就要被撕了那種。老爹帶著噴火的一個什罐子出來想嚇走狗。女兒趁機拿出小號,吹了一曲李斯特……
嗯,狗就安靜了,然后女兒對著狗子趴下了,四目相對。屠宰場的員工問老爹要不要報警,老爹說不要,再給他們一點時間。然后老爹也走過去趴下了。這時候是黎明。畫面就是海報那樣的。
----------------------------------------------------the end-----------------------------------------------------------
我猜導(dǎo)演是個非常討厭人類,以及非常喜歡狗的人。以至于這個片子最終呈現(xiàn)了一種失控的反人類氣質(zhì)。個人的懲戒欲超越了說理或者動情的成分,連我這樣的動保主義者都覺得這片子后面的處理過了。這樣的方式只能讓那些本來就對動物保護持保留態(tài)度的人產(chǎn)生“果然他們都是瘋子”的想法。雖然不得不說,看到惡有惡報這件事還是挺解氣的。這片子最終靠音樂力挽狂瀾也是蠻醉人的,不過要是群狗把小女孩撕了。。。也得不了戛納了吧。
在我家鄉(xiāng),隨便什么時候,都可以看到流浪狗。這些丑家伙都是被那些更丑的家伙拋棄的。跑丟了也不是借口,不拴繩兒對誰都不負(fù)責(zé)。這些狗不僅對公共衛(wèi)生造成了威脅,也對人的安全以及其他城市動物造成了威脅。沒錯,我就是說貓。我家的院子里已經(jīng)沒有流浪貓了。
我爸爸雖然喜歡小動物,但始終對要養(yǎng)純種這件事不松口,所以數(shù)年來也只是說說而已,幫我喂喂窗臺上的流浪貓也是看在我的面子。他這樣的想法不在少數(shù),只有純種的動物配得上做家庭成員。唉。奶奶雖然對待兒孫分外好,但是也曾經(jīng)把我爸的貓扔出窗外(二樓)。我無法改變他們。能做到的只有往家里買貓糧,看見貓就拜托爸媽幫著喂一點。或者是捐點錢給動保組織。
導(dǎo)演這個片子更像是在宣泄憤怒,對流浪動物的保護毫無幫助。除非把影院票房全都捐掉。
昨天看完這個電影覺得人類真不愧是地球之癌。狗這個物種更是完全反射了人類的一廂情愿。我覺得人對狗的那些“美好”品質(zhì)的寄托,都是人類最容易失去的東西,比如忠誠,快樂,天真和依賴。那些故事里千里迢迢回來的,是人類期待找回的東西,而不是狗。然而找的回來嗎?YOU WISH。其實狗真的也很像人,長期的馴化使它們本能的討好人類,為人類改變了一切,甚至DNA。當(dāng)然你可以說這是生存需要,但是貓怎么就沒有改變自己的脾性。這還是一個我自說自話的想法,畢竟我不是貓也不是狗,只是造成這種情況的人類一方的一份子,改造了它們,還要繼續(xù)傷害它們。之前看過一個介紹狗的節(jié)目——所有狗的祖先都是狼,但是狗的體型變化是及其多樣的,有的已經(jīng)完全無法適應(yīng)野外生存。這個多樣都是在與人類共存的過程中形成的,以前還有工作上需要,加強了捕獵或者其它工作的能力,而現(xiàn)在人們幾乎完全是為了錢和虛榮在培育狗。像監(jiān)獄狗計劃這樣同時實現(xiàn)惡犬和惡人的改造的項目,感覺已經(jīng)是人類良心最后的火花了。昨天有個微博說中國要是沒有人喜歡狗了,這個國家也就要完了。不知為何,這句看起來很錯的話,卻和我昨天的想法有點共鳴。如果不能對自己的狗負(fù)責(zé),還能對什么負(fù)責(zé),這種癌細(xì)胞也真是癌中之癌。
昨天朋友聽我說完,他說,所以人類馴服了狼,把自己最寶貴的品質(zhì)寄托在狗身上。
所以并不是不喜歡狗,只是憐憫大于喜愛。讓我想到人類自己。
#full of negative thoughts#
4 ) 面對
灰暗的色調(diào),沉重的心情,在父親與現(xiàn)實的逼迫中,或許更多的是自己的懦弱,所以放棄。在經(jīng)歷中,在尋找中,在面臨的譴責(zé)中,莉莉明白,這些事情的發(fā)生最終的責(zé)任還是在自己身上,所以在群犬的追逐中,她不再逃亡,而是 勇敢的面對,畢竟逃避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即便暫時得以解脫,這件事依舊會是心中的一個結(jié),永遠消散不去,如鯁在喉。想要痊愈,只有重新解開傷疤,再次上藥,重新面對。
莉莉的父親儼然是一個不討喜的角色,甚至懷疑他根本對自己的女兒沒有感情,隨著時間的流逝,父愛才漸漸顯露,或許是不善于表達,但對莉莉的愛是毫無疑問的。對失蹤的女兒甚是擔(dān)憂,女兒不見了多久,父親大概就找了多久,然而在找到時,擔(dān)憂卻只化為責(zé)罵。父親會想要請假,陪伴宿醉的女兒;在女兒選擇面對時,父親也站在一旁看著,同時也在面對這自己的錯誤,即便不遠承認(rèn),父親也明白是自己的錯,丟棄女兒的好友,造成的災(zāi)難。
面對,承認(rèn),改變,而后,成長。
5 ) 善待生命無論毫末
從來沒有無緣無故的好,亦沒有突如其來的壞。
不管是“滴水之恩、涌泉相報”,還是“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只是在講訴一個同樣的道理:善恩到頭終有報。人與人或人與動物,都適用這一準(zhǔn)則。
莉莉的狗“哈根”在一次爭吵中,被父親趕下了車,便從此在大街小巷流浪,后被不法分子買賣用作斗狗,逃出后又被流浪狗中心抓了起來。哈根自身的遭遇加上一路上的所見加深了對人類的仇恨,于是開始報復(fù),帶領(lǐng)一群狗殺了惡意待狗的那群人。我們常說人人平等,人與動物之間雖說不至于做到這個地步,但作為高等生物的人,也不該視任何生命如草芥,否則也怨不得冥冥中的報應(yīng)。
當(dāng)哈根在最后遇見莉莉,起初齜牙咧嘴,懷恨于主人的殘忍丟棄,但又有些猶豫,兇相畢露之時又踟躕不前。莉莉被嚇哭了,吹起了小號,哈根聽著樂聲,慢慢曲腿匍匐在了地上,和以前和小主人還在一起時一樣。莉莉放下書包,也匍匐著趴在地上,與哈根對視。夜色已深,城市回歸了寧靜。
哈根經(jīng)歷過生死一線,也受到了許多委屈,此時面對曾經(jīng)的小主人又再次乖巧如初。原本性情溫順的哈根,不得不用復(fù)仇來發(fā)出自己的聲音,是人類自以為是做的太過分了。
整部影片的后半段,畫面偏于血腥,但毫不阻礙人們對狗的憐憫。與《神犬小七》中漫長等待已亡主人的小七不同,哈根的遭遇是從另外一個角度講訴了人與狗的感情。只有愛的深刻,才會恨的決絕,哈根的復(fù)仇與小七的等待同樣是愛的表現(xiàn)。
相比哈根,我更容易接受《神犬小七》的人與狗的感情表達方式,娓娓道來細(xì)膩溫情,而哈根的作為太過血腥,令人抗拒但不得不承認(rèn),哈根的復(fù)仇更像一把解剖刀,直接把事實血淋淋的展現(xiàn)了出來。
拍動物與人的電影難度大于人與人的電影,一是動物的表演較難準(zhǔn)確控制,二是在電影商業(yè)化的今天,投資家更愿意在演員身上砸錢而不是狗。本片的導(dǎo)演是凱內(nèi)爾?穆德盧佐,匈牙利人,不出乎意料也只有外國人才會拍這類電影了。該片獲得了第67屆戛納電影節(jié)“一種關(guān)注”單元最佳影片大獎,從表演、主題等多個方面來看都算是實至名歸。
不盲從潮流的高質(zhì)量影片,得到了它應(yīng)有的榮譽。
而更大的意義在于,它給觀眾講了一個深刻的故事。
6 ) 「每樣可怕的東西都需要你的愛」——德語詩人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
女孩莉莉每天和愛犬哈根膩在一起,是彼此最重要的心靈伴侶,然而出國開會的媽媽把莉莉和哈根丟給前夫照顧,父親又因公寓禁止養(yǎng)狗、混種狗需額外繳稅、生活節(jié)奏被打亂等原因把哈根視為眼中釘,將牠惡意遺棄街頭。
原本溫馴的哈根開始展開流浪之旅,被捕狗大隊追逐並慘遭壞人虐待,看透人類世界自私與無情的哈根,就在被抓進收容所即將安樂死之際奮力反抗衝破牢籠,帶領(lǐng)其他狗類同胞起義,掀起一場與人類之間的革命戰(zhàn)火。
莉莉與哈根原本是彼此最好的朋友,卻被自私的大人拆散。劇中小狗哈根表現(xiàn)亮眼,不僅獲得「金棕櫚狗狗獎」的肯定,更被外媒譽為「狗界的勞勃狄尼洛」。(圖:美昇影業(yè))
狗狗被稱為人類最忠實的夥伴,古往今來曾有許多狗兒電影問世,大抵可以分做兩種類型:忠犬與惡犬。
2008年的電影《馬利與我》(Marley & Me)號稱是影史上最賣座的真狗電影,累計票房超過1.3億美元(約40億臺幣),可說是忠犬電影代表。主角約翰(歐文威爾森飾)和珍妮(珍妮佛安妮斯頓飾)新婚不久後養(yǎng)了可愛的小狗馬利,一開始馬利的好動與不受控惹了許多麻煩,甚至讓約翰一度心灰意冷。但朝夕相處後,馬利伴著他們走過工作低潮、人生徬徨、婚姻危機,成了不可或缺的家庭成員之一。
「你不用買高級服飾、名車或豪宅,你只要給牠一根泡了水的棍子就夠了。牠不會在乎你有沒有錢,聰明還是愚笨,你愛牠,牠就會愛你?!?/blockquote>《馬利與我》拍的是寵物一生對主人無私的愛與陪伴,結(jié)局非常令人動容。
「你愛牠,牠就會愛你?!埂恶R利與我》訴說的是寵物一生對主人無私的愛與陪伴。(圖:福斯電影公司)
動物雖然感覺沒有心機,天真又可愛,但牠們基因裡存在的野性始終令某些人感到恐懼。1983年的電影《狂犬驚魂》(Cujo)改編自史蒂芬金同名小說,描述一隻原本溫馴的家犬被蝙蝠咬後變身殺人狂犬,女主角和她的兒子被困在故障的車內(nèi),幽閉恐懼加上又悶又沒有水喝使得小孩昏了過去,女主角只好打開車門和狂犬搏鬥試圖逃出生天。
《狂犬驚魂》以患了狂犬病的狗兒暗喻女主角出軌行為帶來的家庭危機,象徵女主角內(nèi)心的罪惡感和害怕東窗事發(fā)的恐懼,或者也可以說是美國中產(chǎn)階級極力維護的美好假象其實不堪原始慾望的一擊。片中小男孩一直很害怕住在衣櫃裡的怪獸,後來狂犬出現(xiàn)簡直是他的惡夢成真。
經(jīng)典狗狗恐怖片《狂犬驚魂》。(圖:widescreen.mobi)
兒童、青少年與動物經(jīng)常在文學(xué)與影像作品中被連結(jié)在一起,如《龍龍與忠狗》、《小浣熊》、《靈犬萊西》、《小熊維尼》??等等。有一種文學(xué)研究的說法是:兒童與青少年可在此類作品中以可愛的動物作為學(xué)習(xí)典範(fàn),了解長大後必須遵守的道德規(guī)範(fàn),進行社會化。
換句話說在大人的眼光裡,行為與思想不受控制,難以理喻的兒童與青少年其實尚未成為「人類」,反而比較接近「動物」,都是大人眼中「神秘的他者」。
什麼動物是好的,什麼又是壞的?小孩要怎樣做才算懂事,怎樣就是不乖?這些答案都握在大人的手上,必須配合他們訂下的標(biāo)準(zhǔn),否則很可能就會被「鞭數(shù)十,驅(qū)之別院」。
《忠犬追殺令》不用特效,由收容所找來274隻混種狗拍出精彩大場面,也在影片拍攝完畢後由劇組協(xié)助牠們找到了飼主。愛牠就不要遺棄牠,請支持以領(lǐng)養(yǎng)代替購買寵物。(圖:美昇影業(yè))
《忠犬追殺令》中的哈根因為不是純種狗會害主角父親多繳稅,又不乖乖吃父親指定的狗食、待在指定的地方、夜裡還要亂叫,因此被遺棄在車水馬龍的公路邊。主角莉莉也因為袒護哈根,以及情竇初開下的一些嘗試而被逐出家庭、教室,甚至還被帶到警局,直到她乖乖換上純潔拘謹(jǐn)?shù)陌滓r衫,穿上裙子與帶跟皮鞋,才換來父親與老師的笑顏。
哈根與莉莉彷彿是一體的兩面,莉莉不斷衝撞成人世界的權(quán)威,哈根也經(jīng)歷了人類的遺棄、利用、暴力、拘捕、監(jiān)禁。當(dāng)莉莉選擇改變自己,服從大人的規(guī)訓(xùn)時,哈根卻野性爆發(fā),捲起一城腥風(fēng)血雨。哈根與莉莉的故事像是將古典的動物童話故事裝進了現(xiàn)代城市裡,《忠犬追殺令》看似一部動物驚悚片,卻也是一個小女孩的成長寓言。
電影的結(jié)尾非常魔幻而美麗,宛如格林童話中〈哈梅爾的吹笛男〉,小女孩的喇叭樂音成了化解歧見的解答,女孩的父親也第一次放下了身段,改用跟莉莉和哈根相同的姿態(tài)與視角觀看世界,第一次嘗試了解這些「神秘的他者」,這些可愛又可怕的小東西。
伴隨第2號匈牙利狂想曲奔涌而出的生命旋律,直指人性優(yōu)越感的革命寓言,廣場形同號角,斑馬線似琴鍵,整部電影猶如一氣呵成的樂章,洶猛而壯美。最終實現(xiàn)的救贖并不是人犬重逢,階級依舊,而是在天翻地覆之后從零建立的信任,生靈平等。
愛狗人士必看,吃狗捕狗斗狗屠狗人士就不用看了,反正看了也不能理解,反而還會嘴賤幾句,浪費了電影。雜種狗也是生命,混血人就吃香,混血狗就命賤,這我是不認(rèn)同的。雜種狗也很忠心,也有可愛的一面,不善待起碼也不用歧視。我很反感那些自認(rèn)愛狗,其實只是喜歡弄只寵物玩玩的家伙們(討厭某一類狗還是很正常的)。電影拍得還行,但主題的確拍進了我心里,很多人不喜歡最后流浪狗們的暴動,其實這只是編劇希望看到的情況,狗狗們被人物化了,現(xiàn)實里根本不可能發(fā)生,就算一條狗被虐得再慘,內(nèi)心再恨,再想復(fù)仇,最后也不過只能忍,這拍出來又何必呢?從某些角度來看,一部分人類也和片中的流浪狗們一樣在社會上受盡壓迫和歧視,最終爆發(fā),比如最近看的《小丑》。
嘔
(7/10)這片兒作為一種關(guān)注的大獎片也太TMD商業(yè)了吧,商業(yè)到都不忍直視了。還是說評委看中了致敬[鳥]?(肯定不是因為[狗星球崛起])。有趣的聯(lián)想點是屠狗作為屠猶或者其他少數(shù)人的隱喻。但是故事還是概念先行,轉(zhuǎn)折生硬;好萊塢明星狗領(lǐng)銜,好在歐洲導(dǎo)演保住了些許不那么順滑甜膩的點,否則真沒法看了
好難拍的片子?。┲鹘枪肺覒岩梢呀?jīng)traumatized 3.5
我同意善待生命,我不同意善待傻逼電影……@hkiff2015@百老匯moma
用現(xiàn)實主義的影像風(fēng)格拍一部超現(xiàn)實主義的電影,故事沒什么說服力,情節(jié)也不怎么震撼,雖然挺血腥,但是從概念到執(zhí)行都幼稚得如同小學(xué)生。
西班牙奔牛節(jié)換成匈牙利奔狗節(jié),有仇報仇,點到點,一對一,頭腦簡單到教人五體投地。欠說服力。欠逼力。醜化狗,也醜化人類。
匈國狗在匈國電影里聽匈國最偉大作曲家的匈國狂想曲。視覺上很有問題,鏡頭速度過快,連續(xù)性差。你用這么多小幅度推拉的晃動鏡頭,在沖擊力上還是沒法代替一個近景。動物戲的前期素材亂,只能大舉依靠剪輯。不過后半程劇情比較精彩,遮掩了鏡頭上的不足。
以驚悚片類型包裝流浪狗問題,女主角/剪接/動物訓(xùn)練好評,愛狗人士大推!
上帝的良知
瘋狗哪怕崛起了還是瘋狗。
非常佩服導(dǎo)演對動物的調(diào)配能力,以及漂亮的運動鏡頭。人和狗的兩線故事交雜,看的出導(dǎo)演想表達的東西很多,但好在格局是很好的穩(wěn)住了。以及五星都無法表達我對這部電影的喜愛和崇敬。
拍的很燃,還真是狗狗版的【猿族崛起】,就是那種純好萊塢類型片式的拍法,只是沒能找能解決狗狗最后的智商問題,結(jié)果故事越燃,人為的痕跡就越重,越讓人覺得是編劇們在強奸這個故事,故事倒是把當(dāng)年那個“【白狗】養(yǎng)成記”的前傳給填不上了。狗狗的行為動機倒是可以理解,就算刻意倒也解恨?!铩铩?/p>
完全類型片的拍法,贊!
細(xì)小卻又深厚的感情,生命中沒有過狗的人大概很難體會。敘事很有耐心,循序漸進,平行剪輯也好。fierce and beautiful是好的評價,但盡管有許多殘酷,仍然從電影中感受到導(dǎo)演是一個溫柔的人。最后的最后,一切生命都找回原本的樣子,平等相待。結(jié)尾鏡頭可真美。
昨天來個《猩球崛起》,今天來個《狗球崛起》,明天就會有《豬球崛起》,這樣有勁么?神經(jīng)??!
人類殘酷又愚蠢。
父親終于理解了女兒,愿意跟女兒一樣趴在地上,用平視的目光注視狗狗們,黎明前的平靜,多么和諧的畫面,可是黎明之后呢?這些狗狗的命運會如何?不敢想象!
【歐盟電影展百老匯展映】差強人意之作。在每一個狗演員表演鏡頭的背后,似乎都可以看到導(dǎo)演和訓(xùn)練員指揮的痕跡。小女孩的青春期叛逆設(shè)定和對狗的感情也是莫名其妙,結(jié)尾直接把電影從“狗球崛起”變成了“無腦狗的軟弱性與妥協(xié)性”。整體工整而套路,有幾個鏡頭很震撼,整體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