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每個有良知的人都應該對此有反應
那天晚上看完這部電影,我的舍友說 你看完了?這部電影講什么了?你看完怎么變得平靜了?
是的 看完這部電影 有一種平靜,來源于事物的復雜性和多變性。而且有種,壓迫感,緊張,逼著我不得不去思考。
巴勒斯坦,滿目瘡痍,高高的隔離墻就在那杵著,那個穿著超人斗篷的小家伙,用石頭敲著高墻,顯得那么無助,卑微。
公交車上人們低頭不語,穿著傳統(tǒng)的猶太教徒正襟危坐的望著窗外的拉來來往往。警察隨時都會過來查證件,手里端著的是沖鋒槍。
高墻的那一邊 什么也看不到,但在巴勒斯坦的這一邊,除了黃沙,就是垃圾堆。阿克薩清真寺的圖片當垃圾一樣被丟在地上,小孩撿起來拍拍覺得不錯,收藏了。一群小孩向克洛伊開起了玩笑,讓她來談談以色列人是不是不知道高墻的這邊巴勒斯坦人過著怎樣的生活。
進入耶路撒冷這個再熟悉不過的城,居然要得到批準,而且僅有八個小時,蘭德和媽媽不想再回到那個垃圾山??墒侵挥邪诵r,那就痛快的享受吧,連上廁所的時間也算上。
蘭德來到醫(yī)院,接受孕婦檢查,但突然進來三個以色列兵要檢查。這可是醫(yī)院的婦科,這些男兵最基本的尊重在哪里?難道安保部門是在奉行最安全的地方也是最危險的地方的原則嗎?一群大兵來搜一個到處是小孩的地方,結果只能是無趣的離開
高墻這邊的巴勒斯坦人被監(jiān)視著,懷疑著,控制著,隔離著。整個支離破碎的巴勒斯坦籠罩在清除,爆炸,槍擊的惶恐之中。所以他們憤怒,怨恨,反抗。
阿拉伯人總是這樣好戰(zhàn),好斗,極端。那看看其他人吧??寺逡玲t(yī)生來到巴勒斯坦工作,她親眼看到一個小男孩,被以色列的軍車活活的壓死,原因就是因為他朝著武裝車吐了口水,扔了石頭。基本的良知告訴她,這是對人類的迫害。于是她想多了解阿拉伯人,盡其所能的幫助著蘭德一家??墒钱斔е龘尵认聛韰s不幸死亡的蘭德的孩子的時候,她感到無助,無能為力。阻擋她幫助蘭德的不只是像差點就被她說服了的以色列大兵那么單純,事情遠遠要比她想象的復雜的多,于是她只好蹲下沉默或者是哭泣。這時的哭泣不同于和媽媽視頻聊天時,看到家鄉(xiāng)的河而留下的感動之淚,在這里的淚是什么呢?味道和蘭德的淚是一樣的,也同樣因為看到一活生生的生命在自己懷中逝去的悲傷而流。
克洛伊朝著以色列兵喊了,她幫著那個被以色列兵壓死的小孩張貼了烈士告示。最后,她作為醫(yī)生的理性和人道主義精神也沒有阻擋她在公交車上把炸彈給了一個接應的人。更沒有想到她送的這個炸彈正是蘭德自殺性爆炸時用到的。她聽著那一聲巨響,恍惚的走下來看著發(fā)生的一切。一個人被現(xiàn)實,被強權,被邪惡折磨的僅剩下活著,茍且的或者。但有些人不愿茍且。
愛娃也沒能逃脫這樣的折磨,盡管她是以色列人而且還是個士兵,可她更是一個女孩,小時候她的同伴可能就是蘭德這樣的女孩,一個青春正茂的女孩,她不愿天天面對著槍聲,用冷酷的臉面對一群同樣對她冷酷的人??墒沁@不是一份工作,干的高興 就可以不干了。
種種無奈,緊張,壓迫著生活在巴以地區(qū)的人們。那些在耶路撒冷喝咖啡,享受午后陽關的人們也不能逃脫恐慌。
片頭那個猶太小男孩在耶路撒冷的街道看著鴿子,入了神。片尾穿超人斗篷的巴勒斯坦小孩終于在高墻上敲開了個洞,看到了一大樹和一個小樹。孩子們眼睛里沒有暴力,清除,強權。相反我們可以在他們眼里看到和平,安寧??赡抢锏拇笕藗兘o了孩子們什么?
2 ) 已經(jīng)沒有什么可再失去
I prefer to exist in death than to live unseen
No one wil ever again take away my right to exist
I am not a wall I am not a rock
I hold my head high as I go to join my baby
My blood tell my story
To all those I love
I greet you
I hope to meet you again in the heaven
Inch'Allah
影片很多小細節(jié)很感人,是一部真誠的作品
3 ) 有別于以往的烈火摯愛
加拿大一向深具國際主義的仁愛精神,偏向?qū)τ谏贁?shù)族群的同情和接納,尤其是這幾十年的族裔成分愈來愈混雜,從傳統(tǒng)移民的中南美到西亞、南亞、中東、非洲國家的難民也日漸增長。
女導演阿娜伊斯·巴貝-拉瓦萊特執(zhí)導的《求主垂憐》(又譯《烈火摯愛》2013),即聚焦以巴沖突背景下的拉姆安拉,懷有悲憫情懷的同時,也帶有明顯的政治偏向,這促發(fā)觀者的理性思考。
片中,克洛伊是從加拿大來到拉姆安拉紅十字會工作的年輕女性,白天在拉姆安拉工作,晚上過關到耶路撒冷居住。慢慢,與以色列女士兵的鄰居阿娃成為好友。但她更大的天地則在巴勒斯坦人那里。她親眼目睹了以士兵屠殺了巴人,遂她利用與阿娃的關系,甘心為巴人遞送炸彈,從而導致耶路撒冷平民的無辜傷亡。
這“烈火摯愛”倒有別于以往“以暴制暴”的電影,明顯的政治選邊站,不免給人堵得慌,也有違常理,甚至有強烈的生厭之感,但似乎又說得通。求主垂憐,應是共通的,而非單一的。平民皆無辜,殺戮皆有罪。
總之,如同當下的以巴紛爭看似一筆胡涂賬,是是非非,也難以定論。只是如此的“以暴制暴”,則不值得如此一邊倒的彰顯。無疑,電影提供了另一視角的思維模式和行為傾向,這也許更符合某一方面現(xiàn)實的期待,但能否有助于問題的解決,則無關緊要,畢竟電影只是一種藝術形式的有限表達,而非實質(zhì)性的選擇。于此,也就不必錙銖必較了。
2013、3、25
4 ) 一個人的力量,不能改變世界
我曾經(jīng)去過埃及兩次,其城市面貌和巴勒斯坦城區(qū)差不多,都是土黃色的,和背景融為一體,區(qū)別在于,埃及沒有因戰(zhàn)爭造成的廢墟和難民,但是巴基斯坦有,故事也就發(fā)生在這群難民中的某個家庭中,有一個懷孕的妹妹,又一個哥哥和他們的母親,還有一個小男孩。我不知道這個妹妹的丈夫在哪里,也不清楚這個小男孩是誰的孩子,我只知道他們的家已經(jīng)變成廢墟,他們生活在難民營中,妹妹和小男孩經(jīng)常從廢墟中找出玩具來。此外,和他們有關系的還有一位外籍婦產(chǎn)科醫(yī)生,她還有個以色列女性朋友,負責關卡的防守。
故事內(nèi)容,關于戰(zhàn)爭,或許邊界,或許宗教信仰,對于我是陌生的,但是對于他們卻是日常生活。
難民區(qū)沒有醫(yī)院,只有診所,會因為空襲而突然關門,病痛對比生命,顯然后者更為重要。這時的外籍女醫(yī)生只能無奈的說對不起。
難民區(qū)的交通很擁擠,懷孕的妹妹在去醫(yī)院的路上臨盆,卻因為戰(zhàn)爭,邊界防守不讓通過,只能在車上生產(chǎn),最終孩子生出來了,卻因為醫(yī)療條件的局限性死亡。
難民區(qū)的孩子們沒有玩具,但這似乎對于孩子來說,并不會造成太大的困擾,他們會在廢墟堆中不斷尋到寶貝。有時是用一只舊皮鞋,當作手提電話,自娛自樂的編造一段對話;或者是幸運的撿到一本色情雜志,似懂非懂的邀請小伙伴一同欣賞;或者是穿著一身不知道從哪兒弄來的有點臟的超人套裝,不斷找到一些畫幅;或者是索性拿著一個石塊,一點點地對著邊界敲鑿,最后透過那個小洞看對面的世界,是小樹伴著大樹生長的景象。
以色列女兵,每天看著邊界發(fā)生的各種不公對待,她厭倦了這樣的生活,但是她沒法逃避。她和外籍女醫(yī)生只能偶爾借籍一時的享樂來逃避現(xiàn)實的殘酷。
最后的最后,是懷孕的妹妹將孩子的死,歸咎在外籍女醫(yī)生因為鬼混來晚上,她不再信任她,也不再相信世界。她給自己洗了個澡,涂上了外籍女醫(yī)生送她的口紅,去掉了頭巾,背上了流行的背包,也是外籍女醫(yī)生的,來到了以色列的露天咖啡館,點了一杯咖啡,加了少許糖,就在這時,炮彈襲擊下來。哥哥的店里正在打印著妹妹去世的仆告,電影畫外音是既然生的時候不能說明自己的存在,那么我將以死證明。外籍女醫(yī)生看到這一切,痛苦的哭泣著...
我曾說過,我到過埃及兩次,每次看到埃及的貧困潦倒,總感覺自己應該或者可以做點什么,結果倒成了散財童子。我的這些杯水車薪,并不能改變埃及的什么,正如這位外籍女醫(yī)生,自己的努力,不能改變巴以的問題,不能解決難民的問題,帶給自己的只能是無限的痛苦。人都是有同理心,但是個人能力實在有限,不要把自己看成救世圣母,我們要有自知之明。所以,請清醒一些,不要讓自己陷入無謂的世界掙扎中而不能自拔,反倒落得滿懷悲傷。
5 ) 【劇透嚴重】【碎碎念】 誰的主?憐憫誰?
進之前看清楚標題的標簽呀。
平日電視新聞中的巴以沖突被這樣活生生的展現(xiàn)在了面前。這個片子就像是panorama這個APP一樣,或者說像是個導游一樣把難民營中的生活已經(jīng)邊境的情形完全給觀眾呈現(xiàn)了出來。
真實的。
與我們平靜安穩(wěn)的生活截然不同的。
總體來說,從一個跟兩邊兒都沒有直接利害沖突的白人女醫(yī)生的視角來看,或許是Chloe能夠天天安全穿過邊境檢查的原因,也讓這個電影多了些存在的可能性。
但是這是真的嗎?沒有鮮明政治立場的人會不會下場就像蝙蝠一樣呢?
還是說在兩頭都受尊重呢?又該何去何從?
++++++++++++++++撥亂反正的分割線++++++++++++++++
開頭Chloe跟遠方家鄉(xiāng)的媽媽視頻,媽媽在吃飯的一幕讓我不自主的嘴角上揚。想到了我跟媽媽視頻時候我親愛的媽媽端著碗吃著飯跟我聊天兒,還不許我邊吃邊跟她講話。對話中洋溢著對彼此的關心與愛,讓我愿意繼續(xù)去看這個片子。
中間部分他們又一起視頻聊天。媽媽要去約會試戴耳墜兒。Chloe說,遠點兒遠點兒,這么近我看不清呀。想想這話我也跟我娘親說過呢!><。 這樣的小溫情釋緩了Chloe下午見到的那一幕。
“You always worry for nothing.”
"You dont talk to me."
"Ive nothing to talk."
.......
看著家鄉(xiāng)的河,美麗的落日。Chloe落淚了。
1. 打印店
打印機處一閃而過的那些彩色文件我沒有看懂,不知道上面曲里拐彎兒寫了些什么。[看到后面知道了。原來是在襲擊中死掉的人們的信息。為的是紀念他們嗎?]
小朋友的藍黃色內(nèi)瓤+紅色斗篷的超人裝讓我印象深刻。[超人其實也拯救不了他們是嗎?]后面遇到了一大波襲擊,小超人沒有變身飛來飛去,卻被媽媽夾在胳膊里帶著跑回了家。到家之后大人們看著新聞,他坐在離電視最近的地兒卻拿著石頭堆著玩兒了起來。還是不知人間疾苦的超人是么。
皮埃斯,我覺得超人小朋友就是一個詭異的存在。以及最后他透過那面柏林墻一樣阻擋著邊境的墻上面開的小孔看另一邊以色列的一棵大樹還有旁邊傍著生長的一棵小樹。
2. 關于Mika媽媽Rand:
士兵搜索病房的時候,Rand護崽兒般的一句話開始讓她的形象在我腦海中構建起來。
接著的高歌讓她逐漸豐滿。
撿到一個鏡子掛飾,上面的鏡子已經(jīng)碎了,但是Rand還是很開心朝Chloe一笑,說這是給肚子里面的Mika寶寶留著的。Chloe沒做什么評價,卻拿出口袋中的一枚口紅遞給她。她拿來看了看念了念牌子名字,撇撇嘴兒的表情讓我覺得這個形象鮮明多彩了起來。
后面扭捏著讓Chloe幫她涂了鮮紅的lipstick,對著鏡子害羞的微微一笑,接著用翹起的小拇指細細的擦掉多出來的顏色。這小動作小表情真的讓我非常很喜歡她了!
后面接了電話才知道,Rand的丈夫Ziad在監(jiān)獄里面,她很開心的讓他聽肚子里面根本聽不到的Mika的心跳。聽到了冰冷的人聲說時間到了,輪到下一個犯人打電話的時候,Rand臉上露出了不自然的表情,但還是淡定的讓哥哥還有媽媽都跟Ziad說了再見打了招呼。最后她快速的說了句我們都想你。其實是她很想他吧。[仿佛我們年少時對著自己喜歡的人說:大家都很喜歡你。這個大家其實只有一個人吧。]
放下電話去廚房忙碌著的Rand其實心心念的還是剛剛電話那頭的他吧。了然的Chloe過去輕輕的揉捏著Rand的脖頸,試圖給她些許的安慰與力量。。
坐在垃圾場的沙發(fā)上吸著煙拿著不知被誰丟掉的遙控器假裝換著臺悠閑的樣子似乎只能是想象中的場景。悠然自在。不可能實現(xiàn)。
以及后面Rand穿著睡衣跟同樣穿著睡衣的Chloe看“自己人”在一個唱歌選秀節(jié)目上的表演,告訴Chloe這可是我們巴勒斯坦人的時候溢出來的驕傲跟自豪。
在媽媽之前生活過的現(xiàn)在一片廢墟的地兒跟媽媽排排蹲著噓噓的大笑。似乎沒有什么煩惱一樣。而其實能夠到這個地方來是需要Chloe這個白人去申請一張類似于簽證的紙的。Chloe認為這個能讓一家人開心。然而事情通常就是為了與愿望相違背來得以存在的吧。
就是這么一個表情豐富的性格豐滿的女人,這么一個善良迷糊可愛的女人,拼了一條命在車上生出來了Mika,但其實已經(jīng)是遺腹子了。
丈夫被判了25年。
垃圾場調(diào)皮不懂事兒的孩子們唱著兒歌調(diào)侃著沒了兒子或許也會沒了丈夫的Rand。說她是老鼠。過節(jié)喊打的老鼠這樣聽著真是讓人心寒。
終于。這樣一個女子把所有的這一切都歸在了Chloe身上,平靜但是堅定的說出了各種惡毒的話,各種用在女人身上的惡毒的無情的話語。
Chloe在她眼中似乎變成了那只可憎的長著翅膀但是卻有老鼠樣子的蝙蝠。一會兒向著猶太人,一會兒向著阿拉伯人。只是看哪邊兒有利可圖。但是這是真相嗎?
3. 男孩子們:
在Chloe與Mika媽媽涂口紅的時候,這個巴勒斯坦的小男孩用被人丟棄的破皮鞋打電話,說是要跟以色列的總統(tǒng)說話,完了還像模像樣的說,啥?他在忙?那等會兒吧。
接通了敵國總統(tǒng)之后,還自夸著說自己最帥氣,可惜他看不到。[看到電視里面的巴以沖突幻化到電影里面孩子調(diào)侃,真的不知道該說些什么好。真的不像是一個孩子說出來的話。或許他們心理年齡超過真實年齡好多了吧。不過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還能用調(diào)侃的語氣來說說這個~ 嗯。]
孩子還問,你晚上要回來給她做飯吃嗎?接著把電話扔給了Chloe。
Chloe接過電話,跟總統(tǒng)說,晚上不回去吃飯了。被一個小帥哥收留啦。
就在小帥哥接回電話的那檔口,第一次襲擊出現(xiàn)了。大家各種驚慌卻那么有序的手拉手的分散開逃命去了。
似乎襲擊的事兒過去了就過去了?當天晚上是不是大家就一起烤玉米吃了起來。大聲調(diào)笑著,還有在吸煙的。
第二天去垃圾場的活動中撿到了一本類似與PB的叫做HOT的雜志,男孩子們看著上面的各種衣不蔽體的性感女郎....
當天Youssef就死掉了。在垃圾場。在他跟Chloe互相吐了幾口唾沫之后。什么?Youssef是誰?就是那個打電話的笑dork。小punk。就那么一瞬間的事兒。似乎前一秒還是騎著驢子說笑的小男孩兒。后一秒就沖著一輛皮卡跑過去。生命最后的一次撞擊。
4. Ava。
邊境工作的以色列女兵平日的工作就是檢查來往邊境的人們。[這句就是廢話??!]
幽暗的房間里面Ava的崩潰的哭泣似乎從來沒有存在過一般。
以及后面問的“死掉的那個小男孩是我們以色列人嗎?”。似乎不是一個人。
而其實就是同樣一個人為了Chloe開了綠色通道讓Rand一家可以去看看那片面目全非的故土。
也同樣是她,在大爆炸后哭著給媽媽打完保平安電話之后擦擦眼角繼續(xù)維持著邊境的秩序。
Chloe哭了若干次。之前的幾次都是僅僅下了細雨只有最后一次瓢潑大雨加上隆隆雷聲。
在Yoossef死掉之后跟媽媽視頻看到家鄉(xiāng)的河落了淚。
受Rand哥哥不理解的委屈之后眼角的淚花。
頭頂頭讓在車里臨盆的Rand用力時濕潤的眼睛。
抱著孩子,已經(jīng)死去的孩子一步一步走向邊境卻知道無能為力時候的淚花。
以及最后一次得知Rand死訊時候撕心裂肺的哭泣。
+++++++++++++++++++++回到現(xiàn)實+++++++++++++++++++++
呃。忘了一句話:
Prefer to exist by death than to live unseen.
No one will ever again take away my right to exist.
I am no wall. I am no rock.
I hold my head high as I join my baby.
My blood, tells my story.
.....
Inch' Allah.
呃。好像不只是一句了。嗯。這是Rand的遺言。
最后:
對于原版片子的愛常常會被聽不懂的語言所壓制住。對于劇情片子的愛也通常會被平實沒有起伏的情節(jié)對話所遮蓋。而其中前面的兩個加在一起,嗯,其實這樣的片子我看的很少,或者說幾乎沒有。
而我很慶幸,開頭短短幾分鐘[通情]的引人入勝+情結超越了后兩者的加和,讓我沒能夠沖動的用食指按掉關閉鍵,讓我沒能夠錯過這部片子。雖然電影給觀眾的一些背景什么的信息我總覺得不是那么的真實存在于巴以邊境的。雖然心中有好多雖然,但是我覺得這部片子能得11項提名三個獎,肯定是有原因的吧。
還有我想知道中間那段歌的歌詞是個毛意思??!聽著男女小合唱不明白歌詞好憋屈TT。
很吸引人的海報設計
電影不是浪漫的消遣,而是帶你看到他人的世界,引發(fā)深思。這部電影就是很好的例證。以前總在新聞上聽到"巴以沖突"、“約旦河西岸”、“猶太人定居點”,這部電影讓我真切了解了那個地區(qū)的生活。很平淡,也很震撼。在加拿大使館舉辦的法語電影節(jié)上看到的這部電影。
看中文名以為叫Kyrie,實際是關于巴以沖突的片?!傮w偏矯情,有些受不了歐美對此問題表現(xiàn)出的略空洞的“人文關懷”。
2013-6-17@上海影城。平緩,不疾不徐地展開了巴以沖突下的真實場景。冷酷地、無奈地深入骨髓!讓我很滿意地是展現(xiàn)了當下耶路撒冷地區(qū)的真實寫照。但是依舊是傳統(tǒng)的觀點,似乎對巴勒斯坦有著西方人式的同情!有些納悶加拿大似乎很有些喜歡摻乎別人事物的熱情,類似的題材不少!很想看看從以色列視角來看
女主很美。但是西方視角下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永遠都不是真實深刻的的。
截取了戰(zhàn)亂中一個慘劇的前因后果,缺乏人物互動和沖突。選取加拿大醫(yī)生的中立視角,也只不過讓故事顯得更加漫無目的。就像他們說的,這不是她的戰(zhàn)爭,她改變不了也無法理解。譴責戰(zhàn)爭本身,更像是一個無謂的口號。
總感覺影片視角太高,有點西方在俯視中東的意味。原本應當展現(xiàn)更多的現(xiàn)實,以激起觀眾應有的共鳴,卻因為設計痕跡太重而形成反效果
道德困境的設置非常的勉強,面對蘭德喪子之痛后的偏激言語,克洛伊的回擊甚至沒有。白人幫助和拯救阿拉伯世界貧民的劇情故事發(fā)展到最后,矛盾的激化居然是以兩位女性的片刻撕裂作為代價的,讓人難以信服。蘭德咒罵克洛伊并讓她滾回去可能的解釋,或許是想讓她離開這是非之地,因為她明白眼前這位來自發(fā)達國家的人也束手無策。
2014.3月—加拿大大使館活動。
時代的不幸是藝術之幸。
還以為是競賽片,原來不是,第三方視角弱了點,里面有段克洛伊和蘭德哥哥去聽的中東特色的音樂好好聽,片尾曲也好聽
跟今夕何夕的導演犯的錯誤正好相反,這片子是過分側重于大背景而忽視了人物的故事弧,最后使得主角只是一個旁觀者——雖然主角是旁觀者是電影的主題,不過實在是難以撐起100分鐘的劇情啊。。。對現(xiàn)世的反思很對我胃口,結尾也是挺令人驚喜的,按理說應該加一星,不過我懶了。。。
很深刻啊,戰(zhàn)爭無情
一切苦難都會過去,我們需要隱忍奮斗。INSHA ALLAH。#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
過去這么多年,還是一廂情愿的西方人,還是中東題材的老調(diào)調(diào),不是你錯也不是我錯,都是上天的錯。
SIFF今日第三場,果然是女導演拍的,虛弱無力,積攢了半天只為最后一個小爆發(fā),但精神可嘉,矛盾刻畫也不錯。用故土的石頭敲開隔絕的墻,被無辜責難的異鄉(xiāng)人,走投無路的人肉炸彈和一支越抽越愁的煙。生產(chǎn)戲那里半場女性痛苦地捂臉。
非常討厭看講中東地區(qū)宗教/民族沖突/人道主義等等之類的電影。就像我看了n遍圣經(jīng)也無法理解基督教,這一人類歷史上最多矛盾沖突的地區(qū),滿滿的全是無解的痛苦,帶給我的只有困惑。撕裂土地上的人,無從選擇,沒有出路。而世界上所有其他人,包括主人公,包括我,都只能作毫無意義的旁觀者。
[3+] 如果說電影拍得過份冷靜客觀,倒不如說這般糾結的種族/宗教衝突,我們無從批判/ take sides。都說,種族和宗教的力量推到極端是何其可怕。
加拿大醫(yī)生深陷巴以沖突,哭墻邊垃圾成山,烈士名單無休無止,臨產(chǎn)的孕婦得不到放行通告失去了孩子,以及和女主的情感沖突,人肉炸彈更是戲劇性,以一個家庭的破碎來表現(xiàn)戰(zhàn)爭的殘酷,至于結尾將對現(xiàn)實的無奈寄托于神是愚蠢的,這也是西方宗教最大的弊病之一。
好多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