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末是父親節(jié),本周剛好在課上給學生講到父親三部曲,尤其是《喜宴》)
《喜宴》是“父親三部曲”的第二部。
父親三部曲是李安揚名立萬、開宗建派、奠定自身影壇地位和未來思考重心的作品,也是他溫和思辨的哲學、哀而不傷的美學、舉重若輕的文化心理學一次集中而典型的體現(xiàn)。
父親是這三部曲的題眼,是核心的關(guān)鍵詞。
為什么是父親而不是母親?
第一,父親在中國式家庭倫理中更有權(quán)威性,第二,父親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并不具備母親那種天然的親和力,所以,母親常常讓我們無條件依戀,可是對父親的感情,卻很容易趨向復雜:愛恨交織、甚至恨多于愛、至少是畏懼多于愛。
無論李安是否能稱作整個華人世界里最出色的導演(從獲得榮譽的數(shù)量和段位來看,這一點當然不用懷疑,大概連“之一”都不用加上),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在“文化人格的復合性”上,應該無人能出其右。
江西書香門第的家庭背景、在臺灣成長的童年記憶、紐約大學電影系的深造經(jīng)歷、好萊塢主流制片公司的工作經(jīng)驗,甚至是最不得志失業(yè)在家、一邊寫劇本一邊做煮夫的那段賦閑生活,共同疊加成了他內(nèi)在的雜沓,或者說,豐盈。
正因如此,他一輩子都在尋找一個交叉點,在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之間、西方和東方之間,用各自內(nèi)蘊的資源和營養(yǎng),相互解決對方的問題。
從這個角度你不難發(fā)現(xiàn),三部曲講的其實是同一件事:當一個東方的父親身陷西方語境,當一個傳統(tǒng)的父親遭遇現(xiàn)代困境。
三個父親都很中國,一個熟練中國功夫、一個癡迷中國書法、一個精研中國烹飪。
三個父親都擁有輝煌的過去,一個是太極名家,一個是國軍師長,一個是特級大廚。
三個父親的兒女們其實都還挺孝順,或是把父親接到身邊居住,或是每周回家與父親聚餐團圓,或是為了父親的心結(jié)編制關(guān)于婚姻的善意謊言。
但是父親依然很痛苦,圍繞著父親,依然有很多問題在發(fā)生。
有意思的是,父親既是問題的承受者、也是問題的來源本身。
于是,“父親”這個概念,本身就成為了一個喻體符號、一個象征。
你有時候會特別反感父親,會厭惡他的古板迂腐遲暮,會用一生去擺脫他的影響、去抗拒按照他的規(guī)劃和指導來生活,但你又總是會沮喪地發(fā)現(xiàn),自己變得越來越像他、自己身上越來越明顯地流露出太多屬于他基因的東西。
你覺得他身上都是糟粕,但你又很難控制自己的舉手投足,都帶有他的某種影子。
弗洛伊德認為,兒子就是在與父親的戰(zhàn)斗中建立起了自己。
這不就是當代已經(jīng)完成了思維方式上的現(xiàn)代性啟蒙、已經(jīng)完成了生活方式上的西方化改造、甚至已經(jīng)完成了漂洋過海的肉身遷移(三部曲中的子女無一例外屬于這個范疇)的中國人,在面對那個其實無法割舍的、又常常構(gòu)成負擔的、作為文化血脈而存在的傳統(tǒng)中國時,那種混雜著情感、哀感、罪感、痛感甚至恥感的心理狀態(tài)嗎。
余光中說,每一次出國,都是一次劇烈的連根拔起。
在《推手》中,父親來到美國的兒子家寄住,兒子上班、孫子上學,每個漫漫長日里,他與美籍兒媳瑪莎一起度過,百無聊賴、溝通不暢、問題頻出、而又無限孤獨,后來甚至一度離家出走。
電影中反復出現(xiàn)這樣的畫面,一家人看似面對面坐著,但誰也不看誰,吃著完全不同的食物。一段以親情和血緣為基礎(chǔ)組建的關(guān)系里,卻橫亙著一道鴻溝般的宇宙。
這就是上面說到的:中國傳統(tǒng)文明在一個現(xiàn)代性環(huán)境中的陌生和慌亂,四顧茫然、進退失措。
當然,如果完整地看過三部曲你就會發(fā)現(xiàn),《推手》里的這個家庭,是三部曲里最正常的家庭:這個家庭唯一的特殊性,也只不過是一場跨國婚姻而已,只不過是父親被迫在地域上發(fā)生了位移而已。
在《飲食男女》中,顧名思義,圍繞著父親產(chǎn)生了兩組關(guān)鍵詞。
第一是飲食:父親用自己做菜的手藝每周吸引兒女們回家團聚,盡管他們每個人心中都裝著遠比回家團聚更重要的事情,在這里,父親的盼望讓子女疲倦。
第二是男女:兒女要給父親說老伴,父親卻早就看上了一個比自己小很多的女人,在這里,父親的選擇讓子女羞恥。
這個父親,就這樣帶上了一種雙重性。
在前者(飲食)里面,父親是一個傳統(tǒng)的中國:注重天倫和團聚。
在后者(男女)里面,父親是一個現(xiàn)代的世界,承認人的欲望和情感,敢于表達和實現(xiàn)自我的需要。
但正因為有后者、正因為遇見了后者、正因為敢于直面和表達后者,前者才顯得更易理解和接受,要不然前者就是文物、就是古董、就是博物館。
這是李安所找到的傳統(tǒng)中國和現(xiàn)代世界相通、相重合的部分——那種基于人類的共性,盡管它未必高貴典雅圣潔,但它正常、堅韌、執(zhí)拗、普遍: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飲食和男女發(fā)生碰撞的原因是:人之大欲存焉——兩代人在人性本能的層面上進行的交鋒。
飲食和男女最終和解的原因也是:人之大欲存焉——兩代人在人性本能的層面上進行的讓步。
說到讓步,就需要說到《喜宴》。
《喜宴》的家庭無疑是三部曲里最危機四伏的家庭,因為兒子是一個同性戀者(偏偏他的名字還叫“偉同”,這個文字游戲讓人會心一笑,卻也笑得慘然)。
所以,和另外兩部不一樣,《喜宴》的故事,開始于一個更加極端的設(shè)定。
所以,和另外兩部不一樣,如果不“讓步”,《喜宴》就是一場死局。
同性之愛發(fā)生在異國、同性愛侶是異國血統(tǒng)、同性關(guān)系因為身處異國才擁有一個足以自保的環(huán)境、一個足以自保的距離。
但喜宴卻是一個絕對中國化的儀式,是來自中國的雙親強行送達的禮物。
喜宴是父親的一次自欺欺人的自救,也是兒子的一次欲蓋彌彰的補救。
最終,儀式并沒有達到儀式的效果,可儀式有了自己的附帶效應——一次意外的懷孕。
為了欺瞞父母,偉同找了大陸來的學美術(shù)的留學生顧威威假結(jié)婚,沒想到父母千里迢迢從臺灣跑來為他主持婚禮,沒想到這場各取所需的假婚禮會被舉辦得異常盛大,沒想到假婚禮之后的鬧洞房會如此失控,沒想到失控的不只是惡俗的游戲、自high的親朋,失控的還有兩位赤裸相見的主人公,以及他們對欲望的好奇與恐懼。
失控的疊加,想要用一次失控去彌補上一次失控,卻總是在一次失控后導出下一次失控。眼看就要萬劫不復的時候,柳暗花明,正是失控,反向完成了對所有人的救贖。
所有人都沒有得到一個完美的結(jié)局,但所有人都得到了自己最想要的東西:父母有了孫子,威威有了綠卡,偉同和賽門仍然可以在一起,家族的血脈也陰差陽錯地傳承了下去。
那大家就心照不宣地守住了那個表面的平衡。
而這個表面平衡的關(guān)鍵點在哪里?在父親。
大家都以為父親是最脆弱最需要呵護的,大家都是基于對父親的呵護才小心翼翼地完成了互相妥協(xié),但是其實,父親什么都知道了,而且,父親是第一個放下、第一個看開、第一個原諒的人。
我知道,但我不讓你們知道我知道,我讓你們以為我不知道,然后,你們會努力讓我永遠不知道,正是在你們努力讓我永遠不知道的過程中,很多問題就解決了
這是父親的智慧,也是父親所象征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智慧——你們都以為它是一個拿來遷就和保護的對象,可正是有了它,你們才能走下去。
李安說過這么一句話:從心里產(chǎn)生的那種顧忌,才是一個家之所以為家的意義。
很多人會對結(jié)尾不滿,很多人會覺得,一句“你愿意做孩子的另一個父親嗎”,就能讓兩男一女攜手并肩站在機場通到前組成新的情感同盟,這個邏輯未免太過稀里糊涂,太過一廂情愿地妥協(xié)。
可是,中國人,很多時候,還就是靠著稀里糊涂、靠著妥協(xié),從無數(shù)次放在全人類歷史上都可稱罕見的災難和離亂中,走過了五千年,走到今天的。
世世代代的中國人,最可悲可嘆,卻也最可愛可感的東西,都在這里面了。
就像李安鏡頭里的這些父親,無論他們有過多么輝煌的過去,在電影中他們都是垂暮衰朽的,經(jīng)常顯得很無助、很失措、很羸弱——《喜宴》里的父親甚至差點猝死他鄉(xiāng)。
但他們最后依然主導了一整部電影,因為他們能夠用他們的智慧去妥協(xié),用他們看起來稀里糊涂的智慧去妥協(xié)、而且去促成別人妥協(xié)。
為什么會妥協(xié)?就因為彼此之間有顧忌。
順便講一句,關(guān)于《喜宴》,很多朋友做了更加深度的潛臺詞透析,分析出了許多足以讓人瞠目結(jié)舌的隱藏信息,比如:父親自己也是同性戀,而他的愛人,就是那個一直在對話中出現(xiàn)的“老張”,高父、高母和老張,在幾十年前,就組成了近似偉同、賽門、威威的三角家庭,并且和和睦睦地保持至今。
我無法評價這個推斷,它不能說正確,也不能說不正確,反正它有屬于它的邏輯鏈,屬于它的蛛絲馬跡的旁證。
我只想說,一旦一部文本擁有了被“過度解讀”的空間,擁有了被“深扒”隱藏信息的余地,就說明,它自帶豐富的層次和多元的維度,說明,它開始趨近于經(jīng)典。
林黛玉影射朱由檢、晁蓋死于路線斗爭和宋江的陰謀、紅孩兒的生父是太上老君…… 看看之前曾被“過度解讀”、至今仍在被各路網(wǎng)友“深扒”的這些作品,在中國文學藝術(shù)史上擁有著怎樣的地位。
順便再講一個細節(jié):
這是李安拍攝《喜宴》時所寫導演手記里的一頁,交代的是偉同父母到達美國時,飛機降落那個鏡頭的拍攝細節(jié)。
那個鏡頭沒有什么過高的意義和價值,沒有隱喻、沒有炫技、沒有戲劇性、沒有人物塑造功能,純粹是個交代性的、過度性的空鏡頭。
但即便如此,李安還是為它寫了滿滿一張紙,從設(shè)備到機位到景別到運動軌跡到時間光線甚至到“機尾的華航標志要清楚”。
一張圖,讓你明白,李安為什么能成為李安,《喜宴》為什么能成為《喜宴》。
作者信息:
微信公眾號:邵邵的私人書齋
新浪微博:@聆雨子
豆瓣&知乎ID:聆雨子
眾所周知,李安做了六年的家庭煮夫,才拍攝了第一部電影長片《推手》,而真正讓他揚名世界,正式登上國際舞臺,則是這部28年前的先鋒作品。
——《喜宴》
這是李安“父親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拿下了柏林電影節(jié)的金熊獎,在頒獎禮的慶功宴上,一碗魚翅湯讓李安潸然淚下,厚積薄發(fā)終于迎來了榮耀時刻,卻無法和在美國的妻子一起分享。
和那一碗五味雜陳的魚翅一樣,《喜宴》同樣是一部讓人百感交集的佳作。
2015年6月26日,是美國乃至全人類歷史性的一天,美國最高法院以5票支持,4票反對通過了同性婚姻在全美合法的裁決。
早在1993年,李安就在一場傳統(tǒng)的東方婚禮框架內(nèi)探討了這個在當時還非常敏感的社會話題。
這部電影里的很多演員都是新人,比如走出不凡人生軌跡的金素梅,也是男主角趙文瑄的處女作,他在之前沒有接受過正規(guī)的表演訓練,聽聞《喜宴》招演員,做了8年航空公司空勤人員的他搭乘飛機去美國參加面試,憑借一口流利的英語被李安相中,自此踏入演藝圈。
從此銀幕上多了一個豐神俊逸,溫文儒雅的美男子。
這同樣是賽門的扮演者米切爾·利希滕斯坦的銀幕首旅,在現(xiàn)實中他也是一個同性戀,而且早年就非常勇敢地公開了自己的身份。
作為片中的大暖男,賽門聽得懂中國話,能照顧偉同的飲食起居,會幫葳葳在廚房做飯,做的一手好中國菜,訂機票訂健康餐無所不能,被放鴿子也不抱怨,還很貼心的送高家二老禮物。
就算不懂中國的人情世故,賽門也可以說是完美的戀人了。
《喜宴》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提名,某瓣上也有8.9的高分。
如今看來,《喜宴》的故事早已不新鮮,趙文瑄飾演的高偉同被父母逼婚之下無奈選擇假結(jié)婚,卻不曾想假戲真做,最后“皆大歡喜”,但這樣的故事在當下卻依然有著現(xiàn)實意義。
《飲食男女》中的開篇讓人百看不厭,重看《喜宴》,那個意味悠長的結(jié)局是李安埋下的最大伏筆,也是理解這部電影的關(guān)鍵。
這個結(jié)尾有兩處妙筆。
第一處,是高家二老跟偉同他們告別,相互扶持著走向機場安檢,在幽暗的過道中,可以很清晰的看到他們身后還有一個男人。
這個背影三人組對應的正是偉同、賽門和葳葳的送別三人組。
而那個背影,并不是廢筆,而是指代在影片中眾人口中出現(xiàn)過多次的“老張”。
如果說偉同父親懂英語是片尾揭曉的第一個伏筆,老張這個沒有明說的暗線體現(xiàn)了李安的玲瓏匠心。
老張的身份是跟隨高父四十多年的廚師,看似無關(guān)緊要的人物,卻在片中出現(xiàn)了4次,雖然從頭到尾都沒有露面,但卻是李安在本片的最大伏筆。
結(jié)合劇情,以及李安電影細膩和講究細節(jié)的特質(zhì),可以推斷,這個老張的出現(xiàn)顯然不會只是嘴上提一提這么簡單,而是李安有意的留白。
要知道,就連那個婚房的門牌號1069都是意有所指的,1069是臺灣一個很流行的同志交友網(wǎng)站,映射了偉同的真實身份。
而偉同和葳葳在婚禮上交換婚戒的時候,可以看到,葳葳的戒指并不是戴在無名指上的。
這樣的細節(jié)全片中還有不少,因此,出現(xiàn)了4次的老張不可能那么簡單。
這個若隱若現(xiàn)的老張,是理解高父選擇的重要因素。
在高父初到美國,跟偉同一起參觀房子的時候,在陽臺看到了庭院里的兩把椅子,此處足足有2秒多的特寫鏡頭,顯然是有深意的。
從后面高父和偉同在陽臺上講述自己因逃婚參軍的往事,就會發(fā)現(xiàn),高父很有可能在那時就已經(jīng)猜到了偉同和賽門的關(guān)系。
高父和偉同講述自己的感情,其實是在委婉的告訴兒子:你和賽門的感情我理解,但為高家延續(xù)香火是你的義務和責任。
影片末尾的塞紅包是本片劇情的高潮,高父和賽門在海邊談話時,賽門說不懂高父為什么這么做,高父的回應是連我也不懂。
這是高父對中國傳統(tǒng)宗族觀念的無奈,他從小到大都是接受中國傳統(tǒng)禮教的灌輸,只知道必須遵守,不知道為何遵守,哪怕他已是高級知識分子。
而在老張第二次出現(xiàn)的時候,可以很清晰的看到葳葳在說這句話的時候手掌是刻意指向賽門的,明面上意思是暗示飯菜是賽門做的,但也有李安的深意。
那就是老張和賽門身份的對應。
如果說這個時候還不算明顯,那么到了老張第三次出現(xiàn),也就是高夫人代表老張送葳葳金鐲子的時候,可以說老張的身份呼之欲出了
送金鐲子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是繼承的重要儀式,說明老張一直視偉同為親兒子,而在《喜宴》的最后,賽門選擇做孩子的另一個爸爸。
這又是另一種對應。
再結(jié)合影片結(jié)尾的背影三人組,基本可以推斷出老高的身份:
——高父的同性戀人
也就是說,這是上一代人的故事在下一代中的重演。
但既然自己就是同性戀,為何高父依然無法接受兒子和賽門呢,個人以為,高父也無法克服傳統(tǒng)文化對自己的影響,無法對同性戀產(chǎn)生認同;二來他也深知同性戀在那個時代會受到的待遇和歧視,偉同是自己唯一的兒子,高父自然不愿意他走自己的路。
宿命輪回,可憐天下父母心。
不得不說,李安以同性戀作為切口去展現(xiàn)兩代人的觀念沖突,以最能體現(xiàn)民族文化的婚禮為載體,可謂大膽而別出心裁。
他并未用獵奇的方式,既不堆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符號,也不對同性戀大加渲染。
影片的最后一幕是李安設(shè)置的第二處妙筆。
在安檢口,高父高高地抬起了自己的雙手。
這個動作余味悠長,可以有很多解讀。
一種是高父徹底放手了,美國之行見證了兒子的婚禮,高家也后繼有人,從此不再干涉兒子的私事,安心回臺頤養(yǎng)天年。
第二種可以理解為投降,他曾經(jīng)是萬人之上的師長,卻在軍事上敗退臺灣,在家事上無法解決兩代人的難題,難免挫敗,心灰意冷。
高父嘴里說著“我也高興”,但是我們從郎雄的臉上看不到任何喜悅,更像是一聲嘆息。
表面上看,在《喜宴》里,老一輩實現(xiàn)了香火延續(xù)的夙愿,偉同和賽門沒有分開,葳葳也拿到了綠卡,但這并不是迪士尼童話里的Happy Ending。
《喜宴》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故事。
這一點,李安在拍攝手記里也曾說過,《喜宴》結(jié)局被很多人誤會為大團圓讓他感到意外和難過。中國的事情往往如此,大家各自退一步,高家父子在傳統(tǒng)的狹窄縫隙中艱難地各取所需,最終達成了妥協(xié),但留下的是一個三人的畸形家庭,問題并沒有解決。
李安在片中有短短的5秒客串,這是他唯一一次在自己電影里露面,幽幽一句卻畫龍點睛,捅破了那一層窗戶紙。
從《推手》里父親的拒不退讓,到《喜宴》的無奈妥協(xié),再到《飲食男女》的包容,父親三部曲里我們看到了一個父親的成長,也看到了李安的成長。
同樣也能看到,李安的編劇才能在那時候一點都不弱于他的導演才能。
28年過去了,這一桌喜宴并沒有結(jié)束,高家的難題也始終沒有解決。
配圖/花生編輯/書生 本文首發(fā)百度TA說專欄簽約賬號【俠影映畫】原創(chuàng)內(nèi)容
· 感謝關(guān)注·
俠影映畫
投稿vx:FMYmovie001
知乎| 二十八畫書生豆瓣 | 二十八畫書生B站 | @俠影映畫微博| @俠影映畫西瓜視頻 |俠影映畫網(wǎng)易新聞 |俠影映畫今日頭條|俠影映畫迅雷電影 |俠影映畫微信公眾號|俠影映畫
我經(jīng)常不看電影,偶爾看看也是A片,看電影掉眼淚更是笑話。上次看影視作品掉眼淚,應該是高二還是高一回家的時候坐沙發(fā)上看的那個小孩端水給他媽洗腳的公益廣告。那次我一個人坐客廳,我媽在衛(wèi)生間洗衣服。眼角擠了兩點眼淚馬上就抹干凈了,我媽起身晾衣服路過客廳也沒看出有什么不對來。 要我為了爸爸媽媽的命令放棄自己的性生活?這不搞笑嗎,我又不是某某。孝與不孝這種事情還能不由得別人說嗎,反正你不孝人家也不會指著你的額頭罵你。 我媽小時候就罵我沒良心,說我不孝,并且感嘆自己老了肯定沒人養(yǎng)不知道怎么活下去。我爸每次就在我媽抱怨的時候都打斷她,我每次都在她抱怨的時候都反駁說“行行行,我還能管你怎么想么”,我爸每次就在我反駁我媽的時候狠狠瞪我。 等有一回,我爸也說我不孝了。我才意識到應該搞清楚自己究竟孝還是不孝。等到開始思考究竟什么孝,什么是不孝的時候我才意識到,雖然我接觸這個詞十幾年,但是并不知道“孝”究竟代表了什么。那個時候,我已經(jīng)知道《圍爐夜話》里面“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的句子;也聽說過“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知道中國有一本書叫《孝經(jīng)》——只不過當時還不知道此書巨傻逼無比——但是還是對“孝”代表什么,究竟怎么才是孝。網(wǎng)絡(luò)不盛行的年代,我只能查字典,這才知道,“孝”原來就是要聽爸爸媽媽的話。 操,這么傻逼的事情我能做嗎?誰敢說我是孝子我就跟誰急。 等再大了一點,接觸到一些“父母無恩論”,不敢細看,生怕自己大逆不道。我大逆不道也就算了,讓我爸知道我接觸了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他非能被我氣死不可。 我家在我五歲或者六歲的時候就從鄉(xiāng)下搬到縣城里來了。最初的幾年,我爸每天早起騎半個小時摩托去鄉(xiāng)下上班,跟再早幾年我媽早起騎自行車來縣城上班順帶送我上學差不多。 我還需要我媽送著上學那會兒太小了,路上出過幾次事情。一次是在狹窄的只容一輛龍馬車走過的鄉(xiāng)鎮(zhèn)沙子路上,一輛龍馬車從我身邊開過,把我不小心掉在地上的塑料太陽眼鏡壓得粉碎。還有一次是下雨,我坐我媽自行車后座幫我媽打傘。一段下坡路,一陣風一吹,手里的傘把我從自行車后座上拉了下來,在坡上滾了幾米,臉上全花了。診所就在坡腳,真是他媽幸運。我媽問我怎么那么沒用掉下來,我說我怕那傘被風吹走了,我媽罵我傻逼,說傘吹走就吹走了要什么緊。我當時就沒有被感動,我操,要是那傘被吹走了,我媽準罵我,我媽都罵,這就是要緊的事情。還有一次是在另外一個下坡,路太窄,一汽車開過,我媽讓下自行車讓汽車先走。自行車沒停好,我又從車上掉下來的,那次就是掉下來,腦袋撞了一下,別的也沒什么。 我嚴格來說也不算經(jīng)歷過那些生活的痛苦,那時候我太小,但是我爸我媽的辛苦我多少能了解一點。與那個時代的經(jīng)濟壓力相比,這些路上的風風雨雨就顯得不算什么了。對我的爸爸媽媽來說,他們總不能讓我在農(nóng)村的中心小學上學吧?他們總不能讓我每天先坐半個小時以上自行車上學吧?總不能只有到了看病的時候才能去“城里”看看吧?那個時候我媽剛剛從鄉(xiāng)鎮(zhèn)單位到城里上班,我爸也只是一個農(nóng)村中學的教導處主任而已。 我永遠相信爸爸都是不愿意被兒子看扁的。我特別相信CCTV6一個電影的宣傳視頻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告訴了我這個道理,讓我從來沒有告訴我爸他有些很時候很土鱉。人沒有不土鱉的。幸運的是我爸讓我覺得土鱉的地方和時候不多,我裝得一點也辛苦。 我媽就無所謂這些了,她身上土鱉的地方太多,高中我離開她去讀書之前每天在家里都要跟她吵架。等到高三的時候,我讓她別管我的事情,我媽也只會說“你怎么能這么說”,我的事情,不讓她管她還真的不會管。我跟我媽也才能真的坐下來進行平等的交流。 我爸跟我媽的地位,都不是我決定的。我愿意相信,在中國這片神奇的土地,每個家庭情況都跟我家差不多。 到大學我才開始不歧視同性戀,認為同性戀是正常的。有了這種認識,我首先感到自己很幸運,我不是一個同性戀,不然我怎么面對我的爸爸媽媽呢?我媽在我多小的時候就跟我爸說要在帶孫子的時候如何如何... 就我媽那點土鱉思想,我跟她說我應該自己決定自己的事情,她跟我爸只能提供參考不能做決定她都覺得我思想已經(jīng)“變態(tài)”了。本來嘛,這么多年了,從來都是公公(我們南方人管祖父的叫法)決定爸爸的生活,爸爸決定我的生活,我再決定我兒子或者女兒的生活,然后就這樣一直決定下去。幸好,我媽除了說我變態(tài)也從來沒有強迫我真的做過什么“正常”的事情,否則我真不知道應該怎么做。 你媽不是嗎? 我媽一直都說我爸是孝子,因為我爸每個月至少去更鄉(xiāng)下的鄉(xiāng)下看公公婆婆兩次,從以前還在農(nóng)村中學上班的時候,到現(xiàn)在成了科級公務員。還常常在不知會她的時候給兩老人家送錢,有時候說是說,也就是走個形式,我媽不同意我爸也照送。我媽跟我抱怨,說我爸對他家那邊的人太好,對她家那邊的人總是特別糟糕。我常常偷偷想,我操,如果這就是“孝”我當然能做到啊。不過再偷偷想想,堅持了十幾年了,也不容易。 有些二逼的博客間接龍的問題,會問你,如果你爸媽不認同你的愛情,你會如何。 如果我有100萬,為我爸媽把90萬扔到海里,我覺得應該沒有問題,但是要我爸媽放棄一個姑娘,我覺得我做不到。而且我一定能說服我爸媽,就算那姑娘因為身世不幸9歲就被人強奸,16歲以后又做了5年妓女。這個不用我覺得,我很肯定。 當然,社會并沒有萬惡到不能容忍一對情侶存在的程度,一向都是這樣的。我也沒有多大可能愛上一個身世悲慘9歲被強奸16歲開始賣淫的姑娘。我的爸爸媽媽也不太可能反對我喜歡誰,我娶一個丑八怪娶一個沉公魚落公雁的姑娘也不會丟我爸爸媽媽的人。就算我不幸愛上一個生育有障礙的姑娘,我也有信心讓我爸爸媽媽接受。話又回到前面的某段,如果我喜歡了一個男人... 我只能感嘆,幸好我是一個異性戀,不然我只能對不起自己的愛人了。如果說什么“愛情就是一切”,那就有點天真近乎傻逼了。愛情對大部分人來說從來都不是生活的全部,很有可能就包括你的爸爸媽媽,幾乎肯定包括你的爺爺奶奶。 誰都能看出來的反人性的傳統(tǒng)最后向人性投降,這跟他媽的東西文化差異有個毛關(guān)系,中國也有同性戀。不過話又說回來,喜宴那場戲簡直就是李安老師在顯擺自己對傳統(tǒng)文化的看法。站在人人平等這種價值標準面前,他的看法實在太準確。那也是我最喜歡的一場戲,我喜歡熱鬧,我也承認,那是自己積累了二十年的性壓抑。 最后我想說,其實歸亞蕾老師的那個角色才是我更關(guān)心的,因為到了現(xiàn)在,我還是覺得,女性不是不想人格獨立,而是沒法獨立。而且除了說對不起,我們不能為高媽媽們做任何事情——除非能有時光機。這也是我不直接寫對電影中我最關(guān)注的那部分看法的原因。
第一次看《喜宴》是一年多以前,當時有朋友說女主葳葳長得很像我,就好奇找來看,基于此我一直以為我對葳葳是有濾鏡的。
最近為了普及中國文化,終于找到了一份帶英文字幕的版本,又和英國的朋友重看了一遍。
在葳葳的婚禮上,我的朋友忽然很難過地說Oh, I feel so sorry for her.
對此我感到非常不解。
記得看到這一系列情節(jié)時,我想到的是葳葳很希望能留在美國, 這個婚禮不僅可以讓她如愿名正言順的留在美國,和一個她愛慕又對她無所求的人走個形式,從幽仄的地下室住到舒適的大床,還額外得到很多“公、婆”的禮物和善待,無需像很多故事里那般支付大筆費用或者處心積慮,這算是很幸運的一件事了。然而她似乎全程都不太開心,顯得別別扭扭甚至有些不識抬舉,這也是很多評論里不喜歡這個角色的原因之一。
所以對朋友的反應,我感到十分訝異。
于是我暫停了電影問他為什么。
他說能看得出來葳葳很期待有一份浪漫的親密關(guān)系,她似乎也在經(jīng)歷著自己所期待著的場景,然而這一切,卻都是假的。她是個很善良的女孩,漂泊的日子也讓她很久都沒有體會過家的感覺,所以偉同的父母對她越好,她就越為自己騙她們感到愧疚。這么多的事和情緒都堆積在她身上,但她卻不忍心告訴父母,盡管給父母打了電話,但一聽到他們的聲音,又假裝一切都好,而選擇獨自承擔。
這么看來李安其實為這些我以為的別扭情緒早就設(shè)置好了細密的背景,但我在看電影的時候竟然全部忽視了。當我從這個外國男生的嘴里聽到一份全然不同的解讀時,我感到十分羞愧。尤其是需要在英國獨當一面的我,和葳葳有著很多相似經(jīng)歷的情況下,我居然沒有對她表現(xiàn)出任何的同理心。
電影結(jié)束時,我又想起了自己“文化普及”的職責,假模假樣地跟朋友說,你看這個電影,似乎每一個人都得到了一個比較好的結(jié)局,但其實這是每個人都妥協(xié)后的結(jié)果,體現(xiàn)了很典型的“中式哲學”。
他很困惑,問我,葳葳也算得到一個好結(jié)局了嗎?
我說她最后如愿留在美國了呀。
他說可是和其他人比起來,她的代價也太大了吧。整個懷孕生產(chǎn)的過程都要經(jīng)受漫長的痛苦,尤其是你可以看得出來她是那種追求自由的人,又有自己的藝術(shù)理想,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她再遇到喜歡的人,這些都會無形之中給她制造更多的困難和麻煩啊。
我說她不是說了,經(jīng)過這次“喜宴”,她不想再有第二次這樣的經(jīng)歷了嘛,再說你看她那么獨立,不需要愛情也可以活的很好呀。
他說,葳葳當時明顯就是想做一個堅強負責的人,為了讓所有人開心安慰他一句。而且戀愛也不一定要經(jīng)歷那些呀??傊绕鹌渌耍臓奚罅恕?/p>
一次文化普及活動就這樣變成了一場自我反思……
作為女性,我自以為近幾年吸收過不少女性主義的思想,也向來盡力尊重他人,又比較善于共情,然而在整部電影中,我似乎都未曾真正將自己帶入葳葳的處境。
后來我想,從“鄧文迪”被當作某種“借男上位”的符號四處傳播,“綠卡”“沒有綠卡的女性”“家境優(yōu)渥的男性綠卡持有者”“結(jié)婚”,這些被長期賦予特殊意涵的象征似乎早已預先為我構(gòu)筑了故事的設(shè)定, 在這里葳葳于我而言已經(jīng)變成了一個符號,一種“他者”,而非需要實實在在去理解和共情的人。而結(jié)婚生子這類父權(quán)社會下女性的“價值”,似乎也就成為了無需過為在意的妥協(xié)。
而后我又發(fā)現(xiàn),這種深潛在我意識里對葳葳的惡意,那些罔顧事實的惡意審視,其實也是對我自己的惡意。 在當前的時代中,我總是恐于落入被傳統(tǒng)定義的“女性”,一味的要求著自己智慧、強大、堅韌、獨立,卻一再忽視我,以及她人,作為人,最正常不過的脆弱與困境。我時??桃獾馗艚^著自己,想要一種不需要依靠任何人而實現(xiàn)的自我完成,卻總是忘了,接受別人的關(guān)心和幫助,也是一種能力。
這種惡意,這種對葳葳形象的認知,如果不是和朋友重看《喜宴》,我可能很長時間都不會發(fā)現(xiàn),也不會改變。
然而我發(fā)現(xiàn)我的惡意,我對她人可能造成的無意的傷害或者不公平的評價,是龐大的社會意識下的產(chǎn)物,因此我的反省很難在短期里走的更深更遠。為此我特意翻看了上野千鶴子的《厭女》,這本書最后一章的標題叫做“厭女癥能夠超越嗎”,讀罷仍沒有發(fā)現(xiàn)太多可以解答我困惑的內(nèi)容。
我忽然想起了自己第一次看完《喜宴》時在豆瓣上隨意寫的短評:“被說長得像女主就來看了……給Simon小可愛比心心”。是的,此前我從來沒有意識到,在同一部電影的評價里,在我和別人的討論中,女主都是沒有姓名的。
就這樣,在寫這篇文章時,我有意識地把葳葳出現(xiàn)的地方都寫作葳葳,這大概是我可以改變的第一步。
臺灣跟大陸假結(jié)婚,其實在跟美國搞同性戀
傳統(tǒng)的鬧洞房太可怕了
李安自己在里面演路人甲劃重點敲可愛!“讓你們見識一下中國人五千年的性壓抑”哈哈哈哈哈哈
能把直男變彎,彎男變直的好片子。。。
趙文瑄處女作這個程度,讓人驚嘆
這片在20年前是多么得前衛(wèi)出格阿?。?/p>
李安那句醬油臺詞太霸道了,大家都沒捅破的窗戶紙就這樣被他。。??赡苁蔷巹∮型鈬说木壒剩_詞有點心靈雞湯啊,不過一切都很完美,喜歡歸亞蕾的表演,趙文瑄也確實巨小受哈哈哈。爸爸才是終極boss,不要小看爸爸!懂外語就是王道啊~~~感人的好片
父親在片尾過安檢的時候最終還是舉起了雙手。
婚禮上一片狼藉的時候,有個中國人向老外解釋:that’s the results of 5000 years of sexual repression,瞬間解釋了咱們好多荒謬卻無法改變的習俗
爸爸肯定也是gay的嘛,多明顯啊~Simon是多么理想化的同性伴侶啊!金素梅太像葉童了~我喜歡李安這個系列的電影,很回味~還有趙文瑄實在是太帥了!噢,薛紹~
李安總是善于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下表現(xiàn)中國文化的細枝末節(jié)。被放大致喜劇形式所表現(xiàn)的那場中國婚宴,反諷了中國文化中對于性的壓抑…而中國最傳統(tǒng)的家庭、家族理念,也在這一場假結(jié)婚的風波中進一步深化。隱忍的情感,家庭中的沖突,最終在愛與理解中得到化解。接受了一切向前走,這終是一場喜宴。
作為導演,李安在《喜宴》中的表現(xiàn)還略嫌稚嫩,電影中粗糙的細節(jié)比比皆是,遠不及《臥虎藏龍》之后的精雕細琢;但從內(nèi)容與情節(jié)上來說,這部我感覺卻是李安最精品的幾部電影之一:放了很多心血心思上去啊,對文化差異的刻畫準確犀利而生動活潑。這部電影李安作為編劇比作為導演更成功。
昨晚看李安的采訪,他說「在變化得太快的社會中,孝道該何去何從。人好像只能去接受和追趕這些變化,其實是很無奈與惆悵的?!辜彝ト壳K于看完,這部編劇太妙,如果說「飲食男女」是在調(diào)和傳統(tǒng)倫理與煙火世俗,那么這部則在調(diào)和中西、以及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文化。PS:李安那驚鴻一瞥的客串。
所以說,結(jié)婚的時候一定要搞清楚伴郎和新郎的關(guān)系。微虐慎入。
看到房間號1069我的玻璃心碎了一地...
我現(xiàn)在挺同志,不是為了別人,是為了自己不成為同妻。
我對騙婚的死gay一點好感也沒,哪怕姑娘是花錢雇來的都覺得惡心。
“媽,同性戀的人能夠在各方面合得來湊合在一起生活,非常不容易。所以我跟賽門都很珍惜對方?!?李安總能在邊緣和傳統(tǒng)之間找到恰到好處的平衡點,然后雙雙將我們擊潰。
故事講圓了,金素梅的臺詞功太生硬,想打掉孩子的那兩段臺詞寫得不好。
覺得感動的都是男的吧,當男人就是好,一手同性愛人,一手懷孕妻子。家里捧著,妻子寵著,愛人愛著,老父親也向他“投降”。歸根結(jié)底,只是想抱孫子,生兒子罷了,到底愛誰無所謂。女性可千萬睜大眼,別做了同妻還感動地一塌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