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男人av资源网站无码不卡,在线精品网站色欲,国产欧美精品 一区二区三区,自拍偷亚洲成在线观看

過客國語

香港劇香港1981

主演:黃日華  苗僑偉  石修  劉丹  鄭裕玲  陳敏兒  楊群  關(guān)海山  

導演:李添勝

 劇照

過客國語 劇照 NO.1過客國語 劇照 NO.2過客國語 劇照 NO.3過客國語 劇照 NO.4過客國語 劇照 NO.5過客國語 劇照 NO.6過客國語 劇照 NO.13過客國語 劇照 NO.14過客國語 劇照 NO.15過客國語 劇照 NO.16過客國語 劇照 NO.17過客國語 劇照 NO.18過客國語 劇照 NO.19過客國語 劇照 NO.20
更新時間:2023-08-10 18:08

詳細劇情

  19歲的黃日華就拍了第一部電視劇《過客》(1981),而且僅憑這部電視劇就迅速走紅香港,這是一個奇跡。他演的那個角色本來是為周潤發(fā)度身定做的??上В敃r已經(jīng)是"無線"一哥的周潤發(fā)正在和"無線"上層鬧別扭,將這個角色拱手讓給了岌岌無名的黃日華,誰知黃日華竟憑這一部戲一下走紅起來。據(jù)說在這出戲里扮相英俊的黃日華迷倒了全港相當一批女孩,包括張曼玉、劉嘉玲后來都承認當年都因為看了《過客》而把黃日華視為自己的偶像。 《過客》的劇情是非常嚴謹,故事情節(jié)拓大起伏,非常吸引人,值得一看。故事結(jié)局當然是家仇得報,同女友雙宿雙飛。

 長篇影評

 1 ) 安東尼奧尼|我厭倦今日之電影

譯/枯魚

節(jié)選自Antonioni, Michelangelo. The Architecture of Vision: Writing and Interviews on Cinema. New York Marsilio Publishers, 1996.

訪談最初發(fā)表于1975年3月20日,即《過客》上映期間。


《奇遇》(L'avventura,1960)和《夜》(La notte,1961)上映當年,主要是我們這些評論家在看。從《放大》(Blow-Up,1966)上映到現(xiàn)在,大量普通觀眾也迷上了你的電影。你怎么解釋這種變化?

現(xiàn)在的觀眾更成熟了,能輕松接納某些不同主題、不同語言的電影。至于我自己,我會說,出于本能,我設法讓我的電影更加——怎么說呢——美國人會說讓人興奮(exciting),更有趣。但這樣說并不確切。準確來說,我找到了更直觀的方式來表達情緒和感覺。也許我現(xiàn)在拍電影時,表達更深入,技巧更熟練。我也不知道。我總是不厭其煩地強調(diào),一部電影不需要被“理解(understood)”,“感受(feel)”它就足夠了。觀看電影必須是完全個人的、感性的體驗,就像讀一首詩。有誰妄想完全解讀一首詩?以《過客》(Professione: reporter,1975)為例(抱歉我總是提到這個片子,但是大家都樂于談到它),影片最后一個段落,那個長鏡頭,觀眾無須從技術(shù)角度解讀它,只需要跟隨攝影機的移動,透過窗戶,感受萬物的緩緩流動。這就足夠了。

在《過客》里,拍攝技法非常重要。當然,你的電影一向重視拍攝技法。

對我來說《過客》有一些不同。一般來說,我的攝影機移動總是要適應角色的移動。這部電影的變化是,如同主角,那個記者,攝影機以自己的邏輯移動,就好像它也對那些物體、風景、人物感興趣。為何如此?說起來似乎有些自大,我只是跟隨直覺拍攝,某種拍攝技法的意義只有在拍攝完成后才逐漸清晰起來。比如,回看《過客》時我會自問,某一場戲為何如此拍。說來奇怪,我總能找到意想不到的答案。比如,鏡頭搖過來,出現(xiàn)一輛車,但不知從何而來。這也許是一種暗示,角色拋棄了自己的過往,將一個死者的身份移花接木到自己身上,駕駛同一輛車。

而且我總是自由地用新方式來處理每一個電影段落。想想,你可能會說這個片子里沒有一致的風格。但是因為內(nèi)容不一樣,每段戲的拍攝方法隨之不一樣。對我來說,這些不一樣最終反而構(gòu)成了一致的風格??偠灾?,我對我的故事就是這樣的態(tài)度。

《過客》是今年上映的。除了1972年上映的電視紀錄片《中國》(Chung Kuo - Cina,1972),你上一部電影是1970年的《扎布里斯基角》(Zabriskie Point,1970)。為什么中間相隔這么久?

因為在這期間,我在籌備兩部電影。一個是《理論上的甜蜜》(Tecnicamente Dolce),這是卡洛·蓬蒂(Carlo Ponti)從其他制片人那里接手過來的項目。我?guī)缀趸藘赡陼r間,寫好劇本,甚至去撒丁島、去熱帶雨林勘了景。但卡洛·蓬蒂最終決定放棄這個項目。他可能害怕我鉆進雨林里就不走了,或者害怕我像作畫一樣拍電影。

另外一部電影源自卡爾維諾(Calvino)的小說《午夜司機》(The Night Driver)。一開始它被命名為《螺旋》(The Spiral),然后改成《嫉妒的顏色》(The Color of Jealousy),講述一個妒火中燒的男人,每天開車離開自己的城市,趕赴情人所在的小鎮(zhèn)。為了更好掌控顏色,我放棄常規(guī)的膠片攝影機,改用電視攝影機拍攝。但這一次倒是我對劇本不滿意。我也找不到解決辦法。于是我放棄了。這樣,一年的時間又消耗殆盡。

你的下一部電影是關(guān)于意大利的,因為你說這些年在國外拍片子,會感覺丟掉了一些意大利的“根”。新電影的意大利語和意大利背景會幫助你尋根嗎?

我們都植根于某一種語言、文化、歷史環(huán)境。游歷國外時,我吸收了外面的文化,但也失去了部分自己的文化。有點像一些作家,半年住美國,半年住歐洲。某一瞬間,他們不知道該寫什么好。我說我要找到自己的根,就是這個意思。我現(xiàn)在關(guān)注那些生于意大利、長于意大利的人,想去講他們的故事。當然,如果我們近距離仔細觀察意大利,它有時會讓我們失望、顫抖。也許這個國家最后還是會改變我對它的熱忱、把我推出門去。我知道很多人都持此看法。但我還有一個不一樣的觀點:試著去愛這個國家,即使你討厭它的一部分。這里的“一部分”,我指的是一個很大的群體,在街頭、在公共場合隨處可見的一批人。有時候他們讓我感覺自己不屬于這里。

那你的電影呢?

我會說,因為我就是我,所以我的電影就是我的電影。有人說我是一個典型的精英主義導演。事實上,和大多數(shù)人的印象相反,從開始接觸藝術(shù)起,我的心態(tài)就更自由、更放松。個人興趣一直是我的動力。我電影中所有的角色都是虛構(gòu)的,但也都是現(xiàn)實的,因為現(xiàn)實把他們送至我面前。我需要去傾聽一句話,觀察一個手勢、一張臉、一個表情、一項活動、一個故事。讓它們在我腦海中發(fā)酵,變成一場戲、一個段落,最后形成一個完整的故事。我不確定為何如此。也許是因為我的電影總是拍給某個人的。不是說大眾,而是一個特定的人——一個朋友或一個女人。我總是這樣,甚至年輕那會打網(wǎng)球也如此。如果有人觀看,我就打得更好。有一次在博洛尼亞(Bologna),一項賽事的決賽,一開始幾乎沒有觀眾,我輸了前兩盤。隨后更多觀眾到來,我贏了接下來的三盤。

我還想補充一點。相比賣力宣傳,我希望我的電影靜悄悄地上映。媒體版面和廣告牌總是吵吵嚷嚷,吹捧一部電影,一個勁催促觀眾去觀看它、去膜拜它。但是廣告包裝出來的電影偏離了它的本來面目。因此,如果一部電影是美的,應該放棄這種粗暴的包裝,讓它和觀眾悄然相遇。

你的電影有自傳性質(zhì)嗎?

想達成自傳體只有一個辦法:徹底地推誠布公。也就是說,不管寫什么、把什么放進電影都不視之私密。人得相當不怕羞才能做到這點,我做不到。我達成自傳性質(zhì)的方式不一樣,視情況而定,取決于我見到的人、我做的事、我工作時看到的光影。這些都會影響我的拍攝,影響我制作一場戲。因此,如果哪個角色有我的一些影子,這是自然而然的。相反,如果說我的角色和我沒有一點關(guān)系,那反而很假。

未來呢?

我開始厭倦現(xiàn)在的電影了。有太多技術(shù)限制。太荒誕了,我們還在使用和三十年前一模一樣的攝影機,還在挖空心思粉飾現(xiàn)實、屈從欲望。我們不能完全控制色彩,不能像畫家那樣運用色彩。因此我思考過使用電視攝影機,下部電影還會再次考慮。因為只有磁帶才能避免膠片洗印工藝帶來的藝術(shù)妥協(xié)。在磁帶上,影像的色彩可以進行電子校正。雖然它確有很多技術(shù)缺陷,但是優(yōu)勢很突出。你問我:“電影的未來如何?”如果不是電影工業(yè)結(jié)構(gòu)帶來的限制,電影的未來可能早已到來。電影的未來,膠片會消失,電影洗印會消失,膠片攝影機會消失,至少三分之一商業(yè)電影公司會消失。你怎么認為呢?所有這一切會輕易消失嗎?在所有藝術(shù)門類里,電影最依賴生活,電影也必須去著手改變生活。畢竟,我們的生活遠非井井有條。

 2 ) 補充

有一些劇情沒有評論清楚。

但是他現(xiàn)在卻是一個猶豫不決的人,他的失根狀態(tài)和那種要逃離和擺脫生活的觀念所形成的慣性他根本不能好好的愛她。

這個體現(xiàn)在他多次問她,你TM在這里干什么?

他一而再的把她從身邊支走,但是當她真的要離開時,他又把她追了回來

這個在鄉(xiāng)村水果園,她突然走開,搭了車,說希望你趕得上,結(jié)果他還是趕上來了。

她愛上他,為他逃避自己消失的身份,最終還是失敗了。

 3 ) 《旅客》:距離

結(jié)束的時候,主人公死在陌生的旅館,莫名其妙地。《欲望號街車》費雯麗的一句臺詞卻竄進了腦海:“我依賴陌生人的慈悲!” 仿佛冬日的冷風從門縫里鉆進來,讓人防不勝防。影片的情節(jié)是離奇的:倫敦某電視記者到北非進行采訪,在沙漠旅館里,一個和他很相象的旅伴突發(fā)心臟病死了。一念之間,他跟這個死去的人交換了是身份?!o大衛(wèi).洛克判了死刑,變成了做軍火生意的大衛(wèi).羅伯遜。他徹底拒絕了自己,要在別人的身份中旅行。他試圖逃避的是已成定規(guī)的工作、生活和婚姻,似乎想要享有一些意外的饋贈。妻子對他的死倍感蹊蹺,于是追蹤著他的蹤跡,而他一味躲避著她,千方百計維持著死亡假象。在他的意外之旅中,也遭遇了巧合的愛情。然而,女孩兒的慈悲并不能挽救他,丟了姓名的人還會有性命么?匆匆趕來旅館的妻子面對他的尸體,決絕地拒絕了相認。

總之,《旅客》講述的是困頓精神生活的小插曲,為了一個奇想主人公搭進了性命,代價委實不小。交換身份,邂逅,艷遇——每一個情節(jié)似乎都可以鋪陳成類似廊橋遺夢那樣的“醒世恒言”。然而,安東尼奧尼志不在此,他是用記錄風格來拍攝這個似乎羅曼蒂克的題材的,所有的情節(jié)都成為導演鑄造風格的手段,這個影片的顯著風格就是“距離”。不僅情節(jié),就連人物的隱藏著的壓抑情感和悲哀都轉(zhuǎn)化成了美學上的幻覺和形式,從而制造了迷人的距離。導演在攝像機和題材之間制造了距離,同樣也在影片和觀眾之間制造了距離——《旅客》是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
長鏡頭的大量運用使影片的觀感顯得悶,但精心設計的細節(jié)又常常打動人。對于人物,攝像機顯得心不在焉,凝視少而巡視多。并不直接呈現(xiàn)故事本身。因此,影片里就留下了很多空隙。大片的空白留給了景色:北非廣袤的沙漠,德國洛可可教堂,巴塞羅那的城市風光——人物活動的空間被充分勾勒出來,這些場景也成為重要的角色,影響了事件發(fā)生和人物的行為方式。影片和觀眾之間的距離是一種疏離,導演并不要觀眾沉浸到劇情中去,相反他時刻不忘把觀眾推的遠一點。人物的情感關(guān)系只是若有若無地交代,并沒有探究到底的意圖,如果影片里存在“情感”的話,導演則把其壓縮到最小了,單純表達情感是不潔的,情感的黏糊反而會損害影片的質(zhì)感。在這一點上,導演的藝術(shù)是面紗而非鏡子。

“距離”作為一種重要的感覺類型,成為本片的主要風格。說到這種距離感的審美意識,不可否認的是,其中有冷酷而危險的東西,但幸運的是,導演跟這個“審美距離”也是保持距離的,他力求的是“客觀”,他以完美的技巧有距離地向觀眾呈現(xiàn)了一段心理距離。然而,作為有著鮮明記錄風格的影片,導演的政治表述卻是沒有距離的。許多記錄片段突兀地插到情節(jié)進程中來了:尼日利亞的殘酷死刑,大衛(wèi)采訪土著居民時的尷尬遭遇,獨裁者的陳詞濫調(diào)——這種表達方式固然帶來了強大的沖擊力,但也是危險的,不僅存在審查方面的障礙,而且還可能破壞影片畫面的均衡和氣息的流暢。但事實上,刻意制造的距離與精心消解距離造就了獨特的張力,成就了影片的強硬質(zhì)感。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兩位主人公,杰克.尼克爾森的扮相沉默而頹唐,是標準的虛無主義者的形象?,旣悂啠┠蔚屡臄z此片時,剛剛在《巴黎最后的探戈》里充當了迷惑馬龍白蘭度的尤物,渾身散發(fā)著造作的書卷氣和率真的輕浮。她的美總能吸引憂傷的老男人,是典型的艷遇獵物,相同的是,最終獵物完好無損,獵人卻丟了命。
《旅客》和《放大》是有相同特質(zhì)的影片,關(guān)鍵不在于影片說了什么,而是怎么說。導演的拍攝理念常常為觀眾提供了一種觀察事物的新視角,這種視角一旦獲得,世界似乎變成了劇場,召喚著反思和介入。

 4 ) 《職業(yè):記者》電影劇本

《職業(yè):記者》電影劇本

(1979年)

譯/郝一星

職業(yè):記者

(Professione:reporter)

出品:卡洛爾·蓬蒂(為美國米高梅公司等制作)

原著:馬克·佩普洛

改編:馬克·佩普洛、波得·沃倫、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導演: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攝影:盧奇阿諾·托沃利

美工:皮埃洛·波萊托

剪輯:弗朗科·阿爾卡利、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制片:埃尼奧·奧諾拉蒂

音樂:平克·弗羅依德

主要演員:杰克·尼科爾森、瑪麗婭·施奈德

非洲一個村鎮(zhèn)的廣場·白天

不大的廣場,周圍是白色的房屋。一個穿黑衣服的女人,在一群孩子的簇擁下向開進廣場的一輛“萊德羅維爾”牌汽車走去。

汽車停住了。從車里下來一個男人。他穿著一件像北美牧馬人穿的那種方格寬領(lǐng)襯衫。這是洛克。他看了看圍攏過來的好奇的人們,繞著汽車走了一圈,突然站在一個非洲人跟前,用法語問道:

“您能講法語嗎?”

那人沒有回答。洛克又向坐在一座房子臺階上的穿黃衣裳的女人發(fā)問。洛克走到跟前,那女人站了起來。我們勉強能聽到他的話。

“太太,您懂英語嗎?我要找個裁縫……裁縫?!彼钟糜⒄Z重復了一遍:“懂嗎?”

從廣場另一邊跑過來兩個男孩。

其中一個站下來看看來人,另一個繼續(xù)跑,不見了。

洛克跳上自己的“萊德羅維爾”,重新發(fā)動了汽車。

我們剛才看見的那個男孩,在汽車旁跑著,好像要對洛克說什么似的。

非洲村鎮(zhèn)的街道·白天

“萊德羅維爾”——我們只能看見它的散熱器——在一座矮小的房子前剎住了車。房子隱藏在巨大的棕櫚樹蔭里。傳來了沙沙的腳步聲。

非洲村鎮(zhèn)·裁縫的住宅·白天

在若明若暗的房間里,四個非洲人在聊天。他們的聲音和縫紉機的噪聲混在一起。

房門正對著街道。洛克出現(xiàn)在門檻上。那個跟著他汽車跑的男孩陪著他。

洛克一進來,縫紉機就不響了。一個非洲人走開了,隨后,又一個正干活的裁縫也離開了屋子。洛克環(huán)顧房間。

第三個非洲人站起來,迎著他走了一步。第四個非洲人——他是最年輕的——坐在一進門的桌子后面。他向洛克作了個要煙的手勢。

洛克摸了摸口袋,掏出一盒雪茄,遞給他,然后啪啪地打著了打火機。

年輕人從桌子后面站起來,對洛克作了個跟著他走的手勢,就出去了。

非洲遠離村鎮(zhèn)的茅屋·白天

“萊德羅維爾”在陽光灼熱的荒地上行駛?;牡乇M頭出現(xiàn)了一些茅屋。汽車停下。洛克下了車。

在荒地上,一個穿紅長衫的女人,慢慢地朝坐在一座茅屋前準備茶的男子走去。

洛克也緩步朝他走去。走到跟前,那個非洲人命令式地打了兩個響指,然后把手伸到嘴邊,表示要吸一支煙。

那個女人和那男子并排蹲著。男子全神貫注地吸煙。兩人依然不作聲,也絲毫不去注意洛克。洛克作了個表示失望的手勢,轉(zhuǎn)身看自己的汽車。他的臉上顯出吃驚的祥子,向“萊德羅維爾”跑去。

洛克坐上汽車。那個男孩坐在他旁邊。他一動不動地坐著,臉上毫無表情。

洛克看著他,用英語問:

“你懂英語嗎?”

男孩不回答。

洛克又用法語重復了一次自己的問題。

男孩子還是緘默不語,只是輕輕揮著手,趕跑臉上的蒼蠅。

洛克發(fā)動汽車。

還是那個村鎮(zhèn)的街道·白天

“萊德羅維爾”又不緊不慢地駛在非洲村鎮(zhèn)的街道上。

洛克轉(zhuǎn)向男孩,兩手比劃著問他:

“朝哪邊走?”

男孩向左指了指。洛克又問:

“向左嗎?”又問了一句“向左,就是向左?!?/p>

汽車向左拐去,超過了一個小伙子,超過了一個女人,向展現(xiàn)在小巷盡頭的沙漠駛?cè)ァ?/p>

沙漠·白天

“萊德羅維爾”在沙漠里奔馳著。洛克瞥了一眼坐在他旁邊的男孩。周圍是耀眼的陽光照射下的無邊無際的沙地。遠處能看見一個人影。

汽車經(jīng)過一個有車轍的轉(zhuǎn)彎處,向前奔去。

男孩把頭探出車窗,望著遠處,給洛克作了個停車的手勢。

男孩:“?!# ?/p>

“萊德羅維爾”停住了。男孩跳下汽車,向某個地方匆匆跑去,并用法語對洛克說:

“稍等一會兒?!?/p>

洛克也跳下汽車,目送著遠去的男孩,追著他喊道:

“你去哪兒呀?”

但男孩既不放慢腳步,也不回答。

洛克小心地看看四周。他先前看見的那個模糊的影子還在沙漠里向他這邊浮動,但還很遠。好像是一個騎著駱駝的人。

洛克看了一會兒那人影,然后繞到車后邊,從車窗里拿出了放在座墊上的帽子戴上,然后又取下軍用水壺,四下看了看,坐在汽車背后的陰影里,喝了一大口水。

那人影漸漸靠近了。這確實是一個騎駱駝的人。

洛克站起來,想和他打個招呼,但那人仍只顧趕路,既不停住,也不看他一眼,一刻不停地用腳后跟磕著駱駝的肚子。

洛克失望地聳聳肩,垂下了頭。騎駱駝的人走過去了。

過了幾秒種,洛克抬起了頭,轉(zhuǎn)過身,目光投向高高的山丘上的那些茅屋。

還是沙漠里那個地方·白天

從一座茅屋里走出一個非洲人。這時騎駱駝的人已消失在遠方了。

非洲人看看洛克,看看停在不高的山崖旁的“萊德羅維爾”。

洛克也看看他。他們站著,久久地對視著。

沙漠里的群山·白天

黑色山脊的陡峭的山峰聳立在沙漠中間。

在多石的矮山坡上,有兩個人在沙地上,深一腳淺一腳艱難地往上爬著。這是洛克和他的非洲向?qū)?。洛克喘了口氣,問向?qū)В?/p>

“要多長時間我們才能到那兒?”

向?qū)В骸按蠹s要四個小時?!?/p>

洛克:“那兒什么樣?是營房嗎?”

向?qū)В骸笆堑?,有點類似軍營。”

洛克:“那兒有多少人?”

向?qū)В骸暗任覀兊搅四莾?,會有人告訴你的。”

洛克:“他們有武器嗎?”

向?qū)В骸暗任覀兊搅?,人家會告訴你這些的。會把一切都告訴你。”

他們繼續(xù)登山。

洛克和他的向?qū)ё叩揭粋€像是小高原的地方。向?qū)Лh(huán)顧了一下山下延伸的沙漠。突然他發(fā)現(xiàn)了什么。

他急忙暗示洛克彎下腰隱蔽。

向?qū)В骸按蟊??!?/p>

兩個人藏在巖石后面。

一隊騎著駱駝的士兵順著山麓緩緩地走著。

向?qū)Ы忾_肩上的皮帶,把裝著洛克的攝影機的皮包放到地上,對洛克作手勢,示意他原地別動。

洛克猜到了向?qū)У囊鈭D。他試圖表示自己的議異:

“不,不!”

但那向?qū)б衙艚莸氐巧仙狡?,越走越遠了。

洛克勃然大怒,他罵罵咧咧、用拳頭打著巖石,最后看了一眼向?qū)?,但向?qū)б巡灰娏?。洛克又用拳頭打著石頭,發(fā)泄自己內(nèi)心的暴怒。

沙漠里的另一個地方·白天

“萊德羅維爾”沿著沙漠里已經(jīng)軋出的車道飛馳著,揚起一團團黃沙塵埃。

路上不只一處,風把沙子吹成了一堆堆的?!叭R德羅維爾”就陷到這樣一堆沙子里。

汽車的后輪打空,刨出一個坑,車在沙子里越陷越深。

洛克跳下汽車,咒罵著從行李倉拿出一把鐵鍬,試圖把沙子刨開。但他幾乎很快就放棄了這打算。他太累了,他在發(fā)怒。他好幾次用盡渾身氣力用鐵鍬敲打汽車。終于他無力地倒在地上,喊道:

“噢……噢……天……天……哪!”

他跪著,臉上全是沙子。他忍不住嗚嗚地哭了起來。

沙漠里另一個非洲村鎮(zhèn)的街道·白天

一個男人直挺挺地躺在地上的陰影里睡覺。街道中間,一個疲憊不堪的黑影在移動。這時又有一個人迎著黑影走去。他搖搖晃晃地拖著兩腿。這是洛克。他勉強拖著裝有攝影器材的皮包。

他走到小廣場前面,向一座簡陋的白色樓房走去。樓門口用法文寫著:“飯店·餐廳·酒吧”。洛克走進旅館。

旅館的狹窄的大廳和走廊·白天

洛克用力把門推開,出現(xiàn)在門檻上。站在服務臺后正擺弄電燈的旅館門房睜圓了眼睛呆呆地望著他。洛克穿過大廳,打開一扇通往走廊的門。他看見一個客房服務員,作了個要他過來的手勢。

洛克:“水!”

客房服務員:“好的,先生?!?/p>

洛克依然那么艱難地一步一步走到走廊深處的一扇門前。他用力拉開門,走進房間,然后還是那么用力地把門關(guān)上。

洛克的房間·白天

一只毒蜘蛛在墻上的電燈開關(guān)旁慢慢地爬著。房間的墻壁是新粉刷過的,雖然如此,但這房間看上去還像是無人照管的樣子。傳來沉重的碰撞聲。這是洛克扔下了自己的負重。然后是他走向浴室的腳步聲。過了一會兒,又是淋浴的水聲。有人敲門。

洛克:“請進。”

服務員走進來,端著一個托盤,里面盛著一個玻璃杯和兩個瓶子。一瓶是水,一瓶是杜松子酒。

服務員:“先生,水?!?/p>

洛克:(在浴室里)“謝謝,放在桌子上吧。”

服務員:“好的,先生?!?/p>

服務員把托盤放在桌上的磁帶錄音機和攝影機旁。

洛克:(在浴室里)“有肥皂嗎?”

服務員:“沒有,先生?!?/p>

服務員出去了。

洛克站在淋浴噴頭下面,他又自言自語地重復道:“沒有肥皂?!?/p>

洛克手里拿著化妝盒從浴室走出來。有一會兒,還聽得見噴頭流水的聲音。

洛克自己倒了一杯水喝著。他把化妝盒放好,走進走廊,沒有關(guān)門。

旅館走廊·白天

洛克敲著走廊里的一個房門。

洛克:“羅伯遜!”

羅伯遜的房間·白天

洛克推開門走了進去。又喊了一聲羅伯遜。他舔著發(fā)干的嘴唇,向張開兩臂躺在床上的人俯下身來。

洛克:“羅伯遜!”

他伸手去推醒睡著的人,但他臉色驀地變了。

床上的男人臉朝下躺著,光著上身,穿一條白褲子。

看了洛克的舉動,我們已明白,這個人死了。洛克凝神看了他一會兒,然后走到門前,把門關(guān)上。他繞著床,把尸體仰面翻過來。洛克的手觸到床上被子里的什么東西。這是一本寫得滿滿的筆記本。街上響起了音樂聲,人們在演奏樂曲。聲音像是長笛。洛克轉(zhuǎn)過身,目光盯著死者。他和死者之間可能有某些彼此相像的地方。洛克俯身對著死者,凝神看著他的臉。電風扇吹動死者的頭發(fā)。洛克小心地把頭發(fā)撫平。

電風扇吹得窗簾在飄動。洛克拉開窗簾,打開窗戶,又打開百葉窗,胳膊肘支在窗臺上向外望去。

他的雙眼能望到一片沙漠——在長著枯萎的灌木叢的黃沙中的羊群。

房間的角落里有一把椅子,上面掛著一個帶皮帶的軍用水壺。椅子靠背上搭著一件深藍色的亞麻上衣。旁邊是一個打開的手提箱。里面裝滿了衣服和各種物品。在敞開的箱子蓋上,放著一卷皮帶,一個小錢夾,一串鑰匙,護照和一些零七八碎的東西。洛克拿起鑰匙,又把它扔到箱子里。他拿起護照翻了翻,仔細看了看照片,然后放回箱子里。他身后就是伸開雙臂躺在床上的羅伯遜的尸體。機票上可以看出航線:“阿杜拉——拉密堡——巴黎——倫敦——慕尼黑?!逼泵嫔嫌没w字寫著“慕尼黑。寄存物品58號分箱?!?/p>

洛克轉(zhuǎn)過身,發(fā)現(xiàn)在箱子里的衣服中有一把手槍。他拿起手槍,緊緊握在手里,然后又丟進箱子。

他臉上突然現(xiàn)出沉思的樣子。他轉(zhuǎn)過身又把目光投向死者。他緊張地呆了一會兒,完全陷入了自己的心事。

他好像顫抖了一下,從箱子里拿起一個煙盒,從里面抽出一支香煙,放到嘴上。

他走到一邊,吸起煙來。

他又走到椅子前,拿起那件深藍色的上衣。他把煙盒放到上衣口袋里,繼續(xù)吸煙,手里拿著上衣回到原來的地方。他走到電風扇下面站了一會兒,仿佛想吸點新鮮空氣似的。舊式的電風扇噪音相當大。

洛克走到電話機前。現(xiàn)在他穿著羅伯遜的那件深藍色的上衣。他伸手拿起聽筒,猶豫了一下,又慢慢放回原處,但立刻又拿了起來。

前臺服務員:(畫外)“喂!”

洛克:“勞駕,您能否告訴我第一班飛機幾時起飛?”

旅館門房:“每星期兩次班機,最近的一次是三天以后?!?/p>

旅館門房沒把聽筒放下,離開電話機去把水龍頭關(guān)緊。水龍頭里的水滴在洗臉盆里,發(fā)出敲鐵板似的聲音。

洛克:“好的?!?/p>

旅館門房掛上了電話。

旅館走廊·白天

洛克走出羅伯遜的房間,把門鎖上,回到了自己的房間。他手里拿著一件方格襯衫。

旅館·洛克的房間·白天

像在羅伯遜的房間里一樣,電風扇也單調(diào)地響著,在天花板上緩緩轉(zhuǎn)動。

洛克走到桌子前。他光著上身。桌上放著他和羅伯遜的護照。旁邊是一杯水,保險刀片和一罐膠水。

……門外響起腳步聲,接著傳來敲門聲和一個陌生人的聲音。

洛克:“進來吧?!?/p>

羅伯遜:“對不起,我不妨礙您嗎?可是我看見您這兒亮著燈,我想,咱們一塊兒喝一杯不錯吧!”

洛克:“那當然了。來吧,來吧!我們好象在飛機上就見過面。我這就去拿杯子?!?/p>

聽得見挪動玻璃杯的聲音和斟滿威士忌的聲音。然后我們聽見他們的畫外對話。

羅伯遜:(笑著)“我叫羅伯遜。戴維·羅伯遜。我第一次到非洲這個地方來,您很熟悉本地吧?”

洛克:“不,我從沒到過這兒。我是記者。我的名字叫洛克?!?/p>

羅伯遜:“順便問一句,您是不是戴維·洛克?!?/p>

洛克:“正是?!?/p>

羅伯遜:“呵,我不止一次讀過您的文章。很高興和您認識。您到這兒是為了進行采訪嗎?”

洛克:“我為拍一部關(guān)于非洲的紀錄片收集材料。值得慶幸的是,我已經(jīng)搞完了,確切點說,差不多搞完了?!?/p>

羅伯遜:“還差點什么呢?”

洛克:“啊哈,我想能和起義者聯(lián)系上就好了……要知道戰(zhàn)斗就在離這兒不遠的地方進行著。據(jù)說,當局正在逮捕一些外國人,是嗎?您大概聽說了吧……”

羅伯遜:“是的?!?/p>

洛克:“但是,看來,我走的路不對。”

羅伯遜:“喏,這兒已經(jīng)沒那么多路了?!?/p>

洛克:“大概您也是記者吧?”

羅伯遜:“不是……不是……我在這兒作買賣。”

洛克:“作買賣?在這種閉塞的地方,這怎么可能呢?”

羅伯遜:“您知道,近幾年我有機會到過那么多類似這兒的地方?,F(xiàn)在對我來說,哪兒都一樣?!?/p>

就在談話進行的時候,洛克把一小塊白襯布浸到水里,開始小心翼翼地往自己的護照上沾水。一頁紙的背面貼著他的照片。他翻過這頁,準確地把照片洇濕。他拿起保險刀片,伸進紙和照片之間,開始慢慢地揭起照片。

兩人交談的聲音在錄音機里響著。洛克的錄音機就放在他身邊的桌子上。

洛克用手背擦擦前額。他幾乎要揭下照片了。過了一會兒,照片已經(jīng)在他的手里了?,F(xiàn)在他拿起羅伯遜的護照,把自己的照片貼在上面。

我們只看見他的背影。鏡頭移向敞開的窗戶時,他繼續(xù)自己的工作。

電風扇的聲音靜了下來。

窗外,在圈著圍墻的院子里出現(xiàn)了羅伯遜。他穿的正是洛克拿走的那件深藍色的上衣和白褲子。

羅伯遜胳膊支在矮圍墻上,望著沙漠。

接著洛克也走到院子里,站在他身邊。

兩個人轉(zhuǎn)過身背對窗戶。

羅伯遜:“真美……您不覺得嗎?”

洛克:“美?真的,我不知道?!?/p>

羅伯遜:“一切都是這樣……靜止……好像在期待中……凝固了?!?/p>

洛克看著他說:

“您使我吃驚。作為一個生意人,您太富于詩意了?!?/p>

羅伯遜:“真的嗎?難道沙漠不使您產(chǎn)生這種印象嗎?”

他轉(zhuǎn)身靠在圍墻上。洛克也轉(zhuǎn)過身來。

洛克:“不,我認為人比風景更好?!?/p>

羅伯遜:“沙漠里住著很多人?!?/p>

兩個人離開連接著旅館的院子,經(jīng)過浴室向洛克的房間走來。

洛克:“您有家嗎?”

羅伯遜:“沒有。什么家也沒有,什么朋友也沒有。只有一些事叫人操心,包括心臟病。我不能再喝了。我們再斟滿一杯嗎?”

洛克:“干嗎不呢?”

羅伯遜靠在房門旁的墻上,洛克拿著杯子走到洗臉盆前。

洛克:“您現(xiàn)在有什么計劃呢?”

羅伯遜:“唉,也許仍象以往那樣,我要漫游世界。我是哥倫布,新大陸的發(fā)現(xiàn)者。我生活在今天。大概您是以另外一種方式來生活的吧?”

洛克:“是的,是以另外一種方式?!?/p>

羅伯遜:“也許您沒少旅行?”

洛克:“是的,夠多的了?!?/p>

鏡頭拍攝通往房間的門。電風扇又開了。洛克象先前那樣坐在桌子后面。錄音機里他和羅伯遜的談話在繼續(xù)著。

羅伯遜:“您到過烏姆巴別納嗎?我敢打賭,您從來也沒到過那兒?!?/p>

洛克:“沒有?!?/p>

羅伯遜:“是個令人很不愉快的地方。飛機場,出租汽車,旅館,其實到處都一樣?!?/p>

洛克:“我不同意您的說法。我們總是那樣。我們總是用那些陳詞濫調(diào)來‘翻譯’我們生活中發(fā)生的種種情況。這樣,就事先約束了自己的行動?!?/p>

洛克聚精會神地聽著錄音,他手里拿著兩張照片中的一張。

羅伯遜:“人——是一種屈服于習慣勢力的動物。您是想說這個嗎?”

洛克停下自己的工作,靠在椅背上,聽著錄音。

他拿起羅伯遜的照片看了看,接著又看了看自己的照片,比較著它們。他把自己的照片貼到羅伯遜的護照上,把羅伯遜的照片貼到自己的護照上。錄音帶上的談話繼續(xù)著。

洛克:“是的,多少如此。其實,不管人怎樣努力擺脫自己的習慣,總是非常不容易的。舉個例子,我們怎樣和這些人談話……我們怎樣對待他們……要知道,這是,這是完全不正確的。一句話,我們怎樣才能取得他們的信任呢?您知道怎樣才能做到這點嗎?”

羅伯遜:“這就是問題的所在,洛克先生。您在工作,您接觸的都是語言……形象……是模糊的東西。我呢,可是帶著商品,帶著具體的東西到這兒來的,所以,人們一下子就了解我了。”

洛克:“是的,那當然啰。也許就是這樣。那您現(xiàn)在從這兒去什么地方呢?”

羅伯遜:“噢…我想到倫敦去,然后,也可能到慕尼黑去。沒什么目的,沒什么正式的理由。只是為了重游舊地,我已經(jīng)三年沒到過倫敦了。”

洛克伸手關(guān)了錄音機。

旅館的走廊·下午

洛克從羅伯遜的房間里探出身來,提心吊膽地看了看走廊。

走廊的盡頭有一扇門開了。洛克迅速地退回房間,身后的門砰的一聲關(guān)上了。

他又出現(xiàn)了,他把用被子包著的羅伯遜的尸體拖到自己的房間里。

洛克的房間·下午

洛克把尸體拖進自己的房間,放在床下。打開被子,把尸體抬到床上。他彎腰撿起掉到地板上的被子,蓋到死尸身上。

他回到走廊去把羅伯遜的房門關(guān)上,又回到自己這里,關(guān)上了門,靠在墻上,吃力地喘著氣。

羅伯遜的戴著手表的手臂從床上垂下。洛克穿著羅伯遜的衣服。

洛克走到床前,摘下死者的手表,戴在自己手腕上。他穿的是羅伯遜的白褲子和深藍色上衣。

床頭柜上放著一本《從盧蒙巴到上?!泛鸵粡埮苏掌?。洛克看了看照片,從地上拿起另一本書向門口走去。

他開了門,又轉(zhuǎn)過身來,最后一次看看那躺在床上的“他自己”,看看自己的東西,然后走了出去,隨手關(guān)上門。

旅館大廳·下午

旅館大廳。盡管墻壁已涂了深藍的顏色,看起來還是很不整潔。一個非洲人服務員從冰箱里拿出一塊冰,手端托盤向門走了幾步,看見洛克,他停住了,把托盤放下,說:

“先生!”

洛克:“住在11號房間里的那個人死了?!?/p>

服務員凝神看看他,作了個手勢召喚坐在前廳柜臺后面的旅館門房。

電風扇在喧響。旅館門房放下正在看的報紙,站起來向他走來。他走過洛克身旁問:

“您是洛克先生嗎?”

他繞過小柜臺。

洛克:“我是羅伯遜。”

旅館門房:“呵,是的,當然噦,洛克先生住在11號房間?!?/p>

洛克:“是的,是戴維·洛克?!?/p>

旅館門房拿起登記本看著。

旅館門房:“對,對,就是他。”

洛克:“他好像是個記者……”

旅館門房:“是的,當然,這是個相當復雜的問題?,F(xiàn)在沒有醫(yī)生,最近一班飛機要等三天之后。我們怎么辦,羅伯遜先生?”

洛克看看他,又看看旅館門房,猶豫了一下,輕聲說:

“我要去附近街上走走?!?/p>

旅館旁的街道·下午

洛克坐在旅館附近的一棵樹葉繁茂的大樹樹蔭下,濃密的枝葉隨風搖曳。

四個男孩子坐在旅館前面的地上玩耍。

旅館門房和警察從旅館里走出來。旅館門房招呼道:

“羅伯遜先生!羅伯遜先生!”

洛克:“呵?”

旅館門房和警察走到他跟前。

旅館門房:“他死了,羅伯遜先生?!?/p>

洛克:“那您現(xiàn)在打算怎么辦呢?”

旅館門房:“今天就必須把他埋葬。您知道,天氣多么熱,不能等了,有規(guī)定……”

停了停又補充說:

“這是非常不幸的?!?/p>

洛克作了個贊同的姿勢說:

“當然啦?!?/p>

房館門房:“您是否知道,洛克先生信不信教?”

洛克搖搖頭,表示他不知道這個。

旅館門房:“這附近有天主教團體,您同意……”

洛克:“我相信正需要這個。”

警察用聽不清的本地方言對旅館門房說了些什么。他倆都死盯著洛克。

倫敦·一家報社編輯部的檔案室·白天

一間光線充足的大房間。墻邊擺著一些高大的文件柜。幾個編輯部工作人員坐在自己的辦公桌后工作著。一個人站著打電話。

檔案員:“檔案。戴維·洛克?是的,請等一下?!?/p>

他掛上了電話,走到文件柜前,翻著一疊疊的卷宗,從中抽出一份。

卷宗皮上是手寫的粗印刷體字:“戴維·洛克。電視記者?!?/p>

檔案員打開卷宗,看了看里面的東西:幾份剪報和一張洛克的照片。

倫敦·洛克家的客廳·白天

電視屏幕上廣播員在說:

“馬丁·奈特,您也許比我們大家更了解戴維……”

屏幕上出現(xiàn)了馬丁·奈特的面孔。

廣播員:“……何況,我認為他是為準備您的電視節(jié)目而去非洲的?!?/p>

奈特:“是的,確實如此……但是,首先我想表示……想表示……想說他的死使我太傷心了,這是那么突然,他還那么年輕?!?/p>

隔壁房間——是有寬拱門連著客廳的餐室。萊切爾站在那兒看電視。她嘴里嚼著什么,手里拿著一只高腳杯。

廣播員:“假如我請您用幾句話概括地談,是什么使戴維成為一名極干練的記者的,那么您會說什么呢?”

奈特:“首先,我會說這是由他置身其中的環(huán)境,他的背景決定的……他生在英國,可是長在美國,這有助于他對很多事有其他的看法,有些是……被人拋開的。此外,他目光銳利,具有真正令人驚奇的觀察力?!?/p>

倫敦·布魯斯貝爾·白天

兩個工人在一所現(xiàn)代化住宅中央的寬闊的廣場上鋪設水泥方磚。

洛克出現(xiàn)。他停住了,環(huán)顧四周。他走下寬樓梯。梯階上坐著許多人,有的在聊天,有的在專心看報。洛克的外表有點改變,他有了小胡子。

在樓梯底下,一個漂亮的黑發(fā)姑娘坐在長椅上看書。洛克看了看她,姑娘抬起了頭,看著他,但馬上又埋頭看書。洛克走開了。

姑娘把書放在長椅上,雙手垂在兩邊,仰面靠在椅背上,閉上眼睛,臉對著太陽。

倫敦·洛克住的那條街·白天

洛克在十字路口站住了。四周一片翠綠、寂靜,鳥雀歡鳴。從他的表情來看,他是在考慮是否冒險回去,人不知鬼不覺地走進展現(xiàn)在他面前的大街。他一動不動地站了幾秒鐘,他在下決心。

從旁邊的街上走出一個胖女人。攝影機鏡頭又對準洛克。他站住了,半個身子隱在樹后,觀察著廣場對面那座白房子,這是他的家,他猶豫著,四處張望了一下,向房子走去。他走進小花園。通往門口的臺階兩旁是一叢叢玫瑰花。

洛克登上臺階,按電鈴,但無人開門,他俯下身,仔細聽聽屋子里有什么聲音。聲音是從鄰居房門里傳來的。門開了,出來一個提著垃圾桶的女人。洛克為了不讓人發(fā)現(xiàn)他,向后退了幾步。然后把鑰匙插入鎖孔。

洛克家的前廳·白天

洛克開門走了進去。關(guān)上了門。他一動不動地呆立著,好像在傾聽籠罩著住宅的寂靜。他朝堆滿了信件的小桌走了幾步。他的目光落在亂七八糟的一堆信件上。

鏡頭從洛克轉(zhuǎn)到一份電報上,然后在室內(nèi)的樓梯上停住了。我們看見洛克正踏上樓梯往上走。

臥室·白天

黃銅雙人床,圈椅,墻上的版畫。在敞開的門上用大頭針釘著一張藍色的紙條。

洛克出現(xiàn)在走廊里,他透過門縫往臥室里看。他的注意力集中在一張便條上。他走了進去,站在門檻上看那張便條。

從洛克在讀便條時面部表情的變化來看,在他頭腦中引起了一連串的思想活動。

他走進房間,站在床邊,從地上揀起一張迭起來的報紙,上面是兩欄套紅的標題。洛克看了看報紙,然后把它丟到床上就離開了。當我們能聽到他匆匆遠去的腳步聲時,銀幕上閃過幾行紅線標出的文字:

“戴維·洛克。戴維·洛克,記者兼作家,星期二于非洲的撒哈拉地區(qū)逝世,終年37歲。”

“他生在英國,長在美國并在美國求學,畢業(yè)于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

“1958年他回到大不列顛。后出任路透社駐布魯塞爾的新聞記者……”

洛克走到窗戶前,向下看了看,然后沿著他來的那條路線折回,又看見那個便條時,并不去看它。不過我們看見那個便條的特寫鏡頭,就可以弄清楚上面寫的是什么。

辦公室·白天

洛克走進自己的辦公室。身后的門敞開著。書籍、寫字臺、文件柜、幾卷電影膠片和錄音帶、放在金屬箱上的電話機,其中一個文件柜里是一些非洲雕塑,另一個里面是網(wǎng)球拍子。房間里亂七八糟的。

洛克穿過房間走到金屬文件柜前,拉出一個抽屜,從里面拿出一個上鎖的木制小匣子。他把匣子放在桌子上的阿爾貝托·莫拉維亞的書《你屬于哪個部落?》旁邊,打開匣子,從里面拿出--個錢包、支票本和有價證券,然后把小匣子鎖好。

慕尼黑機場·白天

機場上慣有的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個男子向迎上來的妻子和孩子揮著手。

妻子:“克魯斯!”

男子用德語說了些什么——聽不懂他究竟說的是什么。洛克站在西班牙航空公司的柜臺旁。他又換了一套衣服,但仍蓄著小胡子。

女職員:“您去休養(yǎng)嗎?”

洛克:“正是?!?/p>

女職員遞給他幾張什么紙后問道:

“您想把汽車放在哪兒?”

洛克:“不知道……”

女職員讓他填一張表格。

女職員:“您要到哪兒去?”

洛克:“我還沒決定。”

女職員:“這是我們的業(yè)務介紹,您看看再決定?!?/p>

洛克瀏覽了一下目錄,然后轉(zhuǎn)身看看掛在他右邊的廣告。

洛克:“我去南斯拉夫?!?/p>

女職員:“去杜布羅夫尼克嗎?”

洛克:“是的。去杜布羅夫尼克。那地方很美?!?/p>

女職員:“呆多久?”

洛克:(微笑著)“有生之年吧!”

女職員:“您干嗎不買一輛新汽車呢?”

她也一邊微笑,一邊填著表格,然后遞給洛克一張收據(jù)和汽車鑰匙。一個戴著大墨鏡的亞洲女人和他并排站在柜臺前。洛克漫不經(jīng)心地看了她一眼,對柜臺里的姑娘說:

“謝謝?!?/p>

女職員:“這我們得感謝您?!?/p>

洛克提起自己的手提箱走了。

在洛克站在柜臺旁時,他身后的幾排乘客候機椅上有兩個男子,一個是非洲人,另一個是35歲左右的德國人。

當洛克離開西班牙航空公司的柜臺時,那個非洲人給自己的同伴作了個暗示,德國人站起來,盯著洛克。

慕尼黑機場·白天

洛克向自動存行李處走去。他在第58號分箱前站住了。他伸進一只手摸了摸,拿出一個黑皮包。他拉開拉鏈,看了看里邊,嘴角上浮現(xiàn)了一絲笑容。皮包里放著一份打印的附有各種型號的武器圖樣的表格。這使洛克感到吃驚。他關(guān)上分箱的小門,提著手提箱向出口走去。邊走邊看著表格。非洲人和德國人注視著他的一舉一動。

慕尼黑機場·白天

洛克把手提箱放到白色的“米爾謝杰斯”牌汽車的行李倉里。手里仍然拿著黑皮包上車開走了。

慕尼黑市郊的一個十字路口·白天

洛克的“米爾謝杰斯”平穩(wěn)地行駛在城里一條大街上。在十字路口旁,洛克突然看見前面有一輛白色的轎式馬車,車身兩側(cè)飾有白花。穿黑色禮服、戴圓筒紳士帽和雪白手套的車夫啪啪地甩著鞭子。拉車的是兩匹白馬。

洛克好奇地注視著這奇怪的情景,停下車,讓馬車通過。馬車拐入寂靜、行人稀少的一條小街。

洛克猶豫了一下,跟了上去。馬車在一所教堂旁邊停住了。

花園·教堂·白天

教堂旁的花園原來是一片墓地,洛克四處看看,點燃了一支雪茄,穿過墓地向教堂走去。

在一個墓旁,一個小老頭兒在澆花。

洛克瞥了他一眼,走進了教堂。

慕尼黑·洛可可式風格的教堂的內(nèi)景·白天

空蕩蕩的教堂門廊里傳來了神甫的聲音。每一排長椅的一端都放著白花。數(shù)不清的來賓在聽主持婚禮的神甫的講演。洛克走了幾步,站在一旁觀看。

神甫:(用德語說)“……讓真誠的朋友們永遠和你們一起歡樂愉悅。誰按照我主的意志而生活,誰就會得到安慰、幫助和被賜予信徒的祝福,你們的房屋將被美化,你們的勞動將是美好的,你們將保有勞動的果實。讓憂慮不再壓迫你們的靈魂,讓塵世罪惡的誘惑遠離你們,同時你們切記另外一些珍貴的東西,因為,由于這些珍貴的東西,天國的大門會向你們敞開?!?/p>

新郎和新娘都生著淺黃色的頭發(fā),他們呆呆地,一動也不動,空虛的目光直盯著前方,好像讓畫師給他們畫像似的。

洛克向出口走去,到了門廊里,往墻上一靠。往事的記憶攫住了他。為了掩蓋自己的激動,他用手遮住了臉。

神甫的聲音繼續(xù)響著:

“在你們?yōu)樘靽覍嵉胤罩?,它就會在你們面前展開永恒的幸福。我們要全心全意地為我主耶穌、基督,為上帝之子服務,世世代代和圣靈、我主同在。為了全能的上帝,為了圣父、圣子和圣靈,我祝福你們。阿門。愿你們和平。阿門?!?/p>

婚禮結(jié)束了。人們都向出口走去。神甫和一個教士站在門廊里,幾乎站在洛克對面,與新婚夫婦及來賓們告別。

一個穿花衣服戴著插著花的帽子、看去很健康的女人擁抱新娘,特別熱烈地擁抱了那年輕的丈夫。接著一個上了年紀的女人擁抱新郎,同時把新娘推到后面。我們看見新娘的背影——她那白色的婚禮頭紗和頭上的大花結(jié)幾乎充滿了整個銀幕。

閃回·倫敦·洛克家旁邊的花園·薄暮

房后的小草坪上,一堆巨大的篝火烈焰熊熊?;鹧嫔煤芨?,冒著濃煙。洛克站在汽油桶旁看著長長的火舌。他象是被火迷住似地笑著。

在把洛克的花園和別人家的地段隔開的矮墻上,一個鄰居伸出頭來。他用責備的口氣說:

“洛克先生?!”

從鄰居家的一扇窗子里,一個女人探出身來,看看發(fā)生了什么事情。

然后傳來萊切爾的聲音。她喊著:

“戴維!”

她穿著連衫褲出現(xiàn)在房子右邊的陽臺上。她愣住了,問道:

“見鬼啦,你干什么呀?你瘋了嗎?”

洛克:“對?!?/p>

他又笑了起來。萊切爾一時手足無措,轉(zhuǎn)身走進房間。洛克走近陽臺喊道:

“萊切爾……你到哪兒去?”

洛克家的書房·薄暮

萊切爾——她穿著黑色的衣裙透過關(guān)閉著的玻璃窗望著空蕩蕩的花園。

慕尼黑·洛可可式風格的教堂內(nèi)景·白天

教堂里只剩下洛克一人。他腳下的地板上落滿了被踐踏的白色花瓣。洛克看著教堂深處裝飾巴羅克式祭臺的雕像,坐在一張長椅子上。突然走近的腳步聲打破了籠罩在教堂里的寂靜。洛克沒有轉(zhuǎn)身,響起一個德國口音的聲音:

“是羅伯遜先生嗎?”

停了一下又說了一聲:

“羅伯遜先生!”

洛克慢慢地轉(zhuǎn)過身來,他看見自己身后站著兩個男人。這就是在機場上跟蹤他的那個德國人和非洲人。

德國人:“怎么,在機場上出了點差錯是嗎?”

洛克沒有回答。

德國人:“事實已經(jīng)證明,我們在那里見過面,難道您忘記了嗎?”

洛克不慌不忙地站起來,無法掩飾他的驚慌失措。

洛克:“是的,那當然了。我很遺憾,鬧了點小誤會?!?/p>

德國人朝他走了幾步,非洲人跟在他后面。

德國人:“這是阿契貝先生?!?/p>

阿契貝:(向洛克伸出手)“很高興,我們感謝您的幫助,羅伯遜先生。您為我們的事業(yè)冒了風險?!?/p>

洛克看著他們倆,竭力想弄明白他們打算干什么。片刻,德國人又說:

“怎么樣?您搞到了我們所需要的東西嗎?您把文件帶來沒有?”

洛克:“噢,文件……帶了,帶了……”

他一只手摸到了放在長椅上的黑皮包,把它遞給德國人,接著說:

“也許,最好你們自己看一看……然后告訴我這對你們是否適用?”

德國人看了看文件,又交給阿契貝。后者坐在長椅上開始仔細地看起文件來。

阿契貝:“噢,好極了,好極了?!?/p>

他滿意的目光從紙上轉(zhuǎn)向坐在他對面的洛克。

阿契貝:“您還弄到了‘FN’步槍?!?/p>

他繼續(xù)一頁頁地翻閱著文件,一直翻到最后一頁。他那愉快的神情漸漸變得有些不滿了。他說:

“可惜的是沒有高射炮。”

阿契貝把文件還給德國人,轉(zhuǎn)向洛克:

“好,很好?!?/p>

洛克:“我高興這里所列的東西都是你們所需要的。高射炮么,很遺憾……但我希望這對你們來說不是很……重要的?!?/p>

阿契貝:“唉,對。他們的飛機暫時還不危險,我們能趕走它們。”

德國人把文件放回黑皮包,從口袋里掏出一個小白包遞給洛克。

德國人:“這是第一次支付,羅伯遜先生?!?/p>

洛克幾乎是違心地接過了小包。

德國人:“您不想點點嗎?”

洛克:“是的,不想點了,完全沒有必要。”

德國人:“第二次支付,如先前所說的,將在日內(nèi)瓦交給您。您知道在哪兒。我們下一次見面是在……(他看了看小筆記本)巴塞羅那。我們商量好的,一切都不變?!?/p>

阿契貝走到洛克跟前告別,他說:

“久聞大名,羅伯遜先生,現(xiàn)在我才明白,您的確不是外人……您信任我們?!?/p>

洛克全神貫注地,嚴肅地看著他。

阿契貝:“這對我們的人民是很大的幫助。當然,您知道,我們的現(xiàn)政府有一些偵探,他們可能企圖打擾您的工作,如果發(fā)生這種事情,您務必和我們聯(lián)系。我們會盡一切可能幫助您。”

洛克:“謝謝。”

阿契貝:“請向苔絲轉(zhuǎn)達我的問候?!?/p>

洛克:“誰?”

阿契貝:“苔絲?!?/p>

洛克:(裝出知道的樣子)“噢!……”

外面什么地方傳來了輕輕的鐘聲,象是修道院的鐘聲。聲音仿佛是透過教堂屋頂?shù)拇蟛A飨聛怼?/p>

阿契貝:“再見?!?/p>

洛克:“再見?!?/p>

德國人:“再見?!?/p>

他們倆走遠了。走出了教堂。洛克轉(zhuǎn)身看著祭臺。他拿起放在長椅上的小包,打開它。里面是厚厚一疊鈔票。

洛克:(小聲地)“天哪!”

他好象對著祭臺說:

“饒恕我吧!”

他把錢裝進小包,把小包裝到上衣口袋里,轉(zhuǎn)身走出了教堂。

倫敦·電視制片廠剪輯室·白天

剪輯師坐在剪輯桌后工作著。

奈特:(畫外)“我們四點見。好,謝謝,再見?!?/p>

傳來敲門聲。門開了,萊切爾走進來。奈特掛上聽筒,迎著她走來。

奈特:“萊切爾!”

萊切爾:“請原諒,我就這么進來了?!?/p>

奈特:“說什么蠢話呢?”

萊切爾:“可以看看嗎?”

萊切爾用手指指錄像機。

奈特:“那當然可以。您坐到那邊,自己搬把椅子。”

萊切爾坐下了。

奈特:“舒服嗎?”

萊切爾:“好,謝謝?!?/p>

光線漸暗。奈特也坐在錄像機旁。屏幕上是對一個非洲國家的總統(tǒng)的采訪。

洛克:(畫外)“總統(tǒng)先生,您是否可以隨便對我們談談不久以前逮捕外國公民一事?”

總統(tǒng):“這些情況都由法院掌握?,F(xiàn)在法院已通過了相應的決定?!?/p>

洛克:(畫外)“解放統(tǒng)一陣線是否仍在控制北部省份?換言之,起義者是否仍在作戰(zhàn)?”

鏡頭停在總統(tǒng)的手腕上。手腕上戴著一個金鐲子。

總統(tǒng):“也許在這種情況下,盡管這是罕見的,官方的報道確實符合事實,但事實是,形勢已經(jīng)正常了。知識分子和記者的代表們喜歡圍繞此類事大叫大嚷,賦予它們以具有政治意義的外貌?!?/p>

奈特:“我想夠了吧,嗯?”

錄像機停了。奈特開了燈,轉(zhuǎn)向萊切爾。

奈特:“戴維采制的這次訪問,不知道你看了幾遍了?”

他抬起頭,面向助手:

“好,謝謝,你可以去吃午飯了?!?/p>

剪輯師走開了。他的腳步聲漸漸消失。奈特轉(zhuǎn)向萊切爾:

“關(guān)于我的想法,您有什么要說的?”

萊切爾:“戴維的像嗎?”

奈特:“是的。”

萊切爾:“你干嗎要搞關(guān)于他的節(jié)目呢?”

片刻,奈特回答:

“這是他的紀念日?!?/p>

萊切爾:(看了他一眼)“是的,當然啦。”

奈特:“此外,還值得把他拍攝的全部材料收集在一起?!?/p>

萊切爾沒有回答。

奈特:“我覺得您不很高興,是吧?”

萊切爾又笑了笑,垂下了頭,說道:

“不,問題不在這兒,您只知道……記者……采訪……戴維并不是出類拔萃的……”

他們談話的當兒,銀幕上是閃回:非洲一座考究的別墅花園?;▓@里——總統(tǒng)、萊切爾、洛克和他的助手。這就是剛才我們在錄像機上看到的那次采訪。背景——是來回走動的攜自動步槍的哨兵。穿著白上衣的侍者端來了飲料。別墅門前站著兩個士兵。攝影師把麥克風放在總統(tǒng)面前。

萊切爾:“我也參加了那次采訪。我是去看他的。但是只在那里呆了一天……(停了停又繼續(xù)說)我本不愿在您面前表現(xiàn)出是個不夠容忍的人……但對他我已經(jīng)過于忍讓了……(靜場)最近兩年,我和他不是很親近的?!?/p>

還是剪輯室。萊切爾碰了碰奈特的袖子。

萊切爾:“我不知道為什么要對您講這些。原諒我,我希望您為他拍成這部影片。”

奈特柔情地看著她。

“他愛你嗎?”

萊切爾:“是的……我想他是愛我的。但我們不可能幸福?!?/p>

閃回

又是非洲總統(tǒng)別墅的花園。當洛克提問時,萊切爾看看前后搖晃著的總統(tǒng)。

總統(tǒng):“這種問題不復存在。戰(zhàn)斗已結(jié)束。這些普通的土匪手里最多不過只有二百來支槍了?!?/p>

萊切爾離開了。洛克轉(zhuǎn)身望著她的背影,妻子的舉動使他不安。他注意著她的行動。但采訪仍在繼續(xù)。

洛克:“反對黨將會堅持在預選中提出自己的候選人嗎?”

總統(tǒng):“不存在反對黨?!?/p>

洛克:“您認為……”

萊切爾繼續(xù)神經(jīng)質(zhì)地在花園里走來走去。

我們看見總統(tǒng)的特寫鏡頭。他說:

“我絕對相信,錦繡前程正等著我們的國家?!?/p>

閃回·非洲總統(tǒng)別墅前的不大的廣場·白天

從別墅的大門里開出兩輛吉普車。兩個站崗的哨兵舉手敬禮。

洛克坐在吉普車的方向盤后面。他默默地開著車??諝鉄岬冒l(fā)干。周圍是貧窮和簡陋的景象。但大街上卻很熱鬧。一群群的行人往來行走。

洛克:“你老實說,你干嗎不高興?”

萊切爾:“沒有。你從實際出發(fā)開始談,可后來在談話時,你喪失了真實感。你為什么不對這個人說,他是一個……”

洛克:“撒謊的人。”

萊切爾:“是的?!?/p>

洛克:“是的,這我明白。但那是采訪規(guī)則?!?/p>

萊切爾:“我不喜歡你遵守這種規(guī)則……”

洛克:“那你為什么來呢?”

萊切爾只是嘆氣。

慕尼黑·露天咖啡店·白天

咖啡店設在幾座居民住宅圍成的院子里。院子中間一有許多細水流的噴水池。周圍是些小桌子和黃傘遮蓋下的白椅子。

酒吧間里,一個非洲人坐在靠門口的桌子后面。從那個座位上,他可以和坐在院子里咖啡桌后的一個歐洲人交換眼色。

他們的目光對視著,彼此作了個手勢。歐洲人又朝鏡頭外的什么人作了個手勢。

在一張小桌后,我們看見了阿契貝和德國人。他們邊交談,邊仔細看著一份什么文件。周圍是咖啡店的其他顧客。一輛黑色的大型“米爾謝杰斯”牌汽車停在咖啡店門前的街道上。從汽車里跳出四個非洲人。他們走到通往院內(nèi)的柱廊下。

四個非洲人走進院子。阿契貝發(fā)現(xiàn)了他們,但是要逃脫已經(jīng)太晚了。一陣短促的格斗之后,他們捉住了他,把他帶走了。在這段時間里,坐在鄰座的那個非洲人一直在看守著德國人。后來他走開了。

這一切進行得閃電般神速。咖啡店里的顧客都從自己的位子上跳起來,吃驚地看著周圍。后來又都坐下了。

噴水池嘩嘩的響聲多多少少減低了格斗的喧鬧聲。

慕尼黑·半傾圮的房子·白天

我們在咖啡店里見到的那個歐洲人從露臺的寬闊的窗戶里看著大街。透過破碎的玻璃門看得見那個坐在咖啡店里的非洲人,他正用我們聽不懂的語言審訊阿契貝。阿契貝背對著我們坐在桌子后面。

非洲人:“凱杜·羅伯遜呢?凱杜·羅伯遜呢?”

阿契貝不回答。非洲人在他面前慢慢地踱來踱去,他站住了,胳膊肘支在壁爐上。

他離開壁爐,用友好的手勢請阿契貝到露臺上去。他笑著打開他面前的門。

阿契貝走了出去。歐洲人朝他走過來。他們面面相對。他用狠狠的一拳來懲罰阿契貝。他用腳踢阿契貝的腹部、用拳頭打他的太陽穴。阿契貝倒在地板上。他剛想站起來,白人又往他太陽穴上打了一拳。

慕尼黑·啤酒館·白天

洛克獨自坐在桌旁。

透過高大的雙層門看得見熙熙攘攘的大街。

洛克從口袋里掏出羅伯遜的小筆記本翻閱著。

在一頁紙的上方標著“1973年9月10日”。洛克看了看,在這個日期下面寫著米爾娜,午后三點,教堂廣場。圣·費爾迪南德?!?/p>

紙的下方寫著:“9月11日,星期二。笞絲?!虱h(huán)飯店’。”

旁邊一頁:“9月16日,星期天。往馬德里給苔絲打電話?!?/p>

洛克翻到本子的背面。左邊寫著:“9月3日,星期一。慕尼黑。飛機場。”

“9月5日,星期三、巴塞羅那、中午12點、市立烏姆布拉古羅公園?!?/p>

旁邊一頁的右邊:“9月13日,星期四”和一半數(shù)字:“4722馬克,40美元?!薄?月7日,星期五,去看柳霞?!?/p>

鏡頭轉(zhuǎn)回有關(guān)在巴塞羅那約會的記載上面。

洛克一動不動地坐了一會兒,猛地站起來走開了。

在啤酒館的另一邊。

在大廳深處,我們又看見了洛克。他在打電話:

“喂,喂!是西班牙航空公司嗎?我是羅伯遜,是的,是我。您好呀!……是的,我改變了去南斯拉夫的主意……不,不,我要去巴塞羅那……是的,當然啰,直到我生命結(jié)束那天……是的,對您也是這樣。謝謝,再見?!?/p>

洛克邊打電話,邊摸著自己的小胡子。似乎它們妨礙了他。他掛上聽筒,轉(zhuǎn)過身來,把假胡子貼到白色大燈泡上,離去了。

巴塞羅那·空中纜車車廂·白天

洛克奔向準備開動的空中纜車。乘務員已經(jīng)把車廂門砰的一聲關(guān)上了。

洛克:(用西班牙語)“喂,勞駕,如果可以……”

乘務員于是讓洛克進入車廂,關(guān)上了小門。纜車啟動了。洛克是唯一的乘客。車廂懸在高處,在巴塞羅那港上面浮動。

洛克欣賞著在他腳下展開的城市的全景。地平線上顯出群山。乘務員——外表冷漠的上了年紀的男人——轉(zhuǎn)過身看著洛克說:

“真美,不是嗎?”

洛克報之以微笑。他走到車廂里的一扇打開的窗子前,探出身去,俯身看著他下面展現(xiàn)的深淵,遠處是暗綠色的海面。他慢慢抬起身子,垂下雙手,仿佛要展翅飛翔似的。

巴塞羅那·市立烏姆布拉古羅公園·白天

林木茂密的公園象一個巨大的溫室。太陽的光線勉強透過樹尖之間的縫隙照射下來。公園的中央和邊緣,佳木繁茂,芳草如茵,使唯一一條環(huán)繞公園的林蔭道宛如林間小徑。一個老頭兒拄著拐杖在林蔭道上慢慢走著。

洛克半躺在一條長椅上想著心事。老頭兒走過他身旁時,他對老頭兒說:

“我是羅伯遜。我在這兒等一個人。他還沒有來?!?/p>

他這么說,似乎等人是人們生活中共有的一部分。

老頭兒停下來,微微一笑,搖了搖頭。抬頭示意他看稍遠的地方在玩耍的孩子們。

老頭兒:“孩子們……啊,您要知道我在這公園里見到多少孩子就好了……有一種人,他們看見了孩子,就給自己找到了新的世界……”

洛克笑了。老頭兒坐在他坐的長椅上,用夾雜著西班牙語的英語接著說:

“我呀,一看見他們,就只看見了一代一代,周而復始的那種普遍而古老的悲劇……他們總是不能離開我們……多么痛苦?。“。俊?/p>

洛克:“您在什么地方學會英語的?”

老頭兒:“您愿意我給您講講我的經(jīng)歷嗎?”

洛克:“愿意?!?/p>

老頭兒:“好吧。有一次,在離此地很遠的一個國度里,我和我妹妹……”

倫敦·電視制片廠剪輯室·白天

……非洲一個不知名的城市或者是村鎮(zhèn)的一片空地。熱熱鬧鬧的。居民們——黑人和各種膚色的人們——都急急忙忙奔向一個地方。人群中有一個騎馬的士兵。鏡頭中映出某種模糊跳動的,仿佛是手搖攝影機拍攝的影象。

一群非洲人聚在籬笆外,都朝同一方向看去。

聽得到海浪拍擊海岸的嘩嘩聲。離岸邊不遠,放著一口打開蓋的棺木。里面是空的。棺木后面是海。

幾個士兵拖來一個戴手銬的人,后面跟著一伙人看熱鬧。

前面看得見,一對一地放著的一些裝過燃料的舊鐵桶。桶上涂著白藍兩種顏色。

一個軍官在宣布判決。

犯人被綁在木桿上。他背后堆著一些鐵桶。

神甫走過來,對犯人簡短地說了些話后走到一旁。

行刑的一排士兵排好了隊瞄準。軍官下令,射擊開始了。犯人垂下了頭。第二次射擊轟轟作響。犯人只是受了傷。他慢慢抬起手,抱住頭。他的嘴唇在蠕動,但一句話也說不出來。這種死是長時間的,折磨人的。海浪拍岸聲越來越響了。第三次射擊打死了他。他的手垂下來,腦袋耷拉在胸前。

萊切爾好像發(fā)冷似地搓著手指,從椅子上站起來。

奈特:“對不起,我沒想到你喜歡看這個?!?/p>

萊切爾:“無所謂?!?/p>

萊切爾向門口走去,奈特跟在她后面。

奈特:“戴維的東西運來了嗎?”

萊切爾站在門口。

萊切爾:“沒有。我接到電話說至少要整整一個星期?!?/p>

奈特:“是啊……”

萊切爾:“他們問我認識不認識一個叫羅伯遜的。好像他和戴維住同一個旅館。你能找到他嗎?”

奈特:“試試看吧?!?/p>

萊切爾:(離開)“我真想能和他談談?!?/p>

奈特:“我也是?!?/p>

倫敦·斯蒂文的住所·薄暮

黑暗中突然出現(xiàn)了萊切爾。她光身穿著緞子短晨衣,穿過客廳走到大窗戶前。從窗子里可以看見泰晤士河和河對岸影影綽綽的工廠的輪廓。

斯蒂文:(畫外)“你為什么不試著把一切都忘掉呢?”

萊切爾站在窗口旁,前額貼在玻璃上。

萊切爾:“當然,我知道這是愚蠢的。原來我和他一點關(guān)系也沒有。現(xiàn)在呢,他死了,誰知道為什么他又這么使我感興趣呢?也許,我誤解了他。”

斯蒂文:(走到她跟前)“你要是努努力,也許你會重新想起他來?!?/p>

萊切爾轉(zhuǎn)向他,伸手打他的臉,但這耳光卻變得很溫存。他們接吻,后來她掙脫了他的擁抱,走到一旁。斯蒂文還站在窗口旁,他不能承受這種激動,也不躲避她的目光。

萊切爾在撥電話號碼。

萊切爾:“勞駕,找一下馬丁·奈特……幾時?噢,是這樣嗎?萊切爾……洛克……是的……噢,好極了。他是怎么知道這個的?從西班牙航空公司?“奧里耶恩特”飯店……謝謝。如果你們還有什么消息,請通知我。再見。”

萊切爾掛上聽筒。斯蒂文走過來,站在沙發(fā)旁邊。

斯蒂文:“你給誰打電話?”

萊切爾:(向他走了幾步)“給馬丁。”

斯蒂文:“到底怎么了?”

他們坐在沙發(fā)上。斯蒂文索性保持著冷淡和疏遠的樣子。

萊切爾:“他今天早晨到巴塞羅那去了。也許他會找到羅伯遜的?!?/p>

斯蒂文:“你還在找他嗎?”

萊切爾想要吻他,他躲開了。她并不甘心,到底還是吻了他。她說:

“在找。”

巴塞羅那·拉斯·蘭布拉斯大街·白天

洛克走出“奧里耶恩特”飯店,過了馬路,沿著寬闊的,栽滿了樹的拉斯蘭·布拉斯大街走著。馬路邊上擺著飯店附設的咖啡桌。馬丁·奈特坐在一張小桌后面。顯然他發(fā)現(xiàn)了洛克。他匆匆地付了錢。

洛克也看見了他,加快了腳步。他走到一個賣鳥的小店前停住了,轉(zhuǎn)身想證實一下,跟著他的是否是奈特。他環(huán)顧四周。他穿過大街,消失了。

奈特走到了賣鳥的小店前站住了,逗弄著籠子里的鸚鵡。

巴塞羅那·某條大街·白天

洛克跑到一家擦鞋店前,匆匆走了進去。

巴塞羅那·擦鞋店·白天

擦鞋店里,幾個顧客高聲交談著。擦鞋匠讓洛克坐下,自己背對墻坐在他旁邊的小凳子上,開始干活。

洛克身后掛著一面大鏡子,從中可以看到大街。洛克回頭從鏡子里看大街上的動靜。他哆嗦起來:奈特出現(xiàn)在街對面,站住了。

馬路上開來一輛紅色的帶篷汽車,擋住了奈特。洛克急忙站起來,往桌上放了幾個硬幣,對擦鞋匠說了聲“謝謝”,便匆忙離去了。

擦鞋匠:“不客氣。”

卡車開過去了。奈特仍舊站在原地,他猶豫地四下看著。

巴塞羅那·另一條大街·白天

洛克穿過馬路,走進一座古怪的大樓。

巴塞羅那·蓋爾宮·白天

洛克站在前廳。這座大樓具有本世紀初的新哥特式的風格。寬闊的樓梯通到最上一層。

他注意到入門收費的布告。洛克付了錢,卻并沒有拿入門券。這時看門人從自己的小亭子里拿著一迭入門券走了出來,想給他一張。

看門人:“喂,先生?!?/p>

但洛克頭也不回地繼續(xù)順著樓梯往上走,消失在玻璃門后。

巴塞羅那·蓋爾宮·中心沙龍·白天

中心沙龍的墻壁一直延伸到大樓屋頂。中央大廳里充滿了透過尖拱窗射入的隱約而又稀疏的光線。

一群參觀者從樓梯上走下來,用德語互相交換著自己的觀感。

洛克穿過大廳。狹窄的走廊吸引著他向前走去。走廊的深處映出黃光,他突然站住了,好像著了迷似的。

巴塞羅那·蓋爾宮·白天

陽光穿過帶彩色繪畫的玻璃窗。頂棚上有明亮的彩色玻璃燈。洛克看見狹窄房間的深處有個姑娘,她正在看書。

服務員在角落里的長椅上打盹。明亮的燈光照著他,他頭上是一只不知名的關(guān)在籠中的小鳥。姑娘就坐在那長椅上。她抬頭看看來者,即洛克,馬上又埋下頭讀書。

洛克看著她,努力回憶著。不錯,這就是在倫敦布魯斯貝爾居民區(qū)小花園長椅上看書的姑娘!

洛克緩步走近姑娘,在離她兩步遠的地方站住,說:

“對不起,我試著想起一件事情。”

姑娘:“是什么重要的事情嗎?”

洛克:“啊!不。(冷場)你能告訴我這是什么地方嗎?我是偶然到這兒來的?!?/p>

姑娘十分自然、毫不窘迫地回答說:

“建筑這座樓房的人被電車軋死了。”

洛克:“他究竟是誰呢?”

姑娘:“高吉。”

姑娘從長椅上站起來,請洛克跟她走。

“我們走吧!”

洛克跟著姑娘走進他進過的那個大廳。

姑娘:“他為生產(chǎn)天鵝絨的工廠主建了這座大樓。這個大廳是用來演奏瓦格納的音樂的?!?/p>

洛克和姑娘站在刻著花紋的門前。在他們頭上是一幅表現(xiàn)頹廢人物的巨大的壁畫。

洛克:“您看,他是個瘋子嗎?”

姑娘沒有回答,繼續(xù)向隔壁的大廳走去。她問道:

“這是怎么回事,你只是偶然走進這兒的嗎?”

洛克:“我是逃難的?!?/p>

姑娘看了看他說:

“噢,是這樣……但你究竟逃避誰呢?”

洛克:“我有一種感覺,有個什么人在跟著我,不知什么人,他可能會認出我來?!?/p>

姑娘:“為什么?”

洛克:“我自己也不知道。”

姑娘:“我就不能認出你來。你是誰呢?”

洛克:“問題是……我過去不是現(xiàn)在這樣……總之,我變了……”

短短的冷場后,他問道:

“你能對我說說你自己的事嗎?”

姑娘:“好吧,說說,我現(xiàn)在在巴塞羅那,并且和一個可能是朋友的人說著話?!?/p>

他們向大廳中間走去,在一些粗圓柱后面走著,時隱時現(xiàn)。

姑娘:“我是和一伙人來這兒的,可是我想看看高吉設計的其他建筑,我就一個人來參觀了。”

洛克:“全都參觀?有很多嗎?”

姑娘:“要躲藏的話,這可是個好地方。這要看您怎么安排時間了?!?/p>

洛克:“我必須今天……下午走……”

姑娘:“我希望你成功。要知道,每天都有什么人消失?!?/p>

她離開了。洛克跟著她,邊走邊問:

“人們每次都是怎么走出房間的?”

姑娘已經(jīng)走到大廳門口了,她說:

“再見!”

于是她消失了。洛克目送著她。

巴塞羅那·西班牙航空公司·白天

航空公司大樓的外墻都漆成紅色,上面用白字寫著:西班牙航空公司。洛克站在柜臺旁。他面前是穿紅衣服的航空公司的女職員。她正在填寫表格。女職員抬起頭問道:

“我可以給您另外一部汽車嗎?羅伯遜先生。這輛車得去修理了。”

洛克:“好吧,如果您愿意,可以給我另外一部車,不過得是相當寬敞的?!?/p>

女職員繼續(xù)填寫表格,又抬起頭:

“噢,順便說一句,羅伯遜先生,我這兒有給您的一張便條?!?/p>

洛克:“什么?”

女職員:“便條。是一位什么……奈特先生留的。”

洛克:“這不是給我的。”

姑娘:“您看看,一點兒沒錯?!?/p>

她把便條遞給洛克,繼續(xù)說:

“就是這張條子。他說不認識您,但請您和他聯(lián)系。他住在‘奧里耶恩特’飯店。您不是也住過這個飯店嗎?”

便條上寫著:“親愛的羅伯遜先生,我有一個普通的朋友戴維·洛克,我極想跟您談談他的事。希在‘奧里耶恩特’飯店面談,如蒙不棄,則不勝感激。馬丁·奈特。”

洛克凝神看著放在面前桌上的這一張小紙,但不去摸它。女職員問道:

“西特一25”型您覺得合適嗎?”

洛克:“我的上帝?。 ?/p>

又對女職員說:

“您確信這位先生說過他不認識我嗎?”

女職員:“絕對確信,羅伯遜先生?!?/p>

洛克:“那就太感謝您了。我不想再要一部汽車。很抱歉……”

于是他匆匆走出了航空公司大樓。

巴塞羅那·建筑師高吉的另一座建筑·下午

洛克走到高吉建造的“拉·彼得列拉”大廈跟前。它里面有各種設施及居民住宅。正門對著兩條大街的交叉處,它似乎很軟,象用手捏出來的一樣。

洛克進去之前,站住仔細地觀看著這建筑。

巴塞羅那·“拉·彼得列拉”下午

洛克和看門人交談。他用西班牙語問:

“您看見一個……這么高的姑娘嗎?”

他比劃著試圖來形容她的樣子。

看門人:“是淺黃頭發(fā)的嗎?留短發(fā)?”

洛克:“對,對,短短的頭發(fā)。”

看門人肯定地點點頭,指著樓梯,又說:

“對,對……您瞧……到那邊去……那兒有電梯,……上五樓……五樓!”

洛克:“五樓。謝謝,先生。”

看門人:“不客氣?!?/p>

洛克急忙跑上樓梯。

巴塞羅那·拉·彼得列拉的樓頂·下午

從怪模怪樣的帶尖頂?shù)溺姌情T中出現(xiàn)了洛克。他環(huán)顧四處。樓頂是圓的,外表很不一般:梯子,斜坡,上傾坡,一個個拱起的小馬——都是你平時不常見的樣式。洛克沿著屋頂左邊走著。他開始順著臺階往下走。這時傳來一個聲音。

姑娘:“哎,你決定不再消失了嗎?”

洛克:“不,我想了想,也許你會幫助我?!?/p>

屋頂?shù)睦K子上晾著衣服。姑娘裹著床單出現(xiàn)了。她迎著洛克走來。

姑娘往他這邊走著,站住了。她的注意力被下層涼臺上的吵鬧聲吸引住了。這是一對中年夫婦在吵嘴。他們都很憤怒,扯著喉嚨大叫。

姑娘和洛克在屋上的一匹馬的腿底下相遇了。

姑娘:(微笑)“我怎么能幫助你呢?”

洛克:“你怎么幫我?也許,你覺得荒唐,因為我不能解釋這事,但有人在跟蹤我。”

姑娘:“還有別的人嗎?”

洛克:“沒有。還是那個我不愿見的人?!?/p>

他沉默了一會兒之后說:

“我買了一部汽車。”

姑娘:“啊……”

洛克:(笑著)“二等的,或三等的。我想離開巴塞羅那。但是先要從旅館里取出手提箱和我的東西。”

姑娘:“我認為這不復雜……”

洛克:“當然啦,但也許這個家伙在那兒等著我呢。”

姑娘:“噢?!?/p>

又是冷場。他們互相看著,姑娘打破了沉默。

“那么說,你想讓我替你去取出貴重物品和秘密文件嗎?”

洛克:“是的。我給你汽車鑰匙、我的護照和2000比索。我簡直不知道我能去求其他的什么人來作此事了。”

姑娘:“OK?!?/p>

巴塞羅那·“奧里耶恩特”飯店大廳·下午

姑娘走到出納臺前結(jié)帳。

她用法語說:

“勞駕,請?zhí)?7號收下?!?/p>

出納員:“是的,太太?!?/p>

奈特在酒吧間里抽著雪茄煙,但他注意??

 5 ) A feast of cenimatic Innovation - An analysis on The passenger

Michelangelo Antonioni’s The Passenger is a feast for visually innovative takes on shots and cuts.
As opposed to traditional flashback techniques where the spectator is thrown into a different space and time as marked by a clear cut, here Antonioni gently moves the camera away from Locke, who is in the process of stealing Mr. Robertson’s identity, towards the balcony without any visual interruption. Following this smooth transition is a scene in which Locke is holding conversation with Mr. Robertson. Antonioni has intentionally misled his audience by way of suggesting that the two Lockes share the same spatial and temporal context.
Even though there are no visual hints of this transition in space and time, there is a discrepancy of sound and image when the camera starts to move away from Locke and his desk at around 19 minutes. A conversation has already started, and yet the camera lingers with Locke in the present. Clearly, he is alone in this room. We are led to believe, therefore, that what we hear must be non-diegetic, probably something that is happening in Locke’s mind as he works on the passport. Thus, although the visual elements are logically misleading, viewers would still be able to figure out that the two Lockes do not coexist in the same room. Intriguingly, Antonioni fools us again by showing us a recording device at around 22 minutes, implying that the conversation we hear is, in fact, diegetic. As sound and image gradually realign, we are reintroduced to the time and space in which present Locke lives. The Passenger is not a time-traveling film, but its transitions and subversions of linear visual narrative challenge audience expectations.
Another stylistic characteristic throughout the film is that Antonioni often embeds visual hints to suggest what is happening or about to happen in lieu of unnecessary conversations. For instance, when Locke discovers the corpse of Mr. Robertson at around the 14-minute mark, Locke comes uncomfortably close to Robertson and gazes at his face in a manner that could be described as erotic. The elongated action lasts for almost five seconds, during which it becomes apparent that Locke is already considering identity theft.
        Moreover, there are several scenes that explain the motivation of Locke’s identity exchange with Mr. Robertson without any conversational elements: Locke’s desperation when he finds his car stuck in the desert, his disappointment at local indifference, inhospitality—all of which hints at his own struggling career. Also, at around 26 minutes, his wife’s lack of emotion at the news of his supposed death suggests an unhappy marriage.
        Even Locke frequently expresses a strong preference for spectacle over dialogue. At the one hour and nine minutes mark, the girl asks Locke what he is escaping from, and instead of answering the question verbally, he beckons the girl to turn her back to the front seat and see for herself. Via tracking shot from a high-velocity car, we see trees lining the road, moving away, and as they leave the city behind, the idea of freeing oneself from the civilized context and leading a freer, more personal life is revealed.
        Aside from all the stylistic innovations, there is one specific shot that has always been hotly discussed and admired. The penultimate shot towards the end is probably the largest chunk of speechless expression in the whole film. It is a seven-minute long continuous shot that slowly and quietly push the story to its climax. Compare to the impact the shot produces, the way it is made is much more intriguing. The entire hotel is actually built specifically for the shot. To keep the camera steady, Antonioni used a track in the ceiling of the hotel, and then in the middle of the shot the track ends and passes the camera off to a hook that is hung by a crane. The bars on the window are built on hinges and are opened as the camera goes through. It closes again when the camera turn back toward the hotel in the end of the shot, creating a magical visual effect that makes the spectators see the whole scene through the vision of Locke’s soul as it leaves his body, making its way through the window bars and wonders back towards the end of the shot. It avoids the unnecessary Hollywood style of bloodshed and gunshot, yet revealed Locke’s death in a peaceful way just as the camera moves along peacefully.
        Film is an art form where “everything that we read, hear, think, and see” (as stated by Antonioni himself) at a particular moment turns into concrete images, and then the images are shaped into stories. The Passenger is a balancing act between the vagaries of art and narrative clarity, in which the former is realized through contradictions and discrepancies in visual and aural elements and the latter through the film’s laconism, its insistence on pure visual cinema.

 6 ) 旅客/過客 片尾的吉他曲

         旅客是我最喜歡的電影之一,當初看完電影后非常喜歡結(jié)尾的吉他曲,但是在網(wǎng)上怎么也查不出這首樂曲的曲名和作者,只知道擔任電影配樂的是Ivan Vandor ,但由于那時我在學古典吉他,所以我感覺這首曲子的風格實在不像是出自一個現(xiàn)代音樂人之手,而更像是19世紀中后期西班牙塔雷加時代的作品。
   過了一段時間我買了一本吉他譜,打算練習一些新的曲子,在彈其中一首“Canco Del Lladre”的時候突然發(fā)現(xiàn)正是那首片尾曲的旋律,驚喜不已。原來這是一首古老的加泰羅尼亞民謠,雖然旋律優(yōu)美,但名字實在不怎么樣,翻譯過來叫“盜賊之歌”?,F(xiàn)在的版本是由西班牙近代作曲家兼吉他演奏家Miquel Llobet Solés 整理改編而成。

 短評

去直布羅陀當服務生到四十歲重見光明的瞎子,在心里大哭。目前看過的安東尼奧尼電影里面的情感和狀態(tài)最最貼近真實生活感受的一部,這才是現(xiàn)實主義吧,真牛逼。仿佛找到了我心目中的完美電影。

5分鐘前
  • 梅子
  • 力薦

看來Bergman和Antonioni果然是兩個對立命題。一個強調(diào)結(jié)構(gòu)嚴謹,在衝突中超驗昇華,如同黃昏哥特教堂裡的受難曲;一個結(jié)構(gòu)鬆散,在平淡中虛無頹靡,如同午後江南弄堂間裡的三弦聲。唉,小邪,我們的口味果然分佈在坐標軸的兩個不同的遠端啊。

7分鐘前
  • Etranger
  • 還行

這個時候安東尼奧尼的風格已經(jīng)接近于創(chuàng)作手法的無痕跡了,冷漠已經(jīng)成為了他電影最本質(zhì)的特征,疏離更是成為永恒存在的特質(zhì),他讓人看不到任何人類可以憑借的有希望的未來,我們都在逐漸遺失自己,都在失去自己賴以生存的一切,身份便是其中之一,沒有人能證明我們自己究竟是誰,我們自己也不得而知,名字只是一個符號,現(xiàn)代人的冷漠至死才是真正打倒我們的最具毀滅性的力量。

12分鐘前
  • 炯之
  • 推薦

一部安東尼奧尼就把幾日看新片的憋屈心情一掃而光。1.依然是一部需要時間來靜品的電影,一顆沉靜的心才能觸摸到里面的情緒。2.同一鏡下時空切換已有,安哲是模仿。3.鏡頭上的美學,構(gòu)圖的表現(xiàn)力,剪輯似乎有形而上的思辨。4.巴塞羅那,高迪建筑里的邂逅,難得的影像。5.片末長鏡頭由偷窺變主角,加一星

15分鐘前
  • 把噗
  • 力薦

在我內(nèi)心深處懷有一種極端的、神秘的、強烈而持續(xù)的厭煩,使我無法喜歡任何東西,并窒息了我的靈魂。這種厭煩毫無來由就會再次出現(xiàn),恰似溺死的狗,盡管它們脖子上系著石頭,它們浮腫的尸體還是浮出水面?!前?/p>

17分鐘前
  • 李可笑
  • 推薦

經(jīng)過三個月的旁聽學習,安東短片處女作講一位演員飾演的兩女人之間的故事,她們常出現(xiàn)在同一鏡頭中,隨后定機位鏡頭遮蓋+剪輯在《過客》中繼續(xù)上演。搖鏡頭的不同時空建構(gòu),片尾探出鐵窗的7分鐘長鏡頭,悄無聲息的二度死亡,yes與no,存在與虛無。藍色墻壁,高迪建筑,大漠異邦。

21分鐘前
  • 謀殺游戲機
  • 推薦

看到杰克·尼科爾森就出戲…

25分鐘前
  • 影志
  • 較差

一個瞎子,瞎了近40年,有一天忽然睜開眼,眼前的世界漸漸清晰,最后他選擇死去。

29分鐘前
  • 蟬鳴知了
  • 力薦

尤其絕望。存在主義大師在此片中提出另一個命題——成為他人。片中的這個故事即便用來做類型化的開掘,依然可以很有價值。我覺得片子所要表達的大意就在結(jié)尾洛克所說的那個“瞎子復明又自殺”的故事中。尾聲處的長鏡頭調(diào)度著實精彩。

30分鐘前
  • CHRIS
  • 推薦

后來我才提醒自己應該注意一下尼克爾森的表演,安東尼奧尼的想法——一部最具存在主義色彩的影片——通過尼克爾森那種漫不經(jīng)心的,迷人的慵懶的,疲倦的,想要逃離一切的神態(tài),通過銀幕傳遞到了觀眾面前。歇斯底里是前現(xiàn)代的癥候,而疲倦(或曰倦怠、疲憊、過勞及相關(guān)的抑郁)是后現(xiàn)代的狀況,用鮑德里亞的話來說,是消費社會的狀況,是豐盛社會掩蓋下的混亂,用韓炳哲的話來說,是功績社會主體開槍瞄準自身,用詹明信的話來說,是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表征。安東尼奧尼是預言家?!哆^客》里的主角是典型的后工業(yè)時代下的“人”,他疲憊的語調(diào)、試圖逃離/變換的身份,以及尼克爾森表現(xiàn)出的那種“消沉和倦怠感”,正是當前世代的人的表達。當前世代的主體肖像,正是這樣一個感到疲憊了的人。

33分鐘前
  • 江寒園
  • 力薦

70年代的巴塞羅那。悶騷。謀殺都無聲息。攝影很贊。喜歡電影里的景致和溫順的女人。威信很強大 28種字幕。

37分鐘前
  • 阿廖沙
  • 推薦

安東尼奧尼的悲觀?!拔铱粗切┖⒆訒r,看到的只是悲劇的輪回?!彼与x,他嘗試了,他在藍天里飛翔,但那畢竟是假象。追逐的鏡頭里書寫的皆是掙扎的徒然。最后一個長鏡頭,旅館的鐵柵窗如同身份的囚籠,緩緩地推,推出的一剎那,自由的一剎那,他注定已經(jīng)死亡,因為惟有死亡才是真正的解脫。北影節(jié)1988 (2020再看補錄:最后的一回首,超脫的靈魂回望自己被囚禁的肉體,太浪漫了。才知先有最后一鏡的構(gòu)思才有整部電影。我愛Antonioni)

42分鐘前
  • 阿茶
  • 力薦

當你以為只不過是又一間房間又一個囚籠時鏡頭卻穿出去了...驚訝“怎么拍的?!”也是這個長鏡頭的意義之一部分吧。你們藝術(shù)片導演對懸疑這個東西真是提不起勁啊??蓯鄣拿米娱L得真像男孩子

46分鐘前
  • paradiso
  • 推薦

1.探討身份認同與主體建構(gòu),兼具"安東尼奧尼式無聊"與[放大]借懸疑驚悚外殼呈現(xiàn)哲理思考。2.兩個驚為天人的長鏡:單鏡頭變換時空上承溝口健二,同質(zhì)于安哲[流浪藝人];穿透欄桿的6分長鏡反客為主。3.紀錄影像鑲嵌與無征兆閃回。4.詭異的高迪建筑群;5.疏離旁觀視角+調(diào)拍采訪者。6.瞎子寓言。(9.5/10)

49分鐘前
  • 冰紅深藍
  • 力薦

徹底睡著了,這個節(jié)奏已經(jīng)到了我能容忍的極限

52分鐘前
  • GoneSoul
  • 推薦

尼克爾森胸真大

55分鐘前
  • 雜技演員
  • 還行

對于鏡頭的把握,安東尼奧尼不亞于任何一位同級別的大師,特別是對同一事物或地點的反復描述,比如在沙漠那段表現(xiàn)得很明顯,這個絕活在他后期的短片米開朗基羅的凝視里有較為具體的描述,男主角死的時候那個完美的長鏡頭。

60分鐘前
  • Zola
  • 推薦

北影節(jié)驚喜之作。電影提及的所有命題都直擊內(nèi)心。身份的交換和丟失,逃離過往的生活,每分每秒的偶遇都非常迷人。。。片尾的那個長鏡頭簡直牛逼慘了,繼《驚魂記》那個花灑鏡頭之后又有個必問的問題了:鏡頭是怎么穿過那扇窗戶的。。。。

1小時前
  • 余小島
  • 力薦

它借用希區(qū)柯克“錯誤的身份”語境,卻是這三部英語片中最安東尼奧尼的作品,與希氏有別,《過》的身份置換是主體主動的自我放逐,來源內(nèi)心“成為別人”獲得自由的訴求。此外,導演對于無關(guān)的事物予以關(guān)注。結(jié)尾長鏡頭:世界本身即丑陋的荒原,每個人皆為荒原中行走呼喊的過客,脫離身份,亦要承受荒誕

1小時前
  • 墓島GRAVELAND
  • 力薦

以洛克為中心,圍繞他的一段經(jīng)歷展開敘述,在看似平淡的人物行動中發(fā)掘背后的深層涵義。影片前半段充滿戲劇性后半段則更為寫實化,洛克與死者互換身份,成為了自己人生中的過客,成為了死者家屬陌生的過客。如同最后的長鏡頭那樣,我們不斷前行,等到終于掙脫牢籠的禁錮,回頭一看,一切都結(jié)束了。

1小時前
  • 糖罐子.
  • 推薦

返回首頁返回頂部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