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了解的對手與不熟悉的敵人
一如《鍋匠,裁縫,士兵,間諜》,電影充滿了灰色、陰暗與陰冷的色彩。曾經(jīng)龐大的紅色帝國早已消逝,曾經(jīng)的鐵幕也早已落下。如今的北極熊雖然外表強悍,實則垂垂老矣。于是間諜片的場景也不再是冷戰(zhàn)沖突中心的柏林,不再是 MI6 和 KGB 的斗智斗勇。統(tǒng)統(tǒng)換成了如今世界的熱點:中東、伊斯蘭、恐怖主義。其實不管風云變幻,情報永遠是一切政策決策的基石,對手依舊存在,只是,換了一些人而已。
電影演員的演技毋庸置疑,霍夫曼出演的 Ghunther 依舊出彩。并不需要十分用力,一個曾經(jīng)失敗過并為此依然內(nèi)疚的老情報員,一個充滿了智慧并依稀殘存了些許人性的人,一個摸爬滾打的幾十年真正洞悉了一些東西的負責人??上?,和過去一樣,在這個世界上,小丑和傻子永遠才是主流。勾心斗角、爭奪利益并且急功近利才是他們孜孜追求的。
其實 Ghunther 的想法很簡單,一個了解的對手總好過一個無法預測的敵人。拉攏一切可以拉攏的,這些人也許是敵人,但我們熟悉他們了解他們。我們拉攏哪怕掌握而不是消滅他們,這樣可以把恐怖主義控制在一定程度,并且深挖,最終也許會挖出來最后的那個對手。反觀其他人,目光短淺,就想著抓捕審訊再抓捕。但是這樣真能解決問題嗎?就如同 Ghunther 和美國人的對話“抓了以后呢?那么一個大坑誰來填?”是啊,總有人回去填坑的。這個世界的惡是無法除盡的,總有人會是對手和敵人。你把了解的人都抓完了,那誰是下一個,誰來代替?一個了解的對手,你可以應對可以拆招。如果來了一個無法預測的呢?
其實這真的就是現(xiàn)實的寫照,如果說從 2001 年開始反恐,13 年過去了。反恐勝利了嗎?本拉登干掉了,薩達姆干掉了,卡扎菲干掉了……美國人不是應該勝利了嗎?所有列出的恐怖分子不都消滅了嗎?可結果呢?伊斯蘭國來了,聲勢浩大。本拉登還有所為有所不為,還可以預測行動。伊斯蘭國呢?美國人自己都沒摸清楚。
看著 Ghunther 落寞沮喪的背影,就是這個世界真實的寫照吧。背叛與出賣,傻子的洋洋得意與智者的失落。也對,世界的總熵值是增加的,也難怪會越來越混亂。
2 ) 一切都在最后
一個神秘的年輕人(Issa),逃亡到了漢堡尋求安身,尋找庇護。
一個年輕的左翼女律師(Annabel)希望為他爭取身份,得意安身。
一個老派的間諜(Gunther)發(fā)現(xiàn)了一切,并準備以小魚釣大魚。
一切都按照著Gunther所設想的推進,說服Annabel,引導年輕人,誘出大魚(Abdullah)。所有都順利的向前推進。
Gunther提出了給予Issa和Abdullah公民身份,用一種更包容和接納的心態(tài)希望能夠改變這個世界的”消極“方式,用”積極“來面對和改變。這就是他所理解的”To make the world a safer palce."
正如每一個組織、每一個機構都會出現(xiàn)改革者與革命者,而最終這些人都會受到Gunther一般的待遇,但顯然在片中推進的還是挺順利的。
一直到最后的最后。
當Abdullah坐上Gunther的出租車那一刻,所以的一切來的那么猝不及防。攔截的車輛,持槍的便衣,迅速的抓捕Abdullah。當然,不會漏了那個圣戰(zhàn)的潛在威脅——Issa。
Issa與Annabel的溫情,Annabel與Gunther之間的信任,Gunthe對政府的信任,都在那一刻,一瞬間全部碎成了最小的分子,飄散在Annabel聲嘶力竭的拉扯中。
直到CIA Marhta 的出現(xiàn)并坐上那等待的車輛。Gunther才發(fā)現(xiàn)他和她所理解的”To make the world a safer palce."并不一樣,這才是他們的理解,他們的世界。
Gunther、Issa、Annabel他們之間并無差別,都是被政府欺騙的弱者。每一個人都信任著另一個人,而最后卻發(fā)現(xiàn),這是個小概率事件。
用了1小時50分鋪墊的一切,在最后不到5分鐘的時間里,就像海水涌入一樣的把全都澆滅化成了灰燼,不留一點的希望與生機。
這留下一個憤怒無奈落寞的Gunther和潰散的自己。
3 ) 拋掉虛無的特效假大空的美化來點從心里冒出的ZZ驚悚。
看著肥胖遲鈍的隱形英雄,他的巧舌謹慎意志敏銳都借由言語不多的超負荷身軀揮灑淋漓:
友愛下屬——一句goodjob換來手下更愿效命的會心一笑;沒有好情人的look不影響他發(fā)揮情人的魅力,一句我喜歡你這型的輕松完成深情一吻,看得出是讓屬下很享受的掩護,但真實想法只會在男男對話才曝露心聲;沒有通常高壓行業(yè)和職位的boss歇斯底里摔杯示威,他跟他的行動小組一直和睦和氣。他是懂得適時夸贊的好領導。
安撫線人——正義是一個冠冕堂皇讓人為之無償犧牲的隱形酬勞、用正義美化送命的危險,直抵內(nèi)心的索求改變深色基因帶來的生存不便,軟化尾處拋出低姿態(tài)的求助,軟硬皆施的手段省了兵卒之力金錢之耗,將一個已然被逼至恐懼求饒又易于操控的大學生再次掌控。老底招數(shù)都使出來是知道恐懼退縮的誘餌離暴露不遠、在命不久矣已成定數(shù)前瘋狂利用一把。以為如此他還是履行承諾只是被政治擺了一道的他也無力償還承諾。
Ps以愛之名行背叛之實。難以理解他是如何說服、兒子又是如何被說服認同陷父親于扯不清理還亂的政治漩渦恐怖疑云。
勸慰誘餌——不動黑戶是為了利用黑戶誘餌牽扯出黑線上的大魚。接手父親的生意并為之處理爛攤子和未盡的義務:履行一個父親對另一個父親的承諾、受政府部門的脅迫進行危險監(jiān)聽交際布網(wǎng)抓捕。洗不干凈的背景將自己被動成砧板上待烹調的肉。
拒絕美方——果決直接沒有寒暄,不信任是拒絕合作的理由,前因在后續(xù)挑明過。不忘初心方能善終。初接觸的不信任還是被急于求成妥協(xié)最終臥倒在合作者的餐盤上。即使是互相利用的表面合作也是拋不開跑腿命運的一次意淫做主。賣命工作的人何來心思跟混跡于政治權謀的人談合作,與虎謀皮做了被黃雀捕獲的螳螂。
擊退對手——直呼小丑不留情面,不信協(xié)商迂回對峙,得到上司小心提示、讓合作者側面約束莫爾??勺罱K還是沒有守護住工作成果??粗〕笞砥涑傻男∪艘恍?,悲哀隱形部門的孤軍作戰(zhàn),接受上級的質疑同僚的瓜分。
德國給我的感覺陰冷含蓄深刻謹慎一如他們的外貌,盡管不是地道的純德國出產(chǎn)將故事發(fā)生地的德國感覺還是抓得很真。比起歐美片的聒噪我喜歡這部片的基調。
4 ) 無能為力才是最可悲的
因為很喜歡Rachel的笑,所以心心念念地抽空去看。
可惜,這部凝重的電影里,她沒有一個開懷的招牌笑容。
關于電影本身,驚艷肯定是不存在,畢竟早此之前已有Home Land等影劇。就近而比,2012 Ben Affleck的逃離德黑蘭也都在劇情上緊湊提神得多。
當霍夫曼從出租車里爬出,在凌亂的現(xiàn)場無法言語,接近蹣跚地開著車離去,我在等,等他在某個轉彎,也給劇情一個峰回路轉??墒锹淠坏囊魳讽懫穑娪爱吘咕椭坏竭@了。
但它卻像沒劇終而吊在半途的劇,讓我思緒卡在半空。
之后呢?
背叛爸爸的穆斯林小伙子,他會不會報復?
被給予了信任與溫柔的律師,當她碰觸那條手鏈時,會是如何難過?
被遣送回國的Isa, 是否永失自由?
而,反恐隊長霍夫曼,又如何?
無能為力才是最可悲的。
5 ) 善良的老間諜,您還是退休吧~
放下霍夫曼的絕響不談,僅談談電影劇情本身。
影片中出現(xiàn)了至少三方勢力,第一股,以美國CIA為代表的強硬反恐勢力,第二股,輪廓模糊不清的宗教恐怖勢力,第三股,以男主為代表的理想主義勢力。整部影片演繹的就是這三方勢力的互動與較量。
由于左翼思想及勢力長達數(shù)十年的傻逼行為,現(xiàn)在的歐洲看似和諧穩(wěn)定,實則是暴風暴雨來臨前的寧靜罷了。戰(zhàn)后歐洲引入大批中東北非南亞地區(qū)的勞動力干臟活累活,即歐洲的第一批勞力移民,這一批移民的一大共同點是來自信仰綠教的國家及地區(qū),幾十年后,第一代移民站穩(wěn)腳跟,成為歐洲各國家的合法公民,同時,由于上述移民來源地區(qū)歷經(jīng)連年戰(zhàn)亂與貧窮,第一代移民的窮親戚們又通過合法與非法的途徑大量涌入歐洲。由于歐洲的高福利化和蠢左們不遺余力的持續(xù)傻逼,白人的低生育率及綠教徒的高生育率等因素共同作用,導致僅僅數(shù)十年,歐洲的人口結構發(fā)生了重大變化,這個人口結構上的重大變化,毫無疑問也將讓歐洲發(fā)生重大變化。電影里的德國漢堡,正是在這種重大變化背景下的一個典型代表。
‘政治正確’及‘文化多元化’,歐洲人拋出的這兩個概念成了束縛自己的繩子,宗教恐怖主義勢力發(fā)展的利器。恐怖勢力可以躲在宗教自由信仰自由的庇護下自由發(fā)展,以合法的名義光明正大地干非法的反人類的罪行,反而國家情報機關處處束縛手腳,只能以非法的狀態(tài)偷偷摸摸干合法的調查,也就是劇中男主所干的活兒。
一百年前,全球綠教徒總人口僅為德國的四倍左右,一百年后,這個數(shù)字上漲到三十倍,超高的生育率讓很多不可能變成了可能,比如以一個中世紀的宗教文明打敗一個二十一世紀的科技文明,給予這個宗教文明武器和勝利機會的,正是科技文明自己。昨天看到一個冷笑話,說在中國不學中國話無法找工作,在法國不學阿拉伯語不懂教法同樣如此,同時又看到一則新聞,在瑞典連續(xù)輪奸作案強奸多名瑞典女性的犯罪團伙被宣判,根據(jù)姓名判斷四人中大概至少三人應是綠教徒,這個犯罪團伙僅被判入獄三個月。人口的重大變化不可逆轉地改變著歐洲。
回到劇情本身,偷偷摸摸干活兒的男主找到了一條小魚,并用這條小魚最終釣到了他垂涎已久的梭魚,綠教神棍簽完字后霍夫曼臉上那得意的表情仿佛一個輸久的賭徒終于贏得了賽馬,一個老光棍終于啪啪啪了女神,老間諜的手法好比舊時代的咖啡店,泡一杯咖啡費時費力,雖然美味但效率太低,受眾范圍太小,相對的CIA的手法如星巴克,簡單迅速粗暴直接。問題是,當霍夫曼和CIA執(zhí)著于貓鼠游戲時,整個社會已經(jīng)不可避免地走上了絕路,大批量的宗教人口,意味著的大批量的潛在恐怖分子以及大片的恐怖主義滋生土壤,比如霍夫曼這類小人物的小仁慈小關愛,相對滾滾壓來的恐怖主義簡直杯水車薪,費勁千辛萬苦轉化過來一個綠教徒的同時,自己的國家內(nèi)部早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千百個恐怖分子。
影片到最后戛然而止,我們無法知道卡爾波夫到底是不是恐怖分子,老間諜的關愛到底值不值得。僅從影片所給出的信息來分辨,這個小伙子是車臣人,信仰綠教,母親是車臣人,被異教徒父親強奸生下他,他又被異教徒的俄羅斯有關部門請去調查,他對自己的宗教很虔誠,整個影片沒有交代他之前干過什么,到底有沒有那個傾向。影片中唯一一次交代的卡爾波夫的破綻或真實面目,是當死磕女律師拿著載有恐怖事件新聞的報紙時,他只冷冷來了一句,上帝的意旨。這樣的人,如果不是恐怖分子,如果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徒,他做此評論只是這個宗教教徒的常態(tài)表達,那么這個宗教得是多么冷血的一個宗教?
看電影時,覺得電影中的人與事里我們都很遠,遠在萬里之外的歐洲,與我們毫無關聯(lián),可能大多數(shù)人都沒沒有意識到一個事實,2014年,除了那些個戰(zhàn)火紛飛的綠教國家外,因為恐怖襲擊死亡平民最多的國家,不是歐洲,不是美國,是我們,是中國。
6 ) 不能也不會被改變的現(xiàn)實
各行各業(yè)都不乏懷有理想的人,然而現(xiàn)實往往會把他們的努力擊的粉碎。
我眼中的間諜一個個都冷血無情,奉命行事。 他們不會違抗上級的意志, 他們不會太看重自己的看法。
剛薩顯然不是這樣的, 羅賓(美CIA)問他你們的目標是什么? “一個更安全的世界”。 剛薩顯然對自己理解的更安全的世界有更多的見解: 他覺得伊薩不是恐怖份子,他放棄了父親的巨額財產(chǎn), 他應該受到保護; 阿普杜拉雖然卷入了一些恐怖事件中,但是如果不是阿普杜拉這樣的人, 恐怖分子的世界更難以確定。 他覺得這樣的人是兩個世界的緩和區(qū),他覺得他的任務是要揪出另外一個世界里真正罪不可赦的人。
剛薩其實吃過虧,被羅賓擺過一道。 他知道其他人的想法跟他其實并不一樣, 他們可能想要的就是簡單直接的做好自己的工作。 反恐就是抓捕恐怖份子, 本質上是不是恐怖分子他們不需要知道,也不想知道。 可是剛薩也沒有辦法, 他再一次的選擇了和羅賓合作。
結果當然一幕了然,他的理想再次被現(xiàn)實擊得粉碎。 我看見剛薩的懊惱,憤怒,無助。 我看到的不僅是他, 看到各行各業(yè)的人懷揣這樣那樣的理想,被現(xiàn)實擊倒在地,無助的失聲痛苦。
我希望剛薩沒有放棄自己的想法, 我想剛薩也沒有放棄自己的想法。 真正的勇士會永遠把理想堅持下去。
最後的截胡一下子提升了這片子的境界。
忙活完之后發(fā)現(xiàn)是個屁
fuck?。?!菲利普·塞默·霍夫曼演的太好了,真想替他去死。細節(jié),無處不在的細節(jié),注意每個演員的手。菲利普·塞默·霍夫曼拖著臃腫疲憊的身體、完全無處埋葬的靈魂,舉輕若重地演著舉重若輕,煙,一根接一根。越接近結尾越約翰·勒·卡雷,絕望、溫柔,傷感瀕死。
節(jié)奏稍微拖沓結尾黑暗fuckup,不過前面沒有鋪墊暗示轉折太過太過突兀了些
霍夫曼再也不能驅車在德國漢堡街,背棄上帝者依舊游蕩在世界外。故事完了,才是剛開始。舊父子的贖罪,新父子即將演繹的重溫。
http://www.douban.com/note/450299291/
威廉達福里面那件毛領老干部外套挺好看的
冷酷的“釣魚”反恐。每個人都只是棋子,國家機器隨時可以碾過你然后揚長而去?;舴蚵俅握宫F(xiàn)了將喜怒全封于體內(nèi)的演技,最后的失態(tài)一下拉出落差。個人感覺比《鍋匠,裁縫,士兵,間諜》更好,沒有冷戰(zhàn)的陰鶩氣息后離現(xiàn)實反而更近。
國家意志是不允許工具有自己的價值觀的,間諜再高冷也是工具啊。這片的風格是穩(wěn)扎穩(wěn)打的風格,個別地方很有張力。
原著小說的風格還是保留了,冰冷嚴峻感情盡可能克制;前半小時節(jié)奏太慢故事展開不夠吸引人,中半段之后漸入佳境;所以出來混的,什么情況下組織和領導都靠不住;縱使你費盡心力左右支絀最后趕著deadline刷完了project,功勞也都是老板的 #你除了當街大罵一句fuck之外毫無辦法#
既然都在說主演,我來說說導演好了,這貨是樂迷,人像攝影優(yōu),電影方面靠音樂錄影/紀錄片起家(合作的樂隊都不錯),身高1米94,what's not to like! 另,這可能是我看過的最干凈的反恐片(無血腥無暴力無色情甚至連追車鏡頭都無)。
稍微有點悶,但比鍋匠已經(jīng)好太多了。霍夫曼真是演的太厲害,幾乎是他一個人撐起來大半部戲,遺作緬懷。并且第一次覺得瑞秋長得好看。
冷戰(zhàn)一結束,間諜們也時尚不起來了。
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 瑞秋·麥克亞當斯 /威廉·達福 / 羅賓·懷特小姐最奸一次,表面正氣真騙到我.霍夫曼勞模這到底是他第幾齣遺作,從頭帶到尾,隱約知道不妙,跟他真人命運相呼應,最後螳臂當車他一人在車里, 拍晚這樣的戲要找其他出口是無可後非. 安息吧, 多謝您.
霍夫曼的演技頂破天那~~以為《卡波特》已經(jīng)是最好的表演了,結果如此冷靜,克制,縝密但又內(nèi)心灼熱的男人被他演的迷死人。
同樣是勒卡雷作品,從劇情到表演比那什么鍋匠高不知多少個檔次。看到PSH把自己碩大的身軀塞進一輛小車的那種無所是從真是特別讓人難受,就像眼睜睜地看到英雄、真相、善意蜷縮進探照燈下粉墨登場的救世主高大的陰影
全片大部分都采用很開放的“偷窺”視角,明星卡司在介于善惡之間的間諜世界里扮演著各自得心應手的角色,幾乎沒給觀眾留出任何情感代入的空間,但冷峻之余又欠缺壓迫人心的精準嚴密。幸好懸念成功保持到了最后一刻。
很精彩的政治驚悚片,父子和情侶的“情感陷阱”設置巧妙,使得高潮戲令人屏住呼吸,“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式的政治棋子悲劇由霍夫曼詮釋得精準到位。
卡雷的原著就是質量的保證,電影仍舊彌漫著冷峻的氣息(雖鍋匠仍舊更好一些),任何情感都是點到即止。人物比較多,一開始半小時把關系理順后就恨暢快了。美國特工組織被黑得不輕,簡直集愚蠢草率粗暴于一身。。唉,霍夫曼的倒數(shù)第二部了吧。。T_T
一般不喜歡間諜題材,因為難看懂,但這片的個人角度還滿細膩的~以及,所有的男青年都太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