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此片一定要明白一個關鍵的問題——核心角色第22號靈魂究竟代表了什么群體?為什么一定是第22這個數(shù)字?
超級適合今年的電影,可以這么說,這是迪士尼皮克斯獻給絕望之年的生之狂想曲!
迪士尼的畫面和情感沖擊+皮克斯的腦洞和哲思,絕對是最無敵的!
2020,死這個字離我們前所未有的近。新冠疫情肆虐全球,讓我們疲憊不堪。而這部迪士尼皮克斯的《心靈奇旅》來的正是時候,電影很好看,也很催淚,全片里最精彩的部分預告片里一點都沒有出現(xiàn),皮克斯這次真是留了一手。
如果說關于靈魂要訓練然后才能重歸地球,靈魂研修世界概念的設定精彩程度是A級,那么最后一波波關于生活中火花綻放的情感沖擊,關于生命的哲學思考,這些看點都讓這部電影的精彩程度立刻飆到S級!讓每一個曾經(jīng)愛過生活又對生活失望過的平凡打工人飆淚!
這部100分鐘的電影做到了讓你看完電影后會對生活有全新的期待,關鍵還不是猛打雞湯那種振奮人心,是一種穿越骨頭撫摸你靈魂的溫柔與安慰,是一種對你和生活勇敢搏斗卻失敗過的認可,仿佛一個智者輕輕的拍拍你的肩告訴你,沒有人不配活著,精彩的人生,平庸的人生都值得被歌頌。
皮克斯隨機取的?顯然不是。
一,22這個數(shù)字和塔羅牌有關。
塔羅牌恰好有22張主牌,從第0張的“愚者”開始到第21張的“世界”這22張牌象征了人在不同階段的各種命運,各種人生狀態(tài),以及展現(xiàn)的各種性格,22張塔羅牌代表著一段完整的人生旅程,代表著生于死的輪回,代表著生命的生生不息與周而復始,也為接下來第22號靈魂展開一段前所未有的地球人生之旅的劇情做鋪墊。
二,22這個數(shù)字代表著一點邪惡,代表著壞,在影片里代表灰暗,消極的一面,代表負面情緒。
古以色列國王耶羅波安從公元前930年到公元前909年統(tǒng)治了一共22年。此后的公元前874年至公元前853年的22年內(nèi),亞哈國王同樣統(tǒng)治了以色列。他被認為是猶太史上最惡的國王,而且在他之后被認為是第二壞的國王亞蒙在他22歲的時候開始了他的統(tǒng)治。
在影片里,第22號靈魂一開始真的很壞,很討厭,她洋洋自得的告訴爵士男主joe之前自己曾經(jīng)成功“搞垮”過n個正能量導師,那些導師都是我們?nèi)祟愂澜珥懏敭數(shù)拿耍ㄌ乩偕夼?,拳王阿里,林肯總統(tǒng)等等,第22號靈魂拒絕他們的幫助,表示自己什么都不在乎,什么都不喜歡,什么都提不起自己一點點的熱情,是一個負能量爆出天際的靈魂,是一個喪文化千年終極學者。
三,22這個數(shù)字似乎代表了22歲的心智年齡.
雖然22靈魂號稱自己已經(jīng)存在千年,但她的心智就像一個22歲的臭屁小孩,22號靈魂代表著美國年輕一代,垮掉的一代,他們總是對什么都無所謂,對什么都提不起自己興趣,能力沒有多大,脾氣卻大的不得了,然后還覺得這樣的自己很酷。
理解了22個數(shù)字帶個22號靈魂的含義,讓我們更加理解了這個角色與爵士男主的反差。
不同22號靈魂灰暗的,消極的,厭世的一面,男主是正向的,陽光的,閃亮的,最勇于追夢的那一類人。
兩個性格反差的角色代表著兩種不同的活法。
有意思的是,爵士男主從一開始不接受現(xiàn)實,剛死掉進靈魂“修煉場”里時始終說著我不能死,我絕對不能死!而最后呢?這里先不做劇透了。
精彩的人生和平庸的人生,你會選哪種?
沒有哪一種人生比哪一種人生更好,更高貴。
不是每一個人一出生就會有自己的絕活,有自己的閃光火花之處,不是每一個人都一定會成功。成功的人生是少數(shù),失敗平庸的人生是多數(shù)。比起矚目,耀眼的人生,那些認真生活,發(fā)現(xiàn)生活,熱愛生活的平凡人生更值得被歌頌。
那些爵士男主與22號靈魂在重歸地球生活后火花瞬間的閃回讓我們感動不已。
人生的火花不僅僅是那些閃耀成功的瞬間,更是那些平凡的瞬間。
這些男主joe和22號靈魂生活里火花的瞬間之所以讓我們想哭是因為這讓我們想到自己的生活,這些瞬間我們曾經(jīng)也緊緊抓住過,但慢慢的,我們因為忙碌的工作,因為跟隨世俗的匆忙結婚生子,因為對于金錢權力的不停追逐,這些美好的瞬間都被我們都淡忘了,被我們親手丟棄了。
你問問自己,你有多久沒有一個人好好欣賞下你下班回家時的日落了?
有很多所謂成功人士告訴我們,這些都是虛的,這些不能讓你吃上飯,
《心靈奇旅》里另外一個高光片段是“忘我之境”的設定,也就是靈魂暫時停留的地方。
可能是瀕死體驗時的靈魂出竅,可能是禪修時的入定,可能是瘋子的神游等等。
這個有趣又結合現(xiàn)實世界里宗教學,神秘學的設定更加體現(xiàn)了皮克斯立足在現(xiàn)實之上的瘋狂想象力。
在忘我之境里,有兩種人,兩種狀態(tài)。
一種是投入狀態(tài)時忘記自我,一個是迷失狀態(tài)下沒有自我。
這個我太有感觸了,投入一件事可以讓我們的靈魂從乏味的世界里短暫的超脫出來。
投入一件事是解決我們?nèi)松写蠖鄶?shù)空虛浮躁時刻的好方法,生活中那些火花隨即咔咔綻放,可能是一次浮光掠影的大銀幕沉浸式的觀影體驗,可能是一本書里代入主人公故事人生的醉生夢死,可能是一次游戲里通宵戰(zhàn)斗的刀光劍影,也可能是一次賭下所有勇氣的愛恨情仇。
很多事情你之所以覺得無聊,只是你沒徹底投入進去罷了。Joe對爵士樂的投入讓他進入忘我的快樂源泉中,生活中的你也可以,一旦投入做一件事,做作業(yè)不會無聊,做ppt不會無聊,上班不會無聊,燒菜不會無聊,跑步不會無聊,談戀愛更不會無聊。進入狀態(tài)后,連在家里拖個地板都能獨自舞上一曲華爾茲。
所以,朋友,投入一件事,徹底投入一件事,享受它,并為之奮斗,為之瘋狂,慢慢的,你也可以像電影里的爵士男主和22號靈魂一樣,找到你生命中的終極火花。
這部電影讓我想到一個人。
最后講一個故事,我一高中音樂老師,很兇,幾乎每天都穿黑色的衣服,他曾在我們不聽他講話,在課堂上胡鬧的時候當場砸了他的吉他,我永遠記得他那天憤怒的說,我在這里教你們這班兔崽子音樂真是浪費我的青春。我也永遠記得多年后某個夜晚,那天我和同事們?nèi)ヒ患揖瓢珊染频臅r候遇見了他了,他剃了一個光頭,穿一件亮亮的花襯衫,和一幫光頭朋友,在舞臺上自在的唱著夏日爵士樂。
他找到了自己生命中的火花,找到了自己生活里最關鍵的那塊拼圖,看完電影的你呢?
若論一部適合今年收尾的影片,我會毫不猶豫地推薦皮克斯2020年力作《心靈奇旅》,疫情尚且籠罩的當下,全球電影市場的式微肉眼可見,而這部好笑又好哭的治愈系作品無疑是令人矚目的。從整體觀感來講,可以簡單粗暴地對標皮克斯以往口碑作品——《頭腦特工隊》和《尋夢環(huán)游記》,這樣粗疏的劃分大致可以勾勒出本片的劇情走向和創(chuàng)意靈感點,既擁有以具象實體表現(xiàn)意識流動和腦海(靈魂)風暴的手法,亦不乏以“心理科學”打底的現(xiàn)實主義情節(jié)展開,在套著“夢想、成長、親情、人生”等諸多易流于陽光普照型的大詞外衣之下,同時也關注著死亡猝不及防的到訪對于自身成長和周遭人群的影響,均是老少咸宜的暖心電影。
不過相對而言,《心靈奇旅》所能覆蓋的觀眾群體更廣,觀影門檻也更平易近人。男主喬伊顯然懷才不遇,開場幾分鐘之內(nèi)即高效交代其背景和抱負——然而只能被困于某中學樂團從事基礎音樂教育工作,在學生們怠惰的表現(xiàn)面前,他仿佛已接受碌碌無為的命運安排;唯有在母親常規(guī)的碎碎念面前,才表現(xiàn)出一點反抗的勇氣和追逐夢想的毅力,鑒于父親難求名利的前車之鑒,母親自然極力反對子承父業(yè)。因此,無意間獲得與爵士名流同臺演出的機會不啻于救命稻草。這樣的開場貌似平平無奇,真的差點以為又要講一個流俗而模式化的成長故事了——無非是以自身努力和實力向世人和家人證明自己。然而,憑觀影經(jīng)驗看至此處的觀眾與志得意滿的喬伊一樣,一腳踏空進下水道,魂魄悠悠落入生死臨界的中陰區(qū)!這個劇情拐點堪稱本片的首個驚喜,也再次彰顯皮克斯不竭的想象力和繁盛的創(chuàng)造力,依然是業(yè)內(nèi)翹楚。
當然,中陰區(qū)的處理并非恐怖陰森的基調,而是在通往生之彼岸的“天國階梯”上,無數(shù)亡靈前赴后繼地告別塵世,尚未實現(xiàn)夢想、心懷萬分不甘的喬伊努力逃出隊伍,跌落到所謂“生前之地”(the Great Before)——在人類出生之前的靈魂聚集地。此地由所有名為Jerry的線條體掌控(他們能包容/契合任何形體,顯然是更高階的“生物”),他們對靈魂分門別類、計量排布,原來每個獨特靈魂是這般批量訓導出來的:加一點自戀,加一點自信,加一點勇敢,加一點怯懦……因成分比重的殊異,因心靈導師的引導馴服方式不同,而造就了人間每一個獨特靈魂的存在。探討這些不免流于抽象的概念,以動畫形式更能達成易被理解的直觀效果,在兼顧立意拔升和通俗易懂方面皮克斯向來拿手。
在浩浩湯湯奔赴人世之旅的大軍中,唯有一顆不羈的千年老魂靈22(看編號就知道歷史有多悠久)想方設法拒絕去往那百無聊賴的生地,將眾多名垂千古的心靈導師們氣得七竅生煙,天長日久Jerry們也幾乎放棄對其勸說馴化了。而正是這樣一顆棄生厭世的魂靈,與極度渴望重生新生的喬伊,卻陰差陽錯地成為“師生”搭檔,共同演繹一出尋求生命奧義與終極火花的跨界悲喜劇,在紅塵中感受生的愉悅和希望的不滅。
除了“the Great Before”,影片另一頗富創(chuàng)意的驚喜在于“忘我之境”——凝神忘我的臨界區(qū)域,在人類完全沉浸于神思,靈魂脫殼自肉體之際,會別有一番開闊天地供你上天入地無所不能,可能是精神獲得愉悅和成就感的巔峰時刻;然而也正因這一份過于執(zhí)拗的專注,容易讓執(zhí)念蒙蔽心靈和眼睛而成為游蕩的灰色形體。這個“忘我之境”顯然并非人人皆能擁有,它屬于有實力、有志趣、孜孜不倦的人,既能享受到靈魂飛升的無上意趣,也擁有足夠定力和理智退出靈肉分離的失神時刻。正是在這片神奇的區(qū)域,喬伊和22意外降靈到地球,然而卻落入錯誤的肉身——22占據(jù)了喬伊的真身,而喬伊本人卻成為某只胖貓的主宰,于是一些列笑料百出的事情發(fā)生了。
拒絕出生的22并未獲得出生的技能,甚至連走路這樣的基本技能也屢考不過,更不消說大千世界給她帶來的種種沖擊了。從無色無味無實體感的“生前之地”,空降到一個充滿聲光色影的城市,各種官能的調度被爆炸信息填滿,22每一秒都在驚喜中迅速學習,她嗅著披薩的香味,舔著糖果的甜美,感受風掠過臉龐的微癢,手心觸摸到葉子飄零的時間感——多么令人震驚,多么復雜多變,又多么美好的人間啊。雖說“靈魂不會擊垮你,只有生活才會。”然而唯有又哭又笑的實感生活,才不枉我們來這世間一遭。22與喬伊過往的生活重合了,借助22出人意料的言行,喬伊在不知不覺間改變著看待世界的視角與態(tài)度;同時,頂著22外殼的喬伊也成功改寫了自己在其他人眼里的形象,如鼓勵想放棄音樂的學生繼續(xù)堅持夢想,如與認識長久的理發(fā)師第一次在音樂話題之外交心。而厭世千年的22,也逐漸擺脫對“生”的恐懼,開始體會到走在陽光下、走在大街上是這般珍貴的體驗,秋天的紐約真是迷人啊,部分場景猶如實拍,再次佐證皮克斯作為工業(yè)標桿當之無愧。
在兩“人”(畢竟其中一個是貓,貢獻了大量幽默段落)磨合的過程中,不免產(chǎn)生誤會與爭吵,更兼有負責計算部門的Jerry為葆數(shù)據(jù)完美(喬伊死里逃生導致數(shù)據(jù)有出入)潛入“凡間”,時刻想引渡喬伊回歸。所有沖突點終究要爆發(fā),22生出留在此地的念頭,盛怒之下的喬伊則在情急之下發(fā)出靈魂拷問:“你找到你的spark了嗎?”這句話讓回到“生前之地”的22成為一個不停質疑的游魂,她被重重沙塵包裹迷失了自己。所謂火花(spark),片中未詳細闡述,大致意指每個人的天分所在、夢想目標、前行動力,是每個人得以立身存命的主心骨和精神脊梁,22長久不降世的原因正在于她不屑或不愿去確認屬于自己的spark。
演出大獲成功的喬伊,并未獲得意想中的狂喜,擁有的喜悅不是最終的目標,卻正是那跋涉路上的笑和淚,才讓成功顯得如此艱難而可貴。喬伊終于在音樂的忘神中再度遇到迷失的22,一同感悟到何謂“spark”,生命中的火花并不盡然是高大宏偉的事業(yè),或光芒四射的成就,或千年難遇的天才,我們每個平凡的個體都擁有自己的火花,或許卑微,或許微渺,或許不足以濟天下,但惟其火花之故,才點燃每個獨特靈魂的亮光,照亮了茫茫宇宙的黑夜。在每個靈魂飛奔到地球的路上,都曾充滿了愛的希冀,生的期待,都曾那么認真而用力地想好好活下去,因此“珍惜當下的每一刻”才是所有凡人的不滅火花。喬伊懷揣這般通透的想法,將生的機會讓給22,送她下凡的一段路真是相當催淚,唯有在徹底體悟生死的達觀之后,才能做出這樣的選擇。以這樣一部電影告別糟心的2020年,大概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慰藉。
在我的人生里,有過一場重大的幻滅。
那是在我即將滿十八歲的夏天,我站在我小學后操場的主席臺中央,伸手抓著被太陽曬得發(fā)熱的旗桿,閉上眼睛再睜開,眼前的一切依舊空蕩安靜。
沒有人知道那一刻對我來說意義有多重大。
由于我爸的工作,我從小就一直跟著父母輾轉于不同的城市,導致我極其沒有安全感。我小學的城市和初中的城市相隔了幾乎小半個中國——從進初中開始,我就非常討厭那個地方,接下來的幾年我一直都很不開心。我反復做著同一個夢:我又回到了我的小學,可以和我那群親愛的朋友們一起追跑打鬧。我和他們一直靠長途電話保持著艱難的聯(lián)系,我知道他們是惦記我的,就像我惦記他們一樣。
我爸媽總是跟我說:那個城市已經(jīng)和你沒有關系了,你要學著適應現(xiàn)在的城市。如果你高考能考好,等你滿十八歲的時候,我們就帶你回去。
所以我整個青春期的目標就只有這一件事。
我不在乎自己日復一日看到的風景,我也不在乎身邊每個人會怎么看待我。擺在面前的每一天對我來說,都像是某個游戲的demo,像是正式存檔認真對待之前,隨手試玩的版本。
甚至我連高考填志愿也不在乎,隨便填了個我完全不了解的破學校,高三的那個暑假也什么都沒干,只是在家里等待。
終于我等到爸媽給我買了機票,終于我站在了小學的后操場。
對于當時的我來說,魔法即將發(fā)生了——那一刻我集齊了一切條件,可以重置那六年的莫名其妙,可以反抗我十二歲時那一場心不甘情不愿的離別。
可是當我閉上眼睛再睜開,奇跡沒有發(fā)生。
我還是孤零零一個人站在主席臺中央,時間沒有倒退。
盡管那年暑假,我和我的小學同學也聚了會,可一切總是不太對勁。原以為會再度被快樂填滿的心,還是空落落的。
在《心靈奇旅》里,男主人公畢生追求爵士夢想,幾經(jīng)周折,終于得到了和知名樂手同臺表演的機會,而且演出也非常成功。當晚他送走了來看表演的親友,忽然覺得心中悵然若失。
他的感受,大概與我十八歲那年的感受相似。
你努力了這么久,你忽略了沿途的一切,一直在專注等待一個奇跡發(fā)生的時刻,讓你能夠有力量推翻從前所有的糟糕。
可是,那然后呢?
影片《心靈奇旅》的主人公是個才華橫溢的鋼琴家,然而他的職業(yè)只是中學音樂老師——而且還是兼職老師,沒有保險、沒有退休金。影片開頭,學校給他帶來一個好消息:他可以轉正了,從此有編制了,不必再擔心自己生活無著。
他的家人都認為這是個重大好消息,只有他自己開心不起來。
他害怕自己的人生從此被鎖死在這份無聊的工作里,他志在遠方,他想要和最好的樂手一起在酒吧里演奏爵士樂,激發(fā)起靈魂的共鳴。
演奏鋼琴是最令他快樂的事,也是他認為讓他存在于這個世間的唯一使命。
在他半生半死、靈魂出竅之際,他看到自己一生的剪影濃縮在眼前:在父親的引導下從小向往音樂,卻一次次被各種各樣的表演機會拒于門外,最后在中學里當個普普通通的老師,面對著一群良莠不齊的學生,年紀不小卻沒有愛情和事業(yè),孤零零一個人坐在快餐店里吃飯……
那一刻他才驚覺:原來我的人生是如此的毫無意義啊。
但他還是想要回去繼續(xù)活著,想要將那個和知名樂手同臺演奏的機會爭取回來。他覺得,只要能夠完成那場演奏,他的人生就會有所不同。
在探索重回世間的方法時,他有幸得見了這個世界上每個靈魂產(chǎn)生的過程——在靈魂降生于世之前,它們會被分配到不同的類別,然后經(jīng)歷各種各樣的錘煉:自戀的、冷漠的、樂觀的,所有的先天人格就是在那時烙印下來。
而最后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就是每個靈魂找到屬于自己的“火花”。
在靈魂誕生的世界里,那些靈魂的雛形可以在導師的指引下,嘗試無數(shù)種活動:運動、音樂、美術……某一種嘗試會在他們的心上燃起火花,然后他們就具備了在地球上降生的資格。
主人公參觀了幾圈之后,堅信自己的“火花”就是音樂。
而他在這里結識的那只早熟的、厭世的22號靈魂,似乎一切都不愛、一切都不憧憬——那是一只沒有目標的靈魂,遲遲不能投胎,讓所有導師都束手無策,就連特蕾莎修女和哲學家榮格都被她氣了個半死。
在偶然的機會下,22號靈魂陪著主人公一同跌落到人世間,并且附在了主人公原本的肉身之上。
22號靈魂借著主人公的肉身,吹著地鐵疾馳而過帶來的熱風,把玩著秋日枯黃的落葉,吃著街邊飄著香氣的披薩,聽著地鐵站的街頭藝人表演,和理發(fā)店的大哥閑聊,看著主人公的媽媽裁剪衣服……每一件東西都令她感到新奇而向往。
她若有所思,對主人公說:或許我的“火花”是看天空,或者走路。
主人公對此嗤之以鼻:這些都算不上什么人生目標,只是最普通的日常而已。
可是當他們再度回到靈魂誕生的世界,大家驚訝地發(fā)現(xiàn),22號靈魂竟然已經(jīng)變完整了——不知不覺間,她竟然不再厭世了,竟然具備降生到世界上的資格了。
主人公百思不解:可是她并沒有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啊!
工作人員無奈地看了主人公一眼:誰跟你說“火花”就是一個靈魂的“人生目標”?
人活著的意義,并不是人生有一個清晰的目標。
讓22號靈魂變得完整的,是她對世間的向往,是Chelsea的街頭表演,是7號線座位底下的ICEE臟瓶子,是地鐵站吹出來的熱風,是媽媽手中的針線,是那半截沒吃完的bagel……是人世間那所有看似微不足道的活色生香。
最后,當主人公輾轉回到人世間,終于成功地完成演奏,他問身旁的人:我們接下來要做什么?
他身旁的樂隊老大回答道:我們明晚還回來這里,把今天的內(nèi)容再演奏一遍。
他愣住了。
他說:我這一輩子都在等待今晚這一刻,我還以為我的感受會有所不同。
樂隊老大旋即跟他講了一個寓言故事,說有一只年輕的魚一直在尋覓一種叫“海洋”的東西,年長的魚告訴它:你現(xiàn)在就在海洋里。年輕的魚回答說:我這只是在水里而已,我想要的是海洋。
寓言故事到這里戛然而止,留下主人公怔怔出神。
回家的路上,他看著地鐵窗戶上自己那孤單的影子,看著疲憊忙碌各自刷著手機的人,看著那似乎毫無意義的日常。
或許他直到這時才漸漸意識到,自己這一路都活得太心急了。
他始終都眼巴巴地盯著自己的音樂夢想,覺得自己沒時間談戀愛,也不愿意困于一份舒適穩(wěn)定的工作。他一心盼著美夢成真的那一瞬間,故此對于沿途的一切細碎感受都心不在焉。
然而,他的人生,真的可以被某一場演出的成功,或者某一種事業(yè)上的成就所定義么?
他賴以生存的火花,真的是那個遙遠而宏大的目標么?
如果答案這么簡單的話——那么,當他騎著單車在曼哈頓街頭駛過時,那樹杈間漏下來的陽光算什么?在午后的咖啡廳外,那談笑風生的路人算什么?課堂上那些虔誠注視著他的孩子算什么?拂過腳面的清涼海水算什么?布魯克林大橋上那璀璨的煙火又算什么?
他原以為,每個靈魂都是為了某種使命而投身于世的。
所以當看到自己一生的剪影濃縮在眼前,他才發(fā)現(xiàn)自己這步履匆匆的人生竟是如此乏善可陳。身邊的22號靈魂也對他產(chǎn)生了好奇:你的人生如此可悲,為什么你還迫不及待地想要繼續(xù)回到人世間活著?
可偏偏是他這樣卑微得不值一提的人生,讓那個令諸多偉人頭疼不已的22號靈魂,燃起了對人世間的向往。
他總是將“Jazz”掛在嘴邊,所以22號靈魂認為,只要自己學著他的樣子,成功地在生活里扮演好了他,就是成功地完成了“Jazzing”。
一開始他無可奈何地糾正:根本就沒有“Jazzing”這個詞語。
在影片接近尾聲的時候,我們才恍然大悟:其實爵士樂的本質,就是隨性而為。就像主人公那幾場成功的演奏——爵士表演從來沒有既定的樂章,而是根據(jù)樂手當下的心情和狀態(tài),用自己的樂器為載體、以和弦為語言,在臺上對話交流。
隨心所欲,才是爵士樂的魅力所在。
爵士樂于上世紀初誕生于美國南部黑人聚居、氛圍自由開放的新奧爾良,后來在逐漸北上,在芝加哥和紐約發(fā)揚光大,而后盤踞在紐約哈林區(qū),成為一道獨具特色的文化風景,也是“黑人文藝復興”的重要標志。
它無論是從歷史上、文化上,抑或是風格上,都與“自由隨性”脫不開關系。22號靈魂將自己漫無目的的人生探索定義為“Jazzing”,恰是一種絕妙的概括。
這些年我曾經(jīng)一再地叩問人生的意義,最后得出的結論是:不要去問意義,因為人生沒有意義,細思之后只會讓人打退堂鼓。
而這部影片竟然解答了我一直以來的疑惑。
就像影片中那個立志要成為獸醫(yī)的大哥,最后他為了省錢給女兒治病,選擇成為了一個剃頭匠——他說,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震古鑠今的偉人,但我每天和來來往往的客人們聊天,讓每個人變得更好看,我也覺得很開心。
原來人生的意義,就是讓我們?nèi)ジ惺芩拿恳环昼姡惺芟囊沟娘L,感受冬日的雪,感受地鐵上的擁擠,感受潮汐和落日。有時候機緣巧合帶著你打了個轉,像是走上了一條和初心截然不同的路,但其實在起點和終點之間,本就有成千上萬種抵達的方式,而人生的意義早已藏在這趟旅途中。
每一條魚都活在水里。
浩瀚無邊的海洋,或許并不在遠方。
(我圣誕節(jié)為了獎勵自己,專程給自己買了個Disney Plus會員看這部電影,這么好的電影請大家去影院支持正版?。。。?/p>
(本文皆為跟電影無關的題外話,只是希望大家在點進評論區(qū)后不被另一長評毀掉好心情而寫,寫完也覺得有點不至于,但由于我真的很愛皮克斯也愛道導也愛諾蘭,忍不住還是想回嘴。也希望在影片上映后,觀眾都能用心體會主創(chuàng)真正想向大家傳達的內(nèi)容。)
就很離譜。
先不說本片講的就是黑人靈魂樂并且導演之一就是黑人,影片中現(xiàn)實世界的設定也是基于其個人生活,這都要算政治正確的話,怎樣的一部由黑人主創(chuàng)的電影才能不算是政治正確?而諾蘭那部,你說說是哪個設定要求他得是白皮膚了。
“皮克斯和諾蘭20多年都沒啟用過黑人當?shù)谝恢鹘?,現(xiàn)在終于也屈服于政治正確了?”
“皮克斯之前還做了一部同性主題的短片,這一定也是因為政治正確?!?/p>
嗯?聽上去你莫非其實是在夸贊政治正確,肯定了它為少數(shù)群體(這個說法可能也不準確,懂得就行,下同)帶來的長久以來都缺失的關注與機會?
政治正確中應該被摒棄的糟粕是披著偽善粉飾太平,雖然安排了少數(shù)群體的角色實際卻無關緊要、塑造得敷衍臉譜、加重刻板印象,以及為了應付zzzq把少數(shù)群體強行安排在不適合他們的角色和劇情上的現(xiàn)象。那么相應努力的方向則應是塑造出更多有血有肉、貼近現(xiàn)實、讓少數(shù)群體有機會展示自身魅力從而淡化偏見的角色與故事。但一些人借著反對政治正確矯枉過正的由頭,以公正之名反過來大行種族歧視、性別歧視、性向歧視之惡,以聲討其執(zhí)行方法不對、不真誠為借口扭曲矛盾到完全否定增加多樣化的初衷,巴不得趁此抹殺所有少數(shù)群體的機會。
當少數(shù)群體是無關緊要的配角:是白人/男人的施舍,一定要有個女性角色做點綴/黑人必死定律罷了。
當少數(shù)群體擔當舉足輕重的主角:不是靠zzzq他們怎么演得到主角,好像現(xiàn)實中他們真有那么重要一樣。
當主流與少數(shù)群體戲份對半開:搞這么平均是形式主義,是虛偽。
當影片專門聚焦少數(shù)群體:與我何關,誰要看為了專門沖奧斯卡才搞的電影。
當影片展現(xiàn)少數(shù)群體的艱難現(xiàn)狀:又在賣慘,他們靠這個得到的還不夠多嗎。
當影片故意把少數(shù)群體置于一個與現(xiàn)實錯位的地位來達到反諷的藝術效果:是白人的陰謀,故意開這種空頭支票麻痹世人。
反正怎么樣他們都有得說,要讓這些人來當選角導演和編劇的話,那怕不是有色人種和LGBTQ+演員會在大銀幕滅絕,而女性角色將全部審美同質化并無關痛癢。這樣看來,政治正確客觀上保障了少數(shù)群體電影從業(yè)者的工作機會,反而是某些反政治正確警察給了政治正確合理存在的理由。
至于質疑電影公司啟用少數(shù)群體是動機不純的,這也是一個沒有太大意義的話題。
首先,電影公司投錢拍電影就是為了得到更多的錢,有良心的電影公司他們可能同時也在乎其他重要的事,但沒有錢都是白搭。而拍一部關注少數(shù)群體的電影,是綜合了品牌公關、后續(xù)效益與社會責任的綜合商業(yè)決策,你糾結投資人的動機,那99%的電影都別看了。不要一桿子打翻所有創(chuàng)作者,即便用來拍電影的錢是虛偽的,也不代表電影所驅動的每一個電影人、所激勵到的觀眾就不真實;
其次,所謂的蹭政治正確熱度它之所以熱,是因為這些話題的確是當今世界的熱點,你要抵抗的是偽善的政治正確,而不是這股多樣性的趨勢。再說了,取悅多數(shù)觀眾就是正確,討好少數(shù)群體就是犯賤?
最后,你不能妄想現(xiàn)階段所有既得利益者能慷慨地主動讓出一部分他們所享受的權利并且還得發(fā)自真心。政治正確或許是有些人的惺惺作態(tài),是面子上的妥協(xié),但因為他們不是真心的所以少數(shù)群體干脆連這點該得的權益也不能要了是嗎?
說遠了。中心思想就是,皮克斯一直致力于為它影片中高概念的落地挑選最適合的世界觀、角色與故事,也不乏對世間被忽視的群體與文化表達關懷(拉塞特是個遺憾但不能因為他抹殺一切)。所以,不要拿你對zzzq盲目的抵觸、對少數(shù)群體狹隘的偏見來毀掉這其中積極美好的事物。既然墨西哥亡靈節(jié)文化的Coco和法國料理文化的鼠王能當之無愧地摘得奧斯卡,憑什么黑人音樂文化的Soul在未上映前就得被你扣上一頂只是蹭zzzq紅利的帽子,到底是瞧不起道導,瞧不起皮克斯還是你壓根就是種族歧視,大家心知肚明。
最后,推薦大家去看上影節(jié)期間推出的導演及主創(chuàng)訪談,能讓你更充分地了解本片的靈感來源、世界觀構建以及為什么要選擇黑人和靈魂樂作為主題。預祝影片成功。
——————————————————
P.S. 如果你喜歡的某個主流群體身份的角色被改成了少數(shù)群體,你需要想清楚你惱火的對象到底該是誰。
一個原白人/男性/異性戀角色被改成有色人種/女性/同性戀,做出這個決定的電影公司、游戲公司高層,大概率他們的身份是前者而不是后者。同樣地,一個創(chuàng)造出有色人種角色卻敷衍抹黑,一個寫獨立女性卻逃不開懸浮職場、只會全天候打擊出軌男性和小三的制作方,也基本不會是由有色人種和女性主導,這些人根本不在乎他們到底在做什么。
他們對于少數(shù)群體提出的需求簡單粗暴地以這種“有名的角色改改讓你們演總行了吧”的形式一刀切地處理,然后惹惱主流觀眾后把矛盾焦點轉移回少數(shù)群體,讓人質疑最初選擇為自己爭取過權利的他們。做出這種事的始作俑者、被利用的觀眾玩家和利用這點為自己謀私利的部分少數(shù)群體自身,都是可笑又可恨的。
至于一個純原創(chuàng)的新角色,一個膚色、性別、性向對于其人物設定根本無關緊要的角色,一個本就是為貼合作品創(chuàng)作思想或是為關注少數(shù)群體現(xiàn)狀而安排的角色,Ta被設置為少數(shù)群體,并且還塑造得十分立體出彩,從結果上客觀地起到消除對立、淡化歧視、幫助更多人了解的作用,那不管Ta的創(chuàng)作初衷是不是出于政治正確,這都稱不上是一件“壞事”,更不該成為你反過來抨擊少數(shù)群體的武器。
(一個正面創(chuàng)作的例子就是Zootopia,其導演之一是Gay,編劇主導為亞裔女性。)
大家在批判不倫不類的花木蘭真人版時都心如明鏡地把矛頭指向了迪士尼和新西蘭女導演而不是全體亞裔演員,希望觀眾在對待迪士尼真人版小美人魚、網(wǎng)飛獵魔人、華納蝙蝠女俠、環(huán)球007時也能擦亮雙眼。
另外,審美霸凌并不比種族歧視或性別歧視高級很多,在找反政治正確的借口時最好換一個。
讓我特別驚喜的不僅是整部電影美輪美奐的場景、爵士樂和深遠積極的價值觀,還有Soul當中的U學院設定也符合了兒童心理學家們對兒童性格的探索。
在U學院中每條靈魂都被賦予了特定的性格,集齊性格和火花之后才會被允許投放到地球的設定看似童話,其實和心理學界一直爭論的理論重合。
在兒童心理學界,一直有“白板論”與“先天論”的爭論,白板論是徹底的環(huán)境論者,認為所有的嬰兒生下來都是白板一塊,嬰兒的特性取決于撫養(yǎng)者的照顧和生存環(huán)境。上世紀極端的白板論者們甚至發(fā)表論文寫嬰兒房天花板顏色如何影響了嬰兒后期性格的養(yǎng)成,證明不同季節(jié)出生對嬰兒人格形成的影響。
“白板假說”在上世紀于發(fā)展心理學界獨領風騷,但在現(xiàn)代逐漸式微。目前比較主流的是先天假說,也就是U學院的故事設定——每個孩子在出生前就被設定好了性格。
精神分析流派的榮格察覺到每個孩子在出生前就擁有自己獨立的個性,為此他做出的解釋是孩子受到宇宙行星的影響,所以他非常相信一個人的星盤能夠解讀出一個人的命運。
目前主流的兒童心理學界大部分承認兒童天生自帶自己的性格氣質,而兒童的性格氣質甚至會影響到撫養(yǎng)人的互動反饋。比如一個神經(jīng)質高的嬰兒更容易哭泣、不合作,照顧者可能會感受到疲憊倦乏,從而在不經(jīng)意間傳遞消極的情緒。
在科技進步的今天,心理學逐漸與遺傳學和基因學建立跨學科的交流。正是這樣的交流為“白板說”砸入最后一塊棺材釘。有目前發(fā)表的論文證實教育對基因天性的作用微乎其微,例如你無法改變一個天生的精神變態(tài)者,他們因基因使腦部結構發(fā)生改變,杏仁核縮小,對懲罰與規(guī)則敏感度程度低。
按你胃,最后跪拜皮克斯團隊,在故事設定中將我最愛的爵士樂與同樣最愛的心理學融合得如此完美。
創(chuàng)意還行,故事略硬,不夠取信于人,至少沒能取信于我。有種為了講這么一個活在當下的主題,硬設計了這么一個故事的感覺。
不知有沒有人有同感,全片整體都跟尋夢的發(fā)展路線太像,但后半部分卻沒有推上去,人物轉變生硬,虎頭蛇尾。以致于看完我莫名產(chǎn)生一種想模仿尋夢卻沒仿成功的感覺。
主角成功演出了一場,就直接開悟了...佛陀都沒他悟性好。
他內(nèi)心os仿佛是“追求了n年,成功的感覺原來不過如此!每天的地鐵一樣擠,漢堡也沒變得更好吃!我之前為啥那么拼命?還不如拿那些時間看夕陽多美妙...”對此我的感覺是:這才邁出一小步呢就飄了...是真心熱愛鋼琴嗎你,我咋看不出來...
總之,電影里這個所謂的“活在當下”的主題,有點假大空,說得就好像追逐目標就一定會迷失,珍惜每一天的分分秒秒、隨時隨地感受細節(jié)才是活著。
但是其實生活本身哪有那么簡單,追逐目標的人就一定是那個不識眼前大海的魚?感受分分秒秒的誰說就不會是享樂主義?它灌輸給我的這個道理,出了電影院就不是那么相信了,因為現(xiàn)實不是那樣。
現(xiàn)實是,就算你取得了小小的成功,可能你還是交不起房租,看不起病,人生需要抗爭的事還千千萬,那小小的成功什么都代表不了,沒那么多時間喝雞湯。如果條件到位,你當我真不會享受生活?我能在神州大地都留下五彩斑斕的腳?。?/p>
那這個主題就完全不可嗎?我覺得也不是。
奮斗是生活,享受也是生活,痛苦快樂都是生活?;钪褪遣粩喔惺艿倪^程。只要能確信自己是真的按照自己心之所向在走,而不是被他人的社會的價值觀綁架、以為自己想要這個而去追求他人眼中的成功,那怎樣生活我覺得都是“活在當下”。從這一點上看,電影里講得比較淺和片面。
------------------------------------------------------------
看到大家的評論~感覺可能我前邊寫的吐槽感比較強,意思沒傳達到位,遂補充~
片子肯定不是一部爛片,想象力、創(chuàng)意都不缺,制作水準也高,7分肯定是有的。打三星是目前評價過高了,平衡一下。
我也不是抱著要吐槽的心去看的,北京疫情的情況下我為了看它,上映第一天就去了!可以看出我對它的期待。
那我為何覺得故事沒講好呢?
1.劇本層面:
輕松娛樂沒錯,溫暖人心更沒錯。但這部絕不是一部兒童向動畫電影,不應當以兒童片的視角來評判。我為何說它不如《coco》,說它人物轉變生硬,虎頭蛇尾,闡述下觀點:
全片是有一些巧思的,比如有朋友評論,主角到貓身體里換了一個視角看自己等,確實為后期在做鋪墊。但到了電影高潮部分,反而開始后繼無力,已經(jīng)不是人物在帶情節(jié),而是情節(jié)在推人物走。兩個主角的轉變靠的是別人的“點化”,而非根植于自身行動,只是把“點化”這種說教包裝得比較漂亮而已。感動人的是那句話,那種道理,而非人物。
22醒悟是機械降神,由別人來告訴并把火花還給她,然后投胎。人物塑造因此少了一環(huán)重要的動作,變得單薄輕飄,沒有層次。(男主否定了她的火花她信了,男主肯定了火花她又信。能不能轉變?nèi)縿e人,她自己的力量去哪了?說極端點,男主要是騙她,她是不是就永遠迷失了。如果她是這樣虛弱的人物,不投胎也罷,因為支撐不起全片給她的分量)
火花這東西,我認為到最后發(fā)現(xiàn)它“原來即使被拿走,也可以再度產(chǎn)生”會更好,因為它來自于個體靈魂對生命的悸動,應當靠22自己生成,這是更有人物弧光的。
同時,男主“收獲了成功+回到人間繼續(xù)活+同時體會到生活美好”的情節(jié)組合也很無力,他描繪的更多是一種剎那感受,而非主角的行動。男主沒有對自己教書育人、跟配角小女孩師生關系等產(chǎn)生太多感受,因為他的處境實際上已經(jīng)改變了,他無需再回歸過去的生活。是,雖然每天還是一樣吃喝拉撒,但吃喝拉撒的東西不一樣。這讓他最后那一通領悟的可信度降低了。說夸張一點,這有點像陳凱歌“上層人的悲天憫人”,無法打動真正身處困頓的人。最后那片葉子,其實也是為觀眾落的,讓觀眾對于自己人生的“那片葉子”產(chǎn)生感觸。這也是本片收獲到很多帶情緒的五分好評的原因。
寫戲就是寫動作,尤其是最后的角色自發(fā)動作,是融匯全片前期鋪陳的關鍵點,也代表著全片人物是否能立得住,它缺的恰恰就是兩個主角最后的動作。
其他角色更不用說,標簽化的工具人,服務于劇情需要而存在。那些了不起的學者在片中呈現(xiàn)出來的狀態(tài)單薄負面,去掉了他們身上的人性光輝,統(tǒng)一貼上了“無法理解普通人的高級人”標簽,看了之后感覺這些人像阻礙22升級的小怪,觀者不會留下好感。但現(xiàn)實中這些人絕大部分比常人更能體恤弱者,共情能力、毅力等都更強...基金經(jīng)理貼上了“迷失”的標簽,一個醒悟了不算,還要把所有人工作的電腦全推翻才行,潛臺詞“因為你們都迷失了!”仿佛只有他的道理是對的。這些細節(jié)都讓我內(nèi)心有一些抵觸。感覺是把普羅大眾按類型妖魔化,貼標簽、搞對立。
片子創(chuàng)意是很好,制作精良,但這些掩蓋不了它在人物塑造上的乏力。
2.主題層面:
不是說主題正能量,而我就要反對正能量。而是我認為,即使是“活在當下”這樣一個略顯俗套的主題,也可以講得深刻,但本片沒有做到,它只講出了最表面的那一層,更多地呈現(xiàn)出的是淺顯的二元對立(“追求目標、成功”與“感受生命小確幸”的對立,火花的誤解含義、正確含義也放在這二者上),人物也因此而扁平了很多(尤其是22),這一點讓我略失望。
它通過主角之口,傳達出的這些感悟,看上去很美,但也很虛。
“活在當下”不是一個那么簡單的主題,不僅是去發(fā)現(xiàn)和接納生活中的美好一面就完事了,更多時候是你如何跟痛苦和黑暗的一面共處,但這些,本片放棄了探討。
是,你可以不再執(zhí)著于強求的目標,不再糾結于有錢沒錢,選擇去感受生活方方面面的美好細節(jié),但是生活只有美好嗎?當你冬天房租交不起被趕出來沒有住的地方的時候,你能感嘆雪花的形狀有多鬼斧神工嗎?當你面對疾病、困頓、死亡時;當你發(fā)現(xiàn)人生無論怎么過都事與愿違時;當你發(fā)現(xiàn)或許人生本無意義,所有意義都是自己強行附加上的時,你要如何跟自己和解,如何看待真正的“生活”?
我更希望看到這個片子能落地,能真正站在弱者的角度去體悟,去呈現(xiàn),那作為觀眾的我自然會被打動。但目前我看到的故事,總有點像一個沒真正經(jīng)歷過痛苦的人,去想象出來的“我一生只顧追求目標,最后發(fā)現(xiàn)不如活在當下”的故事,還把這碗假雞湯放到我嘴邊灌我喝下去。因此而產(chǎn)生的感動,我認為是一種浮于表面的自我感動,是自己說服了自己相信這套理論,而未經(jīng)深思的感動。
幾年前的我經(jīng)歷少,可能喝了也不覺得有啥不對。但當我在人生歷程里,已經(jīng)經(jīng)歷過了主角這一階段的思考,但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依然是鐵打的現(xiàn)實,依然有無窮無盡的問題要去解決,生活本身其實也并沒那么美好,這些感悟根本無法解決眼前問題時,對于這碗雞湯,我學會了辯證地看待。
對我來說,生活是一個中性詞,它本身是沒有底色的。
而片子給我的感覺,就跟美國站著說話不腰疼宣揚的普世價值一樣,告訴我生活的底色是美好的,活著的所有感受都是多么幸福,你怎么看不到?你怎么感覺不到?這種東西聽聽也就過了,放到生活里,當不得真的。
以上僅代表個人拙見~求同存異么么噠~
——————
對這些文字有共鳴的朋友歡迎關注公眾號
放點個人創(chuàng)作的雜七雜八的東西,詩歌、影評、書評、微小說等,佛系更新隨緣看
——————
隔了一年回看評論補充:友好探討很歡迎,人身攻擊全反彈。心中裝著什么,看到的就是什么。你罵我,我還懶得罵你,看個電影還要當噴子,只覺得你很可悲。我追夢近十年,經(jīng)歷過像餃子一樣在家無收入全年無休式創(chuàng)作的日子,也經(jīng)歷過好的壞的各種比主角還要跌宕起伏的故事(除了死過一次這部分哈),現(xiàn)在還在折騰,我自己就是在追求夢想過程中打怪升級走過來的,看這故事的角度自然跟一部分人不一樣。而且人跟人想法本來就不一樣,有不同觀點世界才美妙,我也很歡迎針對電影本身的探討。那些人身攻擊的,我只能說勸你們少點時間臆測別人,多點時間過好自己??
看完沒有被雞湯到 反而失落的很 我熱愛生命 敬畏自然 保持一雙發(fā)現(xiàn)美與善的眼睛 我的家人愛我 朋友支持我 我特別健忘什么事情都不記得 我不控制食欲想吃什么就馬上吃 可是我都覺得活著好不開心啊 沒有“火花” 沒有夢想 沒有熱愛 沒有一技之長 赤裸地來赤裸地去 又何苦非要白白走這一遭呢
的確在今年看,具有撫慰人心的力量,但也就撫慰了不到3分鐘吧~
你以為所有的故事都被講完了,皮克斯給你講一個所有元素都見過但前所未有的故事。終于夢想和目標都不再重要,feel it
未必有所成才算活著,夢想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東西,只喜歡看天、走路、吃披薩的人生也很好。(皮克斯送給社畜社恐的一記摸頭
皮克斯獻給“打工人”的年度治愈之作,這才是真正適合圣誕節(jié)和年底看的心靈大片。如果讓我選一部電影跨年,我會推薦《soul》,它不但讓我想要珍惜那些生命中的小美好,更是讓我想要感謝那些生命中照亮過我的人和事。以及不得不說,音樂太適合靈魂這個主題了,全片的音樂太動人了。
3.5。凡爾賽動畫,男主體驗了得嘗所愿,享受了人生巔峰,回頭規(guī)勸大家平平淡淡才是真,能活著就是美好。???
你不會知道,那個街邊轉招牌的人的心中,存在著一艘巨輪。
因為Disney+Pixar這樣的存在 才使我對現(xiàn)代動畫充滿向往 我不僅向往那每一幀的畫面 更向往那群創(chuàng)造奇跡的地方
我聽過關于一條魚的故事。小魚游到一條老魚的旁邊說:“我要找到他們稱之為大海的東西”。“大海?” 老魚問:“你現(xiàn)在就在大海里啊?!?“這兒?” 小魚說:“這兒是水,我想要的是大海?!?目標不是人生的spark,生活本身才是。看完此片,關掉電腦,所有曾經(jīng)擁有的Spark,紛紛涌上心頭。
一部“圣誕福音”動畫,和《生活真美好》擁有同個內(nèi)核,檔期應景。片中的“生之來處”并非基督教的“天堂”,而是來自宇宙高緯度的“量子空間”,甚至只要忘我就可以投魂而入,接近“天人合一之際”的概念。千年的厭世靈魂在世間走一遭,體會到生活的樂趣;過著無趣日子的“音樂打工人”也在變換人生后,意識到生活的本質不是苦追目標,而是“活在當下”?!霸谑馈币泊_實如此, “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一生的光陰就在每一瞬,我們與世界的關系很多時候是“時隱時現(xiàn)”的,“隱時”如風吹過,“現(xiàn)時”啃個披薩。沒有目標就是目標,沒有意義也是意義。
真的真的不必覺得排片少,目前口碑擴散還需要時間,中國的電影市場只是反應有延遲,晴雅集那股粉絲勁一過,就是這片翻盤之時,作為院線工作者很淡定地告訴大家,這片子不是不爆,只是時候未到。票房反超晴雅集甚至屠榜僅僅時間問題而已,畢竟有太多優(yōu)秀動畫片都是長線放映一兩個月。
電影好殘酷,都說應學會放下,但倘若從未得到過,又有什么資格說不想要?有機會挑揀快樂的人都是曾爬上巔峰看過風景的人,而平凡如我們,只能將腳下俯首即是的通通當作快樂,欺騙自己生命已足夠美好。決定笑著告別,將生命拱手相讓,不是愛的傳遞,而是心已死、夢已碎。一部純粹的情緒電影:如果得到了,再多表達一點都會破壞這種得到;如果沒有得到,不會尋找原因,只會感到遺憾。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靈魂不會被壓垮,壓垮你的是生活啊。”三十歲的社畜看的內(nèi)心澎湃,但為了維持成年人的體面又要在黑暗的影院里哭的默不作聲。22迷失后,黑暗內(nèi)里一句句話砸過來“你做不到”“找不到火花”“這不是目標,這是平庸的生活”和抑郁癥發(fā)病的自我攻擊好像…戳的我好久沒緩過來。沉入心流和陷入執(zhí)念只有一線之隔的設定好贊,基金經(jīng)理被黑的又搞笑又辛酸XD~但故事和人物塑造還是比《尋夢》的完成度差一點點。
我頂著豆瓣9.2我也要說,皮克斯就這?還碰瓷頭腦?車3都不如;故事主題是挺安慰社畜的,可是這劇本寫的就有問題還沒講好;全電影都很趕,和看2倍速一樣,全是劇情推著角色在走,打npc呢?皮克斯這點一直都不改;故事感情就摸了一下樹葉這么簡單就懂了?結尾還大團圓?主角犧牲的意義呢?不如《頭腦特工隊》和《Coco》一顆腳趾頭…連《賽車總動員3》里面主角的退休的感情都比這部有感染力…
高納終于實現(xiàn)了夢想,但他突然發(fā)現(xiàn),他追求了一輩子的東西并不是他想象中那么高大上。他突然發(fā)現(xiàn),他為了他的爵士夢,錯過了太多太多。他錯過了和母親相處的機會,錯過了麗莎……錯過了除了爵士之外的一切。很多電影都是給我們灌輸成功學、心靈雞湯,講述主角努力追求夢想,最后就實現(xiàn)了夢想。仿佛在說,只要你努力就能成功,如果你沒成功,就說明你還不夠努力。皮克斯卻告訴我們,并不是一定要有多么偉大的成就才算活著,就算沒有成功又怎樣呢?恰恰相反,一味追求成功而忘記了享受生活,這才是最遺憾的。無論是看天空、走路,還是和家人相處、和愛人看?!灰阌眯娜ジ惺?,這些微不足道的事情其實都十分精彩而美好。生活的真諦不是什么宏偉的夢想,恰恰就是那些生活中平凡的小事。追求夢想是最不重要的,看天空、走路、吃披薩才是正事!
理發(fā)師用剃刀也能救人危難,造型師用針線也會縫補夢想。枝頭掉落的樹葉,街頭鼓起的排風,地鐵里忙碌人群中的歌聲,角落里饑腸轆轆時的披薩,當你愛上生活的一刻,就找到了激活生命的火花。原來每天有那么多靈魂經(jīng)歷個體的錘煉,性格的塑造,奮力沖向地球。也會有無數(shù)靈魂被生活壓垮,迷失進漠漠荒野。
《頭腦特工隊》關于情緒,《心靈奇旅》關于性格與靈魂,皮克斯已經(jīng)不屑于講述簡單“物”的故事,而是用最直接形象的方式拉開生活哲學命題,那是得經(jīng)歷了怎樣的人生才能捕捉到的細節(jié),完美幻化在作品里。執(zhí)念的靈魂在忘我之境無去無從,而“我會享受活在當下的每一分鐘”。
又擠又破的地鐵,黃色的出租車,雄壯的布魯克林大橋,哈德遜河上遠眺萬家燈火,曼哈頓的秋色,小酒吧里的爵士樂,這就是紐約啊。理想如果都實現(xiàn)了,那然后呢?你會繼續(xù)問自己,人活著最重要是什么?不是愛,不是恨,不是痛,也不是成功與失敗,而是感知,有些人把它看作是庸俗的生活,有人卻認為它是活著的全部意義。兩首歌太好聽了,聽完瞬間覺得生活美好了起來。
一部極有可能拿到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最佳原創(chuàng)配樂的電影;一部迪士尼皮克斯近乎滿分的作品;一個出品23部長篇動畫電影,拿下10個奧斯卡獎杯的工作室;排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