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還要有飯吃——評電視連續(xù)劇《福貴》 “你好,吃飯了嗎?”“你吃了沒有?”這種傳統(tǒng)的中國式問候語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國民經(jīng)濟財富的不斷增長,不經(jīng)意間已遠離了我們的生活。因此,絕大部分國人以為吃飯的話題無須掛在嘴邊。然而,看了根據(jù)余華小說《活著》改編的電視連續(xù)劇《福貴》,你才會覺得一個擁有十三億人口的泱泱大國,吃飯的問題仍然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翻開中國歷史,老百姓吃得上飽飯的日子有幾多?老百姓吃不上飽飯的日子又有幾多?一般的規(guī)律是,政治比較清明、社會比較穩(wěn)定的時期,老百姓安居樂業(yè),吃飯、過日子不成什么問題。社會動蕩、老百姓顛沛留離,能夠好好“活著”已屬不易,誰還指望餐餐頓頓都吃上飽飯。歷史的周期性變化,決定了這種清明與穩(wěn)定不會恒久不變,更不會是一勞永逸。從遠處說,秦二世的殘酷統(tǒng)治,致使百姓們難以安身立命以至于揭竿而起。秦王朝被推翻之后,曠日持久的楚漢相爭將夢想過上安穩(wěn)日子的中國老百姓再次推到了“烽火連三月”的戰(zhàn)亂之中。劉邦奪取政權(quán),朝廷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老百姓才有了飯吃、過上了好日子。然而好景不長,隨著宮廷斗爭的愈演愈烈,加上連年征伐,老百姓留離失所,生活日漸艱難。一千三百多年以前的唐朝有如當今之美國,無論政治、經(jīng)濟、文化,在中國歷史上都是史無前例的,百姓生活安定、福裕,國家繁榮昌盛,四方府首稱臣。然而,一個小小的安祿山作怪,大唐江山便分崩離淅,從此一蹶不振。在慣性固有力的作用下,又有誰能夠保證從今往后將不再有安祿山第二、史思明第二呢? 康熙王朝、乾隆盛世,是離我們最近的輝煌,在西方人眼里,這種輝煌只不過是封建帝國的回光返照,世界范圍內(nèi)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浪潮必定要席卷這片被苦難與淚水浸泡的土地。1840年鴉片戰(zhàn)爭暴發(fā),國土淪陷、國民沉淪,老百姓也就只有“活著”的緣份,挨不挨餓已不再十分重要。正因為如此,電視連續(xù)劇《福貴》主題曲便唱出了“好好活著才是百姓的福貴”。 電視連續(xù)劇《福貴》保留了小說的悲情色彩,在平實無華的基調(diào)中賦予這個悲劇故事以一種不動聲色的幽默與詼諧。種田與吃飯是“活著”的基礎(chǔ),也是全劇突出反映的一條主線?!陡YF》巧妙地把“地主坯子”福貴一生的經(jīng)歷與當代中國農(nóng)村的生活畫面和時事變遷結(jié)合起來,將一部歷史長卷微縮于一人、一家、一地,小中見大,較為完整地再現(xiàn)了中國農(nóng)民真實的生活狀態(tài),頑強的生活意志,寬容的胸懷和人性的真善美 劇中主要人物福貴的老婆家珍帶著“沒有吃過飽飯”的遺憾離開了人世。她雖然不是直接死于饑餓,但是由于饑餓落下的病根更是讓人惋惜不已。臨終前,她的好友,也就是徐家曾經(jīng)的傭人菊花要為她請醫(yī)拿藥時,她直言不諱地說:“我沒病,吃飽了,就好了?!背圆伙?,當然就好不了,江湖郎中沒有辦法,縣醫(yī)院的夏醫(yī)生對此也是束手無策。餓而不死,飽則難求,這是家珍的悲哀,同時也是社會的悲哀。其實,家珍是吃過飽飯的。別忘了,她曾是陳記米行陳掌柜的千金小姐,由錦衣玉食到臉朝黃土背朝天,腹中饑餓夜難眠,以至靠挖野菜充饑度日,這是家珍所始料不及的。錯,在于福貴,因為他賭,輸?shù)袅巳f貫家產(chǎn);錯,不在于富貴,因為中國歷史的周期律使然,因為中國歷史上從來就欠缺一種有效的力量來扼制這種頑固性的周期律周而復(fù)始。 陳記米行是清溪縣最大的米行,徐家貢田是徐家川能產(chǎn)上等貢米的糧倉。誰得到了徐家川的貢米,誰就能在清溪縣米行同業(yè)中占據(jù)鰲頭。不擇手段而得到了徐家貢米的潘記米行,把貢米的生意做到省城去了,很是賺了一把。陳記米行對此耿耿于懷,為了獨吞徐家貢米,陳掌柜絞盡了腦汁。陳徐兩家結(jié)秦晉之好,陳掌柜看重的就是徐家川一百多畝貢田和貢米…… 陳記米行憑著陳掌柜的精明強悍和伙計春生的齊心協(xié)力,生意越做越紅火。陳掌柜也因此登上了商會會長的寶座,躲過了日本鬼子的掠奪。徐家川徐老爺一百多畝貢田盡管遭遇了蝗災(zāi),但鄉(xiāng)親們同舟共濟,在徐家老少爺們的幫助下很快渡過了難關(guān),徐家貢米喜獲豐收,又逢米價一路攀升,讓許多人垂涎欲滴。正當陳掌柜躊躇滿志、坐等徐家貢米送上門來之時,不料想“自己人跟自己人打起來了”。前方吃緊,國軍催糧如催命,城里的老百姓眼看就要斷糧斷炊,萬般無奈之下,只好委派春生領(lǐng)著伙計、帶著現(xiàn)大洋“往南方走一趟”,也算是救命于水火,解了斷糧的燃眉之急??墒菓?zhàn)事一結(jié)束,陳掌柜成了有罪之人,陳記米行雞飛蛋打,從此煙消云散。 自然災(zāi)害可以戰(zhàn)勝,日本鬼子也可以戰(zhàn)勝,然而,戰(zhàn)不勝的是政治,戰(zhàn)不勝的是內(nèi)戰(zhàn)。從陳記米行的興衰到徐家貢田的易主,“誰來保證中國老百姓今后不再挨餓”的話題就絕不是杞人憂天。 應(yīng)當指出的是,歷史總是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戰(zhàn)爭也有推動歷史前進、推動社會進步的一面,戰(zhàn)爭并不排除殷實。然而,殺戮、打斗、人性與法度的缺損這些非生活元素的介入,“活著”就失去了根本性的保障。戰(zhàn)爭讓福貴分得了五畝好田,也讓徐家川的老少爺們兒臉上露出了難得有笑容。分得了田地的徐家川的老老少少從此就可以不忍饑挨餓了嗎? 平地一陣狂風起,胡天八月也飛雪。吃飯不花錢、食堂去吃紅燒肉、大鍋飯,這是福貴做夢也沒有想到的好事情,可是他的啞巴女兒鳳霞想到了,這絕不是一個好兆頭。果然沒出幾天,食堂沒米了、公社沒米了、縣里也沒米了……盡管當上了縣長的陳記米行大伙計春生拍著胸脯說:“絕不允許餓死一個人。”當他驅(qū)車趕到糧店,見到他從前的老板陳掌柜餓死在糧店大門口時,不禁抱頭痛哭。這一情節(jié)發(fā)人深省。日本人來了,沒有餓死人;戰(zhàn)爭打了若干年也沒見餓死了人,恰恰是在打倒了地主土豪、老百姓翻身得了解放的時候,一個掌管著全縣的糧倉、一個與糧食打了一輩子交道、一個惜糧如命的人餓死了。 陳掌柜的死是咎由自取嗎?他完全可以不死,因為他手上一直捏著一塊窩窩頭,臨死也沒舍得吃一口。這塊不尋常的窩窩頭提示我們,陳掌柜個人并不缺糧。一個并不缺糧的人尚且要餓死,那千千萬萬境況要比陳掌柜差得多的普通民眾,死于全國性饑荒也就不足為奇了。陳掌柜的死死得其所,因為他把活著的希望留給了別人。食堂分粥的時候,他只要了半瓢,節(jié)省下來的半瓢稀粥讓給了災(zāi)民。在人民公社的糧食“不是少了,而是多了,多得放不下了。”“糧店倉庫里存放的大米都要快發(fā)霉了”的情況下,一個久經(jīng)風霜的老頭,一個和藹可親的、令人敬佩的老頭,預(yù)感到厄運即將來臨。他不相信畝產(chǎn)上千斤的神話,作為糧食倉庫管理員他深知糧食的份量,將散落在地的糧食一粒一粒地揀起來,他盼望著救濟糧快點到來,他盡職盡責的守著糧倉,他沒有等到救濟糧,沒有食物維持的生命已經(jīng)燈干油盡……這個悲劇的耐人尋味之處就在于:這樣一個受人尊敬、風格高尚,把死留給自己、將活的希望讓給他人的老人,他的這種思想品質(zhì)是與生俱來的呢,還是勞動改造后的良心發(fā)現(xiàn)?前者,劇情沒有明確的交待,而表現(xiàn)得多的是作為商人的惟利是圖。經(jīng)歷過勞動改造的陳掌柜的確是變了,他對富貴的寬容與關(guān)愛,對鳳霞的贊償以及對工作的恪盡職守,無不透露著他對世道滄桑的歷練。這種滄桑感正是人生大起大落的真實體現(xiàn)。我們有理由指責陳掌柜在大是大非面前放棄了生意人的準則,但是,面對黑洞洞的槍口,除了交出糧食,他還有沒有別的選擇呢?假定接受他援助的一方獲勝,他也未必就是一個大大的功臣。他的行為完全是被動的,是迫不得已。很顯然,因擁有糧食而獲罪欠缺法律依據(jù)。 不罪而罪,罪而不罪,也許就是《福貴》最令人尋思之處。陳掌柜用生命捍衛(wèi)“孩子要長身體,餓著怎么行”這條樸實的定理,醫(yī)院黃院長為討好領(lǐng)導(dǎo)竟然可以將一個十幾歲孩子的心血抽干。兩副面孔、兩種人品形成鮮明的對比。陳掌柜的死沒有喚醒對生命的珍視,他的死完全是白死的。饑餓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性的缺失。徐有慶抽血抽死了,對于他的死并沒有太多責任的體育老師胡凱因“無顏見江東父老”而銷聲匿跡,而下令抽血的人竟心安理得的繼續(xù)當他的院長。當福貴得知自己心愛的兒子死于非命想要評理時,這位院長大人為了一己可恥的體面竟高呼“快叫公安局的人來……”黑白之顛倒有如暗無天日,壓抑得叫人著實領(lǐng)略了一把“活著”的滋味。樸實善良、人緣極好的二喜似乎給福貴的生活帶來了一絲光亮,然而,文攻武斗使一個原本腿腳不靈便的殘疾人雪上加霜。二喜的失足身亡再一次向觀眾展示了人世間最美好的東西的毀滅。 電視連續(xù)劇《福貴》忠實于原著,著力表現(xiàn)了中國老百姓在各種艱難環(huán)境下頑強“活著”這一中心主題?!盎钪?,一個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有飯吃;“吃飯”,一個最基本的前提就是要有土地。因此,劇情發(fā)展始終圍繞土地、圍繞徐家川能產(chǎn)貢米的這塊土地展開。福貴被劃定為貧農(nóng)以前,土地相對比較集中,即使遇到自然災(zāi)害,佃戶們尚能團結(jié)自助,吃飯的問題并不十分突出。由此可見,自然災(zāi)害造成的糧食短缺是暫時的,也是可以克服的,只有人為因素造成的饑荒才是空前的、不可逆轉(zhuǎn)的。 土地還是那片土地,沒有了地主的盤剝,自己當家做了主人,徐家川的老百姓理應(yīng)豐衣足食才是,可偏偏為什么填不飽肚子以至于野菜充饑呢?最直接的原因是生產(chǎn)隊長良滿倉動員大家把糧食交給了食堂,食堂的糧食交給了公社……其根源在于“大躍進”能否一步登天?共產(chǎn)主義能否“跑步進入”?結(jié)果,“大躍進”沒有躍進,大煉鋼鐵“煉”了肚皮,共產(chǎn)主義也沒能跑到,倒落了個“全國性的大饑荒”。鬧出這樣一個世界級的大笑話,卻怎么也叫人笑不起來,教訓(xùn)實在是太沉重了。 經(jīng)過戰(zhàn)爭的洗禮,舊的制度已經(jīng)消亡,新的制度尚未形成。新舊兩種制度能否實現(xiàn)順利交替,是保持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因素。由于戰(zhàn)場上的勢如破竹,導(dǎo)致勝利的一方在慣性的作用下,很容易用速戰(zhàn)速決的思想方略指揮和領(lǐng)導(dǎo)經(jīng)濟建設(shè)。以為經(jīng)濟建設(shè)跟打仗一樣,一口可以吃成一個胖子,共產(chǎn)主義也可以一蹴而就?!按筌S進”、“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形成,就是這種揠苗助長的“速成論”產(chǎn)物,它正好是吸收了舊的不合理制度的封建殘余與新的制度中不切實際的幻想和幼稚、肓動的一面,新舊兩種制度的全部缺陷集中孕育了這個畸型胎兒。有人把一個國家比作一個小家,這個比喻不夠貼切,從某種意義上講,一個國家更象一個公司。公司的決策人應(yīng)當是董事會而不是總經(jīng)理。董事會作出的決擇每每與股東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guān),因此慎而又慎,一般不會出現(xiàn)明顯的差錯。比如美國,人們往往認為總統(tǒng)的權(quán)力至高無上,實際上美國的總統(tǒng)就象是一個大公司的總經(jīng)理,權(quán)力再大也只能執(zhí)行董事會的決定??偨?jīng)理做得好與壞,全看他執(zhí)行董事會決定是否堅決果斷、不折不扣。春生他們?nèi)绻苊靼撞⑸眢w力行地做到這一點,即使是“跟自己人打起來了”也值。戰(zhàn)爭的影響并不完全都是負面的。美國的獨立戰(zhàn)爭贏得了主權(quán),南北戰(zhàn)爭同樣是打內(nèi)戰(zhàn),它的進步意義顯而易見。美國的內(nèi)戰(zhàn)廢除了奴隸制,贏得了全國統(tǒng)一;中國的內(nèi)戰(zhàn)廢除了封建制,贏得了權(quán)力集中。問題是,權(quán)力過分集中就如同公司沒有了董事會,總經(jīng)理可以為所欲為。在這樣的體制下,一個又一個的群眾運動也就有了發(fā)生、發(fā)展的土壤條件,老百姓受窮挨餓也就難以避免。 我們重視《福貴》,就是重視老百姓好好“活著”。重溫這段辛酸的歷史,珍惜眼前的來之不易。要想讓中國老百姓永遠生活福裕,用一句時髦的話說就是要建成一種長效機制以確保不因個人的偏見和主觀而重蹈歷史復(fù)轍
休憩5th
多久沒有看好劇了。而這部已經(jīng)不能在五星里面打分了。
這是一次更銳利更貼近原著的改編。個人的小命運到時代的大推進。一場一場的運動不停,但受苦受難的卻始終是農(nóng)民。
他們來了,資本主義來了;他們來了,社會主義來了……你看到起起落落,你看到翻天覆地,你看到不學(xué)無術(shù)的紈绔子弟成了耕田的老手,你看到流氓痞子也站出來爭取自己的土地。你看到戲劇、死亡的荒唐,被奸猾戲弄、被淘汰的生活?;钤诨靵y的時代里,誰又敢稱自己是大人物呢?
但你也能看到溪水黃土上生長著的堅毅人民,看到赤誠的善良,無懼風雨的打擊,在艱難的歲月里不忘歌唱。
福貴的花鼓燈真好:
在家珍年輕時跳,勾走了她一生的魂;
在有慶的墳頭跳,送別一段謊言編織的歷史;
在家珍臨終跳,是感恩有福有貴的一生,他帶著苦難活下去,他帶著希望活下去。
“我現(xiàn)在知道你當年為什么要把這塊手帕給我,你是留給我擦眼淚的”。
這是淚點頗多的一部劇,那些被悲劇包圍的,我們都能用溫情和善良去化解。
活下去,像牲口一樣活下去。
沒掉一滴眼淚,總感覺二喜死得冤,剛挨完一頓打,本身又是個瘸子,還是夜里,卻讓自己這樣的女婿在這樣的情況下去報喜?福貴自己干啥吃的,可憐之人的可恨之處。“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可最后沒有什么福了,倒是福貴之名有一些許諷刺意味了。悲哀,悲哉。多處情節(jié)不夠嚴謹,雖說是小說,總感覺作者的“斧鑿”之痕過于明顯。作者余華說,這是聽了一位美國黑奴的故事才想著寫這么一部小說的,總感覺有點“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感覺。不過,演員都是好演員。。。。。。。。。。。。。。
第一次看這部劇是11年前了,今天偶爾翻到,心頭一震,很多情節(jié)依然歷歷在目,《福貴》,原來我還記得你! 《福貴》是根據(jù)余華小說《活著》改編的一部電視劇,這部小說還改編了同名電影《活著》。今天,我不談小說,也不評電影,只說說我10年后還記憶猶新的這部《福貴》,這個福貴。 徐福貴,地主徐老爺?shù)莫氉?,徐少爺,一個不務(wù)正業(yè)、游手好閑、喜歡男扮女裝唱花鼓燈的無賴,偏偏娶了城里糧倉老板陳掌柜的女兒,上過洋學(xué)堂的眉清目秀的淑女陳家珍。娶妻生子后的徐福貴依然本性不改,不只貪玩,還好賭,直到賭光百畝貢田和全部家產(chǎn),氣死了老爹才醒悟,生活原來可以兩個樣。 從少爺?shù)降钁?,徐福貴的人生才剛剛開始。為母親買藥途中被抓壯丁,死里逃生后回來,母親已不在,女兒鳳霞生病后變聾啞,兒子有慶幫人輸血過多死在了醫(yī)院。女婿二喜在做爹的當晚掉進河里再也沒有爬上來,女兒鳳霞隨后在工地出事而亡,妻子家珍因勞累過度、營養(yǎng)不良犯了軟骨病,也先他而去,最后只剩下外孫苦根和一頭老牛陪他活著。(小說里連苦根也吃豆子被撐死,結(jié)局悲到透涼徹骨,沒有給福貴任何活著的希望。) 經(jīng)歷了內(nèi)戰(zhàn)、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遷,福貴的一生也跟著艱難起落,對他和他的家庭來說,只要活著,就是快樂。 這部劇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意義,我不必論述,對于我這個年紀的人來說,雖沒經(jīng)歷,但并不遙遠,也不陌生。 說說我印象深刻的幾個場景和片段吧。 一個是福貴家村口的那段只能容一個人過的獨木橋樣的河壩,出村進城都要經(jīng)過它。福貴進城跳花鼓燈、福貴迎娶家珍、福貴挑著一擔銅錢還賭債、有慶上學(xué)后不歸路、二喜失足處……這條狹窄河壩幾乎貫穿了福貴的一生,每次經(jīng)過都是小心翼翼、顫顫巍巍,仿佛一不小心就活不了命。一條河壩,一輩人生,再窄也要小心走,再難也要認真過。 二是兩個情節(jié)。年輕時還是少爺?shù)母YF,逃學(xué)、逃打都是家里的長工名叫長根的背著他跑,連走路都懶得走,活生生一個嬌生慣養(yǎng)、不學(xué)無術(shù)的潑皮。中年福貴,家破父亡,食不果腹時,毫不猶豫地背起了逃荒行乞投奔他的長根,告訴他:“有我吃的,就不會少你一口”。無論是他背你,還是你背他,感動我的不只是你們之間的主仆情分,而是你們都還活著。 三是一塊紅手帕。家珍臨終前從懷里掏出一塊紅手帕,這是福貴當年跳花鼓燈時留給她的,家珍說“我現(xiàn)在知道你當年為什么要把這塊手帕給我,你是留給我擦眼淚的”。凄風苦雨幾十年,為他生兒育女,又一個個失去,少爺也好,無賴也罷,富貴也好,貧窮也罷,這個女人就這樣不離不棄、無怨無悔地跟了他一輩子!福貴說“你就是我的福,你就是我的貴”。福貴又跳起了花鼓燈,陰暗的小屋里,從窗口照進的光正好打在那塊紅手帕上,格外耀眼……
《富貴》是《活著》的電視劇版 內(nèi)容有刪減 有增加 怎么說呢 這里的富貴很珍貴 他雖有少爺?shù)钠?(多半是寵出來的) 但他沒有明顯的等級觀念 他說“下人也是人啊” 他不過把對他愛護 尊敬他是少爺 當成了理所當然的事 這種觀念的形成不能全歸罪于他 他爹老來得子 但絕不寵溺 一身正氣?地教育他 富貴受到誣陷時 他說“(他)混是混 但絕不是個賊” 這是個會跳花鼓戲的富貴 當那些有身份地位的人 嘲弄他只會跳花鼓戲要飯時 他不在乎 我行我素 他是個有趣的人 他本性不壞 骨子里是個樸厚的人 年輕時他教家珍跳花鼓戲 老了他騎車帶家珍去社里跳花鼓戲 再后來 家珍病了 他背她去社里 讓她看他跳花鼓戲 一如初遇般逗她開心 她說“要你背我 這多不好” 他就靦腆地對人笑笑 走上好幾里山路背她去縣城為她抓藥 背她去社里 又恍然想起那年他帶她穿過小樹林 她隨他去他家糧倉 學(xué)跳花鼓戲 還好那時夠無畏 不懼人言 還好那時家珍有勇氣 不顧世俗眼光嫁給富貴 一切苦難都帶來幾分善 張愛玲曾說 感情原來是這么脆弱的 經(jīng)得起風雨 卻經(jīng)不起平凡 他和她歷經(jīng)苦難和平淡 仍相守一生 就很好 今天不談?wù)? 就談會情
這部電視劇至今沒有哪部電視劇敢重播了,唉……一聲嘆息??!愿上蒼眷顧中華,莫要讓人民再遭受那一道罪了
經(jīng)典的小說怎么拍都是經(jīng)典,電視劇相比電影反而有篇幅在很多方面演出原著的細節(jié),演福貴的演員表演的也不比葛優(yōu)差很多。
電視臺都沒重播過?。。?!
電視機前的童年陪伴
昨晚都在忙,其實我想去看《活著》的話劇,看過葛優(yōu)的電影版,也看過陳創(chuàng)的電視劇版,我最早看的是電視劇版,最喜歡的也是這版,樸實而真摯。沒有華麗麗的臆想,天馬流星般的情節(jié)推動。它就是那么的平實質(zhì)樸,處處散發(fā)著的真情實感,沒有對時代的激烈控訴,但卻把一切小人物大時代的悲哀展露在你面前。
很早以前看的,真心覺得比老謀子的電影好呢。
除了在演技上尚欠潤色,此作幾乎全面超過了電影版《活著》。而且我很納罕這部作品為何能成功上映。
個人覺得,這是余華《活著》目前最好的改編,比張藝謀的電影還要好的多。當時還小,不知道誰叫余華,也沒看過《活著》,但這部電視劇真的催人淚下。
活著就是一場持續(xù)不斷的談判事件的總和。
不多說。必看。經(jīng)典。被腦殘電視劇們埋沒。大陸電視劇最棒之一。
什么竟然是大姐演的…那些年我一直以為是馬伊琍…
怒贊 演的太好了 虐哭好多 從地主到貧農(nóng)鳳霞慘 友慶慘
以前小時候看過但幾乎記憶全無。這次看了原著特意搜來看。真是一部良心好劇。算是把細節(jié)都演的很到位了。只是個別地方做了改編,大都屬于人之常情了。還好結(jié)局沒有撐死苦根,也沒有春生自殺。還好最后福貴沒那么孤單。不然我一定會哭死了。我大半夜鉆被窩看著看著就抽抽了,太賺眼淚了。
看評論有人是看電視劇覺得熟悉,想起了這是余華的活著。當初我是先看得電視劇,后來看書時候才發(fā)現(xiàn)越來越熟悉
看第一集覺得拍得太“土”了,不明白為啥有9.5的高分;越看下去越曉得了:如果葛優(yōu)&鞏俐的電影版《活著》有張藝謀敘事風格,那這部劇版《福貴》或許才更貼近余華小說原著《活著》的文本氣質(zhì)。人吶,高興時歡歌,傷心時落淚,團聚時跳舞,別離時慟哭,渴了要喝水,餓了就要吃,有人出生嬰兒啼哭也會悲從中來,有人死去長埋黃土依舊要說笑打諢,歡趣苦哪有什么永遠,大半輩子都是這么哭哭笑笑著過去的。人生沒有別的途徑可消磨,唯有一種方式,“活著”兩個字。
記得看電視放時,以為又是什么鄉(xiāng)村愛情之類的無聊爛片,越看越熟悉,不就是余華的《活著》。說的電視劇,看著更有話劇的味道。也許是時代變了吧,認為比張藝謀的禁片《活著》更貼近原著。
個人覺得電視劇勝過電影。對于那個年紀的我根本無法承受這種電視劇。現(xiàn)在年紀大了,發(fā)現(xiàn)能夠懂一些這類電視劇了,而且還喜歡看這種類似心靈自虐的書和電視劇,看完就像多活了一個輪回一樣。
這是少有的稱得上超越原著的電視劇,電影改編太多,導(dǎo)致失去了原著的精髓,另外,我認為葛優(yōu)的演技并不如陳創(chuàng)自然流暢,陳創(chuàng)在此劇中的表演已經(jīng)不能用演技精湛去形容,因為他讓人覺得他就是福貴,演員與角色合二為一,這是一個演員表演的最高境界。
一點不比電影差 卻罕為人知 因為這個電視劇去看的書 拍的真好 ??寫的更好
這部電視劇至少證明內(nèi)地還是有人認真拍過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