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媒體的重要作用 ——《搖尾狗》影評
傳播的構成要素包括: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媒介、受眾、反饋、傳播效果。
在《搖尾狗》中,老謀深算的布里恩、總統(tǒng)助理愛姆斯和大名鼎鼎的好萊塢制片人斯坦利莫斯(包括其團隊)是傳播者,其中,布里恩慣于操縱政治、新聞和政治理論,由于總統(tǒng)在大選十一天前被緋聞纏身,這很可能使總統(tǒng)的連任計劃失敗,他便想出一條對策:制造一場世界性的危機,轉移公眾對性騷擾事件的注意力。而這場世界性的危機就是阿爾巴尼亞戰(zhàn)爭,即傳播內容。傳播的媒介在電影中主要表現(xiàn)出的是電視,我認為里面也隱含著報紙、廣播、互聯(lián)網(wǎng)等傳播媒介。還有,此次制造的阿爾巴尼亞戰(zhàn)爭的目的是讓美國民眾“中途不要換馬”,讓總統(tǒng)連任,所以受眾是美國大選的選民們。在傳播學的定義中,反饋指受眾接受傳播內容后將其接受狀況和意見通過某種渠道反映給傳播者,從而導致傳播者與受眾的角色互換和保持傳播的持續(xù)性。在《搖尾狗》中,反饋是通過民意調查(可能包括問卷調查、電話訪問、網(wǎng)絡調查等等)。傳播的最后一個構成要素是傳播效果。影片在接近尾聲時告訴我們,總統(tǒng)連任,布里恩及其團隊大獲全勝,說明布里恩的傳播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即有了較好的傳播效果。
有人說,如果狗比尾巴聰明,那么就是狗搖尾巴,倘若尾巴比狗聰明,那么就是尾巴搖狗了。的確,《搖尾狗》中誰操縱著大眾傳媒,誰引導著輿論,誰就是最后的勝者。大眾傳媒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著人們的視聽,也左右著大眾的思想。以更大的浪去覆蓋緋聞這個小浪,是布里恩的計謀,虛無的阿爾巴尼亞戰(zhàn)爭被無數(shù)媒體競相報導,這個更大的浪吸引了民眾的視線,而得益者是欺騙民眾的政客們。
布里恩是典型的傳播者,他是此次事件的領導人,操縱著媒體和政要發(fā)言人,其符合傳播者的心理特征自我感覺亢奮,他把自我的意志灌輸給受眾,強迫受眾接受自己單向傳播的信息。而且在阿爾巴尼亞戰(zhàn)爭的傳播中,他對民眾有輕視和控制心理。
“不要中途換馬”是傳播者利用受眾的懷舊心理來引導他們的思想。同樣,民眾們也具備普通受眾們的心理,從眾的心理、盲從的心理、好奇的心理、求新的心理和逆反的心理。
《搖尾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社會的現(xiàn)實??偨y(tǒng)的桃色新聞讓我們想起了克林頓和萊溫斯基,阿爾巴尼亞戰(zhàn)爭類似于伊拉克戰(zhàn)爭,媒體的作用如此之大,在影片中很好的展現(xiàn)出來。如今,書籍、雜志、報紙、廣播、互聯(lián)網(wǎng)充斥著我們的生活,各種各樣的新聞是真正的事實、是事實的冰山一角還是虛無縹緲的泡沫?答案無從而知。而作為受眾的我們需要冷靜的面對這些新聞,多方求證,獨立思考,形成自己正確的傳播視覺。
2 ) 輿論是掌握在懂得操縱輿論的人手上的
這是一部看起來輕松幽默的影片,這是一部幽默中又帶著些許的政治諷刺的影片。
影片講的其實就是總統(tǒng)的特別顧問們鼓搗的一系列貓膩事件。該影片一針見血地揭示了美國政治生活中政客、媒體與好萊塢之間相互利用的丑惡關系,與此同時還對白宮進行了戲劇化的巧妙諷刺。
影片的名字《wagthedog》,尾搖狗。也許你會有這樣的疑問,影片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一個名字呢?影片中有這樣的一段話:為什么狗搖尾巴?因為狗比尾巴聰明。如果尾巴更加聰明,他就可以搖狗。
其實,總統(tǒng)就好像是作為納稅人的公民養(yǎng)的一只是狗,而他所依靠的自己背后的公關團隊就是自己的尾巴。
聰明的總統(tǒng)撰稿人在關鍵的時刻握住了輿論的刀柄,操縱了大眾的傳播,僅僅與好萊塢制片人制作了一部短短的影片,就扭轉了總統(tǒng)的敗局??梢哉f,總統(tǒng)的公關團體為自己在公眾面前的作為編寫“符號”,如果說是總統(tǒng)的感召力使這群精英聚在一起從而使“符號”成為可能,那么正是他們的智慧使完美的“符號”為總統(tǒng)遮風擋雨。
輿論是掌握在懂得操縱輿論的人手上的。越是大眾的傳播,真相就越不重要,因為人們更愿意相信符合自己理解能力的解釋。傳播學的影子理論這樣說:我們看到的不過是事實的影子,這個影子和其產(chǎn)生的物體到底有多大相似,取決于光線。光線掌握在誰手里,輿論就掌握在誰手里。這個理論精辟的揭示了受眾、輿論信息、傳播者三者之間的辯證關系。
在本部影片中,真正在輿論海洋的掌舵手是總統(tǒng)撰稿人。在他看來,不管它是無風起浪還是有風起浪,索性就弄個更大的浪來淹沒它。就這樣總統(tǒng)的丑聞浪潮被戰(zhàn)爭及其他的大浪所吞沒。
3 ) 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是那個媒體造勢的時代了
97年的片子,本來是要諷刺克林頓的,但是如果不告訴你時代背景我想你更可能會覺得是諷刺小布什競選連任的,因為那個時候小布什正好在打伊拉克戰(zhàn)爭,反恐戰(zhàn)爭幫他贏得了競選,這和片中的總統(tǒng)競選班子請來好萊塢制片人捏造一場反恐戰(zhàn)爭正好時一致的。
我印象里面每次達斯汀 霍夫曼 (Dustin Hoffman)和 羅伯特.德尼羅飆戲總是達斯汀 霍夫曼勝出。這個片子也是一樣。片中Dustin Hoffman飾演一個偏執(zhí)而非常厲害的好萊塢制片人,而羅伯特.德尼羅演一個老謀勝算的狗頭軍師。每次他們的陰謀遭到挫折,羅伯特.德尼羅和他的女秘書就在想著退休或者要把房子賣掉(沒工作就供不起房子了),而達斯汀 霍夫曼則很執(zhí)著的力挽狂瀾。這份執(zhí)著或者是偏執(zhí)最后也讓他送了命。
電影里面反應的美國總統(tǒng)競選非常容易被電視媒體的造勢而改變。不過那是97年到了上次小布什競選連任的時候就不是電視風光而是blog打出風頭,N多blog上爆內幕發(fā)評論;當每個普通人都可以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的時候,電視媒體就不是那么容易影響大眾了。
總之這個片子還是非常搞笑的,全世界被一個制片人欺騙了,還是非常過癮的。響馬大日報:
http://niuma.blogspot.com 4 ) 炒作的力量
蝴蝶效應能夠造成颶風。這部片正式顯示了與時俱進炒作的藝術,死馬當活馬醫(yī),只要找準了切入點,何嘗不可,政治就需要這樣的偶然因素摻和,才有意思。
5 ) 狗搖尾巴,還是尾巴搖狗?
挺好的一部政治諷喻片,黑色幽默用的爐火純青,看完電影感慨頗多,反思好多,假作真時真亦假,真作假時假亦真,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真的有可能是假的,假的也有可能是真的,亦真亦假,真假難辨。
這個影片多種諷刺和隱喻,首先政治隱喻是肯定的,這個敏感話題不用多說;還有對電影界的隱喻,達斯汀把一個藝術至上瘋魔的、又自認為懷才不遇的憤恨的制片人演的有聲有色,雖然德尼羅是幕后操縱者,但是大部分的主意都是達斯汀出的,他確實是個馬前卒,他成功塑造出來了完美的故事,全國以至于全世界的人都是他的觀眾,大家相信這件事,間接表明了大家對他—制片人的認可,他確實是一個有才華的制片人,結尾處,他終于可以擺脫得不到奧斯卡以及無人認可的沮喪憤懣心情,他死而無憾了,結果也確實是這樣,他死了,因為不肯和強權合作,不過,他作為著名制片人的死造成了撼動,他更是無憾了,縱然畢生追求藝術,但是不可太過功利,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做人必須是要保有底線原則的。德尼羅演的是一個畢生為政府強權工作的人,他很厲害,冷酷理智?聰明冷箭,他很擅長做幕后工作,且巧舌如簧(43分鐘那里和CIA的對話太精彩了,佩服強大的口才,蠱惑人心的魅力真強)這個幕后黑手狡詐陰險,眼神舉止神態(tài)之中盡是算計,說謊說的比真的還真,做起假來臉不紅心不跳,天啊,這種人放在現(xiàn)實社會好可怕,我相信,現(xiàn)實中一定有這種“高人”。
還有一方面的隱喻是指媒體操縱輿論這方面,上個世紀90年代,媒體的力量就如此強大,在如今科技更加發(fā)達的時代,媒體的力量可想而知,真是一把雙刃劍呀,不能否認科技的力量,但是也要合理運用。
真的佩服該影片的編劇、導演、制片人等等制作成員,感謝你們帶給觀眾這么棒的電影,難得一見的政治諷喻題材,深刻且生動,經(jīng)典好電影??
這個影片的名字,還有開頭的一段話都極具諷刺意味。為什么狗搖尾巴?因為狗比尾巴聰明,如果狗沒有尾巴聰明,那么就是尾巴搖狗啦。
6 ) 四兩的鴨子半斤嘴
人世道理,所謂道可道,非常道,很難說個清楚道個明白看個真切想個徹底,霧里看花水中觀月自相矛盾前后抵觸皆為常態(tài)。比如要不要換工作,你說“滾石不生苔”,我說“樹挪死人挪活”。這些陳述貌似矛盾,卻在不同的前提下各自成立。詩人惠特曼自我解釋:我自我矛盾嗎?是的?因為我偉大,我包羅萬象。(Do I contradict myself? Yes. I am large. I contain multitudes.)
當年布什和克里辯論前,有人就嘲笑說,布什不需要和克里辯論,從前的克里拉出來和現(xiàn)在的克里,就有得好辯論。
很多道理有兩面性,講起來要想一劍封喉制服敵手,恐不容易,其實連一下子把觀眾聽眾吸引住都難,更不用說讓他們去理解,消化,分析,評估。人們習慣了讓一些所謂博學的pundit來給自己去思考,自己成了十分被動的消費者。這時候你去問大部分選民,奧巴馬、麥坎、佩林、拜登的政見是什么?一般老百姓都很難跟你說出個一二三四來。
而一個個故事,一個個噱頭,你若是問起來,大家都能說得頭頭是道,比如奧巴馬的牧師如何在講道中攻擊美國911是報應,佩林十八歲女兒未婚先孕,麥坎如何做戰(zhàn)俘,水管工Joe要不要加稅, 這些故事,這些人物,這些逸聞,這些八卦,打敗了“政見”,成為最引人關注,最能左右選情的因素,因為用故事包裝起來的道理、信息、暗示,就如同包裹了糖衣的苦藥一樣,更易服用。
在美國看大選,所謂“選情”,只不過是一個接著一個的選舉故事。有時覺得這簡直都像是好萊塢包裝出來的一樣。好萊塢的特點不是說道理,而是講故事。
有這么一部荒誕影片,叫Wag the dog,說的就是用講故事的方法脫困,在選舉當中起死回生的故事。中文譯名似乎錯誤,叫搖擺狗什么的。Wag the dog, 來自The tail wags the dog這個俗語,意思是手段大過目的,喧賓奪主。
片中的總統(tǒng)選舉(election)變成了一個制片(producing)的宏大策劃。選舉前11天,美國總統(tǒng)訪華期間,后院失火,爆出了性丑聞來。為了在短短時間之內轉移視線,改變選情,總統(tǒng)幕后高手策劃了一場針對阿爾巴尼亞的“戰(zhàn)爭”,以形成“不可中流換馬”(Don’t change horse in mid stream)的局面,好讓總統(tǒng)連任。從策略上講,這是圍魏救趙。
為了將事情做實,總統(tǒng)的策劃人去找到好萊塢的名制片人。制片人給了他故事,給了他激動人心的畫面,給出了一首首人人傳唱的歌曲,給出了人人難忘的意象:比如四處掛著的舊鞋(象征有待營救的偽英雄)。為了遮掩一個丑聞,扭轉選情,制造一個一個危機和故事。
可是如此捏造,人們怎么就會上當受騙呢?美國人不說人民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英雄,而說:People are stupid. 他們對事物真相的反應是:“電視上都這樣說了!”(Of course it’s true. It’s on TV!)這還能有假?電視上都說了。一般人不會去政客的黑屋里,看著(甚至策劃)黑幕如何鋪開,于是也就容易被忽悠。
大部分人接觸事物的渠道是傳媒,是宣傳。他們接受傳媒的一切灌輸,并不帶多少思考。別以為大家都會去思考。要是大家都去思考,怎么各家商店里都會在賣那些顯然不管用的保健品?群眾雪亮的眼睛盯著電視,作為大后方的腦袋就空虛了,商賈和政客乘虛而入。他們只要去宣傳,余下的事情不要動手,這些人會幫著去做,這叫操縱民意。此影片中,一個Redneck模樣的選民,還印制了“操他娘的阿爾巴尼亞”文化衫來!在體育場,成千上萬的球迷自發(fā)地將自己的球鞋扔到體育場,以體現(xiàn)自己的愛國熱情。
片中達斯汀?霍夫曼扮演的制作人是個自信乃至于狂妄的家伙,有化腐朽為神奇的特別本領。他最終通過精心虛構,導演了選戰(zhàn)的最后一役,扭轉了選情。
至此,我們看到的政治,是一場大秀,是包裝,是策劃,是故事,是一個接著一個綁架觀眾注意的噱頭。政治的實體內容很少,做政治原來是在做輿論,做宣傳,做展示?!缎恋吕彰麊巍防锏莫q太經(jīng)理問辛德勒,他們生產(chǎn),我?guī)湍愎芾?,你做什么?辛德勒說:Presentation. 也就是做表面文章。
羅伯特?德尼魯扮演的總統(tǒng)策劃人足智多謀,但不顯山露水。他很現(xiàn)實,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也知道什么樣子的人能幫他實現(xiàn)這個目標。他用人,用得淋漓盡致,讓人放手去發(fā)揮所有才智,只要這一切,都是用于他的目的。影片中從來沒有透露他具體的職位,他是幕僚,又是爪牙。他藏在幕后,可是他才是真正的producer, 把個好萊塢的精英團隊都玩得團團轉,還讓他們一個個自我感覺好得不得了。好萊塢的那些人物,就如同風箏一樣,飛得再高,時間一到,他說收就收回來。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做領導,你看看這片子,學習人家如何收放自如。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做下屬,你也看看這片子,從反面看看如何進退有度。好萊塢制片已經(jīng)不辱使命,卻不見好就收,非要青史留名,那就成了搖狗的尾巴,本末倒置了,結果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折,人死于非命。做人得知道自己所處位置,你給人做事,完事后輕輕地走開,不帶走一片云彩,不帶進一點麻煩。不然的話,壁虎尚可斷尾求生,不要說狗尾。狗尾尾大不掉之時,對方只會揮刀不揮淚。
The tail wags the dog. 港譯:作大英雄,霍夫曼和德尼羅的表演延續(xù)兩人慣性角色,一個絮叨神經(jīng)質一個狡詐,畫面平靜、臺詞超棒。沒有激動人心的大起大落,平鋪直述里卻蘊藏著強大的思想反諷。
Election campaign equals show business. Propaganda feeds patriotism. Public opinion can be easily manipulated.
此片讓我想起了黃色新聞大王赫斯特的名言,你負責提供圖片,而我負責制造戰(zhàn)爭??杀挚尚Φ氖?,當我看到用摩絲碼寫的Courage,Mum,聽到那煽情的鄉(xiāng)村音樂時,我竟然感動了。。。
總統(tǒng)也差不多是個營銷號...威利尼爾森超好笑,指揮群星錄愛國歌曲特別損!最狠的是錄好應景炒作歌做舊唱片塞進國會圖書館再假裝偶然發(fā)掘出30年代民歌?;舴蚵挠哪砬楸容^假仙兒我反而沒覺得很好笑
天啊這劇本太妙了?!癙roduce a War”媒體的陰暗,政客的偽善,公眾的盲從,藝術工作者的無奈,面面俱到。全片沒給總統(tǒng)一個正臉鏡頭,因為總統(tǒng)不過是團隊過度包裝的傀儡?!肮窞槭裁磽u尾巴?因為狗比尾巴聰明。如果要是尾巴比狗聰明,就是尾巴搖狗了?!惫适驴此瓶鋸垼斐簧儆?。2848
為了掩蓋總統(tǒng)的性丑聞,公關團隊不惜聯(lián)合好萊塢制片人發(fā)起了一場莫須有的對外戰(zhàn)爭。對于政治和媒體地諷刺值拉滿。難以想象如果是一個沒有言論自由的國家,該如何面對此等嘲諷。無巧不成書,本片上映的同一年,克林頓和萊溫斯基的丑聞曝光。電影變成了事實的寓言。上帝的篩子透過屏幕擲中了他們。德尼羅和霍夫曼兩大老戲骨都有喜劇基因,看他們在諷刺喜劇中飆戲別有一番風味。
黑色的政治片,說不定PB也曾受其啟發(fā)。
雙向吐槽:政治和好萊塢,這編劇得有多大怨念?最后回看片頭那句"為什么狗要搖尾巴,因為狗比尾巴聰明,否則就是尾巴搖狗"看上去太黑了:幕僚都是為總統(tǒng)服務的狗,而總統(tǒng)充其量就是條尾巴。
哈哈哈哈哈,某人被黑粗翔了。年份剛剛好的同時天才般的編劇也預知了一年之后的事。
好牛逼 咱們看著老美的選舉眼饞 老美直接用這部電影告訴我們選舉也是bullshit 這個世界神馬才是真的 戰(zhàn)爭 英雄 什么都都能靠媒體里的兩片嘴憑空制造 民眾 只是一只狗任意搖著的尾巴罷了 其實我覺的那個old shoe有點像雷鋒。。。
"They don't shut down our picture!""Fuck my life!Fuck my life! I want the credit!"
歪打正著地預演了一遍克林頓的拉鏈門。達斯汀·霍夫曼扮演手眼通天的大制片人,中長發(fā)、熱衷美黑、戴深色眼鏡的細節(jié)都在貼近派拉蒙制作部總裁Robert Evans。拍《教父》時Evans曾強烈反對帕西諾出演,嫌帕西諾個子太矮,沒有明星相。等他自己獨立制作第一部電影,結果找來更矮的霍夫曼做男主角。Robert Evans做女裝發(fā)家的哥哥Charles Evans,80年代曾玩票做電影,第一部片也找霍夫曼來演,就是《窈窕淑男》。
這片子幾乎把所有出現(xiàn)的元素都諷刺了個遍,包括納什維爾的鄉(xiāng)村音樂(當然這個奧特曼已經(jīng)黑過了!),不得不服。好萊塢和媒體業(yè),其實怎么黑都不過分的,因為再匪夷所思的劇情,回頭想想可能真的是那么回事的。。。難得一部不錯的美帝非屎尿屁政治喜?。?/p>
太棒了~ 什么時候電檢卡不掉這樣的片 中國就真的算是開放了 真是比楚門的世界好看太多了
每次看到對這類反應民主陰暗面的電影的影評中,少不了什么“看看,中國的雖然不好,但美國的民主也很爛”這類言論我就忍不住想罵他們sab。能有這樣的電影公映,就是民主優(yōu)良的明證!那些以為民主是萬能靈藥的人請去面壁。國際歌說從來就沒有救世主。其實也就是在說,沒有萬能靈藥。
「陰謀論」集大成者,甚至可以消解 / 嘲諷 一切政治活動,所有的國家制度下全體人員行為都因為某個無關緊要的問題而任何人都是可被犧牲的——不可見的總統(tǒng)本人以及必須維護的總統(tǒng)成為超越道德審判之上的「道德正確」,好萊塢在這種意淫和自我消解中既是「上帝」也是「走卒」,這也是娛樂至死時代的唯一答案。
一部NB的吐槽喜劇,既吐槽政治又吐槽電影(movie)和傳媒,德尼羅鯊魚般的笑容真是精湛。當然“總統(tǒng)不可見”,同時又道出了“戰(zhàn)爭不過是一場秀”這種波德里亞式的表達。當然這個故事的前提是尚沒有Twitter這種東西(即使有也好不到哪兒去)。此片堪比《S1M0NE》。
將驚人的批判力度以娛樂化的方式呈現(xiàn)(尖銳的變?yōu)榭山邮艿?但仍然尖刻,而娛樂也具有了某種深刻-但還是娛樂),美國電影最大的創(chuàng)造力也許就在于此。produce a war,make a hero,invent a history,極富創(chuàng)造力的三幕劇?;舴蚵c德尼羅真是璀璨生輝。
The war is a show. The President is a product. A producer can get his credit just when he dies.
兼具電影藝術自反性與好萊塢商業(yè)模式的電影,故事敘述方式依據(jù)好萊塢固有的脈絡,一波三折、行云流水,運鏡多變、機位多改,但未超出好萊塢的連貫性系統(tǒng),明星制(達斯汀·霍夫曼、羅伯特·德尼羅),制片廠制(新線出品,華納發(fā)行),類型片(懸疑架構,雙雄合作經(jīng)典模式),這三板斧,斧斧揮的漂亮,招招砍的致命。但最引人注目的還是電影本身對于電影自身的指涉和對政治的揶揄諷刺,后者撕破了美式民主的表衣,顯示了操縱下民意的隨波逐流,以及美國人自身對于家國的認識狀況。前者則描寫了電影人呼風喚雨,涂抹現(xiàn)實的能力,且最為精彩的是,將制片人帶到了熒幕之前。而在前后兩者的聯(lián)系上,電影貢獻了最為精彩的好萊塢媒介論述——第三次技術革命下媒介對于大眾的操縱與蒙騙,也揭示了那些處于黑幕下的故事,以及刻意呈現(xiàn)給我們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