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長河》里邊,陳天一的客戶是誰?是康熙??滴踔С炙吸S河,他才能發(fā)揮作用,才能指望自己有一天能成就大禹般的事業(yè)。 劇中的陳天一,是一個非常耿直的技術男。他成天張口閉口的康熙什么都不懂,這了那了。反正誰都不懂,誰都是阻礙他治黃河的絆腳石,他是河伯投胎嘛,就他能。 實際上我們想想,沒有康熙給他硬扛著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沒有康熙給他每年撥幾百萬兩銀子,沒有靳輔,明珠,高士奇這些大佬的各種周旋與力挺,光靠陳天一這樣一個技術男,可不可能完成大禹那樣的事業(yè)? 所以劇中有句話,任勞很容易,任怨很難。如果你希望所有人都理解你,都支持你,你才能把事情做好,那你只能做什么?你只能去河堤工地上當民工,去搬木頭,砸石頭。
越LOW的工作,就越不要求任怨,只要求任勞。反過來講,坐在領導崗位上,坐在獨當一面的崗位上,坐在對一件事或者一個區(qū)域負責的崗位上,任怨才是主要工作內(nèi)容。 所謂任怨就是上面對你不滿意,下面對你不理解,你手里還沒有足夠的資源,每天急得頭發(fā)白了一半。
這就對了呀,好辦的差事憑什么給你辦?要是誰都能做到憑什么你來當領導呢? 群眾都是烏合之眾再正常不過了,否則呢?難不成你還指望你轄內(nèi)都是齊天大圣嗎?
本文首發(fā)于個人公眾號“劉煥的書房”
近期,《天下長河》熱播,難得有一部聚焦于水利的電視劇,由《大明風華》團隊制作,雖然該劇并沒有稱自己是正劇,但儼然20年前央視正劇的派頭,類似于《天下糧倉》等。
但是這部劇可能高估了大家的歷史知識,我覺得在片頭用一段話介紹下黃河泛濫的背景比較好,在看劇過程中,不斷有彈幕在重復問一個問題:
黃河明明是北方河流,流經(jīng)北方省份,長江才是南方河流,為什么這部劇中治理黃河都是在安徽和江蘇?黃河何時流經(jīng)江蘇了?
很多人不理解,覺得是劇方出現(xiàn)了錯誤,歷史劇不是不可以說錯誤,但是連主題都出錯的,應該是沒有的。
山東東營的黃河入海口
所以我認為片頭應該寫上這樣一段話:
今天,黃河從山東東營出海,流入渤海。而在距今400年前的清初,黃河卻是奪取淮河水道,在今天的江蘇北部入海的。黃淮洪水頻繁,造成沿岸餓殍遍地,水災泛濫更影響了京杭大運河和漕運,“河道”與“漕運”成為剛剛立國僅30年的清王朝最為頭疼之事,更與“三藩”一起成為年輕的康熙帝亟待解決的三件大事。
我覺得片頭如果寫上這樣一段話,很多人就會看懂這部劇,那么,黃河就這么隨意嗎?一會兒江蘇入海,一會兒山東入海?事實上,黃河水道的改變并非天災,而是典型的人禍。
水泊梁山的消失
很多人文學的啟蒙都是四大名著,不少人愛看《水滸傳》,從兒時收集水滸卡便開始有了興趣,進而接觸到了《水滸傳》,《水滸傳》里面的八百里水泊梁山令人影響深刻。
可我們都知道,山東一直都是缺水的北方省份,這是很多人的固有印象,山東如何能有八百里水泊梁山的存在?莫不是小說家的杜撰吧。
確實,從今天的地理情況來看,梁山周圍根本沒有水,更沒有所謂的800里水泊。
山東省濟寧市梁山泊景區(qū),可以看見水面少的有限,且是現(xiàn)代人工開鑿
這和大家印象中的完全不同,今天,這片水鄉(xiāng)幾乎看不見了,都是陸地和良田,難得找到一小片做了風景區(qū),面積也小得可憐,那么,北宋時期的梁山的周圍到底是不是真的有800里水泊呢?假如有,為什么今天又消失了呢?
原來,歷史上的梁山泊來源于黃河泛濫,注意,這里的泛濫其實是一種良性的漲水,并不是我們劇中看到的“黃龍”般的洪水,從五代到北宋末年,黃河曾經(jīng)多次在下游決口,每一次決口之后,大水都會將梁山四周的土地淹沒。在這些黃河決口的記載之中,規(guī)模較大的至少有三次:
第一次是在五代的后晉開運元年(944年),黃河在滑州一帶發(fā)生決口,史書記載:石晉開運元年,滑州河決,侵汴、曹、濮、單、鄆五州之境,環(huán)梁山合于汶水。
滑州,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安陽市滑縣一帶,距離梁山僅100多公里。黃河在這里決口,大水蔓延了整個黃泛區(qū),并將梁山一帶的土地全部覆沒。最終,黃河水積聚在梁山四周,使梁山成為了一個水中的“孤島”,形成了最早的梁山水泊的概念。
梁山泊最大的時候,真的和八百里洞庭湖一樣大,蘇軾是北宋時期著名的詩人,宋神宗熙寧十年,他受命出任徐州知州,在這里治理了黃河,這是宋代記載最大的一次黃河泛濫,《宋史.蘇軾傳》中是這樣記載的,徙知徐州。河決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匯于城下,漲不時泄,城將敗,富民爭出避水。也就是說,北宋時期的梁山泊,從魯西南一直延伸到江蘇徐州,有點像今天的微山湖,但是微山湖面積僅僅1000多平方公里,而歷史上的梁山泊,根據(jù)記載,其實和今天的鄱陽湖差不多大大,是5000多平方公里,整整五倍之大。
所以,黃河泛濫,這才有了梁山泊,有了水滸好漢。
那么, 梁山泊又是怎么消失的呢?
這就要說到歷史上著名的靖康之變。
北宋末年,有一件大事,那就是靖康之變,金兵攻破東京汴梁,俘虜走了宋徽宗和宋欽宗,宋徽宗之子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天的河南商丘)登基即位,決定舍棄開封南下。
兵荒馬亂之下,當時的北宋丞相,名叫杜充,這個人鎮(zhèn)守北京大名府,為了抵抗金兵,他想到了一個餿主意。
這個主意居然和1938年蔣介石下令炸毀鄭州花園口黃河大堤一樣,就是掘開黃河大堤,讓黃河水去抵擋金兵。
杜充下令開決黃河大堤,就此,黃河水涌入泗水,小小的泗水無法承載自喀喇昆侖山天上而來、蜿蜒數(shù)千公里的黃河水,洶涌的黃河水奪取了土地,淹沒了農(nóng)莊和村落,淹死了無數(shù)的人,隨后全部涌入了淮河。
花園口決堤
淮河也承載不了黃河巨大的水量,黃河帶來的大量泥沙,把淮河下游河道淤高堵塞,奪取了淮河的出???。
本來淮河可以排向沂河等支流的,現(xiàn)在全部被黃河泥沙堵塞了,無路可去的淮河在盱眙淤積成了湖泊,也就是今天的洪澤湖和高郵湖,而在山東,被黃河奪取水道的淮河支流泗水,也在山東形成了南四湖和駱馬湖,而由于黃河改道,歷史上的水泊梁山一下子失去了水源,逐漸變成了陸地,真是應了那句“滄海桑田。
杜充毀掉了黃河,卻完全沒有達到效果,金兵繞道走了,繼續(xù)南侵,可以說這樣的餿主意完全沒有起到作用!
對于杜充這個人,普通人可以說是聞所未聞,這樣的人即便當時是宰相,今天也只是黃河砂礫般被人遺忘了。
精忠岳飛劇照
可是他的作品沒有被大家遺忘,那就是延續(xù)近千年的黃泛區(qū)!
今天人們對于黃泛區(qū)的印象來自于蔣介石的花園口決堤,所以我們也可以看看當年民國時期的黃泛區(qū)是什么樣子。
這些就是民國時期黃泛區(qū)的照片,黃花園決堤,造成了89萬人遇難,1200萬人流離失所,這種慘狀居然發(fā)生在距今不到百年前。
所以,黃河的泛濫和明清黃河故道,完全就是杜充的人禍導致的。
那么,在宋代之前,難道黃河被治理得服服帖帖,不曾鬧事嗎?
的確如此。
黃河清,圣人出,不過治理黃河最有效的,卻是著名的暴君隋煬帝。
隋煬帝大運河功在千秋
因為長安在西漢末年損毀嚴重,東漢王朝定都洛陽,所以格外關注黃河的水患問題。
公元69年,王景奉命治理黃河,雖然歷史上大禹治水故事說的是疏導的重要性,可是王景知道,黃河下游地區(qū)河道眾多,一旦疏導過后,黃河水進入泗水、淮水,必會引發(fā)淮河的洪水,所以他采用了修堤的方法。
王景率民工數(shù)十萬, “修渠筑堤,自滎陽( 今鄭州北) 東至千乘( 今利津縣境內(nèi)) ??谇в嗬铩?,“鑿山阜,破砥磧,直截溝澗,防遏沖要,疏決壅積”,裁彎取直、疏浚淺灘、加固險段,自上而下對黃河、汴渠進行了治理。他創(chuàng)造性地采取了“十里立一水門,令更相洄注,無后潰漏之患”的措施。
所謂水門,就是現(xiàn)代的溢流堰,用石塊砌成,兩邊與大堤相連,堰頂?shù)陀诖蟮?。清代魏源推測出水門的運用機制如圖所示。
就此,水門起到分水分沙、淤灘固堤的作用。
可惜的是,因為黃河改道的緣故,這個工程沒有流傳下來,其實這個工程和“都江堰”的重要性差不多,但只有都江堰保留至今。
此后,一直到南北朝時代,黃河都沒有再泛濫。
但是,天有不測風云,黃河沒有水患,另外一條河流淮河卻發(fā)了大水,這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這和南北朝的對峙有關,南北朝時代,北朝和南朝的分界線恰恰就是淮河。
淮河,是發(fā)源于河南南部桐柏山,流經(jīng)河南、安徽和江蘇的一條河流。
淮河的歷史非常早,早在《尚書·禹貢》中就有記載,當時古代把四條大河稱之為“四瀆”就是江河會淮濟,也就是長江、黃河、淮河和濟河。
今天淮河是中國七大水系之一,所謂的中國七大水系,指的是松花江水系、遼河水系、海河水系、黃河水系、淮河水系、長江水系、珠江水系。
也就是說,淮河自古就是一條文化名河。
淮河源頭桐柏山
可是,因為淮河流經(jīng)的安徽和江蘇北部是一馬平川的平原,很少有縱橫溝壑的山脈,所以河流沒有山脈的阻擋,在平原上特別容易泛濫,所以淮河自古就泛濫成災。
秦始皇時期,淮河就泛濫了好幾次,秦始皇還在河南桐柏山建立了淮祠,祭祀淮河之神,后來因為東南有天子氣,就問術士該怎么辦,術士說,這地方盤踞著一座大山,就是今天的鐘山,內(nèi)藏王氣,只需要把它鑿空了,將長江水引進來,王氣就泄露殆盡了。
秦始皇一聽,立馬命囚徒開鑿了這條河流。到了漢朝,人們誤以為這是淮河的支流,又因為是秦朝開挖的,所以叫做“秦淮河”,秦淮河就這么來的。
不過,淮河的治理難度小于黃河,所以,同樣是在東漢王朝,通過修筑淮河堤壩,有效治理了淮河。
但是淮河在南北朝時期突然崩壞了,這源于一場戰(zhàn)爭。
北魏孝武帝時期,北魏曾經(jīng)發(fā)動大軍南征,準備一舉消滅梁朝,南梁在韋睿的率領下火燒邵陽洲,取得了鐘離大戰(zhàn)的勝利,這是奠定南北朝均勢的一戰(zhàn),從此之后,南北雙方再也誰都消滅不了誰。
巧合的是,鐘離大戰(zhàn)爆發(fā)地鐘離,地點就是在淮河。
鐘離之戰(zhàn)是數(shù)十萬人的大會戰(zhàn),前后持續(xù)幾個月,南梁為了抵御北魏,在淮河上流修建了名叫“浮山堰”的軍事工事。
浮山堰是世界上有史以來記載最早的土石結構的大壩,為了修建這個大壩,梁武帝蕭衍親自督工,用了20萬民工修建而成,大壩修成之后,淮河水果然上漲,南梁放水淹了北魏的壽陽城,可是最終洪水泛濫,終把大壩也給沖垮了,大壩只維持了4個月不到,沖垮后的大壩造成了淮河泛濫,死亡了數(shù)十萬平民。
南北朝戰(zhàn)亂時代,這次水災也沒有多少人在意,很快南北朝開始了更加混亂瘋狂的局面,侯景之亂擾亂了南朝,河陰之變擾亂了北朝,北魏一分為二,東西魏東西對峙,再也無人管這片淮河泛濫區(qū)了。
所以說,從公元507年鐘離之戰(zhàn),引發(fā)淮河洪水泛濫開始,淮河開始了將近百年的肆虐時期,造成了皖北、蘇北等地區(qū)長期的貧困,這是戰(zhàn)爭造就的悲劇。
所以,隋煬帝修建大運河,雖然史學家說是為了自己享樂,但我覺得背后并不是那么簡單,而是為了溝通南北,尤其是有治理淮河的作用在,否則他一個人去一個湖里面游船,不是更好玩嗎,為何要挖一條長長的河出來。
隋煬帝修建大運河,就是為了治理淮河,因為淮河泛濫將近百年,不得不修了。
我們看隋朝大運河的圖,跟我們想的一條直線不同,隋朝大運河是一個“之”字形狀,其中的永濟渠是為了治理黃河,通濟渠就是為了治理淮河。
通過這條大運河,果然水患得到了極大的緩解,隋煬帝意外造就了一個繁華都市,就是開封,開封缺水,市內(nèi)沒有天然河流,運河正好彌補了這一缺陷,人們稱之為“汴河”,通過這條運河,缺水和交通不便的開封一下子變成了交通巨無霸,和江南一地的貨物往來便利,造就了北宋的東京夢華。
北宋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
所以說,從漢朝到宋朝,黃河一直是從山東入海的,也沒有什么大的水患。
可是從杜充掘開黃河開始,黃河奪取淮河水道入海,黃河年年洪水,淮河年年泛濫,皖北、蘇北成為黃泛區(qū),造就了千里餓殍的景象。
而當時統(tǒng)治中原的是金朝,整天打仗,沒有時間修河,元朝打了幾十年的仗,好不容易安定下來了,便開始修河,實在是因為不得不修了,水患太嚴重了,元朝大運河就是我們熟知的京杭大運河。
元朝時期,重新挖掘了一條線的京杭大運河,還有名臣賈魯開鑿的賈魯河,可是元朝恰恰是因為修河而滅亡的。公元1351年,紅巾軍忍無可忍,效仿陳勝吳廣,埋下一個一只眼的石頭人,上面寫著“石人一只眼,挑動黃河天下反”,掀起了長達二十年之久轟轟烈烈的紅巾軍大起義,最終1368年朱元璋稱帝,占領元大都。
明朝時期,面對著黃河,一味想著保守治療,并未大修,這也導致明朝黃河水患尤其嚴重。
明成祖朱棣時期本想大修,無奈靖難之役大多經(jīng)過山東和蘇北,造成了當?shù)氐某嘭殻瑹o法支撐修河大業(yè)。
到了明朝弘治年間,明朝才開始修河,由都御使劉大廈主持,在鄭州、開封一帶鑿月河,開引河,導水入淮河支流,堵塞黃陵岡險工各口,阻水分流向東。在黃陵岡東西筑長堤,自河南武陟,經(jīng)新鄉(xiāng)、延津、山東曹單二縣,到碭山總長180公里,阻止向北漫溢。
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大工告成。自此以后,黃河全河奪淮入海。其后,向海淤進加快,全河黃沙兇猛下注,海底暗沙迅速增高,進而露出水面,成為洲灘。
弘治時期的治理黃河讓黃河安定了數(shù)十年,到了明朝中后期,黃河開始再度泛濫起來。
嘉靖及之后,黃河改道決溢更加嚴重,嘉靖和隆慶時期的黃河水患有如下記載:
嘉靖五年(1526):黃河上漲驟溢,東北至沛縣廟道口,載運河,注雞鳴臺口,入昭陽湖。汶洇南下之水徙而東,而河之出飛云橋者浸而北,淤數(shù)十里,河水沒豐縣,徙治避之。
嘉靖七年(1528):會河決,淤廟道口三十余里。
嘉靖九年(1530):五月,孫家渡河堤成。逾月,河決曹縣。
嘉靖十三年(1534),是歲,河決趙皮寨入淮,穀亭流決,廟道口復淤。
嘉靖十九年(1540)黃河南徙,決野雞岡。
嘉靖二十六年(1547):秋,河決曹縣,水入城二尺,浸金鄉(xiāng)、魚臺、定陶、城武,沖穀亭。
嘉靖三十一年(1552):九月,河決徐州房村集至邳州新安,運道淤阻五十里。
嘉靖三十七年(1558):七月,曹縣新集淤。
四十四年(1565):七月,河決沛縣,上下二百余里運道俱淤,全河逆流。
四十五年(1566)方土未成,河復決沛縣,敗馬家橋堤。
隆慶三年(1569):七月決沛縣,自考成、虞城、曹、單、豐、沛抵徐州俱受其害,萊城淤塞,漕船阻邳州不能進。
隆慶四年(1570):秋,黃河暴至,萊城復淤,而山東沙、薛、汶、泗諸水驟溢,決仲家淺運道,由梁山出戚家港,和于黃河。九月,河復決邳州,自睢寧白浪至宿遷小河口,淤百八十里。
隆慶五年(1571):四月,乃自買璧雙溝而下,北決三口,南決八口,支流散溢,大勢下睢寧出小河,而匙頭灣八十里正河悉淤。
嘉靖皇帝
到了晚明萬歷時期,就沒法看了,基本上每年都是水患,因為太長了,長達百條,這里不貼出,所以明朝滅亡,很大程度上也有黃河泛濫的一份功勞。所以明朝才不得不讓治河名臣潘季馴治理黃河,潘季馴提出了“開導上源,疏浚下流”的治理方案,一定程度上止住了水患。
黃河終一發(fā)不可收拾,和明朝末年的著名起義軍領袖李自成脫不了干系。
我們知道,李自成是古代著名的農(nóng)民起義將領,而且他和未能滅亡東漢的黃巾軍、未能滅亡唐朝的黃巢不同,他是真的滅了明朝。
李自成之所以取得這么大的軍功,就在于其取得了河南地區(qū),尤其是開封。
明朝末年,天災人禍,李自成起兵,在中原一帶攻城略地,然而農(nóng)民起義軍往往缺少一處穩(wěn)定的根據(jù)地,往往地方打了又丟。
這一次,李自成鐵了心要取得開封,他剛剛攻克洛陽,把福王放到鍋里燉了湯后,誓要取得開封城。
當時駐守開封的是周王,名叫朱恭枵,他相比于明朝諸多藩王,智商在線,不吝金銀,散盡金銀珠寶,鼓勵官民守城,李自成好幾次都打不下來,最后,謀士牛金星說:“長困久圍,坐收完城,據(jù)以為都,席卷天下”。
這一次,李自成聽取了建議,不再攻城,用大軍把開封城團團圍住,等待城中糧絕,官民開城出降。
最后,圍困了四個月,開封城里幾乎人吃人,明史記載,周王朱恭枵的一個妃子懷孕了,想吃一個包子,買來一看,居然是一個人的手指頭,這妃子活活被嚇死了,一尸兩命。
最后,周王苦苦等待救援,就是沒有一個人來救他,關鍵時候,開封府有個推官叫黃澍,他出了個餿主意:掘開黃河大壩,可以效仿漢末著名將領關羽水淹七軍,淹死李自成,悲催的是,崇禎皇帝居然同意了。
先不說開封在黃河之下了,問題是關羽淹的是曹軍,現(xiàn)在掘開黃河,淹的是自己??!但崇禎不管了,他下令掘開黃河,周王也沒辦法,里應外合,掘開了黃河。
而且關鍵是,這個計策聽起來十分像杜充掘開黃河的餿主意,但是病急亂投醫(yī),明朝沒辦法,掘開了黃河。
黃河果然向李自成軍隊沖去,明史記載說,淹死了三萬人,李自成遭到重創(chuàng)。然而很快河水沖向開封城,最后,黃河的滔滔河水立馬不受控制,將開封城墻沖垮。在明末的一本筆記,名叫《大梁守城記》,詳細記載了這場人禍:舉目汪洋,城中之水,幾于城平,所見者,鐘鼓兩樓,群藩殿脊,相國寺頂,周邸子城而已。
也就是說,開封整座城市,除了周王府,全部被淹了!百姓被淹死了幾十萬人。
李自成就這樣得到了開封這一座空城,隨后攻取了長安,進軍北京,明朝滅亡。
明末這場空前的災禍徹底毀掉了開封,更是開啟了黃河洪水肆虐的魔盒。
清朝初年,開封城已經(jīng)是一座死城了,《大梁守城記》記載說,“黃沙白草,一望丘墟,滿目蒿蓬,惡臭十里可聞”,城里面的泥沙,堆積了一米多高,整個開封府被毀。清朝康熙年間,開封只有10萬人了,是北宋時期的十分之一。
所以,明末的戰(zhàn)亂再次導致黃河一發(fā)不可收拾,這才有了《天下長河》片頭出現(xiàn)的“黃龍”肆虐的洪水景象。
雪上加霜的是,淮河也開始了洪水泛濫,這是由黃河奪淮所導致的,淮河體量小,承載不了黃河的巨大水量,只能年年泛濫溢出,明朝時期,淮河年年泛濫,越來越嚴重。
明朝277年,安徽屬于南直隸,根據(jù)記載,安徽有220年出現(xiàn)水災,平均1.26 年就有 1 年發(fā)生水患。與同期各省全國水災頻率的平均值相比,明代安徽水災發(fā)生頻率偏高。清朝267年,安徽省有258年出現(xiàn)水災,平均每年一次,大多都是淮河水患。
比如明神宗萬歷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淮河流域特大洪水。
四月初至八月,淮河流域淫雨不止,七、八月間又發(fā)生多次強大的暴雨,洪澇災害異常嚴重。據(jù)文獻資料記載,流域內(nèi)各支流、干流等地區(qū)120多個州縣受災。尤以淮北平原地區(qū)災情最為嚴重,“平地水深丈余”,“舟行樹梢,人棲于木,”“大水進城關市幾沒?!庇捎诨春哟笏?,又受黃水頂托,排泄不暢,“高堰決高良澗、周家橋等二十二口,高寶諸堤決口無算”。
據(jù)《明實錄》記載:鳳陽“淮河漲,平地引舟,大水進城”。
盱眙“水漫泗州”。
宿州“州境半為澤國”。
荷澤“五月大雨至八月禾盡沒”。
曹縣“大雨,自四月至八月不止”。
曹州府“五月大雨決單縣黃固口”。
邳州“五月大雨,邳城陷水中。六月,邳州、宿遷溺死人無算”。
豐縣“夏霖雨三月,人食木皮,次年春,瘟疫大作”。
高郵“高寶諸堤決口無算,明年盡塞”。
寶應“淮水決高堰,……沒田廬人畜,死人無算”。
在全淮河流域大雨,淮河、黃河決口的情況下,從“徐州至揚州間,方數(shù)千里,滔天大水,廬舍禾稼蕩然無遺”。這是明朝淮河歷史上最為嚴重的一次大水災, 造成了十萬人的死亡,明神宗救災不力,后來幾十年索性就在宮中自甘墮落,也不上朝,可以說,這次水災和明末的衰弱有著很大的關系?! ?/span>
甚至朱元璋的老家安徽鳳陽,年年洪災,百姓逃荒,編出了鳳陽花鼓歌罵朱元璋。
說鳳陽,道鳳陽。
鳳陽本是個好地方。
自從出了個朱元璋,十年倒有九年荒。
明神宗萬歷皇帝
淮河水災最終淹沒了盱眙的明祖陵,也淹沒了明朝的王氣,淹沒了民心,直接導致了流民四起,明朝滅亡。
所以,康熙帝治理黃河、治理淮河,都是勢在必行了,不得不做了,如果不做,就等著亡國。
康熙帝治理黃淮
清朝初年,治理黃淮的重任只能落在康熙身上,這是康熙的責任,也是清朝的責任,如果清朝不入關,大可以自由漁獵,但是一旦入關了,就要承擔起這個責任,對百姓負責。
不管是為了百姓也好,還是為了統(tǒng)治也罷,康熙都不得不修河。
同時,康熙不得不修河,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運河和漕運。
大運河是中國歷史上多數(shù)王朝的生命河,自從宋朝以后,中國南方的經(jīng)濟便超過了北方,為維護統(tǒng)治,統(tǒng)治者便千方百計從南方引入財源。在元、明、清時期,三朝的都城均在北京,大運河更成了他們的“生命線”。
黃河一旦發(fā)洪水,便倒灌運河,沖壞堤防,沖入泥沙,導致運河河床增高,河水變淺,舟船難以行駛,中央財源中斷,百姓饑荒嚴重,封建政權受到威脅,為保障運河暢通,必須立即治河。
明朝仇英 南都繁華圖
面對肆虐的水患,康熙帝表現(xiàn)得寢室難安,他雖主持多次制定治水規(guī)劃,卻許久不能實施,主要原因是資金不足,百姓貧困,三藩又相繼叛亂,所以治河工程一拖再拖。
所以,三藩稍微安定了點,就立馬開始修河,他任用水利專家靳輔和陳潢用“以堤束
水,借水攻沙”的方法,再加上一些輔助性工程,如開中河、修堤坡等,確實收到了成效。這方面劇情都已經(jīng)講到,不再劇透。
靳輔治理工程得到了康熙皇帝的全力支持,現(xiàn)在看來,康熙在當年確定的興修水利舉措確屬很不容易,因為自康熙十四歲親政到康熙十七年,前后共十一年時間,其間正是清廷多事之秋,而且不斷地打仗,都需要花錢,在這種情祝下。年輕有為的康熙皇帝能做出如此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決策,的確對治國安邦作用巨大。
靳輔也沒有辜負康熙,他革新了河道上的腐敗,確保工程健康地運行下去,康熙多次南巡,其實就是視察治河工程的。
隨著黃淮被整治好,運河疏通,剛剛立國50年的清王朝終于開始繁榮起來,運河沿岸的揚州和淮安富甲天下,尤其是淮安,是黃淮和運河的交匯之處,極為重要,淮安安定則天下安寧。
淮安清口樞紐
揚州鹽商天下聞名,淮揚菜博納百川,就形成于清朝,今天也是我們國宴的代表。
淮河治理大功告成之日,也同樣是清廷天下大治之日。當時,從邊疆到內(nèi)地,從長城內(nèi)外到大江南北,處處呈現(xiàn)百廢待興的景象,清王朝終于穩(wěn)定下來了。
康熙皇帝
不過這部劇并非一味歌功頌德,也暴露出很多清王朝當時的問題。
第一個就是吏治腐壞,我們看出,清王朝可以說從上到下無一不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甚至連修河的保命錢也要貪污,中間的火耗十分嚴重,白白浪費,雖然靳輔是好官,但是他只能管河道,管不到天下。
這個問題,后來被雍正解決了,火耗歸公,通過強有力的反腐,整頓了吏治,事實證明,只有一把手下定決心反腐,才能成功。
第二個就是康熙用人上太重人情味,過于偏袒滿人和自身從小的發(fā)小,所以高士奇不敢辦阿席熙也是如此,后來果然康熙未能保住靳輔,康熙二十七年,靳輔、陳潢被人以“屯田擾民”的罪名參劾而遭撤職,郁郁而終。吏治的改革同樣要雍正皇帝大刀闊斧改革下。
雍正皇帝
所以,清朝末年,同樣和明朝末年一樣,黃河再度泛濫,一發(fā)不可收拾,康熙所說的穩(wěn)定黃河一百年,真的只有一百年。
近代史時期,外有英法強敵入侵,內(nèi)有太平天府起義,國難下,黃河淮河一起發(fā)難,仿佛在向上天控訴不公。
可是,上天或許看當時的中國太苦了,意外送給中國一個大禮。
那就是黃河改道了,天佑中華。
1855年8月1日(清咸豐五年六月十九日),黃河在河南蘭考北岸銅瓦廂決口。
洶涌的黃河水像黃龍一樣,沒有向南流去,反而向北流去。
當時的清政府忙著抵御外敵,無暇顧及黃河,放任它流去,一時間黃水浩瀚奔騰,水面橫寬數(shù)十里甚至數(shù)百余里不等。一夜之間,黃水北瀉,豫、魯、直三省的許多地區(qū)頓被殃及。
然而,奇跡發(fā)生了。
黃河這次依靠自身的黃龍沖刷出了河道,流入山東水系后,從山東入海。
就這樣,黃河奇跡般地改變了河道,從蘇北入海,一下子變成了山東入海。
更加神奇的是,因為淮河是在蘇北流經(jīng)的,黃河奪取淮河水道,導致黃河、淮河年年泛濫,而山東等北方地區(qū)年年干旱。
黃河流經(jīng)山東后,黃河和淮河分家了,皖北和蘇北不再洪澇了,山東不再干旱了,一下子都解決了。
只不過還留下一個尾巴,淮河沒有入???,只能流入洪澤湖,借助長江入海。
民國時期,戰(zhàn)亂頻繁,沒有人管淮河。
新中國之后,在毛澤東“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呼吁下,從1950年11月起,這場動員三百萬民夫,波及河南山東江蘇安徽各省的“治淮工程”正式開始。第一期工程僅用八個月,就修筑堤壩2191公里,初步做到“小雨免災,大雨減災”。淮河流域,也在1951年11月,迎來了久違的大豐收。
治理淮河,新中國經(jīng)歷了十多年的摸索,最終才治好了淮河。
這期間還有1963年和1965年兩次洪水泛濫,到了1968年,基本上淮河入海道才修好,距離1951年開始修淮河已經(jīng)17年之久了。此外,除了1975年和1991年淮河發(fā)過兩次洪水之外,淮河基本上平靜。如今的淮河已經(jīng)30年沒有發(fā)過水患了,堪稱奇跡。
而貧窮已久的安徽,終于有了休生養(yǎng)息的機會,成為了著名的糧倉,根據(jù)統(tǒng)計,2019年全國各省糧食產(chǎn)量排名,第一名黑龍江省7503萬噸,第二名河南省6695萬噸,第三名山東省5357萬噸。安徽省排名第四,糧食產(chǎn)量4054萬噸。高于河北和江蘇、四川的產(chǎn)量,說明水利的重要性,安徽從年年發(fā)水災的物質貧瘠省變成了全國排名第四的糧倉,百姓在也不用逃難討飯了。
就連《鳳陽花鼓》中唱的鳳陽縣,如今也逐漸富裕了,不僅有了糧食,還做成了面粉,全國銷售。趕上了好時代,鳳陽縣早也不會十年就有九年荒了,鳳陽真的成了好地方。
淮安樞紐
今天的淮河,也不再泛濫,正如那座以淮河得名的城市名字一樣:
真的淮安了。
天下長河,在今天新中國,才真正得到了實施。
參考文獻 :
1.趙之恒等.圣祖仁皇帝圣訓「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
2.張含英.黃河治理綱要「M].北京.1981
3.史念海.黃河流域諸河流域的演變與治理「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9
4.侯仁之.靳輔治河始末[[J].史學年報,1936 (2)
5.譚其驟.黃河與運河的變遷[[J].地理知識,1955 (8)
6.淮河流域規(guī)劃與治小組.淮河流域規(guī)劃與治理「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7
7.于文善.淮河流域災害與治理「M].黃山:黃山書社,2002
前面多喜歡于振甲,后面就十倍百倍千倍的討厭他。最后一集,這討厭達到頂峰。
于振甲就是鍵盤俠的代表。眼高手低,只會標榜自己,外加挑剔指責別人。 40集又開始標榜自己,說要在衙門里養(yǎng)雞種菜,換來的卻是郭河叔憤怒的指責和嘲諷。郭河叔是老河務了,一看就知道于振甲不中用。作為河道官員,必須多去河道走動、查看,哪能沒事就坐衙門呢?估計也氣于振甲過去的所作所為吧。畢竟王胖子這種腦滿腸肥的上官,他也伺候了,偏偏不伺候于振甲。 于振甲不懂河務,不看河道,卻總是對靳輔陳潢這樣一頭扎在河務上的人指手畫腳。都做了河道總督,依舊不肯好好學習河務,也聽不進前輩意見。否則即使他蠢鈍無能,那根據(jù)封伯懿當初治理蕭家渡的辦法,也未必大水一來就潰決。河道上像封伯懿、彭景明、郭河叔這樣的好官員多的是。他自己狗屁不懂,可以虛心請教別人,也不至于讓黃河決口多處。 而且是真不拿百姓的血汗錢當錢,不拿百姓的命當命啊。平時看起來清廉、節(jié)儉、愛惜民力,其實造的每一次孽,他一百輩子也還不上。 以前朝廷每年往河道撥款二百多萬兩,還不夠用,靳輔和陳潢把自己薪俸都搭上去了。十幾年下來,耗費人力心力無數(shù),換來黃河安瀾。他自己理解不了人家治水的法子,總能看到人家治水的成果。這都不能讓他信服,口口聲聲說人家造的是怪物,拆毀耗費巨資建造的減水壩。浪費了多少錢多少人?他生生世世也還不上。 三省幾百萬百姓的性命(還是第二次了),換來他一個痛改前非。不值啊。 以前沒事就人云亦云污蔑靳輔陳潢人品,討厭至及。也不想想自己害蕭家渡決口那次,幾乎斷送靳輔陳潢性命,他給人家道過歉嗎?每次看到人家就趾高氣揚的甩冷臉,沒有半點良心。十幾年過去,靳輔老臣寒心,陳潢抱憾而亡,物是人非,誰稀罕聽他一句對不起。配嗎? 現(xiàn)在看到他痛陳己過就惡心,蕭家渡決口的時候,都沒這么討厭他。 他那時候就該跟自己老婆一起上吊。
不過有一說一,我覺得于振甲能繼續(xù)活著做高官,并不是因為康熙莫名其妙偏愛他,而是因為于振甲剛愎自用,外行指揮內(nèi)行,按康熙的意思深挖下河,替康熙背了決堤的鍋。雖然于振甲不是特地媚上主動背鍋,并且他自己本身也有大過,但也確實沒讓水濺到康熙身上。
康熙實在是……讓我無話可說。
與其他劇一般虎頭蛇尾不同,天下長河開局平平,前期傳奇感過重沖淡了正味,到了31集就如同蕭家渡合龍一般,兩條線正式匯集,整個劇情一瀉而下,滔滔千里,余味無窮。尤其最后三集,矛盾進入了尾聲,情感爆發(fā),結局圓滿又悲哀,讓人百感交集,慨嘆無盡。 ◎康熙:栓q,這可能是朕被“黑”的最慘的一次 張挺是塑造了一個跟固有印象很有差別的康熙。我前期看劇的時候,還以為康熙會被寫成一個有瑕疵的英主。誰知張挺反其道而行之,讓康熙在權力之下不斷的被扭曲被異化,暴露了康熙圣名之下的陰暗一面。 劇中對康熙的批判是多于歌頌的,這也是我越看越“不對味”的來源。不得不說,天下長河里的康熙是跳出傳統(tǒng)評價,令人耳目一新的。這個角色發(fā)力在后程,尤其是最后10集,康熙一步一步掉進了權力和自大的陷阱,一點一點地剝落人性,暴露出封建君王的本質。作為最高統(tǒng)治者,一要獲取權力,二要鞏固權力,三要擴展權力。在這條道路上,需要不斷斗爭,不斷犧牲。誰都可以成為犧牲品,哪怕是為國家立下汗馬功勞的靳輔陳潢。 康熙一開始從政治斗爭的平衡者逐漸演變成政治風暴的發(fā)起者,從被動轉向主動,從赤誠熱烈轉向深不可測,很難說他和皇權誰改變了誰。他們既共生也互斥,從最后的結局看,康熙是被打敗的那個。 粉墨登場的不一定是真的小丑,人把持不住自己的本心,就會是真的小丑,哪怕他坐在至高無上的位子上。 ◎陳潢:不爭一世爭萬世,真正的功業(yè)會寫在人心里 陳潢是本劇里我最喜歡最打動我的角色,從頭至尾熠熠生輝。對陳潢,我已經(jīng)寫了太多。編劇也是用很正的手法去寫他,從初遇的侃侃而談成竹在胸,到大河邊深夜論名,再到星宿海源頭述說前人,再到每一次治河的爭論,任勞任怨泡在泥湯里,到蕭家渡合龍的感動的淚水,再到抗旨不遵被拿問到京,再到獄神廟寫下河防術要,再到最后的道別和隕落… 陳潢是幸運的,他自己不止一次慨嘆過這種幸運。一是前明潘季馴留下寶貴的經(jīng)驗和思路,二是可以被康熙知遇,三是還遇到了可以幫他遮風擋雨讓他安心實現(xiàn)理想的靳輔,四是整個國家向上而行生機勃勃。天時地利人和竟被陳潢占了個全,還擁有康熙的一份難得的私人情誼,誰說不幸運呢。 他跟康熙最終走向決裂,是因為康熙要他忠君,他卻始終忠于的是黃河,是理想,是人民,是無數(shù)前人后人的美好愿景。跟康熙相反,他是越往后越跳出了功利名這個圈子,他已經(jīng)不需要誰來肯定他,評價他。 他的名字和黃河連在一起,他實現(xiàn)了他說的,此生畢于黃河。雕像會斑駁,廟宇會腐朽,真正的功業(yè)會口口相傳,最終寫在人心里。 ◎靳輔:無怨無悔,靜水流深;珠聯(lián)璧合,非他不可 靳輔相比于康熙和陳潢,層次不如康熙多,高光要比陳潢少,但是在他這里,收獲了最多的感動。他既有官場的手腕老于世情,又有一顆樸素炙熱的真心。在康熙和陳潢之間,他巧妙地平衡、傳遞,替陳潢遮風擋雨,也給康熙做足面子。 如果說康熙是天下,陳潢是長河,那靳輔就是能把這四個字連在一起的關鍵。沒有靳輔,陳潢只能空有抱負,康熙只能望河生嘆。做事難,難做事?;嗣磕瓿⒛敲炊嚆y子投在河里連個響都聽不見,君要恨你,臣也要恨你。靳輔最終成為了孤臣,居然還被康熙利用成為打擊明珠的靶子??蓢@,可嘆。 靳輔是忠君的,但他更是忠民的。他能理解康熙,正如他也能和解于振甲。陳潢故去,他也毫無留戀。十幾年共同治河的情誼,是友人更是親人,共同締造了這么大的事業(yè),此生無悔罷。 唯一遺憾,可能就是目睹陳潢被摧折卻毫無辦法,他竟要求索額圖向康熙轉告難逃史筆如鐵,最終選擇了和陳潢站在一起。 天下長河最好的一點是,它始終關照的是人,是天下許許多多的人。沒有因為這樣的宏大命題,就站在統(tǒng)治者的立場上一味簡單的歌頌。靳輔、陳潢始終以民心為本心,以治河為安民。在面對君權和人民利益的沖突時,毫不猶豫地與這片土地的人民站在一起。宏大之所以宏大,是因為人心的映照。天下長河,是一部氣質獨特的歷史傳奇劇,值得一看。
老實說,最初看到《天下長河》的劇名和封面,我是沒什么興趣的。首先我是個歷史文盲,對歷史既缺乏認知,也興趣寥寥。只是恰逢劇荒,聽說這部口碑還行,就打算試一試。雖然我?guī)缀鯖]有完全認認真真看完過任何一部國產(chǎn)歷史劇,但偶爾看過的片段還是讓我對國產(chǎn)歷史劇有個擺脫不掉的刻板印象——要么是油腔滑調(diào)愛耍小聰明的戲說,要么是總板著面孔一本正經(jīng)端著的所謂正劇。總而言之,土了吧唧,沒啥意思。
《天下長河》最初鋪墊的兩集我看了,仍不以為然,感覺特效假,也沒啥新意。這個階段,此前我對這類題材的刻板印象仍未消除。直到劇中出現(xiàn)喜劇色彩,才逐漸有些刮目相看。因為那種喜劇色彩跟我過去留下印象的歷史戲說劇氣質頗有不同。導演的作者特性個人色彩此刻開始浮現(xiàn)。不是一般的搞笑,而是帶有荒唐色彩的黑色幽默。幾個主角趕考、揭榜的橋段,敘事節(jié)奏張弛有度,視聽語言頗有心思,已經(jīng)完全區(qū)別于大多數(shù)國產(chǎn)劇的境界。這時我開始覺得,有點意思了。
越往后看,越發(fā)感到張挺導演作為編劇和導演的杰出能力,由正眼相看到最終不能自已五體投地。
其實這部劇我沒有一口氣追完,中間有時會斷開一兩天看看別的。不是因為不夠吸引,而是那是我已經(jīng)隱約有種不舍的感覺。好容易趕上一部好劇,實在不忍那么快就看完了。那就假裝從容,壓著速度看吧。
昨天終于追完。最后兩集,哭了幾場。三點多追完,心情不能平靜,四點多才睡著。中間又醒來,12小時過去了,恨自己安利能力不夠,推不出去。只好坐下來,多寫一點,說說感受??磿r已感慨萬千,五味雜陳。至今落筆,未能平靜。
劇情和人物我不想多說,還是希望愿意看的人,自己去看。我想從作品屬性來說,為什么我會如此被它打動。
首先我要表明,我對歷史史實的認知幾乎為0。所以對于本劇的感受與評價,可說和所謂歷史全無關系。它是否符合歷史,我無從判斷。對我而言,這只是一個寓言。權當是虛構故事來看。會不會將它與真實歷史對號入座,那是另一回事。
片方拿8.2分的數(shù)據(jù)作宣傳用,在我這里卻是低估。我認為它完全值得更高的分數(shù),因為它在中國文藝作品——至少時下作品中是相當可貴的稀有之物。我看過不少質量遠不如它的作品,有國產(chǎn)的,也有國外的,分數(shù)都更高。假如有人能夠讓我相信,之所以我會有此結論,完全是因為我對國產(chǎn)歷史劇的孤陋寡聞,屬于沒見過世面的無知妄言——我會非常高興。
作為文藝愛好者,我會被《天下長河》如此打動主要有幾個原因。
第一,我喜歡那些關注現(xiàn)實,與現(xiàn)實對話的作品;
第二,我愛理想主義者。
我不知道《天下長河》里所述劇情是否符合史實,但既然片方掛牌“歷史傳奇劇”,沾上“傳奇”二字,我就會從“藝術真實”的角度去衡量作品。
中國不是沒有關注現(xiàn)實的作品,但我認為,在程度、深度、力度方面是有所區(qū)別的。
《長河》的立意,讓我非常驚喜。我看過不少國產(chǎn)影視現(xiàn)實主義悲劇,舉凡有批判現(xiàn)實成分的作品,多半是呈現(xiàn)苦難,渲染不幸,即便有剖析、有反思,也多止步于權力最高層,更別提對整個社會的運行體系發(fā)起質疑和進攻,指出在加害者和受害者以及身兼兩職的人群中,所有人都會付出代價,都是犧牲品概莫能外的事實。
我們的很多作品,都僅僅是在有選擇地展示傷痕,借傷痕煽情的存在。最后哭一鼻子,嘆口氣,逆來順受地活下去——并不追問造成那一切后果的原因,或歸于偶然,或歸于命運,在群眾里揪出幾個惡人結案,再給受害者送幾頂高帽子。
長河關注所有人在這皇權系統(tǒng)龐大機器中的處境。追問何以至此。正如靳輔讓索額圖轉告皇上那句所言——史筆如鐵——史筆是否真的如鐵我是存疑的,但冥冥之中總有真相。如果真相值得被認識,那自然每個人都是這真相的一部分——我們究竟何以至此。而坐在這皇權中至高無上位置上的人,當然也逃不過這樣的追問。
這是張挺老師的可貴。他追問這一切,卻非以善惡論處。論人善惡簡單,看清立場不同的人之處境困難。張老師選擇了更難的那一邊。但該點到的,都點了,不回避,也不和稀泥。塑造些惡人,讓惡人擔責、背鍋,在創(chuàng)作上顯然是更討巧的做法,既省事兒也更容易被理解。但這樣一來,真正的問題必將被遮蔽。因為道德不是人類社會的解藥。這種廉價的藥方誰都能開,卻無法執(zhí)行。
在中國,書寫理想主義者的敘事中,我們常看到這樣的態(tài)度——要么是不顧實際地一味唱高調(diào);要么是呈現(xiàn)理想主義者的隕落與犧牲,以哀傷姿態(tài)表達世事的無解與無奈——或空洞虛偽,或沉郁沮喪。
《長河》對理想主義者的書寫,尤其讓我動容。從現(xiàn)實層面來講,劇里貫徹理想主義的靳輔與陳潢可以說都“不得好死”了,導演沒有回避這個現(xiàn)實,但又超越了現(xiàn)實——他用盡所有表達在證明,最終的贏家還是陳潢靳輔他們,因為只有他們脫離了那個皇權的評價體系。其實大家都是犧牲品,但他們贏過了所有人。這樣的書寫,是對理想主義者最大的敬意。
在歷經(jīng)四十集的追問和理想主義者“不得好死”的結局里,張挺導演給出的回答卻如此有力,充滿信念——雖有悲涼,卻無媚骨,只有矢志不渝只屬于理想主義者飄蕩在天地之間永不消弭的少年意氣。
他沒有把犧牲和付出代價以失敗命之。即便是死亡,也是那樣浪漫和詩意。這種雖然無比沉重卻仍然飛揚的筆調(diào)太讓人動容了。
劇終,那個雄心壯志意氣風發(fā)的康熙終于不復當年,一身衰弱之相,眼神凄惶——他走進河伯廟,看到百姓自發(fā)為靳輔陳潢立的雕像。高高在上被供奉著,卻一言不發(fā),就連帝王也只能屈居于下。在陰陽兩隔之間,君臣皆不再發(fā)一言,靳輔陳潢身后轟然響起河道邊生生不息的號子聲?;噬县E著身子,轉向鏡頭。與鏡頭外的我們對視。正如靳輔所言,“史筆如鐵”,那個成就大業(yè)的康熙,終究也躲不過后人的評說。而在他的眼睛里,我們又看到了什么?
每每高潮戲份,張挺導演的視聽語言都這樣打動人心。我為國產(chǎn)劇中出現(xiàn)這樣既關懷現(xiàn)實又歌頌理想還如此浪漫飛揚的作品,感到由衷的震撼和高興。
敬陳潢,敬靳輔,敬張挺,敬天下每個堅守信念的理想主義者。
劇中呈現(xiàn)了封建官場的三種典型官員:庸官,弄臣,能吏
歷史傳奇大劇《天下長河》,主要講述的是清朝康熙年間的黃河治理。自古以來,治水就是“為政之要”。古人有云,“洵乎井田之后,水利之有關于民生國計,而古之循良,無不以此為為政之先務也”。
《天才長河》圍繞靳輔(黃志忠 飾)、陳潢(尹昉 飾)等人的治河故事展開,也宕開一筆,濃墨重彩書寫了陳潢(尹昉 飾)、高士奇(陸思宇 飾)、徐乾學(趙麒 飾)這三名科考學子的命運線。
這看似閑筆,實則大有深意。因為治水史背后,也是一部治吏史,治水的成敗取決于治吏的成效。
為何這么說呢?劇中陳潢與康熙(羅晉 飾演)對談時,曾談到治水有“五難”——人事難、方向難、堅持難、財政難、百姓難。其中的人事難、方向難、堅持難、財政難,又與治吏難息息相關。
封建王朝的治水、賑災事務,歷來是利藪之地、油水之地,也就成了必貪之地,官員之舞弊行為時有發(fā)生。如若朝廷撥下的公帑,被層層盤剝、克扣,被官吏冒賑侵賑、私飽囊橐,甚至與朝中大臣形成盤根錯節(jié)的利益勾結,那么治水就不可能順利行進。
很簡單,錢被貪了,治水工程就只能偷工減料、敷衍了事,河是治不了的,民心更是散了。
所以,治河的關鍵不僅僅在于治河的理念與技術,也在于由誰來治河,治河時的政治生態(tài)如何——這些正是“吏治”的內(nèi)容。
《天下長河》以三個科考學子陳潢、高士奇、徐乾學為典型樣本,讓觀眾窺見封建王朝的官員眾生相。
三個人物,代表了官場中最典型的三種官員。治河能不能成,就看這三種官員的博弈,誰最終占據(jù)上風。
庸官:徐乾學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徐乾學,那么就是“庸”,他堪稱庸官之典型。
劇集一開始就揭示他的人格底色。每逢科舉之時,學子們紛紛登門拜相府,納蘭明珠(公磊 飾)起步千余兩,索額圖(梁冠華 飾)略高。通俗點說,就是通過走后門買官。好處費決定了官位的大小,買者心甘,賣者情愿。
徐乾學加入買官行列,傾家蕩產(chǎn)準備了江南的萬畝良田“進貢”,終于得到索額圖青眼,高中探花。接著就上演了一出“范進中舉”,徐乾學差點就傻掉了,好在高士奇一巴掌拍醒了他。
這一刻,倒有點徐乾學日后命運的縮影。他沒有主見,缺乏意志,個性太慫,在官場中時常是“懵圈”的狀態(tài),只能被人像皮球一樣拍來拍去,拍一下才能醒悟過來。哪怕是探花,哪怕幾度成為康熙的欽差,他都被其他官員看不起,被耍得團團轉。
官場中不乏這樣的“庸官”。他不是天生的大奸大惡之人,也不是貪得無厭之人,但他太庸碌太麻木,既不清醒,也無擔當,既無作為,也不算干凈。想著狐假虎威,可一旦被拆穿,立即下跪求饒,到處認爹。
到最后,他只能隨波逐流,抱著權臣的大腿,像提線木偶一樣被人操縱,尸位素餐,精神萎靡遇事推諉,昏昏沉沉無所作為。
官場上的貪官自然可惡,可這種庸官的危害也不小。在其位不謀其政,得過且過,欺上瞞下,增加了政令的推行成本,阻礙了改革的進一步深化。他們心不與民謀,力不為民出,自然也不得民心。
弄臣:高士奇
相較之下,高士奇就精明多了。他是封建官場上那些混得比較好的人的縮影,他屬于“弄臣”。
高士奇有“能臣”的一面。自詡“江南第一才子”的他,確有奇才,一針見血道出康熙初期種種社會積弊。如果他的天才運用得當,他或有可能成為能臣。
他終究沒有走上這條路。高士奇對于功名同樣汲汲以求,科考之前他也給索額圖送帖了。奈何,他的恃才傲物沒被索額圖瞧上,還被納蘭明珠打壓,科考的機遇被私下“褫奪”。理想的破滅,讓高士奇成為精致利己主義之徒。他先是投靠索額圖,受挫后,轉而投靠納蘭明珠。并尋得機會,在康熙面前大露一手,從此平步青云。
不可否認,高士奇很有能力,但他終究是“弄臣”。“能臣”與“弄臣”的本質差別在于,是否敢于“抗君之命”,“以成國之大利”。能臣敢于為了天下社稷,反抗帝王意見;而弄臣的一切行為的出發(fā)點,都是為了討好帝王。比如高士奇早早就收買康熙身旁的貼身太監(jiān),把康熙的喜好拿捏得一清二楚,投康熙所好,也愈發(fā)得到康熙的信賴。
所以,弄臣的人性往往很復雜,他游離于清與濁、廉與貪、儉與奢、干練與庸碌、真誠與虛偽之間,時間一久,很容易就成為“老油條”。進而言之,納蘭明珠、索額圖,不正是“弄臣”之巔峰嗎?他們深諳康熙秉性,既能幫康熙辦事,也始終惦記自己的小九九,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交結朋黨,以權謀私。
總之,哪怕弄臣有辦事得力的一面,但墻頭草的屬性注定了,他們的主要精力都用來揣摩帝王的心思,并最終將帝王的寵愛轉換為謀利的工具。好在康熙是明君,還是能夠看穿高士奇,時不時給他一個嚴肅提醒,不至于讓他有出格舉動;可如果是昏君身邊圍繞著一幫弄臣,只會加速王朝的衰敗。
能吏:陳潢
陳潢是官場中的清官能吏。他身上有著中華文化所推崇并延續(xù)至今的寶貴人格,即推崇大道、正義、公理,奉法守職、剛直不阿、不畏權勢,對于悖道、枉義、害理之事,絕不妥協(xié)、絕不同流合污。
科考前,三人中他是唯一一個沒有給相爺送帖子的。哪怕科舉考試愈發(fā)顯得不正義了,他仍然堅守著個人的正義。
他同樣有功名之心,但不是為了發(fā)財。依儒家的政治哲學,治國平天下是人間最神圣偉大的事業(yè)。所以,陳潢想要參與公事、踐履道義,履行君子士大夫的天賦使命。他是天才的治水專家,在二十多歲的年紀寫下令靳輔和康熙都推崇不已的治河之書。
在第九集,靳輔與陳潢有一次人生選擇的討論。靳輔疑惑發(fā)問陳潢才大如海,怎會甘愿屈居幕僚。如果他考取功名,皇帝又賞識他,那么前途無量。陳潢沒有否認自己功名之心,可若是讓他入朝為官,整日壓榨部屬、賄賂上司,又如何能夠施展心中抱負。
他進而說道,無論是大禹開山治水,李冰修建都江堰,還是明朝的潘季馴,無論他們生前是大官亦或帝王,在百姓看來皆不如他們做過的事情?!拔乙鲞@樣的人”,他無所謂自己有沒有官做,他的志向在于讓黃河安瀾,創(chuàng)立不世之功。
因為心有大義,所以陳潢面見康熙時不卑不亢,敢于當著康熙的面為靳輔喊冤;他廉潔無私,哪怕治水是別人眼中的“肥差”,他不貪不黷、不拿不要;治水必躬親,他親力親為,苦干實干,寒天雪地里與靳輔長途跋涉丈量黃河……
如果說清官能吏有什么不足,就在于他們過于耿直、不懂變通,有時會得罪人,包括老百姓。譬如在河道遷居過程中,當老百姓不愿離開家園時,陳潢就會強行拆掉房屋。在靳輔的批評下,陳潢很快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劇中與陳潢形成有趣對照的是于成龍。他同樣是清官能吏,一出場時多少有些教條主義,但在與靳輔等人的交鋒中也會慢慢改變?!短煜麻L河》在人物刻畫上沒有走極端,好人亦有不足,讓人性更加豐富可信。
通過徐乾學、高士奇以及陳潢的典型人物刻畫,《天下長河》揭示了封建官場的眾生相,揭示治水背后的治吏問題。試想一下,如果治水過程中,處處是庸官,是貪官,是一心投皇帝喜好的弄臣,這涉及多方利益、阻力頗多的治水工程會順利嗎?誠如劇中臺詞所說“朝政清,黃河才能清”,任何改革的推行,都需要朝政清朗,治水尤甚。
正所謂,“國家大事,唯賞與罰。賞當其勞,無功者自退;罰當其罪,為惡者咸懼”。朝政清朗,就需要激濁揚清,善用懲戒激勵制度,形成優(yōu)勝劣汰的政治氣候,讓敢擔當、會做事的清官能吏優(yōu)先提拔重用,讓曲意逢迎的弄臣及時懸崖勒馬、把心思用在正道上,并讓貪贓枉法、庸碌無為者被懲處、被冷落。
治政必先治吏,唯吏治清朗,方盛世可期。《天下長河》既是講治河,又是說治吏,也道明了康熙盛世的由來。
目前看算是比較新穎的選題,河道治理工程一直是歷朝歷代的重點,但卻鮮少有關注到這塊的影視作品,在中國治河史上有不少名人志士都應該值得被人記得,立意不錯,好評
因吹斯汀,前世你是君我是臣,現(xiàn)在我為君你為臣了,好想看虐渣爹。我重刷鶴唳華亭后的怨念太深,看完七集了,太好看了,終于又有能看的國產(chǎn)古裝劇了,可是一想到他們的結局就好悲傷啊,可是想想這又挺真實的,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世間既能做個為百姓辦事的好官又能保護自己的寥寥無幾,更多的人都在灰色地帶。在浮沉中左右逢源。又想到鶴唳華亭了,君子行路,不但要提防小人對自己的傷害,更要提防和小人對抗之時自己對自己的傷害,所以道比術要難得多。靳輔和陳潢都是不喜用術的人,渣爹這回和阿寶一個屬性了。
借古鑒今,今日抗疫何異于昔時防川。
圣祖康熙素有寬仁之名,本劇從康熙年間黃河治理切入,生動地展現(xiàn)了一個所謂“好皇帝”領導的封建專治體質對平民敲骨吸髓般的壓榨和剝削;鞭辟入里地講述了帝王權術、官宦黨爭對真理和個人意志的碾壓和戕害。同樣涉及平三藩、收臺灣、征葛爾丹、明索之爭等歷史事件,本劇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對二十一年前《康熙王朝》王侯將相敘事的反寫,是給那些動輒喜歡共情統(tǒng)治者的觀眾的一記耳光。
一集里面大部分劇情都是水的,沒多少有效推動,演員在這動不動就是大特寫獨白,幾個權謀老臣演的都沒啥智商似的,全在謳歌忠臣,黃志忠永遠臉上寫著:我是海瑞
嚴肅又搞笑,歷史正劇「天下長河」參考文獻:王光?!敦澒俚淖晕倚摒B(yǎng)》柔兒《貪污會計學》徐乾學《行賄的藝術》高士奇《擂鼓四通》陳潢《河伯的前世今生》索額圖《金碗詩集》明珠《琉璃蛋的制作工藝》(插圖版)康熙《我與索相、明相之方法演技》于振甲《吾日三省吾身》靳輔《十種濤聲》(注:以上書籍皆為本人杜撰,請勿在各大書店檢索。)
這部劇的臺詞太犀利了,徐乾學對高士奇說世上有你我這樣的人,哪里有陳天一活的地方啊,也算是總結到位了!
看片花說劇組專門挖了一條“黃河”,置景用了五個月,劇中畫面呈現(xiàn)的質感確實很不錯,守河的百姓們滾下堤壩那一幕看得非常揪心
我果然還是比較吃黃志忠演這種剛直型的角色,“你們家主子要替我洗罪,可是我無罪可洗”,這鐵骨錚錚的臺詞他說出來就超級有說服力!
1.國產(chǎn)劇有這樣的結尾,沒弄個大團圓,很不錯啊。2.高鶚說有時候清官比貪官的危害更大,于震甲真是很好的說明了這一點。3.正面人物一直很難塑造,靳輔陳潢有點扁平化,除了靳輔更懂官場、陳潢更懂治河外,有時候找不到兩人的分別,一樣的耿直孤介。
挺有趣的,不全都是那種比較嚴肅的劇情。“我可是探花啊。”委委屈屈可可愛愛的徐乾學,前一秒光鮮亮麗,下一秒社畜上班,這人生大起大落實在是太刺激了
羅晉演的好裝逼
這個切入點選的很新穎啊,現(xiàn)在的觀眾對靳輔陳潢估計都挺陌生的吧,有這么一部劇能講講他們治水的故事也蠻好的,屬于漲知識系列了
羅晉尹昉黃志忠奚美娟等演員的演技真不錯。劇情非常吸引人。服化道也無可挑剔。這部劇還是爸媽推薦提醒我看的。2022年下半年難得的佳作。
好感慨,想當初共擠在一間屋子談天說地歡聲笑語的同僚入仕以后關系都開始變得微妙起來,代入現(xiàn)實中的自己想想,這其實挺唏噓的
很喜歡這一部。有康熙母親,這個真的真的很少出現(xiàn)的人物。
靳輔是我在這部劇里最佩服的人,知禮義卻無迂腐之態(tài), 能言善辯卻不巧舌如簧,深諳官場之道卻不用官場手段,簡直是清流。
最后終于明白片尾曲是什么意思。天地萬物之逆旅,光陰百代之過客,只有黃河之水百年浩浩,奔流不絕。功名利祿者,屈而薨亡者,他們的故事發(fā)生過便存在了,如同百萬因政治博弈而亡的冤魂,永遠留在歷史之中。本年最佳,深刻卻不晦澀,娛樂性故事性任務性兼顧,本是因為演員看的,但導演編劇給我驚喜很大。
黃志忠的造型總讓我聯(lián)想到《大明王朝1566》的海瑞 他在老家光腳站地上潑水的場景。全員演技派 看著就是過癮 完完全全被震撼到了 尤其奚美娟老師!羅晉的演技雖不如大家常對比的陳道明 但也表現(xiàn)出了特色 感覺有在磨礪演技 起碼接住了老戲骨的戲!會追下去??????
羅晉沒有演出康熙一代雄主的氣魄,在擒鰲拜、削三藩之后的康熙,還是《鶴唳華亭》那位唯唯諾諾的皇太子形象。同時朝堂爭斗的權謀部分水平大幅下降,照著《康熙王朝》比大概還差10086個《鶴唳華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