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輕松的片子,黑色幽默不少。。。但還有一個疑點。。。
開始是因為搜索達芬奇而隨意下的這部片子,看完后心情出乎意料的輕松。。
電影是原聲,只知道是歐洲語言,以為是意大利語,上來豆瓣一看大家都說是波蘭語。。。(原來波蘭人叫媽媽也叫old ma呀)
小偷與警察的故事,但是小偷也當了警察(?!);還有一個患了辨識不清癥的爆破專家;還有大師老頭和他的美麗孫女(我早就猜到是爺孫倆咯)加上優(yōu)美的小城風光,讓我看的愜意而自得。
唯一不太明白的是:金毛與姑娘在咖啡館談畫作的價錢時,鏡頭特意拍了老頭背著畫框走過,還險些被車撞,姑娘看了一眼后確定的價格,這,是有什么寓意嗎?
請達人解惑,多謝。
2 ) 輕松的片子我隨便說一點
達芬奇密碼作用,所以之后搜了不少此類作品。偷盜是智慧型的,遠比達芬奇密碼的宗教理念和懸疑更有意思。反正就是看著很爽快,畫面也很不錯,最后是結婚,很像是喜劇。
3 ) 有趣細節(jié)支撐起的電影
非常有意思的電影!雖然整體的劇情一點也不新鮮,看的過程中腦海中時不時浮現出某部電影的影子,但劇情總能在意想不到的時候峰回路轉、水到渠成,而眾多豐富有趣的細節(jié)又使得電影不落俗套。
克拉科夫的風景很漂亮,顯然得益于朱利安家的天臺,當然下象棋的那個地方風景也很好。如果有機會去那里一定要把電影拍攝地好好轉一遍——又一次電影拉動旅游業(yè)的范例。
片子開始的保外就醫(yī)看的有點想笑,某些事情果然是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啊!乍看男主長的有點像Liam Neeson,有一個背面全裸的鏡頭,C6九點半的檔并沒有剪。之所以說這個是因為前幾年也在是C6半夜看的《克蘭先生》,阿蘭·德龍一個類似的鏡頭就給咔嚓掉了。
學到了很多藝術方面史的東西,比如畫面蠟層上的鞋印是二戰(zhàn)時期德國人搶奪這幅畫的時候留下的,比如底板用的是胡桃木,砍了五十年就辨別不出年代了。
還有接頭暗號的橋段,1972年6月18日的歐錦賽,西德對蘇聯(lián),德國隊的名字真知道幾個,于是看到這里又樂了。
編劇印象里標準化的日本人=拿DV到處亂拍+N有禮貌+切腹。其實這應該是歐洲人對日本人的普遍印象吧,原來在德國片里見過一群到處拿相機亂拍的日本游客,看樣現在升級用DV了,但還是一副“連廁所都要拍”的架勢。
炸開路面明顯是模仿《偷天換日》,看到那里我還在想這不是《偷天換日》嗎,結果人家自己馬上就說了,變成笑點了。而且當救護車吊起來的時候,我突然知道以前在豆瓣某看圖猜電影線上活動里看過的某張圖的出處了,問題是現在不知道這張圖在哪= =
一開始就猜到朱利安和那個姑娘會有進展,嘿嘿,果然。
最后夸夸電影的翻譯——我看的是昨晚C6的版本,中間有兩處的翻譯很盡職盡責,一個是胖子的車牌號——明顯是故意埋伏的笑點,另一個是交易地點電梯上的紙條。很多電影里這種地方都會被翻譯漏掉,不懂原文的觀眾就累了。
4 ) 好看的電影就是好電影
神馬新銳導演,神馬第N代導演,神馬意識流電影,很多影評弄的非要人家看不懂才算有文化,才算好電影似的。在我看來,好電影的標準只有一個,就是好看,所以,這是部好電影。
偷竊,不用高科技,連電腦都不用,因為這不是好萊塢電影。
男一號,男二號,都不好看,也不性感,因為這不是好萊塢電影。
沒有槍聲,警察貌似都不配槍,沒有飛車表演(只有很短一段車輛追逐),因為這不是好萊塢電影。
是喜劇,但不是無厘頭,因為這不是周星馳的電影。
但是這是一部好看的電影,節(jié)奏不快不慢,故事交代的清清楚楚,結局皆大歡喜。穿插著波蘭的古典美景,這是一部適合悠閑的慢慢欣賞的作品。
說說亮點:
女主角太象畫中的女孩了,太象了,導演怎么找到的,厲害。
即使偷盜鉆孔也不忘記按時吃飯休息,波蘭人真懂得勞逸結合。
男一號被抓沒有供出男二號,于是男二號把贓物保留,等待男一號出獄還給他,有情有義。
花大錢買假畫的冤大頭是德國人,這是波蘭導演在報二戰(zhàn)的仇。
日本人在車上用攝像機,標準的歐洲人眼中的日本人。
日本人要剖腹,也算是導演保二戰(zhàn)的仇?
國寶還是要留在波蘭,很主流,很河蟹,很政治正確。
5 ) 成熟、高級的幽默
第一次體會波蘭式的幽默,就被深深吸引。
波蘭,提起她,心里就自然涌起這些固有的印象:肖邦的憂郁與才華、居里夫人的智慧與傳奇、華沙的美麗與優(yōu)雅、民族的苦難與哀傷。《波蘭沒有滅亡》,一首國歌,唱盡這民族的榮辱與不屈。
然而,我也一直相信,最高級的幽默感應該孕育于苦痛與絕望,我對波蘭的認知,僅僅是冰山的一角,影片《Vinci》(《盜走達芬奇》)證明了這一點。
欣賞完這波蘭式的喜劇,我對這個民族更加肅然起敬了。
影片里沒有激烈的打斗與追殺,沒有眩目的特效與高超的技藝,只有娓娓道來的故事,讓人忍俊不禁的冷幽默。
幾個細節(jié)現在回味起來,就好像馬三立的《逗你玩兒》和劉寶瑞的《君臣斗》一樣,真的能從心底里傻樂個沒完。這就是最高級的幽默,不胳肢人,不讓人捧腹,只讓你會心一笑,無法忘懷,成為深藏心底的智慧與啟迪。
一個人在上班期間稍事休息,喝喝咖啡,看看報紙,該是最稀松平常的生活習慣,可放在一個幫著盜賊安放炸藥的爆破專家身上,就立刻讓我笑噴了。
這就歐洲人最真實的工作觀念與方式,雷打不動的勞動者自我權益保護意識,已經深如骨髓,化為最自然而然的行為方式。一個小小的細節(jié),自嘲與自賞共存。
影片的喜感是慢慢展開的,包袱抖得一個接一個,脆響、脆響的,不是二踢腳、閃光雷,就是小砸炮,不嚇人,可個頂個的提神兒、抖精神。
意外,劇情的發(fā)展,永遠是意料之外,卻都是情理之中。
嚴密,最玄妙、精彩的設計,絲絲入扣,毫無破綻可言。
平實,傳奇大盜,天才畫家,不可思議的故事,卻發(fā)生在幾個貌似平凡的普通人身上,他們就像我們的鄰居,過著柴米油鹽的生活,卻干著最驚天動地的事情。
溫情,自古忠孝不能兩全,尤利安,卻做到了。他沒有背叛友誼——幫助老朋友完成了偷畫發(fā)財的計劃,雖然他一直表現得力不從心;他沒有違背良心、沒有瀆職犯罪——憑智慧保住了國寶、維護了法律,雖然弄得自己有點兒焦頭爛額;他沒有耽誤前途——他按時參加了法律考試,雖然差點兒跑斷氣;他沒有錯過愛情——無心插柳,命運讓他和天才女畫家相知相愛??傊?,看電影的時候,我會覺得這萬事求完美的哥們兒的確活得夠累的,他的結局也確實太理想化了,可是我實在喜歡這個故事。誰不希望自己的平凡世界里,有不平凡的經歷與可圈可點的美好瞬間呢,尤利安幫我們觀眾實現了這個凡人的夢。
值得再看看,波蘭式的幽默的確別有一番滋味,甚好、甚好!
6 ) 熟悉的Kraków,于是不算影評的碎碎念
Cuma第一次從博物館出來的時候,我才真正開始認真看這部片子,原因就是,那個Czartoryski博物館,我去過。
當初第一次去的時候,那個教堂(就是每次給博物館這條街鏡頭都能看到的那個白色建筑)在整修,到處架著鐵管子,于是腳下深深淺淺地終于找到這個博物館,可惜當時沒看到這幅“波蘭國寶”,因為當時正在辦一個什么現代藝術展。臨走時碰到半路和我問過路的英國老婦人,她也一臉稍有遺憾的樣子。半年多后再去,偏偏趕上個公共假日,休假,這幅“波蘭國寶”始終與我無緣。
而老爺爺買到胡桃木茶幾的那家gallery,也是好生面善,也許就是我曾光顧過的那家里面掛了很多漂亮可愛的小天使雕像的那家;男女主角第一次見面時坐的地方是老城城門入口處的一座雕塑的基座,我也曾經坐在那里曬太陽,只是當時不知道,它后面是克拉科夫美院;劇中人物們每每走過的那些街道和小巷,總也都透露著熟悉的感覺,也許,我也都曾經幾遍幾遍地走過,也許。
所以,即使片子拍得只能算還可以,我也給了個推薦,畢竟,這里的Kraków,不再是電影《辛德勒名單》里那個透露出悲傷的拍攝地,而是,更柔美的,我所熟悉的,散發(fā)著古典氣質的,現代的克拉科夫。
要說克拉科夫是波蘭最美的城市一點也不為過,因為歷史的偏愛,克拉科夫并未受到任何一點二戰(zhàn)戰(zhàn)火的波及,雖然歷史上,它曾經被德國、捷克和奧地利瓜分,但作為波蘭的舊都,至今,它依然完好地保留并展現著它的風情。
當然,這與電影的氛圍稍有出入,但這電影在細節(jié)上,處處在向觀眾表達著克拉科夫這座城市的獨特風情。
Julian家的陽臺風景真是美妙,整個城市盡收眼底,背景那座雙塔的紅色建筑,便是著名的圣瑪麗大教堂,其內保存著存世600多年的斯特維特斯祭壇。而電影里總是聽到的小號聲,就是來自這座教堂的塔樓最高處。在1小時07分30秒的時候,鏡頭展示了小號手的畫面,每到整點,小號手都會在圣瑪麗大教堂的塔頂吹響小號,這是克拉科夫最獨特的報時方式(別的地方一般都是敲響鐘聲),而這小號聲的背后,其實有一個傳說。
據說,是為紀念蒙古軍隊入侵時的一位孤獨的守夜人。當年蒙古軍入侵,守夜人就在尖塔上吹響了宣告敵人入侵的號角,這位勇敢的號手后來被蒙古人射穿了喉嚨,所以為了紀念他,直到現在教堂都還以當年的號角聲來報時,而且更會短暫停頓,以紀念當時被殺的守夜人。
我去旅行時,曾幾次想拍攝小號手,可惜總也沒能成功。而隨著小號聲,帶著從日本歸來的國寶的汽車穿越的那條街道,便是克拉科夫老城廣場的一條主要街道之一。白天的時候,這里熱鬧非凡,紅火的攤位販賣著各種紀念品、傳統(tǒng)食物等等等等,旁邊臨街的咖啡館、餐館也都把座位擺上街道,人們便喝著咖啡或啤酒,坐在路邊,看著優(yōu)美而寧靜的風景曬太陽。
這電影,讓我忽然想起了那旅行時的悠閑。
電影里最讓我深有體會又有笑料的,便是那位爆破工人對工作的態(tài)度。最開始討論工期時,便是嚴格說明“……一天工作8小時,一周五天工作,兩天休息……一共要大概一個月”,而后面,工作到一半,手表鬧鐘一響,工人便立刻停工,坐下休息,邊喝著咖啡吃著三明治邊看著報紙,這真是太真實的波蘭人民工作行為態(tài)度的縮影了,電影中看著覺得確實有點冷幽默,可是生活中,經常會讓人很郁悶(我反正是被郁悶了無數次)
而關于名畫《抱銀鼬的女子》,猶記得,當初上“從遠古到現代的藝術文化”課程時,那位波蘭知名的教授,慷慨激昂激情四射地給我們講解這幅作品的經典之處,可惜聽得不認真,隱約記得,是因為畫中完美地體現了光照在人臉上還有小獸身上的皮膚上所表現出的質感。果然是精深啊……
男主角Cuma的扮演者,30多歲的Robert Wi?ckiewicz是波蘭出名的男演員,雖然那位學習“多文化研究”的室友對這部她們波蘭本土片的評價不高,但她當年還是興沖沖地去電影院看了,據說“完全是為了去看Wi?ckiewicz的”。
電影結尾一句Scen? “z gajowym” dedykuj? Magdzie Bańkowskiej(這里應該是個變格,人名的結尾應該是ka,可能是),說“守林人的情節(jié)獻給(原美院學生)Magdzie Bańkowska”
關于波蘭的貨幣,z?oty(茲羅提)簡寫為z?,非流通貨幣,與人民幣不能直接兌換,電影是04年拍攝的,所以里面說到100萬z?約為20萬歐元,但現在茲羅提升值,匯率是 1歐=約3.4z? (還在持續(xù)升值中,雖然我看不出波蘭生產力有什么發(fā)展,可是貨幣卻一直在升值)
另外說幾句題外話
電影里的警長,一個朋友的男朋友和他長得很像,最主要是頭上的抬頭紋很像
華沙市西有一條街叫Cumy,電影里男主角的名字叫Cuma,念快了,聽上去就是一樣的
影片中警察局的位置,是在克拉科夫的猶太人聚集區(qū)(Kazimierz)內(《辛德勒名單》的外景地之一),1小時38分40秒時的那個鏡頭,可以看到后面的那座猶太教堂,是波蘭現存的最古老的猶太教堂,修建于15世紀
而河岸邊下國際象棋的地方,背景那個有圍墻的建筑,實際上,就是皇宮舊址,現在是博物館
幽默的情節(jié),有趣的角色,輕松的過程,精巧的結局
很輕松愜意的一部偷盜片,比瘋狂的石頭早兩年,女主角畫師很有氣質
將達芬奇的真跡物歸原主值得稱贊,但把贗品賣人家1600萬歐元,真能找到這樣的冤大頭就好了。畫中那個抱銀鼠的女人和畫贗品的姑娘真的好像。那個要切腹的日本人是SB!
呵呵 臉盲癥大叔很可愛。片子有點搞笑。還記得是因為沒得看藍莓之夜去看的。呵呵
很和諧很文藝 調子不是很緊 當成大部頭的匪盜片子當然看不到精彩 一切都很舒服 情調下的淡然
我極其鐘愛的一張畫,整個偷畫過程從頭到尾地展現,有趣且?guī)еR來科普的,最過癮的是真真假假分不清的事情,藝術就是這樣,你說它是藝術它就是,你說它不是,它就成了垃圾,連環(huán)扣,皆大歡喜的樂片子
User Rating: 7.0/10 (485 votes)
Robert Wieckiewicz 長得像張學友,女主角長得像我女朋友(忽略這句)。最終,墻裂的愛國主義情操占領了道德高地,各有所圖,皆大歡喜,這是最好的結局。
很早以前看的,在覺得波蘭語很特別的同時,也覺得劇情合乎我的喜好。我果然比較喜歡看有關Vinci的東西。
找過去的搭檔偷東西,對方竟然干上了警察,沖這個哏就值四星了,后面的結尾比較俗套,還是繼續(xù)四星吧。
即便是擺在盧浮宮的懞娜麗莎也幾度被竊。又一國寶名畫《抱銀鼠的女人》。説道波蘭電影並不只有納粹猶太。那邊的風景也很美那邊的人也是。都說女主角像畫中人還差點。故事情節(jié)同類的也看了不少想到‘惠斯勒的母親’。
按照我陰謀論的思維,一開始老覺得當年大盜是被他兄弟陷害入獄,后來又覺得這是一個畫財兩空的局。劇情不算復雜,只是這個理想主義的結尾讓人覺得這真是一個按勞分配的美好社會。krakow很美,贗畫制作過程很有趣。
7分。作為喜劇片,片中每個犯罪者都舉重若輕,這樣一起名畫偷盜大案似乎從策劃到行動都在嬉笑怒罵談情說愛中就完成了。從笑點到犯罪設計總感覺有點抖機靈,后面似乎看起來有些凌亂,不知道孰真孰假,名畫復制原來這么簡單嗎?說畫幾副畫幾副。
所有人一直想利用的人,其實一直在利用著所有人,當著最大的贏家。
碉堡了、高中時候電影頻道上看的……
平緩的節(jié)奏,讓我非常羨慕的早起可以呼吸到的新鮮空氣,可以了望遠景的大陽臺,讓人覺得這才是生活在地球上,是地球的主宰,而不是整天只能在火柴盒一樣的生活環(huán)境中。好吧,言歸正傳:非常簡易的故事情節(jié)中暗藏幾個大彩蛋,只有在最后一分鐘才精確地知道真相。
機智、生動、有趣的波蘭犯罪喜劇片,前半段鋪墊稍微有點長,但高潮時波折疊起、環(huán)環(huán)緊扣,結局也很圓滿。觀影過程很開心,嘿嘿~~
Ending is a little funny
精彩紛呈的盜竊過程,令我拍案叫“絕絕絕絕絕”!影片的結尾,竟然如此的甜蜜、溫馨、美好!真是讓我意想不到呀!
太搞笑了——患辨別不清癥的爆破家、4個買了假畫的傻子、哮喘肥哥、自以為是的警察,(金毛)身為警察的朋友、偷完后繼續(xù)自愿回去坐牢的小偷、可愛的臨摹高手、熱愛藝術的繪畫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