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男人av资源网站无码不卡,在线精品网站色欲,国产欧美精品 一区二区三区,自拍偷亚洲成在线观看

真心半解

劇情片美國2020

主演:莉婭·劉易斯  丹尼爾·迪默  艾麗克西斯·勒梅爾  沃爾夫岡·諾沃格拉茨  鄒兆龍  貝琦·安·貝克  恩里克·穆西安諾  麥金太爾·狄克遜  凱瑟琳·科廷  亞歷克·廷徹  邦妮·弗蘭納里  泰勒·克羅澤  斯潘塞·沃瓦克  帕特里克·約翰遜  加比·薩默斯  亞歷山卓·巴格特  馬克·德巴格  喬納·福爾肯  

導演:伍思薇

播放地址

 劇照

真心半解 劇照 NO.1真心半解 劇照 NO.2真心半解 劇照 NO.3真心半解 劇照 NO.4真心半解 劇照 NO.5真心半解 劇照 NO.6真心半解 劇照 NO.13真心半解 劇照 NO.14真心半解 劇照 NO.15真心半解 劇照 NO.16真心半解 劇照 NO.17真心半解 劇照 NO.18真心半解 劇照 NO.19真心半解 劇照 NO.20
更新時間:2023-08-11 00:53

詳細劇情

個性體貼的運動健將保羅愛上了學校?;?,但他實在不善言辭,于是決定僱用內(nèi)向的高材生艾莉幫他展開追求,毫不相干的兩人也因此成為朋友。然而,艾莉發(fā)現(xiàn)自己竟然也對?;óa(chǎn)生好感,她和保羅的友誼因此變得複雜。本片為編劇兼導演伍思薇的最新力作。

 長篇影評

 1 ) 大概只有姬姥懂得這部電影的精準,苦難不該成為酷兒電影的底色

本期內(nèi)容已做成視頻,歡迎戳B站觀看→: //www.bilibili.com/video/BV1oV411d78U

(視頻里有我本人畫的超魔性靈魂表情包)

《真心半解》由華裔導演伍思薇執(zhí)導,沒錯,就是16年前拍《面子》的那個伍思薇。

《面子》可以算是伍思薇的成名作,影片結合她自己的移民體驗,講述一個華裔移民家庭中,母親意外懷孕,女兒又是沒出柜的同志,一家人為了面子苦心維系,作品不僅呈現(xiàn)了華裔女同自我解放的故事,同時以小見大地呈現(xiàn)華人社區(qū)的狀況,引出文化對話的可能。也是非常優(yōu)秀的作品,打包推薦。

這次的新片《校園情圣》同樣講述華裔女同的故事。

其實拍《校園情圣》前,伍導已經(jīng)離開電影工業(yè)十幾年,是到了2016年,她突然間又有了想法拍這部片,但因為這又是一個以華裔美國人為主角的酷兒電影,她還是擔心好萊塢依然不太習慣于接納這些多元的故事和作者。所以她只是碰碰運氣地把劇本投出去,沒想到很快就收到了三個融資意向,兩個來自院線,一個來自Netflix。

當時是2017年,Netflix還沒有那么流行,拍出《羅馬》《愛爾蘭人》這些都是到2018年往后的事情。所以當時伍導也是憑直覺,她比較在意這個故事的原貌,就擔心院線會不會為了市場考慮,到頭來把她的劇本改成一些容易接受的青少年日常呢?出于這樣的顧慮,她決定嘗試流媒體平臺,合作之后她發(fā)現(xiàn)這是個正確的選擇。

《校園情圣》的故事開端很簡單,一個華裔中學女生Ellie Chu學習很好,在學校就幫別人寫作文賺取一點生活費,有一天呢一個看起來憨憨的體育系男生Paul,就拜托她幫忙寫一封情書給他暗戀的校花Aster,誰知道這個?;ㄍ瑫r也是Ellie心儀的女生。

聽起來有點狗血三角戀對不對,但是看下去就會發(fā)現(xiàn),這三個角色都不是以往青春校園劇里面常常被賦予的樣子。

?;ˋster不是那種家境富裕每天沉醉于扮靚擁有一群姐妹淘比起讀書更喜歡開party的?;?,而是家庭不怎么富裕不太合群比起社交反而更喜歡讀書看畫的?;?。

而Paul也不是那種在百合番中純粹跑錯片場的鐵憨憨,以前這類角色總是被處理成女主之間的障礙,或是被女主傷害的可憐異性,但在這里Paul卻被平衡得很好,既沒有橫刀奪愛的威脅感,也沒有落入自怨自艾的俗套,而是一個非??蓯蹨嘏男≈蹦校谶@段際遇中找到屬于自己的成長和轉變。據(jù)說這個角色也是伍導為了紀念自己曾經(jīng)的一段直男友誼。

更不用提女主角Ellie Chu,她簡直讓我眼前一亮,我不知道伍導是如何能夠對中華女同性戀的某些特征拿捏得如此精準(并不是說所有姬圈姐妹都是這樣的意思):

中√

中√

中√

中√

中√

中√

全中√

每一項都活靈活現(xiàn)!

一些女孩相處時獨有的笨拙總是在各種惟妙惟肖的細節(jié)里戳得你會心大笑,看完之后告訴我,闊葉樹那里你是不是笑得最大聲。

總之總體感受就是好可愛一姬片!氛圍讓人想起2018年的《愛你,西蒙》,那是第一部青春片類型的商業(yè)同性電影,說來是不是很驚訝,2018年了,那竟然還是好萊塢第一部同性商業(yè)片。

《愛你,西蒙》

對的,因為以往的同性電影都是走文藝片的發(fā)行通路,《愛你,西蒙》是真正從投拍到發(fā)行都由當時還是好萊塢六大的20世紀福斯以商業(yè)片的制式進行,它的票房成功也讓主流看到了同性電影走向商業(yè)的可能性。

當時我看完的第一個感受就是,不夠,這種LGBT青春片我還需要更多。

等到了今天,我終于又得到了這部《校園情圣》。沒錯,我喜歡《春光乍泄》和《斷背山》這種悲劇式的浪漫,但我始終堅信深刻和苦難不應該成為LGBT電影的標簽,有的人可能會說像《愛你,西蒙》和《校園情圣》這種片轉換個性別不就跟普通青春片一樣嗎,嘿,這位朋友,你說對了,因為同性的愛情去掉性別標簽看起來確實就跟普通愛情一個樣呀。

對于酷兒電影而言,不是說商業(yè)就是不好的,流媒體就是不好的,沒有痛徹心扉就是不好的,畢竟隨著社會的進步,同性議題已經(jīng)進入了2.0時代,像《校園情圣》這樣的酷兒電影,也呈現(xiàn)出了時代流動的跡象,不再反復講述“自我認同”的階段性主題,你看Ellie Chu就沒有一秒鐘懷疑過自己,因此也讓電影有更多的空間,去講述酷兒青少年在親情、友情和愛情中的自我成長。

所以通俗一點、可愛一點、快樂一點,沒什么不好。它們的意義在于將酷兒和酷兒電影平?;?,所有的校園元素、初戀心情、糗事笑點都如此貼近生活,就像你身邊的同齡故事和你曾看過的海量青春片,同性戀不再是一種架空的、看不見摸不著、自帶悲劇色彩的敘事。同性電影也可以狗血、脫線、有缺點,不需要都拍成《斷背山》才能獲得認可,正如同性戀也不需要康莊偉大才得以自證情深。

所以,我只想說,這樣的LGBT校園片請給我繼續(xù)來更多,不需要多么苦大仇深和曲高和寡,只是要補齊LGBT人群在青春校園這個最最簡單的電影類型中太久的“不在場”罷了。

插播一句題外話,因為這部電影對女同性戀的戀愛狀態(tài)拿捏得太準,這便很容易在非酷兒觀眾中出現(xiàn)共情壁壘,我不止一次刷到過這樣的評論:

大意就是看這部片筆直的朋友會完全get不到,但彎曲的朋友會get到飛起。我在我的視頻中也發(fā)出了簡單的調(diào)查提問,得到的反饋中也有不少直男直女朋友能get到,我很欣慰。但是同時也在豆瓣看到一些因為get不到就說片子差勁或者說怎么這都嗑得下去的評論,我很遺憾。因為個體經(jīng)歷和身份的差異,注定了不可能每個人都能與某部電影發(fā)生共鳴,但僅僅因為自己無法共鳴,就揣測別人甚至整個群體的人都不能共鳴,或者根本就懶得去了解電影中的群體,這屬實是過于自負。電影是為了讓你【看見】你之前未曾正眼看過的風景,而不是為了【迎合】你所喜歡的風景。

這也更加表明,像《真心半解》這種,由女性導演、女同導演,以女性、女同視角,以女性、女同為受眾,所拍攝的女同電影,有多么重要和需要。只有當這種由女同書寫的女同故事多起來,女同觀眾才能被更真正地照顧到,也給主流里的非女同受眾提供更多的,接觸和理解這個群體的橋梁。

所以,我再次呼吁更多的女性電影、女同電影、女同文藝片、女同商業(yè)片。

 2 ) 【春天的放牛班】觀影團周限定觀影——《真心半解》

愛混亂又復雜,可怕又自私,還要足夠大膽

春天的放牛班觀第52期周限定《真心半解》

先讓我們回到16年前,尋找多倫多電影節(jié)的某一塊銀幕。銀幕中的女兒和陳沖飾演的母親奉獻了一場經(jīng)典對話:

女兒:媽,我愛你,我也是,Gay。
母親:怎么可以一口氣說著兩件事,一面說你愛我,一面這么傷我的心?

這部電影是伍思薇的處女作——《面子》。這是全片最激動人心的時刻,女兒面對恐同的母親,勇敢道出自己同志身份,中國式的面子瞬間被擊碎。

2020年,導演伍思薇帶著她的第二部電影《真心半解》回歸,和《面子》主人公一樣,《真心半解》的主角艾莉也是一位女同性戀美籍華人,只不過她的身份變成了一個內(nèi)向謙卑的高中生。

而她也不用忙著向母親出柜,因為母親早已去世,她面臨的不是家庭文化羈絆,而是同性情愫的困惑和掙扎。

小彩蛋:陳沖飾演女主去世的母親

電影故事聽起來有點俗套狗血:華裔少女艾莉幫橄欖球少年保羅追求?;◥鬯固氐倪^程中,發(fā)現(xiàn)自己對愛斯特有一種難以抑制的情愫,而保羅在和艾莉的相處中,慢慢對艾莉也發(fā)生了好感。

其實在我看來,《真心半解》是一個女孩在異域尋找自我認同的故事。

《面子》中的女兒是因為面子隱藏自己的女同身份,這里面是有著文化階級的影響;而《真心半解》的艾莉是因為自身的軟弱和意志方面的不堅定而一步步錯過自己的心儀對象。它其實更關乎內(nèi)心,更私人化。盡管它也牽扯到種族,階層環(huán)境,宗教等等一系列政治文化因素,但這些都是電影的一個背景,而不是主體。

它探討的其實就是:愛是什么。

所以《真心半解》的呈現(xiàn)方式更為輕松,浪漫,靈巧和悠然。它聚焦的是人物的情緒流動,不穩(wěn)定,不確定,甚至混亂,沒有明顯的界限。它是更形而上的。艾莉和保羅一開始是純潔的男女友誼,但隨后保羅的移情使得這份友誼變得不純粹了。

那么某種程度上講,他辜負了一開始就喜歡的愛斯特,況且他們還接了吻。三人之間的情感就像三條河流,交織,流動,但不知道要去向何方。

高中生的心思帶著一絲幼稚和可愛,他們的情感沖動,易變,很容易被他人左右,也極易迷失自我。

保羅一開始請求艾莉幫忙追求愛斯特,這其實是對自己能力的不自信,而這份對愛斯特的愛也是極為莽撞的,他代表了那個年齡段的大男孩:口口聲聲說愛對方,也許他們根本不知道愛是什么和如何去愛。

那么愛到底是什么?

艾莉要去上大學,父親默默的給她包一大堆餃子,這是愛;

保羅的媽媽誤以為兒子是同志,她在教堂安慰兒子:你就算是同志,我也一樣愛你。這是愛;

艾莉坐上去往大學的火車,保羅大笑著奔跑送別,這是愛;

或者,讓我們再想想:影片一開始,愛斯特在唱詩班款款唱起那首經(jīng)典情歌——《安妮的歌》,莉莉看向她的眼神完全就不一樣了。

嗯。

那個瞬間就是愛。

約翰·丹佛《安妮的歌》(這首情歌是我的經(jīng)典鄉(xiāng)村民謠NO.1,超級超超級好聽?。?/blockquote>

愛無處不在。尋找愛的過程就是找尋自我的過程。道理誰都懂,但很多人就是不想懂。所以為什么有那么的遺憾和過錯。

最后艾莉在教堂那場愛之自白以及對愛斯特的吻別,意味著她已經(jīng)在這份錯亂的情感關系走了出來,她成長了,她已經(jīng)不再是那個懦弱,羞于表達愛的少女了。

電影的結局是未知的,就像里面的愛情一樣。

但正因為未知,才值得去追尋,值得去愛。


牛班觀影團分數(shù)

本期共20位團員參與,平均分為5.4(話說,寶寶們,有點低啊~)

我打出的分數(shù)是:8.0/10

讓我們看看觀影團其他人的評價吧:

@野凡:8/10

感情的線索從石黑一雄到維姆·文德斯。為了你從不知道到努力學習著知道。直到后來才發(fā)現(xiàn)陪伴更大于憧憬。心疼保羅,真是一個好男孩。

@空曲成歌:7/10

真的不喜歡這種三個人之間的愛情!兩位女主之間沒有火花 更多的感受到的是知己是友情 看到最后甚至覺得保羅和愛麗更配一些……片中最喜歡的就是那些關于愛的句子

@顗禮:6.5/10

優(yōu)缺點都很明顯,優(yōu)點在于對愛情狀態(tài)有趣的描寫,將一種由內(nèi)部向外部延伸的逆反藏在這個傳統(tǒng)的劇作模式之中,前文中的掉書袋和立flag都從教堂告白戲開始被打破,三人組在探究愛情的過程中逐漸拋下了理智與原則而去選擇面對自己的內(nèi)心;缺點在于伍思薇單純的把描寫重點放在了構建角色魅力之上卻忽略了人物與文本的交互,直接導致部分情節(jié)邏輯鏈的嚴重缺乏與節(jié)奏層面的失衡,略可惜。

@鸛鳥踟躕:6/10

總透著一股清高,如電影里自言:每個人都與眾不同,這與眾不同中卻又異曲同工。當人物沒有氣息時,再多的元素也是徒勞?!端{色大門》的高明和靈動是如此難得啊~

@親切的昊子:7/10

有那種「獻給我們曾經(jīng)困惑又混亂的青春」的意思,同時又闡明了如何愛,如何被愛,如何接受更廣義的愛,是一部非常溫馨的青春電影,有些段落非常詼諧幽默,估計誰看完都會感受到一股濃濃的暖意吧。

@Supremacyacron:6/10

倒不算是那種套路式的小清新,對于情感問題的探討和表達還是蠻有趣的,只不過到后期節(jié)奏有點尬,教堂那場戲似乎沒什么來由就給安排上了,在這種尷尬的時候破局似乎時機不太成熟啊。

@五岳散人:6/10

比起純粹的美式校園愛情電影,情感的表達更加東方、細膩。常威的普通話聽的真舒服。

@笑語在午夜場:2/10

@wild life:4/10

昨天看了十多分鐘看不下去了,今天把它看了,感覺好沒意思啊,還是那些都拍過了的東西,這要是提前幾年出估計看著還挺有意思的,唯一優(yōu)點是在墻上輪流畫畫那段,看著挺好玩的。

@白開水:2/10

這電影,不痛不癢的,跟追火車一樣俗套,跟火車一樣只有個框架,然后放了點草康,味同嚼蠟。

@扶不起先生:8/10

奇妙的它,讓人感到溫和舒適。文本固然矯情許多,但溫度誠可觸摸的到。三人細膩不失風趣的表演著,第一次毫無顧忌的拋開同性標簽去看待愛情,這樣的青春真的太可愛了。

@魚麥麥:6/10

我永遠喜歡亞洲青春片,喜歡青春里的含蓄、迷茫、遺憾、不知所措和那些未結情結,亞洲青春片里獨有的特質(zhì)很難和美國青春片融合起來,就是會覺得變了味,這部和《致所有我曾經(jīng)愛過的男孩》本質(zhì)沒什么區(qū)別,一樣的平庸。此外,這里面明顯bg線好嗑太多吧…

@董小紅:7/10

大鼻子情圣的故事根基放到現(xiàn)在肯定狗血,雖然時間背景不太清晰,但也算有效結合當下,排外的美國人,青少年同質(zhì)化與孤獨的情緒,對宗教的隱約懷疑等。最后主角地位提升和追火車等狗血段落還有點自嘲性,反而還給故事提升一個臺階。很可愛還與美國傳統(tǒng)校園故事不太一樣的青春故事,起碼人物情緒足夠復雜。

@寂寞先生:7/10

看多了美劇里高中大學的性解放、ABCDE互搞濫交,再看這個真覺得是清流。美如畫的封閉山鎮(zhèn)給這個純情故事提供了可能性,愛是什么?愛是大膽,是自私利己,是不斷嘗試。

@素素素素素丶:4/10

@奔兔吉爾:5/10

@Morning:4/10

@HarperYug:6.5/10

@莫莫:6/10


最后,我想說的是:

春宵苦短,少男少女抓緊戀愛吧!

喜歡就轉發(fā), 收藏呦~讓我們下一期不見不散~

 3 ) "I'll see you in a couple of years."

這篇影評給我podcast第七集的嘉賓二毛和二光,還有A。

上次看完一部片子暴哭,是在紐約Lincoln Center看《Portrait of a lady on fire》的時候?!端募尽芬袈?,全場起立鼓掌,席導和女主走向舞臺的時候,我蜷縮在座位里泣不成聲。

再上一次是看《Love Simon》,似乎是在他還沒登上摩天輪的時候我就開始哭。影院里結伴來看的美國中學生紛紛發(fā)出awwwww的聲音的時候,我早就淚眼模糊。

這一次,看到Ellie沖過去捧起Aster的臉親,然后帶著狠勁說 "I'll see you in a couple of years." 我瞬間淚崩??吹阶詈驪aul跟著火車跑,依舊帶著他撲閃的puppy-like eyes和天真的big smiles,再次決堤。

這部片子沒有太多故作玄虛的drama,雖然對中國人還是有臉譜化的表達,也少了一些buildup,但干脆利落的定機位,恰當干凈的運鏡和剪輯點,以及克制的愛情故事本身,都會讓人想到《Call me by your name》的中文譯名——夏日終曲。

PB說,這部電影真的好適合開始有點熱的夏天穿著短袖、窩在清涼的地方看。

是啊,夏天總讓人想起年輕的愛情。


昨天去采訪一對lesbian couple,幾個月前第一次見面的時候在咖啡店,就聊了一下午。她們在一起那種互相摸臉和十指相扣的小互動,讓我內(nèi)心一直在awww。她們通過一個TTL的QQ群認識,認識7天就搬到一起住,現(xiàn)在在一起6年了。昨天去她們家做采訪,聊了快三個小時,整個聊天帶給我太充沛的情緒,導致昨天睡下去之后,似乎一直在腦海里過素材,好像在時間軸上播放她們說的話,做著剪輯,直到天亮。

她們是三觀很正、長得很可愛的兩個短發(fā)女生,雖然說自己是T,但是對“T”標簽化的問題有很到位的反思。二毛從中學就開始談戀愛,每個女朋友都可以談五六年,曾經(jīng)因為一個鐵T前任也勉強自己去留長發(fā),但后來發(fā)現(xiàn)實在受不了,而對方也接受不了TTL,所以分手。

二光沒有早戀過,后來談了一些短短的戀情,也是因為前任來到上海。她和二毛的第一次聊天就聊了通宵,然后見面一周就確定了關系,現(xiàn)在覺得六年的時間一晃而過,想繼續(xù)和她們家一只名叫瓜子的暴脾氣貓,三個人一起好好生活。

二毛是和初戀女友在家里啪的時候,差點被媽媽撞見,被出柜,但快20年也沒有成功。她有一個形婚對象,雖然父母都心知肚明。她媽媽會說,樓下小賣部的阿姨問我,你女兒有沒有結婚啊,我都無法回答。二毛會生氣:你為什么會在意這個無關緊要的人,而不在意女兒的幸福呢?

但她也知道:她是一個很好的媽媽,我也是一個還不錯的女兒,這一切,只能說是時代的不幸。她之所以不理解我們,是因為彼此30年的時代差距,讓她很難去理解同性戀這件事,而媽媽的生活圈子,也是一個很狹隘閉塞的環(huán)境。

二光也是很早就出柜,但前年才終于得到爸爸的一句,你去好好過自己的生活,爸爸不會拖你后腿的。

聽完她們的故事,一方面真的很喜歡她們的性格,有體諒有溫柔有耐心,但也有自己內(nèi)心清晰的認知和力量。另一方面,我看著她們兩個,就真的能夠感覺到「愛」的在場。它發(fā)生在一個人燒飯時另外一個人從背后的擁抱,在兩個人說著說著手指就交纏在一起的繞動,在二毛對二光有意無意的撒嬌,在二光寵溺地捏二毛臉的時刻。

二毛說,她們剛在一起的時候,有時候聽一些歌就會突然流眼淚,然后去抱住二光,因為她覺得,自己怎么可以那么幸運。就像《花都開好了》的歌詞——

如果沒遇上/那么多轉彎/怎能來到你身旁 現(xiàn)在往回看/每一步混亂/原來都暗藏方向

實在是很感恩自己能做一個storyteller,親眼見證這樣可愛溫暖的lesbian love


二毛和二光說,她們通宵聊天的晚上,是6年前的八月。我問幾號,居然,真的是我生日。那天是我和初戀女友復合后過的第一個生日(不過最終還是分手了 if you're wondering)

我總覺得自己的人生18歲才開始,在一塵不變的學霸生活后,第一次明白什么是熱烈的愛,什么是低到塵埃甚至忘記自己的喜歡,這樣好像才活過來了。整個城市都充滿了我們的回憶,中間分開的幾年依然睹物思人依然triggering,而復合又分手后再搬回上海,一切,都稀釋成了純粹的遺忘。

曾經(jīng)放學路上買1塊錢鮮肉月餅的店,被iapm給替代了。曾經(jīng)去的文具店,找不到五顏六色的包書紙,還有5角錢一包的粘紙。便利店里有新推出的好吃的大白兔奶糖雪糕,但味道似乎都不如小時候一塊錢一根的小布丁。手上拿著iphone,但十幾年前最想要的,是一部諾基亞5300手機。

和二毛一樣,我們都有過為了喜歡的人想要更加女性化的嘗試,但真的是走過了很多彎路,才知道自己是誰,究竟喜歡什么。我再也不會穿裙子,也不會故意去模仿甜美的女聲,我會喜歡舒服帥氣的衣服,喜歡擁有雌雄同體氣質(zhì)的人。雖然我沒辦法像二毛一樣,可以準確說出“我要找80后東北T做對象”的需求,但當愛情和心動發(fā)生的時候,我還是可以清楚意識到它的到來。

前幾天在路上偶遇二毛和二光,二光陪二毛去公司打卡,走著走著自然而然牽起二光的手,兩人依偎著,而我身邊是很久沒見面的A。

我冬天剛認識她的時候,翻看她以前的朋友圈就在想,夏天的她應該很可愛。她就是個很夏天的人,像是便利店門外會遇見的心動女生。和她一起在沿街座位吃著avocado toast聊天的感覺,就好像初夏涼爽的風,香樟樹下的光斑樹影,日落時分房間里即將被收走的光芒,還有好吃意面之后的花香moscato。

而在朋友家,看著A靦腆的笑,露出可愛的虎牙和sharp jawline,想轉頭看她又不想多看的時刻,會想到Ellie迎上Aster的目光,想到藍頭發(fā)的Emma和Adele在路上擦肩而過的那一瞥,想到Marianne看站在篝火背后的Heloise,也想到Elio坐在旁邊看Oliver和女生貼身跳舞時候不停的抽煙,以及,那次A在咖啡店里欲言又止的表情,和每次和她離開告別時,想擁抱又收回了的雙手。

We had to get lost to be found.

So maybe, I'll see you again.

 4 ) 搬運-Alice Wu導演對Ellie和Aster情感的看法

總結:

1. Eillie肯定是LGBT,可能是彎的,也可能是雙,甚至以后可能是pansexual,導演不想定死。

2. Aster性向不明,導演說不管怎樣他們都是十七歲的孩子,在一個非常保守的小鎮(zhèn)長大,他們并沒有接觸太多關于“性向”的概念的機會。

3. 導演自己認為在溫泉時Aster的情感大大轉變,她似乎能夠隱約覺察到什么,但又不夠確定,也沒有勇氣去承認。而這種情況也曾經(jīng)發(fā)生在導演本人身上(也是我的親身經(jīng)歷2333)

4. 導演總后還是以“我們啥都不知道啊???♀? 未來皆有可能” 的態(tài)度收尾。這篇訪談的作者也提到了,這種“代筆被發(fā)現(xiàn)最后女神和代筆愉快地在一起的”經(jīng)典青春片套路(比如經(jīng)典迪士尼電影灰姑娘的故事1和2,一個搞舞蹈替身一個搞假唱)在這里沒有出現(xiàn),而是刻畫了友情的復雜性。訪談作者認為,導演沒有把劇情落入俗套,寫成一個“只要有共同語言就能把到妹”的爽劇。

5. 我對結局的看法很矛盾,一方面很贊同這種復雜性:看著保羅小哥十分講義氣地和racists對峙,以及傻乎乎地和Eille爸爸拍面餅時,就明白Paul這個角色的重要性,絕不是一個工具人的定位。電影三人的關系在我看來就是一種平淡版的春希雪菜東馬關系的感哈。

6. 最后,道理我都懂,但我還要糖??

 5 ) 伍思薇的愛情哲學:另一半到底是誰?

//mp.weixin.qq.com/s/25SPiJxfOra3M-O5idLRag

五一過后,溫情喜劇《真心半解》在網(wǎng)飛悄然上線并迅速火爆網(wǎng)絡,因其中文譯名就產(chǎn)生了不小的風波。

或許觀眾在最初看到《校園情圣》這一譯法時,會自然地把它當作浪漫愛情喜劇,但它其實并不是一部講述愛情的電影,甚至與大部分的LGBT題材影片相比,它都沒那么“純粹”。

影片致敬的《大鼻子情圣》講述的也是一個躲在他人影子之下,將愛慕付諸筆端的故事,這恐怕就是被譯為《校園情圣》的原因。

盡管《大鼻子情圣》似乎肯定了愛情的柏拉圖形式,但值得玩味的一點是,女主對心上人始于顏值又陷于才華后,聲稱哪怕對方變得丑陋無比,她也仍然愛他,可在心上人死去之前,女主自始至終都對才華橫溢卻樣貌奇怪的情書作者熟視無睹。

那么,她究竟是先愛上了別人后才不計較其他缺點,還是不論對方是誰,只要能寫出動人的情話,她都會義無反顧地愛上呢?

顯然,《大鼻子情圣》如同大部分的愛情類型片,只提供故事的答案,以一種固定的程式讓觀眾看到愛情的標準。

而實際上,這些愛情故事在落幕后的走向,是無法深究的,一如我們無法想象《泰坦尼克號》中的Jack和Rose如果得救后會變成什么樣子,也難以定義《婚姻故事》中愛情的消失。

讓人欣喜的是,在這部半自傳式的電影中,伍思薇并沒有給她的故事一個明確的結局,而是提出了一個問題:當我們追求愛情的時候,我們在追求什么?

保羅為了追求女神阿斯特,請代寫論文的艾麗楚代寫情書,在書信的交流中,阿斯特逐漸對保羅產(chǎn)生了好感。當二人約會時,保羅為了維護“靈魂知己”的人設,偽裝成網(wǎng)上虛構出來的自己——阿斯特喜歡的樣子。

這種對于喜歡的人的迎合,本質(zhì)上是一個喪失自我的過程。但保羅和艾麗楚都未曾想到,使保羅由朋友升級到戀人的質(zhì)變,恰恰是他冒失但勇敢的告白(也算是畫作中勇敢的一筆),而不是如履薄冰地扮演成他人喜歡的樣子。

而影片中的人物也自此由柏拉圖式的交融轉向了對存在主義的探尋。薩特的存在主義認為人與物不同,是先有人的存在,而后才有他被賦予的意義。他肯定了人的自身價值,并提出“他人即地獄”的說法。

當保羅被問及喜歡阿斯特的理由時,他給出的答案是她漂亮、聰明、友善等這些被世俗接受的優(yōu)點。

而艾麗楚則認為,愛應該發(fā)生在與她目光交匯的時刻、她看書卷頭發(fā)的樣子、她無法自制的放聲大笑,片刻間不再完美的時候、以及她思想里迸發(fā)出的五種以上的聲音。

前者只是因外界的判斷方式而喜歡一個人,可當我們愛上一個人的時候,我們愛的是他存在的本質(zhì)。

導演在前面就用定格動畫描繪了柏拉圖在《會飲篇》中對于另一半的定義,并以書信和網(wǎng)聊的形式放大了精神的存在價值:從未有過現(xiàn)實接觸的二人在純文字的交流中,欣賞與愛慕油然生長。

而世俗精神的最高形態(tài)便是愛情,這也恰恰是法國新浪潮的作者們對待愛情的態(tài)度:人們追求愛情,其實是在追求精神的存在。

所以,我們之所以能看到對方的本質(zhì),并不是因為愛本身,而是我們看到了投射在對方身上的自己——被隱藏、壓抑著的自己

導演將這種對自我價值的肯定,顛覆了柏拉圖對“另一半”的定義

而這也呼應了“真心半解”這一片名:我們既無法完整地認知他人,又不自覺地陷入他人的想象里。

比如保羅為讀不懂阿斯特喜歡的書感到苦惱,而阿斯特卻因把約會搞成讀書會而產(chǎn)生自我懷疑;比如艾麗楚為了父親留在小鎮(zhèn),放棄去格林奈爾學院讀書的機會,但父親對小鎮(zhèn)的堅守,不過是13歲的艾麗楚的安慰一笑,讓他誤以為艾麗楚在小鎮(zhèn)過得很快樂。

而阿斯特與艾麗楚的惺惺相惜,更像是一種鏡像關系:她們在彼此身上發(fā)現(xiàn)了自己潛在的理想形象

阿斯特扮成他人喜歡的樣子,戴上與朋友一樣的圍巾,她和每個人都很像,最終成了“四不像”,所以,在她的內(nèi)心深處,她很希冀艾麗楚那種孤獨的自由。

而來自亞裔移民家庭的艾麗楚清楚地知道,在那個小鎮(zhèn)里,一切出格的行為都可能會招致嘲笑與排擠,所以她從未想過融入社會。但她選擇的“封閉”又是另一種程度上對自我的逃離——阿斯特羨慕艾麗楚無需信仰上帝,而艾麗楚卻因此倍感孤獨。

在阿斯特與艾麗楚四場重要的升溫戲中,導演對于這種鏡像的空間處理也尤為巧妙。

第一場是二人在走廊里撿書,阿斯特與艾麗楚第一次正面相對,此時二人各居畫框兩側;第二場則是二人在衛(wèi)生間外面,透過鏡子互看對方;第三場是很多觀眾印象最深的地方,她們浮在水面上呈現(xiàn)出彼此的鏡面倒影;而第四處便是影片的結尾,二人各自站在馬路的兩側,中間間隔著分割式的雙黃線,直到艾麗楚回過頭親吻阿斯特時,這種平衡才被打破。

盡管有著鏡像式的相吸,但由于他者的不可知,阿斯特并不了解在她眼中孤獨又自由的艾麗楚,不過是艾麗楚刻意隱藏自我的假象。

在藝術節(jié)上,艾麗楚背對著同學們彈鋼琴,似乎這樣就可以躲避他人的眼光,但在這種躲避下,她的自我也跟著躲藏起來了,直到保羅的一把吉他,才把她真實的自我召喚出來。

當發(fā)現(xiàn)真實的自己贏得了掌聲后,艾麗楚第一次在眾人面前露出笑容。而當艾麗楚開始嘗試參與熱鬧的同學聚會,恰恰預示著她打開了封閉已久的自我,這也與前半部分艾麗楚對于《無處可逃》理解形成互文:當?shù)乩蔚拇箝T打開后,艾麗楚選擇走出來了。

不論是阿斯特的“成為別人”,還是艾麗楚的“隱藏自己”,本質(zhì)上都是活在他人的看法里。

薩特對上帝的存在提出質(zhì)疑,正如主角們對信條提出質(zhì)疑。導演將主角的身份設置為高中生,恰恰成全了對存在主義思考的合理性。

青少年時期是對自我認同與外界認知最迷茫的時候,而在成年人看來,思考存在主義就如同教會中的異教徒,是另類的。就像在阿斯特與艾麗楚互發(fā)短信的教堂里,背景聲所宣傳的那樣:“我們信仰上帝,撒旦卻播下了懷疑的種子,種子長出罪惡,但我們的小鎮(zhèn)是幸福的,免了罪惡的侵入來摧毀上帝為我們準備的美滿人生?!?/p>

有意思的是,導演將這種主角們的質(zhì)疑轉化成對固有世界的沖突,而這一沖突建立在空間的對比上——家庭、學校、教堂、小鎮(zhèn)等這些充滿了信條與權威的封閉場所,禁錮了主角們的自我。

而使他們找到存在價值的場所卻是私人/開放式的空間:無人知曉的溫泉、夜深人靜的虛擬世界、永遠在騎車或奔跑著的公路、具有出發(fā)意味的汽車里、火車旁、以及素未謀面的大學。

不同于往常的青春片,《真心半解》的整體情緒內(nèi)斂,唯一的宣泄口就是畫作上勇敢的一筆。當質(zhì)疑產(chǎn)生了對權威的反叛,隱忍情緒的累積便成就了影片的高潮——艾麗楚在教堂上顛覆了《圣經(jīng)》中對愛的定義:

“愛不是恒久忍耐,不是恩慈和前謙卑;愛混亂又復雜,可怕又自私;愛還要足夠大膽;愛不是要找到你完美的另一半,愛是不斷嘗試并且勇于靠近,然后失敗;愛是甘愿毀掉自己的好畫,只求換得擁有偉大作品的機會?!?/p>

而那最勇敢的一筆,正是被外界認知束縛下的自我。在影片的高潮段落,三位主角突破禁錮,是對權威的宣戰(zhàn),也是對存在主義的思辨。

當艾麗楚不再用他人的話語表達自己,阿斯特拒絕了求婚去藝術學院讀書,保羅鼓起勇氣向母親提出塔克香腸的配方,主角們都完成了自我的蛻變。

愛是打破現(xiàn)實壁壘的精神天堂,是把屬于自己的那一筆畫出來的過程,這一筆同時也抹除了來自家庭、性別、種族、宗教、文化等偏見,在偉大的畫作里,愛讓我們發(fā)現(xiàn)接納他人沒那么難。

這部影片也如同愛本身一樣,都是復雜多義、曖昧不明的。

伍思薇被譽為李安的接班人,尤其是在處理華裔情感價值和東西方文化的方式上。如果說《面子》是女版的《喜宴》,那《真心半解》便是《飲食男女》。

而《真心半解》除了與前作《面子》有著表層的互文(陳沖的母親形象),更多的像是《面子》的延續(xù)。

《面子》中的主人公們一直活在他人的審視下,為了照顧“面子”,主人公們活得辛苦且不幸福。盡管在最后大團圓式結局里,主角們扯下面子獲得了短暫的喘息機會,但它更像是導演對一種未達成愿望的發(fā)泄。

而在《真心半解》中,盡管伍思薇選擇了開放式的結局,轉向對愛的本質(zhì)的探尋,但我們欣喜于看到主角們對自我的追尋、對存在的肯定。也正是通過《真心半解》,我們也見證了伍思薇導演的蛻變與成長。

 6 ) Paul和Ellie 感情線 - 愛是什么?

繼《面子》之后伍導再次佳作。伍導才華橫溢但出品甚少,二十年間才執(zhí)導兩部,但這部部精品。兩天之內(nèi)把《The half of it》看了兩遍,被其中情感描寫打動不已。本來是沖著姬片去的,但最被打動最多的卻是Paul和Ellie的友情。接下來對Ellie和Paul的感情線的解讀,含劇透。

Paul和Ellie本是兩個不會相交的圓。剛開始Paul的朋友圈只有他的橄欖球弟兄們,Ellie作為小鎮(zhèn)唯一的亞裔且非基督教徒,她的朋友圈只有她自己,而她與同學們唯一的社交關系就是靠給別人寫小論文賺錢,而她作為優(yōu)等生也十分擅長。

故事的開始也是他倆偶然的交集,Paul想追?;ˋster打算寫情書但自覺文采不夠,就讓Ellie幫忙。Ellie起初只打算幫Paul寫一封情書就結束了,對于之后怎樣沒有任何期待。而她幫Paul寫情書有好幾層私心。第一是賺50刀,因為她要幫家里交50刀電費。第二是被Paul無意激將到了,因為Paul對Ellie說“你從沒戀愛過”, Ellie很好強地說“你想要一封情書?那我就給你寫一封啊哼!”第三是因為她自己喜歡Aster,在走廊里跟Aster的簡短對話激發(fā)了她想對Aster傾訴的欲望而這正是一個好的表達機會,即便她需要偽裝成Paul。

本以為一封情書就結束的Ellie,沒想到Aster給了回信,而Aster非常簡短的回信一方面寫自己也很喜歡Wim Wenders,一方面說“但我不會抄襲他”。

想來是Ellie在第一封情書里照抄了她跟爸爸一起看的電影里的句子。我不知道這部片子是不是Wim Wenders的,未考證只是推測。

Ellie于是把這個看做一個游戲和挑戰(zhàn),跟Paul一起game on了,這是兩人革命情誼的開端。接著是幫Paul寫情書,幫Paul用ghost messenger跟Aster聊天。如果不是Paul的大膽 (1st bold stroke) 約Aster吃飯,Ellie可能會跟Aster永遠網(wǎng)聊下去,畢竟在Ellie看來網(wǎng)聊也是約會啊哈哈哈。

Ellie第一次覺得Paul不錯是因為Paul拿石頭驅趕那幫每次都要霸凌嘲笑Ellie的學生,他們喊得“chuga chuga chu chu”是用Ellie Chu的姓氏以及她家跟火車站的關系編排的,大概就是“chu chu火車要啟動啦”的意思。長久以來Ellie都是一個人,突然有人幫她出頭真的很感人了,這是他倆革命友誼的一個推力。

Ellie深受感動,更鐵地幫Paul追Aster。接著Ellie和Paul一起各種分析Aster的喜好包括電影啊書啊演員啊食物啊,跟蹤Aster去超市啊電影院啊用望遠鏡偷窺Aster家里晚餐啊。

兩個人第一次的情感共鳴是在Paul(2nd bold stroke)突然問Ellie為何她家來到斯闊米十這個村兒。因為他覺得Ellie和她爸爸在這里都不開心。Ellie剛開始很惱火Paul的問題,一方面可能是他倆正在stalking Aster,對Paul突然問這個問題感到奇怪,覺得他不認真對待追Aster這回事;另一方面是Ellie覺得她確實不開心,但她為什么要跟Paul這個看似開心的人解釋自己為什么不開心呢。而Paul卻說自己也感覺被困在斯闊米十,他想開自己的店,但不敢改良祖?zhèn)髋D腸秘方。這點與他倆之前討論被困地獄那段相呼應(即便一個人討論的是比喻20世紀最偉大哲學家被困地獄,而另一個人說自己奶奶被困明尼蘇達,這看似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居然也是如此相通)。這時的他們都有種被困在這里想出走之感。

這次之后他倆就很自然地作為朋友經(jīng)常hang out了,包括打乒乓球啊,一起吃飯啊,了解對方啊,比如來自哪里喜歡吃什么啊。Paul一直想推廣他的taco sausage,他寫信給某報紙想要人來嘗自己的taco sausage可惜沒人理他。Ellie問他他家里人嘗了沒,Paul說家人沒吃過。很多時候我們覺得他人的生活都是一帆風順然而卻不知對方背地里的struggle,Paul家孩子多,對每個孩子自然也做不到全然照顧。然后Ellie和她爸爸就作為第一批食客嘗試Paul的taco sausage了。所以有時候最支持你的不一定是家人,也有可能是好朋友。

接著他倆討論情侶追火車,Paul覺得很浪漫,Ellie覺得好蠢。在各種事情上兩人觀點經(jīng)常相左,但不妨礙他們享受彼此的陪伴,并能慢慢接受對方的不同。

Paul某天晚上透過窗戶聽到Ellie彈吉這個時候我覺得Paul可能有點喜歡Ellie了,這種喜歡也有可能僅僅是朋友,或也有其他情愫而他自己也不知道。

接著是Ellie陪著Paul參加跟Aster的第二次約會,Paul很感激Ellie一直陪著他還給他加油打氣。這一幕很溫馨,然而Paul剛一走Ellie就說她覺得他完蛋了哈哈哈。。。好朋友就是我即便對你沒底氣我當面也給你打氣。

然后在服裝店hang out,Paul幫Ellie選擇在演奏會上的衣服。伍導我記得你在《面子》里也有倆女主逛衣服店的場景吧。伍導可真愛逛街和自動售貨機啊。

演奏會上Ellie被捉弄鋼琴壞掉了,Paul從同學那薅來把吉他遞給Ellie,讓她彈自己的曲子。她唱的曲子很應高中最后一年的情感,感動了大家,Ellie因此走紅全校。所以人的感情很多時候很相通。

之后Paul帶Ellie參加慶功party,Ellie第一次被同學喜歡和接納,玩得很開心一不小心喝多,Paul怕她喝太多立馬把她帶回家,并在第二天遞上解酒藥。

Paul在Ellie被霸凌時替她出頭,在她難堪時幫她解圍,在可能受到傷害時帶她趕緊離開,真的是很貼心善良的好朋友。而Paul突然發(fā)現(xiàn)Ellie在幫他以Paul的身份給美食評論家寫信估計是推薦Paul的taco sausage,也很感動。

然后Paul去參加橄欖球比賽,Ellie告訴Paul,Aster祝他比賽順利,Paul問Ellie也會來吧,這個時候Paul已經(jīng)很care Ellie了。

看到Ellie到場邊給他加油超級開心,甚至開心超過看到Aster在場,頻繁給Ellie揮手。

比賽之后他倆在伍導最喜歡的自動售貨機又見到了。Ellie讓Paul給自己喂一下養(yǎng)樂多,Paul喂了。然后Paul突然湊上去吻Ellie,Ellie急忙避開了。Paul問Ellie:“你難道不是想要我吻你么?”Paul覺得Ellie讓他給她喂養(yǎng)樂多是暗示,而Ellie覺得朋友喂個喝的不是很正常么。即便是同一個行為,在不同人看來也有不同的解讀。

這一幕被Aster撞到,然后很生氣氣地甩袖子走了,自己喜歡的兩個人居然在親親啊哼??!

Paul看到Ellie的表情終于明白原來Ellie喜歡的是Aster,雖然他之前質(zhì)疑過一次被糊弄過去了,但這次他終于確定認定以及肯定了,于是脫口而出:“This is sin.”就走了。Paul也是被嚇到了,在這個閉塞且很基督教的小鎮(zhèn),他從沒想過同性戀的問題,作為基督徒他也從小被教導同性戀就是sin,是要下地獄的。

接下來這幕很有意思,引用薩特,他人即地獄。這句話不能更認同。我們被各種人judge,貼標簽,被要求同一化,被毒蛇,這個時候確實他人即地獄。

自自動售貨機事件后Paul和Ellie就沒再說話,兩人都悵然若失。很親密的朋友,突然因為鬧得不愉快沒了聯(lián)系,跟分手的感覺其實蠻類似的。Paul就去查了可能每個ji佬自己都查過的問題 “How do you know if you’re gay?”(another bold stroke)。作為傳統(tǒng)基督教徒的他愿意為自己的好朋友去了解gay這件事。即便你超出了我的認知,但你是我的好朋友,我愿意去嘗試理解。

接下來就是特別感人的小教堂了。當Trig還在引用圣經(jīng)里關于愛的描述時,Ellie和Paul都提出了異議。

Paul意識到愛有很多種,他終于明白他想用自己的方式去愛別人,而不是用對方期待自己的方式,更不是假裝成別人去愛人。而Ellie則認為愛不是偽裝,是磕磕碰碰,想要觸及對方,messy,大膽。愛是愿意毀掉一副還不錯的畫作去換取偉大的畫作。這里點出這部電影的主題了,即探討愛的參差多態(tài),借此表達伍導對于愛的理解。

最后Ellie離開小鎮(zhèn),Paul給他帶了自己的特產(chǎn)肉腸,追著火車想多看Ellie一眼,用自己的行動去闡述自己對愛的理解,即便Ellie曾經(jīng)說追火車很傻。這一幕我也淚目了。

我覺得《The half of it》比起《面子》更佳,探討愛的多種形態(tài)耐人尋味,結局也更開放且真實。Paul和Ellie的故事來自伍導親身經(jīng)歷,她在大學時曾有個非常要好的男性朋友,兩人非常intimate但又不是男女朋友,我們暫時叫他P。P在伍導對自己的性取向困惑的時候一直陪著伍導,也是親密的好朋友。之后P結交了女朋友之后這個女朋友不喜歡P再跟伍導來往,即便知道伍導是gay,原因是不喜歡P和伍導的親密關系。P就跟伍導逐漸疏遠了。這件事對伍導影響很大,也是促成了她這部電影的劇本。

我們知道電影Ellie和Paul肯定是互相愛對方,但是這份愛到底是什么,跟我們平??吹降哪杏雅笥延植灰粯印K麄z就是我很喜歡跟你一起吃飯聊天一起玩,你有事我第一時間趕到給你加油打氣,我關心你不愿你受到傷害,但我跟你之間沒有性的沖動,至少Ellie對Paul沒有。這份感情對Paul來說卻有些confusing。這點也很好理解,畢竟如果我們對另一個人產(chǎn)生很強烈的感情,我們很可能自己都不知道那是什么感情。之后Paul知道Ellie是gay之后選擇去了解并接納了她,也出現(xiàn)了追火車站那一幕。所以這份愛是什么,我覺得我也不知道,但如果我是Paul我也會去追火車。我覺得伍導只是把不同人對愛的定義和表現(xiàn)呈現(xiàn)給我們看,至于我們自己如何解讀見仁見智。

之所以非常喜歡這條線,是因為跟我個人親身經(jīng)歷也很像。所以soulmate是什么?愛是什么?我們習慣用各種標簽來定義自己,年輕時覺得自己是妥妥的姬佬,年紀漸長方覺queer可能是更好的label,這個定義也更貼近我對不同人的愛的感受。我們可能愛一個人沒有性沖動,也可能對一個人有性沖動而無愛。我們可能以為對一個人的日思夜想就是愛,但那可能也只是自欺欺人。我們也可能曾經(jīng)深深愛著一個人,但離別多年后才意識到這份愛。愛可能是浪漫的,也可能不是。愛可能是包容偉大的也可能是自私狹隘的。但無論如何,每份愛都是如此獨一無二,由此促成了世間愛的參差多態(tài)。

 短評

Love is messy and horrible and selfish ... and bold ——Ellie Chu

8分鐘前
  • Bamboo
  • 力薦

最喜歡的部分是:在大部分電影里愛情被形容成電流,穿過不同的環(huán)境性格與困境最終讓兩個靈魂感受到相遇,那是被夸大的萬中無一的偶然性;而這部電影里愛情被描繪成河流,不同的靈魂都會浸入其中,趟過去,去想去的地方。

10分鐘前
  • 紅豆生南京
  • 推薦

預告片很好看,從四月就開始等待,看完,個人認為,預告片比正片好看。

11分鐘前
  • 茗煙之葉
  • 力薦

人是追不上火車的,但是你會覺得為了心愛的女孩而追著火車跑的男孩很傻么,不,你其實很感動。愛情這件事,始于自欺,止于欺人,一開始你總要說服自己去相信些什么,去做些平時不會去做的事,它混亂、愚蠢,但是毋庸置疑的,也很勇敢。

12分鐘前
  • tangerine
  • 推薦

最喜歡的是泡溫泉那段,穿得太多是俄羅斯套娃哈哈哈哈哈!Paul媽媽誤以為Paul是gay之后的反應好暖心。肚子里沒點墨水還追不到心儀的女孩了…不說了滾去讀書。伍導演別碼代碼了,眾籌給你拍片(不是)爸爸長得好像尊龍

13分鐘前
  • 銀河修理員
  • 力薦

伍導對自動售賣機有執(zhí)念,掉地下的那些養(yǎng)樂多撿回家繼續(xù)喝了嗎

14分鐘前
  • Axton
  • 力薦

Paul問Ellie到底啥時候能跟Aster約會 Ellie甜蜜地說(互相寫信)就是在約會——真實地笑出了聲 女同性戀真的 雙方不主動真的要一輩子線上了 墻上互動真實浪漫 感情戲頗為狗血 最后教堂戲略尬 特別喜歡那一段兩個人說喜歡Aster的理由 Ellie在暗處 Paul 在明處 一段不(能)被看見的暗戀大概是不少青春期的男女ji佬都有的吧 情懷4星

15分鐘前
  • Momo June
  • 推薦

Phd風評被害

16分鐘前
  • 一貧如洗王道長
  • 推薦

好可愛一姬片!青春校園物語,氛圍上讓人想起《愛你,西蒙》。重點是伍導怎么對中國女同性戀的狀態(tài)拿捏得如此精準???!紅格子襯衫、秋衣套T恤、一臉生人勿近姐只搞學習不搞你、對心動女生永遠只擠眼絕不開口約、撩妹全靠拼學識、不愛見面愛網(wǎng)聊,網(wǎng)聊絕不發(fā)emoji因為要酷,每一項都活靈活現(xiàn)??!姬急跳墻張嘴就問“這是闊葉樹嗎”簡直笑到我錘床?!具@就是我在《愛你,西蒙》評論中談到的想看到更多的那種LGBT青春片,不需要多么苦大仇深和曲高和寡,只是要補齊LGBT人群在青春校園這個最簡單的電影類型中太久的“不在場”罷了?!?/p>

18分鐘前
  • 糯木
  • 推薦

體育生是不是有兩種極端,一種踏實勤勞憨厚,一種油膩自我感覺良好?這是我近年來看過的最好的青春校園喜劇電影。cp自由組合都很好,但誰也沒有和誰在這個電影里最后在一起也很好。

20分鐘前
  • 咸魚大王。
  • 力薦

我認證拉拉nerd愛寫email和信。真是好青春好可愛的電影,拉片需要你伍導。

25分鐘前
  • 失衡匯報
  • 推薦

Not every gay person has to go through the "self-identification" stage, and I was impressed that the film didn't exaggerate at this point. Because this is just a story about...love...

30分鐘前
  • nervousplendor
  • 力薦

“愛混亂又復雜,可怕又自私,還要足夠大膽” 伍思薇編劇功力了得,這么一部輕喜劇把四角關系、華裔家庭、愛與信仰等拍的笑中帶淚,奇怪而又可愛。鄒兆龍出演、陳沖另類客串都是驚喜?!芭c眾不同的好處是,沒人要求你跟別人一樣” 觀影體驗跟《藍色大門》《愛你,西蒙》《電子情書》如出一轍的輕松愉悅?!澳阌猩類圻^一個人嗎?愛到你不想讓對方改變?nèi)魏蔚胤健?、“我一直以為愛只有一種方式,但是它有很多種”…愛可以是俄羅斯套娃般的衣品,可能是畫作邊緣孤單卻充滿希望的一筆,也可以是嘲諷追火車自己卻上演的幸福。

35分鐘前
  • 影志
  • 力薦

最后教堂那場獨白,淚目了。不是愛誰,也不是跟誰在一起,其實這些都不重要,而是逐漸學會什么是愛,懂得愛,人也就跟著成長了。甚至不光是女主,還有那個男孩與?;ǎ瑯釉谶@個過程中懂得什么是愛。很舒服的一部青春片,雖然在劇情設定和人物設定上,會有不少之前影片熟悉的影子,但在此基礎上,還是做了很多有趣的突破。情感的描繪很細膩,搞笑的地方也很搞笑。某種意義上,人家也是網(wǎng)大哦,想起今天上線的另一部網(wǎng)大。

40分鐘前
  • 桃桃林林
  • 推薦

人到中年還在為別人的青春流眼淚。

44分鐘前
  • 曾良君
  • 力薦

她是社恐學霸,他是無腦運動員,她是緋聞中心的花瓶。表面上是情書意外把三個人聯(lián)系在一起,實際上是三個有趣的靈魂彼此發(fā)現(xiàn)的過程。女主說,送別的時候追火車的人是笨蛋,看到對方追火車后流眼淚的人也是笨蛋——然而等到真有那么不舍的時候,誰又能不做個別人眼中的笨蛋呢?

47分鐘前
  • 雨夜飛行
  • 力薦

喜歡的女生脫衣服了,原地 180 度立定轉身,目光斜上 45 度聚焦,"are these deciduous trees?" 哈哈哈哈哈哈還有什么能比這更姬的!

50分鐘前
  • 狗不見??
  • 還行

和十六年前相比,青少年愛情反而多了一點復雜和成熟。這“狗血”的大三角拍得還挺有趣。BTW,細膩且有趣的直男真是太少了。

54分鐘前
  • 南赫
  • 推薦

這也是Alice Wu的自傳吧,和saving face有太多相似處,可是純情了...竟然看到陳沖女士照片出演哈哈哈真是久活見啦

56分鐘前
  • Tor044
  • 力薦

“大鼻子情圣”亂入“藍色大門”,他愛她也愛她而她愛她的故事。三個主角都很可愛,就像一個可愛的等邊三角形。若干年后他們會無比懷念這段校園時光吧,墻上的涂鴉、一起泡的溫泉、幫著摳開的養(yǎng)樂多,還有那個追火車的人——點點滴滴都是青春...(就性取向話題而言,跟“面子”相比是倒退了,這個倒退與伍思薇的個人能力無關,而在于美國的右轉)

58分鐘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薦

返回首頁返回頂部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