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漸漸發(fā)現(xiàn),菲利普對德里斯如此寬容只是因為他“沒有同情心”。
德里斯不刻意在乎菲利普的殘疾,不去臆想殘疾人內(nèi)心所需,“你是殘疾人”在德里斯眼中就好像你臉上有顆痣一樣無所謂,而這正是菲利普想要的“真正”的尊重。
德里斯給了菲利普自己用言語無法表達,別人也不易做到的照顧方式。你不在乎我的過去,我也并不在意你的殘疾,剛好遇到能夠無視自己在意的缺點的知己戳中了淚點。
影評里有根據(jù)片尾字幕整理的音樂列表,不過鑒于是法語,并不好搜索,看了評論,似乎很多人還是不知道哪個是哪個,不才大致梳理一下里面的古典曲目: 出片名時起,一直到黑人等待面試的時候:肖邦降b小調(diào)夜曲,作品第9號第一首,這是肖邦的第一首發(fā)表的夜曲,給大家一個內(nèi)誰家云弟的版本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E2NDgxNjgw.html chopin: Nocturnes op.9 no.1 in B flat minor- Larghetto 第二天到白人家,穿過大房子時聽到的歌曲,舒伯特的《圣母頌》 Schubert – Ave Maria D.839 回自己房間,躺在床上,莫扎特的《魔笛》之《捕鳥人》 Mozart – The magic flute, Bird catcher 內(nèi)個樹唱的德語的歌劇,我沒聽過,不知道出處了。 根據(jù)歌單,還有一首泰勒曼的不熟,沒找著 重頭戲是生日宴會上,一開始正襟危坐大家聽的是亨德爾的大協(xié)奏曲 Haendel – Concerto grosso ? 這個有點為難,亨德爾一共18首大協(xié)奏曲,得完整聽一下才能確定 后來白人給黑人單放的依次分別是 維瓦爾第 四季 夏 第三樂章 急板(很 rock'n'roll的,可惜黑人沒趕腳) 編號:RV 315 (咖啡廣告,這個曲子確實被廣告用濫了)巴赫 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第1號 前奏曲 編號:BWV 1007 (笛子,黑人騎馬)巴赫b小調(diào)第2號管弦樂組曲 諧謔曲 編號 BWV 1067 (古鋼琴,黑人形容的很蕩漾,說巴赫用這個泡妞)F小調(diào)第五號鍵盤協(xié)奏曲 廣板 編號:BWV 1056 (吐槽巴黎失業(yè)補助中心電話)維瓦爾第 四季 春 第一樂章 (貓和老鼠)里姆斯基·科薩科夫 野蜂飛舞 大概1小時35分,還有一段維瓦爾第a小調(diào)雙小提琴協(xié)奏曲 編號:RV 522 完整地用了第三樂章,快板,伴隨著一段快節(jié)奏的敘事段落,講兩人分開后的生活,到黑人面試,喜歡達利的女招聘者開始問話結束。 另外,滑翔傘的那首feeling good是nina simone大媽的,有人說是翻唱muse,親,大媽唱的雖不是原版,但怎么也比muse早多了,咋不說是翻唱 Adam Lambert 呢
95年前,一名叫斯賓格勒的德國中學教師出版了一本日后影響巨大的著作——《西方的沒落》。在這本完成于一戰(zhàn)幽暗燭光下的名著中,他首次提出,文化也如自然萬物一樣,是個有機體,有產(chǎn)生、發(fā)展、成熟、衰亡四個階段。而西方文明已經(jīng)走過了創(chuàng)造時期,正邁向無可挽回的沒落。
95年前,一名叫斯賓格勒的德國中學教師出版了一本日后影響巨大的著作——《西方的沒落》。在這本完成于一戰(zhàn)幽暗燭光下的名著中,他首次提出,文化也如自然萬物一樣,是個有機體,有產(chǎn)生、發(fā)展、成熟、衰亡四個階段。而西方文明已經(jīng)走過了創(chuàng)造時期,正邁向無可挽回的沒落。
坐在輪椅上的菲利普是當今歐洲白人精英的代表,影片從多個角度展示了他所擁有的上層社會生活:物質上坐擁名車豪宅,富得流油,絕不差錢;文化生活也毫不含糊,看歌劇、聽古典樂、交筆友,買老百姓看不懂卻昂貴得要死的繪畫,玩普通人不敢玩又驚險得要命的運動。一言弊之,這是一種在金錢和精神兩方面都巨大豐富的生活,幾乎是今時今世人類能夠企及的最佳生活狀態(tài)。 但偏偏,他是一個高位癱瘓的廢人。 盡管雄厚的經(jīng)濟實力最大限度地維持了菲利普的自由,讓他能夠像正常人一樣起居、娛樂,甚至戀愛,可終究無法撫平他靈魂上的苦痛——那個幽靈痛癥。表面上看,他的痛苦源于弱者慣有的自尊心,因為忍受不了被當成殘廢而受到特別關照,所以才故意找了一個沒把自己當病人的護工,頗有點破罐子破摔的自暴自棄。但沒心沒肺的德希斯所帶來的沖擊,顯然遠非“友情”這兩個字所能概括。
與菲利普相比,黑人德希斯幾乎是一無所有+一無是處(此角色的原型是有北非血統(tǒng)的阿裔,影片改為黑人),沒房沒車沒工作沒學歷沒女友,新近被養(yǎng)母掃地出門,在他的生活里有小偷小摸,暴力犯罪,還有坐牢和吸毒。不過,這位出身下層的黑人青年似乎擁有異于常人的特別鈍感力,不僅心理素質超強,而且自我感覺極其良好,他大膽勾引菲利普的助手瑪嘉麗,完全無懼對方的一再捉弄;在畫廊里,在劇院里,更是公開表露自己對“高雅藝術”的無知,毫不理會周圍人的噓聲和不屑。 僅僅用無知者無畏來解釋,恐怕實在是看低了德希斯這個角色,他身上所展露出來的,其實是一種對于社會文明的“反動”——他的思維邏輯,言行舉止,均與現(xiàn)代社會準則背道而馳。這才是真正讓菲利普感到震撼的地方。
人類社會從原古走到今天,已經(jīng)衍生出并且建立起一整套完整、完善的文明體系(譬如孔夫子竭力推崇的“禮”),這套系統(tǒng)保證了整個社會的良性運作,而我們身處其中,從孩童時期即開始接受教化,最終文明的影響深入人心,根深蒂固于每個人的頭腦。從大方向上講,文明帶來的好處顯然多于弊處。比如同情心?,F(xiàn)代人面對一個殘障人士,內(nèi)心首先的反應便是同情(這已經(jīng)被訓練成近乎本能),畢竟我們已經(jīng)走過了把殘疾人、病人丟進深山,任其自生自滅的蠻荒時代。為弱者提供幫助,乃現(xiàn)代社會的基本道德準則之一。再比如等級制度,人類進入等級社會已有數(shù)千年,至今仍未能消除階層之間的差異。當下社會,雖平民亦可嫁入皇室,各種壁壘已被打破,但不同階層之間,在婚姻、求學、機遇等方面的不平等依然存在。再比如男女之儀,原始人群居、群婚,無男女大防的概念,情有所動,直接求歡便可,無需顧忌太多,文明社會開始,人類萌生出婚姻、家庭以及與之相關的各種規(guī)范和限制,中國的儒家更提出“男女授受不親”,連直接遞交物品都被禁止,認為有礙禮法。凡此種種,構成了蔚為大觀的人類文明史,我們受惠于此,也受制于此。 德希斯的與眾不同之處,便在于他頭腦中完全沒有“文明”這根弦、這個框。在今天的歐洲,德希斯是個另類的存在,他不懂謙虛,不知禮節(jié),不以自己的程度差和出身低而有思想包袱,他不帶駕照在高速公路上瘋狂飆車,看到別人亂停車直接上去飽以老拳。不過,正所謂粗魯是粗魯者的通行證,他這套夠原始、夠野蠻的方法在文明社會里,居然也非常管用。對于他而言,喜歡一個女人,直接邀請上床、共浴就行了,何必費時挑逗、調(diào)情?像菲利普那樣選擇和女人用文字筆談,連打電話都不打一個,在他眼里,與其說是“高雅”,不如說是變態(tài)。德希斯沒受過多少教育,既不懂歌劇、古典樂、現(xiàn)代繪畫,也不懂基本的醫(yī)學護理常識,更有甚者,他缺乏對殘疾人起碼的“同情”:比如他拿著開水去燙菲利普的雙腿,以測試癱瘓病人是否真的毫無知覺。這種非人道的行為,真是有點殘忍,腦子正常一點的人都接受不了。至于現(xiàn)代人最熱衷討論的階級差異、種族歧視,德希斯對此更是無知無覺,他壓根沒把菲利普當成自己的雇主(同樣沒當病人),也無視瑪嘉麗是個白人女子,一副不怕老板開除,也不怕女人嘲笑的死樣。尋常人最容易受傷的這兩件事他都表現(xiàn)淡定。
但不做文明人不代表沒有可取之處。影片中,德希斯身上的優(yōu)點如金子般閃閃發(fā)光,他幽默風趣、率真無邪,體現(xiàn)出人性中善的一面。這種純真之氣,是源于人性本身的美好,非教化的結果,而重病纏身的菲利普則徹底被其征服。因為他雖擁有文明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切,卻獨獨缺少兩樣東西:生機與活力。 如果把菲利普看成是老歐洲的自我寫照,那么他的癱瘓便是歐洲文明對自身命運的隱喻——輪椅是工具,也是束縛,依賴于它、受困于它,最終無法挽回地走向凋零。恰恰是德希斯,一位來自人類發(fā)源地非洲、與現(xiàn)代社會法則幾乎絕緣的黑人青年,給陷入絕境的中年白人打了一劑強心針,他以反文明的方式介入到菲利普的生活中,將其從令人窒息的黃金桎梏中解救出來。盡管他無法從肉體上治愈菲利普的苛疾,但在精神上,他讓他擺脫了輪椅,獲得重生。他深夜推著他到塞納河邊散步,在巴黎環(huán)線上與警車較勁,這些體驗所帶來的刺激,其實并不亞于開著滑翔機在天空中翱翔,雖然后者看起來更加文明。 跨種族、跨階層的情感是歐洲人一直關注的主題,在反復深入地探討中,他們反觀,反省,反思,進而謀求新生的可能。就這一點來說,邁向沒落的西方仍然令人尊敬,如同影片令人動容一樣。
對殘障人士最大的尊重,就是不要把他們當做殘障人士。尊重比愛和同情心更高等級
高雅喜劇,黑與白分別代表兩種被法國社會所孤立的特殊群體,他們相互嘲諷,是用法國社會的嘲諷來引領觀眾對使角色的認同;他們相互扶持,融為一體并重新融入社會。通過片尾我們了解到原型是白人,片中改為黑人一是能夠起到對角色的隨性化處理;二是對于第三第四代非裔法國人渴望融入社會的渴望。
但你們真的好容易被感動哦。
又被神話了的電影。
“真正的殘疾并不是坐在輪椅上,而是失去她。” 當你真正適應一個人后,任何人都是取代不了的。艾迪·墨菲與羅伯特·德尼羅不得不說的故事。
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碰到達到這種境界的生活喜劇是件幸事。
輕松詼諧,很有趣的搭檔故事。但敘事浮于表面,人物塑造臉譜化,故事缺乏真實感(盡管是據(jù)真事改編)。弗朗索瓦·克魯塞和奧瑪·賽的表演動人,但受劇本限制人物缺乏層次。過分中正的溫情。3.5星。
我想每個人都至少有這么一個摯友,你和他/她在人生的拐點遇到,驚嘆于彼此的不同或者相似,有過不少平淡無奇卻值得紀念的時光,ta會將心比心,為你的哀傷扼腕,為你的快慰擊節(jié),更會在ta的心里,為你留下那么一塊永恒的位置,任白云蒼狗,風云變幻。
黑&白,老&少,超越種族和階級的友情,感人至深的溫情,細膩動人的劇情,以及極贊的電影配樂,不禁讓人想再次回味...
某個人在不經(jīng)意間走進你的生活,他和你不同階層,不完美,甚至有不少討人厭的毛病,但是長期的相互信任和理解成就了一段真摯友情,也給兩個人的生活都帶來了陽光。把德瑞斯的原型改成黑人使對比更強烈情節(jié)更戲劇化,也讓這段超越種族的友情更感人。影片里乘著滑翔傘在山谷中翱翔那幕太美了……
今年看的第二部佳片。茫茫人海,兩個截然不同的人相遇,你改變了我,我改變了你,相逢的人會再相逢。關于社會的貧富差距、青少年犯罪、種族歧視這些雖沒有明說卻在暗中映射,以此來烘托角色。富豪有錢卻殘疾不快樂,黑人貧窮卻有一顆善良樂觀的心。ps:Ludovico Einaudi的配樂很加分!
音樂真棒,看到最后有些意猶未盡。很舒服的電影,故事有趣又會帶些感動。兩個完全不同世界的人,因為教育、知識、習慣等各種不同造成情節(jié)沖突及笑料;而彼此的影響和同化則是感動的部分。對于菲利普來說,有時需要的未必是小心翼翼的服侍,而是像對待普通人一樣的無歧視對待。
其實是一份無甚驚喜的敘事和感動。
開懷大笑一整場,最后卻驀然飆淚。身份、地位、財富、性格、教養(yǎng)、愛好、年齡,各方面皆如此懸殊的兩人,磁場卻契合完美。無論愛情友情,所謂好的、有愛的關系,是兩個人都在關系里感到開心融合、自由釋放、并因而成長。什么是靈魂伴侶?這,就是傳說中的,靈魂伴侶。
不憐憫是種更高級的尊重
毫不基情的友情片!
給領導做一萬件好事不如陪他做一件壞事
去年的法國票房冠軍,來自于一個真實故事的改編。少有的不刻意煽情,原聲很棒,一個老套的故事竟能講的如此有趣,還總能時不時惹人發(fā)笑,讓人感動。最后字幕拉起時,仍在回味并享受那種喋喋不休與法式優(yōu)雅情懷。有時,也許你給我的,是所有人都無法觸及到的。★★★★
就像Ludovico Einaudi的鋼琴配樂,古典,氛圍,輕易就可以打動人心,我對于此人的印象,還停留在【這就是英格蘭】電影原聲階段。歡樂和溫情并存的法式溫情喜劇,臺詞很精準,刻畫人物的同時還讓人捧腹,力道精準,火候尚佳,這應該就是點到即止的魅力!高雅和喜劇細胞還真不是隨便就能學來的?!铩铩铩?/p>
原聲實在是棒!兩個演員都很精彩 完全是笑聲和淚水齊飛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