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給一星,但看完這部電影真的是有點受不了了??粗斑€很期待,本以為是百萬美元寶貝那樣的勵志作品,結果看完感覺大失所望,引起不適。 女主角可以給黑人男主無微不至的關懷,供他吃供他穿,想開車二話不說給買,好閨蜜好心提醒防人之心不可無她二話不說跟人家絕交!臨走前還要diss人家一句:shame on you!這一切只因為她覺得黑人小孩可憐?。。∵@圣人的姿態(tài)擺得真的是滿分! 最夸張的是電影里女主角無私偉大博愛從不為己專門為人,費勁辛苦把低能黑人小孩“抬上”領獎席,簡直是世界第一圣母白蓮花,連帶著她全家也是慈善專業(yè)戶。 而黑人小孩呢?無家可歸,沒爹沒媽,智力低下,狐朋狗友,形單影只。他唯一的優(yōu)點就是幸運地遇上了世界上最無私最偉大的圣母一家人,素不相識就能不計成本地幫助你,然后智力低下的黑孩就可以僅憑一段視頻就遭到名校瘋搶!這種一路開金手指的人生哪里找?這種劇情也就在編劇的筆下可能實現(xiàn)了。 以往優(yōu)秀的勵志電影,像《阿甘正傳》和《百萬美元寶貝》,主人公也許生來就拿著一副爛牌,但他們心中都會有一個堅定的信念,并為之付出努力,不輕言放棄。這也是勵志題材電影最打動人心的地方。
而這部電影呢?男主角也不知道自己在哪里,也不知道自己要干嘛。他只需要杵在那里,賣賣慘,然后等著圣母一家人一次一次拯救他就可以了。只要在適當?shù)臅r候跳起來叼住圣母一家扔出的飛盤,就能博得滿堂喝彩,甚至名校的大門都會統(tǒng)統(tǒng)向你敞開,活像被女主一家人圈養(yǎng)的一只寵物。這電影的劇本就跟女主一家人莫名其妙的善意一樣可笑。
別的勵志電影里,有所付出才有所回報。然而這部電影里,付出什么的統(tǒng)統(tǒng)不需要,男主只要當好他的弱勢群體和幸運兒就可以了,至于他是誰根本就不重要。雖然你又黑又蠢又沒用,但是沒關系??!我又美又富又圣母??!讓我來拯救你不就行了?
《The blind side》是我大二時,外教在課堂上放映的。當時譯作《盲點》,之后不知何故全網(wǎng)用了《弱點》這個翻譯,在此不做市場價值判斷。單從筆者觀后感的角度,《盲點》確實是更好的詮釋,原因何故?先從邁克這個孩子說起。
邁克是個典型的問題少年。首先,談談什么叫“問題少年”。
依筆者僅僅一年的教學經(jīng)驗,所遇“問題少年”大致分為三類:一類為物質(zhì)條件缺失的少年,什么是基礎條件缺失?在此用引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當兒童時期的孩子因種種原因而缺失安全需求及社交需求出現(xiàn)偏離,長期生活在恐懼與孤立的空間中,創(chuàng)傷形成,問題自此而生。這樣出身的孩子,大多內(nèi)向而膽小,無法建立自信。
一類是精神缺失的少年,筆者認為,兒童在滿足安全需求及社交需求后,在尊重需求與自我需求上出現(xiàn)問題,屢屢受挫??赡苁潜O(jiān)護人的忙于工作而冷落,可能是離異家庭而帶來的巨大變故,可能是監(jiān)護人的強勢要求·······總之在得不到尊重需求后,屢屢受挫得不到肯定的孩子也許會出現(xiàn)拒絕交流,反抗叛逆甚至暴力行為。
最后一類,則是物質(zhì)與精神都得不到滿足的孩子,這類孩子十分棘手。缺失的物質(zhì)需求讓他們膽怯,不敢發(fā)聲。而精神需求的缺席,使他們抗拒外界,緊閉內(nèi)心。也即,該兒童一層出現(xiàn)了創(chuàng)傷,兒童時期在慘淡與恐懼中度過。二層出現(xiàn)了大門與鎖,將“流血的傷口”緊鎖在內(nèi)心。不示眾,不求助,放任自流。
毫無疑問,電影中的邁克屬于第三類,除了生理需求(影片開頭甚至連生理需求他都沒法滿足),他的任何需求,都沒有得到過滿足。
所以,電影中的邁克是怎樣的孩子?
先來看“大邁”的出場:
寄人籬下??
母親沾染毒癮??
毫無依靠??
只三句話,我們就能得知邁克的安全需求與社交需求完全沒有得到滿足。
接下來,是老師們評估是否能錄取邁克的鏡頭:
看半天連名字都記不住的老師??
關于邁克的材料十分有限,連年齡都沒有——沒有ID的人,即得不到社會認同的群體??
甚至沒有出生證明,不知道父親是誰。??
由此可見,邁克得不到過多社會認同,社會不認同即無人權,無人權即得不到尊重。好了,邁克的精神需求也是一片空白。
那缺失需求的邁克是怎樣一個人呢?
首先,他的最顯著特征是不言語。無論是在學校里與老師的交涉,還是與同齡人的相處,邁克無疑是被隔絕的那一類,他不說話,或者只說一二詞,從不表達自己的情感。他是眾目睽睽下的沉默者,是眾聲喧嘩下的空白地帶,是燈下那漆黑的一片······
然而這樣的邁克,背地里也是個情感豐富的人。
他是寄人籬下的“害怕少年”,聽見主家的爭吵而獨自在暗夜里哭泣。
他是會偷偷寫下內(nèi)心獨白,然后扔進垃圾桶的“沉默少年”
他是會在賽后默默撿起館場垃圾的“細膩少年”。
他是生物測試不會寫,而在洗衣房偷偷看書的“努力少年”。
注意看!手里拿的是生物書。
他是聽見生父過世而“無動于衷”的“奇怪少年”
他還是一個占得小便宜而偷笑的“調(diào)皮少年”
通過這幾個場景的轉換,邁克的暗面為人所知。首先,不能忘記他是一個“少年”,是還沒長大的孩子,心智不足以成熟到可以應對紛繁復雜的人事與慘淡的人生經(jīng)歷。因此他在遭到主家嫌棄后,落魄潦倒地流落街頭;他不能理解自己生活在白人的世界,他會有自己的“小嘀咕”,所以他寫下了《白墻》;他對唯一一個對自己寬容的生物老師,悄悄地以自己的方式回報——在洗衣房復習生物;對于素未謀面的生父過世的消息,他內(nèi)心五味雜陳不知作何表示;更重要的一點,他是一個活生生的孩子,慘淡的人生并沒有使他在“詭計”得逞后愁容不改,他會偷笑?。。」P者認為“偷笑”是一個很重要的點,是這部影片起碼半小時內(nèi),他唯一一次發(fā)自內(nèi)心露出笑容的鏡頭。
不過,邁克的暗面不止于此,電影還插入了兩個易為人忽視也是邁克自己都不曾察覺的未知面:
驚為天人的運動天賦??
以及“自我防御能力”超高??
對于邁克這個角色的背景闡釋,影片做到了中規(guī)中矩,自外而內(nèi),從旁人到角色本身,從明至暗地為觀眾一層層剝離出一個充滿“問題”的問題少年。
邁克落魄街頭,偶遇有錢善良的陶西一家。被陶西太太撿了回家,從這里開始,陶西一家的強勢介入,以不經(jīng)意的愛之名,潤物無聲地瓦解了邁克的外層心理防御。
首先,陶西太太的強勢介入,令一直得不到重視的邁克無法應對,
第一次偶遇邁克時,陶西太太霸氣三連問??
瞪眼睛??
邁克下意識地點頭(騙她)??
陶西太太察覺他在說謊,帥氣反問!
面對陶西太太的一連串問句,邁克最終說了實話(搖搖頭)
第二次把認真疊好被子默默離開的邁克揪回來一起過感恩節(jié)時,陶西太太“不經(jīng)意”地給了邁克一次豐盛的感恩節(jié)。
全家取完餐后,陶西太太又找不見了邁克身影(邁克這么大塊,怎么總找不到呢?)
邁克一個人默默坐在餐桌吃菜,無法融入。
于是陶西太太關掉電視,全家老實圍坐著過感恩節(jié)。
小女兒柯林斯與邁克牽手禱告。
邁克睜眼偷瞄禱告的這一家,大概他自己心里也覺得不可思議吧。
陶西一家很快地開始著手進入邁克的生活,
以沙發(fā)為借口,為其準備房間。??
陶西先生偷偷填上了邁克的緊急聯(lián)系人??(陶西先生真是又帥又暖?。?/p>
圣誕賀卡上,邁克上鏡??
SJ自告奮勇當上邁克的私人教練(我也希望不想學習時有這么一個小可愛來督促我?。?/p>
再放一張小可愛,有模有樣的呢!
成為邁克的法定監(jiān)護人??
陶西一家的努力,逐漸瓦解了邁克心中的防御。他們的介入在常人看來是是有些不合情理的,不求回報地付出,毫無芥蒂地完全接納一個黑人小孩,將他當作自己的孩子對待,規(guī)劃未來。正是在這種不合乎常理的介入中,他們拆卸了邁克為自己所設的外層防線,那道緊閉創(chuàng)傷內(nèi)心的大門。從未被別人認可的邁克,開始嶄露自己的人格,開始學會交流,開始交出自己的信任。
在學校里跟著“小大哥”SJ混·······??(社交需求)
與老師對話??(社交需求)
表達自己的愿望,而不是下意識地說謊。??(尊重需求)
有想要爭取的證照??
幫助小朋友??(社交需求)
在陶西一家給了邁克安全而溫暖的環(huán)境后,邁克內(nèi)心中白墻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他內(nèi)心強大的自我修復。
曾經(jīng)看過一部小說,是孫惠芬老師的《尋找張展》,文中的“張展”也是一個問題十足的少年,童年少年的創(chuàng)傷令其有著無法被世人理解的脾性。而成年后的他,卻選擇在聾啞學校做美術老師,在臨終醫(yī)院做志愿者,他用自己的柔軟,治愈著那些傷痕累累的軀體與心靈,在反哺世人,在自我需求的滿足中,獲得了內(nèi)心的平靜。
我想,邁克也是這樣一個人,充滿創(chuàng)傷的童年在得到療愈后,他選擇了以保護自己的家人,這樣的方式報答。邁克最終的強大,是教練對不公裁判吼出的這一句:
笑了,有沒有!
邁克笑了,他知道,終于有陶西一家以外的人,將他當作成員看待了。前文中提到,邁克的“自我保護”意識得到了超高的分數(shù),而當教練吼出“i will defend him like he's my son”的時候,他獲得了充分的尊重,開始以“自我”而非“他者”行動,自我需求爆發(fā),為其帶來了強大的力量,使得球隊載譽而歸。邁克一打成名了。??
甚至說起了美式冷笑話??
像不像一個孩子?
邁克的內(nèi)心融化,他卸下盔甲后,開始像孩子的內(nèi)心走去。開始回歸自己的本位,做一個無憂無慮的孩子。
影片后半段,邁克在陶西先生的啟發(fā)下,寫了一篇關于勇氣與榮耀的作文:
Courage is a hard thing to figure. You can have courage based on a dumb idea or a mistake, but you’re not supposed to question adults, or your coach, or your teacher because they make the rules. Maybe they know best but maybe they don’t. It all depends on who you are, where you come from. Didn’t at least one of the six hundred guys think about giving up and joining with the other side? I mean, Valley of Death, that’s pretty salty stuff. That’s why courage is tricky. Should you always do what others tell you to do? Sometimes you might not even know why you’re doing something. I mean, any fool can have courage. But honor, that’s the real reason you either do something or you don’t. It’s who you want to be. If you die trying for something important then you have both honor and courage and that’s pretty good.I think that’s what the writer was saying; that you should try for courage and hope for honor. And maybe even pray that the people telling you what to do have some, too.
一向沒有勇氣的邁克,開始談論“勇氣”,并悟出勇氣之向,該為“榮譽”。我們不難知道,邁克正在重建自己的世界觀?;蛘哒f,他正在建構自己的世界觀。
童年的遭遇給了他向內(nèi)的性格和柔軟的內(nèi)心,他缺乏愛,而蓄積愛。陶西一家的進入,他有了向外的張力,他又了勇氣,甚至懂得為榮耀而戰(zhàn)。
這,大概是教育者們對孩子的教育中,最想看到的結果吧。
這部影片沒有典型的劇情沖突,僅有的沖突所占比例也僅一個片段而已。一切都順其自然又溫馨感人。當然,缺少沖突情節(jié)使得觀眾對這部影片的評價兩極分化。一方認為這不過是美國式的“假博愛”,心靈雞湯加勵志校園電影的套路,沒意思,不夠吸引人。 另一方認為這部影片是不可多得的好電影,它不以沖突來吸引眼球,對邊緣孩子的普世關懷,使人覺得感動舒服。
我是一個對教育類電影十分熱忱的影迷。從大學開始,每年都會回看固定的幾部影片,而這部《盲點》也是其中之一。最開始看,是大二,那時我是站在邁克,即孩子的角度來看這部電影。邁克的身世,經(jīng)歷令我動容,得不到的認可也讓我有些感同身受。
而今,做過一年志愿教師之后。我再一次回顧這部影片,我的關注角度發(fā)生了轉換,邁克的心路歷程成為了我關注的重點。是什么讓邁克變成了大邁?傷痕累累的他是如何應對這殘忍的人世?他背面是否有不符合他身世的元素存在?陶西一家是如何瓦解邁克的“心墻”?邁克又是如何重建自己的內(nèi)心?······
因此,以曾經(jīng)的教師的立場,《盲點》不失為一部好影片,人性關懷與普世價值的傳達是打動我的點,但更重要的是,影片中的家庭教育并不以語言勸導為主,他們對邁克甚至是自己孩子的引導,沒有大談空泛的人生理想與規(guī)劃,而是提供給孩子必備的需求后,尊重孩子的自我發(fā)展。雖然邁克最后還是跟隨陶西家的腳步,去了密西西比大學,繼續(xù)打橄欖球,但這是邁克自己的意愿。這樣的方式,是潤物無聲,給予孩子足夠的成長空間,賦予孩子完全的張力。
另外,對問題少年的關注,也是我所力薦這部電影的原因。弱勢群體是電影或小說常用的素材,而《盲點》中確也關注到了“邊緣少年”這樣一個群體?!斑吘壣倌辍闭悄切┥鐣鲆暤娜后w,他們是社會里的被棄者,是未來規(guī)劃里的“隱形人”,是我們的視線“盲點”。而電影并沒有宏觀的歷史角度社會角度,沒有種族主義的升華或女性主義的宣揚·······僅憑邁克和其兩三個黑人朋友的生活境遇,與上層人聚餐的鏡頭形成強烈的對比,僅此兩段鏡頭的演繹,我們便得知邊緣少年的生存空間與狀態(tài)。《盲點》出其不意的地方更在于,它將這一切“常態(tài)化”演繹,黑人與白人的融合,教育背景的差異,階層的差距并沒有使得邁克與陶西一家有過多的摩擦抗拒與不融合。電影中沒有提出的宏觀的話題,卻也讓人深思。陶西一家是以“潤物無聲”的姿態(tài)介入邁克的生命,而這部電影,也正是以這樣的方式,介入到“邊緣少年”的話題中去。
普世價值一直是人們在探討的一個話題。在商業(yè)化社會的今天,物欲與個人主義盛行,普世價值是否有其生存空間?
這兩日與一個外教探討教育的問題。他說,就目前來說,他是不會有想要孩子的想法。
我問其原因,他說這個世界對孩子太不美好了,或許只有當世界上的人將所有的孩子都當成自己的孩子那樣去對待,只有這樣一種意識形態(tài)存在時,他才值得去養(yǎng)育一個孩子。
撇開他這空泛也不切實際的理念,我想到了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想世界?!睹c》這部電影很好地詮釋了這樣一個理想世界。許多觀眾對這部電影的抨擊,很大方面來自于這部電影的普世價值觀,他們不認為這樣的普世價值觀是應該存在的。
而這部影片,正是改編自真實故事。
所以,普世價值觀真的不該存在嗎?普世價值觀真的不能成為國民情懷嗎?
筆者在此不做價值判斷,僅持樂觀態(tài)度。
后記:昨天與人爭論教育問題,回來后又看了一《盲點》。有感而發(fā),在自己的公號里寫下這么一段話:
寫不動了,作業(yè)還沒做完,先這樣吧。
愿內(nèi)心柔軟而胸懷天下的人,能多一點!
給劣評的人們新賽季開始記得要去看看烏鴉隊的比賽!?。?/p>
看到一半的時候我想為這裝逼溫情打二星,但看到結尾發(fā)現(xiàn)竟然是真人真事,好吧,人性還是光輝的,四星
桑德拉布洛克的演技,莉莉柯林斯的驚艷
桑德拉布洛克 迎來事業(yè)第二春!
看了覺得假,但它居然是根據(jù)真事兒改編的。這讓我感覺很復雜。
啊哈啊啊 只要每個富婆都獻出一點愛 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勵志的成長史
太感人了,在電影院笑著哭了。 男主角演的太好了。在美國看的第九部電影。
比我期望的還要好,一個基于真實故事改編的好電影,勵志、溫情+美式幽默。媽媽不是自私的功利心,而是真誠付出,呼吁有能力的人們拿出自己的力量拯救那些邊緣孩子。桑德拉.布洛克給出了她職業(yè)生涯中最好的表演,但僅僅是突破稱不上很出色,不過仍然希望上帝把今年的小金人賜給她~
復讀一下這段話:一開始,老師那里我以為會有沖突,結果沒有,兄弟姐妹那里我以為會有不愿意接納他的意思,結果也沒有,夫妻會因為到底要不要收留他而激烈爭吵,最后居然還是沒有,沒有,都沒有,這是一部有很多很多好人的電影,看電影都說喜歡看沖突,可是真的關心一位角色的話,我愿意看到他生活在這樣的世界。正因為這些我想象中的沖突沒有發(fā)生,我才對這部電影充滿好感。
也不知道說啥,但愿每個被遺棄的孩子,都能像Mike一樣遇到溫柔的人吧
傻大姐傻大嬸和傻大個兒,統(tǒng)統(tǒng)都愛!
勵志溫情,值得一看。
真實感動
一開始,老師那里我以為會有沖突,結果沒有,兄弟姐妹那里我以為會有不愿意接納他的意思,結果也沒有,夫妻會因為到底要不要收留他而激烈爭吵,最后居然還是沒有,沒有,都沒有,這是一部有很多很多好人的電影,看電影都說喜歡看沖突,可是真的關心一位角色的話,我愿意看到他生活在這樣的世界。
本來四顆星 看到片尾的那些真實照片真是忍不住~很感人,桑德拉布洛克很贊!
我從未有過這個——一張床!
關鍵是你是什么人,還有就是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ps,不管是否太美式溫情勵志,但他始終是真實發(fā)生并且存在著的事情?!铩铩铩?/p>
很溫情的電影,和常見的美國大片不一樣
為什么你要去密西西比大學?因為我的家人都在那讀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