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電影,導演問我對于片名《第一人稱》有什么想法。 我說,最直觀的理解就是對電影在表現(xiàn)形式上的特點概括,但我還不是很確定片名跟故事內(nèi)容,或者說電影主旨的聯(lián)系。 正如片名所說,電影由五個故事組成,分別從五位角色的視角出發(fā),講述了圍繞一個企業(yè)周年頒獎典禮,從彩排到結(jié)束前后不到三天內(nèi)發(fā)生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開門見山地昭示著:這是一部關(guān)于職場的電影。從陸總的視角,向觀眾展示了一個企業(yè)內(nèi)部層級分明的生態(tài)鏈,領(lǐng)導們一個接一個地將剛剛從下級那里接收來的“頒獎典禮致詞人”這一榮譽奉送給上級。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個故事完全由固定長鏡頭組成,領(lǐng)導們身處于固定的鏡頭前,是否在暗示他們受困于等級制度,無法跳脫的命運呢? 彷佛是對第一個故事的印證,第二個故事從負責場地布置的老何的視角出發(fā),表現(xiàn)了他在狀況百出的籌備現(xiàn)場疲于奔走的一天。這個故事中沒有“榮譽的自下而上傳遞”,取而代之的是“壓力的逐層下放”:總監(jiān)施壓給主管人員,主管施壓給老何,老何再施壓給具體執(zhí)行的人……故事在停電帶來的一片漆黑中戛然而止,似乎宣告老何的補救行動以失敗告終。 前兩個故事分別從身處高位者的陸總和低位的老何的視角出發(fā),以各自的角度陳述了這一天。正當我在思考接下來會選取什么角度時,第三個故事畫風一變,時間跳回到更早之前,與前兩個故事不同,這個故事的重心不再是那場典禮,而是場地保安胡永成的遭遇,并且還加入了一些犯罪的元素。第四個故事也同樣遠離頒獎典禮,更多在講述企業(yè)員工菲菲面臨的事業(yè)與感情之間的抉擇…… 這四個故事都圍繞著頒獎典禮發(fā)生,但與頒獎典禮的聯(lián)系卻是有的緊密,有的疏遠,并且各個故事的類型也有所不同,一二聚焦于職場,三四則分別加入了犯罪與情感元素。我在觀影的過程中,從這四個故事逐漸拼湊出這三天的來龍去脈,但對于電影的主旨,反倒是愈發(fā)不解——直到第五個故事,用一條長鏡頭將五個故事串在一起,我才真正理解電影想表達的內(nèi)容: 這五個故事中的五位主角,每個人都是處于自己的第一人稱,觀眾受困每個人的視角中,對于事情的全貌如同管中窺豹,略見一斑。 在陸總的視角中,這一斑是大魚吃小魚,上司攫取下屬利益的企業(yè)生態(tài)鏈。 在老何的視角中,這一斑是上司施壓下屬,下屬施壓底層的怒氣傳遞。 在胡永成的視角中,這一斑是人心不足蛇吞象,自食惡果的苦澀。 在菲菲的視角中,這一斑是在事業(yè)與感情之間作出抉擇的勇氣。 在一凡的視角中,這一斑是家庭責任與工作職責無法兼顧的無奈。 在觀眾的視角中,這一斑可以是榮譽、財富、友情、愛情、親情…… 所以到最后,我認為這部電影其實在講選擇。 頒獎典禮怎么樣,其實早在電影開場第一個鏡頭就已經(jīng)揭曉了:這場典禮會如同那個場置的組裝過程一樣,充滿失誤與紕漏,但最終領(lǐng)導們看到的只會是一個完好的場置。 而對于看到了這個變數(shù)橫生,錯漏百出的中過程的觀眾而言,如何理解這部電影,其實更取決于他們選擇了誰的視角,又作出了誰的選擇。 也許這才是《第一人稱》這個名字的涵義。 不過除此之外,我還發(fā)現(xiàn)很有趣的一點: 電影以第一人稱講述了五個角色各自的故事,但每個人在自己的故事中似乎不是“我”,他們更像是一個受上級/同儕壓迫和驅(qū)使,失去自我意志的工具人。這場頒獎典禮的前前后后,每個人都身處其中,但每個人都身不由己,第一人稱視角中的他們都沒有在做自己,反而是半被迫地做其他人希望他們?nèi)プ龅氖虑椤?職場像個漩渦,一旦被卷進去,似乎就只能隨波逐流,無法脫身。唯一脫離這個漩渦的是最年輕的菲菲,她勇敢地放棄了現(xiàn)有的工作,去追逐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有多少人能像她一樣呢?更多的人都只能像一凡一樣,為了養(yǎng)家糊口,得過且過地在漩渦里浮沉,任由歲月打磨棱角,只有在夜深人靜之時,本我才有機會在自我底下探出頭來喘一口氣——可本我所能做的,也僅僅是捶爆那個破獎杯而已。
居然還是分段式的,掛了很多野雞獎頭銜但不影響成品質(zhì)量
可能是感同身受吧,也可能是今晚的風比較涼!謝謝又過了一晚!
看不懂。
“ 就這么兩個燈,裝了跟沒裝一樣‘’
初看粗糙,細看味道十足!沒有太多電影技巧,但真的對集團企業(yè)體制以及各部門、各員工等相當熟悉,越看越上頭!
真的沒看懂......
傳統(tǒng)功夫茲染是顛倒為止
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