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2017年的一個采訪了。
那時候還沒有《風平浪靜》,當時的李霄峰正在忙著他第二部電影《追·蹤》(后改名《灰燼重生》)的后期制作。
采訪是為《小說界》雜志做的,于是內(nèi)容主要圍繞著閱讀和寫作,后來在雜志刊登的標題叫《李霄峰:感傷的,感傷的,感傷的小說家》。
當時印象很深的是李霄峰非常會講故事,記性超級好,情緒十分具有感染力。他給我講托爾斯泰的《復活》,講《克魯采奏鳴曲》中的《魔鬼》……《魔鬼》這樣一個短篇小說被他講得驚心動魄?;貋砗?,我立刻買了一本《克魯采奏鳴曲》……
不知道李霄峰多年之后還會不會記得這個春日午后。在他北京的家中,和煦的陽光自窗外照進來,客廳里有一些亂,最顯眼的便是中間桌子上放著的電腦,他正忙著做他第二部電影《追·蹤》的后期制作。
采訪中他一直在抽煙,大口喝茶,說到開心處爽朗地“哈哈哈哈……”大笑,怒罵時則是無奈但又斬釘截鐵的語氣。
這個下午,他講了列夫·托爾斯泰的《復活》,講了托爾斯泰的另一個短篇小說《魔鬼》……李霄峰很會講故事,很懂得取舍和側(cè)重,也懂得語言和語氣的渲染。他當年在高鐵上看《復活》,看到流亡西伯利亞途中,西蒙松對聶赫留朵夫說:“瑪絲洛娃雖然她不能接受你的愛,但是她覺得你是否同意這件事(瑪絲洛娃和西蒙松在一起),對她來說很重要?!痹咎稍谧紊系乃徽鸷车枚酥绷松眢w。而當他那天重新再講這個故事,再講到這里,原本放松地躺在沙發(fā)上的他,再一次地,坐直了身體。
李霄峰的電影《追·蹤》中,兩個男主角是通過一本書認識的,“其中一個人在書上留了言,另一個人買了這本二手書,回家之后發(fā)現(xiàn)上面的留言,還有地址,結(jié)果兩人就成為了筆友”。這本書便是托爾斯泰的《復活》。
《追·蹤》的劇本改了十二稿,其中一稿的作者是寫了《心理罪》的徐展雄,正是他將托爾斯泰推薦給李霄峰。之前,李霄峰當然已經(jīng)看過很多文學大師的作品,但“當我看到托爾斯泰的時候,這個世界上對我來說就只有一個高峰了”。
李霄峰看的第一本托爾斯泰的書是他的短篇小說集《克魯采奏鳴曲》,他最喜歡里面《魔鬼》那一篇,他說:“托爾斯泰一輩子都在懺悔和自省”。
三十歲的李霄峰看完《克魯采奏鳴曲》后,很長時間不想再看托爾斯泰,“因為我覺得他真的已經(jīng)在那兒了”。
2015年,《少女哪吒》受邀成為俄羅斯薩哈林國際電影節(jié)開幕影片,李霄峰利用這個機會專門去了一趟莫斯科托爾斯泰故居。薩哈林其實離莫斯科并不近,坐飛機得坐七個小時。
“我先去了普希金故居”。普希金故居給李霄峰的感覺很堂皇,“他是俄羅斯文學的太陽,因為普希金是第一個讓文學走進俄羅斯人民群眾的作家”。因此“我到了普希金故居的書房,是有一種權貴感的。感覺說:這哥們兒還是挺享受自己的文學地位的”。
托爾斯泰故居也很大,李霄峰說:“但一到他書房,我稍微有點震驚。因為他書房書桌腿鋸得特別短,然后他要匍匐著寫作,而且那個書桌很簡單”。通過故居里的展品,能看到托爾斯泰七十多歲的時候開始學自行車,“當時騎自行車剛開始流行”。他自己種地,自己打獵,還自己做手工,“給他女婿親自用牛皮縫了一雙皮靴”……“我到今年還有這個感受:托爾斯泰一輩子都想擺脫自己的階層給自己帶來的那種罪孽,那種對靈魂的很深的很虛偽的束縛——其實這個是很難擺脫的”。李霄峰說,“我覺得他一直知道自己頭頂永遠有個東西是高于自己的,如果今天你要讓我說的話,那這個東西就是道德的力量?!?/p>
托爾斯泰寫《復活》用了十年的時間。李霄峰看完一遍之后,就再也無法看第二遍了,“它已經(jīng)不能用‘好’來形容了……有些東西是把你擊垮的,而有些東西是人性的復蘇?!蓖袪査固┠欠N又雄渾又溫柔的力量感,總是讓李霄峰覺得親近。
“讀者跟作品之間需要緣分”。李霄峰說。他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之間就很難產(chǎn)生這種親近。他那次去俄羅斯,也去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故居,路過,就進去看了一眼。只看了一眼,“有時候很奇怪,裝修風格就跟你不是一路人”。
電影《少女哪吒》是李霄峰拍的綠妖的小說。故事講述的是兩個女孩長達數(shù)年的友誼和成長。而友誼的開始,是她們中學時一起惡作劇被老師罰在操場跑步,然后聊起來,發(fā)現(xiàn)班上的女生都在看瓊瑤,而她們在看三毛,她們是不一樣的。
中學時的李霄峰也是不一樣的。他那個時候特別討厭魯迅,“我覺得是因為課本的原因”。直到多年之后重讀,才發(fā)現(xiàn):“他是一百多年來中國最偉大的作家”。李霄峰說,“跟他一比,胡適就是個小學生”。
中學時,李霄峰看的是蘇童和余華,“蘇童在文學語言上是很有自己一套的,他是個很有天分的人。余華呢,更接近于西方小說的架構,更強一些,更工整。其實蘇童天賦更高”。
作為男生,他看武俠小說也比較多,“上高中的時候,我是喜歡古龍多于金庸的”。他看的第一套武俠小說就是古龍的《多情劍客無情劍》。
大學后,李霄峰申請去比利時留學,原本的專業(yè)是藝術與哲學,半年之后才改考另一所學校的電影系。所以,“有段時間最苦悶的時候,我看了大量的哲學書籍,像尼采,像叔本華”。很多的經(jīng)典名著,“包括像《紅樓夢》,都是在上完大學才看的”。
他喜歡塞林格,有段時間出去旅行,行李里塞著一本《九故事》。“在短篇上即使到今天,最牛的還是塞林格。我看了很多人的短篇,但是能夠把短篇做到完美的只有塞林格”。
他喜歡在旅途中閱讀,“我前些年比較‘功利’,帶的都是李安的《十年一覺電影夢》”。那本書是他2003年在香港買的,然后每年都要讀一遍。
在他的《失敗者之歌》中,有一個故事寫了他在飛機上看雷蒙德·卡佛。當時國內(nèi)還沒出版卡佛的書,“我是幫朋友在紐約買的一本英文的,在飛機上我就把它讀完了”。李霄峰說,“其實我的英文并沒有牛到那個程度,但我居然全都看懂了。我就意識到一件事:就是美國的短篇小說是怎么來的?是很短的句子、很簡單的詞給文學帶來了普世性的重要作用”。
他還喜歡南非作家J.M.庫切,喜歡奧爾罕·帕慕克。帕慕克有本書叫《天真的和感傷的小說家》,是他在美國哈佛大學做的文學講座的手稿。“說得很好,我也感同身受”。帕慕克將小說家分為兩種人,一種是天真的,還有一種是感傷的?!八e的就是托爾斯泰的例子”。
“他把托爾斯泰是歸于哪一類呢?感傷的嗎?”
“是感傷的,感傷的,感傷的……”
在李霄峰心中,導演界有“四大天王”:“第一天王很遺憾是個日本人,黑澤明,對我來說他就是電影界的托爾斯泰”。第二位是謝晉,“謝晉是唯一能和黑澤明等量齊觀的。這兩個人都不是那種拘泥于某一類型電影的,但是在刻畫人物上兩個人都是最牛的”。第三位是李安,第四位是楊德昌。
李安的電影,很多都是改編自文學著作。而幾乎每看一部,李霄峰都會也將原著找來讀,《斷背山》更是第一時間看完就在網(wǎng)上買了英文原版。
在李霄峰看來,對于文學作品的影像化,“好的電影它一定是一次再創(chuàng)造”。但《斷背山》卻例外,“《斷背山》小說怎么樣,電影基本上就怎么樣,因為文字里面是有氣質(zhì)的”。有些文字天生就已經(jīng)有了畫面感。他舉例唐代詩人盧綸的《塞下曲》之一:“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我當時看完了就覺得:你把分鏡頭全弄完了呀!最后‘大雪滿弓刀’還突然到了一個特寫上?!?/p>
李安作品中李霄峰最喜歡的是《與魔鬼共騎》。電影最后,那個黑人奴隸將曾經(jīng)并肩戰(zhàn)斗的主人埋葬,這時他說:“你知道我主人死的時候我是什么感受嗎?我自由了。”李霄峰說:“他和主人的感情是很深的,他是把他好好安葬的,他很難過的……但最后他說:‘我自由了!’我覺得這個導演太厲害了”!
“毫無疑問文學是電影的土壤,一個國家文學怎么樣,你就看電影。文學最能夠直接反映這個社會的氣氛”。李霄峰說,“你看現(xiàn)在的氣氛是什么樣的作家在當紅,是什么樣的作家在不停地出書……你就知道這是個什么時代了”。
拍完《追·蹤》,他終于決定將自己的書《失敗者之歌》搬上銀幕?!拔視贸鰜砦宓搅鶄€故事中的人,來組成一個新的故事。不過能拍多少還不知道,但我想到這個還挺興奮的”。
他還簽下了韓松《冷戰(zhàn)與信使》的電影版權,“他是科幻作家中為數(shù)不多有文學性的”。
不過他自己最想改編的還是汪曾祺的小說《復仇》。那是一篇汪曾祺早年的小說,“很多人把那篇小說當做一個習作,我完全不同意,那個東西是真正有叛逆心的,有很奇絕的想象力”。李霄峰說:“我要能夠在五十歲之前把《復仇》給拍了,我就死而無憾了”。他算了算,還有十二年。
他還見過汪曾祺的兒子和女兒,臨別的時候送了他們一本《失敗者之歌》。汪曾祺的女兒已經(jīng)是個年紀很大的老太太了,“她指著我的書名,你看這名兒,怪不得能喜歡汪曾祺呢”!
有一本書,李霄峰看過十遍以上,那便是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我覺得寫作上有個人對我有很強烈的影響,就是福樓拜”。他看的《包法利夫人》是周克希翻譯的,當時就把他看傻了,“他怎么可以把一個屋子里的事物描繪得那么清晰?它們的位置,這用文字表達是很難的……同時它又是完美的”。李霄峰說,“那個小說可以說是完美。包括最后包法利夫人跟萊昂在馬車里相好的時候,從馬車里扔出餐巾紙。那么猥瑣的一幕,他都把它描述得很美。我當時也是驚為天人”。
李霄峰很早的時候就開始寫東西,少年時代他的日記本一度會在全班、全校甚至其他學校的小圈子流傳。之后開始寫影評,還曾給張元寫過劇本,后來慢慢開始嘗試寫小說,“我不是有意要寫小說的,我是在寫的過程中突然發(fā)現(xiàn)我有寫小說的可能性,我才去嘗試著寫”?!妒≌咧琛返暮蟀氩糠志驮絹碓浇咏≌f了。
第一篇小說的嘗試是《閱讀》,講的是一個出租車司機,他收工回家最愜意的事情就是熱水泡腳的同時掏出客人遺失在他車上的手機,開始閱讀他們的短信,想象背后的故事……“那篇真的是我在丟了手機之后寫的”。
然而李霄峰自己最滿意的一篇是《了不起的時刻》。這一篇他從2013年寫到2014年,前后修改就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他寫東西的習慣是一定要關手機,然后反復地修改?!鞍▽憚”疽惨粯?,反復地修改”。他說,“那篇寫得很好。還有一篇叫《回家的路》也寫得很好”。
然而這兩篇很多讀者都并沒有看到過,因為沒有收錄在《失敗者之歌》的紙書中,只有電子書有。
而且,《了不起的時刻》也是李霄峰最后一篇“認認真真給寫完改完的小說”,因為,“拍了電影后幾乎就沒時間寫過小說了”。
想起李霄峰說他有次看一張照片,是顯微鏡下的雪花,看到雪花的結(jié)構,是完完全全的完美。李霄峰說:“我就想:最完美的東西總是最容易消失的,一定是匆匆一瞥的”。
李霄峰薦書——
《共產(chǎn)黨宣言》:“我認真的,《共產(chǎn)黨宣言》是一首詩,近一百多年、兩百多年沒有超越它的。它那個詩性,語言的精準很牛的。馬克思確實是很偉大的思想家”。
《誰來跟我干杯》:“古龍的一本散文集,他講了很多人生很本質(zhì)的東西。其實古龍是很本質(zhì)的作家,雖然他后期寫得很爛,但不妨礙他是淤泥里的夜明珠”。
《謝晉談藝錄》:“很小的一本書,都是他平常的發(fā)言啊,自己想到的話啊,創(chuàng)作的總結(jié)啊……很好的東西,講了很多對文藝的看法。活到他那個份上,什么沒拍過啊?歌功頌德的也拍了,鞭撻社會的也拍了,直指人心的也拍過……而且每一個都拍得很好。你去看他《紅色娘子軍》,太牛了!我都嚇傻了!這可比第五代牛多了。真的,叫不拘一格??!這才是電影啊”。
(原文刊于《小說界》2017年第4期)
能來看這部電影是因為宋佳宋宣傳委員真的辛苦了。
我是帶著‘張一’十級濾鏡來看這部電影的,整個過程中恨不能三倍速迅速播完。
非專業(yè)人士,以我淺薄的認知來說,竊以為,電影可以分為四種。
第一種,拍給大眾看的,用來賺錢的電影。
第二種,拍給評委看的,用來得獎的電影。
第三種,拍給自己看的,用來滿足自己平凡生活中的英雄夢想
第四種,想拍123接過拍成4了。
在進電影院前我認為風平浪靜應該是第二種,結(jié)果等我看完,我發(fā)現(xiàn)它是第四種。
生活和小說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小說是基于一定的邏輯下完成的故事,而生活毫無邏輯可言。那么電影也是需要一丟丟邏輯的。
作為一個父親,讓兒子背負殺人罪名,這和常識就不符合。正常應該是父親替兒子頂罪,哪有陷害兒子的。
導演或許想表現(xiàn)為他爸剛開始準備自己扛了,結(jié)果突然升職前途一片光明,就想做一個取舍,自己努力生活維持家庭養(yǎng)著病重的妻子,讓兒子去背負一切,畢竟孩子小,他爸坐牢,他媽立馬沒有錢治病。但他這段處理的實在是太隱晦,真的體會不到。
按照這個邏輯,應該夫妻情深對吧,結(jié)果他爸后面又出軌養(yǎng)了個小兒子,我就一臉???
然后說潘曉霜,導演需要的是一個花瓶,是一個美好的一塌糊涂,能成為男人黑暗人生里一抹救贖的光。
可太不幸了,他既沒有拍出宋佳的美,(小聲說一句,還是女導演知道怎么拍女演員)也沒有拍出救贖。
潘曉霜完全就是一個不合邏輯賊虎的花瓶。
所有電影院的人都無法理解潘曉霜突如其來熱烈奔放的愛。其實你在最開頭加一段青春期學渣仰慕愛戀學霸,多年后重逢的情節(jié),她的愛和熱烈就都能說得通了。
導演或許也是這么想的,然后他用插敘的手法在最后放出了一段小潘曉霜看小宋浩的一幕。
那一眼,我不知道是小演員沒表現(xiàn)好,還是導演就這么認可的。我一點點沒看出來愛慕。完全就是嫌棄,埋冤。就那種我小時候天天聽我媽說誰誰家孩子又雙叒考了第一名,然后我看到那小孩,不屑輕蔑嫌棄又自甘不如的眼神。
就是無法理解潘曉霜這么一個家庭和睦工作穩(wěn)定的女孩要瘋了一樣喜歡男主。不查男主是不是正經(jīng)人,不查他這些年干啥了,一見面就喜歡的不行。
女主的工作是24小時的,進城的時候人工通道見到女主,出城的時候還是同一個通道同一個方向見到女主。
嗯!
片子叫風平浪靜,劇情真的也就風平浪靜。
我從撞死萬小寧開始等,等男主的爆發(fā),等全片的高潮來臨,等那個爽點,一直等到男主捅死了自己,等到片尾曲響起,我只能一臉????
男主跳海是為啥?我以為他跳下去要干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了,結(jié)果就游上去啥都沒了?那你好好的等船靠岸不行?我以為你覺醒了,要潛伏在壞男二和他爸身邊找證據(jù),扳倒黑惡勢力,最后點燃一支煙去自首。
結(jié)果……男主就莫名其妙瘋瘋癲癲。
上班上的好好的忽然拿個鏟子去打男二,在他看到萬小寧被撞死,他跳海,以及等等沖突點他都沒爆發(fā),突然就好好的拿個鏟子出去了。
結(jié)果打了半天連男二衣服都沒摸到,他就瘋瘋癲癲笑著哭著跑了。跑到魚攤上躺上去。
那些魚招惹你了?
警察都來了,警察都不動,就讓男主他爸去接近男主,最后double kill。
我……
呵呵,導演不知道想講啥,他想講的,他一丟丟都沒有拍出來!
最后我們說宋佳。
宋佳和別的演員不一樣,別的演員喜歡賦予角色很多自己的思考。
宋佳不是,她是那種導演需要什么樣的人,我就演出來什么樣的人。編劇創(chuàng)造了什么樣的角色,我就還原什么的角色。
這個角色的好與壞都和宋佳沒有關系,只要一喊卡,角色是角色,宋佳是宋佳。
她站在更高的層次去理解包容角色。
潘曉霜是花瓶,宋佳演了。
潘曉霜是救贖,宋佳演了。
強行最后救贖了一波,恕我直言,這要是換個正常女人,絕對罵死男主。剛生孩子,你屁股一抬自殺了,我作為遺孀,獨自撫養(yǎng)一個孩子,還要認為我男人干的好干的棒,這女人腦子絕對有問題。
所以,宋佳一定能看出來這個片子的問題,但她還是不遺余力去宣傳這個片子。
宋佳說觀眾要給反饋,給了反饋她才能知道在她傳遞和觀眾接受的過程中偏差出現(xiàn)在哪里。
而我希望她不要看到這些。
她只要快樂就好。
那些不好,就讓別人替她擔著。
片子就是導演啥都想講,想講的很深沉,結(jié)果導演啥都沒有講出來,也沒有留白給觀眾思考的地方。
只能給兩星。
一星給所有創(chuàng)作人員,冰箱理論,你能你就去發(fā)電,我沒這個能力,我拍不出來電影,所以我給所有能成片的電影給一星。
一星給宋佳。倒不是說她演的多好,這片子里面絲毫沒有展現(xiàn)她的演技,是看她發(fā)動所有人脈去宣傳去不遺余力推廣這個片子覺得心疼而已。
最后……壞男二的那大段臺詞真的太能看出來臺詞功力差了,建議這樣的功力還是使用配音演員比較好。
大概是從2014年起,“現(xiàn)實主義犯罪片”這個概念火了。這個題材可以拉出長長的片單:
《白日焰火》(2014)
《心迷宮》(2014)
《烈日灼心》(2015)
《暴裂無聲》(2017)
《暴雪將至》(2017)
《風中有朵雨做的云》(2018)
《南方車站的聚會》(2019)
無數(shù)的導演沖破審查的禁區(qū),用黑暗陰沉的色調(diào),直白地描繪過去不常見的犯罪場面,并且試圖對犯罪背后的社會現(xiàn)實做出批判,或是對人性的復雜予以展現(xiàn)。
應當說,我們很需要這個題材。畢竟太平盛世,不是吹出來的;而電影產(chǎn)業(yè)要發(fā)展,也離不開現(xiàn)實。但是,是不是“沖破審查”、“大尺度犯罪”就成了某種擋箭牌,可以掩蓋創(chuàng)作上的種種偷懶,并把主創(chuàng)送上道德的制高點呢?
顯然不是。
飯要一口一口地吃,故事要老老實實地講?!讹L平浪靜》,我給了個及格分,這是就電影本身綜合而言的——故事雖平庸,但幾位演員的表演還可圈可點,所以給了個及格分。
那為什么我不推薦大家看呢?
因為它號稱是一部“現(xiàn)實主義犯罪片”,卻名不副實。
犯罪片是形式,批判現(xiàn)實是內(nèi)容?,F(xiàn)在形式算是及格了,內(nèi)容呢?我以為我能看見一篇至少是本科水平的論文,結(jié)果只看見了東拼西湊抄出來的百度百科。
每種電影都有一個立足之本,比如《鋼鐵俠》,打得不好看,再有深度也沒用;而一部號稱“現(xiàn)實主義”的電影不能批判現(xiàn)實,演員就是演出花兒來,那也是白搭。
好了,概念性的東西先噴到這里,下面我從本片的開端、沖突、高潮這三幕,具體地噴一噴這部電影。
犯罪片通常以一起犯罪為開端。
15年前,成績優(yōu)異的高中生宋浩(成年由章宇飾演)的保送名額,被校長送給了他的好兄弟、父親是副市長的李唐(成年由李鴻其飾演)。大雨中宋浩去找李唐理論,發(fā)現(xiàn)李唐家對面的房門開著,鬼使神差地走了進去,結(jié)果被房主誤認為是小偷,遭到毆打,情急之下將其刺成重傷。以為自己殺了人的宋浩飛速逃離。這一切被宋浩父親宋建飛(王硯輝飾演)看到,他為了孩子不坐牢,將房主殺死。
隨后,宋浩遠走他鄉(xiāng)。
我不得不說,這起犯罪實在是過于無厘頭了。我本來以為是宋李兩家人理論,出現(xiàn)傷亡;結(jié)果是死了個路人甲。
有人會說:無巧不成書。我當然承認,任何故事包括犯罪故事的設計都需要偶然因素。但是對現(xiàn)實主義犯罪片來說,“犯罪”與“現(xiàn)實”是緊密聯(lián)系的,也就是說,故事的偶然中存在現(xiàn)實的必然?!讹L平浪靜》開端發(fā)展的必然,應該是宋李兩家產(chǎn)生沖突;如果電影想直接反映“保送名額分配不公”這種社會現(xiàn)實,也應該直面頂替者與被頂替者的沖突。
順帶一提,有的大V在評論時把“保送名額分配不公”說成“高考頂替”,不知道是筆誤還是偷梁換柱。應該說這完全是兩碼事:前者是處于灰色地帶,因為高中確有分配保送名額的權利,只不過這個權利可能被濫用;而后者則完全是黑色的、違法的。在評論里扯“高考頂替”,有炒作社會熱點的嫌疑。
總之,電影本來似乎要說一個社會問題,突然虛晃一槍去扯進來一個無關的人,美其名曰“展現(xiàn)命運無?!保歉揪褪窃谘谏w情節(jié)設計能力的不足。這就好像是西門吹雪葉孤城對決紫禁之巔,葉孤城腳下一滑踩禿嚕了一塊瓦片,瓦片掉下去砸死一個小太監(jiān)。這種情況下,可憐的不是小太監(jiān),是讀者觀眾。
我們看看《爆裂無聲》是怎么安排犯罪的:煤老板昌萬年和律師徐文杰在山上進行私密交易,交易完成后昌萬年看到了男孩張磊的羊群 ,想買遭到拒絕。射箭愛好者昌萬年直接彎弓搭箭,張磊為了保護羊被誤傷。最后昌萬年威脅律師弄死了張磊,并將尸體藏在山洞中。
這里也有偶然:三人的相遇就是一起偶然。但考慮到三人分別象征著三個階層,那么這種相遇也就不那么偶然了,因為三個階層本來就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
接下來的情節(jié)發(fā)展很大程度上都是必然:昌萬年是社會頂層,平日里說一不二,他當然不會接受拒絕,想要就一定要得到;張磊是社會底層,羊是他的一切,他不惜一切也要保護。所以兩個階層的代表相遇,勢必引發(fā)沖突,最后釀成慘案。
《風平浪靜》與《爆裂無聲》,到底誰的犯罪設置更合理、更巧妙,誰的犯罪更能反映現(xiàn)實、批判現(xiàn)實,不用多說了吧。
說實在的,《風平浪靜》這種設置犯罪的方式給人一種感覺,就是揭露社會陰暗面一定要死人,沒有死人的條件創(chuàng)造條件也要死。
15年后,由于母親過世,宋浩回來了。昔日的“好兄弟”李唐成了地產(chǎn)商,到處拆遷。
宋浩在家里逗留了一段時間,這期間他主要做兩件事:一是隱藏,極力隱藏自己的過去,所以他對誰都不親近,包括拒絕老同學潘曉霜(宋佳飾演)的追求;二是贖罪,因為當年他“殺死”的屋主有一個女兒萬小寧(鄧恩熙飾演),如今正好15歲了,他決定做一些補償。
應當說,章宇在這一幕的演繹是很精彩的,將內(nèi)心的沖突與掙扎都表現(xiàn)出來了。
但無奈的是,和他演對手戲的三位:李唐、萬小寧、潘曉霜,全程都是工具人,工具屬性分別用四個字就可以概括:邪魅總裁、叛逆少女、叛逆婦女(沒有對宋佳不敬的意思,成年女子都可以稱婦女)。過于工具人的角色,好演員也很難發(fā)揮,而且與主角宋浩的沖突也沒法很精彩。李唐反正就是壞,上學時搶人家保送名額,長大了行賄、強拆、勒索、殺人,無惡不作。萬小寧和潘曉霜就是要霸王硬上弓,最后宋浩從了潘曉霜,畢竟從了萬小寧這電影就沒法上映了。
我們再來看看《烈日灼心》是怎么安排沖突的:三個與謀殺案有牽連的人,也是要一面隱藏,一面贖罪。在隱藏線,鄧超與段奕宏二人的角色爆發(fā)了激烈的沖突;在贖罪線,郭濤與王珞丹二人的角色爆發(fā)了激烈的沖突;此外,隱藏與贖罪本身也是一對沖突:他們越是贖罪做好事,越引人注意,就越難以隱藏。
相比之下,章宇一個人其實相當獨力難支。
一個多小時過去了,《風平浪靜》總算迎來了一個還算驚人的轉(zhuǎn)折:原來當年宋浩所做的一切都被李唐看在眼里,現(xiàn)在他用宋浩的車撞死了釘子戶萬小寧,然后威脅宋浩幫他收尾。為了掩蓋當年的錯誤,宋浩和父親宋建飛不得不犯下新的錯誤,然后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終于,宋浩承受不住了,自殺,完。
其實就宋浩的個人故事來說,還是不錯的,章宇演得也非常好:先是無妄之災,然后一步錯、步步錯,最終走向滅亡。問題是這個簡單的事情被抻長到兩個小時,就非常讓人犯困了。何況還存在前面我們說的工具人問題。
但是,我們說的批判現(xiàn)實呢?在哪里?電影一開始好像是想說保送名額分配不公問題,后來又好像想說強拆、腐敗。什么都說了,什么都是蜻蜓點水。一切都是為了虐主角而服務的。虐了倆小時,最后終于把主角虐死了。
死前,章宇飾演的宋浩痛苦而茫然地望向銀幕前的觀眾。演技確實牛。
這又是一個熟悉的鏡頭,很像韓國電影《殺人回憶》結(jié)尾的宋康昊——他死死地盯住觀眾,意為真正的兇手就在觀眾之中。這一盯確實叫人毛骨悚然。
模仿鏡頭沒什么問題,但我不知道模仿這個鏡頭是想干啥。觀眾可沒有害宋浩,都是劇本害的。
其實這就是我前面說的,形式大于內(nèi)容。覺得這個鏡頭很有“殺傷力”,也不管是不是用力過猛,就直接用了。事實上,如果前面對現(xiàn)實的批判沒有分量,想僅憑這么一個眼神鎮(zhèn)住觀眾,那是不可能的。
通過前面用《暴裂無聲》《烈日灼心》《殺人回憶》進行對比分析,你可以發(fā)現(xiàn)本片處處都在套模板,我們可以稱之為“現(xiàn)實主義犯罪片”模板,那就是:
開端是一個社會陰暗面引發(fā)的犯罪,中間是主角被命運玩弄,結(jié)尾是一地雞毛。
套模板沒什么問題,但一點多余的腦筋不想動,就過分了??梢哉f本片比起《爆裂無聲》的精巧設計,差了十部《風雨云》。
這就很像是小資產(chǎn)階級式的矯揉造作。小資產(chǎn)階級一方面有物質(zhì)基礎和文化水平去悲天憫人,一方面又缺乏勇氣或理論水平去剖析為什么會這樣。于是只能學著自己看過的經(jīng)典作品——還學不到點子上——疾呼一聲:“唉,他好慘呀!他死啦!”便也就罷了。
我當然不是說這種疾呼沒有意義——畢竟,我給本片打了及格分呢。但是……唉,算了我就直說了吧,我覺得這玩意兒就是毫無意義。
從《金剛川》到《風平浪靜》,我對現(xiàn)在歷史、現(xiàn)實題材影視作品的理論水平和價值判斷深表憂慮。與其看這種看似憂國憂民、實則空洞無物的作品,還不如看看照著你的底線猛攻的《上海堡壘》算了,好歹還能圖一樂兒。
睡不著,吐槽一下昨天看的風平浪靜,這電影是我三年內(nèi)看過質(zhì)量最好的爛片[贊] 看完心情巨復雜,不知道該心疼演員多一點還是心疼自己多一點還是心疼電影票多一點。(我因為手機沒電還用了臨時充電寶花了10塊錢我真的好心疼) 演員演得很好,畫面審美很好。故事情節(jié)也非常好,好就好在一點也不符合邏輯[贊] 這不是一部普通的爛片,因為普通的爛片在開頭就爛得非常徹底,你可以及時離開影院不浪費兩個小時。 但是這部電影不一樣,主演演員演得特別好,畫面審美也很好,好到你覺得:不會吧,不會這么簡單吧,一定會有反轉(zhuǎn)吧。等了兩個小時,嘿嘿嘿,沒有[贊] 但是我不懂,是出了什么問題?。≡趺磿敲措x譜?????? 1.一個劇情犯罪電影,開頭五分鐘內(nèi)就介紹好受害者殺人犯目擊證人無辜配角而且沒有任何反轉(zhuǎn),認真的嗎?。。?! 2.案情也很離譜。為什么富人區(qū)的大別墅臺風天不關門?高中生看別墅不關門就亂進門?不光進了還上樓開門偷看?一十八九歲大小伙子被一耍酒瘋的大叔壓倒還毫無還手之力?大叔往他臉上按了個西紅柿還是什么水果蔬菜他就捅了人家一刀?就算是高中生沒教養(yǎng)又沖動又慫又力氣?。ㄌ豢赡芰耍。?,他爸那可是成熟理智能扛事的人設,也看人家不關門就進去了還補了一刀?殺人犯一跑就是15年案子咋都破不了? 3.感情線也很迷。潘曉霜為什么那么喜歡宋浩啊?她初戀是高中同學,很可能當時有男朋友啊,年輕時候跟男主就只有幾面之緣。退一萬步也說不上宋浩是她的白月光吧。而且15年不見還對宋浩有好感,不管他變丑沒錢又冷淡,強行約吃飯約電影各種暗示勾引都被拒,強行上床,三分鐘同意結(jié)婚,不介意老公在她懷孕期間紙醉金迷,有一天還徹夜不歸不接電話(他老公替別人埋尸去了),最后知道老公是殺人犯之后也絲毫不埋怨。這是什么絕世好女人,比田螺姑娘都牛逼。對了,還有無辜的受害者的女兒,我要對殺人犯怒喊了,兄弟,你一個大叔,跟蹤受害者女兒想補償人家真的很奇怪好吧!???結(jié)果還能讓小姑娘誤會您對您有好感!我服了,您一個經(jīng)歷過人生巨變的早早成熟的大叔,不知道怎么最大化地幫助和保護一個小女孩嗎?最后還讓這個女孩間接因為您死了,就不能更離譜哈。 情緒激動了,評價偏頗了。不排除是因為我水平不夠,年紀太小,經(jīng)歷不足所以看不懂的可能性。電影也不應該太看邏輯,應該看表達的觀念,所以這其實是一部偽裝成犯罪劇情電影的法制宣傳片。 槽多無口。 要睡了不吐槽了!看了篇夸它的影評叫“命運的內(nèi)核與萬分之一的偏差”。妙啊。 每個堅持看完的人都會不停地在離開與留下之間徘徊,不知不覺之中,兩個小時就過去了。我們本有一個立刻離開的機會,但是我們沒有珍惜,萬分之一的偏差讓我們留在這里,如果能再重來一次……
#劇情完全配不上演員演技是什么體驗#
——10.6觀影后
過了兩天我情緒平靜多了,也看了影評和很多評論,沒想到閱讀量一下子那么多,似乎憑一己之力把票房拉低了。。。好幾百?其實就是覺得可惜和失望,故事如果能講好絕對是個好故事,演員都是好演員,畫面音樂都出彩,車里打傘和宋浩自殺弒父那里真的很絕(還是在夸演員演技)。剛看了Sir電影采訪章宇我的意難平也平了點——弒父部分被剪掉了鏡頭:宋浩拿刀捅了他爸,臺詞“我還,你也還”,刀落的聲音,全部都被剪掉了。(總之就是把最好的都剪掉了,丟下了莫名其妙的部分)。
能大概想象到那個結(jié)局。
如果是未剪的就好了,至少結(jié)局可以做到震撼。
還有人私信問我為啥不喜歡這個電影,不為啥,就是看著生氣。
跟宋浩捅出去那一刀是一樣的,他明明一個前途無量準名牌大學生,怎么就沖動了呢。這電影明明是個好電影這里也好那里也好,怎么就離譜成那樣。
看了采訪我還發(fā)現(xiàn)我沒理解錯宋浩,而且還很討厭他。
在我眼里,這個人,懦弱,擰巴,不壞但絕對談不上善良。我同情他但也討厭他,他的好處抵不了他的壞處。
人活著應該有某個信念,要么是自強,要么是善良,要么不要良心只要過得好,隨便相信點什么。他什么都不信,他沒有任何反應,真的像章宇說的,他像個“洞”。他受良心譴責但是不敢承擔責任,他知道自己有可能被查到但還是選擇結(jié)婚,他妻子快生了他就不報警埋掉那個無辜女孩。如果他沒崩潰呢?如果案子永遠查不出來呢?我真的很討厭又覺得沒辦法討厭這個角色(章宇是真的演得很好)
最后,關于看不看和好不好看,大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愛看不看,也別杠別給我私信,我要是想討論我就回了。
歡迎認真探討和挖掘不同角度,但不歡迎引戰(zhàn)攻擊和無腦無據(jù),發(fā)貼自由所以我寫了,你要是不同意你大可以新開個貼懟我,大家要是贊同你的話會給你點贊,而不是把我點到影評第一名。而且我真不在乎我是第幾,要是有人把為啥那么離譜說的明明白白我還挺感謝。
至噴子:不好好說話跟我bb賴賴沒禮貌我會懟回去然后合理使用投訴功能哈,有閱讀障礙和理解障礙就不要出來晃悠還發(fā)表意見,你的意見一點也不重要~沒人在乎~
勿cue溜了。
《風平浪靜》大概是我最反感的那種電影。
反感之一是它其實一點也不關心人物??措娪扒鞍胄r,已經(jīng)異常難熬,因為人物動機的胡亂實在令人無法接受——這已經(jīng)不涉及劇作是否有「硬傷」的討論,而是這些人物、人物關係是否確立,整個戲的前設是否有成立的可能。
宋浩在大雨天去找自己的同學李唐,看到一扇門開著就「確認」這是他同學的寓所,以致引發(fā)了整場兇案。我也不知道編劇到底是怎樣說服自己設計出如此的橋段,他大概認為每棟寓所大同小異,宋浩在情急之下認錯了也沒有什麼。但這些都是高級住宅區(qū),任意一棟裡住著的大概都是有權有勢之人(尤其是對比宋浩家庭的整個陳設,明顯有階級差異),他誤闖任意一棟其實都需要承擔不小的風險,而作為一個剛剛被權力剝削了保送資格的中學生,他有什麼動機會這樣盲打誤撞,實在令人倍生疑竇。其實在劇作上要設計讓一個人物「誤會」並非什麼難事,也許李唐把自己的自行車誤停在了鄰居家門口,而他的自行車或許又有些標誌性的特色,宋浩一眼看到便誤會了此處是李唐的居所,自然無可厚非。類似能夠令人物的行為恰如其分的簡單設計創(chuàng)作者都不願意多花筆墨,而是囫圇吞棗,這其實是一種懶惰。
暫且撇開這種設計上的隨意不表。這些開場戲中最無法成立的人物其實是王硯輝飾演的父親。王硯輝看到兒子宋浩誤傷了人,那個人其實還沒死,而且央求王硯輝送他去醫(yī)院,但王硯輝卻補了一刀,這個「行為」實在令人跌破眼鏡。我還是照例要問,王硯輝殺人的動機究竟是什麼?以他在官場的身份而言,殺人無疑會給他的仕途製造莫大的風險,他為什麼會如此隨意做出這個決定?在創(chuàng)作者角度,大概只是想當然覺得王硯輝補刀是為了保護兒子,但兒子明明沒有殺人,受傷者還有一線生機,王硯輝卻令他成了「殺人犯」,還令他離鄉(xiāng)背井數(shù)十載,自己卻在家鄉(xiāng)安逸無事升官發(fā)財,這是什麼「保護」?而哪怕是放在一個基本的「人性」的層面,殺人都不是一件輕而易舉想做就做的事情,為什麼王硯輝會如此輕而易舉地做出這個行為且鎮(zhèn)定自若,實在令人摸不著頭腦。王硯輝一開始來的目的和「任務」是要和李唐的父親討說法,但整個行為既沒有保護到自己,也沒有保護到兒子,也沒有完成他「討說法」的目的,所以他為什麼要做?何以會這麼做?
但更令我瞠目結(jié)舌的是王硯輝回到家後,十分憤怒地一腳踢開了兒子宋浩,並讓他馬上遠走高飛。自己剛剛殺了人非但沒有任何惶恐的情緒,為什麼還要回家對兒子這樣?是覺得兒子害他殺了人?那他到底是一個關護兒子的父親,抑或是一個任意妄為,輕易推卸責任的父親?我不知道演員在現(xiàn)場究竟怎麼接受「踢兒子」這個動作的,我也不知道王硯輝究竟有沒有對導演和劇作提出過質(zhì)疑。王硯輝是不是優(yōu)秀的演員我不下結(jié)論,但至少在這個戲裡,他這個角色顯然已經(jīng)變成了創(chuàng)作者的扯線木偶,父子關係完全失效,尤是到尾段時還要上演和宋浩的父子大戲,實在是荒謬到令人啞然失笑。
如果創(chuàng)作人可以對人物的motivation如此棄之不顧,後面王硯輝的角色在家鄉(xiāng)完全沒有任何風險反而官運亨通,甚至於兒子消失了多年也無人問津,自然也就不是什麼大事了,反正怎樣都是編者胡亂說了算罷了。
而到中段仍然有諸多類似非常令人匪夷所思的人物設計,比如宋佳的父親是警察,那章宇為什麼會不忌憚任何風險?他和岳父的戲為什麼根本沒有?而章宇回來之後又為何安然無恙,甚至鄰里都沒有過問過他為何消失了這麼多年?李唐讓章宇開車撞人,欲使之成為共犯,明明章宇完全不知道李唐的犯罪惡行,但現(xiàn)在李唐也無緣無故把自己的把柄交到了章宇手上,他為何會如此蠢?李唐又何以會在收費站怒砸錢,讓可能的交易被收費站前後左右的人都發(fā)現(xiàn)並曝光,他是弱智嗎?
類似的「為什麼」實在太多太多。除了人物動機本身的詭異,這部戲「不關心人」,是在於一個人物為什麼會變成這樣,為什麼走到今天,是創(chuàng)作人毫不在意的。
李唐在電影一開場是有保護過宋浩的,但他為何今天會變得如此乖戾?他當年對於保送之事的態(tài)度究竟是如何的?電影從來沒有想要花時間與筆墨塑造李唐,於是乎李唐成年後的形象也就變得十分刻板反智。而李唐強拆的房子為什麼會是一眾富人區(qū),強拆「有權勢者」的住宅自然風險更高,但電影只是利用了這類議題假扮「現(xiàn)實主義」,背後人物的行為動機和緣由自然更不會是創(chuàng)作者關心的事。其實用「官商勾結(jié)」「強拆」這類議題想讓自己顯得「現(xiàn)實主義」是沒有用的,無異於是用各類符號在往自己臉上貼金,如果戲的核心根本不關心一個人為什麼會變成這樣,那本質(zhì)就是「偽現(xiàn)實主義」。
小宋佳大概是戲裡唯一能吸引人看的角色。她對章宇何以一眼萬年大概會令很多觀眾質(zhì)疑,但我也無意臧否這種「強設定」,畢竟愛情本身就是難以言喻的事。但小宋佳從中學時就喜歡章宇,她到底經(jīng)歷了什麼走到了今天?章宇在學校時是高材生,但如今落魄異常,小宋佳又是怎麼接受他的這種變化?她既然對章宇一眼萬年,面對章宇消失的這些年,她又是如何自處?愛情的重量往往不是在一起的結(jié)果,而是「等待」的過程,小宋佳「等待」過嗎?她為此付出了什麼?
這些自然在這部電影裡又是完全欠奉。中段的愛情戲甚至乎和前後的兇案完全脫節(jié),兩個人物的前世今生也已經(jīng)被近乎忽略,而變成了另一齣愛情電影。小宋佳甚至得感謝這種「強設定」,因為她確實是在演出另一部電影,「強設定」令其的人物邏輯簡單清晰,而不用被其他事件干涉;但換一種角度來說,小宋佳也無疑成為了「強設定」的工具人,她可以愛的是章宇,也可以愛的是李鴻其,她是誰不重要,她愛的是誰也不重要,為什麼愛也不重要,只要找到一個對象往死裡愛,用「聖母」情懷讓對方最後感動,幫她買個酸奶,大家結(jié)婚生孩子就對了。所以雖然小宋佳的演出非常投入,也在這部戲中最令人信服,但我覺得她的角色其實很可憐,因為這個角色恰恰最能反映創(chuàng)作者那種將人物全盤工具化的自大。
當然,提到人物動機、行為的粗疏和胡來,忽略人物心理變化的過程,這在諸多爛戲中本來見怪不怪,這都還不是這部戲最令我反感的原因。我反感的最大原因,恰恰就是他如此不關心人物,卻又要佯裝成「人文關懷」,佯裝成「現(xiàn)實主義」,佯裝成「有格調(diào)」——這如果不是偽善的話,只能說創(chuàng)作人本身是非常容易自我感動和自我耽溺的人。
這大概是很多標榜「文藝」電影的通病,他們沈溺於某種格調(diào)、某種議題之中樂不思蜀,卻沒有發(fā)現(xiàn)戲劇本身恰恰證明了他什麼也不關心(不關心人物,不關於現(xiàn)實),而真正關心的只有自己。很多標榜「文藝」的創(chuàng)作人以為好的電影最重要的是「視聽語言」,事實是如果脫離了有效的人物和戲劇,那些調(diào)度就單純是在炫技,根本沒有「視聽語言」、沒有格調(diào)可言;而劇作如果在人的角度上立不住,那所有藉此發(fā)展出來的情感都是假的,都只是自我感動,而所有藉此引申出來的解讀也都是自欺欺人,只能令人貽笑大方。
當然更令我覺得悲哀的是,為何這樣糟糕的劇作會得到如此多業(yè)界人士和一線演員的垂青,並得到一部分評論者的歡迎呢?我當然很為這些演員們抱不平,他們已經(jīng)十分努力地在投入這個虛假現(xiàn)實,實則空中樓閣的故事。善意地想,也許大家確實希望在國產(chǎn)電影中能觸碰到一些真切的、人文的、「現(xiàn)實主義」的題材,只可惜這些都只是這個電影的包裝,它的本質(zhì)其實是「不關心」和「虛假」。
而這個電影前期放映時看來是花了很大手筆經(jīng)營口碑,網(wǎng)絡上好評不斷,這也不免讓人感慨,也許「虛假」和「不關心」正是代表了我們的電影行業(yè)從上到下中最本質(zhì)、最難以治癒的頑疾。
非常喜歡。意外之喜。
去電影院之前刷影評,就已經(jīng)對劇情“沒邏輯”有心理準備了。甚至前面一多半都是帶著這個預設看的,好在片子本身是有意思的,我想沒邏輯就沒邏輯吧,我就看個情緒可還行?可是影片播放到最后的時候,我只想說去tmd“沒邏輯”,你們是活在GMAT的邏輯題里還是怎么的?你們活的世界都特別有邏輯嗎?反正我的就不怎么有邏輯,時常狗血,還很操蛋。而且導演的邏輯其實已經(jīng)表達得非常清晰了,就是反父權呀。他反的甚至不是小家庭里的那個父權,而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那個廣義的父權。宋浩的人生從一個不小心開始,在父權的插手和運作之下整個扭曲掉,身不由己密不透風搞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所有的風平浪靜都是隱忍內(nèi)傷。最后他跟他爸在漁船上那場戲,他一刀捅了自己,我想尼瑪這又是搞哪吒割肉還母剔骨還父那套呢,他要是一刀把他爸捅死我就給五星。果然,五星。整部作品嚴密,完美。
父親
王硯輝飾演的父親戲很足。聰明的地方在于,這個角色不僅不惡,甚至從某種意義上還可以稱之為中國式好爸爸,全美詮釋了什么叫做生命中不能承受的“父愛如山”。他用他自己的方式關愛家庭只手遮天,他說 “男人來到這個世上,就是來犧牲的” 。忍辱負重混跡官場,前半輩子奉獻給大兒子,練廢了換個小號重新來過,準備下半輩子奉獻給小兒子。專門有場下廚的戲交代了他不離不棄照顧病妻十余年,當然這也沒耽誤人家同時照顧另一個婚外家庭,人性本來就是復雜的。還有場戲印象挺深,十五年前的兇殺案發(fā)生后,驚魂未定的父子倆去參加市長公子的慶功宴,父親小心翼翼的給只露出一個后腦勺的市長大人敬酒。我是你爸爸,可出去就是孫子。
父親,作為父權的象征,既是加害者,也是受害者。
女人
導演對女人可謂是充滿柔情,兩個女性角色都拍得很美而且大膽。
宋佳那個角色開始看著有點三八,莫名其妙就開始倒追。但是看到最后其實人物心理是交代得非常透徹的,特別是結(jié)尾處那兩個來自少女視角的凝視,結(jié)合她說過的話稍微運用一點想象力就能明白是怎么回事。我很喜歡這種不百分百說透的處理方式。注意劇中幾乎所有角色都是體制內(nèi)家庭,潘曉霜無疑也是出自一個與宋浩相似的非常壓抑的家庭環(huán)境。內(nèi)心叛逆的少女無意中看到了少年在雨夜光著上身奔潰的模樣,與平日在學校里裝逼的績優(yōu)生的形象對沖,雖不明所以,卻產(chǎn)生了心理鏈接。她跟宋浩在十五年后第一次吃飯就借酒裝瘋大唱大跳,與平日里做著枯燥的高速收費員的職業(yè),也是一種對沖。宋浩的態(tài)度一開始是懵逼和各種抗拒,無非是因為自己的人生都一團糟了何必多拉一個人下水。轉(zhuǎn)折是因性生愛,我是覺得不僅不突兀,反而更能表現(xiàn)出這是兩個各自多么寂寞的個體。戀愛戲是整個影片中最明亮的部分,沒想到會在一部非愛情片里看到這么好看的愛情戲。高光的運用當然是有意義的,沒有亮怎么暗?
鄧恩熙演的小太妹就更美了,美的存在本身就是意義,更不用說把美摧毀了給人看。
心理戲
不管劇情是否有其荒誕夸張之處,從頭到尾最合邏輯的是心理戲。無非是講一個人經(jīng)歷重大打擊后,心理崩潰到慢慢重建,甚至被從天而降的愛情短暫照亮,又經(jīng)歷第二次崩潰,求生欲和求死欲交織,直到最后。從這個角度審視劇情,幾乎沒有什么不合邏輯的地方。為什么在石雕廠的灰塵里這么長時間都走不出來?為什么要接近受害人的遺孤,并且因為這條線導致了第二次的全面崩潰?為什么看見了煙花想要跳海?為什么又游泳回來了?常常出現(xiàn)的海平面空鏡頭,風平浪靜的下面是什么?為了老婆孩子再不想做的事都做了為什么最后還是崩了?就好像為什么在收費站都經(jīng)過了好多輛車了,才突然提著棒子開始追打老同學父子倆。
導演是有用心的,看不看得到,隨緣吧。
幾個采到的信息:1.浴室洗澡的戲,劇本里沒有,是章宇宋佳研究出來的。章宇專門買了母嬰書,呼吸法是他在書里看到的。劇組現(xiàn)搭洗手間、買浴池、通上下水管。這場戲是我今年看到的最好的戲,可能也是迄今看過的最純粹最煙火氣息的愛情片段。殺青后,章宇常發(fā)信息問李霄峰:這段沒剪吧?2.李鴻其那身有小丑氣質(zhì)的西服套裝,是他自己帶來的,專為角色準備。3.陳瑾只有兩場戲,接到邀約時剛拿下百花影后,但二話沒說就應了。她來劇組,不帶助理,自己拉行李箱。4.機場戲,王硯輝和章宇因為兩個字的臺詞由誰先說產(chǎn)生異議,在廈門機場矗立一小時,多花了場景費若干。宋佳說“我就想跟這幫人一塊玩”。我覺得特別好,《風平浪靜》呈現(xiàn)出了創(chuàng)作者集結(jié)的面貌。李霄峰說拍完這片,世界打開了,覺得自己像一葉小舟,其實百舸爭流,千帆共進,多好呀。
浪費了好故事,也浪費了演員,硬接,硬過渡,硬巧合,硬來,硬上,突然出來、突然消失,突然接上,突然得有些抓馬;故事沒做實,很多東西基本是用嘴說出來,人物不入心互動,基本像工具人在各行其是,所以顯得主次不分,李鴻其、小宋佳有些段落搞得像演小品似的,人物設置得有些滑稽了;被頂替的事情沒仔細深入,被改變的人生也經(jīng)不住推敲,整個框架已經(jīng)在搖搖晃晃,導演還沉醉于小心思、小聰明的小細節(jié)設計,像個罪案片,又像倫理片,又像文藝片,其實都不太像。也許這個故事交給大鵬、五百、饒曉志這些導演,可能都比李霄峰拍得好看、賣錢。
半部犯罪片半部愛情片,兩種元素是如此脫節(jié),以至于看著就像是把一部犯罪片一切兩半硬塞了一段愛情戲進去。宋佳追章宇的幾段無疑是全片最好看的部分,盡管沒有人能解釋宋佳憑什么就對章宇一眼萬年了。除此之外的所有情節(jié)都是那樣的冗長、狗血、可笑,一個從一開始就很難成立的故事居然還能以一種更難成立的方式收尾……所有演員都被浪費了,宋佳、李鴻其、王硯輝統(tǒng)統(tǒng)都是工具人,章宇這樣一個極具性魅力的演員,在這部片子里只剩下了懦弱與被動(而且好多鏡頭都把他拍得好丑?。瓦@樣還能覺得性感的觀眾,那恐怕眼里看到的只是章宇而不是宋浩了。#總而言之,是我愛得不夠
#SIFF 三星給攝影。個人認為女主的人物故事線過于突兀,其他各個人物做事的動機都不是那么有力。影片開頭講了故事的開端,然后一直到電影的中間段給我一種跑題的感覺,我以為后半段的情節(jié)會說明前面看似跑題實則是伏筆,后來發(fā)現(xiàn)我想多了。。
這個電影貢獻了一對讓人難忘的有余味的男人女人。一個像晚霞,又脆弱又隱忍又神秘,一出現(xiàn)就帶著罪孽,久久飄浪在外,沉默地雕刻著石觀音,光明都是稍縱即逝。他的故事里沒有寫的那部分是最迷人的部分。一個像野玫瑰,又熱情又豁達又豐潤又自主,一出現(xiàn)就帶著救贖,眼神灼熱身體滾燙,就算等不到要等的人也不覺凄涼。晚霞和野玫瑰,以前只在香港電影里存在的男人女人,只能周潤發(fā)和鐘楚紅來演,這次換做章宇和宋佳,讓我有久別重逢的感覺。
高考保送引發(fā)的血案,從劇情里能聯(lián)想到高考被頂替、小孩出生后去自首等社會事件,國產(chǎn)犯罪片同步現(xiàn)實題材的又一集大成。15年前的大風大雨,15年后的風平浪靜,一切看似云淡風輕,實則一直波濤暗涌。拒絕和糾纏都言簡意賅,愛恨如履薄冰。殺人如回憶,但凡提起,心不寧、意難平?!澳腥藖淼竭@個世上,就是來犧牲的” 風平浪靜,撐一條船,南風撩人…片尾曲加分。章宇在本片貢獻了“三殺”:一如既往的悶騷殺、全新形象的側(cè)顏殺、手起刀落的兇狠殺;王硯輝則跟章宇繼《我不是藥神》《無名之輩》后再合作;宋佳延續(xù)了《風雨云》的表演,是要在演技女王之路一走不回;李鴻其竟也挺帥,最陽光活力的一次;驚喜還是新演員“小宋浩”,可以說,周政杰之于《風平浪靜》,正如李現(xiàn)之于《萬箭穿心》,非常搶眼。
劇情推進的太硬了,更適合拍個四集的迷你劇
少年時期和成年后割裂感強,自從浮夸的李鴻其出場開始一路崩塌到最后。少年時沉穩(wěn)仗義的李唐為何變成浮夸暴發(fā)戶?沒交代。潘曉霜為什么非得硬貼男主?一夜情后怎么就突然要結(jié)婚了?沒交代。男主在船上跳海游泳想表達什么?群演集體表情夸張地唱大海啊故鄉(xiāng)是什么鬼?李唐前期只是浮夸暴發(fā)戶為什么突然變成殺人狂魔?全程三個人面面相覷,劇本不行,不合理的細節(jié)一大堆,白瞎了一堆演員。
哎,劇本啊。。。但是拋開這些,這片簡直是章粉福利啊,床戲,打架,洗澡,灰頭土臉,還有李鴻章CP,好康??!!
這么好的卡司,這么夾生的電影。
一流演技,二流導演,三流編劇。
大概能想象編劇們一起劇本研討會時絞盡腦汁編故事的場景了。
編劇層面我有如下困惑:①李鴻其飾演的李唐在收費站用錢賄賂章宇飾演的宋浩時因為惱羞成怒拿著裝滿錢的袋子怒砸后面排隊等繳費的車子,我想問不擔心監(jiān)控嗎?不擔心被宋浩的其他同事看到嗎?即便是副市長的兒子也不能這么明目張膽吧?②王硯輝飾演的宋浩父親既然可以這樣輕松掩蓋自己殺人的事實,那又何必讓兒子遠走他鄉(xiāng)?同時既然那么愛兒子,為啥讓兒子從事如此艱苦的工作呢?③宋佳飾演的潘曉霜就因為在暴雨那天目睹上身赤膊的宋浩就迷戀了整整15年?④鄧恩熙飾演的萬小寧被李唐開車撞死后,宋浩埋尸時尸體嘴唇那么紅依然有血色太過不合理??ㄋ敬_實不錯,章宇表演也比較出彩,但電影的野心似乎過大,將入學名額頂替、官商勾結(jié)、地產(chǎn)商強拆、裸官等很多社會現(xiàn)實問題都包羅了進去,利用2條命案勾連,卻在很多細節(jié)上出現(xiàn)不少BUG或不夠考究的地方。
一開場殺人補刀趕走兒子就人物動機稀碎,完全沒有說服力,這不是為難演員麼?與其一部部趕著拍,不如先把劇本和人物搞清楚。男演員們演得賣力,卻因為casting和劇作的問題被削弱;宋佳的表現(xiàn)挺動人,可能是唯一的亮點,但她儼然像在拍另外一部電影。
編劇不盡人意,演員拼勁全力,導演故作文藝,整體差強人意~
總體而言不大成熟,影片的主旨不夠清晰,人物動作不明確,擬音也有不少低級失誤,另外,章宇的妝容影響了觀眾看他的面部表情;影片的長處在于氛圍的渲染,犯罪片的燈光和音樂渲染比較重要,相對做的還可以,但導演要走的路還很長。
我羨慕章宇是中國最性感的男人??????????
章宇這個角色,其實就是一個隨波逐流的人。他的命運,甚至愛情,都是被別人推著往前的。
導演你撐不起這些個好演員啊...
后勁兒太大了,像剛喝完一杯烈酒。一個優(yōu)秀保送生被人替代后所引發(fā)的多米諾效應:人生不斷被改寫、被挾持、被裹挾著前進。更諷刺的是——當你看見希望時,生活又毫不猶豫地將你再次拍倒在地。對于演員來說,宋佳、王硯輝、李鴻其各個演技在線,章宇更是繼黃毛、眼鏡之后,再多了一個代表角色宋浩,看似毫無表演的表演,恰恰是卑微生活隱忍度日的真實寫照。風平浪靜之下是看不盡的暗流涌動,導演用影像為觀眾呈現(xiàn)了一場人生失控后的選擇以及悲劇走向。當電影照進現(xiàn)實,一切都值得深思和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