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And Then There Were None小事集(8件)
(以下可能含劇透)
1. 原著小說
本劇改編自英國著名偵探小說家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 阿婆)最暢銷的小說《無人生還》(And Then There Were None),賣了超過1億冊。其英文名原為Ten Little Niggers,兒歌也是十個小黑人;后來改為Indians印第安人;現(xiàn)在改為Soldier士兵,島也叫Soldier Island,兒歌也成為十個小兵人。
小說衍生的影視作品有十多部,但本劇是第一個遵循原著結局的英國版本。之前很多作品用的是阿婆自己編的話劇的結局。遵循原著的比較有名的還有1987年蘇聯(lián)電影《Десять негритят》。
《無人生還》開創(chuàng)了推理界的“暴風雪山莊-孤島模式”,也就是在一個與外隔絕的環(huán)境里,不斷有人死去,兇手隱藏其中的模式。還有一些電影動漫和小說有關,比如《致命ID》(Identity, 2003)、柯南219集《被召集的名偵探》、《海貓鳴泣之時》、金田一《秘寶島殺人事件》等。
2. 改編
本劇和小說不同之處:
管家沒有直接殺害雇主老太婆,而是在她突發(fā)心臟病時沒有給她藥。
麥克阿瑟將軍小說中并沒有直接槍斃自己的下屬、老婆的外遇,而是將其派到一個非常危險的任務上,致其死亡。
警探Blore沒有親自虐殺小同志,而是作了偽證,將其送進監(jiān)獄;后者身體很差,死于獄中。
小說中是法官主動和醫(yī)生結盟的。
兇手死法不同,是用皮筋和門把手做了一個射殺機關,自己最后倒在床上。這是因為其死后被搬到床上,而且有人日記里記錄了死亡順序和過程,所以自己死的時候必須回到床上,才能沒有破綻,形成一個完美犯罪。
警探Blore和老太Brent在原著中沒有像劇里表現(xiàn)出同志傾向。片中,警探的恐同行為、老太為小保姆吸手指血都有一定的性取向暗示,也進一步解釋了殺人動機。
小說中沒有吸毒狂歡派對,也沒有男女主親密行為。
小說中,真相是隨著一個漂流瓶沖上岸而揭開的。兇手把自白放進漂流瓶里。
小說的尾聲是一份自白書,里面介紹了很多細節(jié):
兇手的動機:身患絕癥,從小虐待狂和強烈的正義感,希望臨終前干一票。
兇手如何確定其他九人:通過和人聊天獲得信息。比如一個醫(yī)生告訴他管家夫婦的事,一個護士告訴他醫(yī)生的事,一個軍人告訴他將軍的過去,同事告訴他一些案件,女主的事是因兇手巧遇她的前男友Hugo。在唱機播放每個人罪行時,通過觀察微表情,確認他們都有罪。每個人罪行不同,“讓那些罪惡較輕的先死,無須經歷后來的折磨和恐懼”。
3. 爭議
由于本劇是BBC在圣誕期間播出的,劇中的暴力、性、毒品和臟話引起了爭議。英國衛(wèi)報有評論認為圣誕節(jié)不適合放這么陰暗粗魯?shù)挠捌?,而且當時(1930s)也沒有這么開放,像男主山花那樣裸身掛毛巾只是吸引眼球的噱頭。
另一些評論認為這些不算什么,在劇中營造的暗黑氛圍里顯得比較合理,而且阿婆本身就喜歡在作品里不斷嘗試人性極限;另外,阿婆小說當年的宣傳語正是“A Christie for Christmas”(圣誕來本阿婆小說),所以對阿迷來說,這正是一份很好的圣誕禮物。
而編劇Sarah Phelps認為那個時代沒有人們想象那么保守,當時的英國搞到毒品是很容易的。
4. 拍攝地點
火車場景:南德溫鐵路(South Devon Railway)
碼頭場景:馬利恩灣(Mullion Cove)
海灘場景:康沃爾(Kynance Cove, Cornwall)
豪宅場景:希靈登區(qū)(Harefield House, Hillingdon)
5. 片頭名單
本片分為三集,每集便當?shù)舻难輪T名字,在下集片頭都不會再出現(xiàn)。
6. 男主Aidan Turner
飾演男主隆巴德的演員艾丹特納,曾主演BBC電視劇《我欲為人》(Being Human)的吸血鬼,還有《霍比特人》中的孤山一枝花奇力小天使——與女精靈相愛的小矮人Kili。
2015年出演了BBC很火的時代劇《波爾達克》(Poldark),也是演一個當過兵的人。本劇的制片人正是Poldark的Mammoth Screen。
其他演員:法官演員Charles Dance是《Game of Thrones》里被兒子射殺于廁所里的Tywin Lannister;深柜警探演員Burn Gorman也參演冰火,在今年的《猩紅山峰》里也演一個偵探;麥克阿瑟將軍演員Sam Neill曾是侏羅紀公園男主;老太演員Miranda Richardson演過哈利波特中討厭的記者Rita Skeeter,今年的《An Inspector Call》里演太太;醫(yī)生演員Toby Stephens生于演藝之家,母親正是英國老戲骨麥格教授Maggie Smith;管家女演員Anna Maxwell Martin曾是《布萊切利四人組》的一員。
7. 編劇Sarah Phelps
本劇的編劇Sarah Phelps,與男主Aidan在《Being Human》中有過合作。她將為BBC下一部阿婆的《控方證人》(Witness for the Prosecution)編寫劇本。她同時還在改編JK羅琳的《偶發(fā)空缺》(The Casual Vacancy)、《布谷鳥的呼喚》(The Cuckoo's Calling)。
8. 阿婆誕辰
2015年9月,二十世紀??怂剐紝㈤_拍新版本的《無人生還》,由《模仿游戲》導演Morten Tyldum執(zhí)導。福克斯之前還啟動了阿婆另一部小說《東方快車謀殺案》的拍攝。可能因為2015年是阿婆誕辰125周年(1890-1976)。
BBC在今年秋天還推出了阿婆小說改編的電視劇《湯米夫婦探案集》(Agatha Christie's Partners in Crime)。
Source:
IMDB: And Then There Were None
theGuardian.com Review
Aidanturner.net Interview
Deadline.com News
2 ) 這劇的評分正如那些自以為是的裝逼犯一樣可恨
就這?還經典?一大堆人跪舔??不好意思,可能是我不配看,不配跟你們的思維同頻。不要拿阿婆的小說來說事,小說是小說,劇是劇。阿婆的地位毋庸置疑,這部同樣也是阿婆眾多小說中名列前茅的經典之作。但請不要混淆,既然作為類型片推出,那該有的基本邏輯、細節(jié)就必須要有。畢竟沒看過小說的人是絕對占大多數(shù)。而不是給那些自以為看過原著,看過那么幾本推理小說的人假自嗨。明明劇就那樣,還在那沾沾自喜的裝逼道:歐我的上帝,這部劇可太精彩了,立意可真高,我真是一早就看出法官是兇手呢,我可真棒!我呸,不是我吹,就你這?叫你去玩劇本殺,你都不知道誰是誰呢??。三集看下來的唯一感受就是故弄玄虛、毫無邏輯的鬼扯。沒有任何推動情節(jié)的細節(jié)、沒有任何值得回想的線索、沒有任何合理的推理,甚至連基本的邏輯都沒有!整劇就是人一個一個死了,最后兇手是其中一個假死的人,結束!什么玩意兒!就這么說吧,最后兇手要換成任何一個死的人(除了死相難看內臟都漏出來那種)假死,都成立!反正也沒過程,而且十個人壓根就沒有任何動機、時間線、死亡線索指向、職業(yè)優(yōu)勢(對了,他們五花八門的職業(yè)就是擺設)。所以誰是兇手都沒差!你說每個人都是童謠式特定死法,既然都知道內容,做好防范、銷毀跟童謠有關的東西,會死人??你說你們全部守著餐桌上的小人,會死人??你說你們一半人站崗、一半人休息,輪流交替,會死人??基本情節(jié)都是硬傷,其他就更不用說了!哦,對了。有人說這不是推理片,重點是揭露人性!我一口鹽汽水噴死你!揭露你大爺?shù)娜诵?。真要主旨是揭露人性,這部劇也不至于拍得這么不倫不類,毫無重點!好,有人要說了,這是懸疑片,那你告訴我懸在哪?疑在哪?每個人都死得莫名其妙,天亮了,人死了。鑼響了,人死了。人不在了,人死了。沒了。這部劇只有懸梁沒有懸疑!好,又有人要說,這是緊張刺激的驚悚片?你告訴我,除了故弄玄虛死去的小孩出現(xiàn)外,驚悚在哪?緊張在哪?刺激在哪??您是沒看過驚悚片????他們說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行吧,那您去看看《逐夢演藝圈》,應該也能看出你的哈姆雷特!浪費三個小時時間就這樣,你們也請帶著你們的自以為是繼續(xù)裝逼。不要杠,杠你就是那個裝逼犯!!
3 ) 給分比較苛刻,確實是有理由的
我個人認為阿婆這本書如果要翻拍,與其說是推理劇,不如說可以拍成心理恐怖劇。這本書就是這樣,推理成分相對來說比較少,尤其是辦案手法上更是一筆帶過。要說有推理成分,主要就是集中在主角之間的互相猜忌,這是全書相當不錯的一部分,很遺憾,電視劇卻弱化了這一成分,一旦互相猜忌的成分弱化了,自然而然地,由猜忌而形成的身臨其境的恐怖氛圍也就削弱了。
開頭就說了,這是一部心理恐怖劇,心理的刻畫很重要,這是營造恐怖的來源,也是改編成電影的難點。但電視劇,顯而易見的,更加注重對人物過去的刻畫來試圖豐滿每個人物的形象以及他們“被判死刑”的正當性。
原著不是完美的,就像我說的,推理的成分很少,主要集中在阿姆斯特朗醫(yī)生,法官,隆巴德和警察的對話和心理上。原著中,阿姆斯特朗醫(yī)生是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如果我沒猜錯的話,對阿姆斯特朗醫(yī)生的性格的改編在于導演也發(fā)現(xiàn)了阿婆原著中的一些漏洞。在原著里,阿姆斯特朗是個既聰明又冷靜的人,最初看出膩端并進行調查的就是他和隆巴德,后來加入了警察。這樣一個人很難讓人接受他最后會相信法官的建議,并幫他完成一系列的偽造死亡而毫不懷疑。這是阿婆原著的一個漏洞。因此導演把阿姆斯特朗改編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蠢蛋,還有些神經質。
一個有趣的小插曲是,管家被斧頭劈死之后,實際上是維拉(女秘書)失控了,指著房間喊根本不可能有蜜蜂,醫(yī)生扇了她一巴掌讓她清醒過來。某種程度上來說,維拉的性格和醫(yī)生的性格做了一些對調。這雖然使得醫(yī)生幫助法官的行為多了一些說服性,但同時不免也捅出了另一個漏洞。
維拉的性格在原著里很有意思,大部分時候她都勸說自己保持冷靜,但蜜蜂失控以及大篇幅的描寫她對自己罪行的回憶以及幻覺上又能看出她隱藏著的神經質。正是這樣一個姑娘,最后才會在平靜中選擇自殺。
維拉一直是十個人中除了兇手以外,最在意那首詩的人,管家死后,念出那首詩的人也更可能是她而不是阿姆斯特朗。試想,如果是阿姆斯特朗對那首詩爛熟于心,他在被法官喊去海邊的時候會沒有一點點警惕?(阿姆斯特朗死時的那首詩對應的是:Four little Niggers going out to sea. A red herring swallowed one and then there were three. )
削弱了恐怖氛圍和猜忌推理,剩下的就成了一部十個人聚在一起等死的無聊電視劇。我承認我打分比較苛刻,但是用這樣的電視劇來紀念阿婆我認為還是不能及格的。
4 ) 對密室求生類作品的最好表現(xiàn)方式是揭露人性
(大量劇透,建議觀劇或原著后閱讀)
阿婆誕辰125周年,我們戲劇界的良心BBC立馬應景地拍攝制作了阿婆的這部最負盛名作品之一《無人生還》,采取原著結局!采取原著結局??!采取原著結局!??!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天嚕,我這樣的推理迷怎么能不第一時間沖上前一睹為快呢?!
《無人生還》又名《童謠殺人案》(And Then There Were None,1939年發(fā)行時書名為Ten Little Niggers,后改為Ten Little Indians),出版于1939年。這部小說莫說在阿婆作品中,就是在整個推理小說史上,亦具有難以磨滅的崇高地位。熟悉阿婆作品的朋友應該了解,阿婆的推理作品喜好并擅長密閉空間的群戲設定:或行進中的東方快車、或尼羅河上的游輪,以及阿婆的兩大招牌系列:偵探波洛和馬普爾小姐系列中,密閉山莊的梗也不止一次出現(xiàn)。而《無人生還》這部作品更是把密閉空間的連環(huán)殺人事件布局玩到了極致,爾后對該作品的各種諸如電影、電視劇、舞臺劇形式的翻拍更是層出不窮。著名高口碑電影《致命ID》更是結合了“人格分裂”題材的一次天才式的偉大致敬。在推理題材民眾熱衷程度頗高的日本,無論是在推理小說中諸如綾辻行人的《十角館的殺人預告》 ,亦或是漫畫例如名偵探柯南的《名偵探的聚會》、金田一《秘寶島殺人事件》里,總能看到《無人生還》的影子。
就我個人觀感而言,相對于推理,這部作品的定位應該更貼近于密室求生類的驚悚。十個人被素未謀面的神秘主人邀請到一座孤島上的獨幢別墅中,原本應該是輕松溫馨的度假卻由晚餐后留聲機里傳出指控所有人都犯有殺人罪行的神秘聲音而轉變成了一場恐怖的噩夢。從當晚開始十個人相繼死去,他們的死亡方式與別墅房間里的暗黑系童謠內容完全相符:
十個印地安小男孩,為了吃飯去奔走;
噎死一個沒法救,十個只剩九。
九個印地安小男孩,深夜不寐真困乏;
倒頭一睡睡死啦,九個只剩八。
八個印地安小男孩,德文城里去獵奇;
丟下一個命歸西,八個只剩七。
七個印地安小男孩,伐樹砍枝不順手;
斧劈兩半一命休,七個只剩六。
六個印地安小男孩,玩弄蜂房惹蜂怒;
飛來一蜇命嗚呼,六個只剩五。
五個印地安小男孩,惹事生非打官司;
官司纏身直到死,五個只剩四。
四個印地安小男孩,結伙出海遭大難;
魚吞一個血斑斑,四個只剩三。
三個印地安小男孩,動物園里遭禍殃;
狗熊突然從天降,三個只剩兩。
兩個印地安小男孩,太陽底下長嘆息;
曬死烤死悲戚戚,兩個只剩一。
一個印地安小男孩,歸去來兮只一人;
懸梁自盡了此生,一個也不剩。
餐桌上還有十個小瓷像,每死一個人,瓷像就會莫名少掉一個。這恐怖氛圍營造得簡直登峰造極。更令人拍案叫絕的是在布這個曠世迷局的時候,阿婆精妙地安排了真兇假死的情節(jié)。沒有名偵探為你抽絲剝繭,沒有罪惡之人能逃出生天。讀者就這樣在一路提心吊膽又興奮刺激地窺視了十個將死之人的內心世界之后“目睹了”他們的離世。所有的謎團連末尾接手的警方都束手無措,直到終章漂流瓶里的那封自白宛若上帝之手揭開真相、闡明罪惡。一氣呵成,余味正濃。所以說,這個作品從嚴格意義上講,是沒有推理部分的,若說有,那也是存在于讀者的思維活動中。就這樣一個人物眾多、情節(jié)豐富、驚悚恐怖氛圍濃重的高質量迷局而言,以刻畫形象揭露人性為切入點,不失為影視改編作品創(chuàng)造者之上策。
而就BBC這版的三集連續(xù)劇表現(xiàn)來說,正是很好的把握了這點,以較高的完成度再現(xiàn)了這部名著。劇集開始就加上了很多其他版本里去掉的火車上相遇的情節(jié),主角率先出場,人物性格有了第一次的展現(xiàn)。隆巴德從出場就是個坦蕩的壞人,邪氣的外形,對女主不懷好意的“興趣”很自然地勾勒出人物的形象,也符合能陪女主活到比較后面的人物設定。女主是個復雜的人物,不管是原著還是每一個符合原著精神的影視版本。在故事的開始你根本不能斷定其是正是邪,嬌柔端莊的外表加上全劇不斷穿插的有關小男孩的記憶,讓人很難懷疑此人犯有怎樣的“罪惡”。但她又是最早意識到“童謠殺人”這一陰暗現(xiàn)實的,當她確定了自己的猜疑,就立馬變成了人群中最神經質和歇斯底里的人。這些轉變演員拿捏的很到位,要不是我早已諳熟整個劇情,觀劇過程中都要不禁懷疑這樣“脆弱”的女主會不會被提前干掉??呻S著劇情的發(fā)展,在諸多生死攸關的時刻,女主所表現(xiàn)的特質開始與初來別墅之時割裂,更貼近回憶里那個一襲紅色泳衣熱情奔放的沙灘女郎形象。在小男孩不幸溺水的那場戲里,導演刻畫了一個比較隱晦的細節(jié):女主讓小男孩獨自先去游泳時,躺在沙灘上劃下了一些字跡,隨后又迅速抹掉,全劇始終沒有像拍攝管家謀害前雇主那樣赤裸直接表現(xiàn)小男孩溺水而亡的景象,這個細節(jié)暗示結合后來女主“奮力奔跑”時的慢動作以及當時似有似無的唇角的微笑反而加強了對女主陰險內心的表現(xiàn)。
女仆的表演很到位,她的形象從一出現(xiàn)就透著讓人很不舒服的氣息,這個終日活在沉重的心里負擔下的愧疚又怯懦的女人一如另一個“罪人”形容的那樣,好像死了一半的僵尸。其實她的罪惡算是十人里較輕的,算是知罪不報的從犯。女仆的丈夫是個內心更為陰暗的人,他顯然是主導謀殺前雇主的主兇。而目擊者——他的妻子之死或許在他看來是種解脫,沒有任何悲傷和不適,他仍能淡定地完成各項既定的工作,出入安置因為罪惡而“遭懲罰”的尸體的房間。當其他人開始不安地探討起他們夫婦被指控罪行的可信度時,他還能陰森森地躲在門戶偷聽。原著里最后說過,真兇是非??b密地制定了整個殺人計劃,罪行比較輕的最先死去,管家死狀較慘,倒在了中段。紈绔公子哥兒馬路殺手演員形象到氣質都很貼切,對于自己的行為沒有正確認識,開頭時加的那段林間超車戲份很好,這么沒有責任感又幼稚的富家子活該早over啊。虔誠教徒“老處女”是個很古怪的人,從開始把女仆叫到跟前刻薄嚴厲地指教就看得出來。表現(xiàn)她迫害養(yǎng)女的部分也很隱晦,這種方式很適合性格古怪又不是主要人物的罪人。將軍倒是真的心里苦,堂堂軍中將領竟被手下年輕小哥戴了綠帽,根據(jù)書中內容,自家老婆是個與小哥年紀相仿的小妻子,所以說老夫少妻還是容易出問題啊,老將軍一怒之下痛下殺手最終釀成一生大錯。退役警察內心挺變態(tài)的,這個人從面相上就讓人覺得懷有某種怪癖,真兇很有心機地把他留在最后集團里與其他三人互相廝殺,很懂人心。醫(yī)生是個一直被自己的失誤致死病人這一巨大陰影籠罩的人,這個陰影如芒刺在背,讓他多疑讓他脆弱。導演安排這個人物每次內心脆弱的時候就抖著手喝酒平復心境,值得一提的是,書中正是因為他的一次醉酒才導致了那個不可饒恕的過失。因為他內心脆弱,所以愈加討厭歇斯底里的女主,所以兩人多次產生沖突。也正因為這樣,他也是適合留在最后集團與女主方面抗衡的人選。
說了很多其實不難看出,這一個完美的案件依賴的是幕后真兇心思縝密的布局。他提前收集整合了全部信息,挑選人物并了解其性格,預知把這些人物組合在一起當死亡一步步來臨將會發(fā)生的故事走向。被留在最后的人是最復雜也最邪惡,他們之間可能會盡情猜忌并相互廝殺,這種情形下還要保全自己全身而退,所以真兇必須具有最高級的智謀和情商??梢哉f,這個人物是最不好把握的,既不能太鋒芒畢露,又不能毫無存在感,他可是這個迷局的背后終極大boss——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化身啊。值得慶幸的是,演員選的很好,老戲骨,一個很符合人物身份和形象的優(yōu)雅老者查爾斯?丹斯。關于這樣的演員和角色,無需多說,他們自成一部劇的風骨。
說到最后提幾點個人認為不足的地方。首先是關鍵道具小瓷人,記得以前看的1987年前蘇聯(lián)版的道具用的是黑色的,深以為比該版綠色小瓷人符合更符合童謠意境,從視覺效果上也不會太突兀。其次還是結局的安排,個人非常崇尚最終結尾遵從阿婆原著版本一個都不留的設定的。本就都是有罪的人,最后在上帝公平的裁決下以命償還。如果這樣一個關乎人性的精彩迷局,活到最后的性格復雜之人最后被證實是無辜的還以兩情相悅劇情告終,這還稱得上什么《無人生還》呢?就這一點,本劇做的很得我這樣古板的原著黨之心。但私以為,如果最后不讓法官親自走出來解說而是讓這個局寂靜散去。終章采取原著那樣以一封瓶中信的形式揭開謎底似乎更有韻味兒。
總的來說,這一版BBC改編連續(xù)劇完成度和貼合度較高。在觀眾大部分很熟知故事的前提下,淡化了懸疑和驚悚的部分,重視人物刻畫和人性探討。如果更濃縮一下,取其精華做成電影,相信亦會成為市場上比較優(yōu)質的作品。
5 ) 誰也猜不出最后的結果
當所有尼采式的男人都在詛咒女人的歹毒和兇狠的時候,最后一名小黑人自殺了。她肯定不是兇手,她的歹毒和兇殘只是精神發(fā)狂所致,片中她的大笑不止就已經為此作了鋪墊。
任何人都有可能而任何人都不像是真正的兇手,兇手就埋伏在四周,他有可能是詐死者,什么都有可能是,永遠不要相信你的眼睛和你已經確定的,這就是懸疑的真理。
我們都是有罪的,于是一位神能的法官用一種奇怪的審判方式(類似于末日審判),把所有罪人(包括自己)的恐懼救贖懺悔以及人性的猜忌兇殘冷漠都一一在片中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并且相互堤防,每個人都心懷歹意,每個人都不得善終,此地無人生還。法官說過:上帝總是把懲罰的工作留給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去做的。于是,其中某個人成為隱藏在深處的法官。
即使這位神能的法官沒有解決,誰也逃不脫懺悔和愧疚的責備,更逃不過死神。
荒島的古堡以及各種暗示鋪墊都是導演的匠心所致,我們久久地沉溺于片中烘托的一種奇怪的肅殺氛圍。但我覺得,《無人生還》這樣精彩紛呈的片子的成功主要還是取決于原著的偉大和無懈可擊。
每個人心中都有鬼,猜忌、懷疑、不信任以及野獸身上的行徑在這部片子中有很深的展現(xiàn)。這部片子我印象很深,尤其是片中像詛咒一樣的童謠《十個小黑人》,是個小黑人在十行童謠結束后無人生還。影片中孤島上的那十個邀請來的男男女女也像歌謠中描述的一樣,每死一個人酒柜中的十個陶瓷小人就消失一個。這是個人中有的是殺人犯、騙子、偽君子,表面上都是上流社會中的風流人物,暗地里都在做一些男盜女娼的事情。其中的法官是重要人物,他的假死是謎案真相大白的證明。
6 ) 海風撫摸了你們的骨頭
小的時候是看過阿加莎全集的 但是記憶總是模糊了 對于她最為出名的那些群戲謀殺案 每次看到新版本的影視改編 總是有種對受害者們和兇手們的陌生感 百看不厭
一輛火車 一艘船或者是一座海中孤島 被困在上面的一群”陌生“人 每個人都個性鮮明 每個人都是不同職業(yè) 而每個人也都有著隱藏的過去 也許人人都是兇手 也許最沒嫌疑的人才是兇手 也許每個被殺者都是兇手
作為偵探的波洛其實是有同情心的 他在東方快車里認可了12人陪審團 默默離開了 在尼羅河上 他成全了Jacqueline殺掉Simon后自殺的行為 可惜在無人生還里沒有波洛 只有兇手冷酷的審判 所以最終沒有人活著離開那座島
以下劇透
**********
這個故事最不同的地方在于這不是個解謎 它沒有鋪墊也沒有推理 沒有像波洛這樣的人做為旁觀者觀察 指出每個人的嫌疑和動機 每個環(huán)節(jié)的可行性 每個人的在場與不在場證明 相比較 尼羅河謀殺案才是特別正統(tǒng)的偵探推理 (個人最喜歡的莎奶奶影視改編就是1978年的尼羅河上的慘案 里面的波洛有種胖萌感 而且Mia Farrow演的超狠)
原著里有一些很重要的內容并沒有包括在這次的改編里(BBC的這個改編完全拋棄掉了之后的警察處理案件和解釋一切的漂流瓶中法官的自白):
1. 那個幫“Owen夫婦”代理了一切的律師Morris 其實他也是被選中的而且是第一個死去的人 他死于法官在上島前給他的一顆假藥 他販的毒品害死了法官朋友的女兒
2. Vera在吊死之前還想著的Hugo 在一次醉酒中將Vera罪惡告訴了旅行碰見的法官 使得法官選擇了她成為第九人 (劇里Hugo對Vera說得那句“I'd see you hang"其實間接做到了)
3.船夫和當?shù)厝吮桓嬷?個星期內都不用管小島
4.Lombard是唯一一個曾經懷疑過法官就是Owen的人
還有一些罪行上的出入:
原著里管家夫婦在前雇主心臟病發(fā)時故意沒有拿藥而致使其死亡
將軍并沒有直接打死讓自己戴綠帽子的情夫而是讓他在戰(zhàn)爭中執(zhí)行了一項必死無疑的任務
老婦人趕走的年輕女仆是投水自殺
警探是做偽證導致一個無辜的年輕人終身監(jiān)禁并死于獄中
關于一切的始作俑者:
在原著法官的自白里 他提到了自己的兩種性格 虐待狂和強烈的正義感 他非常享受看到罪犯在他的法庭上被審判時受盡痛苦折磨直至毀滅 他享受以正義的名義殺人 他想實施罪惡也想懲罰罪惡 所以他選擇了這樣的十個他認為逃脫了法律制裁的罪人 同時他明白自己也是個惡人
他在島上的各種殺人計謀其實有太多的不確定因素和暴露危險 他完全可以在一開始就下毒把所有人殺死這樣成功率更高 但是他的重點就是希望看到這些人被困在這里為自己內心的惡發(fā)瘋
因此我覺得這個新版最主要的體現(xiàn)就是每個人在被揭發(fā)出深藏的”罪惡“后都陷入了一種精神折磨 被自己害死的人的幻象出現(xiàn) 就像Lombard反復說的那句 We are being hunted
當小島上的揭發(fā)和殺戮開始以后 除了一個人之外的其他人都被巨大的恐懼奪去了理智(最后死的Vera已經陷入到癲狂的狀態(tài)里) 每個人都心知肚明自己做過什么事情 但并沒有人自責自己的罪行還找到了正當借口為自己開脫(在一開始的唱片揭發(fā)場景里 只有富家子和雇傭兵承認了自己做過的事情 但并沒悔意)潛意識也一直都在恐懼著自己會因此受到懲罰 (看到后面恍惚覺得這是一部鬼屋吞噬眾惡人的恐怖電影 還配著那首驚悚的童謠)
警探在臨死前說了句很亮的話 Perhaps we are dead already and we just dont realize it 突然就增加了點似夢似真的魔幻味道
在那艘飄搖的小船載著眾人駛向那座孤島的時候 海風撫摸過了所有人的惡骨 無人可以再次逃脫
一些周邊
*****
之前有十個不同的影視版本
電影致命ID的靈感來自于原小說
阿加莎在舞臺劇的改編版本里有不同的結局 Lombard 和 Vera 是無罪的他們最終存活并相愛
顏值高的人活的久。
阿加莎的原著無可挑剔,距離神作還有一步之遙。這部劇好就好在短小精悍,若是拍成美劇估計至少10集,大陸劇至少40集。
大家肯定都是給我隆巴頓帥死的
撲通一聲拜倒在真誠耿直理智的Mr Lombard的真空毛巾裙下,看完了也沒覺得他到底有多壞,窩還以為他不會狗帶的,畢竟顏即正義,orz
為什么所有懸疑片主角們都不懂得出了危險大家要抱團行動才能增長戰(zhàn)斗力的道理。
警方結論:兇手是提利昂·蘭尼斯特(kidding【他們把屋子搜個底朝天的時候小人兒藏在哪兒?知道歌謠里有熊就不能早點把熊扔海里?!但愛蛋實在太美,一人獨擔兩顆星?
艾丹帥出宇宙 整個行走的荷爾蒙
人在做,天在看,多行不義必自斃,不信抬頭看,蒼天饒過誰。
我就說隆巴德眼熟,原來是Kili…
完美主義者一定要按照套路出牌的設置,人要一個個死,小人要一個個撤,這時候玩家沒有吃喝拉撒全在一起,沒有抱著小人不撒手,就是不客觀
比起柯南 道爾,我果然還是更喜歡阿加莎 克里斯蒂。推理毫無瑕疵,關鍵是沒有塑造名偵探在里面裝逼,只有復雜的人性
阿婆的小說,聽著這口英國腔就已經四星推薦了。陰森的小島畫面,就想看著這幫人怎么一個個死在上面。感覺自己有些變態(tài)......必須五星推薦
隆巴德上尉真是太帥氣了!很可惜,沒有在劇情里體現(xiàn)一下完整的歌謠。
其實在阿加莎影視作品那個體系內屬于拍得很好的了,但是這種東西現(xiàn)在看來還是不免陳舊單調,從一個反面說明對這樣的作品做表現(xiàn)風格的現(xiàn)代化是多么重要,神探夏洛克的走紅不是偶然的。
所有人守著那一盤子小人不就行了……
我最愛的團滅式童謠殺人事件。不知道評論里那些說推理強大的人是如何看的,如果不看原著,從推理角度來說,那改編的這個劇是一點推理都沒有的,殺人手法什么的都是一團迷。可是氣氛渲染成很陰郁的美,剪輯零零散散卻拼湊的很緊,幾次閃回也很英倫,所以當成一個普通的帶點驚悚的故事片算是不錯了。
Aidan那么帥才是最大的罪過吧= =
有點失望,雖然拍得很美,演的也還可以,但是沒有拍出我期待的懸疑感。故事都這么熟了,拼的就是誰拍得驚心動魄。Kili帥爆還裸加一星。
結局真是簡單粗暴……
截成三段徹底毀掉了原著層疊漸進的恐懼,結尾處理非常不喜歡,一點完美犯罪的意思都沒了。內在美學也自相矛盾,一方面表演舞臺痕跡重,卻并沒有利用好語言來營造氛圍,反而弄了花里胡哨的慢鏡剪輯,使整體效果非常做作。Aidan第一集根本認不出,后來卷毛就不自覺地冒出來了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