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五星和愛情無關
1 音樂安排得非常出色(雖然開頭的死亡鏡頭用貝五有點窠臼)
2 Oldman太出彩了,遠超出預期值
3 歡樂頌的處理真是妙不可言,一瞬間忽然想到了2001 Space Odessey最后的星孩,于是想起老庫也喜歡貝多芬,然后又忽然想到了蘇魯支和尼采。。。兩百年過去,誰又能說清貝九究竟講了一個什么樣的事情?只有星空和童年的回答能真的令人信服
至于那幾段狗血。。。就當欣賞一下華美的服裝和場景吧
2 ) 貝多芬, Immortal Beloved
以貝多芬著名的幾封情書為線索,用公路電影的方式串聯(lián)起貝多芬一生中比較著名的3段感情,追溯貝多芬感情經歷的同時,穿插進各個時期的作品,以一種追憶的方式,用貝多芬生活的幾個斷面,來展現(xiàn)給觀眾一個和事實有差距,但是更戲劇化,更有人物張力的貝多芬形象。3段感情中的前兩段確實存在,當然過程多是比較戲劇化的處理,而且結局也不是貝多芬離開她們,而是她們離開貝多芬。因為兩位都是貴族,和貝多芬有著門第之間的界限,而這種界限在當時無論怎樣卓越的音樂天賦都是無法跨越的。比如第一位伯爵夫人,也是著名的《月光奏鳴曲》的靈感來源,電影里的呈現(xiàn)手法相當出色,耳聾的貝多芬臉貼著琴鍵手指下流淌著《月光》的旋律,極具畫面美感。也讓這首曲子更具傳奇色彩,既承載了愛,又承載了分開的理由。實際上寧可嫁給一位不入流的貴族音樂家,也不愿嫁給貝多芬,而兩人的感情從建立到升溫到分開時間也就1、2年的時間。第二位女伯爵的感情也是存在的,不過事實上肯定沒有電影里面那么深,主要還是用這段感情來反應一下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可能順便諷刺一下法國和拿破侖?(英法間的深深怨念),同時展現(xiàn)一下當時貝多芬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是方向。而第三段感情則完全是杜撰出來的。貝多芬確實和自己的弟媳關系很差,也確實經常宣稱她是一位放蕩的人。不過似乎她的風評確實不太好。編劇這么設定算是一種愛之越深恨之越切,確實足夠反轉,也足夠戲劇性,不過總感覺比較狗血。畢竟對于貝多芬最愛的是誰,雖然現(xiàn)在還沒有定論。但基本可以排除他弟媳。我個人倒是一直以為電影最后會拍的是那位愛麗絲小姐,這設定也挺好的啊,學生,然后漸生情愫,貝多芬由于各種原因不能和她一起,寫下了致愛麗絲以表愛意,這也挺自然的,而且從作品傳頌度和故事的熟悉程度,也比和這個弟媳的狗血愛情來得好一些。從電影設定的故事情節(jié)來説,貝多芬是小時候就被父親家暴導致耳聾了,原因是父親想要把他塑造成莫扎特一樣的神童來賺錢,但是貝多芬表現(xiàn)不好,此后對于自己的侄子,實際是私生子的卡爾的嚴苛的管教可能也是這情況的一種延續(xù)和輪回。事實上貝多芬和自己弟媳以及侄子的故事倒是和電影里描述的很像,貝多芬也確實想把侄子培養(yǎng)起來,區(qū)別只是在于貝多芬和弟媳沒有愛情,以及,自己的侄子不是不堪壓力而是自己能力和自身原因沒能成為音樂家,可能是想借此來展現(xiàn)貝多芬艱苛的一生吧,以及為了影片結尾的大高潮歡樂頌做一個鋪墊,展現(xiàn)貝多芬卓越的創(chuàng)作才能。而影片處理得最棒的地方就是結尾處伴隨著歡樂頌激昂的旋律,年幼的貝多芬逃離了自己的家,逃離了父親,他躺在水中,望著漫天星光,和天空中的星星融為一體,這個時候,他是超脫的,是自由的,沒有世俗的煩擾,沒有貴族門第的界限,他全心的贊美生命,贊美上帝。這一刻的他和他的音樂,永恒不朽,他和他的音樂會 Immortal Beloved
3 ) 貝多芬的情感地圖: 虛構VS真實
舉凡名人的傳記影片大多不脫事無巨細地羅列人生經歷的窠臼:單線程地描述諸如早聰早慧的成長煩惱,一波三折的事業(yè)成敗,花團錦簇的情感經歷以及命運多舛的個人傳奇.......凡次種種如同一份參加招聘的個人履歷,或是革命公墓上的墓志銘,對于籍此緬懷膜拜抑或八卦獵奇的觀眾們來說,看多了未免起膩,嘴里淡出鳥來。于是,根據(jù)"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的原理,當那些名人的"正解"(或者叫做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闡釋)被反復重復以至于觀眾大量流失票房業(yè)績慘淡之后,窮則思變的電影人學會了"歪解""曲解""反解"這些出奇制勝的法寶從而中咸魚翻身。近在內地,有諸如霸占內地電視時段多年,流毒甚廣的"戲說某某"系列。遠到好萊塢,就有這一部對貝多芬的生平做大膽猜想,試圖解開貝多芬生平一大謎團的"永恒的愛人"。
說起貝多芬,70年代的孩子一定很有親切感。打小他的名字就出現(xiàn)在咱們的小學課本里。不過最突出表現(xiàn)其價值的首推"思想教育課"。每次學校發(fā)起活動,號召向張海迪學習的時候,貝多芬必定會被拿來做人肉布景板,跟他一起陪跑的,還有另一位大叔"奧斯特羅夫斯基"。這兩位"身殘志堅"派的左右護法,經過思想老師人肉大喇叭長期的宣傳教育,久而久之對我形成一種誤導,那就是他們身上摒棄了人性上一切缺點弱點,由特殊材料制成,生來是為實現(xiàn)崇高的理想而活著。如同最高指示教導我們的,是"一個純粹的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脫離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連貝多芬終生未娶,都被主流意識形態(tài)拔高到"為音樂保持了童貞"的地步。這不禁讓我這個每晚放學路上只琢磨今天餐桌上有什么好菜的追求"低級趣味的人",對貝多芬這尊不食人間煙火的樂圣敬而遠之。可是這一印象,很快在某個暑假被一本叫《讀者文摘》的雜志打破了。對這本雜志,相信當年的文學青年們都不陌生,這是一本銷量堪比《故事會》格調類似于今天的《萬象》的雜志,一般以思考思考人生探討探討理想,搞搞小布爾喬亞小情小調為主,是當年小資文青預備役的閱讀寶典和時尚符號。頗像今天的張愛玲春上村樹或是一個禮拜一定要去一次星巴克。跟風就要跟的有格調,至少當時讀《讀者文摘》算是有格調的。于是放假也別閑著,要鞭策自己上進做個"脫離低級趣味的"合格的文學青年。終于在某一期的《讀者文摘》扉頁上,在這個通常掛滿名人名言的版面上,我與貝多芬的三封情書《致永恒的愛人》不期而遇。"我的天使,我的一切,我的我:你當感受痛苦了---唉,凡我住的地方,愿你也同我在一起,我將設法使我能和你共同生活,當你不在我的面前,我度了何等的一種生活??!---我到處為人們的善意所追隨,自己覺得不配有此,也不愿有此,而人對人的謙卑,使我心痛,當我在宇宙的總體中視察我自己是什么,而世人所稱為最偉大的人物又是什么,當我想起你也許星期六日才接到我的第一次消息,我哭起來了---你固然也有愛情,但我對你的愛情更加濃厚---在我的面前決不要把你自己隱藏起來---祝你夜安---我必須去睡。唉,上帝呀—我們相距這樣近!又這樣遠!我們的愛情豈不是一種真正的空中樓閣---可是他也和天一樣穩(wěn)固的。"當這樣飽蓄激情,激揚愛意的文字大面積向我襲來時,我被震得瞠目結舌。這就是那個印象中冷峻而狂暴的貝多芬嗎,這就是"把童貞獻給音樂""為人類的解放事業(yè)而奮斗"的貝多芬嗎?"當我晚上睡在床上之時,我的思緒都奔向你,我永遠的愛人。有人快樂,有人哀傷,等命運之神垂聽我們的話語再靜待結果吧,只有全然跟你生活,我才能活下去,否則,寧可不要活。是的,我們非如此不可。""我們的愛情除掉經過犧牲與不求全外,安能有其他方法使之實現(xiàn),你不完全是我的,我不完全是你的,此事你安能加以改變。---天呀,你試看一看美麗的自然;對于那必然的事件要放寬心些---愛情要求一切的一切,這完全是對的,我對于你,和你對于我都是如此---我必須為我和你而生存......"這些靈魂的不安,情感的焦灼,也是那個以音樂為使命心無旁騖的貝多芬嗎?鑒于此前,我對情書的認識只限于徐志摩《愛眉小札》里"愛你的摩摩"以及瓊瑤阿姨的"好痛苦好惆悵",陡然見識這樣大氣磅礴具有宗教美感的情書,頓時自慚形穢起來,這才是追女孩的高手啊。這讓我對他的好感陡增,在接下來的許多年里,我開始慢慢接觸他的音樂作品和傳記,以及反應他生平的各種電影作品。而動力,就是他這三封《致永恒的愛人》的情書。
究竟誰是這位"永恒的愛人",誰曾經如此被貝多芬熱烈而崇高地愛過,時至今日還是個未解之謎。無數(shù)的學者對此發(fā)表過看法,意見都不能統(tǒng)一。就因為學術界對此眾說紛紜,所以影片《不朽的愛人》劍走偏鋒,以此為線索,還是比較冒險的。而精彩的看點,也就在本片如何尋找這位"不朽的愛人"又如何自圓其說上。
影片以貝多芬的葬禮開始,他的學生申德勒陪他走到了人生的終點。在整理他遺物的時候,申德勒發(fā)現(xiàn)了三封他寫給"不朽的愛人"的情書,根據(jù)貝多芬的遺囑,他的財產也遺贈給這位神秘的女士。為了執(zhí)行先師的遺愿,申德勒踏上了尋蹤之旅。
I."當我到達那寒冷和最危險的頂點時,我的心如同夜間的花朵把自己關上"---貝多芬與茱莉亞
影片:申德勒拜訪的第一站,是維也納的茱莉亞.琪夏爾蒂伯爵夫人。當年正值二八年華的茱莉亞,從意大利趕到維也納的表姐家,去聽仰慕已久的貝多芬的演奏會。大廳里有位年輕俊朗的男子正在彈奏《悲愴奏鳴曲》,茱莉亞因為遲到只能在休息室等候。正當她百無聊賴之際,一個四肢粗短,相貌古怪的男人突然從沙發(fā)后面冒出來,對演奏者的技巧大加鞭笞。這次邂逅促成了貝多芬當上茱莉亞的鋼琴老師,兩人由此迅速墮入愛河。正當兩情相悅的蜜運期還在膠著時,茱莉亞的父親收到了來自卡列泊克伯爵的求婚,也就是在彈奏《悲愴奏鳴曲》是被貝多芬惡批的那位帥哥。茱莉亞向父親表示自己心有所屬,希望嫁給貝多芬。父親不得不向女兒坦言,社會上對貝多芬已經耳聾的言傳聲囂塵上,要繼續(xù)兩人的關系必須對貝多芬進行一下考驗。于是,以測試新鋼琴為名,貝多芬被叫到府上。在空無一人的大廳里,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從指間流淌下來,他俯下身把耳朵貼在琴鍵上感受著音樂的流動。而在隔壁通過窺視孔觀察這一切的茱莉亞也被這一幕打動了,茱莉亞悄悄走到他身邊把手搭在他肩頭,說父親會答應他的求婚。剛剛還沉浸在音樂中的貝多芬,此刻暴怒了。對桀驁的貝多芬來說,這種試探是一種侮辱,是對他感情的一種掠奪。他憤然離去,而黯然神傷的茱莉亞最后還是嫁給了那個三流的音樂家卡列泊克伯爵。當申德勒拿出那三封《致不朽的愛人》后,茱莉亞唏噓不已,但她肯定自己不是這位"不朽的愛人"。
史實:貝多芬與茱莉亞的初次相遇,是否如白瑞德與郝思嘉式充滿戲劇性的,現(xiàn)在已經無從考證。但殘酷的現(xiàn)實告訴我們,歷史上茱莉亞對貝多芬的愛情,絕沒有影片中這樣羅曼蒂克。兩人相識于1800年,旋即墮入愛河。1801年,貝多芬曾跟自己的朋友威格勒說她是"一位可愛迷人的女郎,她愛我,我也愛她。有生以來第一次,我覺得婚姻可以是件幸福的事情。"可他對這段感情的前途也心存疑慮"不幸的是,她不屬于我這個階級。"果不其然,茱莉亞的感情迅速冷淡下來,把熱情轉向了一位不入流的貴族音樂家卡列泊克伯爵。失聰加失戀的雙重打擊,使貝多芬陷入絕境。在茱莉亞與伯爵熱戀的1802年,貝多芬試圖自殺,并寫下了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遺囑》---"你們這般人,把我當作或讓人把我看做心懷怨恨的,瘋狂的,或憤世嫉俗的,他們真是侮蔑了我!你們不知道在那些外表之下的隱由!"。所幸的是,這種身心兩方面交織的絕望和痛苦并沒有把他擊垮,正如遺囑所說"是藝術!是藝術留住了我。啊!在我尚未感到把我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覺得不能離開這個世界。"至于茱莉亞是否看到過那三封《致不朽的愛人》,我們不得而知,不過在她晚年曾深情款款地回憶起他"非常丑陋,但又十分高貴,擁有優(yōu)雅的情感和修養(yǎng)。"至于這首著名的《月光奏鳴曲》,的確是貝多芬題獻給茱莉亞的。當時其實叫做"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后因德國詩人萊爾斯塔布把第一樂章的音樂比做瑞士盧塞恩湖上的夜色,于是聰明的出版商就把《月光》作為這首曲子的標題流傳至今。這首作品以愛情安撫焦慮不安的靈魂,如水般的柔情可以想見當時的貝多芬是如此熱戀茱莉亞。但隨之而來的痛苦和絕望把貝多芬推向了與外界隔絕的幽谷。他把自己的心靈關上,幽閉到自我的世界里,只用音樂跟外界交流。
II."在嘴唇和聲音之間,某種東西在垂死掙扎"---貝多芬與安娜
影片:申德勒通過茱莉亞的指點,來到了中歐。茱莉亞認為這位"不朽愛人"是匈牙利的女伯爵安娜。他們相識于一場糟糕的音樂會。當時貝多芬由于耳聾,把一場音樂會指揮得七零八落。在眾人的嘲笑譏諷聲中,安娜勇敢地走上前去攙扶他走出大廳。在那一刻,兩個心靈相通的人走到了一起。獨居的女伯爵帶著三個孩子居住在維也納,而拿破侖征服歐洲的鐵蹄踏碎了他們安寧的生活,戰(zhàn)爭又奪取了她小兒子的生命。對沉浸在痛苦中的安娜,貝多芬送上了自己的音樂,他說"讓我們以音樂來表達吧"。戰(zhàn)后貝多芬和安娜還有她的兩個女兒住在了一個莊園。安娜對申德勒表示,與貝多芬同住的一年是兩個人一生中最快樂的日子。因為他們相互依戀,如膠似漆。貝多芬稱女伯爵為"懺悔之神",對她無所不談。當申德勒慶幸自己找到了"不朽愛人",決定把三封信教給安娜時,安娜拒絕了他。安娜自認自己絕不是這位神秘的愛人,因為她知道在貝多芬內心一直有一個隱秘的愛人。于是申德勒再次踏上旅途。
史實:這位安娜的原型是匈牙利貴族約瑟芬.馮.布朗斯維克女伯爵,她與貝多芬的感情開始于1804年。當時她是位風姿卓越的少婦,曾經嫁給比自己大30歲的貴族,新近又成了寡婦,獨自帶著三個孩子住在維也納。貝多芬曾在1805年與她熱戀,并給她寫了不少情書??伤鞔_表示自己沒有準備好與貝多芬發(fā)展進一步的關系。她說"我對你的愛無法言喻,正如一個溫柔的靈魂對另一個的愛,"并且強調"你不能接受這樣的約定嗎?"她與貝多芬的關系維持的時間并不久,并于1810年又嫁給了另一位貴族??吹竭@里,或許我們會明白為什么在音樂上橫掃歐洲的貝多芬會在愛情上屢戰(zhàn)屢敗。在那個壁壘森嚴的等級社會,出身寒微的貝多芬縱使有著廣袤的心靈高貴的靈魂激昂的生命,卻失去了作為一個人而擁有愛的權利。本該是撫慰孤獨靈魂的愛情,卻成了一劑毒藥,感情激越如貝多芬,也許不得不飲鴆止渴吧。
III."我愛你,如同某些幽暗的事情在愛"---貝多芬與喬安娜
影片:經由安娜的指點,申德勒回到德國,拜會了貝多芬的弟媳喬安娜。因為女伯爵認為,喬安娜才是這位"不朽的愛人"。喬安娜是貝多芬已故世的弟弟佳士帕的妻子。申德勒拿出三封信讓喬安娜確認時,喬安娜承認,自己就是信中所稱的"不朽愛人"。申德勒對此非常震驚,于是喬安娜道出了原委。早年的貝多芬和弟弟佳士帕,都對家具商的女兒喬安娜一見傾心并展開追求。很快喬安娜懷上了貝多芬的孩子,兩人相約在酒店碰頭私奔。由于路遇大雨馬車陷入泥濘未能即使趕到,而在酒店等候的喬安娜以為貝多芬爽約便離開了。陰差陽錯之下,喬安娜嫁給了佳士帕,貝多芬由此認為喬安娜水性楊花,便處處對她刁難,并與兄弟佳士帕決裂。當佳士帕肺病去世后,貝多芬便把侄子也就是他跟喬安娜的私生子卡爾接來扶養(yǎng),培養(yǎng)他學音樂??柺莻€既沒有天賦也沒有志氣的小伙子,在伯父的神童培養(yǎng)計劃之下,他感到窒息,又自殺未成。貝多芬此時內外交困,可他晚年的作品《第九交響曲》依然轟動全城。喬安娜在聽了他指揮的《歡樂頌》后,主動打破堅冰去看望病重的貝多芬,直至他安然辭世。影片結尾,在第五鋼琴奏鳴曲的映襯下,喬安娜在貝多芬墓前念出了信的結尾"我現(xiàn)在該就寢了,別急燥,愛人,今日,作日,我含著淚渴望你來,你......你是我的生命,我的一切,那么再會了。別停止愛我,永遠是你的,永遠是我的,永遠是我們......"
史實:對于任何一個稍微知道貝多芬生平的觀眾來說,這個情節(jié)設計可以說是冒天下之大不韙。也只有好萊塢這樣出奇制勝的編劇,才敢做這樣大膽的猜想。至今沒有任何資料能支持這一猜想,也沒有任何評論家出來贊同這個設計。因為歷史上貝多芬與弟媳水火不容,把他們扯到一起,簡直是火星撞地球。他的弟媳是個非常不檢點,在婚前名聲就很糟糕的女人。在其丈夫死后,貝多芬與她為了侄子撫養(yǎng)權的問題,打了四年官司。這成了他晚年一大困擾。他對侄子卡爾傾注了很大的心血希望培養(yǎng)他成為音樂家,可以不爭氣的卡爾為了反抗伯父的高壓政策,居然用火槍自殺,結果沒殺死自己,只是弄了個重傷。這件事差點要了貝多芬的命,他的身體在晚年每況愈下,更有一次在尋找卡爾的途中淋了雨,并發(fā)了肺炎,最后導致了他死亡的加速。好萊塢編織的這個幽暗的愛情故事,也許更適合觀眾的獵奇心理。我只能說,這樣的改編,太好萊塢了,太不德國了。
IV."歡樂,好象太陽運行在那壯麗的天空"---貝多芬的大空之愛
其實,在本片涉及的幾位女子之外,史學家們對"不朽的愛人"還有其他的猜測。比如著名"愛麗思"---特麗莎.馬爾法蒂。她在1851年去世時還保存著貝多芬那首著名的鋼琴小曲手稿,上面寫著"致愛麗思",而愛麗思是貝多芬對特麗莎的昵稱。還有曾經獲贈貝多芬最后三首鋼琴奏鳴曲的安東妮.布蘭塔諾。以及貝多芬曾向朋友提到過的愛米莉.賽伯德。其實,貝多芬一生愛過的女人不勝枚舉。正因為他有著詩人一般的細膩和音樂家一般的激情,他對情感的需求也就特別旺盛。正如趙鑫珊所言,貝多芬是一個"力比多"特別充沛的人。更有學者認為,這個"不朽的愛人",不是某位具體的女性,而是貝多芬內心理想女性的一個綜合體,是超脫紅塵俗世肉體吸引的精神上與他高度契合的精神伴侶。貝多芬的情感變遷,就如同他在音樂創(chuàng)作上的變遷一樣,從早期的音樂格守形式,具有古典主義風格,到中期的個人獨創(chuàng)與古典主義并舉,轉向浪漫主義風格,直至晚期的打破傳統(tǒng)形式的束縛,完全進入浪漫主義風格。
當然,在這部電影里我們看到的不止是貝多芬,還有也許要多年以后驀然回首才能見到的他——加里·奧德曼。他看著這個嘈雜的世界,一如他作為演員本身冷漠地看著好萊塢。所謂熙熙攘攘,所謂起伏跌宕,何嘗不是被排演的,何嘗不是被規(guī)定的。他一眼看穿了這一切,而那冷冷的一眼使我終于記起了他。奧德曼是那種撕碎劇本的演員。他安靜地坐在一邊,電影屬于他的部分緩緩流過;他猛地站起來,電影的架構馬上就顛簸起來:鏡頭,音樂,還有對白。這一切只剩下殘骸,我們也許會意識到曲終人散,但我們首先想到的還是,這個瘋子總算給擺脫了。這個象雄獅一樣的貝多芬,這個和自己和世界和所有的一切搏斗了一生的男子,為了上蒼賦予他的才華,為了上蒼又不舍得讓他泄漏所有機密的吝嗇,為了他清晰地了解這一切。貝多芬是如此的灼熱,奧德曼沒有濫用這種灼熱,他又一次深深把自己包裹起來,縱然鮮血淋漓,縱然呼風喚雨,他淡淡看著這個世界,一如看著自己早已枯干的殘骸?!∝惗喾业奶觳攀怯伤男愿袷敲懿豢煞值?,一部《談藝哲學》都比不上他這么個活例子能證明人的命運首先決定于他的性格,而其次服從于由于性格而派生出來的選擇。就像勞遜在他的《戲劇與電影的劇作理論與技巧》里說得那樣:戲劇處理的是人的性格的特征。這部電影猶如一副油畫,緩緩打開,奧德曼用他的演技勾勒出一個充滿張力的貝多芬,一筆一筆,又是一筆。當影片接近尾聲,耳聾的貝多芬(奧德曼)緩緩轉向掌聲雷動的觀眾,他驚呆了,隨即輕輕一笑:總算上蒼這次疲倦了。
影片行將結束,編導也著意突出貝多芬在創(chuàng)作上的革新和個人情感上的升華。當垂暮的貝多芬指揮《第九交響曲》時,他仿佛回到了傷痕累累的童年:鰥居且不得志的父親每天醉醺醺地回到家中,對貝多芬就是一頓毒打。父親要他練琴,要他像莫扎特那樣做一個光耀門楣的音樂神童。被暴打之后,貝多芬悄悄爬上閣樓仰望星空。他在月色下向森林奔去,在一個倒映著星空的池塘里,他仰躺在水面上,鏡頭不斷上拉,水面和星空融為一體,在《歡樂頌》的映襯下,小貝多芬融化進整個星空里。這段是整個影片的神來之筆,將《歡樂頌》那種無與倫比,超出銀河,超出宇宙,駕凌于一切物質與精神至上的大徹大悟的境界發(fā)揮得淋漓盡致。此時的貝多芬,已經沒有了"扼住命運咽喉"的劍拔弩張,也沒有了悲愴哀慟的桀驁不羈。他在生命接近終結的時候,傳達了對整個人類的熱愛,對生命的熱愛。是超越所有世俗的桎梏,達到精神上永恒寧靜的大空之愛。他的音樂為人類的終極命運指明了方向,就像《歡樂頌》里唱的那樣"啊,越過星空尋找他,上帝就在那天空上!"
虛構和真實,終于又一次在人生的地圖上經緯而過。我們手執(zhí)地圖,又真的知道自己要去向何方?
4 ) 陰差陽錯的遺憾
一份陰差陽錯的遺憾,引起重重矛盾、不理解、憎恨,讓一個人在痛苦中煎熬一生,卻也同時成就了一代大師,并且,經歷了這種種的愛,才練就了不朽,而這愛中的人,也隨之成為永恒。
5 ) 貝多芬神話與戲劇故事
貝多芬對西方文化的影響應超乎東方人民的想象。不僅在古典音樂領域,貝多芬在哲學、意識形態(tài)甚至政治上都有重要地位。他在世的名氣、后世愈發(fā)巨大的名望都離不開時勢的需求和眾人的追捧,可謂“神話”的誕生。
貝多芬神話的崛起與耳疾密切相關。無論是傳記和電影,耳疾都是無法回避的重要事實。它雖然對貝多芬的生活造成毀滅性的打擊,但貝多芬的堅強意志使不可能成為可能,反而達到了音樂家的最高成就。這種強烈矛盾增強了悲劇性;又使他的成功變得更加不可思議,進而使人們獲得超人的印象。
既然是在表現(xiàn)“神話”,那么電影稍欠真實性,也是可以理解的。它是典型的傳記電影,既以歷史資料為基礎,又有夸張、渲染、二度創(chuàng)作的成分。它可以起到古典音樂宣傳的作用,但由于真實性的缺失,假如全盤相信,則造成對歷史人物的某些誤解。
此片以遺書作為線索,回溯貝多芬的年輕到年老的一生。不同的角色轉述自己的記憶,這種“老套”敘事是對影史著名影片《公民凱恩》的效仿。
劇本人物塑造較好。三位女主角不一定美得傾國傾城,但各具特色,使人印象深刻。比如溫柔的Giulietta傾慕貝多芬的才華,貝多芬已為她下了聘書;他為她即興創(chuàng)作了月光奏鳴曲,發(fā)現(xiàn)自己被測試時憤然離開。此時觀眾知道,貝多芬的耳疾使他不能自如演奏,也不能娶到所愛的姑娘,更不能讓其他人知道,而世人皆誤解他是暴躁的。還有尊貴的伯爵夫人,全力支持他的事業(yè)和生活。第三位是弟媳Joahnna,沒有貴族的高雅風度,有著倔強冷漠的眼神和堅定的力量感,出身卑微,人格高貴。拋開真實性不說,劇情的銜接完整流暢。
選角是一大優(yōu)點。Oldmann先生的造型和演技都很優(yōu)秀。除了貝多芬標志性的雄獅般的鬈發(fā),先生湛藍的深情的眼睛更是表現(xiàn)貝多芬純潔精神的一扇窗戶。這位藝術家的喜悅、憂憤、愁悶、痛苦、渴望,單純善良、赤子之心,都通過微妙的表情和眼神徹底地展現(xiàn)(臨終時的化妝有些夸張了,貝多芬去世時應該沒有老到滿臉皺紋和白發(fā)蒼蒼)。
導演對配樂的處理可謂用心。電影中多次使用第七交響曲第二樂章作為背景音樂Score Music,它沉重的節(jié)奏暗示貝多芬背負著耳疾的十字架,在追求極致的藝術道路上踽踽獨行。它渲染了貝多芬人生的悲劇性,更反襯出神話性和超人色彩。
第九交響曲演奏時加入青年貝多芬夜闖叢林看星星的場景,既是插敘,也是聲音與畫面的蒙太奇。漫天繁星和“歡樂頌”的旋律相呼應,暗示著貝多芬心系宇宙、全人類的胸懷,具有世界大同的意味?!皻g樂頌”的歌詞一定最能體現(xiàn)貝多芬全人類的和諧愿景,正因此作曲家把它放到偉大的合唱交響曲末樂章。
配樂多選擇著名作品,有助于觀眾了解貝多芬音樂。悲愴奏鳴曲、月光奏鳴曲、第五鋼琴協(xié)奏曲、第九交響曲等作為Source Music在片中由角色演奏。然而,為服從劇本需要,演奏情節(jié)略缺乏真實性。歷史上,第九交響曲的首演是他本人指揮樂隊并大獲成功,即使那時近乎全聾,聽不到樂隊和掌聲,也沒有對演出造成影響。片中第九交響曲由旁人指揮,作曲家中途登臺就顯得突兀了,不符合音樂會常規(guī)禮節(jié)。另外,第五鋼琴協(xié)奏曲是由當時其他鋼琴家而不是貝多芬本人首演,不可能出現(xiàn)演出事故、聽眾嘲笑、由伯爵夫人攙下臺的場面。對于著名音樂家來說,這樣的場景是違背專業(yè)素養(yǎng)、不可能發(fā)生的。
如評論家Hoffmann所說,貝多芬是浪漫主義第一人。浪漫主義的本質是指向內心活動。導演對于音樂和情節(jié)的處理也是浪漫主義式的,側重于心理描繪。但卡爾是其親兒子的設定真實性不強。貝多芬爭奪卡爾的撫養(yǎng)權,阻止母親看他,無視兒子的真實才能和個性,步自己暴躁極權父親的后塵等等,這些情節(jié)以20世紀心理學研究為啟發(fā),以塑造人物為目的,但并不符合歷史人物的原貌。
這不是一部紀錄片,沒有準確還原歷史。它是一部建立在偉人題材上的戲劇,因此只能從戲劇的角度作評。
6 ) 又是一個被藝術繆斯親吻的人
幾個片段講述他的所愛,女學生茱莉亞,他的弟弟,紅顏知己安娜,沒有天分的小卡爾,還有他的弟媳?;蛟S那份不朽的愛并非特指某一個女人或者男人,它流淌在貝多芬的生命線里,最終歸入的大海的只是他的愛本身。
本片對貝多芬的塑造有些靦腆匆忙,無法將一個鮮活完好的貝多芬直觀地展現(xiàn)給觀眾,足夠飽滿卻有裂縫,還好沒有破碎掉。而我看到的這位音樂巨匠,首先是一個從未停止過愛的人。
可惜的是,他表達愛的方式有時太過鋒利,他的心也太敏感,而在當時的世界上,還沒有誰能夠完全理解他這個被造物者用純粹的愛與音樂鍛造出來的人。他的靈魂深處有一片只屬于他與音樂繆斯的凈土,誰能夠看見并欣賞這片凈土而又不打擾它的話,或許便能理解他了吧。
淚點很多。加里奧德曼的溫柔眼神總是小心翼翼,目光清澈,生怕觸疼了每一片風景。我印象中的貝多芬總是憤怒,怒斥命運與傷痛,他的貝多芬卻更像一個將傷痛內化成無限激情的人,而非向外的反抗,顯然,他那時常與周遭的沖突也不是憤世嫉俗似的。他的愛很純凈,沒有怨恨,無論他吼得多大聲,怎樣伸長手臂去扼住命運的咽喉,我也看不到怨恨。
經典片段:歡樂頌,少年貝多芬奔跑在夜晚的樹林里,前方是自由,他躺在湖面,仰望星空,整個宇宙充滿激昂的寧靜。
那一刻,他的靈魂已經找到了歸宿。
7 ) 不朽的愛人
http://dotnil.yo2.cn/前些日子在看《Immortal Beloved》,是部藝術化的傳記/傳記化的關于貝多芬的電影,從他的朋友兼秘書根據(jù)在他秘密抽屜里的幾封信按圖索驥出發(fā),半回憶地講述貝多芬的(愛情)故事。這幾封信在電影中的發(fā)現(xiàn)處是他的辦公桌,而 Anne Baker 寫的貝多芬傳中說的則是他的櫥柜中的秘密抽屜。不過這只是電影于史實諸多差別中的一個,我有點不想一一詳述,我要說的是那些信,人們在稱呼它們時將它們叫做“Immortal Beloved”,按照德語愿意翻譯的話應該是“Eternal Beloved”才是,不過我并非語言學家亦非打破沙鍋者,不做深究。
這幾封信的非同尋常在它們的發(fā)現(xiàn)地就可循端倪。在貝多芬不怎么走運的愛情生涯里頭,盡管也曾經對幾位姑娘吃果果表露愛意甚至要了洗禮證明以便結婚之需,但女方極少或者說沒有對他的愛有過感覺,她們更多是感到被追捧感到榮耀,按照現(xiàn)在通俗的話說,她們覺得貝多芬是個很厲害的好哥哥/很乖張的怪書塾。那首獻給愛里斯,即是這段時間的即興創(chuàng)作,收錄在編外作品中。所以很少能在 Antonie Brentano 出現(xiàn)之前的信件中看到那份熾熱的愛戀,在電影中貝多芬的欽慕對象改成了他的弟弟的妻子,比傳記中勾引已婚婦女(Antonie 在維也納首次遇到貝多芬是因她的父親病重與她的丈夫 Franz Brentano 回來照顧家父,他們在她十八歲的時候就在她父親的撮合下結婚了,F(xiàn)ranz 是法蘭克福的富商)還要勁暴還要不倫,而電影里頭的弟弟則是現(xiàn)實中貝多芬諸位弟弟的合體,肺結核的 Carl 和被貝多芬認為自降身份的另外一個弟弟,等等,或許是我看得不夠仔細。不管情節(jié)如何,這都是導演的安排,而 Gary Oldman,即是這個 Leon 中演怪書塾警察那位,演繹的更怪書塾貝多芬,深情地在信中吃果果地表露自己的愛意:“Can our love endure without sacrifices, without our demanding everything from one another; can you alter the fact that you are not wholly mine, that I an not wholly yours? ... However much you love me -- my love for you is even greater.”
在貝多芬的日記中,罕有直書不朽的愛人,貝多芬在提到她時往往稱她為 T. (因為 Antonie 的昵稱是 Toni),如果你真的很閑很有偷窺欲想去看貝多芬的日記,你會看到這樣的句子:“With regard to T. there is nothing else but leave it to God, never go there where one could do wrong out of weakness.”和“be as good as possible towards T.; her devotion deserves never to be forgotten.” 看著這幾句覺得味道不對?那是因為貝多芬在他一生中少數(shù)的幾次愛的人終于愛回他的情況下決定放棄與她在一起,因為她已婚,也因為她的丈夫也是他的好朋友。囧,好錯綜的情感。有野史或者說猜測說,Antonie 的第六個孩子是與貝多芬生下的,這也解釋了為何貝多芬決定放棄與她在一起時是如此的痛苦。
貝多芬在言及放棄的時候的理由是害怕婚姻可能會影響到他的創(chuàng)作源泉。
當前日志信息
8 ) 不朽真情
傳記偉大人物本身和主演加叔的表演都是無論比的。但是好萊塢為了電影所謂”不朽性“,嚴重胡編亂造竟然編出”貝多芬與喬安娜 “的不朽之戀,去死,沒有這樣褻瀆偉人的。我希望:有一個好的團隊,真心為完完全全屬于貝多芬的傳記電影的出現(xiàn),成為不朽。期待著。。。
與諸多的名人一樣,貝多芬也留下了許許多多的迷團,不過這部電影提出的假設似乎太狗血太八卦太......知音了一點。不過有加里.奧德曼的精彩表演和至始至中貫穿其中的不朽經典交響樂為電影增加了可觀賞性。全片對于《歡樂頌》的處理極為精彩。
《歡樂頌》響起的那一刻我淚奔了…起初覺得古叔演貝多芬,氣場太不合,印象中還是06年版的艾德.哈里斯從形象上更貼近點,可看到他耳朵伏在琴身上彈《月光》那一節(jié)時徹底被征服。天才混蛋的一面,混蛋天才的一面,那狂暴癡癲,那一抹微微的神經質,舍古叔其誰?。?/p>
在電影院看過大銀幕的關于貝多芬的故事已經忘了,在21:9全屏屏幕的高清畫質下重新再看一遍“貝多芬”的不朽愛情故事……我的天使,我的一切,我唯一的珍愛。今天,我只能寫上幾句,要用鉛筆來寫(這是你的鉛筆)。因為,要到明天,我的居所才能確定下來,多么無謂的時間浪費啊! 在相互需要時,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深深的憂傷——我們的愛情能不能在無需做出犧牲、相互一無所有的情況下天長地久;你能不能改變你我相互不能全身心擁有這個事實。哦,天哪,看看這大自然之美吧,它一定會使你的心情得到無比慰藉。愛情要求一切,天經地義——正如你之于我,我之于你。但是你卻時常忘記,我必須為你為我而活。倘若我們完全融為一體,你會像我一樣少受煎熬?! ∥业穆贸坛錆M驚嚇:昨天凌晨4點才抵達此地。由于馬匹不夠,郵車只好改道,但這條路
情圣貝多芬,無論你多么愛我,我永遠愛你更多。
錯過,即是永遠。我要么和你活在一起,要么就是死去。
貝多芬多舛人生的一種演繹,狗爹的演技就不必多言了,女主各個都很精致啊,很好看的傳記片
羅生門式拼湊的貝多芬的情感歷程,還安排了狗血的擦肩而過結局,痛苦造就藝術,高潮略微不給力。全片鋪背景音樂,有的地方顯得太喧騰了,奧德曼演貝多芬有點不對勁,說不上來是為什么……
開頭那雷一打,以為他要變成Immortal Beloved vampire了,GO在形象上與貝叔差別太大了。葬禮比M叔的凄慘強點兒,但貝叔活著時可孤寂慘了【音樂是作曲家的催眠術】后面的推論說卡爾就是貝叔的親生兒子,囧。史上到底有無這封情書呢?傳記片實在太沒譜了,紀錄片還能少扯點淡
幼年的貝多芬身著白衣逃離醉酒的父親的家,奔跑在星光下的叢林,自由得像一只小鹿。當他脫去外衣,赤身浸入星河,歡樂頌響起的時候,我飆淚了。前面漫長壓抑的部分都是為了這一刻吧。還有25分鐘就是2010年了。
No one, No one can define Beethoven for you, He can only be felt by his music on yourself.
梅德明老師最喜歡的電影之一
Their love will last for a while, because they parted so early, and met in such a way afterwards.
gary oldman實在令人心碎,編劇比較巧妙的從樂章寫出貝多芬的一生故事,中間第七交響曲被當背景用了,第九用來做高潮升華,但我最愛的還是第七。
片中出現(xiàn)的音樂有:皇帝鋼協(xié)、致愛麗絲、奏鳴曲(克魯采、悲愴、月光)、交響曲(第3,5,6、7、9)、小協(xié)、鬼魂三重奏……
我擦,原來此版貝多芬是加里-奧德曼演的!小時候真是誰都不認識,長大之后全蹦跶出來了。
太一般,里面也沒有什么太多有爆發(fā)力的段落,尤其是他愛上他兄弟的女人這個最后的秘密抖出的時候讓我很難信服。這種公民凱恩式的一人講一段本身沒錯,只是根本沒有用力在點子上。
不是最好的傳記片。懸念倒是完整的,敘事脫離不了平庸
@5教 影視鑒賞課 無字幕 配樂如下《致愛麗絲》《鋼琴奏鳴曲、第8號第2樂章、第14號第1樂章》貝五第1樂章 貝六第4樂章 貝七第2樂章 貝九第4樂章 貝多芬《小提琴協(xié)奏曲》
講的是一個關于Ludwig van Beethoven虛構的錯過的愛情故事,這讓人想起1984年的電影amadus,看起來這些偉大的音樂家在某種程度某種方面的晚景凄涼....
苦難和折磨更容易成就偉人。肉身成神的偉人。
很觸動我的兩段,一段是貝多芬伏在鋼琴上緩緩地彈奏著《月光》,是尚未被打破的平靜;一段是貝多芬在病榻上與喬安娜無聲地交流,是臨終前的和解。這兩段Gary Oldman的表演堪稱完美,特寫鏡頭里記錄了所有細膩的情緒變化,配合貝多芬的音樂十分動人。天才一生的悲與癲,在命運重壓之下反而旺盛的藝術生命力,永遠震撼人心。本片敗筆就在這個杜撰的狗血愛情主線上,配不上狗爹如此優(yōu)秀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