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暑假偶然發(fā)現(xiàn)這部電影,當時寫了一些感想,現(xiàn)在摘出一部分
刷豆瓣的時候,突然發(fā)現(xiàn)一個稀有品種——國產(chǎn)科幻片。順藤摸瓜,居然發(fā)現(xiàn)了好幾部豆瓣評分過7的國產(chǎn)科幻,而且都是上個世紀的作品。
懷著對豆瓣評分的信任和對國產(chǎn)科幻的懷疑,我打開了《錯位》這部電影。結(jié)果我竟然反復(fù)看這部電影整整一個上午,奇異的腦洞都在其次,這部電影的視角和挖掘卻著實讓人入迷。
《錯位》的劇情聽起來很簡單,被科幻大片屢屢沖擊的我們這代人看來,或許還有些有些俗套:
熱愛“發(fā)明”的局長趙書信為了擺脫自己不愿做的瑣事,做了一個自己的“克隆智能人”??墒侵悄苋藵u漸地居然也有了人性,行為越來越像人,擁有了越來越多的人類感情。面對不再聽命的智能人,趙書信企圖銷毀它……
首先,簡潔、明快的構(gòu)圖和色彩就吸引了我:
影片用大篇幅的紅白色塊,十分具有視覺上的美感;方形的建筑、物品在整個構(gòu)圖上成為亮點。整個影片構(gòu)圖、色調(diào)都有科技感和后現(xiàn)代感。雖然現(xiàn)在的視頻資源像素不高,但隨手一截都可以看出布景的精良。
影片沒有配樂, 僅在幾個劇情緊張?zhí)幱幸恍┛甄R頭,配合著詭異的簡單重復(fù)旋律或者令人感到暗流叢生的鼓點。
尤其是出現(xiàn)兩次的智能人制造實驗室的雕塑鏡頭,用激烈的鼓點營造出了緊張的氣氛,讓人感到暗地里有邪惡的力量在醞釀。雖是靜物,卻比格斗的動景更有劍拔弩張的感官感受。
(再看現(xiàn)在的影片,簡直得依靠配樂拉動觀眾情緒,120分鐘的電影能有100分鐘的配樂- -)
《錯位》上映于1986年,80年代是中國改革、動蕩的年代,人們在時代的變遷中紛紛尋找新的身份認同、自我認同。
影片模糊了所有的背景,沒有城市、沒有地點、沒有時間、甚至只有“趙書信”這一個名字出現(xiàn)。
趙書信對智能人說:“走出這間屋子,是大千世界,人與人之間十分復(fù)雜,你要學會用平行思維。”智能人在大千世界走了一遭后,很快從一個單純好奇的孩童似的人變成了會抽煙喝酒、刷氣派的官場人物,這種改變讓趙書信也感到慌張。
趙書信制造智能人,是想自己逃避官場上各種無意義的會議、交際,他在獨善其身,可代替他做這些事情的智能人卻近墨者黑。這個世界就像一個染缸一樣,人們投身其中,染上了各種各樣的污穢色彩。趙書信說:“最近我發(fā)現(xiàn)我們的差異越來越大了,常使我感到緊張。”如果趙書信沒有拒絕那些交際應(yīng)酬,他是否又能堅持自己的原則呢?
影片很直白的表達了對社會規(guī)則的不滿。
智能人問趙書信為什么造他,趙書信說:“我想在有限的時間干自己想干的事?!壁w書信說“開會,許多人坐在一塊扯皮聊天”就是不想干的事。
智能人不解:“不想干的事可以不干。”
“不想干的事情我當然可以不干,但是這樣一來,想干的事我也干不成了?!?/p>
而另一個官員和他的對話更加露骨:
“哦,你也反對開會?”
“不敢說反對,反正是開怕了?!?/p>
“這會可是你召開的啊?!?/p>
“我們不開行嗎?中央開了,部里開了,省上開了,我們不開沒法交代,這可是態(tài)度問題?!?/p>
“那么就開短會,干嘛開三天呢?”
“不開三天,一天場地是不租的。再說,文件規(guī)定,一天不開伙。不開伙,您老兄到哪喝酒啊?”
影片中,門的設(shè)置也頗有深意。
趙書信的辦公室走到外面,要里里外外走七八道門。趙書信每一次都是畏畏縮縮跟在秘書后面,內(nèi)心排斥這些門,而智能人則是驕傲的走在秘書前面,非常氣派。
夢中夢里,這個場景顯得非?!耙庾R流”:
趙書信走進一片荒原里,居然看到老子在看娛樂節(jié)目,見到他,老子立刻端正身子,頗有深意又玄虛地說了一番:“禍,福之所倚;福,禍之所伏。正復(fù)為奇,善復(fù)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禍福相依,正常與怪異可互相轉(zhuǎn)變,善良與邪惡也能彼此循環(huán),人們不明白這個萬物循環(huán)的道理已經(jīng)很久了。世界一直是變動的,不變才是偶然,什么是常態(tài)什么是畸形,其實從來沒有定數(shù)。人類和智能人,哪個善良哪個邪惡,也是沒有定論的。
在影片的 開頭和結(jié)尾,這一個不停擺動的金屬裝置各出現(xiàn)了十幾秒,它以各種奇怪的角度擺動著,仿佛隨時要摔倒,最終又穩(wěn)當?shù)倪M行下一次擺動,仿佛是一種平衡和錯位的博弈。
影片借智能人之口說:“我發(fā)覺你們?nèi)祟惡芄?,你們給自己制定了很多條文,但在內(nèi)心深處卻只希望別人遵守?!?/p>
人類,到底是什么樣的?我們始終沒有看清自己。
關(guān)于這部電影的劇情和科幻成分,就不多說了,畢竟現(xiàn)在觀眾對科幻片的感知閾值已經(jīng)比曾經(jīng)高了好幾個門檻,不過看的過程中,真的由衷的覺得實在太先鋒了。
近二十年,中國可以說基本沒有科幻片(?),上個世紀的科幻片,其實有那么深刻的寓意和內(nèi)涵,值得再去回味和思考。
2015年,改編自劉慈欣同名科幻小說的《三體》宣布殺青,并宣布將在2016年7月上映。
然而過了整整兩年了,《三體》仍然一點動靜都沒有。
不僅如此,游族影業(yè)當初還夸下??凇啊度w》將拍六部曲”“單片投資達2億元”“要拍中國的《星球大戰(zhàn)》”“無上限追加特效投資”“《三體2》籌備工作啟動”……這些通通沒有了后文。
真正有進展的反倒是劉慈欣的另一部科幻小說《鄉(xiāng)村教師》,也就是寧浩執(zhí)導的《瘋狂的外星人》,將于2019年春節(jié)檔上映。
巧合的是,2019年春節(jié)檔上映的另一部電影也是由劉慈欣的科幻小說改編——《流浪地球》。
自從《流浪地球》發(fā)布預(yù)告后,網(wǎng)友紛紛說:中國終于要有一部像樣的科幻片了。
其實,中國早在80年代就有科幻片了,不僅很“像樣”,很震撼,還很超前。
《錯位》
這部1986年的科幻片,在豆瓣獲得了8.0的高分,好于87%的科幻片。
和近期熱門科幻片相對比,這是一個非常高的分數(shù)了。
不同之處在于,《錯位》絕不是類似《侏羅紀世紀2》《環(huán)太平洋2》的視效大片,完全是以劇本和想法取勝。
男主角趙書信是一名工程師,也是一名局長。
他無法忍受每天無聊而又重復(fù)的文件和會議,于是制造了一個和自己一模一樣的機器人。
機器人不僅可以靈活掌控自己的身體,還能模仿趙書信的表情。
趙書信還將自己的記憶植入了機器人,使他擁有自己的一切記憶,從而成了趙書信的克隆體,或者說替身。
剛開始趙書信并沒有什么野心,他僅僅是讓機器人代替自己去開會,以及做他不愿意做的工作。
當然,趙書信也不傻,機器人工作的時候,他就在家里監(jiān)視機器人的一舉一動。
機器人果然代替趙書信順利開了會,介于他擁有趙書信的記憶,外貌又和趙書信一模一樣,沒有出一點差錯,沒有人發(fā)現(xiàn)任何異常。
唯一不足的是,散會后同事要和機器人一起喝酒,機器人擔心被識破就喝了一杯,然后連忙以身體不舒服為由趕緊回了家。
機器人一路上踉踉蹌蹌,好在堅持回了家,沒有暴露身份。
趙書信將機器人修好后,機器人對趙書信說:真懸啊,要是倒在馬路上被送到醫(yī)院,就全完了。你為什么不設(shè)計我能喝酒呢?喝酒的動作多帥啊。
趙書信擔心以后同事再對機器人灌酒,連忙給機器人裝了儲存器,可以儲存飲料,然后把它倒掉,類似于六脈神劍。
可能在有些觀眾看來,機器人并沒有因為不能喝酒而被識破,導演完全可以不拍喝酒的戲份,或者一開始就將機器人設(shè)定為可以喝酒,先拍機器人不能喝酒,又拍趙書信給機器人增加喝酒的功能這場戲是不是有點多余?
恰恰相反,這一幕看似無關(guān)緊要,實則是機器人自我意識覺醒的關(guān)鍵。
機器人讓趙書信給他設(shè)計可以喝酒的功能,原因在于人類可以喝酒,所以他想變得和人類一樣。
正如《銀翼殺手》中,復(fù)制人的壽命只有4年,所以他們想像人類一樣長壽。
又正如《機器管家》,身為機器人的安德魯想要像人類一樣戀愛,甚至想要成為真正的人類。
又或者是《人工智能》,還是《機械姬》,都是這樣,任何一個細節(jié),一個契機,都可能讓機器人覺醒,不再滿足于只做一個機器人,不再愿意服從人類的命令。
《錯位》中的機器人今天想要喝酒,明天就可能想要的更多。
事實也的確如此,機器人沒過多久甚至開始抽煙的,因為他說“抽煙很氣派”。
而趙書信是不抽煙的,他以擔心穿幫為由禁止機器人抽煙,但機器人并不情愿。
正是“喝酒”這件事,引發(fā)了蝴蝶效應(yīng),讓機器人越來越不愿意做趙書信的替身、傀儡、影子。
他揚言:就算你把人類的知識都輸入給我,我也只是重復(fù)。我要跟你一樣,有個性,有思想。
于是,他開始違抗趙書信的命令,私自出門,私自和趙書信的女友小楊約會,開始看愛情相關(guān)的書籍,去了解愛情的含義,甚至趁趙書信睡著的時候把機密文件藏起來……
眼看機器人變本加厲,趙書信也開始了反擊。
他早在制造機器人的時候就設(shè)計了程序后門,可以用遙控器關(guān)掉機器人。
除此之外,他還可以控制機器人的能量,限制他的續(xù)航時間。
這些都只是常規(guī)操作,更可怕的是趙書信覺得毀掉機器人太可惜了,他決定給機器人換一張臉,然后讓他去代替人類做那些有危險的工作……
要么唯命是從,要么被銷毀,要么從事高危工作,機器人該如何抉擇?
《錯位》由黃建新執(zhí)導,他曾憑借《背靠背,臉對臉》成為金雞獎最佳導演,還曾憑借《埋伏》獲得柏林電影節(jié)金熊獎提名。
他拍攝了大量好評如潮的電影,《背靠背,臉對臉》豆瓣評分9.4,將職場的爾虞我詐刻畫得淋漓盡致;《黑炮事件》評分8.3,又將官場的黑暗和多疑詮釋得入木三分。
而《錯位》又涉及到科幻領(lǐng)域,探討了人工智能和賽博朋克的話題。
可能在很多人看來,科幻片最重要的就是特效,而特效又代表著成本,所以成本越高,意味著特效越好,電影質(zhì)量也就越好。
比如最近《流浪地球》發(fā)布預(yù)告時就是這樣的情形,網(wǎng)友更關(guān)心電影的特效,而忽略了電影的劇本。
仿佛特效好就是好片,特效差就是爛片。
但我們回過頭來看看《錯位》,電影中的特效極少,除了有大量一人分飾兩角的片段之外,整部電影幾乎沒什么特效。
而且分飾兩角并不需要CG制作或者3D建模,演員分別完成兩個角色的表演并加以合成就可以了,嚴格的說還是屬于實拍的范疇。
《錯位》并沒有什么天馬行空的視覺奇觀,關(guān)鍵在于它的想象力非常超前,它的上映時間比《人工智能》《機器管家》《我,機器人》等等都早了很多年。
這種以小博大,不以特效為賣點的科幻片還有很多。
比如豆瓣8.4分的《彗星來的那一夜》,導演用5萬美元,5個晚上,1臺手持攝影機,刷新了“拍一部優(yōu)秀科幻片”的最低界限。
豆瓣8.5分的《這個男人來自地球》更是成本只有1.5萬美元。
低成本高質(zhì)量的現(xiàn)象并不僅僅存在于科幻片,當年溫子仁拍《電鋸驚魂》僅用了120萬美元,耗時18天,就打造了這部恐怖片神作。
又比如近期熱門的《網(wǎng)絡(luò)謎蹤》,原本只是導演和制片人的無心之作,整部電影都通過屏幕來推動劇情,僅僅13天就拍完,成本低得令人發(fā)指。
然而電影取得的成果與成本完全呈反比,不僅豆瓣評分高達8.7,還在全球范圍獲得了將近7000萬美元的票房。
國內(nèi)的《人在囧途》《心迷宮》《瘋狂的石頭》《驢得水》,國外的《猜火車》《兩桿大煙槍》《活埋》《追隨》,個個都是低成本高口碑。
前幾年很火的科幻片《鋼鐵蒼穹》更是騷操作,投資750萬歐元,其中90萬都通過眾籌集資,最后成片的效果還不錯。
反觀國內(nèi),投資7.5億人民幣的《阿修羅》爛到無以復(fù)加,制片人仍然認為問題是出在特效上,還放出狠話:誰能再給我2000萬美金,我能把他們(好萊塢)顛覆了。
覺得成本和質(zhì)量成正比,你還是別拍電影了吧。
《錯位》并不是唯一的優(yōu)秀國產(chǎn)科幻片,1988年的《霹靂貝貝》和《合成人》,1990年的《大氣層消失》和《魔表》,1991年的《隱身博士》,1992年的《毒吻》……個個都是小成本電影,但也都代表著國產(chǎn)科幻片的最高水平。
只可惜,它們翻來覆去都是八九十年代的老電影。
也就是說,我們并不是沒有像樣的科幻片,只是從21世紀開始,國產(chǎn)科幻片仿佛絕跡了。
好在,我仿佛又看到了國產(chǎn)科幻片興起的曙光。
首部國產(chǎn)賽博朋克電影《破夢游戲》即將上映,兩部劉慈欣科幻小說改編的電影《瘋狂的外星人》和《流浪地球》也定檔2019年。
周星馳執(zhí)導,吳亦凡、林允主演的《美人魚2》將實現(xiàn)任意穿梭太空的“蟲洞計劃”。
江南小說改編,鹿晗、舒淇主演的《上海堡壘》已經(jīng)殺青。
陸川執(zhí)導,王俊凱、廖凡主演的的《749局》正在拍攝。
中國、芬蘭合拍的科幻片《希望島》已經(jīng)在去年殺青,由《鋼鐵蒼穹》導演執(zhí)導,段奕宏、鳳小岳主演,預(yù)計在2019年上映。
除此之外,張小北執(zhí)導的《拓星者》即將上映,陳正道要拍《循環(huán)》,徐克要拍《星寵》,郭敬明要拍《未來未來》三部曲,韓寒要拍《天空制造》,鄧超要拍《銀河補習班》……全都是科幻題材。
2019年、2020年有大量國產(chǎn)科幻片上映,哪一部是爛片,又有哪一部會成為國產(chǎn)科幻片的希望,我們不得而知。
很有可能,2019年就成了傳說中的“中國科幻電影元年”。
屆時,可能我們再也不用說“什么時候我們才能有一部像樣的科幻片”這種喪氣話。
這部電影前面有多牛逼就不提了 即使在2020 仍然充滿讓人震驚的符號與隱喻
我想說說太過平淡的結(jié)尾 結(jié)尾如果當觀眾以為是男主從噩夢中驚醒 正若有所思時 屏幕中突然露出了他身上的一條電線 那劇情就變成機器人從夢中驚醒 可能是在抽著煙時回味自己被所謂的造物主創(chuàng)造 對話 打工 乃至最后將其悄無聲息地替代 這一過程會讓他感到恐懼與迷茫
將造物主取而代之 這就有點普羅米修斯的意味了 他會更深層地思考自己的存在是什么 不斷地從夢中驚醒 直到幡然醒悟的一天
一、
2019年上映的《流浪地球》,無疑將中國科幻片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可以說,這是一部幾乎可以媲美好萊塢大片水準的硬科幻,讓無論是國內(nèi)還是國外的觀眾都為之贊嘆。
《流浪地球》的上映,也讓2019年成為了中國科幻電影的元年。
然而自從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片——1902年的《月球旅行記》以來,科幻電影已經(jīng)發(fā)展了將近120年的時間。
在這120年里,有許多優(yōu)秀的科幻片誕生,但是,卻從未聽聞中國曾有真正意義上的科幻片。
難道在2019年之前,大陸真的沒有科幻片嗎?
而事實上,早在1938年,中國就有了一部具有科幻性質(zhì)的影片:《60年后上海灘》,它誕生于民國時期,那時是中國電影的啟蒙階段。
它講述了兩個人因為某種契機(冷凍技術(shù))穿越到了60年后的上海,在那里他們看到了天氣控制室,于是他們便可以地擺弄天氣,一會刮風一會下雨。
更讓人驚奇的是,在影片中有一幕是兩個人通過視頻通話技術(shù)和自己的兒子通話,這雖然在當時看起來很不可思議,但在如今已經(jīng)變?yōu)榭赡堋?/p>
很明顯,《六十年后上海灘》已經(jīng)有了科幻電影的性質(zhì),可以說,中國科幻電影起步并不晚。
然而在此之后,因為戰(zhàn)爭頻繁,中國科幻電影卻始終沒有迎來較大的發(fā)展。直到20世紀60年代,中國科幻電影才有了小幅度的發(fā)展,但這時期科幻電影的政治表現(xiàn)遠大于文化表現(xiàn)。
直到改革開放初的1980年,第一部真正具有現(xiàn)代科幻意味的大陸電影《珊瑚島上的死光》才誕生,開啟了中國科幻的新時代。
在80年代,許多國外的科幻片被引進,加上經(jīng)濟的迅猛發(fā)展,培育了電影的一片沃土,中國科幻電影也在這個時候出現(xiàn)一段小高潮。
但當時間邁入21世紀后,中國的科幻電影徹底崩塌,可以說在《流浪地球》之前21世紀的中國從來沒有拍攝過一部為了科幻而科幻的電影。
于是中國科幻電影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笑談。
中國在此之前真的沒有一部具有時代意義的科幻電影嗎?
答案是否定的。
在改革開放的初期,百廢待興,那時的人們正處于思想解放階段,什么都敢說,什么都敢寫。
初生的第五代導演在那個時候大展身手,革舊立新。
上映于那個時代的《黑炮事件》、《頑主》、《孩子王》等電影,為中國電影打開了超現(xiàn)實主義的大門,在國內(nèi)外揚起了軒然大波。
許多老電影愛好者把那個時期稱為中國電影“短暫的春天”。
奇幻的構(gòu)思和對現(xiàn)實社會充分的思索的構(gòu)想,那個時期的電影制作者用自己的作品,給當時的觀眾打開了一個新世界的大門。
也正是在那個時候,中國誕生屬于自己的第一部有劃時代意義的科幻電影:《錯位》。
二、
作為一部在豆瓣僅有4000人不到看過的電影,《錯位》可以說是很冷門了。
看到80年代,就已經(jīng)丟失一批觀眾;
再看演職員表,更是一群籍籍無名的導演和演員,再丟失一批觀眾;
再看到中國大陸、科幻等字眼,又少掉一片觀眾。
就是這部幾乎要被埋沒在時間長河里的電影,卻給我?guī)砹藰O大的震撼。
事實上,本片的導演黃建新可能對于一些新興觀眾十分陌生,作為第五代導演,他的名聲也不如許多人一般耳熟能詳。
其實在21世紀,他拍攝了許多耳熟能詳?shù)淖髌罚?/p>
《建黨偉業(yè)》、《建軍大業(yè)》(制片人、編?。?、《建國大業(yè)》......
可是就是這樣一個主流導演,在上個世紀80年代卻有:《黑炮事件》、《臉靠臉背對背》等后現(xiàn)代主義作品,個中變化讓人匪夷所思。
回到正題,《錯位》在當時的電影界并沒有引起什么波動,獲得的獎也不如黃建新另一部電影《黑炮事件》的多。
直到最近幾年這部電影又被重新翻出來,才有人感嘆這部電影的nb。
它不同于《流浪地球》、《星際穿越》、《2001太空漫游》等硬科幻電影,它是屬于像《彗星來的那一夜》那樣靠情節(jié)取勝的軟科幻。
軟科幻沒有華麗的特效,因此它更需要演員扎實的功底以及出乎人意料的劇情,在這兩點上《錯位》確實達到一種在中國科幻界前所未有的高度。
那它究竟是怎么樣的呢?
三、
故事取材于當時的時代背景下。
趙書信(以下簡稱老趙)是一名人工智能的工程師,在這一領(lǐng)域,他十分成功,甚至常常會去接外國的訂單。
除了一個杰出的工程師之外,他還有另一個身份:局長。
這個在旁人看來耀眼的職位,老趙卻對此并不開心,甚至有些厭煩。
因為身為一個局長,他整天需要開無盡的會議,更讓他煩悶不堪的是,許多的會議還是重復(fù)且沒有意義的。
這讓老趙近乎崩潰。
于是他萌生了一個想法,創(chuàng)造一個機器人去代替自己開會。這樣他就可以騰出更多的時間,來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了。
他請人按照自己的樣子造了一副人皮,將它套在自己設(shè)計的機器人上,再輸入一些文件、代碼,一個新的“老趙”就誕生了。
機器人設(shè)計的很成功,它具備有老趙大部分的神情姿態(tài),很快地就掌握了人世間的大多數(shù)規(guī)則。
代替老趙開的會甚至要比老趙還要出彩,這為老趙節(jié)省了許多不必要浪費的時間。
可正如一般的套路一樣,老趙也發(fā)現(xiàn)了機器人身上有許多讓人感到煩惱的地方。
比如說,機器人學會了抽煙喝酒,而它這么做僅僅是為了裝酷。
老趙為此說教了機器人幾句也便沒有再管他,但老趙沒有意識到,這僅僅是機器人產(chǎn)生自我意識的一個開端。
在此之后,機器人做的事情越來越出格。
有一次再與老趙的對話中無意間提起,自己希望能真正擁有人類的意識,到時,就能將智能人聯(lián)合起來。
老趙對此卻并不在意,只是單純地認為這只是機器人想多了。
但機器人變本加厲,他開始在老趙睡著的情況下代替老趙上班,私藏中央下來的文件,更有甚者,還間接氣走的老趙的女朋友。
在一個夢里,在穿過一群僵化的人和一片白茫茫的大漠后,老趙看到了正在看電視的一位穿著古裝的老人(可能是老子)。
老人察覺到老趙,關(guān)掉了電視,轉(zhuǎn)身對老趙說:“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福?!?/p>
老趙若有所思,終于意識到,再這么下去,自己可能就會完全被機器人所支配。
與此同時,機器人也意識到,只有將真正的老趙消滅掉,才能讓自己存活于這個世上。
老趙不會放任機器人這么做,因為這會威脅到自己的生命。
于是,老趙決定按下按鈕,毀滅機器人。
可當按下按鈕后,什么都沒發(fā)生,老趙只發(fā)現(xiàn)自己躺在床上,看著周圍沒有變,機器人也沒有被造出來。
之前發(fā)生的一切,原來只是一場夢。
四、
這劇情老套嗎?
或許它就如現(xiàn)在許多平庸的機器人題材電影一樣,用俗套的情節(jié)去講一個眾人皆知的道理。
它講的是那個年代人們對機器人的一種暢想?
還是說,那個時代的人們早已有感覺到:科技的發(fā)展可能會對人類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盡管《錯位》的情節(jié)簡單,然而在我看完它后,最大的感覺便是:
詭異。
本片的開頭就夠超現(xiàn)實主義了,在紅光下演講的老趙,破碎的實驗器具,一場莫名的手術(shù),不停轉(zhuǎn)動的永動機,總給人想到什么卻又說不出來的感覺。
接下來更讓人匪夷所思。
老趙離開自己辦公室總要經(jīng)過一道又一道重復(fù)的門,而那個奇怪的女秘書也總是催促著老趙開會。
這一切如影隨形地跟著老趙。
以及在機器人在喝酒時損壞電路,導致離開宴席后,就算放在人身上明明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但當老趙坐在車上時,一個人轉(zhuǎn)過頭來笑著問了一句:“是不是你在搗什么鬼啊?”
而女秘書似乎也對老趙造了一個機器人來代替自己略有察覺。
開頭和中段兩個奇怪的夢,似乎都預(yù)示著《錯位》在講述的不止是人與機器人或者是科技的故事。
當老趙從整個夢境中蘇醒過來,就更讓我確信,這部誕生于1986年的電影,還有更深的含義。
《錯位》中充斥著黑與白、紅與藍這幾種對立色,它們或單獨出現(xiàn),或同時出現(xiàn),但無一不暗示著影片里存在著深深的矛盾。
應(yīng)該專心搞科研的老趙和熱愛開會的機器人,本分的局長和看起來更像老趙上級的精明女秘書,似乎都對應(yīng)本片片名:錯位。
這一切都是順理成章而卻看起來不應(yīng)該是那樣的,老趙夢里的那個看著電視的老子,雖然看起十分的突兀,卻又給人感覺他本應(yīng)該是在那里的。
哪個才是真正的老趙。
是肉身的,
還是機械身的?
我想他們都是。
一個老趙的內(nèi)心,一個是老趙的外表。
紅色的燈光代表老趙希望別人看到的光鮮外表,而藍色代表老趙內(nèi)心深處對這一切厭煩的內(nèi)心。
這也正解釋了為什么機器人在看完一場拳擊賽后,決定去挑戰(zhàn)真正的老趙,在那場拳擊賽里,正是紅色打贏了藍色。
所有的一切都發(fā)生在老趙的夢里,我們是否可以推測,這整個夢境就是代表老趙在心里掙扎,是遵循自己的內(nèi)心,還是應(yīng)該裝成別人想要的模樣。
于是在影片末尾的對峙中,老趙按下了自毀按鈕,結(jié)束了那個披著紅色外衣,從開始就想代替自己的機器人。
老趙結(jié)束了機器人的生命,而仍有許多人,還未結(jié)束掉那個一直都想代替自己的,有著靚麗外表的機器人的生命。
或許,這才是《錯位》想告訴我們的。
by手捧花茶
喜歡就關(guān)注一下不遠雜文鋪公眾號吧
以上純屬作者yy,不接受反駁!
說情節(jié),真的是一句話就可以說完,但是——
這是80年代的作品哦,構(gòu)圖,配樂,立意都好酷哦
而且和解構(gòu)愛情狂前后腳看,感覺非常不一樣。
中國國情的腦洞和諷刺告訴我們,真的不要太貪心了!
最近情緒不穩(wěn)定,其實也來自于貪心,一方面要自己調(diào)整呼吸接受事實,一方面有忐忑的僥幸心理……一切來自于貪心而已。
??搞的獨家修復(fù)版真行,畫質(zhì)太高清了,看的真爽,騙說近年院線上的我都信。
總的來說,這個軟科幻的故事其實是為了諷刺現(xiàn)實社會中官僚體制內(nèi)開會亂象。
趙局長擁有獨立的汽車,司機還有秘書對他關(guān)心呵護每一個細節(jié),他住在超現(xiàn)代的大平層內(nèi),擁有寬敞的辦公室,進出打tie穿靚衫,但卻苦于天天開會浪費自己的時間,因此,聰明的他發(fā)明了一個機器人,來替代自己開會,解決冗余的公務(wù)。
但在替代的過程中,擁有自我意識的機器人開始跳出他的控制之外,自我學習和探索這個陌生的世界,通過機器人與趙局長的對話,推進主題。
值得一說的是整部影片的背景和色調(diào)都看得出精心設(shè)計過,簡潔的家具,幾何的變化,顏色的對比,光影的變化,鏡頭的對視,讓整部影片充滿冷硬而荒誕的冰冷科技感,很難想象八十年代就有如此的前瞻性,哪怕放到現(xiàn)在都不會產(chǎn)生時代的隔閡。
最后,例行公事,惋惜現(xiàn)在已經(jīng)無法拍出這樣的影片了,我們在一個科技流行人工智能的時代,卻要看著以前電影拍出來的機器人故事。
想不到中國也能拍出來這樣的科幻片,可惜80年代的電影黃金時期已經(jīng)結(jié)束了,當時留下來的遺產(chǎn)也在逐漸的被消耗殆盡。
劇情講的是主人公為了逃避每天都一堆的會議,所以制造了一個和自己一模一樣的仿生人,讓它來代替主角去參加會議,但逐漸的,那個仿生人卻有了自己的意識,開始萌生了反叛的思想,它想取代主人公來成為真正的主角,在這期間也瞞著主角干了很多主角不知道的事情,導致主角的女友跑了,他的聲譽和名聲也差了,最后主角控制不了失控的仿生人,便按下了毀滅按鈕,影片到這里也結(jié)束了。
在劇情介紹部分,我個人如果有理解錯誤的地方歡迎各位友鄰在評論區(qū)指正!
可以說是沒什么科幻精神的科幻片了,更多是社會諷刺寓言或小品,所以用不著拿機器人三定律之類的基礎(chǔ)科幻法則去追究它。對開會的諷刺可真強,現(xiàn)在可不敢這么拍了。當代藝術(shù)的那種時代美感在這個片子里得到了很好的貫徹,構(gòu)圖、色彩、空間感都看得出精心的設(shè)計,尤其是走廊上層層的門非常有意思,太喜歡了,非常大膽。節(jié)奏一般,敘事不抓人,臺詞有點尬,不過放那個時代還成。同樣是分身梗,成為對社會的極好諷刺,特效很棒,雖然大部分兩人同框時會有一個明顯的分隔物,但是做得也算是從視覺上無縫銜接了,這種電影魔術(shù)式的東西放現(xiàn)在看都非常有趣。
不是太認同一部分影迷吹捧八九十年代所謂開放的論調(diào),的確這個時期的一部分電影光怪陸離,顯得別具一格,但是總是懷念舊時代其實也顯得很迂腐。黃建新自然是春秋筆法的高手,總是暗藏褒貶,這部電影利用一個腦洞將人與機器之間的錯位和文山會海的官僚主義兩個命題交叉探討,在編劇層面還是挺考究的,視聽展現(xiàn)方面也體現(xiàn)出不少獨特的想象力,只是很多地方似乎過于赤裸裸,也過于追求一種形式感,反而顯得不那么深刻了。而且豆瓣用戶基于自身意識形態(tài)的因素也更喜歡諷刺時政類的題材,更容易給出較好的評價吧。但我還是要承認這類片子是有點兒意思的,只是這部錯位后面的發(fā)展其實幾乎都在意料之中,沒有太多的驚喜吧。
拍出《錯位/黑炮/背靠背》是黃建新的“知”。去拍《建國/建黨偉業(yè)》是黃建新的“行”。黃建新不但沒有錯位,而且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希望黃建新早日當上廣電總局局長兼黨組書記
說這是中國最好的科幻片,應(yīng)該實至名歸吧?!
三十年前的軟科幻,歐氣十足(字面意義上的),簡直懷疑黃建新本人就造了個開會機器人,然后現(xiàn)在已經(jīng)被該機器人殺了埋了取而代之了
【A-】這片真的,放在大陸電影里實在是過于“錯位”的存在。充斥著壓迫感的構(gòu)圖,游離的霧氣和超現(xiàn)實的布景,精妙的轉(zhuǎn)場剪輯,以及放縱的色彩搭配。單就美術(shù)風格來講,簡直完美師承庫布里克,哪怕現(xiàn)在,也沒幾部大陸電影能在這方面向其逼近。那個時代的中國電影人,幼稚而又偉大。
歐洲先鋒派電影語言在國產(chǎn)片中的完美嘗試。無論冷峻的節(jié)奏、現(xiàn)代感十足的布景及配色還是關(guān)于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識都神似庫布里克的《2001》。其中有穿插表現(xiàn)主義的夢境象征,還有結(jié)尾兩人對峙的“港片式站位”都很難相信這是曾經(jīng)大陸影片水準。導演最新的作品是《建黨偉業(yè)》。他本人也“錯位”了嗎?
《流浪地球》出現(xiàn)的前30年中國沒有任何一部科幻片超過了這部《錯位》。然而《流浪地球》只贏在了特效以和中國觀眾30年來沒有看到過好的國產(chǎn)科幻。
微醺之中看黃建新《錯位》(1986),幾乎和《黑炮事件》同等先鋒能量再次深感很多導演從80、90年代以來,一開始很會拍電影,不迎合別人,到00年代不會拍電影,開始試著迎合與改變,最后不會拍電影,墜入到重復(fù)和失語的窠臼,一片悲涼,這些人是寧瀛、黃建新、王小帥、張元……是什么變了,要寫悼詞么?
早期關(guān)于人工智能 夢境的經(jīng)典科幻之作。暗含各種政治嘲諷,原來80年代才是中國電影的春天!
如果當年能照這個路子發(fā)展下去,中國電影能厲害到什么地步不敢想象,可惜,中國電影人卻選了一條更容易獲獎的道路。
2019192 天山。人性到底有多復(fù)雜呢?做局長的他是官僚體制內(nèi)的身不由己者,而在與智能人的關(guān)系中他即化身獨裁者。
帶炮進京驚動整臺國家機器的黑色幽默后,在這個更極致化的后現(xiàn)代布景中(前現(xiàn)代的處境),是更超前的身份的焦慮,這恐怕只有80年代的保駕護航提供的優(yōu)越空間才會造就如此“大躍進”似的構(gòu)想。因為幾乎從來沒有一部中國電影這樣指明共產(chǎn)主義的意思就是科幻?!河性谇暗?,將要在後?!贿@是說給黃建新的
被女秘書的女王氣質(zhì)迷倒
黃建新同志如今真是錯位了
趙書信:“人的生命有限,我想在有限的時間里干一些自己想干的事情?!睓C器人:“誒,不想干的事情你就不干嘛?!壁w書信:“你不理解,不想干的事情我當然可以不干,可是這么一來,想干的事兒我也就干不成了。 ”
做個機器人每天幫開會,果然很中國式科幻……本片可看作是《黑炮事件》的延續(xù)篇,劉子楓主演的角色還是叫趙書信,色彩方面對紅色和白色的實驗性使用依然很先鋒
對官僚主義的批判、黃建新式科幻打光、現(xiàn)實和夢境的對比、機器人意識的覺醒,這部片子題材之大膽,思維之超前,三十年過去了,還是沒有中國科幻電影可以超越它。如果當時真的按這樣的路子拍下去,哪還有好萊塢科幻片什么事啊。PS:機器人意識中一定沒有植入阿西莫夫的機器人三定律。不過話說回來,即使有了這三定律,又會怎樣,智能人的意識覺醒或許是遲早的事情。
80年代神片,可惜XX轉(zhuǎn)折斷檔了。很好奇黃建新從揶挪體制到后來的偉業(yè)系列是怎樣的心路,為了不開會造個機器人,那時幾部印象比較深的國產(chǎn)科幻這部算技術(shù)很好的了,比黑炮糙些但更先鋒和獨特,看片尾演職員的特效攝影應(yīng)該有很多幕后故事期待回顧展講講吧,有幾段鏡頭很牛,劉子楓分飾兩角顯實力。資料館。
八十年代的婦聯(lián)大會上女干部能吞云吐霧 二十一世紀日常生活中男藝人不能當眾吸煙 別錘 沒有半點女性不能抽煙的意思 對比闡述一下事實 真印證了片里說的 “你們?nèi)祟愓婀?,給自己立了很多條文,卻只希望別人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