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邪靈》的道德解釋或精神解釋
文=空語因明
《邪靈》改編自果戈里的魔怪小說,情節(jié)上和原著差不多,只是可能包含的道德訓誡不明顯,幾乎簡單地把這個故事拍成了鬼怪驚悚片。
原本的故事大意是,神學院放假了,三個學生路過一個村莊,在一個農(nóng)場里借宿,一個老太婆接待了他們。其中有個神學院的高年級學生Khoma Brut,他感覺那個老太婆好像在勾引他。那個老太婆或者女巫跳起來,騎在Khoma身上,然后在村莊上空飛翔。Khoma非常厭惡她,后來Khoma制服了她,用木塊不停地打她。當那個老太婆被打倒在地的時候,變成了一個美少女。Khoma嚇得逃走了,回到基輔,若無其事。隨后,據(jù)說有個富有的人家的女兒在臨死前爬回家,并且要求讓Khoma在她死后為她守靈三夜,念誦圣經(jīng)詩篇。當Khoma被帶到這個死者面前時,才發(fā)現(xiàn)原來這就是那個他打死的人。他在無法逃脫的情況下,只好按照要求在教堂里守著這個死女人三個夜晚。半夜的時候,那個女尸起來,找Khoma。按照烏克蘭傳說躲避鬼怪的方法,他用石灰畫了一個圈,躲在圈里面。他只要等到公雞叫明之后,就可以逃過一劫。盡管晚上群魔亂舞,他由于這個圈的保護,讓那些鬼怪看不見他,也無法接近他,因此他躲過了兩個夜晚。而在第三個夜晚,那個女鬼召喚來了惡魔VIY,它可以看見Khoma,而他又不得不看著它,鬼怪們在VIY的指引下跳向Khoma。就這樣,Khoma死了。Khoma的兩個同學在評價Khoma的死因時,認為他之所以會死掉,是因為他在心理上畏懼了惡魔。
有關這個故事的解釋,可以從宗教化的道德意圖上來看。作為神學院的學生,如果Khoma具有堅定的宗教信仰,并因此具有了克服惡魔的引誘和恐懼的心理,那么就不會死于非命了。人們往往諷刺神職人員被困在世俗化的立場里,贊同的是人的欲望的滿足。Khoma厭惡那個女巫,是因為她又老又丑,直到他看見了一個美少女,才不忍心下毒手,但這時候已經(jīng)晚了。而Khoma所做的僅僅是逃離現(xiàn)場,繼續(xù)若無其事地享有生活。果戈里看到,靈魂想要去愛的,只是美麗的事物。而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道德準則變得軟弱無力,或者說成為次要的。善惡則被人的意志的滿足拋棄在此岸的沼澤里。果戈里要宣揚的是宗教,而且是以東正教為核心的文化重估。西方的天主教和新教被認為不符合正宗的基督教精神。
對這個故事還有從世俗化的道德意圖來看的解釋,特別是精神分析的解釋。我覺得,其中一種比較可信的解釋是,Khoma看到的邪靈只是他潛意識里的罪惡感的具體化形象。Khoma逃避了自己作惡的現(xiàn)場,并由自己的行為而產(chǎn)生的內疚,轉入到潛意識里。妖怪們的丑陋形象表示Khoma對自己行為的厭惡感。那個阻擋妖怪的圈圈,是他內心抵抗這種感覺的屏障。而由于他酗酒和逐漸身心疲憊,導致在第三個夜晚,內疚感變得強大,而心理屏障則脆弱了,因此他就被嚇死了。
1967年上映的《邪靈》當然不會拍成宣揚果戈里所持有的那種偏向基督教的意識形態(tài),因而拍成一部簡單的惡魔片,也情有可原。畢竟在邪靈故事發(fā)生的年代,列寧主義還沒能產(chǎn)生。而到了2014版的《Viy》(《魔鬼的精神》),就不只是拋開果戈里心中的偏宗教的意識形態(tài),而是反轉成了偏向于反宗教的意識形態(tài)。
有幸在大銀幕上看到這部劃時代之作的膠片版,每一幀的畫面都美炸,隨便拿出來都是一種高級的俄系油畫感。故事忠于果戈里原著的基礎上,結尾放在那個時代極具突破意義——當然本片的突破不止于此,大熒幕的好處在于鏡頭的動態(tài)一覽無余,隔著幾十年我都想不明白在當時的條件下如何能達到這樣的效果
整部影片的架構非常類似于南斯拉夫的那部Leptirica,在“恐怖”氛圍中穿插鄉(xiāng)野詼諧,如同村氓口中流延的傳說,戲說的口氣,活潑而不駭人。女巫與教士,因果報應和神魔大戰(zhàn),悟空一般的驅魔圈兒,雞鳴而鬼退,倒是都合著中國的神鬼觀。最後的怪力亂神齊齊上陣,魑魅魍魎紛至踏來,反倒頗顯風趣和質樸。
[242]美女大跳尸!電影用蒙太奇,移動鏡頭,wire以及影幕為不依賴電腦特技(當時也沒有這個條件)的奇幻電影提供了一個極佳藍本。PS:90年代烏克蘭製作過同名動畫短片;俄羅斯再度翻拍,但是杳無音信;韓國貌似也拍攝過同名電影……
以時代來說,我覺得效果挺好的。。。古樸帶民族色彩的鬼片,最后一夜真熱鬧啊,以為女鬼讀條時間那么久肯定會熬過去的說……
六幾年蘇聯(lián)老大哥就已經(jīng)拍了這部片子了,雖然就這一部,但也算是值得驕傲傳送了,我們學了那么多年的制片廠制后,又留下了幾部這種類型的電影呢?沒看過果戈里的嚎叫,就按本片劇情來講,前面有點云里霧里交代不清,后面還不錯,第二夜回魂時應該給邵氏恐怖片提供了不少靈感吧,整體拍成這樣不錯了!
蘇聯(lián)版#俏女幽魂#啊,感覺67年能做到這樣的特效真心很厲害了#娜塔莉亞#扮演的女鬼絕對算是世上最漂亮的了,不是之一也得是前五,故事有點一千零一夜感覺,很有寓意!
那個滿是復眼的東西好惡心!
整片的尸青色調非常銷魂,靚麗的手繪背景氛圍濃重,視覺特效原始而逼真,一部六十年前滿是喜劇元素的恐怖片能如此娛樂、恐怖而有底蘊,實屬神作。ps. 為慶祝俄軍高風亮節(jié)的撤退,想說看一部前蘇聯(lián)的吧,結果還是發(fā)生在基輔的故事,于是又多了一層隱喻:假和尚進村兒,美女老婦都不會放過你……
改編自果戈里根據(jù)民間傳說創(chuàng)作的同名小說《維》,收錄于《密爾格拉得》。“維”是果戈里的原創(chuàng)怪物,能力是被它看到的人都會死,但是它的眼皮很長所以很難看到目標,需要別人幫忙才能眼神殺人?!熬S”在本片中就是末尾的復眼怪。本片的攝影非常棒,構圖嚴謹還有油畫質感,土味特效很棒,女鬼很漂亮,魑魅魍魎的扮相也不錯。故事有點薄弱,這電影沒幾句臺詞,表演很話劇,劇情沖突全靠觀眾腦補。末尾草草收場倒是頗有民間故事的味道了。
1967年的鬼片,就當時而言技術上有頗多先進創(chuàng)新之處,畫質也還不錯。果戈理式的烏克蘭民間鬼神故事很有趣,民族風情頗濃。尤其是烏克蘭人的兩大標志性發(fā)型太萌了。另外,扮演女鬼的女演員也真的好仙好美啊,一點也不恐怖。囧。不過,斯拉夫人的鬼怪傳說一般都不怎么嚇人倒是真的。
2018386 二星還行 邪靈超萌
1967年,充滿濃烈的宗教氣息,古典蒙太奇的手法,以及這么美的女鬼,這么萌的邪靈。5.7
還是蠻邪乎的;女主太漂亮了吧!特效化妝做的真不錯;這個教堂應該是最近看過的最恐怖的了…
改編自果戈里小說,據(jù)說改編得原汁原味。果戈里的光環(huán)也許是作品能在那個年代“存活”下來的原因。沒想到蘇聯(lián)1967年竟拍了這樣邪性的作品。制作上很像那個年代西方的B級片,但又極具斯拉夫民族特色。恐怖場景略顯簡陋,拍攝手法也較粗糙,特效今天看來也挺山寨的,但想象力還是足以把“魔鬼”或“邪靈”釋放出來了。
Natalya Varley是史上最可愛的女鬼。
畫面精美,宗教氛圍濃郁,可惜了美女一直挺尸
僅就技術而言極為驚艷,陰綠的底色與混亂遞增的回魂三夜頗具風韻;就是故事講的過平,徹底契合了片頭“將傳說如實呈現(xiàn)”的果戈里引語。
畫面很美麗,前半部分有點悶,技術問題導致恐怖氣氛看上去雷點眾多。。
巫婆冷艷如仙女,怪物丑萌賽精靈。大嚼蔥蒜飲劣酒,勃魯蓋爾的人間
民族色彩濃郁的“鬼片”,畫面唯美,布景精致,那時候的特效都是硬傷,但也顯得很樸拙可愛不是?姑娘很美,可惜不見邪氣,倒有幾分鬼機靈的仙氣,還是更喜歡妖媚惑人類型的女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