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主從開篇的被迫讓座,以致心存不滿裝作瘸腿引對方心生愧疚,
到結尾主動看到孕婦起身讓座。
公車上的乘客還是那樣該說笑的說笑,該睡覺的睡覺,該交談的交談。
一切看上去變了,又似乎確鑿沒變。
這個社會,好了嗎?
片子一上來壓抑、灰暗的氣氛,伴隨著沉重緩慢的配樂聲,一直一直持續(xù)到了片尾。
仿佛要把這個社會上,所有的陰暗面都挖出來似的。
日本呢,不是一個格差社會,而是一個階級社會。
而隱藏在這背后的裙帶關系、原生家庭、階層固化,自然帶出了“上層圈子”、“我想成為的那種人”等等極度內含“羨慕”色彩的概念。
而這“羨慕”,在嚴酷現(xiàn)實下就會一步步轉化成嫉妒、嫉恨、甚至記恨。
這幾種情緒,主導著光子、淳子和夏原三人,及其所在的大學圈子。
也是這幾種情緒,引著她們不斷作惡。
夏原身處食物鏈上端,她靠作惡維持自己在群體中的優(yōu)越感,耍手段告訴像淳子、光子等“外部生”:“你們想得到卻怎么也得不到的東西,我輕而易舉就能得到”。
家境一般的淳子夾在中間,她一邊恨夏原能擁有自己得不到卻想要的東西;一邊還蔑視著光子這樣比她條件更差的人。為其所害而又加害于人,是她作惡的方式。
光子和她們不同,她沒有那么多的虛榮心。她努力生活,渴望成為夏原那樣“幸?!钡娜?,可終究被這社會的惡吞噬,終究被無窮無盡只黑暗之手所包裹、淹沒。最后留給光子這樣沒錢沒勢的人只有一個選擇:殺人。
說幾個個人覺得有意思的點吧。
1.被殺的夫妻:夏原和浩樹——“幸福的精英上班族”。當人物形象慢慢鋪陳開來后,會覺得他們簡直官配:除了一樣虛榮、一樣勢利;一起構建出他人眼中最幸福的家庭景象、一起自知且甚至自豪地踐行著社會中的惡。
2.和光子一夜情的富二代說:“雖然都說我們是靠祖蔭的紈绔子弟,但又不是我們選擇的父母啊,卻把錯都怪在我們身上。”這大概是壓垮光子心理防線的倒數第二根稻草吧。
3.和浩樹關系最近的同級渡邊,說起和浩樹結緣的原因,一是同鄉(xiāng);而是經歷相似,能互相傾訴不滿,因此兩人頻繁相見的場所便是居酒屋了。這既是“惺惺相惜”的友情,又帶著幾分本質上難以向其他圈子融入的無奈,聽起來也是可悲。
4.開頭男主去被滅門的浩樹家原址采訪,路遇街坊,婦女說,“這大概是魔鬼干的吧?!焙苊黠@,片子中的魔鬼并不單純的指向殺了人的光子,而是廣義上這社會、人性中存在的“惡”。這種感覺有點像電影《惡人》的主旨了。
5.關于“愚行”,當惡滲透到社會規(guī)則中去了之后,以惡制惡也好;順勢為惡也罷,都似乎只是在陰影中愚行。談到被殺過世的浩樹,惠美說:“說到底每個人都很愚蠢,不過我覺得田向(浩樹)的愚蠢,也是他的聰明之處。”其實哪有什么聰明,惠美自以為聰明,想依靠父親人脈關系牽制浩樹報仇;浩樹自以為聰明,以利益為目的同時和幾個女性進行交往??勺詈竽?,又有誰善終了?
6.后來,光子懷上的“我最愛的男人”的孩子,愿望實現(xiàn)了。可孩子不會笑,日子也沒有好。再后來,孩子也因光子的虐待,死了。
愚行,愚行。在這樣社會中,怎樣前行才不是愚行呢?
by風滿蜃氣樓
2017年2月在日本公映的電影《愚行錄》根據同名小說改編,圍繞一樁未被偵破的幸福家庭滅門慘案,以周刊記者田中(妻夫木聰飾演)為主線人物,用死者夫婦生前相熟之人的回憶拼湊出被害者的社交形象,并試圖從中發(fā)現(xiàn)潛藏的真兇。在外界看來無比美滿的家庭為何一夜之間慘遭血洗,執(zhí)著此案的田中記者與他們又有何關聯(lián),電影用克制的鏡頭靜靜敘述,從多個角度層層深入、相互填補,在空白記事板上串聯(lián)起人與人之間復雜的關系網,最后繪制出一副驚心動魄的地獄眾生相:關于男女、關于家庭、關于幸福、關于改變命運的野心。
影片始于一個陣雨的陰天,伴隨低沉的提琴聲,畫面里出現(xiàn)一輛到站停靠的公交車,車門打開,走上一位斜跨公文包的西服男,隨著他的前行,鏡頭緩緩掠過一身制服的司機和一個又一個乘客在主人公田中臉上定格;片刻后,鏡頭停駐,目送大巴重新起步。
畫面切換到車內,臨窗兀自出神的田中忽然聽到一陣“喂我說”的喊聲,回過神來才發(fā)現(xiàn)過道里站著位白發(fā)老人,剛上車的中年男人一臉嚴厲地示意他起身讓座。沒辦法,誰讓周圍坐的都是老年人呢。田中斜睨男人一眼,一言不發(fā)地起身,在老人道謝坐下后邁著一瘸一拐的步伐移向車門。
一步、兩步、啪嗒——田中直直倒向地面,又在眾人禮貌的關切聲中重新站起身來,走到門側;剛才的中年男人意識到自己似乎犯下某種錯誤,不自然地撇開目光,卻沒有道歉。正當我們?yōu)椤皻堈先耸俊碧镏袘崙嵅黄?,公車再次??浚镏幸蝗骋还盏叵萝?,走出幾步后又如履平地般恢復了健康——原來剛才的一切不過是為了讓中年男人產生罪惡感的表演。
田中向上司申請重新調查近一年前的滅門案,找到被害家主田向(小出惠介 飾演)的公司同僚渡邊(真島秀和 飾演)進行訪談,兩人見面時也是雨天。渡邊領田中到了附近一家居酒屋,田向生前常和他在此消遣。或許是被問起犯罪嫌疑人的線索吧,渡邊喝著生啤,說起一個叫山本的后輩。
在某次同事組織的迎新會上,田向勾搭上一個叫山本的后輩,原本只想玩玩,對方卻糾纏不放。為了幫田向擺脫山本,渡邊“挺身而出”,在酒吧“偶遇”被田向放鴿子后沮喪的山本,并扮演一個被女人玩弄的心碎男人,讓山本對他產生同病相憐的好感;二人很快便發(fā)生關系,山本對田向的感情轉移到渡邊。但渡邊很快對她厭煩,便假裝發(fā)現(xiàn)了她與田向的關系,反過來指責山本讓他“與兄弟的相處變得怪異”??粗奖緶I水幾乎奪眶而出的臉,渡邊沉重地表示以后不要再見面。甩掉山本以后,兩個男人也是在這家居酒屋并肩而坐,你一言我一語地嘆息。
“是個好女孩啊?!?/p>
“如果不是那種相遇方式,說不定結局也會不一樣。”
“是啊。”
“喜歡的心情是真的。”
“是啊?!?/p>
二人間的沉默在熱鬧的背景聲中持續(xù)了幾秒,緊接著爆發(fā)出默契的大笑,觀眾這才猛然發(fā)現(xiàn)兩人心中沒有絲毫罪惡感。
影片中影射現(xiàn)實中“慶應大學”的“文應大學”、影射“早稻田大學”的“稻田大學”,二者都是全國數一數二的名牌學府,被害者田向夫婦曾各自就讀于其中之一。田中訪問的受害人相關人物除了田向的同事渡邊,還有他大學時代登山社團的成員惠美(市川由衣 飾演)、田邊太太的大學同期淳子(臼田麻美 飾演)及其前男友尾形(中村倫也 飾演)。
據淳子說,文應大學的人際關系網中存在兩種階級:“外部生”和“內部生”,內部生都是從附屬高中直接升入大學,他們家境優(yōu)渥、從未吃過苦,而外部生則都通過努力考進文應,家境平凡,哪怕付出十倍努力也無法過上內部生的上流生活。
受害者田向太太結婚之前姓夏原,和淳子、尾形一樣,她也屬于外部生中的一員,但憑借美貌和高超的社交手腕,夏原成功打入內部生群體,成為萬人欣羨討好的對象。
在淳子眼中,夏原是披著溫和善良皮的心機女,拼命展現(xiàn)自己的賢良淑德,只是為了抬高自己、吸引各種男生;而淳子的男友尾形認為夏原不僅溫柔美麗,還識大體,從不故意凸顯自己。電影將淳子和尾形受訪時的畫面交替剪輯,讓人愈加摸不清被害人的真實形象。
另一方面,田向先生在大學期間是個花花公子,他游戲花叢,與數個女生糾纏不清。畢業(yè)前夕,田向為了找工作的事找到喜歡過自己的惠美,求她將自己推薦給她的社長爸爸,以便疏通人脈?;菝涝浛嘤诤吞锵蚣捌渑讶娜顷P系,此時重逢不免燃起復仇之心,她答應幫忙,條件是讓田向做備胎。田向高興地答應,卻瞞著她又交往了另一家公司社長的女兒早苗。惠美敏銳地發(fā)現(xiàn)另一個女人的存在,找到早苗攤牌,又叫來田向試圖揭穿他的謊言,誰料田向干脆地承認劈腿,就找工作的重要性侃侃而談,并不覺得自己有錯——為了創(chuàng)造美好的將來,他會不擇手段。
電影沒有正面刻畫被害人夫婦的經歷與性格,沒有交代兩人如何相識并組建家庭,而是通過與他們相關的人物之口,用模棱兩可的方式描摹出兩幅速寫像;人物形象來源于碎片式的回憶,沾染了敘述者的主觀情感,彼此矛盾,不斷被修改。
劇情發(fā)展至后半,淳子致電田中,說想起另一個有殺人動機的女人:她被夏原拉著一起從外部生“晉升”為內部生,卻遺憾地沒能如愿釣上金龜婿,進入“幸?!钡纳蠈?。
“田中光子小姐的不幸都是因為她長得美。即便出身和教養(yǎng)再怎么好,男人都是一個德行,夏原明明知道他們不會認真和她交往,卻讓她被內部生玩弄于鼓掌中。”
“光子小姐是單親家庭,背景也很普通,這種人想跟內部生走到一起,嘛...總之很難。”
“但光子小姐也確實有點沒節(jié)操,或者說太有野心,夏原就是利用了她這一點?!?/p>
靜靜的夜里,淳子在她經營的咖啡廳露臺上與田中圍桌對坐,回憶田中光子的悲慘遭遇,嘴角噙笑,手中夾著香煙感嘆道:“我當時就想,決不能變成她那樣。”末了還補上一句:“聽說她最近因為虐待幼兒被逮捕了吧。”
田中微笑:“你聽誰說的啊。”
“現(xiàn)在還有聯(lián)系的大學同學。我還在想,會不會是因為當時受了夏原的影響才會做出這種事情呢?!贝咀哟稹K了计?,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如果我是田中光子小姐,可能真的會去殺了她。”
田中聞言垂目,喝完杯中最后一口酒,用鼻子發(fā)出諷刺的笑聲。淳子有些窘迫,以為對方是出于無聊,卻沒有意識到,她口中這個沒有節(jié)操的可憐女人和眼前的男人一樣,都姓田中。
電影的謎題之一是找出滅門案的兇手,受訪者帶有主觀情感的回憶、光子對心理醫(yī)生的傾訴既是解謎條件,也是迷惑手段。我們跟隨主角田中東奔西走,視角不停轉換,在紛亂的線索中得到某個似是而非的答案:光子是兇手,作案動機是被夏原毀了未來,對方卻毫無罪惡感地過著幸福人生——但,真相果真如此嗎?
影片開頭,田中在兇案發(fā)生地勘察時碰上一個來歷不明的怪女人,兩人談話結束之后,畫面忽然切回案發(fā)現(xiàn)場:鏡頭從屋內玄關處的四雙鞋開始,路過昏暗的走廊、探入狼藉的客廳、映出田向的尸體,接著掃過血跡斑斑的樓梯,定格在二樓臥房母女倆遺體附近的一個似圓形花環(huán)上——這個花環(huán)和咖啡店女老板裝飾在室內的圣誕花環(huán)幾乎一樣。
下一秒,鏡頭切換到浴室,伴著嘩嘩的水聲,兇手正在門內有條不紊地清洗身體,水霧氤氳的玻璃門上滿是血跡——作案后毫不慌亂地處理現(xiàn)場,這種冷靜到極致的行為也和殺害咖啡店女老板后在煙灰缸里擺上沾有尾形唾沫的煙蒂如出一轍。聯(lián)想起主人公在開頭被迫讓座后的報復行為,一言不發(fā)卻鞭撻人心,不免讓人懷疑他是個睚眥必報的極端人士。
案發(fā)后將滿一年,真兇身份仍無定論,大眾對此案的熱情早已褪淡,身為記者的田中卻在此時舊案重提,原因似乎不止上司以為的“因妹妹獲罪入獄而需要轉移注意力”這么簡單,畢竟牽涉到殺人案,“除了當事人,誰都想躲得遠遠的”。劇情的一大反轉在于千尋真實身份的曝光,而光子前后兩次在獄中對田中說的“秘密”似乎不僅指女兒,還涉及滅門案真相。但如果田中是兇手,光子在心理醫(yī)生離開辦公室后的“自白”有何隱喻?如果兇手是田中兄妹之一,惠美口中“意識到自己不過是個容器,崩潰了吧”的“那個人”又是誰?
田中兄妹的母親不滿二十歲便先后產下一對兒女,自己還是孩子,當然沒有任何照顧孩子的常識和責任意識。田中從小飽受家庭暴力,光子也從小學三年級起受到父親的性侵,直到哥哥升上高中發(fā)現(xiàn)獸行才憤怒制止。得知此事的母親不僅不心疼女兒,反而認定是光子主動誘惑父親。夫妻倆很快離婚,母親改嫁,兄妹從此倆相依為命。
為了逃離泥沼般的家庭,擺脫宿命的厄運,光子努力學習,考上名牌大學“文應”,進入學校后卻發(fā)現(xiàn)小社會中隱藏著“階級”差距,總有些人從出生起便“高人一等”。但例外總是存在,外部生中也有人成功“晉升”,那就是夏原。因為一次“偶遇”,光子認識了萬人迷夏原,并借助夏原的人際關系闖入“內部生”群體,她努力試圖攀住某根富貴的藤蔓,卻被五光十色的欲望掩埋口鼻,最終絕望地窒息。
日語中有“xx像”的說法,“像”是名詞,指某種抽象的形象,或是心目中的圖景。
例如“實像”“虛像”“理想像”“英雄像”“犯人像”“家庭像”......
日本核心家庭的傳統(tǒng)結構是“男主外,女主內”,延續(xù)至現(xiàn)代,即表現(xiàn)為女性婚后辭職、回歸家庭。很多日本女性都有一種對理想家庭的設想,大致包括一個能提供衣食無憂生活的職場精英丈夫,一個或幾個可愛的小孩;而實現(xiàn)這個夢想的途徑便是結婚。
片中出現(xiàn)的山本、惠美、光子、夏原,無一不是在為實現(xiàn)這個目標而努力,甚至身為男性的田向也曾在惠美和早苗面前吐露過自己對未來家庭的想象。他們追求的不是某種情感,而是一種抽象的“幸福像”,家庭是承載幸福的容器,結婚對象的“個性”并不重要,只要條件匹配,任何異性都可能成為婚姻中的“另一半”。
日本社會階級固化,富人的后代從小享受豐富的資源、受良好的教育、更容易擁有幸福的未來,而平民的后代從小便面臨各種資源的匱乏與無處不在的競爭,沒有絕對的平等,即便靠努力有了出息也無法改變社會地位。就像平行線的兩端不會相交,階級與階級之間也頂多在學生時代游戲般互相纏繞,畢業(yè)后進入社會則各行其道,互不干擾。
電影中的夏原從一開始便對這點心知肚明,所以即便與內部生相處融洽,也并不在他們之中尋覓伴侶,而光子的悲劇在于家庭陰影帶來的恐懼讓她滋生了瘋狂的野心,以為主動結交富二代便能嫁入豪門改變命運,到頭來卻在污泥中越陷越深。
故事圍繞被害者田向的家庭展開,外界對他們的評價是“幸?!薄叭谇ⅰ薄跋裢捯粯印?,而與這個幸福家庭相反,主人公田中兄妹從小遭受家庭暴力,沒有享受過來自父母的愛,長大后產下禁忌之果,卻重蹈父母的覆轍。無論殺害田向一家的兇手是哥哥還是妹妹,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都是一種“不幸”對“幸?!钡臄骋狻I頌橛浾叩奶镏袌?zhí)意追蹤此案,除了確認相關人員對真相一無所知外,也是要通過報道揭開田向夫妻“不為人知的一面”,換言之,是要擊碎他們在社會輿論想象中的美好形象,告訴世人所謂“幸福”的背后存在多少猙獰和“犧牲”。
電影敘事首尾呼應,形成一個完整而對稱的圓環(huán),從一組自外向內窺視的公交車慢鏡頭開始,結束于車內緩慢移動的人物群像;主人公兩次讓座,從被動到主動,或許是因千尋之死產生了心態(tài)波動,或許是源自仇恨釋放后的突然放空。標題“愚行錄”,意為記錄各種愚蠢的行徑——人人心懷目標、自以為是地揮霍“聰明”,卻不想最終都成為某方面的“愚人”。
或許就如惠美所言:“大家都一樣,愚蠢而空洞(みんな愚かで空っぽ)”,卻也因為“愚蠢”,得以保全心中幸福的幻影,不至于被野心反噬,迎來崩壞的破滅。
【東瀛文藝通信】
微信訂閱號:dywytx
出于對光妹和小七的喜愛,上影開票前我就瞄準了這一部。 順利搶到票,昨天踏著輕快的小腳步走進了大光明。 片終,列完所有工作人員后,亮燈,觀眾鼓掌,離場。儀式感十足。 或許散場的人潮里,你也在其中,和我一樣內心無法平靜吧。日影要么不講人性,一講就特別深刻。 一部懸疑電影,集合了亂倫、虐童、滅門、校園派系、桃色交易、人性、社會階層分化……石川慶導演的第一部長電影,畫面和配樂都詮釋著日式美感,也一如既往地壓抑暗黑。 光妹不愧是影后,在片中的表演可圈可點。小七也演得好,但是戲份沒有太多,爆點不夠。 想討論的是最后殺了那對夫妻的人是誰。 光妹? 小七(哥哥)? 光妹+小七? 我覺得很有可能是光妹和小七一起。 1. 片中雖然光妹有承認是自己殺的人,但她說這段話的時候并沒有聽眾。是對著空氣說的,簡單來說,很像是背臺詞或者練習臺詞。為哥哥承擔這個罪名并不是沒有可能。而且全片沒有一處講光妹使用暴力的段落。 2. 哥哥主動請求調查這個案子,且在咖啡店主懷疑妹妹時沒有猶豫地果斷殺掉了店主,說明哥哥是這個案件的知情人。那個放煙嫁禍的舉動更是微妙,哥哥是有策劃地接近店主和前男友,為了殺掉接近真相的人。 3. 在死掉的丈夫的ex打電話到雜志社時,畫面明顯分外緊張。應該是哥哥內心緊張情緒的映射。 4. 哥哥是有暴力因子的。不止是殺店主,在小時候妹妹被爸爸侵犯時,哥哥無意識地打爸爸。 5. 開頭哥哥從坡道下來進那間兇屋,和妹妹從那個地方下來進去畫面重合了。 5. 哥哥從事的調查記者,肯定采訪調查過很多案件,對警察找出兇手的線索、從人際關系排查出兇手等是清楚的,所以有反偵察意識,這個案子才能一直懸而未決。如果是光妹的話,不可能做到那么好的善后吧。 6. 最后結尾公車上小七讓座后明顯情緒奔潰了,不知道是因為女兒死了還是因為殺死了一家三口里那個小女孩。 7. 光妹描述殺人過程時,對丈夫的死有很細節(jié)化的描述,砍了幾刀、肋骨斷了等等。但對妻子的死,就僅僅是她抱著孩子睡覺,一刀殺了兩個人。妻子的死對比起來缺少了很多細節(jié)化的表述。她不一定有看到這段。 所以我更傾向于小七殺的人,殺人的時候光妹也在。光妹不一定有上二樓。 有沒有人一起來討論啊~! 順便安利我的公眾號Panic_pub 有對愚行錄更豐富的劇情理解
也可直接點擊查看:《愚行錄》人性丑惡 人生艱難
世界從來都不是公平的,這好像是踏進社會那一年就任知道的事情。階級固化,也好像是在單位努力奮斗,堅持到越來越多的客戶,人脈,人情之后認識到的事情。如果已然是這樣,那我們還需要努力什么?這也是螻蟻般我們努力工作時偶爾會想到的命題。但是階級他是個很寬泛的概念,不是一條線,所以如果你不能像富二代,富三代那樣自由瀟灑,那也請在你自己的階級中保持一種獨立,清高,本分和積極的狀態(tài)。我沒有過過不是我階級的那種特別富?;蛘咛貏e潦倒的生活,但在我本階級范圍內,我也可以從一無所有到有房有車。而從無到有的過程,誰又不是血淚滿面?我不認同這樣的價值觀,受到了委屈,就以一種極端的方式去發(fā)泄。當然這樣的人是存在的,某些時候也好像并不忍心去太多的責怪,這或許就是影片真實地方。人在受到傷害,困頓無助,迷茫的時候,也許真的也想成為那對兄妹!但當你的心理走到危險邊緣的時候,還是應該提醒自己,這是錯的。我邊看電影邊在想,這么多年我掙扎過來沒有放棄自己,很多時候跨錯的步子及時調整回來,真的是好不容易,為自己鼓掌。
年輕的夫婦和小孩,一家三口被殺了。案子一年沒有結。
為了撰寫關于這個殺人案件的專題,terrace雜志社的記者田中(妻夫木聰)采訪了與死者相關的一干人等,包括丈夫的同事,妻子的大學同學,前男友等等;試圖通過這些線索整理出這個家庭和這起案件的全貌。
事先沒有閱讀過原著的推理小說,但是對我來說這部電影并沒有太濃的推理色彩。
因為在田中采訪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個個小故事實在是太慘了。
啊,不劇透寫影評好難。
首先大部分的故事成立的基礎都是日本人悶騷愛面子以及物化女性(以及女性自我物化)的國民性格,不能接受這個設定的話可能會有覺得劇情走向有一點過于大驚小怪神經質。
當然每個人看完對整個故事會有不同的感受,對我來說這部電影討論了現(xiàn)代社會生產力持續(xù)進步,社會壞境開放的一系列問題。
如果說原始階段的產能過剩帶來了私有制和戰(zhàn)爭(我好有點開始跑飛機了)。那么人與人之間日益稀薄的信任感是不是社會開放的必然結果。
商業(yè)社會里,大部分的社會需求都可以被購買。餓了你可以去24小時便利店,無聊了你可以去養(yǎng)貓養(yǎng)狗玩游戲看電影(就像今天晚上的我一樣),想做愛了可以購買色情電影甚至使用手機app尋找同樣有同樣需求的人。只要還有繼續(xù)消費的資本,不需要和任何人的情感交流也可以很好地滿足個人的基本需求。
而遇害家庭中的丈夫,田向就是一個消費主義社會孕育出的“聰明人”。很多時候人際關系對他們來說并不一定意味著情感交流,而只是一種資本,social capital,是一種用來幫助他在這個社會中進入再上一個階層的工具。
沒有適應這樣環(huán)境的“笨蛋”,比如一開始的兇手本人(很努力不劇透),會被“聰明人”利用,榨?。ń疱X的,社會地位的,性的)利用價值,然后傷心絕望。
當然現(xiàn)實生活中大部分人都介于這兩者之間,畢竟在這個現(xiàn)實社會里也看多了。
希望享受好的物質生活,也希望被愛。但是沒有一定的物質基礎也很難被愛(比如阿姨媽媽們在微信朋友圈里傳播的“女人要對自己好一點,離婚以后她才開始美容保養(yǎng)學瑜伽終于發(fā)現(xiàn)自己也可以這么有魅力”等文章我認為是有一定現(xiàn)實參考價值的),按照這樣的邏輯,結論還是個人資本比較重要。
于是日本年輕人的結婚意愿年年降低,發(fā)達國家小孩越生越少。you know,既然在這個消費社會里我一個人也可以很好地活下去(現(xiàn)在日本的高端養(yǎng)老產品也越來越充實了),我又何必耗費我的個人資本去做那些不保證結果的投資。有誰能保證自己永遠被愛?
我怎么知道對方是不是只看上了我性的利用價值?那我為愛千里走單騎,辭職去了對方的國家。語言不通,壓力太大,最后禿頭發(fā)胖了,對方說對不起我發(fā)現(xiàn)我不喜歡你了,我怎么辦?
但是反過來做一顆消費主義社會的浮萍也很慘。想起了《復活節(jié)游行》,想起了《推銷員之死》,想起了《了不起的蓋茨比》....好了你背得出你城里每一家米其林餐廳的定位電話;你有精準控制飲食補劑,私人教練教導下練出的8塊腹肌;你甚至在家里掛了一副饒有趣味的當代藝術作品。好,whatever,誰不是?
真的很難啊。
我不是勸大家都去結婚生小孩,我自己也就是一個不想結婚,享受消費主義生活的同性戀。
回到電影,每一個故事的凄慘都來自于不被愛。看到那些得不到認真對待的人,我?guī)状尾铧c哭出來。
而不被愛的人,理所當然的也不懂如何去愛。一個負的連鎖。
那么在這個商業(yè)社會里,誰有這樣的底氣,去無限付出愛呢?
我想了很久,決定這周日去教堂拜拜,借一點底氣去愛別人。
借著一宗滅門慘案,內核是在講階層固化。年少不更事的人們,以為拼命考上一流大學,就能爬到上層社會,進了學校才發(fā)現(xiàn),一流大學里已早早幫你把階層劃分好,同一個大學里,你想打進頂層群體,幾無可能,跪舔都舔不上。
#SIFF 影像上的驚心不在于物或事,在于人,每個常人。目睹的每樁愚行向著人心屈卑,女性角色話語中的自我物化,可憐的時代心理。妻夫木聰漩渦中央的愛憎入木三分,滿島光表演也尤厲害,兩人冰冷的暴戾和踐行的惡,是和直截點出的"階級社會"平靜、幾乎理應的對峙。惡,怒,愚,小七演出了個系列
前半段幾乎是日韓影十佳備選了。后半段開始各種跑歪,不平庸但是有些故弄玄虛。好在氣氛營造,光影技術,還有一些很有趣很好看的藝術化表達,一堆粗糙的手掌撫摸女主角的身體,帶過被欺凌的戲份又十分好看。還有同樣是一幫演員的好戲。妻夫木聰則戲份太少完全沒發(fā)揮。比怒要弱了一個量級,勉強四星。
#SIFF2017#大銀幕上看妻夫木聰完美的顏,所以看到前排有位男生,每當出現(xiàn)小七特寫鏡頭或者單人鏡頭時,都會拿起手機默默拍時,是不是應該把他打死呢?
亂倫 虐童 殺人 挖掘真相的人原來是掩埋真相的人
我就一個疑問:那個男的到底哪里迷人了是個女的都愛他??
日本版《踏血尋梅》,宿命和階級毫不留情地雪上加霜,在人性的角力里,我們撕毀自己能贏得什么?什么也沒有。上層越來越圣潔,底層越來越污穢。沒有救世主的,每一雙碰觸你的手都是要拉你下地獄的惡魔。哦,“如果真的是惡魔反而不可怕了?!?/p>
“最后她發(fā)現(xiàn)自己只不過是別人的容器,而容器永遠無法填補自己的虛空。” 用荒謬回應荒謬 以愚行對抗愚行 徹底的絕望 對階級分化社會的控訴 鄙視鏈背后是一條人吃人的食物鏈 光妹繼續(xù)扮演美如畫又讓人心疼的小女孩角色
至湊佳苗《告白》以來,這種人性扭曲病態(tài)癡線不正常中二病復仇故事,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出現(xiàn),說穿了這些作品都帶著同樣的價值觀,自私到極點,中學生水平的心理思維,但為何會大受歡迎?向井康介算是為這「類型」加入了階級意識,其空洞依然,如果電影拍得黑色喜劇一點,諷刺性強,會否來得有點意思?
導演用很認真的態(tài)度拍出了空泛無力的作品。懸疑感還沒造足就開始匆匆說明每個人物動機,導致最終滿盤皆輸。賣力鋪細節(jié)和煞有介事地旋轉多個視角,還是拯救不了這么老生常談的所謂“人性黑暗面”,說起來此類日本小說電影真是同質化嚴重,永遠一個死氣沉沉的調性。兩位主演的表演是片子最值得看的部分。
黑慶應黑得帶感!
其中有一幕群手的戲份,也算年度難忘瞬間了
本屆最佳候補。雙線結構,一條是單親媽媽光妹虐待女兒的自白,一條是小七調查滅門殺人案。兩條線最終交織到了一起,兩個案子直到最后都沒有揭明真相,而是給出了充分的線索留給觀眾思考。敘述為主,從各人矛盾的敘述中看人性,有竹林中的味道。鏡頭語言干凈克制到近乎冷酷,精彩。
冷峻,疏離,放眼皆是虛偽,淡漠之中的一絲人情味,僅限于兄妹之間,原生家庭的悲劇滲進血液,階級固化擊碎平女孩夢想,妻夫木聰和滿島光厲害,滿島光去哪里都像帶著一道光,對著空氣自述那一段很動人,妻夫木聰婚后丟掉偶像包袱,繼續(xù)挑戰(zhàn)不同性格的角色,這個片子要進旬報十佳吧。
每個人都愚蠢地在世間行走,帶著嫉妒貪婪和隨時殺伐的惡念,惶惶度日。日本不是差別社會,而是階級社會。有人笑意盈盈一把將你推入深淵,有人巧言令色奪走你的摯愛,有人慈眉善目陷你于萬劫不復。一起滅門兇案映射的眾生相,收起煙頭裝成瘸人。丑陋的人性泥潭中所有人膠著糾纏,在謊言亂局里難分難解。
畫面拍的非常美啊。導演害羞地說這是他的第一部長篇電影,也真是很厲害吶。
愚不是愚蠢,而是貪癡嗔。影片反映的不僅是社會固化的現(xiàn)實,更是人性本能的掙扎,沒有純粹的善人,也沒有純粹的惡人,各人不過是為自己的慾望所推動辯解。欲念不在大是大非,卻在日常是非,導演捕捉得恰到好處,冷峻壓抑與溫情兼具,以案件寫人性,比東野圭吾更佳。
看完了就是覺得很空洞,推理的過程走馬觀花,根本感覺不到戲劇張力,雖然故事已經夠黑了,還是覺得所有主創(chuàng)都差點火候。什么階級社會,人性自私,童年毀一生的情節(jié)放在一起,只讓看慣這類電影的人覺得膚淺符號化,雖然一切很可怕,還是讓人覺得無聊,也許所有匪夷所思的重大殺人案,真相都很無聊吧。
如果把愚蠢的人類的所有的行為都歸為愚蠢的話也就沒有什么講述和記錄的意義了。然而也只能如此活著,在愚蠢中做對自己最合理的選擇和最精湛的演技。(光醬真人好美好可愛因為是首場舞臺挨拶加一星w
感覺我有可能是第一個看到這個片子的中國人,極度地陰暗冷峻,加上Casino廳給力的空調,幾乎是扶著墻走出影院的。畫面相當克制的日式推理,卻是我迄今為止看過的人性最為黑暗的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