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晚節(jié)不保
此片讓老比利晚節(jié)不保。因為它居然是一部翻拍片!作為影史最偉大的編劇導演之一,居然以翻拍他人作品的形式結(jié)束自己輝煌的導演生涯,本身就已讓人跌破眼鏡。更何況,這次改編還不那么成功。
最大的問題是演員。原版中凡杜拉與另位神經(jīng)兮兮懦弱的法國男演員無論是外形還是表演都與各自的角色高度契合。更重要的是,兩人角色性格上的高反差,是制造喜劇效果的關(guān)鍵所在。相比之下,懷爾德版本中的杰克·萊蒙和沃爾特·馬修提供不了這樣的對比。萊蒙更適合一些。因為他善于扮演時運不濟的小人物。但萊蒙式的小人物與白癡式的衰人還是有一定距離。而馬修就差的太遠了。無論從哪個角度看他都不像是個冷血殺手!另外,倆人歲數(shù)偏大也是問題。
其實,《公寓》和《熱情似火》之后的多部比利懷爾德喜劇都存在選角失當?shù)膯栴}。比如《午后之愛》的庫伯,《兩代情》中萊蒙是代表。前者問題是太冷,后者則是過于平民化,缺乏豪門二代公子哥的風雅。但懷爾德似乎不介意這些(還是不善于?)。他習慣用復雜的情節(jié)、華麗的臺詞而非演員表演去制造喜劇效果。
但或許是對原版的故事結(jié)構(gòu)已相當滿意,懷爾德沒有對本片作太多修改。相對新加入的《花街》式的三次謀殺引出兩位主人公的引子部分,本人還是更喜歡后面的兩處。第一處。證人到達法院門口,聰明的警長為保險起見讓證人與警員換裝。而那一邊,旅館房間內(nèi)的殺手馬修卻因醫(yī)生誤打鎮(zhèn)靜劑而精神恍惚一槍打歪。但負負得正,子彈歪打正著。證人中槍倒地!另一處,則更充分地表現(xiàn)了懷爾德的編劇天賦:稍早的段落中,馬修增假扮神父混過了警長的路卡盤查。而神父這個戲劇元素并未因此而消失,它成為了伏筆。所以當后面開槍后馬修二度變身神父準備開車逃離。他卻被那位警長叫住,硬著頭皮為垂死證人作臨終禱告!殺手為被殺人作禱告?這黑色幽默還真不是一般的黑!
而說到伏筆就想起最近看過的《藍領(lǐng)工人》。從主題方面來說,這部反映七十年美國底層工人生活工作狀況以及批判工會偽善的現(xiàn)實主義劇情劇無疑要更為深刻。但在劇情編排水準上,同為編劇導演的保羅·施拉德卻要比老懷爾德遜色許多。
舉個例子。片中有處情節(jié)是三好友之一提出要打劫本廠工會的保險庫。而卡特爾所扮演的工人自覺風險過大沒有答應。下班回家吃飯,他發(fā)現(xiàn)女兒遲遲未下樓。經(jīng)詢問才知因鐵絲卡住牙套刺破了唇舌需要看醫(yī)生??瘁t(yī)生開銷不菲,而他手頭沒有這筆預算。于是改變了主意……
類似的情節(jié)其實在很多劇情劇中都出現(xiàn)過??偨Y(jié)起來無非就是:角色面臨某一兩難境地,然后有外在因素突然介入導致角色必須做出選擇。結(jié)構(gòu)不復雜,但頗能考驗編劇的功力。特別是如何處理那個“外在因素”。像懷爾德這樣的編劇大師,他會設(shè)置伏筆。追求“掛在第一幕的墻上的槍到了第三幕一定要響”的含蓄效果。而對于那些能力較差的編劇,他們的做法就簡單直接的多:“這一幕我需要開槍,那好,我就隨手抄起一把槍!“ 結(jié)果上看,兩者沒有差別。因為矛盾獲得解決??蓮乃囆g(shù)審美的角度,后者卻顯得很無趣!于是,引發(fā)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在形式表現(xiàn)完美主題較淺顯,和故事講的相當乏味內(nèi)涵卻相當深刻之間,我們到底作何抉擇?
Wilder以此片收山,真是一大污點。一方面,好萊塢最頂尖的編劇搭檔居然以改編外國電影劃下創(chuàng)作生涯句點;另方面,居然改得比原版差,後面莫名其妙的轉(zhuǎn)折好多啊。
Billy Wilder加上Jack Lemmon Walter Matthau 組合,還有Klaus Kinski當性愛醫(yī)生,怎能不是五星?
7,比利懷德謝幕作,又是小品式戲劇改編,格局小,整體很一般。只有廣電總局剪刀手勇闖金斯基的性高潮研究所這種橋段稍微能有點意思。
懷德的最后一部作品。相比他的水準,這樣的電影很難讓人滿意。只能算是一個還好的片子。 杰克·萊蒙與沃爾特·馬修一蠢蛋一冷面高手的配置也沒有出現(xiàn)應該的角色反差。
太流暢了,billy已經(jīng)把這種劇情片玩到極致了??吹絡(luò)ack檸檬有些老態(tài),但是演技依然那么出色!贊~~很黑色很可愛~~
套路還是很套路與模式化的,只是作為大師的最后一部作品而言,顯然沒有以往作品那般優(yōu)秀,即使是經(jīng)典鐵三角的搭配組合看起來也是匠氣有余而靈氣不足,開頭兩段殺人橋段比較有趣,后面無聊點,老了的杰克萊蒙真的是將曾經(jīng)的優(yōu)點丟失殆盡。
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2241854805/
比利弱讓人失望的一個片,不過法國原版我個人也不大喜歡。
3.5星,總體還好,未失水準,結(jié)尾不難猜,基情戲感人【不過最后一部作品是改編確實略尷尬= =雖然嚴格來講最后三部都是改編】
比利懷德的最后一部作品,依舊是萊蒙和馬修搭檔,相比以往倆人的搭檔作品,本片里角色反差不夠鮮明,劇本還算扎實,整體來說不過不失~
戲虐與嘲弄。
用懷德的謝幕之作結(jié)束我4年的大學生涯再合適不過了。雖然作品質(zhì)量比不上之前的巔峰時期,不過杰克·萊蒙和沃特·馬修的組合真是一對基友活寶,吵吵鬧鬧中的灰色幽默。
杰克萊蒙真是老了,就連招牌的神經(jīng)質(zhì)絮叨都失去了磁場。作為懷爾德的最后一部作品,雖偶有亮點,但也確實乏善可陳。如此一位大師以這樣的方式對我們說再見,多少有些悲涼。
懷德1981年的電影,唉, 雖然杰克·萊蒙 和 沃爾特·馬修都老了。。。還是喜歡
是不是所有的大師在彩色電影時代都會走下坡?比利懷德和杰克萊蒙的黃金搭檔也會不靈的。唯一印象深刻的臺詞“這是我的未婚妻,她有些漏氣”
好基友。遇到那個改變你一生命運的人,你就從了吧。
片名《buddy buddy》就已為Walter Matthau和Jack Lemmon的這對Billy Wilder電影中的最佳歡喜搭檔畫下最佳落幕,Billy還是用它一貫“蝴蝶效應”式寫法(環(huán)環(huán)相扣)製造錯摸笑果,但這部戲中顯然通俗劇技巧用過了頭,巧合和意外不斷,不過有這倆演員,怎不鬼馬好看啊哈哈
比利·懷德的最后一部作品,卻是翻拍1973年的法國喜劇《麻煩制造者》。影片重用了《飛來福》中的老搭檔杰克·萊蒙和沃爾特·馬修,片中有些段落有點意思,也可以看出比利·懷德的匠心獨運,但影片整體改編的不太成功。有意思的是沃爾特·馬修和幕后黑手通電話那段是在致敬他主演的《騎劫地下鐵》。
懷爾德的最后一部電影,依舊是沃爾特·馬修和杰克·萊蒙的組合。基友老矣,患難之交。
如果不作為比利懷爾德電影,或是更嚴重點,比利懷爾德遺作,還是一部非常優(yōu)秀的喜劇片的,并且……真的很基【你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