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年代行走的荷爾蒙。衣品放到現(xiàn)在也不過時。除了個子沒有朱亞文高。聽說真人很瘦,那個年代的明星為啥都短命,主要都是30歲這個年齡過世的,那個年代行走的荷爾蒙。衣品放到現(xiàn)在也不過時。除了個子沒有朱亞文高。聽說真人很瘦,那個年代的明星為啥都短命,主要都是30歲這個年齡過世的。那個年代行走的荷爾蒙。衣品放到現(xiàn)在也不過時。除了個子沒有朱亞文高。聽說真人很瘦,那個年代的明星為啥都短命,主要都是30歲這個年齡過世的。
與《龍翔鳳舞》同型的片子(該片與本片都由陶秦編導(dǎo)),兩張片子的長短也相仿佛;成功在音樂(都由姚敏負責(zé))、色彩和場面。
基本的問題,自是歌舞團這樣組織,在香港并不存在,因此歌舞片就缺乏一個“背景”,而永遠在架空狀態(tài);這并非對編導(dǎo)有所責(zé)難,拍歌舞片在中國本是“無中生有”,只是指出歌舞片的情節(jié)與人物難以寫好的客觀事實而已。當年的《龍翔鳳舞》,主旨應(yīng)在李湄、張仲文兩姊妹,合則互利,分則互損,這一點并未表現(xiàn)夠,但骨架是有可為的;本片主要情節(jié)則是陳厚投函報上征友,林黛應(yīng)征,中間發(fā)生了一些誤會而終于結(jié)合,如說歌舞團這件事本來就“玄”,這可謂“玄之又玄”了!
歌舞方面,最佳的是“萬里長城”,中國人表現(xiàn)中國東西,究竟較為優(yōu)長;而最佳中最佳的是布景設(shè)計,尤其是宮廷一場。我不知道是考據(jù)的結(jié)果,抑是巧合,宮廷的布景設(shè)計以黑色為基調(diào)(可能是巧合者,因為秦始皇的袍服仍用黃色);中國皇室尚黃是中古以后的事(但其中元代是尚白),在古代因為相信“五德始終”之說,并不一定是黃色(黃代表“土”,只合于“以土德王”的朝代,秦朝是“以水德王”,故尚黑(黑代表“水”)),而且黑色用在此地,氣氛也極適合。這一部分是全片最精彩的一段,陳厚雖不宜于古裝,但小疵不能掩大醇。
次之自然是一些東方色彩的舞蹈(用玩偶來“連接”也可見導(dǎo)演的巧思),西方舞蹈如“肯肯”、“西班牙舞”等就差了;當然,林黛、陳厚只有短期的練習(xí),能有如此成績,已是難能可貴,不過,藏拙豈非更高明一點?有《我愛巴黎》這一類西片珠玉在前,何必做這吃力不討好的事?歌舞片也同其他片子一樣,并不需“古今中外”,色色俱全的。
攝影、音樂均佳,微有可議者,是“萬里長城”有“孟姜女尋夫”這流傳已久的民間歌謠在,何必去用“四季相思”的調(diào)子?改編這件事,本身不足為病,而且《龍翔鳳舞》與本片之改編舊曲,應(yīng)該說是很高明之舉;但“四季相思”舊詞中,固然也說到孟姜女,究以采取“孟姜女尋夫”原調(diào)為妥也。
這類片子,要求演員者不多,故林黛、陳厚演得夠“活”,已屬上選;高寶樹飾歌舞團負責(zé)人,除稍欠凝重外,大體尚可;麥基無功無過。范麗以后似應(yīng)從“但求無過”著手,因為不適當?shù)摹白鰬颉保坏珶o“功”,有時還令人討厭,她先天缺乏靈秀感覺,是無可奈何的事,邵氏今后用這個演員,不妨試試“傻大姐”、“十三點”的路子,不必勉強充作“性感艷星”。
60年代前期,歌曲片(主要指黃梅調(diào)電影)、歌舞片一度成為香港電影的主流。著名的黃梅調(diào)電影幕后代唱靜婷接受采訪時說過,當時的影片要有歌曲才能賣錢。就因為這個,她才有機會成為金牌的幕后代唱演員。黃梅調(diào)紅極一時,陶秦卻不跟風(fēng),堅持拍攝時裝歌舞片和文藝片,和井上梅次(代表作有《香江花月夜》【1967】、《青春鼓王》【1967】、《釣金龜》【1969】等)一起為邵氏在當時的影壇開辟另一片天地。如果說李翰祥和岳楓是邵氏黃梅調(diào)電影的雙子星座,那么,陶秦和井上梅次便是邵氏時裝歌舞片的兩大功臣。
陶秦的歌舞片創(chuàng)作主要在60年代前期,而井上梅次的歌舞片創(chuàng)作主要在60年代后期,井上梅次可以說是陶秦的接棒者,同時他以日本導(dǎo)演的身份給邵氏歌舞片注入了新的元素、新的活力。
陶秦是一位富有文藝情懷的導(dǎo)演,他導(dǎo)演的作品也以文藝片見長,如《四千金》(1957)、《不了情》(1961)、《藍與黑》(1966)、《藍與黑續(xù)集》(1966)、《云妮》(1968)等都是他的文藝佳作。其中,《不了情》便兩度被翻拍,分別是《新不了情》(1970,潘壘導(dǎo)演)和《新不了情》(1993,爾東升導(dǎo)演),后者更成了港片的經(jīng)典之作。
相對于文藝片,陶秦拍歌舞片更像是奉命創(chuàng)作,但他卻創(chuàng)造了邵氏歌舞片的第一個創(chuàng)作高峰。
陶秦導(dǎo)演的《千嬌百媚》(1961)、《花團錦簇》(1963)、《萬花迎春》(1964)三部時裝歌舞片的布景均十分奢華、瑰麗??磥?,陶秦在時裝歌舞片上砸的錢不比李翰祥在古裝的黃梅調(diào)電影(那時候,古裝片的制作費用普遍比較高)砸的錢少。這三部影片的出現(xiàn),也證明了邵氏電影公司在當年的財宏勢大。
好萊塢的歌舞片一直綿延不絕,華語的歌舞片在60年代之后卻幾近絕跡。追問原因,錢肯定是其中的一大問題。2005年,陳可辛與趙良駿聯(lián)合導(dǎo)演了一部號稱歌舞巨制的《如果·愛》,不知是否有向陶秦和井上梅次致敬之意?
《千嬌百媚》給邵氏歌舞片迎來了開門紅,榮登當年的票房冠軍。影片更為林黛捧回了第二座亞洲影展影后的獎杯,也為陶秦贏得了第一屆金馬獎最佳導(dǎo)演。林黛(1934——1964)一生不足30歲,卻獲得了四屆亞洲影展的影后,這簡直是一個奇跡。林黛獲得亞洲影展影后的另外三部電影是:《金蓮花》(1957)、《貂蟬》(1959)、《不了情》(1961)。
老實說,我并不覺得林黛有多漂亮,但她的“嬌”和“媚”都很容易令男人動心。審美也是有“代溝”(這里的“代”指時代)的。楊貴妃的畫像我見過,楊美人那嚴重超標的體重(身材)放在今天就很難說得上美的。同樣,林黛那張略嫌扁平的闊臉恐怕也不符合今天的審美。不過,這也正好說明林黛的美是不可復(fù)制的。
《千嬌百媚》成功打開了歌舞片的市場,陶秦便帶領(lǐng)原班人馬,如法炮制了《花團錦簇》?!痘▓F錦簇》在制作上可謂全面升級,明艷、歡快的歌舞更加讓人眼花繚亂,單林黛的服裝造型便多達26套,而且均為她自己設(shè)計。但影片在劇情上的硬傷也更多,暴露了制片方的急功近利。
林黛和陳厚是邵氏歌舞片的黃金組合,但在《萬花迎春》中,陳厚還在,女主角卻換成了極富古典氣質(zhì)的樂蒂(代表作為《倩女幽魂》【1960】、《梁山伯與祝英臺》【1963】等)。
樂蒂的古典氣質(zhì)是我所喜歡的,但她在《萬花迎春》中的時裝扮相同樣迷人。和林黛相比,樂蒂的美基本上是符合今天的標準的,但她顯得太淑女了,在這個野蠻女友橫行霸道的年代里,她同樣是不合時宜的。就她們所處的年代而言,林黛、樂蒂都堪稱超級明星,但因為種種“代溝”,今天愿意欣賞她們的觀眾越來越少了??此齻兊碾娪埃铱傆幸环N聽著一曲又一曲的挽歌的感覺。
林黛死于自殺,樂蒂的命運與其相似,她自殺時也不過31歲,而導(dǎo)致她自殺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婚姻失敗——她背后的那位渣男正是這三部歌舞片的男主角,陳厚。
1967年,樂蒂因陳厚不忠,單方面申請離婚,獲得女兒撫養(yǎng)權(quán)后,她非常大方地只收取一元贍養(yǎng)費。離婚一年半后,樂蒂自殺。
陳厚命也不好,1970年因腸癌去世,年僅39歲。
陳厚當年也是響當當?shù)挠⒖⌒∩?,但他“帥”得太老成了,很難討今天的MM們喜歡??瓷凼侠想娪埃铱傆幸环N感覺,就是演員“顯老”,不像今天,四十多歲的老帥哥還可以裝嫩。這種“顯老”似乎有一種滄桑感在里面。
陶秦1969年去世,年僅54歲。陶秦、林黛、陳厚、樂蒂共同締造了60年代前期邵氏歌舞片的“盛世”,但他們卻都英年早逝,不禁讓人唏噓。
林黛真是要看動態(tài),一喜一嗔都是美景。不過好像陳厚這么別扭的,還是速速逃遠點吧
實踐證明,陶秦不在邵氏,去東方歌舞團也能討飯吃。
首部邵氏綜藝體弧形闊銀幕,制作規(guī)格直逼好萊塢,西化的布景和服裝,怪癖喜劇故事模型,一切都照好萊塢的來,但是一到密集歌舞表演的時候又很有意思,先是一個大段的多國舞蹈合集,然后死一個大段的黃梅戲京劇等表演,可見現(xiàn)代化國際化和邵氏傳統(tǒng)的雜糅。
陶秦憑借此片榮獲第一屆金馬獎最佳導(dǎo)演,現(xiàn)在看歌舞的路數(shù)完全照搬好萊塢,而且并未覺得林黛貌若天仙啊。
倆擰巴。
邵氏首部綜藝體弧形闊銀幕彩色影片,全片耗資百萬,動用了上千位舞蹈演員。片中表演的舞蹈有:中國花鼓舞、采荷撲蝶舞、日本櫻花舞、扇舞、馬來土風(fēng)舞、泰國酬神舞、南美熱浪舞、法國肯肯舞、西班牙斗牛舞、蜘蛛舞、團圓舞、曼波舞、查查舞等等。其中,“孟姜女哭長城”一場戲中戲還由粉菊花指導(dǎo)了京劇
陶秦老先生這部電影,怎么可能說不好。我還特意看了一眼《西區(qū)故事》的年份,這享譽世界的歌舞片先河也是1961年,讓我為之震撼。邵氏被叫做“東方好萊塢”著實不虛。這載歌載舞的情境在當時一定是頂級,就算現(xiàn)在用高端的技術(shù)展現(xiàn)這樣的方式,也必得大費周章。影片中更令人揣測的還有仿佛公租房一樣的宿舍,這應(yīng)該是邵氏沿用了自己演藝訓(xùn)練班的真實生活方式,加入了電影中。整體的確太過優(yōu)秀!
早期的青春歌舞片多是陳厚主演,我對陳厚不怎么感冒,大地兒女除外。
花怨東風(fēng)消遣,風(fēng)嗟嬌花扭捏,魚雁千回百轉(zhuǎn),終與春天相約。p.s.:感情團規(guī)就是個麥高芬?2.5
好萊塢歌舞片模仿集大成之作啊!翻拍的《街角上的商店》吧!
現(xiàn)在已經(jīng)開始排斥林黛,各種看不下去她的演技
本來想打2星呢,后來一想這個片在那個時代肯定算是很有誠意的,加到3星了。林黛確實天生的演員,不說身材或者舞技多好,但是很有表現(xiàn)力。后半截還嵌套了幾乎一整個孟姜女,還跳了多段舞蹈。應(yīng)該滿足了當時觀眾的需求吧。也許大家就是去看這個的。不過男女主沒什么情侶感。男主還經(jīng)常一副急躁的、苦悶的表情。
這個就是林黛啊
邵氏高薪挖來名導(dǎo)陶秦,持續(xù)推動五六十年代香港國語歌舞片的高潮。豪華大制作,多舞種的穿插展現(xiàn),類型的雜糅,好萊塢式的故事,極具史料研究價值。
林黛真的挺可愛的 可惜走的太早
故事嘛就那樣,沒什么歌,舞蹈場面挺多,女主換了好多行頭
好萊塢抄得不錯。林黛長得像成人版的shirley temple,能理解當年為什么那么火。
邵氏首部綜藝體弧形闊銀幕彩色影片,大制作穩(wěn)奪高票房。神經(jīng)喜劇與歌舞片的糅合煥發(fā)出新魔力。謊言、秘密、誤會,一波三折的愛情小品只要設(shè)計巧妙,便永不過時。歌舞戲搭建奇觀:采茶/花鼓/櫻花/扇/馬來/酬神/熱浪/斗牛/蜘蛛/肯肯/團圓/曼波/查查。舞臺上的熱鬧結(jié)尾對比臺下演員的凄清命運,太憂傷。
這個真是把什么舞都跳了,最后甚至搞出戲中戲了,可以的。然后才發(fā)現(xiàn),其實林黛也是好瘦啊。
香港曾經(jīng)輝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