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Short Comments
- Is the film proclaiming a feminist statement or mocking people who did? If not, what is the conceptual nucleus? What is it demythologizing?
Ebert states that "...I think it belongs somewhere outside ideology, maybe in the area of contemporary myth and romance." I don't quite understand this sentence, but the film is certainly much more interesting than a speech of ideologies, the kind of speech Alice doesn't want to hear.
Scorsese's film is always about questioning, and always has so many levels of meaning. On the surface, this movie looks like a melodrama demythologizing the family value and women's social responsibility by an undefeated lady fights for her dream, but underneath this it is actually Scorsese demythologizing the whole process of women pursuing for dreams and independence. It seems to me that Scorsese is always exploring different genres and themes, while how he display his exploration is to demythologize whatever coat he is putting on.
I agree that not knowing what you want is a universal problem (Scorsese stated that it is not a feminist tract but "a human picture"). By addressing this to a widow, Scorsese is not trying to display the weakness of women, but more like to dramatize the problem, as he uses the stage of chaotic Little Italy to question whether a person can hold on to his belief while make a living (Mean Streets).
More than three reviews I've read said that Alice has always left in the care of others until her husband dies. While this sounds like a good reason of why a woman doesn't know what she wants, it is a misinterpretation. In the brilliant bathroom scene, Alice once says (in a very melodramatic way): "maybe I just felt like he was taking care of me." While back to another brilliant scene when she is sunbathing with Flo, she says: "I just like the idea of man, you know, strong and dominating." (thanks for the subtitle! Really helps a lot, I don't remember a single line from Mean Streets) Maybe in Scorsese's eyes feminism is a modern myth. There is no material power that is against women's free will, Alice is Alice since the very beginning.
In this film, Alice looks like a girl who has wandered a bit too far into Wonderland. She likes to sing and buys sexy dress while she is actually not a good singer and not that sexy. There are about four times she turns to her left and talks to the air: "you are a smart-ass kid", "It ain't Peggy Lee", whispers in Mel's cafe, etc.. It is certainly cute, but also daydreaming. She has a flat and childish fantasy of man: strong, beard, dominate. She is always self-contradictory: "I want to kill Tommy!" "He sometimes could be very mean." "No he is not mean...he is just too loud..." in the bathroom: "I don't love him! I do..." How Scorsese portrays her is cruel, but very interesting. A real woman is very interesting, honestly fool, realistic (when she says "I don't have to show off my emotion all the time", it might because she really does not have that much emotion at that point, women have the ability of being extremely anesthetic in order to solve the immediate problem), warm and undefeated. I actually don't want to use the word "undefeated", Ebert uses it, lots of critics use it. It is almost an eternal feminine charm (what we called Ying): to be undefeated, while blunt enough to make mistakes again and again. Overall the film does looks like a tender story about a woman being waking up from inside, but I can't help wondering if Scorsese has a crueler angle of viewing it.
We mentioned about the kids- adults comparison in class. The three men Alice met are traditionally masculine: Don an "ass" that prays sincerely (demythologizing religion/belief); Ben a sexy, passionate sadist (whom is almost a masochist in Mean Streets; he did the shooting gesture again in this film when Alice ignores him. Tommy also did that to Alice and David. Scorsese's suicidal obsession?); David a perfect farmer figure who punches kids. While Alice as the only female protagonist is very feminine. Compared to these adult conformists, kids in this movie are ground-breaking and intriguing. Besides Tommy and Audrey's ruleless words, Scorsese visualizes the complexity of their personalities by making Tommy blah blah blah all the time like an old lady (with some very funny feminine gestures when telling Alice the story in car), and Audrey acts like a total boy.
This film has too many things I want to talk about... Going back to that bathroom scene. As I said in class it is demythologizing "melodrama": she cries, "I don't love him...I do!" She turns her face around melodramatically, but the bathroom is too small that she knocks her head on the toilet paper box. While they are having the most serious conversation through out the movie, Vera is out there waitressing desperately. Look how much people pay in order to leave you time to be melodramatic. The sunbath scene opens up with a beautiful shot of two women's side faces. The framing and color (blue sky, sweat, white skin displays different shades under sunshine) make it looks like a postmodern painting. Suddenly it jumps to an establishing shot of them sitting on crappy chairs, saying what a nice weather/sunshine, then the next second a flurry of dust and sand comes towards them. For me this looks like a demythologization of Scorsese's blondes. He occasionally focuses the lens on woman's face, but this time is more intriguing.
Seems I haven't touched the conceptual nucleus...This film is complex! To sum up in a simple way, by demonstrating a modern The Wizard of Oz, Alice Doesn't Live Here Anymore shows how far a person can go for her dream and how undefeated he/she would be. And as ironic as The Wizard of Oz, no matter how brave she is, how far she goes, the protagonist will finally come back, and all she learned from the journey is to cherish her life in Kansas. This doesn't sound like conceptual nucleus...help.
2 ) 非典型Martin Scorsese影片
拍過數(shù)部搖滾音樂紀錄片的Martin Scorsese顯然也是很熱愛爵士樂的,所以他的電影主角也并不只是暴戾焦躁的黑幫分子。1974年這部日常小人物題材的《Alice Doesn't Live Here Anymore》,表演和臺詞都堪稱同類影片中的范本。觀賞電影中70年代的美國生活總能令我愉悅,不論是斑斕的汽車旅館的墻壁,或是女主角艷麗的衣裙,在屏幕上無一不演化為帶有懷舊質感的大塊色彩。
女主角也是典型的70年代美國電影中的金發(fā)女郎,雖然這位為生活而奔波的寡婦不年輕也不優(yōu)雅。我最喜歡的是Alice帶著兒子Tommy駕車前往童年住處Monterey時,這對都愛說不雅詞匯的母子的幾段對話,妙趣橫生且能做到沒用過一次重復的臟字眼。
Son:Mom life is short.
Mom: So are you!
Son: Mom I'm bored...
Mon: So am I!...
如此簡短而生趣的對話在電影中比比皆是,全賴Alice的小兒子這個被刻畫得極其生動的角色。
漫長的公路旅程中,吵吵鬧鬧的Tommy終于累得停止了喋喋不休。柔和的陽光打在車窗上迷蒙一片,這樣公路片式的場景在Martin Scorsese電影中難得一見。此時響起的背景音樂,是Elton John的《Daniel》。
老馬的音樂品味果真是完全不容置疑。Alice在酒吧里唱的兩首Jazz。一首是30年代的名曲,奧斯卡最佳歌曲作家Allie Wrubel所寫的《Gone with the Wind》,另一首則是同樣為爵士名作的《I've Got A Crush On You》。甚至影片中與Alice邂逅的有著溫暖絡腮胡子的男人,本身也是一位鄉(xiāng)村歌手。
另外,喜歡爵士樂的觀眾,除了這部之外,老馬在三年后與羅伯特德尼羅合作的爵士題材電影《New York,New York》,同樣是不應該錯過的。
3 ) 再見愛麗絲,一首溫暖的悲歌。
Alice Doesn't Live Here Anymore, A Warm Sad Singing.
再見愛麗絲,一首溫暖的悲歌。
《再見愛麗絲》講述了寡婦愛麗絲帶著她的兒子一起游歷,決定開始新的生活,去追尋她為了婚姻而放棄的成為歌手的夢想。她帶著兒子去了鳳凰城,在小酒吧當駐唱歌手,她在那里遇到了本,不料本是一個外表迷人卻十分暴力的已婚男人。她發(fā)現(xiàn)自己被騙之后迅速離開了這個小鎮(zhèn),去到亞利桑那州的一家餐廳當服務員,她在那里她與離婚的農場主大衛(wèi)墜入愛河,可最終因為無法接受大衛(wèi)對兒子的管教而選擇獨自和兒子生活在這個小鎮(zhèn)。
《再見愛麗絲》不是一部典型的馬丁·斯科塞斯電影,它沒有絢爛的場景,豐富的對白和直白的暴力,但它卻是個人最喜歡的馬丁的電影。最開始,我是被電影的名字所吸引。當我聽到“Alice doesn’t live here anymore”這個名字,嗯??意味深長的故事,有一點點的悲傷。其實“Alice doesn’t live here anymore”最初是另外一個劇集的名字,它根據(jù)1933年的一首同名歌曲改寫。而《再見愛麗絲》也正是講述一個寡婦歌者的故事。
馬丁·斯科塞斯對于音樂的品位讓我十分著迷。當愛麗絲的丈夫下葬之后,愛麗絲回到家,坐在木風琴前,平靜地彈唱起愛麗絲·費伊(Alice Faye)那首《你永遠不會知道》(You’ll never know)。陽光灑在她身上,她的兒子在窗外的花園里悄悄地聆聽?!癥ou'll never know just how much I miss you/ You'll never know just how much I care/ And if I tried/ I still couldn't hide my love for you/ You went away and my heart went with you…”這段歌唱對于我是整部電影里最感人的部分,它展現(xiàn)了一個女人可以多么勇敢和溫柔。
馬丁的腦海里總是有一堆的音樂存儲量,而且他恰如其分地使用它們。馬丁說“對我來說,每一段曲子都有關于它的一段聯(lián)想?!?在馬丁的綁匪片里,他常常使用布魯斯和搖滾樂去襯托男子的粗獷氣概;在浪漫情景時,馬丁善用爵士去制造男女間曖昧的感官氣氛。 最讓我難忘的是他常常在暴力場面運用恢宏的古典音樂,如此巧妙地制造暴力的美感和張力。比如在《憤怒的公牛》開場和《出租車司機》結尾都有體現(xiàn)。得心應手地運用配樂也是使馬丁電影成功的得力助手,而這一出色的能力也和他的天賦和年少起廣泛的涉獵密切相關。
《再見愛麗絲》是一個關于母親的故事,一個仍然懷有夢想的母親擁有一顆勇敢的心。但是她仍然需要來自男人的關懷,這也是她為何總是陷入麻煩?!对僖姁埯惤z》是馬丁的第四部作品。 傳記作家克利斯蒂 (Christie)還是認為“之于馬丁自傳式它是男性主導的電影,這是馬丁的一次完全的起飛。”馬丁認為他們是故意設計了愛麗絲的丈夫死于車禍,于是愛麗絲所謂的“獨立”不過是出于沒有其他選擇的無奈,馬丁并不認為他拍了一部女權主義電影??死沟僭u論說“這部電影有關自我責任和人是怎樣一次又一次犯同樣的錯誤”,《芝加哥太陽時報》 (Chicago Sun-Times)評論員艾伯特(Ebert)認為“它是最有見解,最有趣,一不小心痛苦地刻畫了美國女性的電影之一?!睂τ诒酒欠衽畽嗟挠懻撚泻芏?,關鍵還是在于觀眾自己的角度。我認為它還是包含了一些女權主義元素的。它表現(xiàn)了來自男性對于女性的暴力傷害,然后去展現(xiàn)女人如何去應對命運之中必須要承受的不幸,卻一直沒有放棄去追求快樂和獨立。這并不是說女權主義題材電影里的女性角色必須通過獨立去獲得快樂,而是意味著女性不屈服于男權,而始終堅持她的信仰和去追求她所期望成為的。到底,這是女權骨子里對平等的堅持和追求。艾伯特用 “undefeated”(不被擊敗的)這個詞去形容愛麗絲這個三十五歲的女人,她想要成為一名歌手,并且跟隨她的夢。當愛麗絲在那個遇到本的小酒吧歌唱的時候,導演使用了一個360度的環(huán)繞鏡頭,這一刻,她是如此的美麗,而且你能感覺到她自己才是她生命的中心。不過,整體來說,《再見愛麗絲》的前半部分比后半部分更女權一些。在前半部分,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拉扯著兒子的單身母親盡其所能地與困難抗爭,她和兒子之間的故事也十分有趣和純粹。但是當她遭遇了男人,故事好似陷入了肥皂劇的危險:墜入愛河,爭吵,然后分開。也許是因為大多數(shù)關系的確都是這樣的,也可能因為馬丁太了解男女了。
馬丁給我們上了一課,教我們女人在有夢想的時候是那么美麗動人,而且女人足夠勇敢去追她的夢。他也了刻畫了一個對兒子極度負責任的母親形象,在一定程度上,這也表達了馬丁對母親的愛的感激。
4 ) 《再見愛麗絲》 :溫情而浪漫故事
電影依舊出自導演馬丁·斯科塞斯,但是顯然并不是他一貫風格的電影,不過倒是一個好故事。
故事主角是愛麗絲,她出生在佛蒙特,她從小時候就喜歡唱歌。后來嫁到了墨西哥州,成為了一名家庭主婦,歌也就不再唱了。還有個熊孩子叫湯米。
雖然一家三口每天吵吵鬧鬧矛盾不斷,但是一家人整整齊齊健健康康的愛麗絲很知足。
不過厄運總會從天而降,丈夫出了車禍,命喪黃泉。
料理完丈夫的葬禮后,愛麗絲手里的錢已經不多了。而她還要養(yǎng)育湯米,生活還要繼續(xù)。于是愛麗絲想繼續(xù)唱歌,但她必須回到佛蒙特。
販賣了家中的一些舊物,和好朋友告別后,愛麗絲和湯米就走到了佛蒙特的路上。
他們所帶盤纏并不太夠,到達了鳳凰城小鎮(zhèn),愛麗絲想先找份工作。她給自己買了套新衣服,做了個時尚的發(fā)型,信心滿滿的出去找工作。
她來到小鎮(zhèn)的酒吧,一家一家詢問是否需要歌手。她跑了一天沒人愿意雇駐唱歌手,有時還會遇到性騷擾,最后腳也磨破了。
愛麗絲心情崩潰了。在一家酒吧中,她委屈地哭了起來,一邊向老板傾訴。后來老板把愛麗絲推薦到了另一家酒吧,她終于找到了一份工作!
而在這時,愛麗絲遇到一位幽默的男士本,他們相愛了。
但是令她萬萬沒想到的是,本是一個有妻子有孩子的人,且有暴力傾向。在受到威脅后,她只得慌慌張張收拾了行李,繼續(xù)趕往佛蒙特。
路過一個小鎮(zhèn),愛麗絲找到了下一份工作,不是歌手,而是做一個餐廳的服務員。工作并不輕松,而且她受不了另一位女同事的“出口成臟”。
盡管工作很累,愛麗絲仍然能夠忍受,為了生活。不過她又遇到了另一位男士約翰,他們相處的還不錯。
與此同時愛麗絲和同事的關系也變得融洽起來,他們互相傾訴,開著玩笑。
不過好景不長,湯米說話越來越難聽,越來越不聽話。在一次和約翰的聚會中,湯米惹毛了約翰,約翰打了湯米。這讓愛麗絲很傷心。
約翰和愛麗絲的關系陷入了僵局,即使他們互相愛著對方。最后約翰來到店里向愛麗絲致歉,以及表達自己的愛意。他要陪愛麗絲去佛蒙特!
有愛的人在一起,去哪里生活不一樣呢?最終愛麗絲決定留在這個小鎮(zhèn),而熊孩子湯米也找到了自己的損友,皆大歡喜!
后臺回復:“再見愛麗絲”即可觀看。
5 ) 男人,男人
沒感覺這是一部喜劇。關于片名,感覺像是句反話,Alice其實一直都在這里,她一直在同一個地方犯同樣的錯誤,沒離開過。
影片一開始就是愛麗斯的小時候,場景色調極為夸張,很明顯是不真實的,我覺得這是導演的一種暗示,暗示這就是愛麗斯腦中的小時候,那時候她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一切都是美好的,想象著自己會實現(xiàn)自己唱歌的夢想。她就那樣唱著,結果唱著唱著就唱到27年以后縫紉機前的自己了。她已經成為了別人的妻子,關于唱歌,27年后仍然只是一個夢想。一個很重要的地方就是,后來David 問她,你為什么離開Monterey,Alice 說:well, I got married, Donald wanted to live in his own hometown, I want to go on singing, but he said: No wife of mine is going to sing in a saloon. 結果Alice 就這樣輕易放棄了自己的夢想,還說:“yes, master……” 這算什么?!因為男人的一句話就能輕易放棄了自己的夢想?只能說明她愛男人多過愛自己的夢想。
后來她的丈夫在13分鐘意外死去,他們因此而離開,她想著自己還跟19歲時一樣能在喜歡的酒店找一份唱歌的工作,但其實早就時過境遷了,她就靠著這個幻想開始了回Monterey的旅途。
現(xiàn)實是殘酷的,她找工作到處碰壁,后來靠著眼淚才能勉強找到一份唱歌的工作。卻在工作時遇到了Ben,很快就墜入了愛河,在發(fā)現(xiàn)Ben有家庭并且充滿暴力傾向后,Alice立刻收拾東西閃人了。
后來Alice來到一個小鎮(zhèn),在現(xiàn)實的壓力下當起了服務員,結果遇到了David,一個有著自己農場并且滿臉胡渣的男人,Alice在與David相處過程中花光了自己為了回Monterey而攢的錢,卻在一次爭吵中因為David打了兒子而又一次選擇了離開。
最后David在飯店真情流露說:“Pack your bags, I’ll take you to Monterey. I don’t give a damn about that ranch.“,Alice 立刻就失守了,影片的結局是Alice自己放棄了回Monterey。
對于Alice這個人物,我覺得首先是可悲的,她雖然有自己的夢想,但這夢想?yún)s沒處在自己心目中的首要位置。處在第一位的永遠都是男人和兒子。其次,Alice是單純的,理想主義的,David 問她:你是想回家,還是想唱歌? 她回答說我兩個都想,我覺得Alice或許從沒認真想過這個問題,她真正想回去的地方,是從前的自己。但是,她卻總是會在男人面前迷失自己。
她真的想唱歌嗎?我覺得她從一開始離開時就在懷疑自己,在回Monterey的過程中下意識地找著男人依靠,她不是想唱歌,她也不是想回Monterey, 她是想找一個可以依靠的男人。她說:我的生活里不能沒有男人。Monterey 是她的夢,也許小時候她是真想唱歌,但27年以后她已經不是真的想了,她還是選擇了男人。
以至于在洗手間里說好的要給David一巴掌,結果轉眼就因為David的話撲到了他懷里。
最后還是因為男人,沒能回Monterey。
6 ) 不停的動
所有評論都會提到這是馬丁難得的溫情脈脈的電影。其實溫情主要體現(xiàn)在結尾,讓所有人如釋重負的團圓。稍加改動,這電影還是會讓人絕望悲慘的故事。
有不少提到這片子的鏡頭沒那么的讓人勁爆,我不很贊同。電影中大部分鏡頭都在運動中,即使在家里的戲,攝影機也會緩慢的橫向移動。這也是這部片子看起來一點不覺得煩悶的原因。而另外一下運動是通過畫面內容了。人的運動,車子的運動……總之畫面中的運動無處不在。例外的地方是女主角和咖啡館朋友曬太陽時……最后跳到大遠景,風沙掠過荒涼的鎮(zhèn)子,兩個女人在路當間曬太陽。這絕對是導演的趣味……
明顯的新好萊塢風格,不由得想起了《逍遙騎士》,哪里像又說不太出來。
這電影給自己最大的影響是關于怎么才“像電影”。經常和朋友聊起XX電影看起來像是電視劇……怎么才像電影?我覺得關鍵就是運動。不論是攝影機運動,還是人物運動……始終要在一種動態(tài)中。這樣才能始終抓住觀眾的眼睛,將他們死死按在椅子上。
PS:另外的一種動是心動。諸如小津,楊德昌,利用畫外的空間,在銀幕上形成一種缺失感的構圖,然后這種對于畫面中缺了點什么(通常是人)的想法引導人去想怎么了(人呢?)?發(fā)生了什么?
7 ) How many roads must a woman walk down?
Alice讓我想起了母親的好朋友。那個阿姨從小生在富裕家庭,二十多歲結婚,在家當家庭主婦,老公后來當官,步步升遷。她知道老公在外面到處沾花惹草,但家庭還維系著。直到四十多歲的時候,老公忽然提出離婚,小學三年級的兒子扔給她,獨自逍遙去了。
阿姨從來沒有工作過,她高中畢業(yè),一直懵懵懂懂待在家里相夫教子,忽然之間,一切崩塌。
她到處找工作,做過幼兒園阿姨,美國人家的保姆,宿管,艱難地撫養(yǎng)兒子,直到現(xiàn)在。
她老年時竟然開始漂泊,離開住了一生的城市,跟著兒子到武漢,又去廣州,在哪里遇到個七十多歲的老人,算找到一個搭伙過日子的人。
前夫得了絕癥,重病纏身時竟然想起她的好,追悔莫及地要復合,還想看看兒子。
報應不爽。
在變故發(fā)生前,她永遠不知道生活會這么艱難,她會度過這一切。
Alice就是無數(shù)普通女人啊,當一無所有的她成為孩子唯一的依靠,她會成為世界上最堅強的人。
年輕的時候,總以為一生不會發(fā)生什么大事,聽著別人的故事,感嘆自己永遠做不到那一步。當回過頭時,才有些后怕,又會有些疑惑,那么多艱難地歲月怎么熬過去的?
其實生活本來就是瑣碎的,大起大落放在每一天,第二天醒來又是新的日子。父親常說,世界上沒什么事是不能解決的。我不理解,現(xiàn)在好像有些明白了,回過頭看過去的路總是難的,但身處其中,沒有邁步過去的坎兒,不過是時間長短問題。
斯科塞斯那會兒還年輕,然而他如此了解女人,了解生活。Alice吵鬧的孩子,不靠譜的男朋友,尷尬地表情,找不到工作的痛哭,一切都是那么細密入微。總會熬過去的,生活艱難,但像流水,只要有健康的身體,就會流淌。她還是找到了朋友,有了一個愛她的人。
人的歸宿就是家庭?!?br>普希金是對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憂郁的日子里需要鎮(zhèn)靜,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div>
8 ) 茱迪福斯特的驚鴻一瞥
在重新推出的DVD,馬丁史柯西斯和Ellen Burstyn艾倫鮑斯汀在幕後講評提到製片經過.女演員艾倫鮑斯汀演出賣作大片<大法師>之後,擁有極大的製片權力.她挑中這部女性主義的劇本,並請法蘭西斯.福特.柯波拉推薦新導演,他建議剛以<殘酷大街>聞名的馬丁史柯西斯.艾倫鮑斯汀喜歡他的作品,但不知道他能不能掌握女性題材,須女性主角合作?結果馬丁史柯西斯和艾倫鮑斯汀,不但讓幕前是女性的故事,連幕後工作人員都大量延任女性來擔任.
最重要的是兩位啟用許多優(yōu)秀的演員,例如:哈維凱托和茱迪福斯特.讓這部影片彷彿是為下一部<計程車司機>而暖身.
茱迪福斯特在片中四個片段的驚鴻一瞥:
http://orange-review.blogspot.com/2007/09/jodie-in-alice-doesnt-live-here-anymore.html 萬一打不開,請用代理:
http://www.pkblogs.com/orange-review http://www.10pod.com/ http://www.anonasurf.com/
75年奧斯卡封后作,入圍戛納主競賽,馬丁斯科塞斯早期作品。中年女人新寡,失去經濟來源,引發(fā)所有問題,電影開始;找到一個新男人,解決所有問題,電影結束。亮點是出現(xiàn)在片尾cast最后一行的朱迪·福斯特,因此片結緣馬丁,第二年出演了出租車司機。
看得很舒服,音樂好聽,劇情輕松,充滿溫情和幽默,冷笑話重復幾次也能使我笑得前仰后合。小朱迪·福斯特飾演的假小子完全看不出女性特征,初看時以為就是男孩,動作和嗓音都控制到位,穿上裙裝還感覺怪怪的。
7.6/10。帶一子的家庭主婦在丈夫意外死亡后充滿掙扎與彷徨(包括期間她與兒子的爭吵)的艱難求生記,以及她遇到了男A并最終與他相愛在一起從此過上了新生活。影片在表演、剪輯、攝影、臺詞、配樂都方面都十分精確,一些小幽默也不錯,但作為傳統(tǒng)故事片主題表達比較不連貫(前段側重女性的人格成長,后段側重無關角色人格成長的愛情故事),扣0.5。
【A-】實在是太過完美的情節(jié)劇,溫情治愈向公路通俗肥皂劇,卻是從棚拍場景開始,血色紅光配合詭異配樂,生成恐怖片語境后又瞬間轉向正常的家庭劇。于是斯科塞斯已經向觀眾展示了他制作這部電影的訣竅:輕盈且不受限制的類型變奏,通過反復跳躍來生成影像活力和喜劇感,信手掂來的運鏡和貼近角色狀態(tài)的表演都是為此而存在。最后十分鐘真是極好的收尾,向馬丁致敬,即使在結尾都拒絕為角色們的生活定調。PS:這中文機翻字幕真是屎到不能再屎了。
感覺沒有到女權的高度,只是世事艱難裡的一點可愛溫存。女主棒,兒子美,JF酷,音樂都喜歡。
早期的馬丁風格還沒有確立,與日后總是以男性作為主角的作品相比,這部是徹頭徹尾的女性電影,公路片的形式讓劇情變得充滿了六七十年代嬉皮士的自由風格,母子間如同朋友般的相處也比較別具,可惜越到后面越不知道怎么收,索性來個大團圓結尾,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電影要表達的主題。
“曾經”的紅光回憶開場 Darrell Silvera 搭建的昔日場景 瞬間變調搖進 Socorro 的一名家庭主婦現(xiàn)實 個人情緒的大起大落都是 Alice 這樣的形象最有歷史意義的呈現(xiàn) 馬田的鏡頭適時適度的給予了沖突以晃動 不穩(wěn)定 有沖突 當年 Burstyn 的演技得到認可 今天來看倒不如說是狀態(tài)捕捉呼應了女性的那種剛剛浮出水面 重獲呼吸的緊張與激動 Tommy 和 Audrey(Jodie Foster) 的配合也太好看了 p.s. 還有吃冰淇淋的 Laura Dern 一些母子關系上的張力來自于親身經歷與瘋狂的即興 整個團隊里也都是各種情人 妻子 朋友們 2333
拍好一半電影遠不如拍好一部電影難。此片對我來說只是半部好電影(前半部)。單身母親為生計掙扎的苦楚和堅強表現(xiàn)得深切動人,有一九六七十年代那種raw的weird力量。后面在眾人面前示愛,鼓掌,幾乎成了愛情肥皂劇,也完全顛覆前半部分的女權色彩,似乎女人找到合適的男人,一切掙扎都不值一提
「邊緣人格和社會批判」本身就是吊詭的
馬丁的公路片,拍攝于1974年,正處于第二次女權運動的高潮時期,盡管導演并不承認它是一部女性主義電影,然而其對女性的生存命運、價值追尋、角色轉換等為主要表現(xiàn)對象所進行的性別探討與思考卻不自覺地融入女性主義視角,客觀地表達出了對女性生命的關注。看完都還沒發(fā)覺有朱迪·福斯特,暈。
算是老馬比較一般的片子,有一些出租車司機的影子但未成型,似乎有些模仿卡薩維茨但停留在瞎剪的程度... 好在主角們都很不錯。前半講一個單身媽媽的掙扎有些不錯的細節(jié)可惜到了后來變成小妞愛情,連主角都坦白說“我沒了男人不知道怎么生活”。朱迪福斯特演了個雌雄莫辨的金發(fā)帥妞,太驚艷了!!
本來以為是關于女權的電影,老馬獨特的女性視角,前面的故事讓我以為會像《末路狂花》一樣發(fā)展,結果到了后面變成了愛情電影,很大的削弱了之前的女權主題。沒想到朱迪福斯特還在這部出現(xiàn)了,好酷一女的。
青少年時期的九弟太帥太萌。還默默的黑了一下鄉(xiāng)村音樂呢,哈哈。
老馬丁的另一面。朱迪福斯特的另一面...卡司一出看到她的名字真的恍惚了
單親媽媽帶著11歲熊孩子尋找幸福的坎坷經歷……片名翻譯太奇葩,什么《再見愛麗斯》《曾經滄海難為水》……什么玩意兒。馬丁斯科塞斯居然也拍這種女性主義題材。整體上看中規(guī)中矩,沒什么驚喜,結尾很弱。12歲就雌雄莫辯的的朱迪·福斯特是亮點。三星半
又勵志又治愈的溫情公路片,馬丁斯科塞斯不玩黑幫也一樣出彩。這一類的影片總能讓人看到似曾相識的生活,有幸福,有悲苦,有命運,也有意外。媽媽帶著兒子逃離第一站,找到第二份工作之后兩人互相潑水那一段很窩心,暗礁浮動的人生路上,愛你的人和你自己就是最大的動力。
488 老馬丁為數(shù)不多的女性電影,內核和《末路狂花》極像,但結局卻是截然不同的方向。
為什么女的拋棄一切跟男走沒什么,男的拋棄一切就是真愛。女主表演非常精彩,愛麗絲被拋棄的前三十五年。
愛麗絲 如果烏東在黑森林里呼喚那就是你的消亡你的雙唇啜飲了巖泉藍藍的冰涼
命運會把《不再住在這里的愛麗絲》帶去哪里?年紀尚淺的愛麗絲嘴里哼唱著不知道。然而年輕的斯科塞斯卻十分清楚——喜歡繞遠路的《出租車司機》最終將喜愛唱歌的愛麗絲載回了家。他這部罕見的女性題材作品實際上是一部以尋找為主題的公路電影,女主角追逐的目標正是那猩紅色的美國夢。從小她就立誓要做命運的主宰者,然而卻一直在路上扮演服務員的角色:除了要喂飽像她一樣渾渾噩噩的打工者,還要撫養(yǎng)像她一樣不安于現(xiàn)狀的下一代。在悲觀之人看來,說走就走的愛麗絲永遠也抵達不了目的地,因為看似是在艱難中迎接實際上卻是在逃離中幻滅。所幸在極富樂觀主義精神的馬丁眼里,女主角找到了真愛就等于找到了一切。最后愛麗絲于那場浪漫的表白中終于知道了自己該去的方向——不再繼續(xù)流亡。她能唱出自己的金曲嗎?You'll Never K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