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重要的是,他們都找到了面對新生活的力量。
估計這會是一部激發(fā)許多人上路、尋求內(nèi)心平靜的電影,至少對我來說是這樣。
朝圣之路總是被大家拿來和Into the Wild對比,但在我看來荒野生存強調的是一種一去不返的極端態(tài)度,但朝圣之路并沒有。朝圣之路的編劇善良地給了所有主角一個退路,Sarah最后還是抽煙了,胖子說還是買件新衣服去參加弟弟的婚禮吧不減肥了,作家回想起來也發(fā)現(xiàn)完美的作品很難找到。其實最重要的是,他們都找到了從新面對生活的力量。 這對于所有觀影者來說,才是最有意義的態(tài)度和立場,而不是[一個極端的人做極端的事情,最后死于荒郊野嶺]這樣的一個故事,使觀眾看完之后流下眼淚,能記得的也就只是那個悲慘的結局,并且對于遠在他鄉(xiāng)尋求內(nèi)心平靜這個做法望而卻步。或許就是因為這樣一個差別導致我更中意the way.盡管into the wild也在贊頌同一種精神。
還因為他提醒了我,我是多么渴望上路,去經(jīng)歷一切未知的人事物。
(寫這個評論,還有一個目的,就是建議大家不要看人人影視的翻譯版本...Speak of the devil被翻譯成魔鬼之談...patients被翻譯成耐心,各種生硬的直譯也是弄得我看不下去,直接看英文字幕了)
2 ) thank u
不如戒了抗生素
不如開始控制飲食
那些我永遠無法擁有的獎杯
那些我永遠觸摸不到的美好
感謝你 印度
感謝你 恐懼
感謝你 幻想
感謝你 脆弱
感謝你 后果
感謝你 感謝你 寂靜
我完全不會怪罪你們
這次我要享受當下
能夠放手 原諒你 真好
一步一個腳印
感謝你 印度
感謝你 上蒼
感謝你 幻想
感謝你 空虛
感謝你 清澈
感謝你 感謝你 寂靜
3 ) 人生注定也是漸而滅失的路,走路…
生死是人最后面臨的問題,但是它并不是最難的問題,人的軀殼,人的靈魂,人的意義,這些一一擺在面前的時候,很難說的清。
當我們覺得死亡很遙遠的時候,我們揮霍無度,我們常為虛無和憂郁之間徘徊,可當我們面臨親人離世的時候,我們握著那一雙手,我們看著那面龐,我們看著這即將沉寂于自然的軀殼,如果軀殼有用,又何要靈魂,我們痛下決心,過好自己的一生,可死亡又很快變得遙遠,我們又將忽略那靈魂告別靈魂時的震顫。
一位父親,送走了自己的兒子,這是莫大的痛,正如兒子失去了母親,這些是生命很難承受的重量。
到底有沒有人生的終極意義,到底這世界那么多的悲痛該如何消解,到底每一個離群索居的靈魂該尋找到怎樣的初衷,面對世事蒼茫的這些無厘頭和瑣碎事宜,人的解脫之道又將在何方?評判自我的價值和內(nèi)洽是怎樣的一種標準?到底什么樣的眼神才是人間最灼熱的真諦?
父親走過兒子走過的路,那空氣里曾經(jīng)有兒子呼出的氣息,父親走過兒子未走過的路,那土地里曾有預埋著理想的足跡。朝圣之路上,兩代人之間在做著一個和解,一次救贖,都是人間有罪之身,只希望能洗去浮華的軀殼,撇出最純凈的靈魂。
但是,世間大道又怎將容許這樣的事情發(fā)生?世俗生活里種種艱難困厄,種種憂煩操心,種種小事滴落,種種光怪陸離,又怎允許一個人能夠只照顧自己的靈魂。
人生是一場體驗,是一條注定滅失的路,這是恰如解構般的命題,但人生在很多時候,對于很多人,也是一種掙扎,一場大霧,一堵不透風的墻,一條冰冷刺骨的河。
我們最能的是沉入社會的深淵,結束人作為動物的本質,成為一種“人”的本質,但總要有一條朝圣的路存在心中,如果不這樣,那么這一生又有什么意義呢,又有什么值得回憶,它只是一條泥濘不堪又或者平坦無奇的路而已,即踩即滅,這條路消失之后,還有什么人會想起這條路呢?
一條實實在在的路要走,可畢竟此一生不是僅有這樣一條路需要走。大道至簡又至繁,人心至亂又至真。找路,是人生的重要命題,尋心,是人生的終極拷問。
4 ) 四個人的朝圣,一個人的選擇。
影片本身沒有多少對話,但是卻充滿真實感,它引導著觀眾隨之一起進入了一趟心靈的朝圣之旅。無論你是否親身去過圣地,或只是在心中,在腦中神往過,你都會被影片中那絕美的畫面所震撼,一切的景色都是那么的美好自然,令人心馳神往。而且這部電影的OST也是做得相當棒,尤其當一行四人終于湊齊后,coldplay的《Lost》緩緩響起,真是恰到好處……
“Just because I'm losing, doesn't mean I'm lost, doesn't mean I'll stop, doesn't mean I will cross ……”
不得不說,這部電影和幾年前張藝謀的《千里走單騎》很相像,講述了一個平時沉默嚴肅、不茍言笑的牙科醫(yī)生湯姆,因為兒子在朝圣之旅的意外遇難,而背上行囊替兒子走完那未曾完成的朝圣之路的故事。
“朝圣之路”,即基督教徒朝圣時所經(jīng)過的路途,它貫穿了西班牙北部的阿拉貢、納瓦拉、拉里奧哈、卡斯蒂利亞萊昂、加西里等五個自治區(qū)。而本片中的老父親湯姆朝圣之路的終點,便是始建于1078年,號稱史上最美的建筑之一的“圣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大教堂”。
兒子希望追尋自己的理想,暢游世界,走一段朝圣之旅,追尋前人的足跡;而父親卻希望兒子能讀完Doctor,找一份好的工作,踏踏實實的生活。
I wanted to be a bullfighter.My father wanted me to be a lawer.I became neither.還記得巴斯克的那個愛斗牛的老頭嗎?
沒錯,生活有時就是這么的不倫不類,可是我們還是依然要學著平靜面對,因為誰也不能肯定默默承受與奮起反抗哪一個更高尚更有尊嚴。
但是,生活就是這樣,理想與現(xiàn)實,你終究要做出選擇……
老湯姆在朝圣的路上遇見了很多事,很多人……
在這個過程中,他遇見了另外三個懷揣著不同理想的朝圣者。一個想努力減肥卻永遠也不能停止吃東西的荷蘭胖子,一個想拼命戒煙卻永遠不忘吞云吐霧的中年御姐,還有一個想找到寫作的靈感且神經(jīng)質的愛爾蘭作家,就是這么四個人為了不同的理想結伴而行,朝著圣地亞哥出發(fā)……
雖然他們的目標各不相同,但是每一個行走的人,,都有一段不愿訴說的故事。他們每一個人都在尋找自我的救贖,尋找他們?nèi)松械倪x擇……
如果,影片最開始,痛失愛子的老湯姆沿著兒子未曾完成的道路繼續(xù)前行是為了找回兒子的心,為了給逝去的兒子一份安慰的話。那么一路走來,歷經(jīng)磨難,老湯姆發(fā)現(xiàn)他所做的一切不僅僅是為了兒子,更是為了他自己……
以前,老湯姆一直為自己選擇的生活而感到驕傲,并以此批評自己的兒子。但通過朝圣的一路走來,通過他的所見所聞、心路歷程,老湯姆才恍然大悟……
就像影片開始,兒子對父親所說那意味深長的一句話:
"You don't choose a life, you live one."
你并沒有選擇生活,你僅僅是活著而已……
5 ) 一輩子在路上,不過是學會如何和自己相處
從西班牙與法國交界的比利牛斯山山區(qū)為起點,到圣地亞哥的德孔波斯特拉大教堂為終點,有一條綿延800公里的小路,跨越無數(shù)邊界小鎮(zhèn)、荒蕪田野、崎嶇山坡,只有鄉(xiāng)村旅館的上下鋪,時刻可能遭遇暴風雨,罕有熱水淋浴,倘若延誤了行程甚至要獨自夜宿荒地。
百年來,無數(shù)人選擇孤身踏上這條朝圣之路。他們都是虔誠的基督徒么?是為著見證神跡而來的嗎?我是不相信那些信仰拯救論的。據(jù)說許多踏上朝圣之路的人,他們的理由居然是看能否瘦身成功。大概這種理由也只是拿來揶揄那些忠實信徒的,因為真正能令人下決心脫離生活走上一條陌生旅途的理由,只有一個:總有一些難以言說的苦楚。至于那苦楚是孤獨、逃避、宿命還是懺悔,可能連他們本人也無法分辨清楚,于是,只有孤注一擲,選擇一條以往從來不曾想過踏上的路,以期找到那個救贖自己的答案。
一個許久都疏于運動的朋友,突然就決定,她要登雪山,在眾人蠱惑下,我亦參加報了名。
第一次見雪山的人,一定都會興奮。那是大自然天造地設的教堂,那白雪皚皚的山峰頂就像哥特教堂的尖頂一般,直通天際,就像是神的居所。
到了雪線之后,城市人立馬就能感覺到一種自然的輕蔑。原來,人類亦不過是渺小的。高原、冰川、陽光,讓你的呼吸和腳步越來越沉重。你卻沒有回頭路。沒有回頭路,只能一步步向前走,哪怕是數(shù)小時才能行出百米的距離。在那樣的時刻,除了呼吸和步履,你腦子里再也不會有其它的念頭,忘卻了一切塵世俗念,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到達目的地。因為誰也不會在半路陪你度過危險的雪夜。
沒有手機信號,不再有塵世任何事的騷擾。半夜步出帳篷,望到漫天密密麻麻的星辰,天地安靜,雪落無聲。
此情此景,不知讓多少人中毒深重,欲罷不能。誰又會知道他們依賴那種靜謐、逃離城世的原因是什么呢?沒有人會主動說起,也沒有人會主動去問。只有最親近的朋友才知道,若非不是有一顆活的不夠好的心,誰會去從痛苦中尋覓安撫,就像那種空心的樹,看起來枝繁葉茂,卻原來已失去了部分的心。
朝圣之路的問題是什么呢?答案又是什么呢?在電影《朝圣之路》里,喪子的年邁父親替兒子走完了全程,最后他得到一張走完全程的證明,鄭重要求辦事員在上面寫上兒子的名字。就這樣結束了嗎。不,他又繼續(xù)走,走到海角,將那最后的骨灰灑向大海。終于,如釋重負。讓那悲傷淹沒于大海里吧。讓所有那些悔恨隨海風飄散吧。
基督教說,人生來就是有罪的,所以這一生所應該做的,都是贖罪,才能得進天堂。佛陀卻是相信人性生來就是向善的,這一生所應該做的都是積累善念,才能輪回不墮入魔道。
是罪或是善都不重要。一如問題和答案最終都不再重要。沒有任何一個答案可以拯救人生。我們所能做的不過是走在路上,然后原諒自己的錯,然后找到一條可以跟自己更好相處下去的路。
因為,這條路,沒有回頭路。你,只能鼓足勇氣走下去,走到最后終于可以不再在乎問題和答案的那天。
6 ) 與拿破侖無關的路 —— 《拿破侖之路》影評
哪怕只看一看圣地亞哥的房屋,就已經(jīng)是朝圣了。
—— 但丁
如果你用過Travelocity,讀過Lonely Planet,住過Youth Hostel,你一定會喜歡上這部電影,至少不會失望。因為再不濟,你也可以當作一部南歐風情片來看。更何況它幾乎包含此類優(yōu)秀影片所必備的一切要素:漫長而艱澀旅程、飽含宗教意味的人性救贖、幽默與瘋癲,甚至還沒缺了艷遇——哪怕僅僅只是兩個性格乖張的“老年人”之間的曖昧——那甚至都構不成曖昧。
套用榮格的理論,“旅行”應該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心理原型之一:全世界人民對這種在通俗范疇里幾乎等同于休閑娛樂的項目持久地喜聞樂見著。并且,隨著交通工具的日益發(fā)展,旅行變得越來越容易實現(xiàn)??杉幢闳绱?,這對于美國的眼科大夫Tom來說也絕非急迫之事。甚至可以想象,即便在美國金融危機爆發(fā)后,許多白領因為丟了飯碗而借機出游之時,Tom多半還會坐在他的診所里翻看病人的眼皮。
但他這次必須走了,匆忙得顧不上和他的高爾夫球友們打聲招呼。因為兒子死了,死在一條所謂的“拿破侖之路上”——這是個混蛋的英文翻譯。影片的原名是the Way,言淺意深,讓人想起北島的那句詠嘆“路呵路,飄滿了紅罌粟。。。”。這路真正的名字叫“圣地亞哥朝圣之路”,從法國南部通往基督教的三大圣城之一——西班牙的圣地亞哥。此城因為耶穌十二門徒之一的雅各布安葬于此而得名(見注釋)。于是世界各地的朝圣者在這條長達800公里的風景旖旎的道路上絡繹不絕。
美國的倔老頭Tom成了其中的一員,當然不為朝圣,只是想完成兒子的未盡之事,同時為自己“療傷”——再次套用榮格的理論,只有當你真正面對陰影時,陰影才會消散??墒荰om太老了。有多老呢?今年是2011年,在美國的歷史上頗有意義,因為二戰(zhàn)后的第一波嬰兒潮——Baby boomer們正好年介65歲,開始領取他們的第一筆退休金。一代人正式宣告謝幕。不論嬰兒潮一代受到多少的詰責——他們在青春時放浪,吸毒、玩性解放,在中年后矯枉過正,無趣到整日就盯著房子和票子,票子不夠了就玩次貸,最終把美國拽入了經(jīng)濟危機??墒菬o法否認,這一代人終究是美國迄今為止的國家基石,即便許多人批評他們占著茅坑不拉屎,早該挪挪屁股給年輕人讓位,他們生生扛起了一個國家,締造了現(xiàn)在被我們所熟知的美國文化。他們的爭議性甚至奪去了美國后來世代的光輝,讓后世的美國年輕人怎么折騰都覺得不夠精彩。影片中,編劇深怕觀眾不明就里,特地安排同行的女人輕佻地喊他作“Boomer”。
當一個懷揣喪子之痛的憂傷的Boomer、一個并非朝圣者的朝圣者、一個來自北美大陸的盎格魯-薩克遜人再次踏上了歐洲大陸,踏上了他的“回歸”之旅,三百年前五月花號上的清教徒便再次得以回歸母體。而“圣地亞哥朝圣之路”的宗教寓意徹底將Tom的旅程升華為一場清教徒對原教義的精神回歸。當年的老嬉皮們曾嘗試在藥物的迷幻和性高潮里尋找自我,或是借助充滿異域風情的東方神秘主義探求意義,然而直到他們開始拿退休金時,才從自己的本源上找到了慰藉——那是當年“五月花”上三十五名清教徒的虔誠,是但丁《神曲》里的美妙詩篇,是古希臘的人本主義,是十字軍東征式的前赴后繼。。。他們從哪里來,最終還是回哪里去了。
Tom的旅途并不孤獨。他并非是唯一混入朝圣者隊伍的目的不純者。這些各懷心事的人們也許在朝圣者的隊伍中占了絕大多數(shù)。嚴肅而哀傷的Tom繼承了美國人特有的自大(此處并非貶義)領著幾個各懷心事的目的不純者一路走完朝圣之旅。這幾個角色的設置類似《李爾王》中的小丑,既緩和了影片的基調、在松快的氛圍里將影片裝扮的更像是前文所說的風光片,又借他們的口強化了故事本身要傳達給我們的訊息。俗世里的小人物們“朝圣”的目的甚至可以惡俗到只是為了“掉幾磅肉,讓老婆再次對自己感興趣。。?!眮碜院商m的胖子這么說,正所謂傷心人別有懷抱。
故事的結局,當然是所有人在結束旅程后毫無懸念地完成了自我升華,脂肪得以燃燒,靈魂得以滌蕩。這樣極其“文化苦旅”式的收場雖然不見高明,但總會讓正計劃著去西藏、去新疆、去耶路撒冷的善男信女們感到滿意。所幸,我們離退休還遠,還有時間上路。
FIN
注:《圣經(jīng)》中雅各布奉神的差遣去西班牙傳教,被希律王砍了頭,最終輾轉埋在現(xiàn)在的圣地亞哥城。后因戰(zhàn)亂,雅各布之墓位置成謎,直到一天,當?shù)氐囊晃晦r(nóng)民依靠星光的指引重又發(fā)現(xiàn)了墓穴。這大大激發(fā)了西班牙復國者的斗志,最終成就了后來的西班牙。圣地亞哥在西班牙語中即為圣-雅各布之意。
7 ) 生活是活出來的
Dad:You know, most people don't have the luxury of just picking up, and leaving it all behind, Daniel.
父親:要知道,大部分人都不可能有背起包說走就走的“奢侈”,把一切(責任)拋諸腦后。
Daniel:Well, I am not most people. If I don't have your blessing, that's fine. But don't judge this, don't judge me.
丹尼爾:我不是那些“大部分人”,如果你不支持我沒關系,只是別論斷這種做法,也別論斷我。
Dad:My life here might seem like to much to you, but it's the life I choose.
父親:我的生活可能與你大不相同,但這是我選擇的生活。
Daniel:You don't choose a life, dad. You live one.
丹尼爾:生活不是選擇出來的,爸,生活是活出來的。
《朝圣之路》的開頭部分收入頗豐的牙醫(yī)父親前往法國認領在旅途中意外死去的兒子丹尼爾尸體,在法國的火車上父親回憶起他當初開車送丹尼爾去機場開始環(huán)球旅行時的上面的對話。關于責任和自由、主流和非主流價值觀、以及生活形態(tài)的碰撞,居然在這短短的幾句對話中被串聯(lián)演繹出來,引人聯(lián)想。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總會有這樣那樣的責任,也就不會有絕對的自由。有些責任大一些,有些責任小一些;有些責任來得名正言順而有些來得莫名其妙些;有些來自別人,有些源于自己......作為一個美國父親說丹尼爾把責任拋諸腦后,當然不是說他不給老人家養(yǎng)老費,而是指他放棄正在攻讀中的博士學位準備來一次沒有期限的無厘頭環(huán)球旅行。我在想如果是一個中國老頭這樣說自己的兒子如此“不負責任”,周邊會有多少人朝這不孝子扔石頭,而這也是理所當然的,因為很少有中國的孩子在進入大學后靠自己的辛苦勞動賺取學費供自己讀書,畢業(yè)后還奢望著老爸給找個好工作,哪敢背起背包說走就走,老爸一發(fā)怒你還來個諸如“生活不是選擇是活出來的”這樣的謬論,簡直自尋滅亡。責任是件復雜的東西,有時候你索取越多,責任就越大,就像人情。
至于大眾生活,以前我也憤怒地認為低俗無趣,現(xiàn)在倒是覺得無所謂,甚至開始覺得如果可以還該好好地過大眾生活,因為它終歸還是投票率最高的生活選項,我們一不小心就做了這個選擇,一不小心就成了大眾,以至于我們出門旅行了一兩個星期就覺得自己另類非主流。另類非主流也沒什么不好,只要非另類、主流的那些人不要老是朝他們指手畫腳,可悲的就是他們老是這么干,好像這個社會多元化一點點就是敗壞風俗、破壞秩序,特別是對那些年輕人,簡直是大逆不道。而“非主流”當然也不會常常主動向“主流”喝聲痛徹,因為歷史上從來就很少有少數(shù)派主動向多數(shù)派挑釁生事的。于是乎,老人要制約,青年要反抗,來來回回無止無休,說到底缺乏的還是理解和寬容。
于是乎,生活成了一個話題,我們?yōu)楹味?,如何生,又如何活?br>
身為牙醫(yī)的老丹尼爾當然認為自己的生活很不錯,有自己的診所,有秘書,有空就和朋友打高爾夫球,完全一個社會中上階層代表。而丹尼爾,丹尼爾連休學一年再修完博士學位都不干,年紀也不輕,沒工作沒家庭,未來可謂堪憂,非要去看外面的世界,去走那條“朝圣之路”,走后終于把生命都賠在那條路上了。
老丹尼爾去認領丹尼爾的尸體,確認之后原本就應該啟程回國的,卻意外地決定帶上孩子的骨灰完成兒子未走完的旅途,此片的故事也就從這里開始。
“朝圣之路”的途中幾經(jīng)波折,在骨灰盒被偷走之后原本就灰心喪氣準備打道回府的,丟失物件卻又奇跡般地原封不動被奉還;生性孤僻情緒低落的他卻意外地遇上了一群有意思的朋友;原本打算走到“朝圣之路”終點就結束卻因為一個吉普賽人的提議走到了muxia,把兒子的骨灰灑進大海......
與其說老丹尼爾選擇了這次旅途,不如說他冥冥中的必須走上這一趟,如丹尼爾所說“生活不是選擇出來的,爸,生活是活出來的”,而在“朝圣之路”上,老丹尼爾和他的那些朋友們估計也確確實實的活了一把,要不然,丹尼爾也不會從此開始一個大齡牙醫(yī)的環(huán)球之旅吧^^
現(xiàn)在仍存有拋下一切,背起行囊上路的勇氣,不知這種勇氣會不會在若干年后消失殆盡?圣地亞哥的這條朝圣之路真是安全,連被偷竊的背包都能被小偷的父親完璧歸趙。【生活不是選出來,而是過出來的】
豐盈內(nèi)心的好片子。看過《轉山》,再看此部,感覺《轉山》就是華麗麗的一山寨。遠方,總有一個理由讓你上路,一旦你雙腳邁入,猶推開一道門,里面的人生際遇、各種感慨、啟示,洗滌、一一撲面而來。不要問我為什么去遠行,其實,問和答都是蒼白無力。在路上,便是人生最美的風景之一。
1.行走,不需要意義。生活也沒有那么多的意義,親身經(jīng)歷過便以足夠;2.哪怕是一個悲傷的開始,卻是以更多的沉默來展示父親的內(nèi)心,不煽情卻也讓人動容,這是一位父親的形象;3.喜歡影片用收的方式闡述,平淡不驚,你只有靜心才能體會深沉的美;4.粗顆粒膠片一直是我的摯愛,攝影太美,我怎能不傾心。
沁人心脾的佳作
按掉的一星是因為我老了,過了拔腿就走,以為自己要一生在路上的年紀了??炊嗔诉@種類型的藝文作品,也開始懷疑所謂[內(nèi)心的聲音]和[旅行的意義],是否被過度美化和渲染了呢。背上包出發(fā)也許是一種宣誓,選擇,訣別,或者其他。但是下一步,即使在城市盡義務,卻更加懂得心遠地自偏的含義吧。
電影本身其實挺平庸,但是這種窮游式的影像紀錄卻又實在討人喜歡。推薦給喜歡旅游特別是窮游的朋友。PS:Coldplay的LOST一響起我就燃了...
真好看,攝影、配樂、外景,偏藍的冷色畫面質感都很討喜,還有那么漂亮的西班牙風光。湯姆這個代死去兒子上路的倔強加州老頭兒,喝醉酒大鬧,被關進警局這段好。隊伍成為四人后,旅途更有意思了。這是今年看到的最好的泛公路電影?!掇D山》比起人家差的不是技術,還是視野和氣度。
有時候并沒有什么特別的想法,或者只是因為一個很蠢的念頭就去了。
看,大地多么遼闊,上路吧!
如果是以前,我看完這么棒的片子肯定會給你打電話。
不管心愿偉大還是卑微,心之所向即是神圣的。平實的旅途,并不算苦(兒子好像走的很苦,一星就差在這了)。粗顆粒膠片,幽藍色畫面,真是美,這風景還叫欠奉就是褻瀆太苛刻了。。
“我不顧一切走在路上 就是為了來到你的身旁”
設計感太重。
小伙伴在飛機上看過之后一直推薦的片兒。這條路我是早就知道的,走過個別段落,當然第次都有迷路的曲折。曾與人談及此路。對方道“能跟你一起走完的,就嫁了吧”。 -“嗯?!睂Ψ襟@“你說真的?!” -“嗯?!眱蓚€月的迷茫疲憊和突發(fā)狀況,饑餓懷疑和天不我予。能并肩走完的,需要牢不可破的感情啊。
同樣題材的轉山只是為了表達而表達的作品,這部才是讓心升華的精品。不去會死。它讓人有走出去的沖動,因為我們大多人都不是在“生活”,只是在“過活”。4.5
He wanted to see the world...And he did...
公路電影,很感人的故事
以行走療傷。比較有意思的是,本片的導演,也就是里面兒子的扮演者,現(xiàn)實中也是馬丁·辛的兒子,即查理·辛的哥哥。這個片正好可以和《轉山》做個比對,差距一下就看出來了。這片最精彩的地方在于讓人有走出去的沖動。
轉山才是美國版的朝圣之路吧,本來徒步旅行就不是只為了到達終點的馬拉松,是為了確認“I'm not most people”的正確性,是“l(fā)ive the life, not choose one”
原聲全部是我喜歡的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