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高中趴在桌上看了一部短篇科幻小說「時尼的肖像」久久不會忘記。2011年2月,「本傑明巴頓奇事」將小說的內(nèi)容展現(xiàn)在眼前。2022年2月,「珍妮的肖像」這部1949年的奇幻電影讓我覺察出這大概是那部科幻小說的靈感來源。1920年,莫迪里阿尼在與珍妮結(jié)婚的前夕死於車禍。這一段瞭解的經(jīng)歷有點時空錯亂的意味,正應(yīng)了故事的元素。細看49年片中的女主角,真的很像莫迪里阿尼筆下的珍妮—一種永恆?憂鬱的美
作者:Gem Wheeler (Little White Lies)
譯者:csh
譯文首發(fā)于《虹膜》
《珍妮的畫像》應(yīng)當(dāng)是一部悲傷的電影,從許多層面來說,它也確實如此。這部影片的故事,圍繞著一個女人的悲慘命運,她注定要在一場猛烈的海上風(fēng)暴中消逝。影片的主角是一對戀人,在大多數(shù)時間里,他們都與彼此分離,但偶爾會有一些奇特的時刻,讓他們聚集到一起,度過短暫的幸福。在那些更為平靜的時間中,這部影片傳達著失落與悲傷的情愫,以及孤獨帶來的陣痛,上述的所有元素,都要歸功于那些杰出的演員貢獻的精妙表演。
這部影片改編自1940年羅伯特·內(nèi)森所寫的同名小說,它也是威廉·迪亞特爾的導(dǎo)演處女作,于1948年的圣誕節(jié)在紐約市舉行了首映。第二年的四月,這部影片在美國進行了公映。在第一輪放映時,這部影片在票房上失敗了,但是,它在評論界贏得了良好的口碑。這部影片在1950年重映時,采用了一個更為憤世嫉俗的片名《海嘯》,但這一次的票房也沒有很理想。
這部作品的制片過程充滿了艱難險阻,影片原先的作曲家伯納德·赫爾曼在與制片人大衛(wèi)·O·塞爾茲尼克產(chǎn)生大量爭論之后,被新的作曲家迪米特里·蒂姆金所取代。攝影師約瑟夫·H·奧古斯特在1947年的死,對于這部影片也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他的工作被一位未署名的攝影師李·加爾姆斯完成了)。最終,《珍妮的畫像》的制作成本和拍攝時間大幅超過了原先的計劃,這也導(dǎo)致了塞爾茲尼克職業(yè)生涯的終結(jié)。
不難理解,這部詭異而憂郁的影片,在最初上映的時候并沒有找到自己的觀眾。任何一位期待那種直截了當(dāng)?shù)那楣?jié)劇的觀眾,都會在看這部影片的時候感到失望。在浪漫的表象之下,《珍妮的畫像》是一場深入的冥想,涉及了激情、成就以及藝術(shù)中蘊含的改變事物的力量。
在1934年一個寒冷的冬天,風(fēng)景畫家艾本·亞當(dāng)斯(約瑟夫·科頓飾)通過販賣他那些平凡的畫作來謀生,而他也引起了藝術(shù)品經(jīng)銷商斯賓尼小姐(埃塞爾·巴里摩爾飾)的注意。她與其說是被這個年輕人所打動,不如說是被他那些死氣沉沉的作品所觸動。她認為,如果艾本能夠找到正確的靈感,他的名字一定能夠載入史冊。
一天,艾本與珍妮·阿普爾頓(珍妮弗·瓊斯飾)偶然相遇,這徹底地改變了他的生活軌跡。這個迷人的年輕女孩,喋喋不休地談?wù)撝母改负团笥?,她提及一些早已消失的紐約地標(biāo),這令艾本感到有些困惑。她很快便消失了,留他一人迷惑地呆在原地——不過他們之后還會見面的。每一次他們在路上相遇的時候,她就會長大幾歲,并最終成為了一位光芒四射的女人
珍妮與艾本第一次見面時,她唱了一首令人難以忘懷的歌曲(這部影片的配樂基本由德彪西的作品構(gòu)成,這首歌可以算是赫爾曼留下的唯一貢獻),這首歌宣示了這一角色的神秘性:「沒有人知道我來自哪里,但一切事物都要去往我的歸宿。」艾本探索著她背后的秘密,但最終令他震驚的是,他愛上的這個女人,早在幾年以前就喪生于一場可怕的海上風(fēng)暴之中了。當(dāng)她走向自己的終結(jié)時,艾本不顧一切地想要拯救她,但命運似乎注定要讓他們遺忘彼此。
珍妮弗·瓊斯——這位總是被低估的演員,在這部影片里奉獻了最為精彩的表演——與不幸的珍妮同樣耀眼。在她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少女的那種可愛的笨拙,以及成年女性的那種困惑感,可以說,珍妮和她那位藝術(shù)家情郎一樣復(fù)雜。珍妮不是一種理想化的投射,而是一個充滿活力、有血有肉的女人。這種對于失落之物,以及漫長過去的渴望,似乎困擾著所有艾本身邊的人,他那位愛爾蘭出租車司機朋友古斯(大衛(wèi)·韋恩飾)就是一個最為突出的例子。在艾本身上,我們可以同時看到敏感性以及被壓抑的激情,這種特點被約瑟夫·科頓詮釋得淋漓盡致,這讓他成為一個有吸引力的欲望對象,就像他那位不幸的愛人那樣。
然而,這個故事的關(guān)鍵,在于它真正的「主角」,我所說的這個角色,并不是那兩個顯而易見的男女主角。正是在艾本與斯賓尼小姐會面之后不久,他見到了珍妮。當(dāng)這兩個人在中央公園相遇的時候,他回頭發(fā)現(xiàn)斯賓尼就在他的身后。在故事的關(guān)鍵時刻,也是他這位年長的朋友、這位贊助人,找到了珍妮的圍巾。這條圍巾被艾本當(dāng)作是護身符,也被他用來證明這段不可思議的故事。巴里摩爾的精湛表演支撐了整個故事,同時還推動著它向前發(fā)展。她對艾本無言的愛是最讓人心酸的,因為他們之間那些詼諧而充滿激情的對話,證明了他們之間其實是有可能性的。
在寒冷的冬天,紐約城里覆蓋著大雪,游走著許多失落的靈魂,這為整部影片提供了一個難忘的背景。怪誕的綠色與棕褐色滲入了黑白影像,在關(guān)鍵時刻使人感到暈眩而迷茫。在影片的最后,從黑白到彩色的切換,可以說是神來之筆。艾本躋身于名流之中,我們在影片閉幕時已經(jīng)看不到他了。而斯賓尼小姐則是一種不同類型的天才,是她最終定義了藝術(shù)真正的意義。她的聽眾們——有趣的是,她們?nèi)际桥ⅰ悸冻隽梭@奇的神情。在《珍妮的畫像》最后的時刻中,痛苦和失落都消失了。剩下的只有愛,那是一種被畫布所捕獲、趨于永恒的東西。
系列之前的文章可以點擊:奧斯卡最佳視效影片系列
8.0/10
《珍妮的畫像》是一部帶有奇幻色彩的愛情片,雖然其獲得了第二十一屆奧斯卡的最佳黑白片攝影與最佳視效獎,本片卻因為其對于時間與執(zhí)念過于晦澀的展現(xiàn)而未能取得足夠理想的票房成績。
在我看來,本片講述了一個挺美麗的愛情故事,用當(dāng)下的類型來框定,大致是穿越時空的戀愛題材,但拋去這些不連貫時空所帶來的阻塞后,你能看到的就是一對彼此追尋,又若即若離的戀人,他們耗盡終身去追逐或是等待,只為留下最美麗時刻的一張畫像。
劇透預(yù)警
埃本·亞當(dāng)斯是一位落魄的畫家,他的畫作并不受人欣賞,1934年的一天,他在曼哈頓中央公園遇到了一位名叫珍妮的小女生,他有些古怪地發(fā)現(xiàn)珍妮自認為所處的年代要更早一些。這之后,亞當(dāng)斯時不時會撞見珍妮,每一次見面,珍妮仿佛就成長了一些,而他也慢慢迷戀上珍妮,并開始創(chuàng)作珍妮的畫像。
隨著珍妮的長大,她也經(jīng)歷了很多事情,她在某一次作別亞當(dāng)斯后遲遲不再出現(xiàn),亞當(dāng)斯便前往珍妮上次說要造訪的燈塔,兩個不同時間流速的戀人,終將在此交匯。
與其說本片描述了一場時間線有所錯差的愛戀,不如說本片聚焦的是這種求之不得愛情所誕生的迷戀情懷,影片以男主的自述開始,并時時穿插著他的內(nèi)心活動用以推進劇情,這便是在漫長的等待中所醞釀的期待與愛戀,而這種令人糾結(jié)的惆悵最終變成了那張著名的“珍妮的畫像”。
而如果我們關(guān)注珍妮的時間線,她亦在等待著每一次與亞當(dāng)斯的會面,她想著要趕緊長大,因為只有時間能消弭每一次分隔的寂寞,而在最后那一次短暫的交會后,她繼續(xù)快馬加鞭地向前,最后停在了某個時間點,等待著年輕亞當(dāng)斯的造訪。
本片如果細摳時間的邏輯或許還有些許漏洞,但這并不妨礙它講述了一個很美麗的故事,時間并不是連續(xù)而自洽的,影片開頭就用男主的口吻告訴我們,時間并不單純向前,時間可以被彎曲,而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亦能同時伴我們左右。
關(guān)于電影劇情我們就先談這么多,接下來進入視效時間。
首先來說一下本片最有特色的繪景部分。
本片的特效理念并不是大開大合的場面,而是在很多場景上運用了繪景等手段,營造出更為美麗的觀感。
影片的開場就是兩組大氣的紐約市繪景,這兩組繪景都是在城市繪景前加入云霧特效,第一幅的效果還有所欠缺。
但第二幅的呈現(xiàn)效果便非常棒,優(yōu)秀的繪景中甚至描摹了云層透射下的光芒,我們仿佛真的看到了云霧之下清晨的紐約一般。
本片在背景上大量運用了繪景的手法,珍妮和亞當(dāng)斯聊天時遠景里的修道院以及亞當(dāng)斯閣樓的窗戶外的城市風(fēng)景顯然都是繪景。
另一個繪景的重要場景便是珍妮第二次出現(xiàn)的場景,她這次出現(xiàn)在了曼哈頓廣場,并與亞當(dāng)斯滑冰,我們可以從現(xiàn)存的繪景圖片中得知這個場景繪景的部分何在,同樣,這組鏡頭中的光影也非常美麗動人。
本片其實有在紐約等城市實拍,但我猜測實景拍攝受到不少限制,天氣條件亦很難達到如影片展現(xiàn)出的那種“明媚清晨”的質(zhì)感,于是不少場景都有了繪景的參與。
片中還有一處繪景是燈塔橋段中,螺旋樓梯只有有人的一部分是真實的,背景自然也都由繪景替代,這段就不多說了。
相比于繪景部分的精致,本片在不多的微縮模型的布設(shè)上就沒有那么驚艷了。
微縮模型主要集中在燈塔海浪的高潮部分,這段場景由繪景+微縮模型+部分實拍完成,微縮模型主要是是燈塔,小船等場景,配合慢放的海浪營造出風(fēng)暴的景象,但是這段執(zhí)行得并不完美,暗色的場景讓分辨率很差,就更彰顯出微縮模型的粗糙了。
實拍的部分也有,比如下面這個圖,看來當(dāng)時還是搭建了比較大的場景用來造浪呢。
本片總體而言是一部黑白電影,但是在燈塔風(fēng)暴的高潮階段和片尾呈現(xiàn)珍妮肖像的部分,都引入了色彩,尤其是珍妮畫像采用了彩色(風(fēng)暴鏡頭是綠色單色的),大概是想要強調(diào)本片這幅最為重要的畫作。(雖然,這幅畫并沒有我們預(yù)期的那么神奇)
本片在畫面呈現(xiàn)的另一個巧思就是在場景切換時向鏡頭中增加紋理感,讓觀眾有一種觀看畫作的感覺。
本片還有一點略花心思的地方,那就是展現(xiàn)女主的成長。畢竟按照電影設(shè)定,珍妮出場也就是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但等燈塔相會之時,珍妮怎么說也有30歲左右了。
這種情況或許本應(yīng)找小演員來扮演童年珍妮,但不知出于何種原因,片中從小到大的珍妮形象都是由詹妮弗·瓊斯扮演的。
在1948年這個時代,顯然沒有如今的特效減齡,于是影片便通過服飾,行為與(盡可能的)化妝來展現(xiàn)年齡的更迭,只可惜,效果并不能讓人滿意。
當(dāng)然,這也不能苛責(zé)什么,我突然想到《瞬息全宇宙》里楊紫瓊也直接扮演少女時期的自己,劉曉慶的《武則天》也從小扮到老,一個演員扮演各個年齡段的自己在電影史中也不是一件稀罕事。
盡管如此,在影片中珍妮小的時候,劇組還是通過借位的方法讓珍妮變得“袖珍”了一些。下面這個圖中,亞當(dāng)斯應(yīng)該比觀眾以為的更靠近鏡頭,近大遠小之下,亞當(dāng)斯顯得更大,珍妮就顯得更嬌小。
這般手法之后在《指環(huán)王》,《霍比特人》中被發(fā)揚光大,甘道夫坐前景,霍比特人坐背景,以視覺欺騙的手段營造了大小錯差。如果你細心對比一下,會發(fā)現(xiàn)《珍妮的畫像》中的這一幕同《指環(huán)王》的這個鏡頭連角度都有異曲同工之處。
兩人并肩行走時,身高差也比之后珍妮長大時要大,我估計是亞當(dāng)斯穿了墊高的鞋或是他與珍妮行走的平面有高度差,但電影并沒有拍腳,兩個人身高的參差便只能留作猜想了。
這個奧斯卡最佳視效系列,與其說是一系列影評,不如說是我的觀影筆記,這些曾經(jīng)閃耀在電影特效史的作品,很多因為年代久遠而變得無人問津。我寫這些觀影筆記,主要出于對古早視效史的興趣,若是有對于特效史感興趣的人們,不妨一起討論一下。
參考資料:
//nzpetesmatteshot.blogspot.com/2011/05/portrait-of-jennie-clarence-slifer.html
//en.m.wikipedia.org/wiki/Portrait_of_Jennie
有的人會說,它充其量只是一個波西米亞人和一個悲慘小女孩的故事。但就像那幅畫一樣,它是一個偉大的愛情故事,是我們和自己的才能相愛的故事。
明天和山海,風(fēng)云做朋友,拍了很多神秘的自然風(fēng)光。好像他們就是永恒的化身。所以開頭和結(jié)尾那么像創(chuàng)世紀(jì)。
The old lady in the gallery,就是他的先知。
我喜歡導(dǎo)演和他的團隊傳遞出來的概念,就是我們其實一無所知。不知道這是不是愛爾蘭人信仰的東西?
總之你看一次,就會賺你一次眼淚。
ps原著在70年代末就由周煦良翻譯過,真的很期望讀到。
英國的神秘主義,有歷史。幾百年前有個詩人叫多恩,寫了一批黃金詩歌;1930年代也有一個神秘主義者叫多恩,他發(fā)明了片中的理論。
如果兩個人在兩條平行線上,因為一點互相吸引,他們就會漸漸聯(lián)系平行線上其他的點,把你的年歷填滿。
所以這兩人相互吸引的點,首先是科德海角。畫家當(dāng)然喜歡它那種山崩海嘯的壯美。而小女孩就是在這里絕命。他們第1次相逢是在紐約滑冰廣場上。就這樣,橫跨數(shù)10年,他們就在平行點上相互呼應(yīng)著。
德彪西的達芙妮和克羅艾也是反映這種超越時間的朦朧感。沒有這些音樂,電影就并不成立。
但是這個片也是一個很強烈的暗示,有一個人在天涯海角等你,超越所有時光。只要你勇敢去追尋,就能找到真愛。那就是存在的意義。這樣的男女總是和諧的,不像勞倫斯的小說,男女總是在對標(biāo)。
純真時代的純真愛情,黑白片的懷舊質(zhì)感讓這個純美的故事更加動人。落魄的畫家在紐約邂逅神秘的少女,從此思如泉涌佳作不斷,縱然少女只是曇花一現(xiàn)的鬼魅,不禁讓人想起《倩女幽魂》《人鬼情未了》的某個片斷,能穿過時空限制打破陰陽相隔的,大概也只有童話故事里那般純真的真愛了吧,真如女主珍妮所說,“只有真正愛過一個人,才算真正活過?!?/p>
時間犯了個錯,讓他倆相遇。不受時間和空間束縛,不知何處緣起,也不知終于何處的一段愛情,攝影營造的曖昧氛圍很動人,但許多橋段浪漫到幾乎矯情和假...Jennifer Jones很不錯,不過比起美麗而悲傷的珍妮,我更愛這位把愛情存在視作生命的畫家
穿越時間,與君相逢。生于筆尖,存留畫布。海嘯的高潮場面是黑白片里少見的綠色濾鏡染色,最后鏡頭的畫像則完全用彩色畫面展現(xiàn)。更罕見的是演職人員字幕完全放在片尾,片頭僅僅出制片廠和片末。PS.修道院修女是由麗蓮·吉許飾演。
珍妮弗前段太顯老,看著有點尷尬,后邊倒是慢慢越來越和角色相契合了。受限于年代海浪片段略顯搞笑,收尾不如期待中的好,不如前邊那么浪漫縹緲。感覺Miss Spinney是個不同尋常的角色,但是結(jié)尾又沒有揭示謎底,好糾結(jié)。
攝影和視效很讓人驚嘆,黑白畫面中的色彩有種默片既視感~
和小說略有出入,倒是在理念架構(gòu)和情節(jié)敘述上更類似于之後很多年的那部時光倒流七十年,當(dāng)然,這是一個更甚一籌的故事:一個女孩,愛上一個畫家,於是快速地長大以期配得上他。結(jié)局是悲望的,就像這個故事的夢幻和過於美好。影片的態(tài)度略微曖昧,遊走于真實與虛妄之間,指涉藝術(shù)家創(chuàng)作時的靈感與幻想。
3.5 這女人看上去起碼40歲了,還TM little girl
超越時空的愛戀,時光倒轉(zhuǎn)幾十年,衣袖飄飄,人影渺渺,是幻是真已不重要,他找到了屬于永恒的繆斯;攝影一流,表演略夸張,結(jié)尾一刻鐘畫風(fēng)突變,從黑白變成綠、紅濾鏡直至彩色畫像的上色,感覺回到默片年代了。
影評人黃國兆說,“小津大部份影片的片頭工作人員字幕,都是以方方正正的字體,打在同樣的一幅麻質(zhì)布料上,由默片至有聲片,由黑白至彩色,在這三十多年的時間更遞里,竟然沒有絲毫改變。 ”……而威廉迪亞特爾則在布努埃爾十部最愛之一的珍妮的肖像中將小津兩大招牌元素片頭麻布與轉(zhuǎn)場空境合二為一。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2669952706/
我從哪里來,沒有人知道,我去的地方,人人都要去,風(fēng)呼呼的吹,海嘩嘩的流,我去的地方,人人都要去?!队昙静辉賮怼愤€有《溫柔的夜》里面,三毛一遍一遍說這個電影,我們都還是太孤單。
看的第一部約瑟夫.科頓的影片,還是在很小的時候電視里看的,記得那時候在一本環(huán)球銀幕上見到過一張科頓的照片就一直對他念念不忘,看完此片之后是徹底的被他的魅力所迷了。PS:時光倒流70年一定是受了本片的啟發(fā)。。。
因為三毛的《惑》而對這部電影產(chǎn)生了興趣,今晚一看果然名不虛傳。上世紀(jì)四十年代好萊塢難得的黑白文藝佳作,探討了藝術(shù)的想象之美與慘淡現(xiàn)實融合的可能性。詩一般的意境,陷落其中。久久回味。PS:其實就是畫家版的《倩女幽魂》啦
三毛曾經(jīng)在《雨季不再來》中提到過這部電影,因為少年時被電影里的一支歌蠱惑因此大病一場。電影渲染了較強的悲劇性與宿命感。落魄畫家和身世飄零的鬼魂相愛,錯的時間遇見對的人,縱使不舍終究還是要舍得??催^后不太感動的原因大抵是男女主角表演好萊塢腔太重。
這部片放到今天來看也是獨一無二的。完美的表演,恰到好處的光影還有德彪西的音樂...Jennifer Jones從女孩到女人嗓音的變化還是很驚人的。
色彩運用有點意思。全片基本都黑白。但高潮與結(jié)尾各用了一種單色濾鏡。最后一鏡展示完成后的肖像用了全彩。拍得還行。就是片首Selznick假模假式的旁白令人作嘔。
有些鏡頭用了疊加的畫布,營造了一種既唯美又不真實的氛圍感受,僅存在浪漫幻想中的美好愛情還是瘋了般的危險幻覺,到底孰真是本片的一個懸念。最后接近12分鐘的色調(diào)與之前黑白膠片的巨大反差,但最后圍繞燈塔戲大段大段冗長的鋪陳著實效率低下,過于講究場面的震撼力,好在本片大部分時間都停留在浪漫制勝。最后彩色的使用目的明確直接。
Portrait.of.Jennie.1948.720p.BluRay.X264-AMIABLE“我從哪里來,沒有人知道,我去的地方,人人都要去.”夏天過去了, 秋天無聲無息地來了, 珍妮沒有回來
全片彌漫著一股令人不安的氣氛,更接近想象中Gloomy Sunday的模樣。攝影風(fēng)格的追求加上到今天的影像失真,女主的容貌、身高、歌聲,以及無處不在的配樂,都比謎底本身更神秘。情緒敏感的人很容易受到牽引,跌進黑暗的漩渦。
3.5 Jones明明把角色的每個階段和層次都表現(xiàn)得不錯,卻依舊全程彌漫著一種微妙的尬感,太奇怪了...視聽足夠浪漫,攝影slay, 真·彩色電影。
原來是各種“人鬼情未了”或者“穿越時空愛上你”的鼻祖(不知道還有沒有更早的),男女主角非常美顏,一定程度緩和了某些臺詞的別扭。。片子的攝影真是太美了,在大多數(shù)場景都是夜晚或室內(nèi)的情況下,發(fā)揮出了長處,約瑟夫科頓坐在月色下吐煙圈的側(cè)影實在令人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