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的永遠》是捷克1999年的電影,那一時期,揭示、諷刺前體制是東歐電影的重要題材,直到現(xiàn)在都有不少涉及這方面的電影。東歐國家這類電影最大的特點就是隱喻,大到故事結(jié)構(gòu),故事中人物的設置,小到每一句臺詞,都不會忘記要挖苦挖苦,臭一臭。這部《甜蜜的永遠》是布拉格之春前夕,發(fā)生在社會中層人家的故事。電影人物大多是屬于傾向自由民主的人士,有前反法西斯人士,軍官父親,有老師和學生;有正直善良的,也有善于投機的,沒怎么多演,只是后面旁白提到過;有向往西方自由民主的,有被新事物深深吸引的年青人;有政府的影子,甚至還有美國的影子;……
這些人聚在一起,爭、鬧、亂是一種常見的表現(xiàn)。前東歐相對而言并不是很封閉,外面的情況大家還是知道的,不同思想的人聚到一起,爭斗和吵鬧免不了。但這些人都有著或多或少的聯(lián)系,后來都成為親戚了,吵歸吵,大家還是在一個圈子里,誰也跑不掉,這是不是在隱喻當時的社會結(jié)構(gòu)和社會現(xiàn)實呢? 選擇是這部電影的一個主題,在善與惡、高尚與平庸、進步與落后之中尋找和選擇,在當時的情況下并非容易,電影也隱喻地表現(xiàn)了這種困惑和艱難。希望也是這部《甜蜜的永遠》的一個主題,任何時候都要做好堅守,守護住了自己的希望,陽光總有一天會照到身上的。電影也以一種幽默感處理失望和煩惱,東歐人在實際生活中也確實是以這種態(tài)度對待和處置問題的。
捷克電影周
12.26 世界圖解 馬丁·蘇立克 捷克 1997
12.27 風景 馬丁·蘇立克 捷克 2000
12.28 花園 馬丁·蘇立克 捷克 1995
01.01 甜蜜的永遠 揚·霍布雷克 捷克 1999
01.02 女教師 揚·霍布雷克 捷克 2016
01.03 分道不揚鑣 揚·霍布雷克 捷克 2000
2018年1月1日 第17天
片名:甜蜜的永遠 Pelí?ky
導演:揚·霍布雷克/捷克/1999
片長:115分鐘
看完這部電影之后,我實在不知道要寫些什么。
這是一部關(guān)于捷克歷史的電影。里面有太多關(guān)于捷克,不,那會兒還是「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的過往歲月。而作為一個對這段歷史完全不了解的人,很多的政治影射,細節(jié)暗示我無法掌握,沒看明白,更不要說感同身受,有所共鳴了。
這是一部拍給捷克本國人看的電影。類似《陽光燦爛的日子》之于我們的60年代,《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之于臺灣的60年代,《歲月神偷》之于香港的60年代。只有同根同種,經(jīng)歷當中的人,才能更懂其滋味。
1968年,在風云變幻的政局里,一段段小家庭里的日常生活,點點滴滴,濃縮著一個時代浮沉的縮影。國家的興敗存留,與每個普通人的命運緊緊相系。
1968的春天,歷史上發(fā)生了“布拉格之春”。捷克斯洛伐克國內(nèi)發(fā)起民主運動,對現(xiàn)行的社會主義進行改革,這場運動一直到當年的8月20日為止,由以蘇聯(lián)為首的武裝入侵告終。隨后的20年里,捷克斯洛伐克一直都在蘇聯(lián)的統(tǒng)治之下。
故事發(fā)生在一幢二層居民樓里,上下住著兩戶人家。住在樓上的是少女金德若一家,她的父親是二戰(zhàn)時的一位軍官,曾被授過軍功勛章,戰(zhàn)后社會主義時期則被政府判為戰(zhàn)犯,常年生活非常壓抑,他反對當權(quán)政府,更仇視社會主義制度。樓下的少年馬修,一直暗戀著金德若,他的父親也是一位軍官,只是他在現(xiàn)任政府當值,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極度崇拜者。他買波蘭造的防摔玻璃杯,用東德做的塑料湯勺,家里的墻上貼滿了社會領(lǐng)袖和時政新聞的照片。
兩個意識形態(tài)完全不同的家庭,在一個屋檐下生活,彼此平行,卻又時有交集。
金德若的父親是電影中相對復雜的人物。我沒有完全理解電影,也沒有完全理解他。這其中還有一個容易被忽略的角色,就是他的弟弟,這個人雖從未出場,卻可以看出對金德若的父親及其家庭的重要影響。電影只交代了父親的弟弟是皇家空軍飛行員,而我翻閱了一些有關(guān)歷史背景作為補充——捷克斯洛伐克在二戰(zhàn)開始前就被德國全線占領(lǐng)了,父親的弟弟應該服役的是英國皇家空軍,英國對德國的不列顛戰(zhàn)役中就有大量的捷克飛行員參與戰(zhàn)斗,這也是二戰(zhàn)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一場空戰(zhàn)。
金德若的父親和叔叔都參與了對納粹法西斯的戰(zhàn)斗,作為戰(zhàn)爭時期的保衛(wèi)者,他們內(nèi)心都深愛著自己的國家。戰(zhàn)后叔叔留在了英國,而金德若的父親生活在國內(nèi),卻對蘇聯(lián)和當權(quán)者都表現(xiàn)不滿。經(jīng)歷50年代初的政治冤案,他更是被打上了戰(zhàn)犯的標簽,活得郁郁而不得志。每到圣誕節(jié)前夕,他甚至會在家里做占卜,以預測布爾什維克政府還能存在幾年。
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春風帶來了新的氣象,國內(nèi)開始逐漸“回暖”。學校里的領(lǐng)袖照片被悉數(shù)換下,過去嚴苛的社會制度有了松動的跡象。此時,樓上金德若的父親娶了樓下馬修的姨媽,本來水火不容的兩家人也開始坐在一張餐桌上吃飯。布拉格之春,讓每個普通人也開始忘掉立場,放下敵意和戒備,不談政治,講起了人情。
只是布拉格在經(jīng)歷春天之后,沒有來到盛夏,便在8月早早地遇到了凜冬。就在金德若的父親迎娶馬修的姨媽的宴會當晚,蘇聯(lián)的軍隊進駐了捷克。電影中有關(guān)這一段的處理非常巧妙,金德若的父親為思念自己的空軍弟弟,曾手工制作了一盞可以投射飛機倒影的臺燈。蘇聯(lián)的空軍突襲捷克的當晚,房間內(nèi)的墻壁上投射著飛機的燈影,伴隨著屋外震耳的轟鳴聲。墻上的飛機影子是追憶過去的美麗幻覺,而耳畔的轟鳴卻是來自現(xiàn)實的冰冷恐懼。在那樣一個如夢如幻的房間里,剛萌芽的美夢被徹底打碎了,只剩下無盡的絕望。
電影最后金德若的父親帶著新婚的妻子薇諾,以及女兒和繼子去英國度蜜月。只是之后馬修的母親再也沒有見過自己的妹妹薇諾,馬修也沒再見過初戀金德若,因為他們都沒有想到這個蜜月會長達20年。
國家一夜間的震動,過往的生活瞬息崩塌,回不去的“昨天”,讓無數(shù)人流離失所,這種流離是身體上的,也是精神世界里的。此去離別,20年后才能再逢春天,待重逢時一切已時過境遷,時光一去不回,物非,人非。這,誰又能料想到呢?
1968年對于捷克斯洛伐克來說,是歷史上的重要一年,是由春天走入冬天,充斥著恐懼和屈辱的一年。1968年對于主人公馬修來說,是生活翻天覆地的一年,一夜之間失去了愛人,朋友,家人,還有熟悉的生活。
對小小少年而言,1968年無關(guān)政治,而是痛失初戀的那一年。這是我喜歡這部電影的地方,用普通人日常冷暖里的情感,情緒,情愫,講了一場政治事件。
當我們說一個國家的時候,那是高高在上,空洞乏味的概念。只有當國家這個詞落到當中的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有孩子,父母,老人,落實到他們每天的日常生活里,甚至具體到一張下周早餐的菜譜,國家這個詞才有了可以被感知的意義。
20年對于一個國家而言,也許算不上太長的歷史。但20年對于一個人的生活而言,卻可能是人生最重要的時光,甚至是一輩子?!竾铱梢詮念^來過,但人生卻沒有那么多時間了?!?/p>
原文發(fā)表在個人微信公眾號:Pause Day
故事發(fā)生在1967年的布拉格,圣誕節(jié)即將來臨,家家戶戶都沉浸在節(jié)日的喜悅氣氛之中。16歲的少年米修(邁克爾·貝蘭 Michael Beran 飾)暗戀著鄰居家的女孩金德諾(克里斯蒂娜·科胡托娃 Kristyna Nováková 飾),無奈落花有意流水無情,而兩家人之間的關(guān)系也并不親密,米修小小年紀就飽嘗了求而不得的痛苦滋味。 之后,金德諾的母親去世了,而她的父親居然愛上了米修的阿姨,因為這段姻緣,兩家人重修舊好,米修終于找到了機會向金德諾傾訴了他深藏已久的愛意,但金德諾對于這段感情似乎十分怯懦。金德諾即將跟隨父親前往倫敦游玩,面對離別,米修能夠堅持自己小小的愛戀嗎?
有些情節(jié)挺有意思的,但整體不太緊湊,能看出那個時期的捷克很追求美國文化,那雙黑皮鞋文神在水牛里也穿了同款紅色。(快滿16歲的時候,愛她愛到無法自拔,只想死。)
遙遠而美好的捷克。在這16歲你如此失落,而我永遠走在這一歲;這春天,你曾經(jīng)失去,而我們,永遠不會有。哦,捷克。
全片的基調(diào)就在首尾父子兩代人的自殺,滑稽又苦澀,國家命運映射在了個人情感上面,愛戀的美國小伙走了,混蛋的蘇聯(lián)來了,與近鄰不太情愿的結(jié)合,音樂與電影文化的沖擊,主義黨派新舊的對抗,外部世界發(fā)展與坑爹的新鮮事物,就在嬉笑辱罵與自嘲中,在68年的布拉格,最后的籠中鳥和字幕慰藉。資料館膠片
印尼《哎喲媽媽》歌聲開場,社會主義跟不結(jié)盟運動的時代,近看都是黃金調(diào)調(diào)的生活,像孩子一樣玩心大發(fā)或一根筋認知的成年人群像,鐘意塑料制品的一號父親抵死抵制布爾什維克的二號父親,立場不同但在子一代和觀眾的注視里都是玩鬧,又喪又歡樂。片尾68年來了,捷克導演的素質(zhì)是能用憂傷化解生活的摧折
還記得那個段子么?俄國人把坦克開進布拉格的時候,布拉格的漂亮女人們都在大冷天穿著比基尼出來迎接俄國士兵,對他們說,“你們想看這樣的身體么?回莫斯科去吧,你們那兒也有!”
源自于生活,此片獻給那些一夜之間失去所有,唯獨剩下自己的人
與其說是以溫情的生活圖解政治,不如說是導演對于布拉格之春的懷戀,全片充滿著暖性的光輝,無懈可擊的佳作
18-3-2008 12:30pm ua taikoo
國恨家仇通過鄰里人家展示,少年的煩惱,成人的頹望共同組合成為“布拉格之春”。
“布爾什維克還能堅持一年,最多兩年”,誰知道一等就是二十一年,太恐怖了
甜蜜的永遠。什么都不能永恒,只有回憶。獻給一夜之間變得孤獨的人的電影。音樂很甜,生活很酸,調(diào)在一起百味雜陳。
銘記及表達的方式。說句不相干的話:戈爾巴喬夫某種程度上是罪惡的終結(jié)者,獲諾獎也理所當然。
很特別的民族,雖然政治上的苦難并不少,但是在電影中總有幽默感??v然時局動蕩,歡樂的時光總是短暫,但卻不會讓人過多地悲傷,反倒總是倔強而堅強。少年懵懂的愛情和父親的信仰都破滅了,可是看看被遺棄的小鳥,最后還是活得好好的,而好好活著就是最高深的智慧了……
開心的日子過一天算一天好么 畢竟陽光那么好 你那么美
捷克溫馨家庭版陽光燦爛的日子。。。巨變前部隊大院眾生相,意外地波瀾不驚~不同立場各樣人生頗為有趣,有著甜美的回憶摻雜著道不明的苦澀不安,以及躁動的青春~不過本來以為是部青春片,居然這么甜蜜家庭,還挺讓我意外的~
資料館2015.1.30.7pm 蘇聯(lián)大國沙文主義中斷了另一種社會主義探索,兩家人中其實更側(cè)重描繪的是共產(chǎn)黨軍人家庭,我傾向于本片看作對某種可能性喪失的嘆惜。其中本土或鄰國自己的工業(yè)探索(塑料杯、勺)在喜劇感之外也很動人。在后冷戰(zhàn)語境中易被當作對失敗者的審判,但它本身展現(xiàn)的豐富與質(zhì)感超出與此。
捷克人的幽默,捷克人的自嘲,當意識形態(tài)的矛盾逐漸消融時,春天也已經(jīng)走遠了....
深受納粹迫害的變成了法西斯,堅守共產(chǎn)理想的最后被“共產(chǎn)”,開始唯唯諾諾的終也得不到愛情,就像那些一泡進熱咖啡就軟掉化掉的塑料勺,空有期待。
生活氣息很強,對我這個不了解捷克歷史的人來說,政治只是它最淺顯的一面,我更喜歡拿它當作是一部“縮短版的《地下》”來看,它抒發(fā)的是導演對自己國家的愛,利用最普通的一面來展現(xiàn)一個特殊時代下小人物的面貌,他們是一個時代的符號,都要承受戰(zhàn)后留下的創(chuàng)傷,但只要保持希望,人消失,情還在。
平凡的人生,對生活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