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看婁燁誅心
我討厭藝術反映社會現(xiàn)實的論調。我喜歡誅心,所以我喜歡婁燁。婁燁的電影里經(jīng)常出現(xiàn)政治事件,比如《紫蝴蝶》里的抗戰(zhàn),還有《頤和園》里的2^6。一些單細胞生物罵婁燁嘩眾取寵,討好西方觀眾。他們不明白的是,婁燁只不過是在通過動蕩的政局來塑造人物內心的迷亂,就像生物系的學生用營養(yǎng)液培育單細胞生物一樣。我看了婁燁的三部電影?!短K州河》是關于夢幻,《頤和園》關于欲望,《紫蝴蝶》關于痛苦。其中,《紫蝴蝶》的敘事最為冷峻。婁燁用近乎殘酷的冷靜講了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他平靜地看著伊玲倒在血泊中,她的記憶像鬼影一樣糾纏著司徒;謝明像一塊木頭一樣倒下死去,周圍沒有一聲尖叫;司徒?jīng)_進舞會,在茍延殘喘的生命的最后一刻結果了辛夏和依丹,然后像條狗一樣被打死。在電影的最后,淞滬會戰(zhàn)和南京大屠殺的歷史鏡頭配合著30年代小資愛情的靡靡之音,讓貫穿全片的冷靜變成一種自殘的快感。在經(jīng)歷了整部電影的壓抑之后,這種辛辣的玩世不恭比任何悲憤的抒情更能發(fā)泄得淋漓盡致。
伊玲是一個極盡單純的小姑娘,用不著誅,她的心思大白于天下。這么一顆透明的心配上一張純凈的臉,讓她和她的蝴蝶變成了幸福的象征——這是婁燁的慣用手法,就像他的下一部電影中,頤和園是愛情的象征一樣。當她死去之后,她變成了所有人心里揮之不去的陰影。
辛夏是個更有趣的角色。在大部分篇幅中,她是一個冷酷的女殺手。即便在冤殺了伊玲之后,她的自責與贖罪也完全在她的控制之下。她隱藏得如此之深,以至于只有在她死后的倒敘中,她內心最脆弱的一面才展示出來——這是我喜歡的誅心。她用性愛來逃避恐懼,在嚴峻的現(xiàn)實面前,她內心深處也是那么茫然和脆弱。當她和謝明終于強打精神,去執(zhí)行“任務”時,觀眾已經(jīng)知道,他們的目的地是火車站,他們不會等到刺客,他們會冤殺一個美麗的女子,他們會因此鋌而走險,此行會拉開他們最終悲劇的大幕。在宏大的歷史面前,個人命運就像風暴中的扁舟一樣微不足道,但他們的痛苦卻又那么震懾人心。
2 ) 得不到你的愛情
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講,擁有光鮮美麗的外表總是會惹人羨慕的。哪怕是她在唱《得不到你的愛情》這么名字的歌時,她也會穿上鑲邊的旗袍,化濃烈的妝,站在聚燈光下,用何等惹人憐愛的姿態(tài)去唱——得不到你的愛情。把臺下的人羨慕得一塌糊涂。
但這只是我的想象。電影里的確有這首歌,一副橫空出世的氣派,很有點驚艷的效果。那是在劉燁和李冰冰,在自個兒的家里,靜靜地相擁而舞的時候,收音機里傳出來這么一首歌,在熱鬧騰騰的爵士樂器前倒吟出了這么一句歌詞:得不到你的愛情。
婁燁電影里的人為什么都這么克制——安安靜靜著的時候卻擴張出一種歇斯底里。爆發(fā)起來的話也是舒緩而優(yōu)柔,但還是會讓人措手不及。
電影是一個月前看的,因為隨便記錄了些零碎的語句,丟了可惜,所以現(xiàn)在便把它們整理成一篇?,F(xiàn)在來回想這部電影,最難忘的一段便是章子怡在那個日本人懷里跳舞時,聽到她方失敗的消息后的表情。我知道她在表達一種最為深重最為龐大的悲痛,在我的情緒稍微融進去一些的時候,她的悲痛開始旋轉,隨著她的舞步。然后我又被轉了出來。
得不到你的愛情——還是在放著這首歌。得到的只是無奈,和深深深深的悲痛。我想,這便是電影的主題。如果可能的話,或許這是大多數(shù)人的人生。像電影一開始章小姐那活生生的干裂了的嘴唇。
(《得不到你的愛情》,作詞:嚴寬;Singer:姚莉。)
3 ) 想象中的上海
婁燁編導的《紫蝴蝶》,絢麗而纏綿,作為10年精心準備的“東方傳奇",它將世紀末對上海的想像與改寫推到了新的境界。然而,在這種想像與改寫中也包含了諸種關系與難題一一關于歷史與歷史闡釋,自我與他者的定位,以及在這種二元身份定位過程中體現(xiàn)在主體身上的認識論局限與困境都似乎暗示了民族文化與世界文明可能遭遇到的種種問題。當相對弱勢的地區(qū)、國家文化遭遇一個強大的他者時,難道只能服從于“看與被看”的權力關系,樂此不疲地制造一個個“東方奇觀”嗎?
如同“五四”ー樣,為了與西方想像中值得唾棄的過去完全決裂,堅定的西化論者宣稱,上海將追隨以理性和秩序為特點的現(xiàn)代世界,努力做到脫胎換骨,即使不能夠進人第一世界,也會是一個與第三世界完全不同的“美麗新世界"。那么他們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壓抑歷史創(chuàng)傷,重新發(fā)現(xiàn)大上海的情欲與風情,抹平作為“異物”與“他者”的特殊秉性,將自己置身于普遍主義的話語之中(有趣的是,從西方立場來看,東方則永遠是充滿特殊性的“異物”)?!蹲虾穼ι虾5南胂衽c重構,正是基于這兩個方面,從截然相反的兩個方向開始(摩登的上海與革命的上海),最后達到了殊途同歸的現(xiàn)實效果——對置身于商品世界的當代中國城市的救贖,代表著對歷史創(chuàng)傷創(chuàng)造性轉化的召喚。一方面上海銘記住了侵略者的種種暴行:滿目的瘡痍、廢墟、戰(zhàn)火與游行抗議的人群。而另一方面則是,由有軌電車與總機電話網(wǎng)絡構成的現(xiàn)代空間。更為重要的是,兩個空間擦肩而過,卻不是同等對話,電車中的白領女士對游行人群的冷漠,及滿心期待著和他的情人的相見,無不暗示了情欲對歷史的吞噬與改寫,這就是《紫蝴蝶》的基調。上海的情欲像一棵含苞欲放的鮮花,等待著來人的發(fā)現(xiàn)與采摘。
關鍵的第二步則是在上海身上應用帶有全球化普遍主義意味的自我拯救策略。作為招蜂引蝶的花朵,上海成為了不同于中國的“異地”,在這里突破了單純的危機二元論調(革命與存亡),而成為來自世界各地的職業(yè)革命者、陰謀家、愛國者、叛徒、白領麗人和妓女們的冒險樂園。上海顯然已經(jīng)突破了戰(zhàn)爭中國的縮影地位,它的歷史經(jīng)驗被重新灌制包裝,然后運往全球,成為了具有普遍意義的全球危機的縮影。 而中國人民與他們的敵人日本侵略者也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整個世界通行的正邪善惡的角色扮演游戲中,日本特務頭目與他所藏身的那個陰暗小屋不正是與紐約、倫敦、莫斯科的野心家的秘密基地一樣嗎?總有一個妄圖破壞世界的陰謀家在國際都市、世界中心的陰暗角落窺視著我們的世界,而正義的使者則必須一舉擊破這個毫無疑問將嚴重危及世界的巨大陰謀。 當導演理直氣壯地向世界宣布我們和你們一樣時,殊不知這種將自身融入普遍主義的努力,卻恰恰暴露了特殊主義的本質,東方變得更加怪誕,這里不僅有黃土地、中國功夫與京劇,這里還有西方人熟悉的世界危機和英雄主義,有愛恨情仇,甚至還有美女革命家,這不啻于給了西方觀眾又一個驚喜,似乎印證了他們對東方根深蒂固的認識一奇異、混亂,充滿非理性的力量,但能夠也正在被西方改造,走向文明。
旅美學者徐賁曾經(jīng)引用莫定比的說法:“西方殖民者使得 第三世界人民在理解自己身份的時候,根本無法構建所需要的思想世界。這些思想世界早已由西方人按他們頭腦中的第三世界社會文化的樣式構建好了。"從《紫蝴蝶》的上海影像中看到,這種看似普遍主義的文化構建,恰恰透露出了它被規(guī)定的特殊主義的地位,是在“看”的期待中生成的“被看”的形象。不論它的創(chuàng)造者怎樣以美學抑或市場賣點為理由來解釋自己的初衷,但隱藏在這個簡單托辭之后的卻是一種以西方為本位的出發(fā)點,以東方他者作為最后指歸的意識形態(tài),在東方主體身上并沒有產生出強烈的排斥的傾向。 這不正印證了“(這種)以客觀普遍的知識話語面目出現(xiàn)的西方意識形態(tài)能 不斷產生和再產生與之相適應的殖民主體”這個認識嗎?
關于上海的身份想像,正是聚焦在在第三世界歷史資源的再認識與再闡釋上,聚焦在第三世界主體自身的身份定位和反思等一系列關鍵問題之上。 如果說第五代導演對中國的想像含有迎合全球化的最初努力一一以“特殊”來獲取“普遍”的認同一西洋鏡下中國的形象。 那么以《紫蝴蝶》為例的新的“中國”故事,則越來越失去了這些獨特價值,而融人到國際標準化、工業(yè)化的美學口味 之中一一以情欲作為普遍價值與歷史尺度。 在《紫蝴蝶》中被想像的上海,首先 暴露出的問題就是:上海到底是“我們”的還是“他們”的? 對這個問題的困惑也 正體現(xiàn)了后殖民問題在當代新的變化,即由薩義德西方對“東方”和“東方人”的 建構,到斯皮瓦克“屬下真能為自己說話嗎”的反問與尷尬。
4 ) 影像的尷尬——從營銷角度看《色戒》與《紫蝴蝶》
影像的尷尬
——從《紫蝴蝶》和《色戒》看電影的營銷傳播與藝術內涵
本文將著重探討內容相關的兩部電影——《紫蝴蝶》和《色戒》的影像及敘事風格,進而把這兩部電影的營銷成敗和它們的熒幕風格進行關聯(lián)分析,得出一些產業(yè)時代電影的營銷傳播與其藝術價值的相關結論。
關鍵詞: 營銷 整合 電影藝術 婁燁 作者論 第六代 焦慮
一 影像與營銷傳播
電影是一門藝術,它“需要顯示導演的內心,展示導演對世界的看法,然后再傳達給觀眾,”[1] 從黑白無聲片到德、法等國先鋒派,從蘇聯(lián)蒙太奇形式主義運動到法國新浪潮,從意大利新現(xiàn)實主義到德國及東歐國家電影的復興,電影一直作為藝術,并牢牢建立在一定哲學基礎上而存在,但在營銷時代,電影恐怕更是一種來料加工產品,以好萊塢為代表的商業(yè)電影的全球營銷方略獲得了極大成功,它擊敗了幾乎全世界的本土電影,也擊敗了幾乎所有與它的模式不同的藝術電影。好萊塢的霸業(yè)證明:電影成功運作的過程就是一個好的營銷傳播過程,它也必須盡一切可能擴大其影像的魅力和傳播效果。
對電影來說,如何分析觀眾,剖析觀眾心理,了解電影觀眾需要,這是整合營銷傳播的關鍵。迪斯尼、索尼、派拉蒙、20世紀??怂?、華納兄弟和環(huán)球這些大公司能取得成功,就取決于他們整合營銷理論的應用,做到“觀眾要看什么,看誰演,我就拍什么,請誰拍”,在電影制作、廣告策略、市場調研、宣傳炒作、公關活動、促銷手段等方面,進行統(tǒng)一有序的經(jīng)營運作,形成一種營銷傳播的整合力量,取得巨大營銷效果。
但是在這樣龐大的營銷洪流之中,電影作為藝術的成分究竟還有多少,而藝術的電影又該怎樣與這股營銷之流達成平衡。電影,究竟是一種營銷,還是一門藝術?
二《紫蝴蝶》與《色戒》 藝術與營銷
新生代藝術導演婁燁的《紫蝴蝶》與好萊塢大導演李安的《色戒》在無形中完成了一次歷史性的對話。
中國新銳導演(第六代導演)婁燁深受形式主義的影響,在《紫蝴蝶》中將“導演的個人風格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2] 但他幾乎無視觀眾、無視電影的傳播,在電影參展和公映期間幾乎不作任何媒體造勢宣傳,因而在戛納電影節(jié)敗北和國內遭冷場之后,大量媒體批評他“心中沒有觀眾,浪費了投資人的錢”。
而作為深受好萊塢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影響的導演李安,他幾乎知道電影如何吸引觀眾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知道怎樣在敘事、音樂、道具運用、影像風格等方面滿足觀眾需求,達到其電影營銷目的,它以往的電影《臥虎藏龍》、《斷背山》等都能證明這點,而新片《色戒》同樣如此。
《色戒》過億的票房和《紫蝴蝶》不足千萬的數(shù)字形成巨大反差。
而實際上,兩部電影幾乎描述了一個相同的事件——一個女人刺殺一個男人,而不幸的又與刺殺的對象產生了戀情。
極為相似的母題,(刺殺與戀情幾乎可以看作電影的一個母題)兩位導演在處理上有極大差異,直接導致在傳播效果上形成巨大反差。
根據(jù)勞特朋(1arterbom)教授提出的4CS營銷理論——客戶需求和欲望(consumer wants and needs)、成本(cost)、便利性 (convenience)和溝通(communication) 下面我們從幾個不同的電影角度來查看兩部電影在營銷上的成敗,查看《色戒》怎樣服從營銷的原則,而丟棄了藝術,《紫蝴蝶》怎樣放棄了營銷而維護了高貴的哲學思考和藝術。
1、李安成功的運用了“最后一分鐘營救”[3] 的懸念手法,主角王佳芝在刺殺前甚至不認識刺殺對象,她在同對象的一步步接觸中對其產生戀情,導致最后一刻將對象放走,讓“色”戰(zhàn)勝了一切,包括自己和組織成員的生命,這種懸念無疑加深觀眾對影片的印象,凸顯影片“色與戒”的主旨,滿足觀眾的需求和欲望。然而,從藝術角度來說,并非有懸念即成為好電影,懸念從本質上來說只是一個促銷手段,而不是藝術的目的。婁燁在《紫蝴蝶》中幾乎不作任何懸念,(懸念和吸引觀眾不是他的藝術目標)丁慧和日本人早在東北就有戀情,到最后大上海刺殺日本人伊藤,只是在心中留有舊情而已,這種平淡的處理方式讓婁燁的個人歷史觀得到抒發(fā),讓個人命運與歷史洪流的對照顯得更完美動人,讓他電影的藝術魅力光芒四射,然而,它遭到了市場的慘敗。因為婁燁的這種方式只重視“平靜的對待歷史”的嚴肅,而缺少李安“輕松的觀賞刺殺與戀情”的刺激,觀眾需要的是輕松,而不是嚴肅,需要的是把歷史當作一種玩物,而不是一個命題。
2、《色戒》多采用平視鏡頭、色彩溫暖明亮,幾乎像一個輕松的愛情片布局,(而這與中國真實的歷史情境顯然是背道而馳的)使得幾乎每一個看《色戒》的人都能獲得生理上的愉悅與觀影的樂趣,從而保證了影片的商業(yè)成功,羅德里哥-普里托的攝影技術堪稱一流,卻違背了攝影藝術的最高宗旨——“人們把歷史、信仰、態(tài)度、欲望、夢想銘刻在自己創(chuàng)造的影像當中”,[4] 《色戒》的影像不顧及真正的歷史,不顧及信仰與夢想、真實。只顧及——觀眾。婁燁與他的攝影師一同商討《紫蝴蝶》的影像,最終運用了大量的長鏡頭、深度曝光鏡頭和晃動鏡頭,近乎完美的展現(xiàn)了歷史的真實。車站槍戰(zhàn)那一段的晃動鏡頭和斯皮爾伯格的戰(zhàn)場搖晃鏡頭相媲美,真實再現(xiàn)了一個人面對突發(fā)的流血死亡事件和混亂人群中的感受,然而,它的結果沒有帶來觀眾對歷史真實的感受和反思,而是讓觀眾產生生理上的不適甚至作嘔。影片的整體色彩昏暗、模糊,場景混亂、具有歷史的景深感,這些一同造成了它市場的失敗。原因僅僅在于:它不能滿足觀眾的需求,它讓觀眾感到不快,不能和觀眾進行溝通,觀眾不喜歡昏暗,不喜歡無休止的混亂和朦朧,盡管這無可爭辯的再現(xiàn)了那段殘酷的歷史。
3、李安成功的運用好萊塢單線敘事的模式。簡單明快的單線敘事和明朗的影片故事框架是好萊塢一貫的傳統(tǒng),這也是它能占領世界電影市場的一個公開秘訣。李安混跡好萊塢多年,自然深知這一秘訣的使用?!渡洹窙]有過多的人物關系和復雜情節(jié),只圍繞著一個有著極大市場占有力的內核——“色情、槍殺”運行,單線的敘事具有很強的蠱惑力,因為它滿足了人們身上普遍的惰性——任何人,幾乎都有不動大腦快樂觀影的天性。《色戒》不需要人們動腦子,它只是灌輸給你一件事情,傳達給你兩小時的愉悅。(這同樣是電影營銷的秘訣)而《紫蝴蝶》穿插了多種事件情節(jié),包括女主角哥哥的被殺、伊藤被司徒的刺殺、女主角與謝明(馮遠征飾)的感情等等,而其中最重要的則是司徒(劉燁飾)下車時被錯認為聯(lián)絡對象而被卷入到更大的麻煩,這些情節(jié)幾乎不分主次,他們共同服務于一個內核——歷史與個人命運的關系。這種敘事升華了影片沉重的主題,但是帶來了觀眾無盡的疲憊感,它顯然無益于影片的市場效應,這種結構注定了影片狹小的傳播范圍與低迷的營銷業(yè)績。
4、李安在選用演員上做到了一次成功的電影營銷。啟用王力宏作為愛國青年的扮演者,無疑有助于吸引人們的眼球。因為王力宏的身份與行為和“愛國青年”這一角色實在是相去甚遠,當把王力宏在“康熙來了”節(jié)目中的表現(xiàn)與三十年代中國的愛國青年角色作一對比,幾乎所有的觀眾都會啞然失笑,這種笑容讓李安獲得巨大成功,因為觀眾愉快一笑的背后,是對這部影片的巨大市場肯定。群體永遠是感性的,他們不能用理智去思考,而更愿意獲得通俗的娛樂和享受,誰試圖給予他們理智,誰就將失敗,誰給了他們娛樂,誰就成功。電影要獲得營銷的成功,必須清楚這一常識。相反地,婁燁選用演員只為藝術,不為營銷,只為表現(xiàn),不為回報,章子怡和劉燁、馮遠征等人的出色表演無法把觀眾拉回影院,最終只能為表達婁燁個人的思想服務,
5、李安秉承格里菲斯創(chuàng)造的經(jīng)典剪切技術,[5] 讓《色戒》的剪輯完全順從事件和人物關系的發(fā)展來運行,給觀眾以輕松和愉悅?!蹲虾返募羟屑夹g在臺灣影評人焦雄屏看來是“有些問題的,”而實際上,它沒有任何問題,它只是想要深度表現(xiàn)人物內心,表現(xiàn)歷史,于是采用了蒙太奇般的形式主義剪輯方式,讓夢幻、想象、內心和現(xiàn)實平等的出現(xiàn),給人物以心理的縱深感,最后加入的那段丁慧和謝明做愛之后走上街頭的那一幕,有如神來之筆,以“莊生曉夢迷蝴蝶”的方式再現(xiàn)了“紫蝴蝶”的主題,再現(xiàn)對蝴蝶一樣的歷史中人物生命的認識?!渡洹泛汀蹲虾返募糨嫴环指呦拢鼈兊牟煌绞街皇撬囆g上的不同分支,但各自造成的營銷效果是有很大差異的?!渡洹酚^影后人們幾乎不對其剪切作出評價,(受眾的默認有時候是最好的接受)而《紫蝴蝶》遭到對其剪切的廣泛指責,認為它剪切太高深,讓人無法讀懂。如果一部電影讓觀眾無法理解或難以理解,那么它的市場占有力必大打折扣。。
6、兩片所要凸顯的主題存在著重大差異。一份好萊塢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帶有懸念色彩的輕松刺激型影片的觀眾滿意度在百分之六十以上,高于所有其他類型影片,李安在《色戒》中所做的只是給低俗的“色情——槍殺”主題套上一個高雅的外殼。(改編張愛玲的同名小說)這種行為和給造價低廉的可樂裝上漂亮瓶子叫賣毫無差異。但這恰恰是抓住了電影行銷的要害,當電影作為一種產品時,它不需要有多大的內涵,也不需要有多大的意義,電影作為一種產品的地位是很大眾也是很低下的,而作為一種藝術它卻是曲高和寡。無數(shù)人懷疑自己文化水平不夠,看不懂《紫蝴蝶》,事實上正是如此,婁燁的主題直接探討人物在歷史中的命運,它以平常人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中為素材,以人物最后全部死亡為結尾,前后的黑白采樣資料給影片加上無比沉重的主題,這樣一個高度哲學的問題,一個屬于精英階層的問題,要讓它通過營銷手段得到市場認可幾乎是不可能的,影片的一切注定了婁燁市場的失敗。
三 蝴蝶飛不過滄海? 藝術敗于營銷?
婁燁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了這樣一段話:“大家對于《紫蝴蝶》會有各種各樣的評論,但我自己還算比較滿意。我認為電影的風格應該是自由呈現(xiàn)的。我們不排斥有類型電影的存在,當然也不能全是類型電影而忽略了主流電影。而我的電影只是眾多類型的一種。我從來不奢求(自己的電影)會給別人帶來多么大的影響,我只不過是為這個多樣化的電影業(yè)做了一個多樣化的貢獻而已?!?br>
這是一個新生代藝術電影人的自白,與強大的好萊塢霸頭李安的全球行銷戰(zhàn)略形成鮮明對照。從傳播角度來講,婁燁所代表的藝術導演幾乎不能被這個行銷時代所包容,“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6] 的境界無法在娛樂至上的影像世界里獲得生存,婁燁精深的哲學思考和強大的歷史意識讓位于李安的整合營銷傳播,大陸電影人對本國歷史和現(xiàn)實命運的探索敗于好萊塢的“色情、槍殺”套路。這里面有兩位導演個人的因素,有中美國家間的差異,也有不同的電影產業(yè)運營的原因,然而對中國藝術電影而言,他們又何去何從?
問題癥結——作者論:Author Theory
現(xiàn)代繁雜的世界讓人們更加沉入內心,表達自我,弗朗索瓦·特呂弗在《法國電影的一些傾向》首倡“作者論”,提出影片的真正作者應該是導演而非編劇,在一系列作品中堅持題材和風格的一貫特征的導演,即是自己作品的作者。這一觀念得到了《電影手冊》編輯部的支持,并且引發(fā)了在制片人大權獨攬的好萊塢一些美國電影導演可否稱為作者的爭論。[7]作者論對個性的強調迎合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西方電影個人化創(chuàng)作思潮和自我表達的需要,成為法國新浪潮電影和西方現(xiàn)代派電影興起的理論依據(jù)之一。而眾所周知,現(xiàn)代派電影在營銷上同樣是失敗的一群,這股在四十年前西方流行的藝術潮流,卻不幸(也是歷史的必然)的興起于中國當代,當下國內的電影批評,(從80年代開始,出現(xiàn)大量分析評論中國電影導演的專題性的研究論文集或專著,首開先河的是《論成蔭》一書的出版。)“北飄”們的創(chuàng)作(幾乎都受其影響。我們從安德烈·巴贊給予其“美學上的個人崇拜”的稱呼可以直接感受到作者論影響下藝術創(chuàng)作的偏頗性,對當時的歐洲社會來說,這種創(chuàng)作論已屬超前,對當下中國而言,它更是有如天外飛虹般的燦爛與遙不可及。
1957年,特呂弗在《電影手冊》上談到“明天的電影”問題: “在我看來,明天的電影較之小說更具有個性,如同一種信仰或一本日記那樣,是屬于個人和自傳性的。年輕的電影創(chuàng)作者們將經(jīng)第一人稱來表現(xiàn)自己和向我們敘述他們所經(jīng)歷的事情……”[8]顯而易見,這與電影的傳播學意義和營銷價值完全背道而馳?!懊魈斓碾娪啊睅缀蹙偷韧谕耆铝o需傳播的電影。
中國學者王寧卻另有一番言論:“后現(xiàn)代主義藝術本身是十分復雜的,就其實驗性、激進性、解構性、表演性等特征看,它確實在反傳統(tǒng)方面比現(xiàn)代主義有過之無不及;但就它的另一面而言,也就是其通俗性、商業(yè)性、平民性、模仿性等特征而言,它又在許多方面與傳統(tǒng)相通或被視為某種形式的返回傳統(tǒng)。”[9]
西方后現(xiàn)代電影藝術已經(jīng)從“通俗性、商業(yè)性、平民性、”各方面做出努力,在破碎和個人化隱喻的語境中返回大眾,重歸傳統(tǒng),最重要的方法是利用邊緣人及其精神狀態(tài)而編織新奇怪異的故事。由此獲得藝術與商業(yè)性的完美結合?!短焐鷼⑷丝瘛罚▕W里弗·斯通)、《發(fā)條橙子》(庫布里克)、《我的母親》(阿爾莫多瓦)、《低俗小說》(塔倫蒂諾)、《羅拉快跑》(湯姆·泰克沃)等電影就是此類典范,幻想、恐怖、血腥、暴力、粗話、同性戀等成為了電影敘事不可或缺的元素,而這些嶄新的信息傳播又給這些電影帶來了無數(shù)的受眾。它們非常流行,同時也被歸于藝術電影的殿堂。
而婁燁的《蘇州河》、《紫蝴蝶》等電影還秉承著《廣島之戀》、《四百擊》的傳統(tǒng),在作者論極度分化和復雜的今天,繼續(xù)著單一的作者論步伐,繼續(xù)維持著電影的藝術性、原創(chuàng)性,而不像新好萊塢(李安)那樣,吸取了法國作者論中對電影原創(chuàng)性和藝術性的追求,將它注入到美國的主流電影當中,盡力在傳統(tǒng)與先鋒之間進行調和,盡力縮短作者與大眾之間的距離。
我們佩服婁燁先生偉大的藝術精神的同時,也為此感到惋惜。也希望電影創(chuàng)作者能重新審視作者、審視大眾、審視電影市場。
焦慮
美國文學理論家哈羅德·布魯姆指出:“后代的詩人在面對詩歌史上幾乎不可懷疑的經(jīng)典大師與文本即“父親”時,便不能自抑地在受到“父親”恩惠的同時也“產生一種負債之焦慮” ,并在這種焦慮下從事一種弗洛伊德意義(俄狄浦斯和拉伊俄斯情結)上的誤讀式創(chuàng)作”。[10]婁燁的“第六代”人也將面臨這樣的問題。因為以“第五代”為代表的電影創(chuàng)作群體,他們在中國電影美學和提高中國電影在國際上的地位都功勛顯赫,而對于電影學院80年代中后期畢業(yè)的學生(“第六代”)來說將無形中就承擔這種“焦慮”。
張元[11]這樣說:“寓言故事是第五代的主體,他們能把歷史寫成寓言很不簡單,而且那么精彩地去敘述。然而對我來說,我只有客觀,客觀對我太重要了,我每天都在注意身邊的事,稍遠一點我就看不到了?!倍@種客觀的藝術精神幾乎成為對第六代導演藝術個體性的指認。
“第五代是集體啟蒙敘事,第六代是個人自由敘事。”[12]個人自由敘事——個體性的凸現(xiàn)和創(chuàng)作的焦慮讓婁燁等人無法看清市場,客觀的敘述和細微的觀察無法愉悅國內的影民,他們不像第五代那樣輕松的掌控題材與市場, “第五代的‘文化感’牌鄉(xiāng)土寓言已成為中國電影的重負。屢屢獲獎更加重了包袱,使國人難以弄清究竟如何拍電影”。[13] 復雜的時代讓新生導演無法判斷大眾的文化取向,在尚未找到國內受眾最佳切入點的婁燁面前,廣大觀眾自然離開,走向馳騁于好萊塢的李安先生。
于是打破焦慮意識,對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進行再追尋,對當下中國大眾文化再了解,將成為中國藝術電影必須經(jīng)過的發(fā)展道路。
四 藝術家不愿傳播 而歷史在無形的整合營銷
歷史的走向往往不以人的意志轉移,但宿命的歷史有時又會帶給人們喜慶的結局。
婁燁1993年的《周末情人》獲1996年第45屆德國曼海姆海德堡國際電影節(jié)“法斯賓德最佳導演獎”, 2000年的《蘇州河》獲得2000年第29屆荷蘭鹿特丹國際電影節(jié)大獎(金虎獎)和第15屆法國巴黎國際電影節(jié)最佳影片、最佳女演員獎。2006的《頤和園》獲韓國釜山電影節(jié)的青年導演計劃的劇本獎。
這些記錄表明:新生的藝術導演雖然不了解國內市場,不能愉悅國內觀眾,不會對電影進行產業(yè)化營銷,不能在國內盈利拍片,但他們沖破羅網(wǎng)走向國際電影節(jié)卻開創(chuàng)了另外一種整合營銷方式,這種整合模式不在國內表演,而在國際身份認同,不在大眾市場,而在藝術高層,不在產業(yè)回報,而在文明傳播。
李安的有形的整合營銷在于獲取票房,贏得市場,而婁燁等人無形的整合傳播卻在于改變弱勢的當代中國文化,取得本民族的現(xiàn)代國際地位,傳達民族自尊和精神。
歷史往往會開某種玩笑,它會讓一些人承擔重任,忍受痛苦,而取得世界的平衡與穩(wěn)定,婁燁等人“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的態(tài)度和國際性的影像傳達讓他們承擔了這些重任,他們讓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傳播比前輩任何人都走得更遠,意義更深。
法國影評人米歇爾在評論《小武》的文章《另一種視線中的小偷》中說:“想來尋找異國情調的西方游客最好趁早離開:這里沒有東方的絲綢,沒有嬌艷的小妾,也沒有毛澤東時代的紅色海洋——這里沒有打著揭露的幌子來乘機展覽那些動人誘餌的任何東西”。藝術家們不會拿中國虛幻的美麗形象來充當產品,而把當下的現(xiàn)實,當下本民族的心理和思考表達給全世界,最終促使本國文化的世界性傳播。
有人曾經(jīng)問王小帥:“你們既然拍片不賺錢,為什么不能先去拍商業(yè)電影賺錢之后再來拍藝術電影呢?”王小帥回答:“我害怕我拍了商業(yè)電影后,你們再也不來看我的電影了?!边@清楚的表明,《紫蝴蝶》、《蘇州河》、《十七歲的單車》、《媽媽》的作者們,不是不懂《色戒》那樣的營銷,而是不愿營銷,他們不愿讓營銷的技巧占據(jù)藝術的空間,而損害文化的真正內涵,他們更愿意自覺的表達,自由的思考,讓歷史在無形中完成最高意義上的整合營銷傳播——世界文明的共存與融合,世界心理的認同和理解。
參考資料:
Louis Giannetti 《Understanding Movies》Tenth Edition
程青松 《蝴蝶飛不過滄?!? 網(wǎng)文
導演婁燁 訪談錄
程青松 黃鷗 著《我的攝影機不撒謊》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2002年出版
羅伯特·休斯 《新藝術的震撼》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1997年版
游飛、蔡衛(wèi):《世界電影理論思潮》,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002出版
臺灣著名影評人焦雄屏 訪談錄
(美)唐·E.舒爾茨、斯坦利·I.坦納鮑姆、羅伯特·F.勞特伯恩 《整合營銷溝通》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于麗 《電影市場營銷》 中國電影出版社 2006年版
--------------------------------------------------------------------------------
[1] 語出導演婁燁
[2] 語出臺灣著名影評人焦雄屏
[3] 美國電影大師格里菲斯創(chuàng)造的一種經(jīng)典電影模式,以最后一刻懸念揭底的方式吸引觀眾。具體場景參照其影片《一個國家的誕生》
[4] 語出澳大利亞藝術批評家羅伯特·休斯 《新藝術的震撼》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1997年版
[5] 經(jīng)典剪切指一種增強戲劇性和情感的剪切方式,它不特別注重寫實,也不會偏向抒發(fā)內心世界。
[6] 見《道德經(jīng)》第五章
[7] 這次爭論反而大大提高了美國電影和一些導演如阿爾弗雷德·希區(qū)柯克、奧托·普萊明格、霍華德·霍克斯的地位。
[8]游飛、蔡衛(wèi):《世界電影理論思潮》,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002版 ,第217頁。
[9]王寧:《傳統(tǒng)、現(xiàn)代和后現(xiàn)代芻議》,載于《書法研究》1993年第五期。
[10] 見《影響的焦慮》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6年版
[11] 第六代導演代表人物,作品有《兒子》 《回家過年》 《媽媽》等
[12] 楊遠嬰《百年六代影像中國——關于中國電影導演的代際譜系研尋》 人大復印資料
[13] 北京電影學院85級全體著《中國電影的后黃土地現(xiàn)象》
5 ) 《紫蝴蝶》的一些細節(jié)
看完后一直時不時想起,陽光燦爛的時候,就想一頭扎進這部電影里的藍灰色調,下大雨風聲呼呼作響的時候,也會突然想起里面兩方打斗時的瓢潑大雨和伊丹辛夏走在曖昧迷離的雨后街道。這也是我短時間內重看婁燁的電影次數(shù)最多的一部,但第一次看的時候,還差點看不下去,看完暈暈乎乎的想理順情節(jié),才發(fā)現(xiàn)從情節(jié)來說,是個簡單的故事,只是到下一次看時,就已經(jīng)徹底迷上了,翻來覆去的著迷幾個場景。
搜了不少當時拍攝的新聞和幕后細節(jié),加上些自己的感受,發(fā)到這里歸總一下來“走”出這部電影吧。
1. 伊丹和辛夏重逢后約會,沒有場景的展現(xiàn),拍的是約會后的告別,辛夏什么都沒說告別后,伊丹久久的看著她走開(這里背景中的伊丹是虛化的,真妙),但辛夏走著走著像狠了下心來沖回去找他,發(fā)現(xiàn)他時鏡頭是猛的一轉從回頭找尋的辛夏轉向背靠在街邊墻上打算抽煙的伊丹,伊丹驚訝地把口中的煙拿下,看著辛夏,又皺了皺眉。這場戲我看的時候真像在寒冷中被披了件厚外套,太細膩了。后來搜到新聞看到章子怡提到了這場戲,這種喜歡場景的巧合讓一個影迷太心醉啦。
資料鏈接:http://ent.163.com/edit/021113/021113_141132.html
2.重看電影時注意到兩人第一次告別的時候,虛化的背景就交代了他們之間的隔閡。
3.伊丹的白色西裝外套在東北的時候就是起球的,后來回到上海最初還是穿的那件,甚至在背后都破了個小小的洞,頭發(fā)也還是沒怎么打理的樣子,但交接完工作正式成為負責人之后就再也不見那件衣服了,從此都是筆挺的西裝和一絲不茍的頭發(fā)。
4.我特別喜歡這部電影里的聲音。街道人群中鬧哄哄的背景聲,鞋子踏在閣樓地板上清脆又沉重的步調,兩人在黑暗中沉默然后遠處傳來的類似戲曲的婉轉,在大雨中的《得不到的愛情》,伊丹帶點口音的中文喊那聲“辛夏”,還有那首日語歌,像是遙遠處的遠方人在心疼地和你說現(xiàn)在將會發(fā)生的故事(這首歌在伊丹東北離別收拾行李時就出現(xiàn)了),但最愛的,還是沉默,最奇怪的就在這里了,為什么他們沉默,我還是感覺到他們在說話?
5.婁燁鏡頭下的演員都非常有魅力。飾演伊丹的仲村亨,我第一次看時竟沒有意識到開頭出現(xiàn)的他和后來是同一個人,開頭是小心翼翼,單純拘謹?shù)闹斏鳎髞硪讶蛔兂墒菑碗s深邃的警惕。看完《紫蝴蝶》后我又去翻看了他的其他作品,就算是差不多同時期拍的《黑革》,飾演的人物也有類似的難以作出選擇的處境,深情和心狠并行,都沒覺得他有在《紫蝴蝶》那般迷人。
飾演辛夏的章子怡更不用說, 開頭臉上一直是無表情,但總能感受到她沉默下的糾結和壓抑,適時的釋放是在面對離別時的哭泣(也是壓抑的)。
還有一些新聞截圖,電影拍攝真是個美妙的創(chuàng)作過程,還有婁燁拍電影的態(tài)度真是始終如一。
資料來源://yule.sohu.com/43/82/article211348243.shtml
資料來源:http://www.cctv.com/movie/china_film/2003-07-28/2582.shtml
資料來源:http://www.cctv.com/news/entertainment/20020821/47.html
我想看電影是要和自身狀態(tài)連結在一起的事情,就像人們常說的同一本書不同的年齡看會有不同的感受,如此特殊的一年,把婁燁的幾部電影補齊,又接連重看了幾部,對我來說,觀影體驗有時是享受、沉迷,陶醉,但更多的是陪伴和自省。他電影里的氛圍總是能夠環(huán)繞在我身邊,甚至于在看完之后, 還會讓我時不時想起,不過一直以來,電影對我來說還是一個直觀感受,所以我也總是看完寫寫短評就罷了,但電影比起文學小說來有意思的一處,就是個綜合藝術, 是team work, 融合了許多人共同的努力,婁燁電影的魅力,是再加上了導演個人強烈的風格,他的才華,也讓更多有才華的其他領域的人和他合作,這也是開始對他的電影細節(jié)和幕后感興趣的原因之一。
類似題材的由鞏俐主演《蘭心大劇院》已經(jīng)拍完了,很期待會是什么樣子的,當年《紫蝴蝶》是在03年上映,《蘭心》會在今年上映嗎?
6 ) 伊丹對辛夏說了什么
從沒有哪部影片像《紫蝴蝶》一樣給我如此陰郁沉重之感。它是個悲劇,但決不是讓人鼻子發(fā)酸、熱淚盈眶的那種,它揪著你的心,慢慢地把悲涼與無望從你的眼睛、你的耳朵塞進你的身體,浸入你的骨髓,讓你喘不過氣,讓你覺得自己正在沉入永恒的虛無黑暗之地。那種藍綠色調的畫面、晃動的甚至讓人有些眩暈的鏡頭、永遠下雨的城市、若有若無的極具宿命感的音樂把影片所描寫的時代渲染成一個危險的漩渦,吞噬著每一個滑落到它口中的人們——無論是為著民族大義的斗士還是明哲保身的小民。
影片最后,辛夏和伊丹相擁而舞,伊丹在辛夏耳畔輕輕說出殘酷的事實。
關于伊丹說的話,網(wǎng)上公開版本配的字幕是:
“山本不能來了,他死了。你們的任務完成了。
謝明也不能來了,他也死了。我的任務也完成了。
我們可以安全地回東京了。
我們贏了,辛夏?!?br>
然而,仔細辨別之后可以發(fā)現(xiàn),伊丹實際說的是:
“山本不會來了,他走了。他已經(jīng)安全地回去了。
謝明也不能來了,他已經(jīng)死了。我們的行動成功了。
你們的任務已經(jīng)不可能完成。
我們贏了,辛夏?!?br>
顯然,網(wǎng)上公開版本為了審查或其他原因精心配上了與臺詞不符的字幕以混淆視聽,卻百密一疏沒有更改演員的配音。興許是認為聲音比較模糊沒必要重新配音。不管怎樣,憑著這一點點蛛絲馬跡,看客們還是艱難而幸運地尋到了導演最初設計的情節(jié)走向。而這個消解了使命、消解了愛情、消解了辛夏所有生存寄托和奮斗目標的結局,才與她眼神中流露出的震驚、恐懼與痛苦相吻合,才與前面劇情的若干伏筆相呼應,才更符合這個冰冷的故事從一開始就預示著的人物命運。這才是歷史和生活的本來面目吧。
與這部片子結緣是2006年,那時還是DVD店遍布大街小巷的年代。從一摞摞的碟片中翻到這張時,被包裝封面上章子怡舉槍怒目而視的海報吸引。發(fā)覺是中日諜戰(zhàn)題材,演員表上還有當時比較喜歡的仲村亨,便買了下來。原以為是部商業(yè)電影,看過之后才知道是一部導演個人風格濃郁的文藝片。也是因為這部片子,第一次知道了導演婁燁。在頌歌與神劇充斥屏幕的今天,回過頭再看,《紫蝴蝶》這樣的題材、情節(jié)和主旨,顯得多么可貴。
時間漫漫無期,時代和外界的力量又常常過于強大,個體生命短暫如蟪蛄和朝菌。好在總有些罅隙,讓微光透進。能看見過這些微光,總是幸運的。
7 ) 看片日記之婁燁
醒來的時候,一腦門都是姚莉的我得不到你的愛情。這幾日看片,以紫蝴蝶最上乘。婁燁一旦不過度沉溺于影像,就非常厲害,甩李安幾條街。李安無論拍什么,都太完滿,太像大片,太政治正確。李安缺乏殘缺的勇氣,有種面面俱到的正確。紫蝴蝶堪稱婁燁的巔峰之作,也是華語電影的不世出。
蘇州河的敘事太聒噪了,同理推拿也一副不可自拔目中無人??赡芪冶容^強調故事,一本電影首先要牌好,腳本好,再要打得好,拍得好,一方面?zhèn)€人風格囂張,一方面冷靜克制,兩者平衡才正中靶心。紫蝴蝶把沉默或者說無聲刻畫得很帶感。其實生活中哪來這么多語言?那都是臺詞。有幾個人吃飽了說臺詞?
一切趨向于真實的電影都是好電影。它不是為了戲劇而營造戲。生活不缺乏戲劇感,不缺乏一扭頭的荒誕。壞的電影對此視而不見,還要油頭粉面地破壞,用一種虛假的結構來營銷自己。紫蝴蝶的眼線是電話線路,幾組不相干的人像電話線路一樣被扭結在一起,他們的碰撞發(fā)出刺耳難忍的聲響。悲劇感被建立起來了。
2015
8 ) 紫蝴蝶之二——與歷史無關,與政治無關
關于“第六代”有一個現(xiàn)象值得注意:他們的作品題材似乎總是能和“底層”、“邊緣”、“非主流”、“地下”、“另類”這樣的詞語關聯(lián)起來。其實,并不是中國導演刻意選擇了“邊緣”與“另類”,而是在一個集體主義的社會中,任何“個體”都必然淪為“邊緣人”。于是,在“個體情感”的理解缺位(如“之一”所述)之后,“主流媒體”只能捉襟見肘地從“現(xiàn)實主義”、“麻木看客”、甚至“仁愛”這樣陳舊的資源中勉強尋找解讀電影的可能性。國外獲獎曾經(jīng)可以(在“主流媒體”那里)成為中國電影品質的證明(想想當年的《紅高粱》,或者品味一下“賈樟柯是前衛(wèi)的”這樣的論斷),但是在觀影智商屢遭電影羞辱之后,惱羞成怒的“主流媒體”終于摒棄了這個在他們知識體系中唯一稍微靠譜的評價標準。于是我們看到,對于“第六代”作品,“主流媒體”總是干巴巴地使用著“雖然…但是…”句型。在“雖然”后面,他們心虛地寫上一些“同情勞苦大眾”、“敢于觸及部分現(xiàn)實”、“有一定現(xiàn)實意義”之類不痛不癢的廢話;在“但是”后面,他們則暢快淋漓地堆砌起“太偏激”、“專拍中國社會陰暗面”、“以獲獎為目的,討好外國人”之類的指控。
當“主流媒體”試圖評說婁燁時,情況就變得更加糟糕。因為“主流媒體”驚奇地發(fā)現(xiàn),在婁燁的電影里,他們甚至看不到“同情底層人民”這樣的內容,滿眼看到的只是神經(jīng)質的主人公自作自受地經(jīng)歷一些倒霉事。對于這樣的電影,除了說“故作深沉”、“裝B”,他們還能想到什么呢?
——然而這正是婁燁和賈樟柯王小帥的不同之處。在我看來,當賈樟柯等人以不否認的態(tài)度放任評論界賦予他們越來越多的社會意義時,只有婁燁始終坦誠地執(zhí)著于“為內心而創(chuàng)作”。在婁燁的電影中,所有的“歷史的”、“政治的”或者“客觀的”外部環(huán)境,都不過是主人公內心世界的外延,它們會以何種面貌出現(xiàn),無一不以“契合于主人公內心情感”為原則——就好像車站上驚狂的人流恰如其分地傳遞了《紫蝴蝶》的狂亂,而天安門前燃燒的火焰,也不過是余紅內心情感的恣意蔓延。婁燁的電影總是情感鮮活,充滿張力,(正如有評論所言)“追求生存還原,自覺擯棄民族和個人神話,掙脫歷史文化的挾裹,將人從重重符號中釋放出來,裸露生命的真實狀態(tài)”。婁燁試圖把握某些共同情感,從而構建起一種純粹的藝術,這條道路是否可行另當別論,可是導演的這種態(tài)度始終是值得尊重的(更何況婁導在《頤和園》中做得確實不賴)。
從這個角度看,在《蘇州河》、《紫蝴蝶》、《頤和園》三部電影里,我把《蘇州河》放在最末位?!短K州河》為婁燁贏得了“中國的王家衛(wèi)”、“中國的《兩生花》”的稱謂,可這樣的話似乎算不上什么贊譽,倒是把婁燁形容得像從打口磁帶上扒吉他譜的二流樂手?!短K州河》的確算得上是婁燁的突破之作,不過這個突破并不說明婁燁的電影達到了新的藝術高度,而只是表明婁燁基本具備了拍攝藝術電影的能力。在這部電影里,導演試圖將蘇州河塑造成《墮落天使》式的電影場景,可是鏡頭下的蘇州河卻處處透露出中國式古板。《蘇州河》的人物與場景在氣質上是脫節(jié)的,骯臟的蘇州河并不能渲染出主角的內心氣質,蘇州河邊的粗陋酒吧和帶香草葉的伏特加同樣也不能。
對婁燁來說,從《蘇州河》到《紫蝴蝶》,可以看作從尋找主題到尋找表達方式的過程。《蘇州河》在敘事技巧上大做文章,實際上卻確立了婁燁電影描繪個人內心情緒的主題(而婁燁通過《紫蝴蝶》、《頤和園》很快向大家證明,他所描繪的情感比王家衛(wèi)更加深沉,熱烈和貼近生命本源);《紫蝴蝶》擁有一個內容可以很豐富的故事,可其真正意義卻在于它確立了婁燁的電影美學,亦即將內心情感外化至外部場景,使情感刻畫手段遠遠超出演員肢體語言和表情的范疇。在《紫蝴蝶》的末尾,導演出人意料地回到故事起點,巧妙地將幾個原本毫不相干的主角聚集在同一時空,讓他們奔向各自的命運;緊接著,導演充滿自信地剪接了一段長達三分鐘的抗戰(zhàn)時期影像資料作為結尾。這段充滿毀滅、死亡、崩塌與殘暴的影像原本只是客觀的歷史記錄,可是放在特殊的位置,就完美地成為了女主角內心曲扭、撕裂和痛苦的視覺化描述。在這個鏡頭里,情感與畫面是如此的統(tǒng)一,甚至使得這段影像作為歷史資料的原本面貌遭到了極大的削弱。在《紫蝴蝶》里,婁燁沒有考慮愛情,沒有考慮背叛,也沒有考慮愛國主義,他考慮的,只有狂亂與迷離本身。
作為一位個人風格強烈的導演,婁燁卻屢屢在自己的電影中涉及重大歷史事件和敏感政治話題。在我看來,這樣的做法并不是很多人所謂的“討好外國人”、“賺取眼球”(婁燁并不需要這種層次的關注),而是婁燁對自己理念的堅持——即使是大寫的,加粗的符號,依然無法掩蓋個體生命的真實狀態(tài)。
婁燁的電影,與歷史無關,與政治無關。
+56th金棕櫚提名;4;車站那場戲太絕了;時代洪流是一個巨大的迷宮,我們甚至不知身在其中,沒有尋找出口,得不到的愛情,虛妄別扭的性,這里一片混亂,大雨如注,我們都是這場滂沱大雨里的一只紫蝴蝶,不知道為什么卻在拼命扇動翅膀;
意料之外的喜歡!婁燁對傳統(tǒng)意義上的抗戰(zhàn)題材并不感興趣,只是如同在夏日宮殿里一般癡迷拍攝宏大抵抗運動的歷史背景下的男男女女。不信看電車旁走過的抗日救國的學生隊伍,婁燁的音樂或多或少憐憫而溫柔。救國宏愿和答不上來的戰(zhàn)斗目的,沉浮在歷史洪流里個體依偎在一起。多情的話語不重要,年輕的性命不重要,犧牲不重要,重逢不重要,甚至作為國家機器和革命斗士最后也顯得不重要。人人如一張白紙,等著血來染凈,然后打濕在1937年上海的雨中。徒勞的雨,失敗的雨。
看完后就再沒想起來這部電影說的是什么......
章子怡合作過的著名華人導演還挺多:張藝謀→1999年《我的父親母親》、2002年《英雄》、2004年《十面埋伏》,李安→2000年《臥虎藏龍》,徐克→2001年《蜀山傳》,婁燁→2003年《紫蝴蝶》,王家衛(wèi)→2004年《2046》、2013年《一代宗師》,馮小剛→2006年《夜宴》,陳凱歌→2008年《梅蘭芳》,顧長衛(wèi)→2011年《最愛》,吳宇森→2014/2015年《太平輪(上/下)》…… & 婁燁與劉燁,兩燁難得合作。
1.繼[蘇州河]中的現(xiàn)代魔都市井描摹后,婁燁意圖勾勒出一個風云動蕩的歷史時期中的上海。2.一部浸泡在凄清幽邃的冰藍色之中的電影,恍若一場遙遠而浪漫的迷夢,但卻極少有歡樂時刻,壓抑、隔膜與憂愁隨國仇家恨一道滲入了骨髓。3.導演嘗試以個人情感與欲望來一定程度上消解國家、民族、革命的宏大敘事,但卻只成功了一半,主要原因是對丁慧的情感與欲望并未作足夠刻畫,倒是另一條情感線更有力道。4.以結尾的閃回來揭曉懸念,確乎比較大膽的處理,于是,我們看到,不同世界的人是如何因偶然的錯誤而相互牽連,進而毀滅了對方的人生。5.以經(jīng)典老歌《得不到的愛情》作為主題曲,并作為片尾的3分鐘抗日戰(zhàn)爭黑白記錄影像的配樂,更為明晰地將兒女情長、個人命運與國家民族危機并置,進而引起觀者的進一步追思。(8.5/10)
不差。玩文藝范婁公子還是差王家衛(wèi)一個檔次,兩人都這么求畫面,還喜歡夜晚和雨。好在婁燁找到了自己的赤裸裸還原現(xiàn)實的方式,代表就是 花 。另:婁公子成功的一半是他的搭檔:攝影師,配樂師,尤其是剪輯師。
8.9;almost his best
3.5?!爸辽倌氵€活著,我們還在一起戰(zhàn)斗?!薄拔覀?yōu)槭裁匆獞?zhàn)斗?”顯然不夠好,但置于華語/題材維度,說《紫蝴蝶》和《鬼子來了》一樣先進不為過。人本就是婁燁的魂。
婁燁的色戒,攝影加上幾個長鏡頭挺好啊。最后的床戲雖然晚得有點于事無補的樣子,但這樣交代始末我還是買賬的。關鍵婁燁拍這種悶騷的感情太拿手了啊,并且拍哪哪下雨。=___=。
媽的我煩了哈!!這個片子我可記得加了兩遍了!還想咋的,我一次比一次評分滴?。?/p>
1,濕電影代表作從周末情人一直濕到春晚2,床戲猛烈一點,色戒就不用出來混了 導演忍了兩個小時,終于讓章子怡動了兩下觀眾表示很失落
原名《無辜份子》
很難不愛婁燁的電影里那種詩意的瘋狂。不論背景是什么,主題怎么也逃不過小人物的愛恨情仇。又不同于賈樟柯等第六代導演一直在為小人物尋找一種普世價值,婁燁電影在追求的更是一種于獨立微小個體的關懷。章子怡很有鏡頭感,但始終缺了點婁燁電影的氣質。開頭火車過站和片尾的床戲美到催人淚下。
辛夏每次和伊丹告別,都輕輕喚一聲,明天見。哪知道再見時,已經(jīng)沒有了明天;謝明每次和丁慧分別,都小心囑咐一句,好運氣。怎知道從加入組織之日起,賭的就不再是運氣。這破碎的山河,每個人都流離失所。日本女人攥住不放的手、司徒錯拿的外套、依玲坐過的電車,都如那夜瓢潑大雨里的音符,不知所蹤。
分太低了,婁燁的最大成本制作相對應該也是他綜合藝術價值最高的一部而風格還那么個人,對那個時代的還原極為精準達到了這類影片的最佳。大銀幕的手持虛焦雨夜特寫也放大了那種氣氛,愛不能性很別扭突然的暴力,兩段連接兩位女演員的長鏡頭很神,短暫出場的李冰冰是她所有電影里最美的一刻。電影博物館章子怡回顧展2元膠片版。
是婁燁的一貫手法和氣息,但是抗日暗殺的故事沒意思,演員表現(xiàn)也一般,無功無過,現(xiàn)在擔心的是,婁燁新片《蘭心大劇院》可能也會是這樣的故事,這樣的表現(xiàn)方式。
亂世的重點不在于窘迫,而在于亂,就那種不論得到什么都無法不擔心第二天就會全部失去的亂。
婁燁還真是能指望的導演,抗日題材也能拍得帶有個人特質。羅曼蒂克消亡時,你也忍不住哭泣
體制內大制作,婁公子的電影必須得看膠片?。】赐昴z片回來就想把DVD扔了啊!影調豐富細膩,攝影極端講究,婁公子式的特寫和虛焦自成一家。敘事有點[色戒],剪輯神出鬼沒……不過這是第六代里唯一的牽涉到二戰(zhàn)的歷史敘事了吧,國族敘述特別有意思。另外國際章的扮相怎么能那么像郝蕾在某片里的扮相!
把王佳芝拆分成章子怡、李冰冰兩體,婁燁的《色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