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藝術大師安迪·沃霍爾有一句名言:在明天,每個人都能成名15分鐘。不得不說,大師太有前瞻的眼光了,你瞧,當下網絡上充斥著數之不盡的網絡紅人,還有來歷不明的各種假新聞和假消息滿天飛。這部非常規(guī)的喜劇是由一個謊言引發(fā)的真實故事的重新演繹,不僅成為了網絡時代的一個有趣的注腳,還足以讓人思考電影中真實與虛構之間的界線。
《能量喚醒》出自挪威導演克里斯托弗·博格利(Kristoffer Borgli)之手,這部處女作有著較為復雜的敘事層面,它混合了紀錄與虛構情節(jié),以偽紀錄片的形式,重現(xiàn)了某知名能量飲料廠商的一次失敗的病毒營銷推廣。同時,影片也可看作是挪威喜劇演員、行為藝術家Amir Asgharnejad的自傳式紀實劇情片。自然,一切還要從這位行為藝術家阿米爾(Amir)的親身經歷開始講起。
阿米爾是一名喜劇演員和惡作劇者,2014年他在網絡上發(fā)布了一段視頻,視頻中他在奧斯陸街頭隨意挑釁商店的保安打架,卻被一拳打倒在地,滿口吐血。這段視頻引起了一時轟動,數百萬人觀看了他被暴力毆打的過程。之后,一家大型廣告公司邀請他到洛杉磯為他們的能量飲料廣告代言,想利用他這種挑釁的霸凌意識、卻不怕被揍的形象來做產品營銷,然而,他們并不知道這段視頻是阿米爾精心偽造的,結果引發(fā)了一連串出乎意料的事件……
這種離奇荒誕的故事相信只會發(fā)生在當今的網絡時代,普通人不擇手段而一夜爆紅的機會似乎越來越多,正如阿米爾那樣,采用街頭擺拍的方式就能輕易地欺騙鏡頭前的無數觀眾,甚至令到媒體和廣告業(yè)人士也上當,可謂令人大跌眼鏡。不過,聰明反被聰明誤,阿米爾在拍攝廣告期間既受到凌辱(被肌肉男反復掌摑),也被視為主動霸凌者遭到非議責罵。這顯然都不是這位喜劇演員的本意。不過,從一件簡單的行為藝術事件卻反映出文化上的差異(歐洲與美國),還暗示了視頻/影像的欺騙性與洗腦功能,這似乎是不少聰明人能透過網絡一夜成名的原因。
然而,這部影片并不(只)是在諷刺那些一心想成為網紅的普通人,畢竟本片導演克里斯托弗·博格利和阿米爾私底下是好朋友。最重要的是,透過影片中能量飲品的營銷手段,展示出媒體廣告向消費者潛移默化灌輸價值觀念的手段。就這個能量飲品來說,廣告向其目標人群——涉世未深、血氣方剛的男青年販賣一種價值觀:喝了這個就能瞬間充滿力量,足以承受身體和精神上的打擊。廣告渲染阿米爾被掌摑的畫面,暗地散播出助長暴力的因素。廣告的本意未必如此,卻憑此手段迅速吸引目標觀眾的眼球和注意力,實現(xiàn)產品盈利的目的。
由此,影片揭示出媒體廣告利用及剝削的本質。片中中途引入一位頗有名氣的“特型”演員亞當·皮爾森(Adam Pearson),他因患上罕見的疾病導致臉部肉瘤增生,卻又憑著一張面目全非的臉,在好萊塢迅速引起注意,出演了《皮囊之下》與斯佳麗·約翰遜對戲,更獲得不少反派角色的機會。一名痛苦的疾病患者,搖身一變成為了媒體大眾關注的對象,完全有賴于媒體廣告將他的缺陷扭轉為一種極具觀賞性的現(xiàn)象,而這種具有剝削意味的現(xiàn)象在導演的下一部影片《受夠了自己》中也有提及。
除了對網絡紅人、媒體廣告的諷刺批判之外,導演不時回到真實與虛構的層面上,讓人不禁思考一番。現(xiàn)實世界里的阿米爾和電影中的角色阿米爾,一個真實,一個虛構;然而在偽紀錄形式與戲中戲的架構里,這兩個人物早已難辨真假。相當有趣地,影片不斷從情節(jié)中切換到對阿米爾本人的采訪片段,強調突出這個重演故事的虛構屬性,比如一些不曾在真實事件里出現(xiàn)的人物和細節(jié)(初級女助理、最后的暴怒摔門等等);另一邊,導演又故意混入不少NG笑場片段,其主因是阿米爾本人對這個角色的不滿,他想用自己的方式,而不是按照導演的劇本來演繹“自己”這個角色。
由此,影片再次抹去真實與虛構之間的界線,觀眾在畫面上看到的事實究竟有多少真實的成分,恐怕要打上問號,而這一點恰恰又與網絡上充斥各種假新聞的本質遙相呼應,不得不佩服影片導演對當下時代的敏銳觀察力。
after SICK OF MYSELF
虛虛實實,troll trolled,介乎有趣與沒勁之間
有點創(chuàng)意的偽紀錄片,網紅打造實錄
好久沒看電影了
并不只是諷刺那些一心想成為網紅的普通人,還揭開了媒體廣告業(yè)利用并剝削受害者作為消費對象的本質。媒體和網絡不知不覺成為了暴力泛濫的幕后黑手,因為它不斷滿足觀眾和消費者陰暗的心態(tài)。
哈哈哈
沒看懂……不過男主這種人真的有意思又欠揍
@(2017-05-12)DRIB(能量喚醒)(只知道是偽紀錄片,但完全看不明白要表達或諷刺什么呀。)
看了五分鐘,沒覺得有趣,已猜出走向,就不買會員了。。。
酷得很,多重出戲,網絡上、熒幕上的一切都是杜撰
WTF?
The inside story of an energy drink marketing ploy gone wrong.
有意思的拍法。
挪威群眾尼瑪是在調戲我
跟片
北歐的小眾電影就是這么任性,就是這么搞笑。
很有意思的片子。很喜歡戲中花絮的手法,特別是關于結尾的兩種拍法的探討,以小見大。選的幾個沖突場景涵蓋了很多話題:種族、男女關系、個性矛盾、欺凌……還有好幾個埋伏筆的細節(jié),蠻妙的。
挺有創(chuàng)意的 戲中戲 or 戲出戲....
就是這么隨意
“不能出名我會更痛。”當下網紅的現(xiàn)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