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原來很少看民族電影,因崔永元老師的電影紀錄片《您一定不能錯過》對這部電影產(chǎn)生了興趣,回來之后充滿儀式感地從頭到尾欣賞了一遍。奔騰的野馬、烈火般的艷陽、遼闊的草原、高亢的歌聲…嘎達梅林雄渾壯闊的音樂一直在腦海中回蕩,也許電影故事的民族、年代與我們相距甚遠,但是人情感是共通的,英雄也有柔情、女人也有剛烈,《嘎達梅林》震撼人心的力量永遠不會隨著時間而淡去,在影片結(jié)尾,對每一個為創(chuàng)作嘔心瀝血的藝術(shù)家肅然起敬,向根植于民族文化精神的電影人致敬!我們這一代理應(yīng)多去吸取這類老藝術(shù)作品的精粹…作為城市長大的我們,沒有機會體會這樣一種野蠻生長、熱血沸騰、愛恨情仇的草原人生,也許是值得遺憾終身的事情!真向往電影中的那片藍天,終有一天我也會躺在一片草地上仰望烈日當空、聆聽駿馬嘶鳴…
前排提醒:寫這篇影評實際上大部分不是在講電影本身,而是在講我時下因為這個電影而產(chǎn)生的一些思考2333,因為昨天才在跟一群兵棋愛好者的討論中因為民族的事情跟人鬧翻了,這下好了,玩兵棋都沒人可以組隊了23333
嘎達梅林是一首史詩,而跟它類似的還有另一部苗族史詩,名叫張秀眉之歌。其實細心了解一下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上的人的故事,說不定會發(fā)現(xiàn)更多的東西。最近了解了一些民族方面的東西,主要是生活中遇到一大堆拿y染色體劃分民族的人,以及認為這些反抗壓迫的人,無論嘎達梅林也好張秀眉也好,甚至是杜文秀等歷史人物,在當今社會統(tǒng)統(tǒng)是可能產(chǎn)生危害的人,應(yīng)該打倒批臭警惕,所以有了以下這些碎碎念。
作為一個所謂的文化意義和身份證意義上的漢人,我只能說在當下這種所謂的大漢族主義和納粹主義逐漸萌發(fā)的日子里,我愈發(fā)感受到,無論藏族也好蒙古族也好苗族、彝族也好,甚至包括我老家宜賓已經(jīng)滅絕的僰人以及真正的巴人后裔土家族也好,突然從這些貌似是“異族”的人身上找到了許多寶貴的東西,或者說是一種認同。遷徙到愛爾蘭的盎格魯撒克遜人才過了幾代就在精神上完全變成愛爾蘭人一樣,我這個湖廣填四川的“漢人”后裔也樂于自稱蠻夷。你可以說文化上講我的確是個漢人,什么僰人巴人(文化意義上而非地理意義上的巴人)我甚至見都沒見過。但是民族這東西真的除了作為擁有共同文化和風(fēng)俗的集體的名稱以外,沒法帶來任何實際的東西。遠方的朝廷中的人跟我的差異,恐怕要遠遠多于熱情邀我進他家門吃飯的苗族老人?;蕽h跟我扯什么漢族怎么怎么樣,什么團結(jié)啊什么生存啊,可我真的沒有在那個發(fā)出“謹防漢苗勾結(jié)忤逆朝廷”的圣旨的“漢人英雄”朱皇帝身上找到哪怕一丁點認同感。我就想問,當湖廣填四川的路上無數(shù)人葬身于殘酷的遷徙之路被官兵綁架著離開家鄉(xiāng)時,民族這個東西可曾絲毫減輕痛苦和壓迫?當今天社會中(此處省去一千字敏感信息)發(fā)生時,共同的民族稱號可曾讓人不遭遇那些人盡皆知的糟糕事?相反,這個時候如果你像我一樣偶然地了解到了杜文秀,了解到了嘎達梅林,了解到了張秀眉,你會驚訝的發(fā)現(xiàn)這些所謂的“異族”人身上盡是使人由衷佩服的東西,而“漢族”這個身份搞了半天是否意味著就必須逆來順受甘愿被奴役?對于幸福生活的渴望能感染所有人,而民族的界限在這里便顯得毫無意義。難道因為屠夫是漢人,所以我們就不會對那種把苗人的腸子抽出來掛在樹上的行為而感到反感嗎?難道因為霸占草原把草原變成沙漠的是漢人軍閥張學(xué)良,所以我這個重慶的漢人就應(yīng)該拍手稱快歡欣鼓舞嗎?,難道因為(此處省去一大堆敏感信息)的人也是漢人,所以要團結(jié)大于天,穩(wěn)坐奴隸?民族主義就是這么搞笑,教會人去恨跟自己毫無關(guān)聯(lián)的人,又引誘人甘心屈從于應(yīng)該反抗的人和真正壓迫了你的人。要論對漢文化的理解,我讀的古書可勝過絕大部分皇漢,然而正因為從根本不像現(xiàn)代民族主義者那樣愚蠢的古人那里學(xué)到了很多知識和道理,導(dǎo)致我對于這些發(fā)明民族神話的家伙嗤之以鼻。那時候的古人也就有點家族觀念罷了,根本沒有這種狹隘的民族主義思想,要是他們想到自己家族的創(chuàng)始神話在幾千年后被人解讀為“漢族血統(tǒng)很純”或者“所有人都是黃帝后代”的話,不知道會不會哭笑不得。也正因為如此我才發(fā)現(xiàn)人與人之間的共同點遠多于那個什么o1o2染色體(缺乏高中必修一生物學(xué)知識的人才會相信什么幾萬年前產(chǎn)生的y染色體分支可以拿來當那時連文明都沒有的“漢人”的血統(tǒng),然后直接開除女性人籍,畢竟沒染色體,皇漢這么牛逼為啥不去研究新人種讓人類只有能穩(wěn)定遺傳的y染色體呢?)帶來的皇漢眼中的種族差異。每個民族的確都有自己的文化風(fēng)俗乃至不同的思維模式,但這遠不是矛盾產(chǎn)生的原因。你去講什么民族矛盾,倒還不如說說為什么你跟你媽是一個民族為啥還不能永遠保持一致(笑死了)。如果你習(xí)慣像明朝官府一樣把逃避賦稅躲進山里的漢人也當成蠻夷亂民,像某位朱姓皇帝(由于最近常聽到這家伙的名字所以不屑于打出他全名)一樣把不聽朝廷奴役甚至只是和他眼中所謂的“蠻夷”做生意的漢人稱為漢奸,那我要大聲高喊:我就是蠻夷,我就是漢奸hhh
這碎碎念是不是太情緒化了?管它的,讀者要是還看得懂就行了,畢竟一口氣打完這么多字233333。啊這,我從沒想過我在豆瓣寫的第一篇影評居然是這樣的吐槽情緒化的文字,害。。。見諒,著實是給我整毛了才碎碎念這么多。。。。。
這是今年看的第一部電影,看完后讓我感受到非常的心痛。許愿"我長大以后要做梅林"的嘎達,在實現(xiàn)了他兒時的夢想后,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與童年時構(gòu)想的是有如此大的偏差。梅林是一個依附于王爺、來自封建社會的官職,當政治清明時,梅林作為執(zhí)行者也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造福百姓。但在封建社會,上位者大多是生來便享有權(quán)力,這讓他們對普通人的生命是麻木的,缺乏平等與自由的思想,讓他們無視百姓的泣血的訴求,絕對的權(quán)力讓他們能像對待草芥一樣踐踏普通人的生命。倘若嘎達繼續(xù)做梅林,那他就是繼續(xù)做一臺攪肉機、做一個劊子手。牡丹也說,“如果不能保護人民,就算是做一輩子的梅林,也不過是個奴才”。官兵面前,老翁祈求的話還沒說完便被官兵面無表情地強殺;嘎達闖入府上時,所謂的能夠伸張正義的人仍沉浸于自己的權(quán)威與他人的奉承,在他們身上我看到的是冷漠,即便擁有再多的財富、再多所謂的優(yōu)勢,也不過是踩著人民骨頭上位的吸血蟲。電影里有一個讓我非常動容的鏡頭,當嘎達的一位友人因為搶掠百姓即將被處死時,嘎達讓他背對著向河走去,在嘎達正欲舉槍時,那人已經(jīng)開槍自殺了。他倒下去時給了一個慢鏡頭,也許是想擴大他死時的凄涼,延展嘎達的悲傷,但他值得被原諒嗎?嘎達因為情誼能為他在曾經(jīng)拉過馬頭琴的地方哭泣,可我認為他死得其所。倘若因為這樣的情感羈絆就可以免于一死或者換來觀眾的眼淚,那那個慘死的老人呢?就因為他只是一個普通的牧民,他的痛苦、他的死亡、他所面臨的不公就應(yīng)該被忽視嗎?那嘎達和其他權(quán)貴又有什么區(qū)別呢?幡然醒悟?qū)χ皝碚f便是為時已晚??措娪皶r我有一個疑惑,嘎達不做梅林之后,為什么別人還要稱他為梅林,甚至他自己也要叫自己梅林。臨近結(jié)尾,當嘎達在混戰(zhàn)中絕望地找尋王爺?shù)能囻R,質(zhì)問王爺為什么要欺騙他的時候,我明白了,他從未將王爺、將封建制度視為他真正的敵人,生在大草原上,世世代代的教化讓對權(quán)貴的迷信植根在了他的腦海中,造反,反的也是某項觸犯了基本生存權(quán)利的具體制度,而與整個封建社會相對抗。當然,我們不能責(zé)怪嘎達的覺醒不夠徹底,即使是在現(xiàn)代社會,從小被社會馴化的女孩們又有多少是對性別覺醒,有勇氣去與父權(quán)社會對抗的呢?嘎達能在草原那樣封閉的環(huán)境下帶領(lǐng)人民做出抗爭并且下意識拒絕日本人分裂中國的請求,已經(jīng)非常難能可貴了。這部電影對女性角色的塑造,我覺得還是有些許的片面化,牡丹的每一個鏡頭幾乎都是伴隨著嘎達出現(xiàn),做嘎達的青梅竹馬、做嘎達的賢妻良母、做嘎達的患難愛人,甚至她騎的馬也要比嘎達矮一頭。雖說她身上展現(xiàn)出了革命者的風(fēng)采,但在拍攝電影時,能否更多展現(xiàn)她個人的風(fēng)采呢?對牡丹這樣的女性我是崇敬的,但我希望在后來的影視作品里,能將這些英雄首先拍成她們本身。電影里嘎達讓女性和孩子先走時,對牡丹很深情地說,“只要草原上還有女人和孩子就還有希望”。為什么是女人呢?因為女人能生育、會養(yǎng)孩子嗎?在電影的渲染下這一幕也許被刻畫得很動人,在以前我也會被這樣的場景打動,但仔細想想,這句話的根源是對愛人的保護嗎?不是的,這是對弱者的保護,這種風(fēng)度,是對女性能力的否定,為什么女人不能留下來為她們的生命戰(zhàn)斗?憑什么英雄史詩只能由男人書寫,女人就只能被迫地去當逃兵?那些成功回去的女性,她們的下半生將面對什么,獨自撫養(yǎng)孩子、活在戰(zhàn)死丈夫留下的榮光里。這份榮光會將她們的生命吞噬,讓她們更加只能做某位英雄的妻子。讓女人先走的這種行為,在我看來,是極其不負責(zé)任的。最后的最后,嘎達的起義失敗了,科爾沁草原也變成了沙地,人類的自相殘殺與私欲貪婪最終卻是讓自然付出了代價,烈火要燒多久,才能停歇......
高中班主任請我們?nèi)タ吹?..
蕩氣回腸,哀婉悲傷……官府、王爺、日本互相勾結(jié),英雄戰(zhàn)死沙場,百姓苦無家鄉(xiāng)!
依稀記得這是小學(xué)音樂課上放的一部電影,當時在學(xué)《嘎達梅林》這首歌。時隔了這么多年依然清楚的記得這部電影。剛才無意見看到了這首歌一查豆瓣里有這部電影,現(xiàn)在還會唱。記得里面的女主特別漂亮,記得她的男人特別男人,記得政府特別政府。絕對的100星。
蒼狼白鹿是每個男兒心中的向往
整體感覺還是不錯的,尤其是配樂運用。但要是糾結(jié)其細節(jié),真的是滿滿的瑕疵:1.戰(zhàn)爭場面徒有氣勢,亂晃的鏡頭中幾乎沒有兩個人對決的戲份,假了;2.老爺爺拉馬頭琴的畫面確實拍得挺唯美,但不至于莫名其妙地總是把它一遍又一遍地剪入正片當中;3.日本人的表演實在有夠差勁,一板一眼的痕跡太重了.....
影博和一幫大爺大媽一起看的,我這個年紀的人對于膠片電影的質(zhì)感實在無力抵抗;居然看這么個慫爛故事看得淚流滿面,想起李紅旗說的,是時候讀一些童話了。
取材著名的蒙古族敘事長詩 講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民族英雄嘎達梅林為保護草原和百姓 率領(lǐng)各族人民奮起反抗 與王爺和軍閥英勇斗爭的感人故事 真實得塑造了傳奇的民族英雄 同時展現(xiàn)了絢麗壯美的草原風(fēng)情和淳樸豪放的蒙族民情 以恢弘的場面 磅礴的氣勢和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向觀眾奉獻出扣人心弦的民族交響詩
好像很多學(xué)校都組織看過,最囧的是居然還蠻好看的
男主演尚佳。馮小寧的導(dǎo)演使片子在可觀性實在不能與國際影壇上人物傳記影片媲美,除去其中幾個畫面還算不錯。
哈哈哈哈哈我的媽啊記憶中的紅絲巾
劉薇雖然不那么美,但在這部電影里特別迷人。這好像也是我看過的馮小寧最后一部還有水準的作品。從此之后進入舉起手來的時代就徹底完蛋了。。。
主旋律,難以免俗的好人打不死,但馮小寧的電影總能讓人看到另外一些內(nèi)容。女人舞著紅絲帶奔向夕陽的場景讓人難忘。嘎達梅林,一個佐羅般的傳奇人物??纯唇裉靽乐厣衬目茽柷呔蜁靼?,我們這個時代,太需要這樣的傳奇。
雖然受經(jīng)費限制,場面戲十分粗糙。但還是拍出了壯闊草原上的磅礴大氣的蒙古人史詩一般的精神。前期美麗的草原和唯美的愛情與之后家族仇民族恨的對比圍繞墾荒遷徙形成沖突最終爆發(fā),其中不乏對環(huán)境的反思,在敘事上可謂沉穩(wěn)有力。 馮小寧很善于把握這類少數(shù)民族社會更迭時期的歷史沖突,而他經(jīng)常使用的這批演員也是糙哥柔情女性外美內(nèi)剛,很接地氣。 這樣的題材真希望能好好重拍一遍。
高2時候?qū)W校組織看的。
大學(xué)唯一一次組織看電影,就是看的此片。
論電影元素,兄弟情誼,少數(shù)民族,環(huán)境保護,反對外族,鴉片,自由向往,鴻門宴,結(jié)尾在希望的方向消亡,還有三寶的電影配樂,哪一點比不過勇敢的心了,就是差點錢,男主性格不夠突出,愛情橋段太唾手可得不夠深刻。真希望誰有錢了能好好挖掘重拍這部電影。
前十分鐘被那個叫劉雨哲的小姑娘萌的肝顫。前半兩個人談情的時候那條紅絲巾拋來拋去的,我他媽媽的在七夕這天看的,單身狗分分鐘哭給你看?!局灰菰线€有女人和孩子……】我喜歡馮小寧在電影結(jié)尾出演職員表的方式。
讀研的時候在六七號樓之間的操場上看的
一直以為嘎達梅林和格薩爾王一樣的古老民族英雄,沒想到是個現(xiàn)代故事。史詩片的所有元素都有,就是缺錢,比如音樂部分就是那個主旋律從頭到尾,不帶變化,希望能重拍
中國版《勇敢的心》;開場有關(guān)死刑少年(胡子)的段落處理是相當成功的:尤其是兩個重要道具元素長命鎖(嘎達&胡子)和奶酒囊(嘎達&牡丹)的使用,前者貫穿正片,后者牽引時空轉(zhuǎn)換;后來則是【手槍】串聯(lián)至結(jié)尾。稀罕牡丹這樣滴女子,劫獄救夫,槍殺愛女;馬頭琴是不是世界上最蒼涼悲遠的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