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僅是一篇影評。
我第一次如此期待一部電影。
我特別喜歡看推理小說。而東叔是那個把我領進推理世界的人。
看《嫌疑人x的獻身》那年,我上高二,我一口氣讀完小說已經(jīng)到了深夜,鉆進被子之后,我還在發(fā)抖。
在這本書的腰封上,東叔說:“這是我能想到最純粹的愛情,最好的詭計?!?/p>
看多了青春校園小說,小打小鬧喜歡著別人的我,哪里見過這樣的愛情。
是那種最平凡的暗戀,卻用了最偉大的告白方式 ——犧牲。
在網(wǎng)上看到電影拍攝信息的時候,我是開心的,日本和韓國都拍過很多東叔的小說,出于粉絲的小小私心,我一直希望能用中國人自己的方式來詮釋東叔筆下的故事。
抱著這樣的心情,我看了我人生中的第一次點映。
其實看點映也不稀奇,等不及而已。
下面是認真走心但不專業(yè)的胡說八道。
【時間線和敘事順序】
私以為,一部推理作品,要處理好“行兇動機”(為什么殺人?)、“行兇手法”(怎么樣殺人?)和“推理過程”(如何得出前兩者的結論)之間的關系,就算處理得不太好,時間線至少要交代清楚。
小說的敘事順序就是按時間線即事情發(fā)展順序來的,有穿插一些回憶,但都是為了人物性格和感情做鋪墊。
而電影里對敘事順序進行了一定的調整。
故事停在死者傅堅(富樫慎二 )敲門,緊接著馬上就是發(fā)現(xiàn)尸體,而事情的真相是在電影放映快一半,隨著陳婧(靖子)的回憶帶出來的。
這樣處理多少有照顧沒有看過原著的觀眾的意思,畢竟被劇透的電影不好看。
但這個故事的核心,是石泓(石神)掩蓋兇手的手法和為什么要幫忙掩蓋的動機。至于兇手是誰,一開始就能猜個大半,也根本不重要。放到中間才闡述這個事件的全過程,并沒有在前半程吊起觀眾的胃口,還使后面的反轉少了幾分震撼。
我認為這樣的處理是不太恰當?shù)摹?/p>
【情節(jié)展現(xiàn)與細節(jié)處理】
先說兇殺案這條線,處理得很粗糙,陳婧(靖子)和前夫的過往沒有交代和鋪墊清楚,沖突來得有點突兀,感覺前夫是強行惡劣,處理得很像正當防衛(wèi)。(如果是正當防衛(wèi)的話石泓就沒有幫忙的必要了。)(謝謝@CarinaBaby的指正,這里應該是正當防衛(wèi),不是過失殺人,之前的意思一直都是正當防衛(wèi),寫的時候寫錯了,不好意思。)
天橋下的流浪漢鏡頭推進太快,完全沒有起到伏筆的作用。
推理部分整個照搬原著,特別難得的是小說里的故事發(fā)生在刑偵技術不發(fā)達的20世紀90年代,電影則是在2016年,石泓幫忙掩蓋的方法放在現(xiàn)在也絲毫沒有過時。天才真是天才。
再說石泓和唐川(湯川)之間亦敵亦友這條線,總覺得拍得有點太刻意了,石泓和唐川都是克制且內(nèi)斂的人,他們對彼此那種欽佩又嫉妒的復雜情感,應該是不會輕易表露的,而電影里展現(xiàn)得太赤裸,石泓和唐川看著彼此的時候眼睛都在發(fā)亮,我從來不飯男男cp,此情此景,都在腦海里產(chǎn)生了想象。
我不太喜歡這樣為了迎合現(xiàn)在越來越喜歡看賣腐的觀眾的處理。就好好演戲不行嗎,明明有一段很震撼的愛情故事作為主線可以處理得更好,非要花那么多時間來特寫男主們望向彼此的眼神。
再說了,兩個彼此欣賞的男性除了用賣腐的方式展現(xiàn)彼此的感情,難道就沒有其他更好的方式了嗎?
然后是關于石泓最后的自我毀滅。
小說里處理得很隱晦,以至于我看完很久都覺得石神(石泓)真的是沉醉于自己的奉獻和犧牲才會跟蹤靖子(陳婧)并且是真心嫉妒她和別人的發(fā)展。
但一個為了保護心愛之人甘愿奉獻自己的清白去殺害無辜的人還把事情處理得滴水不漏的男人,怎么可能會擁有如此自私又負面的情緒。直到后來我才意識到這也是石神用來哄騙警方的障眼法。
而電影處理得太過刻意,尤其是添加了石泓偷走唐川辦公室的物理儀器攻擊唐川這個情節(jié),你會很清楚地意識到石神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把警方的視線往自己身上引。這樣做看起來是更方便觀眾理解劇情,但相對的,石泓是個研究數(shù)學的人,滴水不漏的行事風格怎么可能會做出這樣刻意的事,這無疑讓最后的反轉又少了幾分震撼力。
最后是整個故事的中國化。
這點我覺得值得表揚,沒什么違和感,一直覺得哈爾濱是個冷色系的城市,哪怕夏天,很適合電影的氣氛。
石泓常去的便當屋改成了小吃店,雖然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少有人會提前買飯留到中午,但當主人公們說出肥牛套餐還有雙拼套餐的時候突然覺得不能再中國了,大概改成黃燜雞感覺更好吧哈哈哈哈哈(這一句是開玩笑的)。
還有陳婧女兒寬大的校服,更是貫穿了每一代學生的中學記憶。
【人物和主線】
提到演員,就不免與日版電影進行比較。日版的成功確實與演員有著很大的關系,堤真一飾演的石神,帶著日本宅男特有的神色,疲憊麻木,沉默,臉上寫滿不被理解的無奈與痛苦。而福山雅治則將湯川作為一個發(fā)展順風順水的天才天生自帶的優(yōu)雅與自傲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但魚旦叔和凱凱王飾演的,不是堤真一和福山雅治,他們飾演的,是石泓和唐川。
魚旦叔無疑將石神發(fā)揮成了另一種樣子,自卑又隱忍,你能看到他眼里那種暗暗藏起來的絕望。
不得不說,魚旦叔演技真的不錯,石泓全程都耷拉著臉,一副極度不自信的樣子,但你能感覺到他臉上的肌肉其實是時刻緊繃著的 ——他對這個世界充滿了不信任感。唯獨面對陳婧母女和唐川時,他臉上會出現(xiàn)那種幸福又放松的表情。
而凱凱王則把湯川演繹成了從小優(yōu)秀到大的翩翩美少年,成熟穩(wěn)重又驕傲,骨子里卻因為沒受過打擊,夸張又幼稚。
我很喜歡這樣的石泓和唐川。
在我心里,石泓和唐川啊,大概是狹路相逢,棋逢對手。
他們在心里佩服著對方同時也暗自和對方較著勁。
最好的朋友也是最大的敵人。
從他們認識到最后,都沒有變過。
解開難題的真相與獻身的失敗,看起來是唐川贏了,石泓輸了。
可其實,他們誰也沒有贏。
石泓和唐川都演得很出彩,對手戲卻不出彩,前半段刻意且流于表面,后半段漸入佳境,爬山和監(jiān)獄對峙的橋段更是不能再精彩,但結局很快也來了。
再說陳婧。
心如將陳婧獨自持家的疲憊演得很出色,但殺人后的恐懼與在監(jiān)獄里和石神的對手戲都演得太夸張,讓人跳戲。
石泓對陳婧的愛情是整個片子里最震撼人心的地方,但其實出于我的角度,我是很反感石泓這樣的愛的,沉重且自私地砸過來,不問當事人的意愿。
所以即使奉獻了清白的石泓,也依然不會得到陳婧的愛。
【還原和改編】
電影高度還原小說里的情節(jié),以至于石泓在天橋下跟唐川說:“這些人都是時間里無用的齒輪”時,我覺得話語書面得讓我想笑。
改編的部分,前文有提到的就不再贅述。
刪去了美里(曉欣)自殺的情節(jié),改成了從警察口中說出她暈倒的消息,總覺得處理得很草率,我一直覺得美里自殺對靖子(陳婧)自首這件事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畢竟靖子當初選擇接受石神的幫助,也完全是為了美里。
我魚旦叔才嘔出了一半靈魂,就跳到了下一個鏡頭。最后還強行升華了一波我也沒太理解的價值,什么鬼啊。
很喜歡回憶的部分,記憶鍍上了暖黃色的光,是石唐兩人一生最難忘的時光。小演員找得很好。
最最喜歡石泓和陳婧母女安靜相處的那段時光的改編,那是全片除了回憶外唯一的暖色。石泓、陳婧和曉欣三個人,守著同一個巨大的秘密,這個秘密讓他們的心越靠越近,我想,這是石泓這一生,最快樂的時光。
【總結】
一星給魚旦和凱凱王的演技。
一星給主創(chuàng)人員的誠意和努力。
我是書粉,難免眼光嚴格。但絕不僅僅因為是書粉,才只給兩星。
作為推理電影,節(jié)奏把握有失偏頗,細節(jié)處理實在是粗糙,故事說完了,但沒有說清楚,更不談說得好不好了。
翻拍原著并不是原汁原味呈現(xiàn)就是好事,《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和《七月與安生》均在原著的基礎上做了大幅度改編,而且改編得很成功??梢姡琲p電影翻拍一味求穩(wěn)也不是什么好事。
改編的地方我也不太喜歡,中國很多電影都有的通病,情節(jié)只服務劇情,卻不服務人物性格。
我實在想不通石泓這么滴水不漏的人為什么會公然開著車去襲擊唐川,簡直敗筆。
只給兩星并不是批評,而是因為還抱著希望。我在電影里,分明也有看到全體主創(chuàng)人員的誠意和努力。
選擇凱凱王和魚旦叔,而不是那些當紅流量小生擔綱主演,我能看到蘇導的決心與勇氣,但一部優(yōu)秀的電影作品,并不用討好所有層次的受眾,披著推理的外衣,甚至故事核心都是推理,我卻依然沒有感受到濃重的推理氣氛。這部電影,依然是適合闔家觀看的商業(yè)電影,而不是推理電影。
以上。
接受討論,但不接受撕逼。
來自3月31日的更新。
我沒有想到會有這么多人看到我的影評,大概是因為評分太低了,所以顯得特別扎眼。
每一位朋友的評論我都有認真看,真的謝謝你們,不管認不認同我的觀點,都真的很謝謝你們認真看完。
我是東叔的書迷,還是個推理迷,嫌疑人這本小說更是我心目中推理小說的top3。
所以我是真的真的很期待這部電影的上映,同時希望這部電影能做好的心不亞于任何一個演員粉。
關于給電影打兩星的事,看到評論很多朋友說我打分太嚴格,我還是想再解釋一下的。
首先在我心目中,這部電影是不錯的商業(yè)片,但我是按推理片進行評分的,作為推理片,甚至是討論一些更深層次的社會層面的片子,真的還不夠及格。
國產(chǎn)電影這些年雖然票房一直很不錯,但口碑好的真的沒多少,我能從電影里能看到蘇導的野心和進步,我覺得他能做得更好,可他沒有。
我確實不算是個寬容的觀眾,因為我,是真心實意地希望國產(chǎn)電影能夠越來越好。不要做太容易被滿足的觀眾,國產(chǎn)電影需要更加嚴格的要求才能做得更好。
至于正文最后一句,我沒有別的意思,現(xiàn)在的噴子真的太多了。
總之,真的很謝謝大家,謝謝大家標注的喜歡和認真的評論,都留了好長好長啊,這是我第一次在豆瓣寫影評,真的很謝謝你們,謝謝。
對于那些給我影評標注沒用的朋友們,我只想說,一定是沒認真看完我的影評。
今天電影正式上映了,祝票房大賣。
再次謝謝大家,祝大家有愉快的一天,比心。
來自4月2日的更新。
統(tǒng)一回復一下我心目中的top1和2吧,分別是《惡意》和《無人生還》。其實我看過的推理小說也不算多,剛剛入門而已。
其中看的最多的當然是東叔,一開始是看了《白夜行》入了東叔的坑,后來看了《嫌疑人x的獻身》和《惡意》就開始對推理小說著迷了,后來陸陸續(xù)續(xù)也看了一些其他作家的推理作品,我感覺東叔其實也不完全算是推理小說家,更多偏向社會派,他的作品還蠻喜歡探討人性的,這點我很喜歡。
其他日系推理作家有零星看過一點,像京極夏彥和島田莊司什么的,最近在看宮部美雪,感覺還挺不錯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風格,我看的也不夠多,不好做評價,不過喜歡推理的朋友可以嘗試一下~也歡迎大家給我推薦好看的推理作品嘻嘻。
其實電影這個東西,本來就是很主觀的東西,從導演、編劇到演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作為看客的我們更是如此。我只是出于對推理,對作者和對這本書的熱愛寫下了我的自己的思考和觀點。
最后我只想說,僅憑電影評級而沒有自己的思考就決定去不去影院觀影的人,大概不是電影需要取悅的對象,與其花時間去勸服打差評的人改變心意,不如花點時間想想怎么樣把電影本身做得更好,畢竟高質量才是高分影評的最大說服力。
再次謝謝大家的評論,每一條我都有認真看過,謝謝你們的思考和觀點,我感覺自己也充實了不少。
最后也謝謝大家的支持,這幾天獲得這么多點贊的豆瓣小白真的很開心呀~
最后祝大家小長假玩得愉快~晚安啦。
這部戲真的不溫不火。沒有太多槽點但也沒太多亮點。
原著基本情節(jié)是展現(xiàn)出來了,但是王凱耍帥過度,林心如演技最后一跪略顯浮夸。張魯一形象很符合石泓,但有些眼神細節(jié)還是不能很抓人。
比較出彩的兩個鏡頭是用數(shù)學書中的x引出的片名《嫌疑人x的獻身》和石泓和唐川爬山那段,一片葉子在石頭縫中轉不出去,后來又沿水流而下的鏡頭。
電影院看的人還是挺多的,但是王凱對張魯一總是曖昧的笑,太基情了。有幾個片段大家都狂笑不止。電影的氛圍基調還是較為明快,不夠沉郁。
簡單說兩句這部電影,《嫌疑人X的獻身》,平心而論,電影可以看,如果你沒有看過原版的話。
所謂樹大招風,作為一部翻拍電影,《嫌疑人X的獻身》成功的做到了“未映先紅”,就是因為東野圭吾的原著太過于知名了,豆瓣評分9.0。
電影來自于東野圭吾《神探伽利略》系列,曾經(jīng)被改編自10集刑偵劇,日本的刑偵劇可是非常有名的,從早期的《秘密部隊》到《神探伽利略》,再到這部劇場版《嫌疑人X的獻身》,就算你沒有看過,之前也一定聽說過。
首先要夸一夸原版,東野圭吾這套作品的精妙之處,就是一直在強調“大腦不要被表面的精彩或好奇心所遮蔽,否則,你就無法走近真相?!?/p>
表面上,我們的思維重心還是更加關注于高智商探案類影片的邏輯知識,以及作品中的數(shù)學物理命題和原理所蒙蔽,或者沉迷于所謂科學怪人的神秘性、大量作案和破案的技術性細節(jié)、常識性現(xiàn)象之間的微妙關系,以及具體案情或人物具體糾葛。但是東野圭吾的作品,一直在強調人性與規(guī)則的矛盾性。法律表面上的公正性和正義性的背后的故事,案情和偵破過程之外的糾葛。
就像“槍不殺人,人殺人”的道理一樣,所以東野圭吾是典型的社會派推理小說家,有別于傳統(tǒng)的本格推理。只要了解這一點,就能get到故事的精髓。再復雜的案件,物理原理和數(shù)學邏輯而演變的匪夷所思案件的背后,人性的描繪與剖析,以及各種值得思考的社會問題,才是重點。
《嫌疑人X的獻身》如今已經(jīng)有了三個版本,中日韓三國各拍一版。由于沒有看過韓版,所以這里pass掉。而且作為翻拍作品,還是翻拍這么知名的作品,就必須要對比著看了。
其實翻拍電影,不能說費力不討好。關鍵還是要找出翻拍的目的性,不能說人家的東西好,就拿過來再用一遍。比如去年有一部《捉迷藏》,完完全全按照原版翻拍,連原版的BUG都復刻了一遍,這樣有個毛意義?
又比如《無間風云》,翻拍自《無間道》,但如果看過這兩部電影的就會表示,除了故事上的相似,其余主題和內(nèi)涵完完全全不同,將原有的故事體系放置在西方思維之下,有的新的感受。好不好、中國觀眾能否適應美版的變化另當別論,但起碼為老馬丁帶來一座奧斯卡,就是因為這個故事直擊美國社會的黑暗面。
到了這部中國版的《嫌疑人X的獻身》,有了原版故事的優(yōu)秀底子,所以這部電影真的不難看,完成度很高。但要論翻拍的成功指數(shù),這就另當別論了。
有消息說,東野圭吾跟蘇有朋定下的“翻拍之約”:你不能按照我的原版拍,這個故事必須要改變,否則就別想改編。所以,與《我是證人》《捉迷藏》不同的是,蘇有朋《嫌疑人X的獻身》改了不少的地方,這部電影并不是“原著黨”。
但是,我特別喜歡用“但是”這種先揚后抑的說法,所謂“改動”對于故事來說,并沒有太大的卵用,因為故事完全沒有變化,之所以改動大概只是為了當初的“翻拍之約”,所以有改動的地方,有好的地方也有不足之處,而且還有一處直接拖了后腿。
第一個的改動之處,刪了個角色,或者說合并了角色
原版中柴崎幸飾演的內(nèi)海薰和北村一輝飾演的草雉俊平:
★一位作為維系福山雅治的湯川與警署之間關系的紐帶,作為熱血沖動的新人,還是一位女性,就是為了與文雅的湯川形成對比(內(nèi)海薰);
★另一位作為案件的執(zhí)行者,承擔了湯川對案件的推動力量,由一位干練的警探完成,是推動故事前進的角色(草稚)。
到了中國版,這兩個角色合并成了葉祖新飾演的警察羅淼,很有頭腦且執(zhí)行力強的警察??梢哉f這個角色承擔了原本兩個角色的對比作用與推動作用,擔子很重,既要照顧到作為新人與主角的對比功效,也要完成案件的執(zhí)行力。放在同一個角色之上,這就讓該角色要比平時更加吃重。
這一點改動無可厚非,簡化了原版的人物關系,讓故事更加通順,但總覺得少了一些什么,就是原本內(nèi)海薰的對比效果,讓王凱顯得勢單力孤。所以可以說本片是將內(nèi)海薰的痕跡完全抹去了,因為葉祖新雖然年輕,但顯得很老練,完全是草稚的風格。
其次,就是改動了相應的敘述模式,主題也跟著變化了
原版直接展示了松雪泰子是如何殺掉前夫,堤真一的數(shù)學天才是如何準備幫助對方。幫助后者的動機隱藏,由此到了最后,體現(xiàn)出堤真一為什么幫助她,愛一個人,可以為她做任何事。
中國版,改變了敘述模式,先表明的張魯一對林心如有些好感,隨后發(fā)現(xiàn)尸體,后來再用閃回的方式交待出前因后果。這算是全片最大的改動,別看改變了敘述節(jié)奏,但主題卻變了。
★原版的懸念主線,在“愛”上面。因為對方無意中救了自己,才對她產(chǎn)出感激,并且愛慕,才會“獻身”。
這里的關系是感激→愛慕→獻身。
★中國版,首先把“愛”的暗示點破。讓觀眾覺得張魯一所有的事情,都是愛一個人而來的“獻身”,但到了最后,卻發(fā)現(xiàn),為什么幫助林心如,是因為后者無意中救了自己一命。自己的作為是在報恩。至于“愛”元素?也許只是一個幌子,一次誤導觀眾但主因卻不是愛。
所以中國版的關系,變成了感激→報恩→獻身。
這是好的改動,更加符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要點贊,只不過敘述上,體現(xiàn)的不太明顯而已。
第三、把社會派的暗喻放在明面上說
東野圭吾的社會派風格,就是在匪夷所思的案件中尋找人性的真相,表面上看是案件,實際上是人性和社會的寫照
中國版呢,可能是擔心原版這樣的風格太過于明目張膽,審查不通過。所以用了一個“看上去是幾何問題,實際上是數(shù)學問題”這樣的噱頭,用這樣的方式巧立名目,轉移視線,并且加入了少年和成年的對比。可以理解這樣的做法,把原版的社會派,變成了“本格派”,實際上還是在說人性。
最后,個人最不滿意的改動,就是林心如的殺人動機上。
兩版的共同點,就是女主角有個人渣前夫,但在動機方面:
★原版前夫回家之后,惡言相向,最終導致女兒出手,松雪泰子在爭斗之中,殺了對方。造成所有的一切,就是對弱勢群體的剖析,弱勢在壓力之下,率先動手。
★而中國版,前夫除了惡言相向,還強暴林心如,毆打女兒,最終導致女兒暴走,殺掉前夫。造成所有的一切,是正當防衛(wèi)或者防衛(wèi)過當。
這個改動完全是拖后腿了!原版堤真一為的是要幫助弱勢群體的逃脫法律的,畢竟是人家主動殺人。但中國版張魯一的動力真的不足啊。通過現(xiàn)場痕檢,能夠明顯的判斷整個案件是在防衛(wèi)的前提上完成,不夸張的說,林心如沒那么大罪,碰到好的律師,無罪也是可能的。那么張魯一為什么還要費勁去完成那么復雜的計劃去幫助林心如脫罪?
所以,在中國版中,我們的偉大的數(shù)學天才,是一個法盲!
這個改動,看似很簡單,卻是最拖后腿的地方!
按照常理,死者涉嫌入室搶劫、強奸未遂,而林心如則是主觀上的防衛(wèi):
搬運一則分析:
如果陳婧自首,可以在基準刑之上減輕20%—40%,防衛(wèi)過當減輕30%— 50%,受害人(前夫)過錯減輕15%—30%,最終宣告刑在有期徒刑5年左右。實際執(zhí)行刑期過半,即可申請減刑假釋。
可惜的是,石泓的介入使得現(xiàn)場有關被害人過錯、防衛(wèi)過當?shù)淖C據(jù)全部被毀,石泓后續(xù)殺人的行為,使其作為前夫案證言的證明力降低,即便陳婧最終選擇自首,另外兩個減輕情節(jié)也很難證明了。
所有,原版很簡單的主動殺人設定,其實有理由了,中國版把這個改了,反而拖了后腿。
所以,中國《嫌疑人X的獻身》沒有成為原著黨,因地制宜的改動有好的地方,但也有讓人很難受之處。如果你看過原版的話,甚至度過東野圭吾的小說,這部電影其實看點不大。原版福山雅治的物理教授,雖然很帥但不修邊幅。本片里的王凱,帥得一絲不茍。
不過如果你沒有看過原版,用開篇的話來說,還是可以看,比較不差,故事結構也好。張魯一與原版堤真一不是一個風格,原版毫不起眼、表面畏畏縮縮的小角色,本片則是表面更加邋遢、更加冷漠。
“最好的出路不是走出去,而是走下去?!?哇,蘇有朋這版可還行,那原版甚至小說該有多好看?演員都選的好耽美,略減懸疑氛圍。林心如那一跪,秒穿越到《唐山大地震》的徐帆…
看了點映,王凱比預期好點兒,林心如最贊,張魯一反而不如預期,明明形象符合的是他來著。
有原著、原版、原聲撐著,基本已經(jīng)成功了70%。除了結尾林心如跪下,真的是一秒鐘內(nèi)心配臺詞:“皇阿瑪!不是小燕子的錯,要責罰就責罰紫薇吧?!?/p>
王凱比福山雅治演得好,張魯一跟日本的石神差不多。感覺葉祖新臺詞功底差一點,沒有柴崎幸的女警角色太感人了。開頭時鏡頭展現(xiàn)都能在腦海里對應原著的句子。很感人。導演的幾個隱喻鏡頭和改編的幾句雙關性臺詞還是很不錯的。王凱和張魯一的對手戲演技在線火花四濺,不是我腐眼看人基……教授真的……咳
比較老實的改編,沒什么特別大的亮點,但也不至于讓人看到心煩。當然,也要看參照物,相比蘇有朋之前的左耳,這部確實是有進步的,當然,可能也要歸功于原作基礎很好。演員有不舒服的地方,但也有精彩的地方。整體表現(xiàn)及格,無功無過吧。
還行 果然還是被情節(jié)套路了一把 結尾看哭……
打卡。導演不會選人導致頻頻笑場。張魯一應該是唐川啊,男一該找個長相陰暗的演技派。林心如樣子太清良。王凱不說了省得被罵...三顆星都給東野圭吾
三顆星全給東野圭吾的原作,導演功力明顯配不上原著的精彩,成了減分項。演員都是電視水平,表演要么過火要么不到位,非要排序的話張魯一>林心如>王凱
就服BYD的廣告
其實東野圭吾原著+選張魯一演石神就已經(jīng)成功了大半。改換敘述視角是正確的,但王凱太端著,竟然還沒林心如發(fā)揮得好。追車戲真是雙刃劍。整部片略有網(wǎng)劇范,有些浪費了這個絕佳選擇的哈爾濱取景地。沒什么太大缺點也沒什么可圈可點處的平庸本土化改編(點映見到導演了。給里給氣的中學戲觀眾都笑場了)
請不要再給王凱裝逼角色了他真的容易裝逼過猛
233王凱演的嫌疑犯x的獻身,他不是教授,他是基層干警走進大學課堂,講課那架勢,感覺下一秒就會掏出一些血淋淋的照片說同學們遵守法律法規(guī)愛護生命,要不然就是“正義友愛敬業(yè)和諧……”,我說他聲音演什么都一樣粉絲甩出來他正在講課這個理由。原著這故事他媽的和正義有一毛錢關系么?
張魯一的表現(xiàn)還好,但表演痕跡還是有些重,個別段落難免過火。王凱讓人失望,尚不如演戲多年未開竅的林心如走心,對人物的理解和塑造出了很大偏差。與日版最大的差距在于原著里打動人心的力量被削弱了,不過我知道蘇有朋盡力了,非誠意問題,而是能力不足。
盼了好久終于看到了,水準之作,本土化成功,演員演技都在線,王凱演的不錯,唐川既有天才精英范,又不失人性的溫情,張魯一選角其實不太符合原著,不過可以感覺到他的石泓很努力在往原著中的石神上靠,總體算合格。另外,BGM好聽。缺點是感覺整體節(jié)奏弱了一點,導演的整體掌控能力再提高些就好了。
3.5,1、蘇有朋大踏步進步,雖然仍有非常明顯的不足;2、遇到一個不太會調教演員的導演,各位演員辛苦了,但是葉祖新的演技差得很過分誒;3、張魯一的表演在戲里面基本就是碾壓性的;4、看過兩個版本,這個依然看得心里有些發(fā)顫,再次證明韓國版是垃圾。 推薦吧,不錯的。
可以給到3.5,比預期好很多,雖然細想硬傷不少,但整體邏輯問題不大。演員驚喜最大的是林心如,比印象中的生硬演技好。王凱的教授被劇情需要分薄了出彩的部分有些遺憾,他還是挺適合大熒幕的。一些鏡頭拍的挺美,色調也比較喜歡?,F(xiàn)在對國產(chǎn)電影的態(tài)度是只要看得出來用心就至少會給個及格了。
王凱的臉上寫著四個字:我一點都不懂物理和數(shù)學,我也不知道我在說什么,但我就說了,你打我。
新導演的弱項還是挺明顯的,主要是節(jié)奏失控,演員整體都有點刻意感,王凱的演技在大屏幕并無光彩,略顯綿軟無力,電視劇演員的通病。
是的,有些人存在本身,什么都不需要做,就是另一些人活下去的勇氣?!@段戳中我了。
別的不敢亂說什么,掃了一圈所有的劇照,一到王凱那兒就是各種單人大光圈擺酷雜志封面硬照似的偶像級照片,把照片上影片名字去掉的之后說是西裝廣告或者手表廣告、男裝雜志封面照也完全不違和啊……為什么國內(nèi)長得好看點的男演員劇照都得拍成這樣呢?這種照片除了能讓粉絲舔屏,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