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一生一代一雙人,相思相望不相親
在周邊的黑暗中看完了,淚流滿面,于是決定寫點什么。
很英國的片子。
英國面孔,英國口音,英國風景,英國氣質(zhì)。
Keira Knightley&James McAvoy,男女主角都是最近的大愛。 James的藍眼睛足夠彌補他身高170的不足;keira微馱的背和線條堅硬的側(cè)臉有攝人的氣質(zhì)。
然而讓我印象無比深刻的,卻是13歲的Briony陰郁的藍色眼睛。
這個小演員的戲確實精彩。自負,蒙昧,躁動,情竇初開,樣樣都表現(xiàn)得透徹。
她緊緊胸前的衣服問:如果我跳下去,你會救我么;
她忍著淚卻仍然竭力讓聲音保持平穩(wěn):我……要謝謝你……救了……我……我的命……
她眼睛里含著憤恨而堅定的光說:我看見了,我親眼看見了,是他。
有她出現(xiàn)的所有橋段里都能感覺到她緊繃的身體和神經(jīng),纖細敏感的神經(jīng),使得她對周邊的世界充滿了既抗拒又接納的心態(tài)。因此寫話劇,并充滿了窺探的欲望,不可抑制地,對她不了解的世界好奇,然后加以自以為是的解析。
我們都曾經(jīng)有過那樣嘈切的往事,冷眼似乎以為看透了世間的骯臟。抑或埋怨生活瑣碎灰暗,于是在腦中構建大愛大恨,并也許就逐漸模糊了現(xiàn)實與幻想的邊界。
這所有的一切,我們都將以少小的年少意氣來解釋。
因而傷害,終究無可避免。
18歲的briony夜夜躲開醫(yī)院的女孩子們在閣樓上寫作,她希望自己能用文字來增加無法言明的勇氣,能讓她有膽量去面對自己曾經(jīng)犯下的過錯。陽光蔓延的午后她和女伴整理器械,隨口的話語里確實鉆心剜骨的痛:“我從未戀愛過……我只暗戀過一個人,在我10歲還是11歲的時候 ……
Briony的老年演員也是我心愛。淡色的頭發(fā),以及淡然的眼神。
她說她想要寫一個不要韻律不加修飾的故事;
她忍著眼淚卻聲音安定地說出其實贖罪和重逢只是她的幻想;
她咬下嘴唇然后放開,努力不讓痛苦再泄露。
她的敘述是讓我流淚的引子。那一瞬間突然覺得Briony才是這個故事里最值得同情的人。我們都為自己的年少輕狂付出了或多或少的代價,但只有她的代價,是一生愛的權利。
那個夜晚她到底有沒有看清楚是誰強暴了她的表姐?
其實不重要了。一開始她就認定了那個人是Robbie,潛意識里,她只是想分開她的姐姐和她愛的人。
窮其一生,她只愛過這一個人。
故事的主角們無辜,然而正因為無辜就反而沒有Briony有吸引力。
但我第一次流淚,是聽到Robbie給Cecillia的那封信的時候:
Dearest Cecilia, the story can resume. The one I had been planning on that evening walk. I can become again the man who once crossed the surrey park at dusk, in my best suit, swaggering on the promise of life. The man who, with the clarity of passion, made love to you in the library. The story can resume. I will return. Find you, love you, marry you and live without shame.
The story can resume. I will return. Find you, love you, marry you and live without shame.
這句話來來回回不斷出現(xiàn),我一瞬間淚流滿面。
他們一直想在一起,并從未曾放棄在一起的希望。Robbie在黑暗的破屋隱匿的時候,他好聽的聲音一直在念:Dearest Cecilia,dearest Cecilia,Cecilia....
然后終于看到他們在一起,在倫敦狹小破落的房間,大床上有凹陷的痕跡。Cecilia淡淡的一句“他睡的太沉了”有甜蜜的尾韻,在Robbie狂躁時她也會抱著他的頭在他耳邊說:come back,dear,come back to me.
幾乎覺得這就是幸福了。
然而終于聽到Briony說,他們從未在一起,故事里的所有贖罪,只是她的虛構,只是讓她至少在虛擬的世界里有個機會站在他們面前說:I’m really very.very sorry for the terrible things I did.
那個時候覺得像是崩塌一般。
原來他和她,他們這一生在一起的時間,不過是圖書館的十幾分鐘,以及飯桌下兩只手若有若無的交碰。
想起敦刻爾克撤退的大場面,Robbie穿過醉酒的大兵,穿過熊熊的火光,穿過一匹一匹被射死的馬,穿過廢棄的旋轉(zhuǎn)木馬上假裝快樂蒙蔽的人們,走到幻想中母親的身邊,他閃著淚光的眼睛,他說,我要回到她身邊去啊,她在等我啊。
然而最終,他們都于年輕的時候,死在不同的地點。
抱著美好的期望,卻終究再未相見。
只剩下用一生贖罪的Briony,流著淚猶豫的說,我給了他們……幸福。
一生一代一雙人,相思相望不相親。
2 ) 只看過一遍,卻難以忘卻
我是個記性很差的人,所以經(jīng)常很能享受重讀偵探小說的快樂。電影作品更是喜歡重復看,重看的時候真是跟一部新電影一樣,完全不記得很多情節(jié)。但有一些電影作品,可能情感更強烈,所以即使只看過一遍,但是卻深深刻在腦海,這些感情多是負面,因此看完一遍再也不想重看,這里面的電影之一就是這部贖罪。
這部電影,最深切的感受就是惋惜吧,一件小事,完全改變了兩個人的命運,雖然說做的事也算是公民義務,但是被迫和自愿完全不同。更可笑的是片名贖罪,妄圖通過小說情節(jié)贖罪,與其說贖罪,不如說自我安慰,由此可見長大之后也是虛偽自私的人。
3 ) 煽情的不是愛情而是贖罪
覺得有必要重寫一下這個影評,剛看完就寫理解的淺顯了...
不枉費我期待了這個影片這么長時間,這是一部非常出色的作品.JOE WIGHT這個導演很聰明,開始的前90分鐘顯得有些漫無目的,不知道這電影到底要說什么,直到最后才發(fā)覺中了導演的圈套,才發(fā)現(xiàn)這部影片的高超之處...
前一部分破碎的花瓶,調(diào)情,充分展示了凱拉身上的那股邪氣,感覺上對于凱拉來說這絕對是她突破性的演出,另外那個小女孩陰暗的一面表現(xiàn)的十分到位,突顯了那種充滿了稚氣的愚蠢,讓人無比反感.
之后導演用分別敘述的方式記述了ROBBIE和長大后BRIONY的經(jīng)歷,看著非常的亂,一直提不起興趣,一是CEE與ROBBIE從相識到愛情的過程實在是突兀,這種突兀從根本上決定了后來的無數(shù)煽情場面讓我因為缺少信服力而無法為之感動,而在這部分導演的手法也過于唯美,ROBBIE三人與隊伍失散,落泊的游走于斷壁殘垣與怡人的自然風景之中,沒有戰(zhàn)爭的拼殺場面,只有被殘害兒童的尸體,敦克爾克海灘上的長鏡頭,破舊不堪的游樂場與失魂接近瘋狂的士兵,ROBBIE對親人與愛人的思念,其實看到這我都想放棄了,連激烈的戰(zhàn)爭場面也沒有,感覺這電影有太差勁了...
后來好好回想了下結(jié)尾,才發(fā)現(xiàn)我錯誤的理解了導演的真實用意,讓我們回顧一下這個結(jié)尾,已進殘年的BRIONY帶著自己這部小說接受節(jié)目的訪問,她說,"一直以來我都想說出事實,但我做不到,我沒有經(jīng)歷過的事情監(jiān)獄的情況,敦克爾克大撤退,我都得到了當時的第一手資料,但這些坦誠會非常殘酷,我不知道這樣坦誠的是為了什么."然后陳述了真實的情況.這個場面的前一個鏡頭是BRIONY去找CEE與ROBBIE認錯,這是小說中虛構的,而這個鏡頭也是從前面BRIONY當年的情景一直延續(xù)下來的,說明了這個片段之后,導演則劃了一條影片中的現(xiàn)實與虛幻的分界線,也就是說影片中前一部分的整個故事并不是完全基于真實情況的發(fā)生,而是基于BRONY的小說中的描繪.
在這里又不得不贊嘆導演的功力,分別記述的用意就在于此,一方面影片對BRIONY經(jīng)歷的描繪具體真實,這正是BRIONY的親身經(jīng)歷.另一方面對ROBBIE戰(zhàn)場上經(jīng)歷的描寫則唯美,亦幻亦真,符合BRIONY基于真實的杜撰,這才發(fā)現(xiàn)沒有戰(zhàn)爭場面實際上是最合理的,從影片來講,這樣的處理方式是最佳的,對于BRIONY那種帶有理想色彩的描述的基調(diào),這樣的手法給予了最自然的襯托.另一方面,從感情層面上講,這樣唯美的場面無疑是BRIONY心中最美好的期盼,咖啡廳里的相遇,無盡的思念,ROBBIE與CEE如此驚天動地的愛情,都是BRIONY最美好的愿望,讓我不得不為BRIONY這種最真誠的懺悔而動容,影片中情節(jié)上那些"做作"的煽情此時也轉(zhuǎn)化到了BRIONY的救贖之中,并得到了質(zhì)的改變與升華,使我深深的震撼于其中...
感覺這部作品實在是非常出色,同樣佩服導演的功力,說到底,影片所要感動觀眾的并不是愛情,而是BRIONY那來自靈魂的救贖.
4 ) 佳片有約對《贖罪》的介紹詞,寫得不錯。
在2007年,威尼斯電影節(jié)上,選擇了一部英國電影作為開幕影片
有人說,這是一部有關愛情的影片,有最唯美的詩情畫意;
也有人說這是一部徹頭徹尾的悲劇,
所有的美好都被硬生生撕裂呈現(xiàn)在面前。
這里有古典的華麗和驚艷,也有現(xiàn)實的殘酷和悲涼,
如果說悲劇是把美好的東西,撕碎給人看
那么假如有一天,這個撕毀別人美好的人,后悔了
希望獲得當事人的寬恕和原諒
她能夠獲得救贖嗎?
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影片,是英國影片《贖罪》
一部典型的英國電影,會包含著什么橋段呢?
一部典型的英國故事,又有哪些標志性的內(nèi)容呢?
這部《贖罪》,幾乎包含了我們對英國電影所有的期待
這是一部到處彌漫著英倫氣息的影片,這是一部最應英國氣氛,最
英國面孔,最英國的故事
很多英國電影都散發(fā)著一種鄉(xiāng)間莊園的氣息
那里有華麗的陳設,精致的茶具,到處洋溢著優(yōu)雅的氣息
如果說英國的城市總是在下雨
但是對英國貴族來說,在他們的鄉(xiāng)間別墅里,在莊園里,他們可以
得到明媚的陽光,也許是偶爾的一瞬間
他們可以在那里舉辦宴會,可以狩獵,可以盡情地享受生活
英國的莊園,就像英國的一個小社會
那里有同樣的嚴明等級,同樣的各色人等,同樣的各懷心事
《贖罪》的故事就開始于1935年,應該鄉(xiāng)間的一個華麗莊園里
這里是布利奧尼和姐姐塞西莉亞的祖輩給他們留下的宅邸
午后的慵懶陽光投射在開闊的草坪上
一切看起來都那么盡善盡美
可誰也想不到,會有殘酷的事情,
會在這個近乎唯美的小世界里發(fā)生
但是它就這么發(fā)生了
相信大家在看電影的時候
一定會被那個穿著白裙子的,古靈精怪的小姑娘所吸引
愛爾蘭的小姑娘西爾莎?羅南
出演《贖罪》的時候幾乎和片中角色年齡相仿
這也給她剛剛開始的表演生涯
帶來了一個小小的高峰
布利奧尼這個既早熟有幼稚的角色
為她獲得了奧斯卡年度最佳女配角的提名
同時,金球獎等十幾個有分量的電影獎
也把最佳女配角給了這個小姑娘
問到怎么能演好這個角色的時候
小姑娘坦誠地回答到,我跟她年齡相仿
只需要把自己變成她就是了
包括西爾莎?羅南,扮演的13歲的小布利奧尼
影片中出現(xiàn)了三個年齡段的布利奧尼
受到英國傳統(tǒng)戲劇的影響
英國電影歷來有群像電影的概念
也就是說,電影中的每個角色,無論主角還是配角
每個人身上都有豐富飽滿的性格
每個人的表演都會很出彩
在當今影壇,誰被認為是最有古典氣質(zhì)的人?
答案就是《贖罪》中扮演塞西莉亞的凱拉?奈特莉
凱拉?奈特莉她一次一次在銀幕上扮演了
具有優(yōu)雅氣質(zhì)的應該女人
她最愛看的是上個世紀三十,四十年代的電影
她一直覺得自己是一個活在現(xiàn)代的古裝英國女人
片中凱拉?奈特莉扮演的塞西莉亞
在晚宴中穿著的那條綠色晚禮服
被影評界稱為史上最驚艷的電影服裝
甚至有很多人在看完了《贖罪》之后,念念不忘的
竟會是她那條翡翠綠的長裙
贖罪的造型師設計這條裙子的原意
是為了突出這個人物敏感容易受傷的性格
所以哦用真絲的質(zhì)地,做了這條裙子
除了能夠展現(xiàn)出裙擺的飄逸和輕靈
真絲的脆弱質(zhì)感也想塞西莉亞和羅比剛剛迸發(fā)
就被殘忍撕裂的愛情
扮演羅比的青年演員,詹姆士?麥卡沃伊
則是近幾年銀幕上最具古典氣質(zhì)的男演員
很多觀眾驚嘆,近幾年來英國的銀幕上
已經(jīng)很久沒有出現(xiàn)這樣迷人的新星
拍攝《贖罪》喬?懷特第一時間想起了麥卡沃伊
當我讀到他有一雙樂觀的眼睛這句話時
我立刻想到了詹姆士?麥卡沃伊
他確實有這閃爍充滿希望的眼睛
總是能看到光明
出生于蘇格蘭的麥卡沃伊,身上透著一種
老牌英國紳士的古典做派
尤其是他那雙顧盼流離的藍眼睛
為了演好《贖罪》
他很快地掌握了上世紀40年代的英倫腔
對于他這樣一個蘇格蘭人來說
這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而《贖罪》這部電影,麥卡沃伊前前后后只看過兩次
因為他對戲太過投入
尤其是面對著他深愛卻不能相守的賽斯利亞
他總是在導演喊停后,任然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淚
英國歷來也有把文學作品搬上銀幕的傳統(tǒng)
《贖罪》當然也不例外
但是與別的小說不同,贖罪曾被認為是電影史上最難改編成電影的
小說之一
洛杉磯時報的專欄是這樣評述《贖罪》這部小說的
“《贖罪》是當代最感人的愛情故事之一
這部小說更多的是描寫人物的內(nèi)心和意識
文字的優(yōu)勢是影像所無法表現(xiàn)的
因為它實在是包含了太多人物內(nèi)心的獨角戲”
而究竟電影是如何忠實而精彩的再現(xiàn)小說中的文字的呢?
而當電影把小說忠實地搬上銀幕的時候,
電影還做到了小說中文字做不到的事情
《贖罪》的故事開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籠罩下的歐洲,
羅比蒙冤入獄,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了
監(jiān)獄中的羅比選擇了參軍,期待著在戰(zhàn)場上能建功立業(yè)
去換回他清白的名聲,用榮譽去配得上塞西莉亞的愛
1940年,被派往法國戰(zhàn)場的羅比,
經(jīng)歷了二戰(zhàn)史上最著名的敦刻爾克戰(zhàn)役
在表現(xiàn)羅比參加敦刻爾克撤退的情節(jié)時
小說《贖罪》用了幾十也得篇幅,寫了戰(zhàn)爭的殘酷,顛沛流離
但是電影《贖罪》35歲的導演喬?懷特
用了一個完美無缺的長鏡頭,展現(xiàn)了這非凡的一幕
這個4分52秒的鏡頭,是今年來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
最震撼人心的一個鏡頭
雖然沒有流血和槍戰(zhàn),但它卻具備著
更強烈的視覺沖擊
場景中共出現(xiàn)了2000多個群眾演員
攝影機的移位也長達數(shù)千米的距離
整個鏡頭,充分表現(xiàn)了人們焦躁 思鄉(xiāng) 絕望的情緒
以及戰(zhàn)爭的殘酷
為這個二戰(zhàn)背景下發(fā)生的故事,增添了幾分厚重和蒼涼
一個人要經(jīng)歷怎樣的煉獄和煎熬才能獲得救贖
接下來,就讓我們和布利奧尼一起,穿過時間的甬道
回到1935年的英國
那個灑滿陽光的夏日午后
5 ) 《贖罪》:虛構如何贖回生活
虛構如何贖回生活
伊恩·麥克尤恩是如今英國最富盛名的作家之一,曾在1998年以《阿姆斯特丹》擊敗眾多強勁作家摘取了令人艷羨的布克獎,彼得·查爾的斯稱他為“我們時代英語小說界里在故事編織和風格建樹上均卓有成效的作家”,而英國文學專家大衛(wèi)·馬爾科姆在《理解伊恩·麥克尤恩》一書中,引述了基爾南·瑞恩的話,說麥克尤恩的“黑色抑郁建構了他早期作品的風格,對即將發(fā)生的罪惡的陰冷迷戀,顯現(xiàn)出他對愛欲力量和可能性救贖的理解”,而麥克尤恩近十年來對電影和電視的興趣,則是“他職業(yè)生涯中的分水嶺,他的小說也開始顯現(xiàn)出某種變形”。《贖罪》是麥克尤恩2002年的作品,獲布克獎提名。
麥克尤恩繼承了一個創(chuàng)作上的“偉大傳統(tǒng)”,他喜歡把剛完成的書稿送給妻子看,的確,每個作家都希望自己某個心愛的女人能是第一讀者,托思妥耶夫斯基不也是如此待遇他的安娜?自然,這次的《贖罪》讓安娜萊娜哭了,這在之前是未曾有過的,究竟是什么觸動了伊恩堅強的妻子?伊恩說,“一定是某些特別的東西。”肯尼斯·杜蘭,《洛杉磯時報》的專欄影評人,如此評述小說,“作為一部確定無疑和深刻感人的作品,《贖罪》是當代最感人的愛情故事之一,它對摧毀和創(chuàng)造、分離和愈合的虛構力量做出了一次強有力的冥思?!?br> 經(jīng)過3個月的艱苦趕制,由Working Title公司投資拍攝的電影《贖罪》終于在9月殺青后于英國首映??夏崴埂ざ盘m說,“《贖罪》是那種不經(jīng)常出現(xiàn),即使是,也是很少能夠強有力和忠誠地被轉(zhuǎn)換成影像的小說?!彼运缤笆飞媳姸嗝木幍碾娪耙粯?,注定還沒脫胎就要爭議不斷,這種爭議建立在一位創(chuàng)作者應如何架構文學和電影之間的微妙平衡,比如侯麥的文學化電影,或者像《老無所依》那樣在原著之上張揚著對電影語言的理解和革新,而10月份上映的反響平平的《霍亂時期的愛情》則無疑見證了蘇姍·桑塔格在《從小說到電影》中對電影改編的質(zhì)疑,“似乎電影的本質(zhì)就是把優(yōu)秀的原著小說刪節(jié)、沖淡、簡化?!薄囤H罪》的爭議還在于,在一個繼1994年以來把世界電影活力極致化的2007年里,體現(xiàn)電影新美學的《老無所依》和《血色將至》在金球獎上慘敗給《贖罪》,究竟意味著什么?
《贖罪》講述了布里奧妮為她在13歲那年,因為一則她所不能理解的愛情,而拆散了姐姐塞西莉亞和仆人羅比的幸福而做終生的懺悔。應該說,美國大部分主流媒體對影片均持相當肯定的評價,這種評價隨著影片在一些大獎項上的多有斬獲而貌似獲得了一種主流的姿態(tài),J.R·瓊斯的話頗具代表,“在心理精確度上,《贖罪》是一個關于愛情和背叛的神話。”的確,它精致細膩的敘事顯現(xiàn)了創(chuàng)作者對社會細節(jié)和人物情感洞察力的精到把握,從攝影、布景、劇本,到表演和執(zhí)導手法,每個部分均流光溢彩,像是直接承自約翰·厄普代克評小說《贖罪》的特點:“美麗動人、氣勢磅礴”,但是否各部件都完美無缺,就能是一部機器性能優(yōu)佳的保證?這個問題放在《老無所依》面前,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老無所依》同樣改編自名小說(小說獲普利策獎),同樣細節(jié)豐富,同樣有精雕細琢的攝影、表演、劇本等等,但它的獨一無二顯然來自導演科恩兄弟對傳統(tǒng)類型片的精準理解,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一套完美的反類型片的法則,換句話說,《老無所依》在對電影語言的貢獻上要遠遠優(yōu)于《贖罪》,后者的優(yōu)點則有賴于扎實的故事和引人深思的主題,而故事和主題恰恰是原小說提供的,而非電影創(chuàng)作者的才能使然。在這點上,F(xiàn).R·利維斯一點都不過時,這位當年馳騁英倫三島的英國大批評家,說約瑟夫·康拉德的小說《拯救》“是一部奧斯卡獎風格的作品”,作者“語氣莊重地演繹了一幕愛與榮譽之間的對立沖撞,其緩慢而煞費苦心經(jīng)營出來的富麗堂皇,更多的是意在令人心生敬畏而不是激動震撼?!甭犉饋?,多么像是在描述《贖罪》,又一部《英國病人》,但或許有人認為,由于《冷山》的導演缺乏對現(xiàn)代心理學足夠的興趣,必然導致《英國病人》在“愛情,戰(zhàn)爭,傷痛和背叛”等宏微觀的主題上不及喬·懷特的第二部作品,有了幾個重要獎項尤其是金球獎的肯定,這位電視節(jié)目出身的導演看來前景可嘉,但艾拉·泰勒似乎有異議,這位《村聲》的主筆說喬·懷特兩年前的處女作《傲慢與偏見》簡直是糟蹋了簡·奧斯汀,現(xiàn)在他再次以其華麗的彩筆毫無章法地張揚放大麥克尤恩對人物心理最為細膩、隱忍的刻畫,“麥克尤恩密語的地方,懷特呼叫。在由打字機的韻律和戰(zhàn)爭的轟鳴共同鑄就的一種歌劇般的恢弘聲部中,麥克尤恩深刻而令人毛骨悚然的主題——虛構如何贖回生活——被懷特拋之路旁?!?br> 艾拉·泰勒對待喬·懷特或許刻薄了點,事實上,電影在某些方面的確是小說做不到的,我們看到電影的戰(zhàn)爭部分,即羅比參加英法和德國在敦克爾克的大戰(zhàn),它描刻了戰(zhàn)爭在肉體和精神上帶給人的雙重創(chuàng)痛,一個四分半的長鏡頭,隨著羅比游走在夢魘般的海灘上,我們聽到馬匹的嘶鳴,槍聲,悲戚的音樂,看到中槍倒下的馬,天上飛的紙,受傷的士兵,老人、女人和無助的小孩,看到人們歌唱著對和平的渴望:“讓一切平息,讓戰(zhàn)火遠離,讓和平穿越地震、狂風和大火……”如果說電影有過優(yōu)于小說的話,那也是它“在捕捉戰(zhàn)爭創(chuàng)痕這點上比任何小說都要更加地鮮活”,戰(zhàn)爭部分強調(diào)了兩種藝術形式的根本性不同,“小說家的最好朋友是一個靜止的角色,而電影制作者的最好朋友則在動態(tài)中體現(xiàn)出其活力。”
應該說說結(jié)尾。年老的布里奧妮已是一位出過21部小說的作家,對于1940年6月她向塞西莉亞和羅比道歉的情形,我們得知,是她在《贖罪》中虛構和創(chuàng)造的,“事實上,這一切也不可能發(fā)生,”她在電視臺上做電影的最后一次懺悔,“因為羅比在1940年6月1日,敦克爾克大撤退的那一天,死于敗血癥,而我從沒有得到姐姐的諒解,因為她在1940年10月15日就死了。”《贖罪》是她的第21部作品,但其實是第一部,它貫穿了布里奧妮的一生,成為一種追問:虛構如何贖回生活?以一種富于新意的收尾,電影把這個問題推向一個終極拷問的位置,但它的獨特和意義應該屬于作品真正的創(chuàng)作者麥克尤恩而不是喬·懷特,是麥克尤恩讓我們知道“人性的關懷”的確是有其倫理價值的,“但是我的讀者能從那樣的結(jié)局中,獲得什么樣的希望和滿足感呢?所以在生活中,我想讓羅比和塞西莉亞得到他們渴望卻沒能得到的幸福,這不是逃避或者軟弱,而是一種人性的關懷。我給予了他們幸福。”
6 ) ■ 滿身都是商業(yè),每一寸身段都流露嫵媚
事先期待的很,失望得也不輕。給兩顆星是恨鐵不成鋼。
扎好了是個“大片”架勢,錢花得估計也得如流水。
只是,導演似乎過分熱心于那種MTV式的表現(xiàn)方式。敍述力度不夠,臺詞散亂無神也欠火候。最明顯是節(jié)奏問題,開篇本來還讓我驚艷了一下,豈料通篇一個調(diào)式到底,只是你追我趕、急管繁弦,沒高潮沒張力。因爲分場做作刻意,鏡頭碎碎切,情緒綫再三被斬斷,難以飽和、流暢和連貫。沸點尚沒達到,場與場之間已經(jīng)頻繁地生硬轉(zhuǎn)換。切口多,縫隙大,只得將音樂塞到太滿,務必填實,一刻消停似也不肯有,再加一層打字聲,幾乎從頭追打到尾,砸得耳膜疼。
表演的平面化,倒也不怪演員。一切都使得兩位主角根本無“戯”可挖,有的只能是對著鏡頭展示若干臉譜化的定格表情,其他的交給剪接去拼湊就好了。演員似乎忙于換面具、忙於按照設定好的路綫走位、忙於背好分內(nèi)的臺詞,連對手戯、內(nèi)心戯場面都感覺不到一點心神的交匯和激蕩。單説James McAvoy資質(zhì),實是個既很好用,又很容易用得好的演員,可惜。至於Keira Knightley,本身就不會演戲,現(xiàn)在正好怨不得她了。
一點題外話是,我對James McAvoy的厚愛厚望,本來是熱切等著他憑藉此片從丹尼爾.戴.劉易斯手裏奪奧斯卡小金人,現(xiàn)在正好也不必替後者過於懸著心了,免得兩人想殺,哪個落馬我都心疼。
再説下攝影,中毒也不淺。影片主題倒是不單薄,可是拍單薄了。畫面空洞美。光用得要膩死人,大概太清楚自己在那兒拍文藝片呢,生恐它不唯美,生恐它不文藝,生恐不像照相本子。
它的滿身都是商業(yè),每一寸身段都流露著嫵媚,已非“敞開懷抱歡迎觀衆(zhòng)”足以形容,簡直是向著觀衆(zhòng)投懷送抱、承歡膝下的姿態(tài)了。
觀看過程中幾度疑心自己是在看英倫版的《黃金甲》或《夜宴》,一堆花胡哨,一堆表面功夫!並沒有比預告片更多給人什麼感受。
PS:快別再提那個做作的長鏡頭了好罷?同樣表現(xiàn)戰(zhàn)爭場面,對比一下《人類之子》近結(jié)尾時那個7分多鐘的長鏡頭,想想,什么是真正意義的長鏡頭,什么是為了長鏡頭而長鏡頭。
7 ) 殺戮有時,醫(yī)治有時——看〈贖罪〉
看完這個影片后腦子里居然始終揮不去那個五分鐘,來回看了三遍,除了震還是震,當然不是從技術層面上來說,而是沿著詹姆斯`麥克沃伊的視角體驗,從藍灰色的天空,到游樂園廢墟中緩慢轉(zhuǎn)動的摩天輪,再到那些傷殘兵的各種表情,太末世太末世。起初看這段牛逼閃閃的長達五分鐘的長鏡頭時并沒有意識到是敦克爾刻大撤退,然后便疑惑著到底是我眼睛有問題還是喬`懷特沒有拍好,也許更可能是麥克沃伊自始至終蒼白而嚴肅的臉,沒有半點即將沖出地獄看到光明的興奮與喜悅,有的只是仿佛最終審判之日即將到來的黎明前的黑暗。果然當天夜里麥克沃伊死于敗血癥。其實贖罪里的宗教態(tài)度是很復雜的,就好象敦克爾刻大撤退其實是一艘真正的挪亞方舟,但麥克沃伊和凱拉`奈特利最終都沒有看到。如果我沒有看錯的話,在那經(jīng)典的五分鐘里有燒圣經(jīng)的鏡頭,黑皮金邊,紙張在火堆之上隨處飛舞,配上背景的廢墟,怎么看都是上帝不在,末世到底。被冤枉成強奸罪而被迫奔赴戰(zhàn)場的麥克沃伊和為了能有機會與愛人見面當上了護士的奈特利并沒有得到應有的救助,而一個死于敦克爾刻大撤退的最后一天,一個溺死在隧道里,理應得到救助的人卻并沒有得到應有的歸宿。
而更殘忍的是,從麥克沃伊被帶上警車上之后,盡管影片多次拍到了他們兩個的重逢,熱吻和歡愛,但這些都不是事實,全部是妹妹Briony的想象。
是的,這個電影從頭到尾都是雙重的,一重是妹妹Briony對她所看見的東西作出來的臆想(也就是她后來寫下《贖罪》這個故事本身),而另外一重就是真正的現(xiàn)實。而妹妹Briony的臆想并沒有隨著麥克沃恩被帶入警車之后終止,而是換了一個地點換了一個名字換了一個年紀繼續(xù)。只是這次沒有了嫉妒和惡意,而是充滿著所謂的懺悔。而這里就進入了另外一個宗教命題——贖罪?!囤H罪》里一方面宣布上帝已死,在另一方面卻又繼續(xù)試圖求索犯了錯之后是否可以得到補救。
Briony對待麥卡沃伊的感情其實是很畸形的,她13歲就愛上了麥,恐怕還要更早,當誤以為麥和她姐姐有奸情后,就萌生出很復雜的感情。Briony是有潔癖的,同時還有那種作為一個未成年少女對成人世界理所應當?shù)膮拹?,和對一個擁有成熟身體女人的憎恨和嫉妒。從后來有一段她坐在列車里的情節(jié)就看的出來,列車的陰影一陣又一陣的投在她的臉上,把Briony壓抑,內(nèi)向,忍耐同時又陰郁的性格照的一覽無余。
其實如果能再仔細想想,那個夏天晚上的事情真的是Briony一個人導致的嗎?那個夸獎她"干得好"放在她肩頭涂著紅指甲的手,還有這個故事里最沒有得到懲罰的羅拉和巧克力廠商人,Briony只是把所有的罪一個人覽下而已,當然她自己是不會意識到的,這樣一來贖罪的解釋就變的很通順了,Briony在不經(jīng)意間扮演了一次耶穌的角色。因為贖罪的意義源頭其實是耶穌代人受罪并把罪贖掉。
順便提一下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覺得Briony身上修女的氣質(zhì)非常明顯,同她姐姐放蕩的風塵氣形成強烈的對照。甚至她最后用來贖罪的手段——做一名護士,第一前線的醫(yī)治傷員也是耐人尋味,你當然可以認為這是她希望有機會可以遇見麥,但這之外顯然有點別的什么意思,順便說一句二戰(zhàn)期間的護士制服和中世紀的圣徒斗篷實在太象了(都是紅藍兩色)。而且看到結(jié)局我有理由相信Briony絕對終身未嫁并保持處女之身。
當看到羅拉和巧克力大富商幸福的步上婚禮殿堂的時候,這樁事件的始作俑者的幸福姿態(tài)在我看來是對拼命在那贖罪的Briony最大的諷刺。
這個罪真的贖的掉么,或者說,她真的值得這樣去贖嗎,恐怕是Briony的一相情愿。
“殺戮有時,醫(yī)治有時”,最先看到挪亞方舟的人也未必會得到救贖。
也許一輩子都不會得到。
你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奈特莉的胸有多么地平!
“一個女孩子從臥室窗外看到了她不懂的東西,可是她以為自己很懂?!?/p>
X教授和奇異博士的愛恨情仇。
給四星完全為了他們倆那個唯美的ml。
小女孩根本是個變態(tài)!比較無語..
有些話說了,其實你負不了責任
看五遍還是不夠的一部電影,少年時代部分的背景相當漂亮,奔跑也很好看
華麗的無病呻吟
可怕的蘿莉。如果還有機會贖罪,那你的罪就還不夠深刻,唯有你得不到你預想的救贖,贖罪才成為可能。音樂、剪輯、畫面都不錯,尤其給蘿莉打的主題配樂很好,然而各方面也沒有讓人驚喜的表現(xiàn),總而言之是一個值得看到片吧。
那哥們死的時候,我哭了。。。
再次確認,一,我討厭戰(zhàn)爭;二,我討厭Briony類的早慧少女。
打字機聲是亮點。
一段史詩般一鏡到底的5分鐘長鏡頭,兩線人物無可盼望的戰(zhàn)火消停和解時,那些暗戀、嫉妒、等待、堅持、煎熬、懺悔深埋了卻來不及發(fā)芽。如果你來不及享受機位和攝影的變換,來不及欣賞美工和布景的詩意,那么至少可以花癡James McAvoy / Keira Knightley。
小孩一旦因為無知而殘忍,會讓人心驚肉跳
直到最后一段獨白真相,才覺得故事動人
文藝女青年害死人
我非常討厭這種自以為是的小孩子 如果是我妹妹 我一輩子不會原諒她 因為她的虛偽懦弱自我 即使用一生來贖罪也換不來我的原諒 聽到最后那句"i gave them happiness" 徹底抓狂 好意思么 無語中……參入太多個人感情了- -
Find you, love you, marry you and live without shame.
其實最值得玩味的姐妹兩個愛人的方式。稚嫩之愛是為了證明你愛我,我可以毫不猶豫拿生死當作賭注。成熟之愛是就算全世界都誤解你,我也永遠不會動搖對你的信任。于是妹妹一旦被傷害就會任性地反擊,而姐姐卻是那個一直等他come back的人。Stupid Child
他伸手撫摸了她曾跳入的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