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俠》四人救狗小組再加一位獸醫(yī),每次的行動與相互交流真是好好笑,尤其那位傳教士總要被隊友以耶穌之名“欺負”他多犧牲多爬樓哈哈哈。拍攝與剪輯用的紀實手法,利落流暢。情感部分有幾處突兀,但瑕不掩瑜,作為一部低成本動保電影算很出色了。對了,劉以達還有彈一小段吉他。
其實呢,某個香港影評提到本片“感情欠缺”及“對義工角色設定失望”,在我觀點里反而是這部動保片難能可貴的優(yōu)點。煽情誰不會呢,有的動物主題片未等入場,觀眾就已心理預知要備好紙巾?!睹珎b》沒有走這個套路,講述的是一班“有呼即應”、已將救助當作“家常便飯”、來自各行業(yè)人士組成的義工小組的行動日常。
展現(xiàn)救助的執(zhí)行效率及與陌生人溝通之重要,遠勝于要去煽情觀眾的企圖。從“不完美”的五人之間互相既搞笑又埋怨,比如獸醫(yī)也會嚷嚷費用開銷,不善勸說的救助者遇到難搞阿婆變得縮頭縮腦,但又因共同愛護動物的理念,哪怕硬著頭皮也得上的真實情境。
當你知道義工們在正職之余還要處理多少事,你就會知道并不是拍攝他們抱著狗狗喃喃自語的愛撫才是在表現(xiàn)“關愛動物”,你就會知道手術(shù)衛(wèi)生條件簡陋并不是由于“缺乏愛心”。有一命救一命,這是在有限人力物力條件下的現(xiàn)實。
當在行動中遇到“對家”,比如對流浪動物有過度恐慌癥并夸大散播其危害的極端人士,“解決辦法”是當這位死心眼的仁兄在長篇大論時,義工們騙他跑錯方向去捕狗,而不是一條條去回答他提出“人類比動物重要”的問題。這是在與時間賽跑時,救助流浪動物的現(xiàn)實。
又比如政府根據(jù)舉報派出捕狗隊,“解決辦法”是某義工頻繁認領收留這些“屬于他的、不小心走失的狗”,并在政府部門工作的前妻協(xié)助下“串錄”虛假口供。這是在法律無保障時,走灰色地帶救助流浪動物的現(xiàn)實。
另一重要的拍攝意圖是想傳達現(xiàn)代人與人之間的疏離關系。底層,甚至行為另類的小眾,在動保議題上也應平等被對待。異裝癖的人是否有領養(yǎng)狗的資格?自己都不夠飯吃的拾荒人,或是偷內(nèi)衣褲怪癖的天橋底的流浪漢,他們關懷動物是否需要資格?與流浪動物產(chǎn)生同理心并相依為命的心情能否被社會理解?
林林總總,當然也有以情動人之處,礙于片長,感情到來的拐點略顯唐突。雖然內(nèi)容基于真實案例,100分鐘片長顯然不夠,若有120分鐘,相信敘述會更為從容。
影片最后是一組黑白照,“說出”更多“想說”但“未說”,留給觀眾自己感悟的內(nèi)容。偷抹了眼角的淚,散場時也有看到幾位流淚觀眾… 但基本上我不是傷春悲秋的人,因此更理解與認同這部片呈現(xiàn)出的現(xiàn)實行動力。
PS,好奇心日報有篇文 香港西貢有個現(xiàn)實版“犬之島”,被遺棄的寵物狗生存艱難_文化_好奇心日報 有助了解香港的流浪動物法規(guī)與現(xiàn)實。
為什么類型是“紀錄片”?很明顯這是演出來的啊。偽紀錄片都算不上。就是分段式的劇情片。
第一個故事“食狗疑云”其實可以往驚險上拍。越是緊張真實,越是揪人心弦。 林尚斌的“狗肉販子”很活靈活現(xiàn),他這樣子一看就像無情殺狗賣肉吃狗肉的人。哈哈。 上了年紀或者被疾病折磨生不如死的狗,要不要人道毀滅?
第二個,“虐狗婆婆”的故事。孤獨。心酸。
第三個,“遺棄浪人”。劉以達忽然正經(jīng),有點不習慣。不過他說話的語氣依然緩慢,慢得讓人著急。大概是個人習慣,改不了。
女主安采妮有點像林欣彤。她還考了專業(yè)寵物美容師的牌照?,F(xiàn)實中她養(yǎng)了幾條狗幾只貓,有的比她還壯差不多有她高,她還曾經(jīng)被狗咬得很傷。
最近養(yǎng)的兩只倉鼠先后離開,前后不過兩周,本來兩個小家伙一直同一籠子養(yǎng)(都說倉鼠是獨居動物,可它們相處還行,雖然不時打架,但打完又擠在一起睡覺),忽然有一天,其中的老黑暴瘦,擔心它被另一只老白欺負(已經(jīng)無力還手),就特意買了一只新籠子分開它們,沒想到分開沒幾天老黑就走了,而分居后的老白也沒了以前的活潑,老是睡在屋里,數(shù)日后發(fā)現(xiàn)它癱躺、四肢發(fā)僵、身體發(fā)涼、不時抽動,不吃不喝,讓人痛心,找寵物醫(yī)院,都說不看倉鼠,最后到藥店在好心的女店員建議下買了消炎藥、葡萄糖(生理鹽水),喂給它吃,然而在四天的頑強抗爭下,它終于還是離開了。難過。從賣家處買到,到它們離開,也就一年時間,都說倉鼠2到3年命,不過收到鼠鼠時已很大,不知道賣家已養(yǎng)了多久。也許當初我不應該分開它們,那樣或許能堅持長久一點。從此以后不想再飼養(yǎng)任何動物。難受,承受不了。
愛過方知情重,醉過方知酒濃。養(yǎng)過寵物的人才會理解那種心痛!
故事的立意是很不錯的,但以偽紀錄片的方式而言稍顯粗糙;林盛斌演的“狗肉飯店”老板很是惟妙惟肖,這個故事其實也是最立得住的;第二段“虐狗阿婆”演得好尷尬;第三段“遺棄浪人”好辛酸,劉以達的表演風格還真是幾十年不變,慢慢悠悠的;總之這是一個很有愛心的短故事合輯。片中夾帶的“私貨”應該是諷刺港府在基礎民生福利社保方面的作為力度不夠吧。那些尊重生命、守護生命的社會愛心人士比某些尸位素餐、中飽私囊的政府官老爺“偉大”一百倍;這個社會的弊病之一就是管理人民的老爺多過服務人民的公仆。 給愛心人士+1星。
低分不負盛名
偽紀錄片的質(zhì)感。三段關于人和狗狗的故事,中間穿插著毛俠們救狗的環(huán)節(jié),第二個故事里的老婆婆讓我想到我麻麻開始很不喜歡狗,但是因為我決定要養(yǎng)狗,她初衷是因為愛我才接納狗子,后來變成把小葵當成家庭成員,這樣的轉(zhuǎn)變都是因為毛孩給我們帶來的歡樂和愛。陪伴是相互的,我的狗子每天都盼著我回家吃飯,我覺得自己特別有存在感!最后片尾的一群被虐的狗狗們著實讓我大哭了一場,就算不喜歡狗,也不能虐待它們,生命是一樣的,不管我們還是它們。
以長鏡頭+偽紀錄片的方式拍攝,增加了電影的真實感,但也使得本片暴露低成本粗糙製作的蠻多問題(如臺詞的錄音、某些演員的表演……都有欠缺),儘管如此,看到“毛俠”們煞費苦心地救助狗狗們還是挺讓我感動的,只是劇情設置方面還是不太滿意(推薦編導觀看《為你取名的那一天》,同樣救助狗狗的故事,感覺拍得挺棒)。
偽命題。憑什么吃羊可以吃狗就不可以?哈哈。。。這些人真的是吃飽飯沒事做。
感動到流淚的應不止汪星人.....監(jiān)制主演的陳先生還來映後謝票......雖然是很低成本, 但妙用溝口導演的一場一鏡, 如同擅長鏡頭的侯導所說, 演員的力量很足, 狗演員的力量更足....感覺就很好看, 加上金像得主陳小姐的演出......結(jié)尾三分的狗結(jié)局更震憾.....
拍的夠差,心意加分吧。別說狗跟羊有什么不同,如果羊也作為寵物被廣泛家養(yǎng)的話,極可能現(xiàn)在也有羊保護協(xié)會。歸根結(jié)底是個人感情取向問題。對于不接受這種感情的人,一百部忠犬八公也改變不了想法。
學校點映。片子還沒放完大家都看睡著了,放完了人都走一半了。這個片的類型太奇怪,說是紀錄片吧,但鏡頭運動和演員走位的設計痕跡太重;說是故事片吧,但制作如此之糙畫面如此之差聲音制作如此之爛故事如此之散也讓我無語。最后QA環(huán)節(jié)導演一個勁地吹花多么少的錢就上了院線,我想說看看你之前的作品,你這回可真是撿了個題材的大便宜。做個人好嗎?
When a dog is in need of rescue, the Paws-Men assemble to save the dog immediately like Batman.
我份人,其實好鬼簡單,就系,你虐??我就撲你老母
#柒捌捌〇看電影#1、陳達仁是我的型呀;2、熱心市民愛狗人士,各行各業(yè)的義士齊聚,看到的是電影,也看到當下島上的自發(fā)公義;3、單機搖鏡,可能預算原因啦哈,但有代入感啦。你看到雖然是救狗義士,但里面很多的對白都能夠看到這個地方的人對事情的意志和態(tài)度,尤其收尾獸醫(yī)Kent師傅義診的一段,以小見大啰。有些人真以為了解這個地方和這上面的市民嗎?還口口聲聲在鏡頭前說支持,但轉(zhuǎn)頭卻恥笑這地方的市民說“鳥語”,這虛偽叫“撐”?狗都不如啦,正契弟?。?!
真的呼吁大家領養(yǎng)代替購買!其實能照顧它們照顧的好好的,它們也能美美的 超可愛的!土狗還是混血真的不是問題,人才是最大的問題
最討厭小動保
介于故事片和紀錄片之間。為什么評分那么低?還是感人的,知道在這個世界上還有那些有情懷的人。香港有,大陸也越來越多了。
假期的家庭觀影~挺完整的小制作紀錄片。救狗社工這個設定本身就蠻有地方特色了,每個角色的身份設定又都很local。看片過程仿佛香港人間觀察,并且不自覺沉迷于這樣有難有樂的生活氣息和其中俗世又質(zhì)樸的一點精神追求。很傳統(tǒng)的內(nèi)核,因此也值得一看。
電影幾好,救狗的困難,何嘗不是人與人溝通之間的困難,人與人的問題都未解決,更不要説動物了。
是也乎,( ̄▽ ̄) 達叔演什么象什么哪...偽記錄片, 對比巴西整個兒山3千只流浪狗的收編, HK 真心太小...不過狗狗的處境類似....無論多么艱苦, 總是能立即感應到善意....簡單說就是傻...
大陸仔也好好學學吧,現(xiàn)在不缺吃的,缺心眼
有愛,但是拍得不太行
GET不到點,但尊重生命的人值得獲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