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跟咱們國家的主旋律片一個意思,這部作品從題材上就是個命題作文。
揭露奴隸制的黑暗,宣揚人道主義精神,這和維護和平反對戰(zhàn)爭,為弱勢群體平權本質(zhì)上都是一樣的。這樣的電影存在很大的局限,比如人物上很難有新穎的設定,它不像架空電影,你沒法反其道而行之弄出個黑人集體文化水平高過白人,因為不符合事實;劇情上限制更大,主體肯定苦情,結(jié)局肯定解放,這上面不好做文章,你要是拍個一直苦情到結(jié)局的,那你拍它干嘛?再加上這片子本身就是非常嚴格地按照起承轉(zhuǎn)合的節(jié)奏拍的,不可能到一半忽然轉(zhuǎn)換節(jié)奏出現(xiàn)什么高能橋段。
但饒是這樣的命題,這部電影還是能贊上一聲精彩。
不是說因為這片得了奧斯卡,我就非得裝大尾巴狼說它好。只能說版式也是有它的道理的,盡管我沒有被劇情嚇著,也沒露出老母親的笑容,我仍然被角色們的一舉一動,和鏡頭音樂的每一個變化打動了。命題作文的一大優(yōu)勢就是劇情完整,加上演員演得認真,畫面配樂做得考究,讓我看著不怎么讓人開心的劇情,感官上卻挺舒服。
而且這個題材的電影想拍得難看實在是太容易了。你可以想象一下連續(xù)被喂兩個小時刀子的感覺,或是代入一下連著批了八個小時破爛作文的語文老師……能在里面看到這樣一篇,要我就給打滿分。
不是特別喜歡。題材很好,也有好的地方,但感覺浪費了好題材。
1) 奴隸制的恐怖并不是在于一兩個白人種植園主變態(tài)行徑
對黑人的奴役并不是源于個別白人的蓄意的殘酷和壓迫,或者有計劃的虐待或謀殺。片中法鯊飾演的主人沒事干就要折磨一下奴隸,而影片也很明顯地把重點放在了這些施虐行為和細節(jié)上。這樣的表現(xiàn)手法雖然使沖突更為殘暴和戲劇化,但會讓觀眾把責怪的視線轉(zhuǎn)移到這些奴隸主的精神錯亂上,而忽略了一個深層事實——悲劇來源于制度。
杜波依斯在《黑人重建》中記載,雖然蔑視是廣泛存在的,但事實上大量南方主人的人性是卻毫無疑問。在某些情況下,他們甚至給予奴隸父親般的關懷。雖然更像家長式作風,居高臨下地,把他們對奴隸的所有權視為比擁有牲畜高一級,但大多數(shù)奴隸主不是虐待狂,也不是性墮落的瘋子。
我以為應該更著重強調(diào)的是,奴隸制是一個階級沖突和種族相交織的問題,它是一種制度化的種族剝削。它是富有的白人資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強迫黑人勞動者按資本家自己的條件勞動的一種企圖。在資本積累的過程中這些奴隸主發(fā)現(xiàn),他的利潤不是來自棉花和糖的高價,而是來自對奴隸勞動力的成本的降低。奴隸價格低廉、易于管理,這使得奴隸主們讓奴隸過度工作,并不斷降低給予他們的待遇。被奴役的黑人的悲劇是制度性的,肉體暴力僅僅只是一小部分。
當時南方的奴隸條款屬于法條,甚至等同于“天理”。被奴役的黑人遭受的遠遠不止是皮肉傷。在1863年的奴隸條款里:“奴隸幾乎不被允許做任何事情,他們他們沒有請愿的權利,像任何其他動產(chǎn)一樣可分割,他們可能一無所有,他們不能簽訂合同,不能持有任何財產(chǎn),也不能買賣任何財產(chǎn);他們不能合法結(jié)婚,也不能組建家庭;他們無法控制自己的孩子;他們無法向主人申訴;他們可以隨意受到懲罰;他們無法在法庭上作證;奴隸不能進入司法系統(tǒng),他們沒有為自己爭取政治權力的機會",等等等等。這遠遠不止被肉體奴役那么簡單。
這些被打壓成無知墮落的棉花工和木匠,他們作為資本原始積累的主心軸,用自己幾代人的血淚去換取他人新帝國的權力和遠景的夢想,但只能像牲畜一樣躲在陰影和邊緣里,在獨立宣言里面一個標點符號都沒有留下,在美國資本主義崛起的歷史里面要被抹去。他們成了可憐的佃農(nóng),沒有技能,沒有抱負,沒有自由;奴隸制期間他們的政治和社會形象是奴隸,是無知的,非理性的,而廢奴后他們被描繪成暴力的、犯罪的,甚至是被關在籠子里的野獸。這樣的形象甚至延續(xù)到2020年,廢奴一百多年了都還沒成為“人”。大量的限制教育和限制黑人向上流動使得他們的階層僵化,在廢奴后的好幾代里都難以進一步發(fā)展,這是奴隸制真正恐怖的地方,遠遠超過被鞭打的陰影。
2) 影片更像在控訴人口拐賣而不是奴隸制
所羅門是渴望自由的,他試著一切機會去想還自己自由。而他在高呼要自由的時候有一個一直在強調(diào)的點,就是他“本來”是“自由人”。了解過南北戰(zhàn)爭和廢奴前歷史的人會知道,那個時候并不是所有黑人都是奴隸,有一部分黑人是自由的。這些人大多數(shù)生活在北方。他們有些幾代人都是自由的,甚至是有選舉權的(感覺所羅門原來是屬于這一類)。另一些人是從南方來的逃亡者,因為幾乎沒有技能和知識,在新的環(huán)境里舉步維艱。南方也有自由的黑人,但這是一個不穩(wěn)定的、受折磨的階級,生活在法律的默許和白人贊助人的善意之下。而后有些人成為工人,有人成為財產(chǎn)的主人,甚至是奴隸的主人。所羅門就曾屬于北方黑人的上流階級,是被賣到南方才成了奴隸。
影片讓我非常失望的地方是,它沒有讓人感到這個奴隸制的殘酷和不合理,它沒有讓觀眾明白——只要一個美國黑人是奴隸,整個美國的黑人就都是不自由的。觀眾感受到的只是人口販賣的殘酷,和人販子把原本高貴的階級變?yōu)榈唾v階級的不合理,但其實自由的黑人的處境也沒好到哪去。雖然他們在北方享有一些機會,但是他們和白人是遠遠不能平等的。
影片基調(diào)沒立住,就連男主自己立場都不正確。所羅門的憤怒不是因為他是黑人,而是因為他本來是個可以舒舒服服地出門拉個小提琴回家奶孩子跟老婆上炕的自由人卻無端端成了奴隸。片中如果他原本不是自由身,他就得給法鯊摘棉花摘到死。我仿佛一直在看一個有著黑色皮膚的白人摘了十二年棉花還深陷同事與雇主的不明三角戀的怪奇故事,那些應該銘記于心的沉重,仇恨與屈辱一掃而光,蒼白又無力的描寫不管男主做多少個把廁所拉堵的表情都救不回來。
影片里的白人反而比黑人的層次更豐富,出現(xiàn)了不同階級、不同價值觀的人。但里面的黑人除了發(fā)愣好像沒有任何一點自我。現(xiàn)實中被奴役的黑人并不是這樣的。有成千上萬的的黑人勇敢地成功脫逃了。逃亡奴隸的重要性不僅在于它所對奴隸主所造成的實際損失,還在于它未來的發(fā)展?jié)摿?。這些自由的黑人為廣大黑人工人提供了一個領導地位,特別是為廢除奴隸制的理想主義者提供了一個文本。像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Frederick Douglass)這樣的逃亡奴隸,以及其他更卑微的人,使廢奴主義者的人數(shù)增加,宣告了奴隸制的末日。
杜波依斯的書里寫到,一個自由的黑人是一種禁忌、一種威脅。作為一個小偷和流浪漢,他威脅著社會;作為一個受過教育的財產(chǎn)擁有者,一個成功的技工,他不僅僅是其他白人工人的威脅,他威脅奴隸制。
所以不管你是誰,只要你皮膚是黑的,你都難逃干系。所羅門不明白只有所有的黑人工人(包括奴隸和自由人)都得到解放,自己才能徹底被解放。
3) 表演層面
男主所羅門的存在的關鍵在于他必須要壓制他的憤怒,他必須假裝文盲和諂媚。所有的憤怒和羞愧代表著當時被奴役的黑人的心境和狀態(tài):憤怒羞愧,卻又只能沉默因為無計可施。但我覺得男主在這兩方面的表現(xiàn)都不到位。首先他不夠憤怒。一個人首先要足夠憤怒,才會凸顯出他對憤怒的控制是可貴的。然而我私認為男主的表演過于平靜了,甚至很多時間都在發(fā)楞。就算是女主在被變態(tài)男主人抽打的時候,他也只是忍不住咒罵了幾句。男主前后兩次尋求幫助的人也都是白人,最后也是因為一個白人得救了。他看到黑人一副很嫌棄地、想把自己跟他們區(qū)分開的表情。到最后得救的時候和女主擁抱完也好像恨不得把別人的手甩開。
4)太多變態(tài)男種植園主、種植園女主人和女奴隸的三角戲份 ,不明白為什么要這么重點描繪
5)十二年的時間沒有展現(xiàn)出來,感覺一下就過去了
6)布拉德皮特飾演的那個莫名其妙的白人,莫名其妙地出現(xiàn)了說了一堆莫名其妙的話,然后幫了一個莫名其妙的忙。到最后也沒個交代。
7)雖然片尾小字說男主被還自由后一直在為廢奴做演說、到處奔走,但很遺憾這段本來能展現(xiàn)男主的勇敢和能動性的情節(jié)完全在影片里交代出來。這段本來最應該被影片展現(xiàn)的橋段居然是以字幕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的。
看了這個看了《白宮管家》,兩部電影,所說敘事方式不同但是都指向一個主旨,訴說黑人的壓迫和反抗,觀影過程中我想到了奧巴馬,為什么以前沒有,在奧巴馬當政時候接連出來類似這樣的電影絕對不是偶然原因我覺得說到這里大家應該都能明白。 說說觀影時候給我的感覺看著有點想睡覺,而且很想快進,整體的節(jié)奏感覺感覺有些凌亂,過于平鋪直敘沒有高潮沒有低潮,而且故事的敘述方式是一站到底的節(jié)奏,除了過程中穿插一些主人公的回憶之外,敘事上面過于單一,但就整體的故事敘事上面很完整讓我看懂電影演了什么。 不過這樣的電影是一種看了開頭知道的結(jié)尾的電影,但是當作一部反應當時美帝種族歧視的電影來說還是很深刻的,值得去看一看,也很值得去思考和通過電影重現(xiàn)當時奴隸與奴隸之間,奴隸與奴隸主之間,奴隸與奴隸主傭人之間,復雜糾結(jié)的關系,和男主人公逃脫奴隸身份恢復自由身的困難。 影片不只是說著膚色之間的歧視,同時也反應等級之間的那種不平等和當人面對困難時候的孤單,壓抑,無助??戳诉@部電影當時沒有感覺不過回味起來還是感觸頗多,看你怎么思考了。 一句話說感覺:回味起來還是很有味道的,值得去看第二遍,不過整體的敘述上過于平淡,如果不能安下心去欣賞建議還是不看的好,不然又會罵娘了。
看來種族問題是美國人永恒的痛了。本片無疑將成為2014奧斯卡熱門,男主的演藝完全足矣角逐最佳男主了,而法斯賓德當是最佳男配的有力爭奪者。其實我承認我是來看卷福、小法還有皮特的,節(jié)操充滿了我的小宇宙。7.9
不管所謂"主流"評論界這次如何溢美之詞泛濫;我從客觀~高于歷史`純粹美學觀賞角度-覺得此片非常一般.除去攝影配樂等細節(jié)流暢外,實則就一部非常平庸的影片。連敘述都并不緊湊/頗為渙散..導演的功力尚未到火候~掌控力平庸??吹阶詈蟾揪蜎]怎么真正從人性角度_來釋懷or上升(發(fā)泄)·自由感~精神/內(nèi)力?空
鞭笞那場戲可以在影史上留名嗎?坐我右邊的一位滿手臂紋身的白人青年在完場燈亮的那一刻滿臉是淚,很震撼。另外如果這部電影能贏下小金人的話,連續(xù)兩年奧斯卡的主題就都是“加拿大拯救男主角”了啊。
明年奧斯卡最佳影片,全球我第一個說
拋開爛番茄的好評,拋開各電影節(jié)的盛譽,客觀來講,沒有看到電影的閃光點。作為華人,本就對美國史黑奴史不甚了解,很難有共鳴;再安插到這么一部節(jié)奏緩慢步調(diào)松散的片子里,就更難有代入感可言。個人覺得,用“饑餓”與“羞恥”的手法講故事實在太不聰明,唯一有印象的只有法鯊的演技。
太揪心。這為奴十二載的處境,就喻示于所羅門抻長脖子吊在樹上,拼命在濕滑泥地中踮起雙腳的那個長鏡頭里??磿r好恨沒有Christoph叔來把法鯊一槍爆頭??!我得去重溫<姜戈>和<林肯>,一搞心理重建,二來再次感受一個改變?nèi)祟悮v史的偉大白人,如何可以超越自身的種族、出身和階級去思考、去行動。
男主被吊在樹上那個長鏡頭看得我快窒息了……
大熱片果然是有理由的,看完哭的稀裡嘩啦的。男主那種眼神痛苦定格真的好戳心,看來小金人是無疑了吧。還有就是卷福、法叔和皮帥的出場真的是不知道說啥好。但整體劇情發(fā)展太正了,完全是雲(yún)淡風輕地講了個故事,沒有太多驚喜。雖然這樣,故事感人還是夠了的,那首黑人靈歌現(xiàn)在一聽到還是很戳
因為有法鯊在,總是難以嚴肅的對待這片子,總覺得這是部喜劇,這個男配實在太出彩了。只可惜“高貴冷艷鯊”不跑頒獎季的公關活動,可能要可惜了。劇本過分的工整,價值觀過分的正確,一個有觀影經(jīng)驗的影迷估計可以預料一切,除了那些過分直接的暴力和奴隸制下會扭曲到何種程度的人性?!铩铩铩?/p>
挺好看的電影啊,對本片最莫名其妙的指責就是擺出一副不屑狀“哼,政治正確性”,神經(jīng)病,黑奴題材就政治正確性?就以此被陰陽怪氣的指責?這類題材不能拍還是怎么著。
高大上的展露出美國奴隸制的殘酷,黑奴沒有人的權利,奴隸的命運完全取決于主人,以此喚起觀眾的同情。麥奎因駕馭這種歷史劇太中規(guī)中矩,主旋律精神、顛沛流離的“散”都和《戰(zhàn)馬》如出一轍,并且急于將血跡斑斑和淚水嘩嘩灑向觀眾。不可否認,它的工整和政治正確絕對是奧斯卡的那杯茶。
他足夠克制不討好,卻用最儉省的鏡頭傳達出最深層的情緒;時而仁慈時而殘忍,不留任何余地,你只能承受。這明明只是Solomon的故事,卻為什么每個角色都活得如此真實。觀影兩小時,強迫我對自由、種族和其對美國的影響做出比此前二十二年還要多的思考。沒有不感冒的題材,只有不夠好的作品。
長出一點點的中長鏡用得很精彩,讓種種情緒懸而不落。奧德賽一樣的屈辱之旅,內(nèi)容中正無偏差,力度屬于綿里藏針型。配樂有時喧賓奪主。
麥昆在好萊塢下延續(xù)了自己的風格,用一個人在極端狀況下的身體和精神狀態(tài)的直接展示(同時盡量簡化臺詞)對觀眾進行最本能的沖擊。視覺方面非常好,每個鏡頭都有其意義。巧妙的是還淡化了“十二年”這個概念,強調(diào)一種狀態(tài)的延續(xù)性,連長鏡頭都成了這種延續(xù)性和推進節(jié)奏的工具,后半段令人窒息
當Solomon拿起皮鞭抽打Patsey時,騰起的血霧確實有些觸目驚心,它呈現(xiàn)視覺上的恐怖。這部控訴類的電影比預想平淡很多,并沒有太多觸動的地方。不過片中探討的很多問題還是很有意思的,比如人的獸性。黑人在壓迫下對同胞的冷漠。獲得自由的Solomon只能默默離去,而其他人則將繼續(xù)受苦。
豆瓣平分如此之低,懷疑我們看得是否是一部片子?
如果還把視線停留在膚色之爭上,例如同情黑人什么,看這部電影就白瞎了,其實是關于人類行為和社會制度的關系闡述。絕大多數(shù)時候,主人公是一種無助亦無能的狀態(tài),聽上去是不是很熟悉——就是麥奎因作品主人公常見的狀態(tài),人生就是一座巨大的牢籠
麥奎因太愛法鯊,白皮膚當不了主角,就把比主角還要出彩的角色給了法鯊,這就是真愛,雷弗恩和維倫紐瓦都學著點吧。
男被騙,女被奸,日摘棉,又挨鞭。當牛做馬十二年,逃出生天。
用變換空間角度和時間長度這些看似最簡單的手法將觀眾拉進畫面里是麥奎因的拿手絕活,他每個鏡頭的動或不動總是有著表達意義和最直接的沖擊力。此人掩蓋在冷靜之下的坦率與熱血也在這個關于生存的史詩故事里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沉默的悲憫和無力的抗爭隨時間而積累,獲救一刻遠遠不是人間悲劇的終結(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