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安的勁道
李安的勁道
柏邦妮
李安是個聰明人。兩千年,《臥虎藏龍》出來,我那時才十八歲??床欢娪?。老師贊好,在黑板上大書八個字:“揣而銳之,不可長保?!睂ξ艺f:“你尤其要深思?!焙鷣y看完,不中不西,半文半白,打得又不熱鬧,大呼不過癮。直到這幾年,看《英雄》看《無極》,越來越感嘆《臥虎藏龍》的好。光從名字上看,英雄,無極,就有不可一世的野心。李安也有。但是他含著。這是他的聰明。
李安是在美國學的電影,學的是娛樂片。從頭到尾,他沒有給自己一個“電影藝術(shù)大師”的定位。從一開始做電影,他就明白,定位是“亞洲的主流,美國的藝術(shù)”。在美國賣片,賣的是中國商業(yè)片,只有死路一條,藝術(shù)片,還有一線生機。這幾年,眼看著內(nèi)地的電影導演,要往死路上去死磕?;仡^看李安,若干年前,就看透了,看化了。到這一部《斷背山》,仍舊小成本,故事講得輕描淡寫,不動聲色,到了結(jié)末,顯山露水那么一件襯衫,頓時就把全球多愁善感的觀眾煽得涕淚交流。不敢說李安對電影的精髓全然把握,但是美國電影的那套東西,顯然他已經(jīng)爐火純青了。
李安的電影,不是很藝術(shù)。他的電影可以讀解,可以學。他從來不試圖講道理,而是說故事。他的電影從來都不難懂,也不難看。有的電影,若干元素,一有一無。而李安的電影,什么都有,什么都在,只是一隱一顯,一張一弛。比如說色彩,李安也用大塊的?!杜P虎藏龍》里,江南是綠的,塞外是黃的,京城是黯淡的,最終的窯洞是黑色的。點到為止,是那么個意思。始終不是那般鋪天蓋地用一種顏色的霸道。而音樂,你沉浸其中而注意不到的音樂,才是電影中的好音樂。
他的電影,一半是國語電影,一半是英語電影,好似太極八卦,圓轉(zhuǎn)自如,靜中有動,見招拆招,指哪打哪。到了一定境界,電影如同功夫,已經(jīng)是左右逢源,所向如意。很多華語電影導演,有一種雄性荷爾蒙猛烈爆發(fā)的霸氣。李安沒有霸氣,但是他有勁道。有風度。有情懷。作為一個中國人,他有操守。作為一個導演,他有方法。作為一個文人,他有氣質(zhì)。蘊藉圓熟,在強勢面前,他不頂,在困境中,他不丟。對于李安,與其說佩服他的“劍法”,不如說,我佩服他的“人法”。“劍法即人法”,人境就是心境。電影好不好,和做人有很大關系。這個道理,知道的人很多,實踐的人很少。李安要算一個。
李安的電影,大家都比較了解。早年出頭的《父親三部曲》,李安做的是自己喜歡的家庭題材。每一部都是一個看似和睦的結(jié)局,但不是喜劇,而是中國人的悲劇。在中國人的社會里,和諧大于一切,一切沖突都必須壓制。外表上一團和氣,其實每個人都在流淚。一個“完整”的家庭,是要每個人都各退一步。撕破臉,你死我活,就不是中國人的厚道了。所謂的厚道,不過是“難得糊涂”。難得糊涂,言下之意是大家都明白。《喜宴》把這個說得最清楚。父親在安檢時的一個舉手,是妥協(xié)也好,成全也好。理解和情感都在,但無奈最重。在李安的觀念里,家庭這種東西,大家相互都愛著,但是并不商量,互相失望。這種失望,不是尖銳如同刀刃的東西,它默默宰割著你的心和你的忍耐,卻有著一層淚水的軟殼。你在疼痛的同時,承受和感動。
《推手》里,說的明白,“推手是講卸掉力道,閃避人群。推手是父親逃避苦難的一種方法。”《推手》講的是把一個太極拳大師,放到一個格格不入的西方社會,看他沉不沉得住氣。結(jié)果他沉不住。因為外界的影響可以抵御,內(nèi)心的牽掛卻無法放下。這是李安的慈悲。李安很懂道理,但是更懂人情。他是可愛的,因為他最終仍舊覺得情感要戰(zhàn)勝理智。所以,李慕白放棄了修道,選擇了表白,因為他也放不下。
父親,是中國人,尤其是中國男人,無法回避的主題。父親代表著壓力,責任,尊嚴和榮譽。在傳統(tǒng)文化漸漸喪失的時候,父親的統(tǒng)御也開始消解?!锻剖帧返母赣H是強大的,然而卻無奈,《喜宴》的父親雖是個將軍,卻經(jīng)常瞌睡,《飲食男女》的父親,則因為壓抑而失去了味覺?!锻剖帧返膬鹤?,是那么不知所措,《喜宴》的兒子已經(jīng)無力傳承,《飲食男女》嘛,根本已經(jīng)沒有了兒子。所幸,這一部里,年邁的父親因為嬌妻而開始了嶄新的生活。
聚散離合,是李安的興趣所在。飲食和功夫,是他另外的興趣。飲食,是臺面上的事,男女,是臺面下的事。臺下的事,臺上說不得。不得不說的時候,就成為了爆發(fā)。這種爆發(fā),看似突兀,其實都有長久的情緒鋪墊。難免有點尷尬,這種尷尬成為了李安的幽默。他的電影里,笑聲很多,但是是沉痛的。
李安這個人很浪漫。我是說,他喜歡功夫。他一直說,《推手》就是功夫片。真正的功夫片,不是講打斗,而是講內(nèi)心的爭戰(zhàn)。在《推手》之后,他險些去做了《偷拳》。因為他的夢想是“功夫三部曲”。功夫,是中國人的浪漫。俠客,是浪漫,江湖,是浪漫。劍走輕靈,是浪漫的。最浪漫的,是輕功。輕功是一種飛翔的夢想,是對地心引力的反抗,是短暫的超脫,是久受壓抑的中國人內(nèi)心抒解的出口。但是輕功再高明,最終也要落地,若真想超脫一切束縛之外,只能縱身一躍入山崖。
李安做功夫,不是要看打,而是要打出意境。他對周潤發(fā)的要求是“圓活謙虛”。對動作的要求是“動靜起落,進退虛實”。對于竹林一場戲,他的要求是“意亂情迷”。別的功夫片,是先有武打,再有劇本,只有他是先劇本,再武打。成龍他們是邊打邊說,他刻意要說管說,打管打。他延續(xù)了胡金銓一路,文人導演拍武俠的傳統(tǒng)。他對演員的要求也相當有意思,他要章子怡有“松沉勁”。但是章子怡天生不沉實,于是他要她一直練毛筆字,要沉下來,起碼是個架勢。
李安的這些想法和思路,是浪漫的,甚至有點天真。武術(shù)指導袁和平說他“文人說大話”,又經(jīng)常和他吵架,說他不懂武打,“力從平地起,你怎么力從威亞起?”想想看,他為了向胡金銓致敬,死命搗鼓那么多生鮮竹子的場面,我總是很想笑。一邊覺得他有文人的迂,一邊又覺得他“不丟”。
至于《理智與情感》,《與魔鬼同騎》,《冰風暴》,《綠巨人》,還有《斷背山》,我都是一個態(tài)度。大抵是不錯的,尤其是《斷背山》。但是我沒什么興趣。因為說到底,我是一個中國觀眾。那些賺美國人銀兩的電影,盡管去唬弄美國人吧。
2 )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我少時習武,頂著烈日,馬步一扎就是一個上午,那時我打從心里痛恨自己,痛恨老師。若我不是這么個朝三暮四的性子,若我不是在國畫書法興趣班時多看了室外一眼帥氣的打著拳的小伙伴,我現(xiàn)在根本不用在這扎什么見鬼的馬步,而我的保姆也不用幫我畫國畫作業(yè)交差,真是可惡。 后來我的保姆成為了一個室內(nèi)設計師。
現(xiàn)在我時常會想起那樣的日光下,我懷著一個武俠夢,一邊想象自己成為了飛檐走壁的大俠,快意恩仇,策馬江湖道,一邊咬牙扎著那似乎無窮無盡的馬步,對著墻壁“喝!”、“哈!”、 “喝!”、“哈!”了半月,教練常搖頭皺眉看我。練得久了,漸漸把我不多的耐性消耗,回家與父母抱怨,父母與教練聊起,教練對父母說,這個丫頭心性不定,鋒芒畢露,雖有天賦,惜思緒紛雜,做事喜半途而廢,我若不磨她一磨,大器難成。相似的話成年后亦聽人向我提起過,說我嘴唇厚,心不靜,此生或耽于情愛不可自拔,心思波折,百轉(zhuǎn)千回。我心笑,無非一個情字,我們江湖兒女,聚散離合,不過塵緣而已,有什么想不開的。
你知道,人生總有一些一語成讖的時刻。
習武一事,自從十歲拿了獎后,再沒有繼續(xù),書法國畫、鋼琴舞蹈、象棋古箏,習了皮毛,自以為窺得大道,也一一半途而廢了,前幾日重新提起毛筆,邊寫邊嘆,李慕白說的真是好,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那年我15歲,第一次看臥虎藏龍,只記得竹林真是美,宏村真是人間仙境,這豈非正是書中隱世高手棲居之地嗎?長大一定要去一次。成年后,又間斷反復看了好幾遍臥虎藏龍,今天這是第八遍了,我對這部電影的熱愛可想而知。第一遍,我愛它若有似無郁郁蔥蔥的竹林幻境,江南煙雨。第二遍,我愛它恢弘大氣的帝都京城。第三遍,我愛它跳躍靈動飄飄欲仙的清亮笛聲。第四遍,我愛它力道渾厚輕重緩急的古樸鼓點。第五遍,我愛它飛檐走壁超凡脫俗的飄逸劍氣。第六遍,我愛它漫天黃沙的蒼茫大漠滾滾紅塵。第七遍,我愛它若有還無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文人俠客浪漫風流。
第八遍,我似乎看到了我自己。
我是耽于情愛的少年心性亦正亦邪玉嬌龍,我是壓抑克制的中國文人李慕白,我是寡言少語情深一往的俞秀蓮。我心底有著最復雜的隱秘欲望,不可與他人言說。因此李慕白聲聲字字冠冕堂皇的說,“拜師”,“我要你拜師”??此蛴駤升埖难凵瘢瑹o一不是對她年輕而自由心靈的向往。
越是重重枷鎖,欲望越是濃烈而深厚。而自由是什么?只有道家能給我們答案——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沖者,虛無也。道體玄妙,生化萬物,無窮無盡,永不止息?!岸嘌詳?shù)窮,不如守中”。守中者,持守虛靜也。什么是虛,什么是靜,李安借著李慕白提出了一個疑問,李慕白說,我一度進入了一種很深的寂靜,我的周圍只有光,時間、空間都不存在了。我并沒有得道的喜悅,相反的,卻被一種寂滅的悲哀環(huán)繞,這悲哀超過了我能承受的極限。
為了尋找一個答案,李慕白下山去見了俞秀蓮。為了多年的承諾,為了倫理道德,為了我們太多克制沉重而找不到出口的如天高海深的情感,再深厚濃烈,也只能舉重若輕的道一句,慕白兄,好久不見。
好一句好久不見,中國文人幾千年來紛紛地情欲,能說出口的也只是一句好久不見。俞秀蓮也真是一個苦悶的女人。
所以他們坐在風動的竹林中時,李慕白對她說,我們能觸摸的東西,沒有永遠,把手松開,你擁有的是一切。俞秀蓮答他,這世間,不是每一件事都是虛幻的。你握著我的手,難道感覺不到它的真實存在嗎?在這個時刻,李慕白終于面對自己最深處的感情,“我想跟你在一起,就像這樣坐著,反而能感受到一種平靜?!?br>
欠了多少年的我想跟你在一起。
然而這樣的平靜,由玉嬌龍開始,那是李慕白真正的劫數(shù),由此踏入了一個未知的境界,乃至于最后舍命相救,也是完成了對自己的終極救贖。
“我本是,瀟灑人間一劍仙,青冥寶劍勝龍泉,任憑李俞江南鶴,都要低頭求我憐!”在章子怡年輕的臉龐上,透著一股狠狠的婊子勁兒。那是一顆深居閨中壓抑許久如猛虎出閘如嬌龍縱天無拘無束的理想主義心靈,飛翔在竹林山谷間,飛翔在瀑布溪流中,飛翔在客棧雞飛狗跳里。她有著最真實而簡潔的激情,那是跳脫一切世俗之外的,最深刻的浪漫。是我們唯一的正道。
前進是茫茫大漠,后退是虛無幻境,在云霧繚繞的仙山之頂,惟有縱身一躍。
跳入那滾滾紅塵。
================================================
十三年了,總算給自己最愛的武俠電影一個交代。
3 ) 誰殺了玉嬌龍?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是我在豆瓣影評上看到的一句古文評論,同時看到有影評從情欲的角度去解剖電影,我覺得有些偏頗,走了歪路。
如果看李安的“父親三部曲”,便能大概的揣測出其武功套數(shù)。欲望、性情與禮教從來都是李安擺弄戲耍的好玩具??蠢畎驳膽蛟谟诖Τ銎淇桃獠枷碌奶撎搶崒?,卻又要留一層紙窗戶不再穿透。
所以,李安的戲,不要解,要悟。說穿了,大家都沒意思。
那么“揣而銳之,不可長?!边@話講出來倒真有點霧里看花的力道和余地。
只是我受到的辯論訓練太多,凡事喜歡從結(jié)構(gòu)的立場下去結(jié)構(gòu)。既然提出了是誰殺掉了玉蛟龍這樣的問題,年輕人鋒銳好勝的本性還是不得不展現(xiàn)一下。到底不是誰都能像老子那樣,簡單幾句話道出真諦。
言歸正傳,臥虎藏龍最后一幕,玉嬌龍在武當山頂墜入霧崖,以她的死交待出了全片的結(jié)局。從一般的認知角度而言,大家會揣摩玉嬌龍因錯害了李慕白一條性命,悔恨過深,終究走向了自決的死路。
而如此般解釋,卻不大不小有些許疑問。
性情剛烈,高傲自私的玉嬌龍,連自己拜把子的姐姐(余秀蓮)都可以刀刃相向,雖然經(jīng)歷了人生之大變故(碧眼狐貍,李慕白雙雙陣亡),但其本性之旺盛的生命力何以突然熄滅?用愧疚與悔恨來解釋是不是過于單薄了一些?
那么如果不以常識角度切入,那么當以何立足呢?
我想,碧眼狐貍最后一句話倒是提醒了我們,”一個八歲的孩子,竟有這樣的心思。什么叫毒?這才是真正的毒”
碧眼狐貍死前,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她從小養(yǎng)大的孩子,在她眼里也不是具象的人,而是抽象的毒。
與其說是毒,不如玉嬌龍是一種高傳染度的疾病,名為欲望的疾病。
如果這篇文章的讀者對于自我的欲望有過反省和內(nèi)觀,就可以理解,欲望的特性便在于,如果你不控制它,它便會控制你。大多數(shù)時候你們倆之間淡漠無形,可在最關鍵的時候欲望卻總會跳出來作祟。你想把欲望關入心底的大牢籠里,它便一起帶走你的喜怒哀樂,讓你心底一片焦空。
李慕白在一出場與余秀蓮談修道的時候變說他進入了沒用空間和時間,只有一片焦虛的境界,可卻沒有歡喜,只有死寂般的憂愁。而他在結(jié)局時,又入了那般境界,又可以道出不再害怕,全因為有愛的指引。(說實話,有點惡俗。)可見生死瞬間,李慕白以可以分得清情與欲,拋脫欲望回歸真情。這顯然是他一開始修道時,做不到到的地方,那時的他,只能深深的把欲望縮在心底。
那么,在誰這一始一終之間引出了他的欲望?
沒有錯,是玉嬌龍。
劍,在佛洛依德的力比多世界里,顯然是生殖器與欲望的最好象征。李慕白閉關修道不成,萌生了封劍歸田的想法。雖然他的劍只殺壞人(把欲望的破壞力降到最低),可自己還是深感脫離不了欲望的影響和控制,于是干脆把劍交到那個灰暗壓抑的北京城里去,借助最嚴厲、最承重世俗的禮法來鎮(zhèn)壓心頭的小野獸。這是他主動表現(xiàn)出來的向封建禮教歸鄉(xiāng)的態(tài)度。
于是,貝勒爺?shù)脑捑驼f的巧妙,“他送給我,我就給他看著。”
可惜,造化弄人,他的欲望又正正的碰上了玉嬌龍。
從象征的角度來分析的話,玉嬌龍是一個完全被欲望控制了的人,欲望已經(jīng)不是她的一部分,而是她的全部。所以她已經(jīng)不能夠獨存與塵世了。她像是寄生蟲一樣必須寄托在某個主體之上,她唯一的目的就是變強以及蔓延,這可以算的上是生命最本源形態(tài)。
那么她是在什么時候變成這樣子的呢?還是碧眼狐貍的那句話:"一個八歲的孩子,竟有這樣的心思。什么叫毒?這才是真正的毒。"
當身穿旗袍的她第一眼看到了那柄寶劍的時候,便已確認了下一個寄主,所以她拋棄碧眼狐貍的時候,可以做的那么冷靜、灑脫。唯一露出的一點情感,都讓人感到有些造作。這也皆因為她需要于寄住共生死,所以寄主越強大對她約有利和約有以吸引力。
玉嬌龍寄附上了青冥劍,所以當李慕白棄劍的時候,她可以奮不顧身的去救。
可劍是李慕白的劍,余秀蓮多次這么說。它是李慕白的一部分,最私密的一部分。(所以余秀蓮不容許玉嬌龍去摸。)寄附上了劍,就等于寄附上了李慕白。盡管玉嬌龍不愿意承認,(宣稱李慕白是她手下敗將)但她還是不得不去與李慕白爭奪對欲望的控制主權(quán)。
于是這種一來一回的爭奪,也使得李慕白可以具象化的面對欲望,思考欲望,以及分離欲望,讓自己變得純潔和平靜。
竹林小亭,他與余秀蓮一番對話,可見他已經(jīng)對欲望有了另外認識和把握。
“我也控制不了我的欲望,我想與你在一起。”此時的李慕白已經(jīng)體悟到了,江湖規(guī)矩,封建是無法阻止欲望,反而會釀救欲望的泛濫。認識到愛與欲本為一體,能用大愛來化大欲望,才能換來平靜。算是不小的進步,皆都是與玉嬌龍交鋒的主要成果。
而作為寄生體的玉嬌龍當然不能滿意對方漸漸的就欲望的主動控制,竹林的大戰(zhàn)便是此番一系列的糾纏糾葛的爆發(fā)點。一般來說應當是勁道十足的去表現(xiàn),李安卻能做到舉重若輕。武打盡頭多在飄浮一種帶過,其實也已經(jīng)偷偷的暗示了此時李慕白已經(jīng)快要步入空靈的境界。
有人把竹林大戰(zhàn),說成是兩人之間的情欲糾葛,可能受到接下來在水簾洞中,玉嬌龍的那句“你是要劍,還是要我”的啟發(fā)。
但竹林的大戰(zhàn),并不只是情欲那么簡單,全副的圖景應該還包括了誰能成為欲望的主人,誰會變成欲望的俘虜?shù)墓詰?zhàn)。
而結(jié)局大家都清楚,李慕白手握劍訣,直指玉嬌龍眉心的時候,便已經(jīng)完成了主與仆的立項儀式。
而聽說李安本來打算把水簾洞做成子宮的形狀來暗示對母體的回歸(聯(lián)想到瘋狂的石頭了),在母體內(nèi),李慕白殺掉碧眼狐貍報了殺師之仇,可也身中毒箭。玉嬌龍主動盡力去找解藥,便已體現(xiàn)了仆人護主的意識。
其實碧眼狐貍要殺玉嬌龍跟李慕白棄劍的原理沒有什么不同,都是對于欲望會毀滅自己的懼怕。只不過水簾洞中的李慕白已能清楚的區(qū)分情與欲。而碧眼狐貍卻還沉浸在那副被欲望破壞掉了的殘破軀體之中,讓人扼腕,沒有愛的長年饑渴婦女,真是慘。
李慕白的死,算是對李安既有的妥協(xié)哲學的突破。本來故事發(fā)展到老處女死的時候,可以安排他與余秀蓮兩人相親相愛,而玉嬌龍在他的指點下于武功心得有了更高的提升,然后仗劍走江湖弘揚正義的good ending。
但這次,李安也極端了一把。他要讓李慕白去得道。去克服在虛無境界里面的大悲傷、大孤獨。反正李慕白已經(jīng)從欲海之中,提煉出了真愛,便應該去更高的境界圓滿。
倒是可憐余秀蓮倒是成為了他提示的踏腳石。她不殺玉嬌龍,反而把自己的玉釵插到對方頭上,這里不像是諒解,倒像是理解。
你我兩人,其實都是屬于李慕白的一部分。
只不過,能夠永生的是真愛,所以某種意義上余秀蓮又可以說是幸運。而失去了最強寄住的玉嬌龍,只能走向自我毀滅。
這時我們可以清算一下她寄附的軌跡便是 碧眼狐貍----羅小虎(終于提到這個人物了?。?--青冥劍-----李慕白。
她最后一場與羅小虎的性愛,表情呆滯,一副欲求不滿的樣子,死前對羅小虎說的那句心誠則靈,其實是欲望的另外一種特性: “執(zhí)著” ,佛家稱之為“我執(zhí)” 。 (不知道為啥,大家都以為這詞是梁文道發(fā)明的)
文思至此,到底誰殺了玉嬌龍?
用武林外傳里面秀才逼問姬無命的最后一句話:
我殺了我!
pia!
后話: 李安的語文能力真是不敢恭維,看見一代大俠講什么沒了時間沒了空間這樣的臺詞,我還以為是古希臘哲學家附體了呢?
這臺詞也太粗糙了點吧?
4 ) 碧眼狐貍
托馬丁路德金的福,這個周末有三天假期。周六上午把臥虎藏龍又看了一遍,看過之后就想說點什么了。好電影不可能終結(jié)于散場的時間點,因為細節(jié)本身隱藏著故事,編織成另一個世界。
臥虎藏龍的諸多影評里,李慕白、玉嬌龍和俞秀蓮的關系已經(jīng)被分析的極為透徹了,但是對于江南鶴、碧眼狐貍這一類角色卻沒有特別的討論。而我的故事,就要從這里開始講。
佛曰,因果循環(huán),報應不爽。碧眼狐貍其實是電影中諸多線索的源頭。玉嬌龍因從碧眼狐貍處學得了功夫,而有能力盜劍;蔡九因內(nèi)人被碧眼狐貍所殺,因而在玉府前貼告示;李慕白因碧眼狐貍暗殺了自己的師傅,而追殺多年,結(jié)果在最后一場決斗中中毒身亡。乍一看,正邪分明,惡因誕生了惡果,只能以善化之。但問題是,碧眼狐貍的惡從何而來?
有這么幾句臺詞頗為耐人尋味
碧眼狐貍:
1. 他瞧不起女人,因此活該死。
2. 我和他入了房帷,但他卻還是不肯把心經(jīng)交給我。
3. (玉蛟龍)我唯一的親,唯一的仇。
4. 你讀字,我讀圖。
李慕白:
1. 武當派不收女弟子
蔡九:
1. 我那位也是武行里有名有姓的,但也遭了她(碧眼狐貍)暗算
從蔡九的話里,我們能體會到碧眼狐貍是有一定實力的。而李慕白的話,體現(xiàn)出了武當派大男子主義當?shù)赖默F(xiàn)實。而碧眼狐貍“瞧不起女人”的說法,不僅與李慕白的話相合,而且也暗含自己的奮斗史中飽受男性歧視的悲慘命運。不僅如此,碧眼狐貍與玉嬌龍的對話,透露出自己不識字的信息,暗示她童年家境不好,同時也是男尊女卑的犧牲品;化妝成尼姑,勾引江南鶴入房帷,暗示自己年輕時還是有姿色的,與此同時;碧眼狐貍這個稱號,也是用來形容丹鳳眼,尖下巴的女性形象,進一步佐證她年輕時的姣好容貌。化妝成尼姑盜取心經(jīng),潛伏玉家躲避追殺,以及最后在山洞里設局,種種跡象表明碧眼狐貍是個智商很高的女子,但是家庭環(huán)境與江湖現(xiàn)實,讓她性格扭曲,心狠手辣。
雖是惡人,卻終是善心未泯。碧眼狐貍在玉嬌龍面前,放下了心中的戒備,亦師亦母,傾囊相授,共同研討心經(jīng)之道。其實站在碧眼狐貍的角度想,傳授小嬌龍武功是一個很冒險的事。首先,碧眼狐貍混進玉府的時候必定以人畜無害的非江湖人士身份應聘,不然的話根本進不了面試,而傳授小玉蛟龍武功的時候極有可能被人看到,暴露身份,這是風險1;其次,小玉蛟龍學會武功之后很有可能會到處炫耀,畢竟是孩子,被旁人問起武功的來源導致自己身份暴露,這是風險2。如此大的風險憑著碧眼狐貍的智商不可能想不到,但為什么她還要教玉嬌龍武功?
因為她在蛟龍身上看到了自己。小蛟龍學習能力強,性格果斷堅決,長相清秀,家庭環(huán)境好。同為女人,碧眼狐貍當年在智利和野心上也絕對不輸蛟龍,偏偏是惡劣的家庭環(huán)境,讓故事講成了現(xiàn)在這樣;而蛟龍卻讓她看到了自己的另一種可能性,一個集齊了四項條件,很有希望成為一代女神的“碧眼狐貍”,于是碧眼狐貍在情感空缺的巨大誘惑下,承擔著風險教蛟龍武功。實際是在蛟龍身上延伸自己的夢想。
蛟龍那么多年一直保守自己會武功這個秘密,充分體現(xiàn)出了蛟龍?zhí)觳派倥橇υ缡斓囊幻?。當然,同樣的特質(zhì)在一個地方是優(yōu)勢但在另一個地方很可能會變成劣勢。這個少年老成的性格同樣讓蛟龍在發(fā)現(xiàn)自己強于碧眼狐貍的同時選擇了隱瞞,最終卻深深的傷害了碧眼狐貍的心;除此之外,智力上的早熟也同樣以情感上的不成熟為代價,最終出現(xiàn)了盜取青冥劍,砍傷俞秀蓮等一系列荒唐事。
說到這里,我們不難感覺到碧眼狐貍身上的巨大悲劇色彩。一個早年心比天高的女子,在現(xiàn)實面前性格扭曲,泯滅天良;而小蛟龍的出現(xiàn),重新燃起她的善意與希望,看到了夢想的延續(xù),最終卻不想被夢想本身背叛,徹底幻滅。她在死前說蛟龍是自己唯一的親,唯一的仇。八個字可謂泣血驚心。
說到蛟龍與碧眼狐貍那一場對話,倒是提出了一個有意思的問題,為什么碧眼狐貍練不成武當心訣?我們想,論練武經(jīng)驗,碧眼狐貍絕對強于蛟龍,而在智利方面兩者相差不大,但蛟龍卻在小小年紀就能有一些領悟,碧眼狐貍一直停滯不前。在我看來,背后的原因在于“教育”二字。
在蛟龍與狐貍的對話中,狐貍提到了兩個人的切磋思路是“你讀字,我看圖”。圖上有招式,但字里卻有思想。武當劍法終究不是街頭雜耍,而是道家文化的外在體現(xiàn)。蛟龍說狐貍一輩子功夫就到這了,其實也不是夸大,因為狐貍早年的教育背景決定了她理解不到道家思想,自然功夫也上不去。后來李慕白對蛟龍說,你和狐貍對武當心訣的領悟思路不對,也印證了這一點。而感覺就像不懂線性代數(shù)就愣拼量子力學,不懂統(tǒng)計力學就硬看過渡態(tài)理論,并取名物理有機(這個有點黑)。。最終就是悲劇的節(jié)奏。
碧眼狐貍與江南鶴入房帷,其實也給我們傳遞了許多細節(jié)。江南鶴作為武當掌門,卻與尼姑私通??梢娝约悍残奈戳耍烂舶度?。而所謂有其師必有其徒,相同的經(jīng)歷極有可能產(chǎn)生相同的苦惱與困惑,李慕白為情欲所困也就不難理解。與此同時,碧眼狐貍與玉嬌龍,剛好與 江南鶴與李慕白的關系對等。而碧眼狐貍與江南鶴之間的曖昧關系,剛好也暗示了李慕白與玉嬌龍欲蓋彌彰的情感糾葛。
最后,用紅樓夢里的聰明累結(jié)束本篇。
聰明累
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靈。
家富人寧,終有個家亡人散各奔騰。
枉費了意懸懸半世心,好一似蕩悠悠三更夢。
忽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
呀,一場歡喜忽悲辛,嘆人世,終難定。
5 ) 解脫與回歸
我并沒有得道的喜悅,相反地,卻被一種寂滅的悲哀環(huán)繞。
——臥虎藏龍中的一句臺詞,拿來做了簽名檔。跟蝙蝠說的時候讓他猜,結(jié)果猜了另外一句。
其實不太喜歡這部電影,最大的問題是演員的口音。電影上楊紫瓊跟周潤發(fā)深情款款,眼神正在天雷勾地火呢,冷不防周一張嘴:“瘦蓮……”當場就笑噴了。
不過還是很美。黑瓦白墻的宏村,在迷蒙的煙水中如此寂靜,當然還有竹海,風吹過,綠浪連綿起伏,讓我想起童年某次誤入竹林,聽到的竹葉敲著竹管時的天籟。片尾玉嬌龍從橋上縱身躍下,白衣飄蕩,那一幕,是可以在記憶中長久留駐的優(yōu)雅。
唯一令人不解的,其實是片子的主旨。是愛情?也許。李和俞,羅和玉,但不是全部。李舍棄了得道的愿望,玉放棄了爭勝的夢想。窮畢生之力以追尋,最后的答案,竟是那舍棄一切的一躍。
為何如此?李、俞、玉究竟代表了什么?他們最后的結(jié)局又預示著什么?
俞秀蓮是純粹的塵世中人。她的經(jīng)歷、性格、鏢師之女以及寡婦的身份決定了她只能是這紅塵俗世中一粒塵埃;玉嬌龍是極端理想化的性靈人物,從她學劍到用劍,直到最后為劍而死,自然而然,率性天真,是唯一得“道”之人。李慕白則徘徊于這兩者之間,他與玉嬌龍的差別,便在于他是求道,而不同于后者的得道?!扒蟆钡谋旧?,其實就是一種執(zhí)念。如圣經(jīng)所言,那行善的,在門外敲打著門環(huán),而那愛人的,看見門開著。對于玉嬌龍來說,這扇門是開著的;而李慕白,注定一生做個敲門人。
這樣一來二人最后的結(jié)局也就有了解釋。李之死是回歸,是理想向塵世的回歸;玉之死,則是解脫。玉嬌龍當真愛過么?我有時候覺得,她只是在經(jīng)歷,而沒有愛。愛在這過程中等同于一場修煉。如果像椰子說的,青冥劍寓意便是“道”,那么玉嬌龍才是這把劍的真正主人。
太平廣記里有一篇《杜子春》,是很有意思的文章。杜原是五陵俠少,家產(chǎn)蕩盡而徹悟,遇一老人,教其學仙,對他說,無論遇到何事都不可出聲。后來便是一連串黃粱夢一般的幻象,刀斫斧鋸,火海油烹,杜終未發(fā)一言。忽然有一鬼,將他的幼子向地上扔去,驚痛之下,噫然作聲,于是萬象俱寂。仙翁嘆惋道:“吾子之心,喜怒哀懼惡欲皆忘矣,所未臻者愛而已。”從此不復出現(xiàn)。此人此語,可作李慕白寫照。
解脫是痛快的,回歸卻是痛苦的。換了是我,這一生一世,便只作紅塵中尋常江湖女子。管甚么青冥劍、不老丹,只一方人間煙火,撐不死你,餓不死我,足矣。
——我愿意游蕩在你身邊,做七天的野鬼,跟隨你。就算落進最黑暗的地方……我的愛,也不會讓我成為永久的孤魂。
以上,是蝙蝠猜測的臺詞。
6 ) 李安:獨一無二的華人導演
李安是我最喜歡的華人導演。從2000年的《臥虎藏龍》開始,我就一直喜歡和關注他的電影。在大學的圖書館里陸續(xù)看到他之前的《推手》《喜宴》《飲食男女》三部曲,后來又看了英文的《理智與情感》,到2005年《斷背山》時,我對他的喜歡和對他風格的確認就穩(wěn)定了下來,并且一直持續(xù)到《色戒》和《Taking Woodstock》的現(xiàn)在?!杜P虎藏龍》剛出來時,被很多觀眾所詬病,說不像武俠啦,又是拍外國人眼中的中國啦,如此等等。我一直覺得很奇怪,為什么有些人會拿李小龍或者李連杰的功夫片標準來評判《臥虎藏龍》,并說它不好,這在我看來,簡直就像在說《指環(huán)王》作為愛情片不好看一樣,是個偽命題。同理,我也一直為湯唯因為出演《色戒》而背上“一脫成名”或“演漢奸”這樣的黑鍋而替她感到冤枉,因為《色戒》并不是一部意識形態(tài)的、或者諜戰(zhàn)的片子。
《臥虎藏龍》并不是一部武俠片;而正是從這部片子開始,我才感到李安的電影中有一些內(nèi)在的穩(wěn)定因素,是與生俱來的、與導演的性格息息相關的;我喜歡這種風格未定的導演,因為在每一部片子當中,你都不僅是看部電影而已,而是通過電影在理解導演所要表達的意圖,在與導演交談。李安的作品不多,通過這十來部電影,我覺得以下是造就他電影魅力的那些“穩(wěn)定因素”:
1. 東方美學。李安的電影,在技術(shù)上,是東方的。想想看那些長鏡頭和最考驗導演美學功力的構(gòu)圖——長鏡頭可能來自臺灣導演的傳統(tǒng),而那些安靜的,幾乎是靜止的畫面把電影這種“動”的東西的腳步放慢了,演員不能僅僅用動作和聲音一帶而過的表演,而必須要通過從頭到腳的全部身體來傳遞人物的感情。在李安的鏡頭中,給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的就是那些安靜的部分:
- 《斷背山》里,在懷俄明山的暮色中,Enis和Jack兩個人一個在山上的羊群中,一個在山下微光明滅的帳篷里四目相望,他們看不見對方,但情愫就像爐火中飄出的炊煙一樣暗暗生長;
- 《臥虎藏龍》里,純色如中國水墨畫的安徽民居間,玉嬌龍和秀蓮進行幾乎看不清的打斗,刀影在水中映出波光連連;
- 《推手》中,Master Chu的推手手緩慢到近似慢鏡頭;
-《色戒》中,王佳芝在日本式的包房里,倚著細碎格子的門框擺出舞臺一般的姿勢給跪坐在地上的易先生唱《天涯歌女》;
這些最悄無聲息的情節(jié),如畫畫一樣的構(gòu)圖,就是李安電影中感情最充沛的時刻。在李安的攝影機下,它們或許不是最美麗的,但一定是最動人的。在好萊塢的舞臺上,許多西方導演忘記了動靜相長,用畫面和聲音充斥觀眾的腦海,比如他們的恐怖片;卻不知道適當?shù)氖婢徥怯^眾思考的時候,也是導演最容易傳遞出感情的時刻。
2. 隱忍。其實隱忍也是東方的一部分,但不屬于影片的技巧,而是內(nèi)容。我到最近才明白《臥虎藏龍》名字的由來,李安自己說(我把它翻譯成中文):“……對于中國觀眾來說,它就是你的血肉。你必須隱藏起你的感受。這本身就可成為藝術(shù),隱喻和象征,顏色和構(gòu)圖的應用。總有方式可以讓你不說,但無論如何把它表達出來。對于一個被壓抑的社會來說,這是一個如此充滿感情的出口。它就是所有電影的靈魂,被壓抑的、充滿感情的希望。
這,就是‘藏龍’。”
把壓抑的感情表現(xiàn)出來,這本身就是藝術(shù)。王佳芝是這樣,Enis是這樣,俞秀蓮是這樣,老朱也是這樣。當臨死的李慕白握著秀蓮的手,說自己浪費了一生,要用最后一口氣說出自己的愛,這樣他才能不再孤獨,也不會害怕死亡時,就是隱忍迸發(fā)的那一刻,也是整個電影點題的時刻:追求自己的本心。即使在西方的題材中,也充滿這種隱匿壓抑的情感,如果題材不是足夠感性,李安是不會想把它拍成電影的;他要的是一種靜止的張力,看不見的沖突,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和回憶。
3. 人性。張藝謀也懂得東方美學,也懂得構(gòu)圖和顏色,鞏俐躺在高粱地的鏡頭一樣美得驚心動魄,為什么除了早期的幾部作品,張藝謀的電影都變成了笑話?因為沒有人性。很多人批評張藝謀不會講故事,其實“不會講故事”的更深含義是:“不懂故事”或者“沒有故事”。張藝謀適合拍《印象西湖》或者《印象小沈陽》,但《英雄》和《埋伏》的臺詞只能變成笑話。李安和張藝謀的最大區(qū)別是,他的內(nèi)心是有故事的。在拍《推手》之前,他幾乎沒有一部像樣的作品問世,但他的pitch打動了《推手》的贊助方。他用了“Assemble”這樣的詞來形容李安的描述:他心里早就有電影了;他只是需要外界的手法來“裝配”它而已。與李安合作過的大牌明星、音樂節(jié)、歌手有很多,他并不怯場,把這些人和設備駕馭得虎虎生風,甚至新生代的演員因為他的調(diào)教而成為大牌明星,因為他有內(nèi)心的想法。
這種想法,這種內(nèi)心對電影的創(chuàng)造,是一個導演最有力的武器。這些東西,我認為,來自于他的成長和教育經(jīng)歷。很長一段時間,他被認為是“非臺灣”且“非西方”的;他的父母來自大陸,他生在臺灣,在美國受高等教育;想在西方的白人社會中導演電影,沒有人會相信,所以他在《推手》之前的六年,沒有導演過一部電影。這些“outsider”的境遇和太多年的沉默給了他融于電影的性格和磨礪思想的時間,如果沒有這些,今天的李安不會如此從容和深刻。
正是這樣的“outsider”,才讓他有能力駕馭各種題材的電影:華人的,東方古典的,西方古典的;同性戀的,牛仔的,嬉皮的。幾乎沒有一個導演像他這樣,能在跨度如此之大的題材上取得成功,更令人動容的是,每一部作品中,都有相同的東西體現(xiàn),即人性,對人的表達,對人的感情的表達。這也是為什么同樣的東方題材,《臥虎藏龍》就會受到西方觀眾的喜歡,而《赤壁》就不行的原因之一。李安的電影是溫情脈脈的,不激烈,不暴力,卻有攝人心魄的力量,這是張藝謀用濃烈色彩也無法達到的。
還有很多因素促使李安的電影讓人著迷:比如音樂等等,但由于不是他獨有的特長,就不多說了?;氐介_頭的話,對這種風格統(tǒng)一的導演,我會一直關注且喜歡他的電影,因為不用提心吊膽,不用管“他今天又玩什么幺蛾子”,即使有那么多不同的故事,不同的演員。
7 ) 舊話重彈
我看電影有個壞習慣。只要片子是自書改編來,我總要先看原著。因為經(jīng)年看小說,所以人物在我腦海里成型很快。而且我有自己的一套攝影師,音像師,甚至服裝道具師。場景,鏡頭飛快落實,如果電影看起來很不相同,就被我一棍子打死。
所以,我覺得《臥虎藏龍》甚好。
說到底把王度廬“悲情俠劇”的氛圍給拍出來。
那時候的北派幾大家,武功沒有金古溫這么高,特別是宮白羽,鄭證因,按照真正的拳譜和劍譜來,人物擊技很真實。
聶云嵐80年代改編的《玉嬌龍》,登在大開本的《今古傳奇》上,我也算是第一時間讀到過了。至于80年代拍的《玉嬌龍》,每集必看,雖然那時年紀小,又過了這么多年,人物面貌模糊了,但是感覺沉淀下來,反倒清晰了。玉嬌龍就是這樣的吧。像我一位膀大腰圓的師兄所說,“如皎皎白蓮,我見尤憐”。不過,若再多些嬌憨,便更好了。
竹林打斗那段,網(wǎng)上多少人呼天搶地,有人看到威亞,有人嫌輕功造作,總之與他們頭腦中的導演不同了。在我看來,跟想象中的老派武俠,逼真度很高。既有傳統(tǒng)武術(shù)技擊的神髓,又兼古樸浪漫,也符合老式話書內(nèi)頁白描人物插畫的意趣。
言情片起家的李安,手法細膩,跟張徹的剛猛肅殺是兩端。他會借承胡金銓的古拙凝重,細節(jié)繁瑣。又不會那么晦澀,禪學機鋒十足。不像徐克跟老胡,硬要將來福槍跟青鋼劍鑄合在一起,結(jié)果齟齬收場。懂得量力而為,在這個浮躁死撐倉促上陣的年代,很難得。
8 ) 【藏】解讀《臥虎藏龍》
「臥虎藏龍」整個故事結(jié)構(gòu)在道、愛和生命層次上的表達相當完整精彩?!富ⅰ故侵v人的七情六慾、五毒五蘊,「龍」是講人的心靈;虎代表陰,龍代表陽;虎代表人的慾望,龍代表人的神識。之所以藏龍是因為人永遠看不到龍,看不到自己的真心。如何看見真我,體會道,是整部電影所要述說的。
臥虎藏龍裡幾個主要角色,俞秀蓮、玉嬌龍、李慕白分別代表儒家、禪宗及道家。當中主要人物的關係──李慕白是武當派大師,俞秀蓮是李慕白師弟的妻子,玉嬌龍是李慕白仇家的徒弟。玉嬌龍的師父碧眼狐貍殺了李慕白的師父江南鶴。俞秀蓮的先生,也就是李慕白的師弟,很早就死了,也是被碧眼狐貍殺死的。碧眼狐貍用暗器,李慕白用劍,碧眼狐貍偷了李慕白師父的劍譜,她的徒弟玉嬌龍看得懂秘笈,偷練這劍譜,比師父練得好,但她不敢讓師父知道。
●未了情緣
李慕白修道,不想成家,雖已修到很高的水平,但他還是有些未了緣。俞秀蓮有儒家四維八德以及宋明理學時期女子無才便是德、終身守節(jié)等精神。俞秀蓮喜歡李慕白,但先生死了,必需守節(jié),不便主動開口,就一直等李慕白開口。李慕白雖然也喜歡俞秀蓮,但礙於名節(jié),他是武當派大師,此事不便張揚,所以也等待適當時機。在沒什麼機會的情況下,兩人始終保持一定的距離,彼此雖想念對方卻沒什麼大動作,頂多是碰一下手,兩人互相喜歡,可是就少了一些機緣來牽動,關係雖然不錯,卻進不到感性的愛和真愛的層次。李慕白、俞秀蓮在個性及待人處世上比較傳統(tǒng)和世故;玉嬌龍就完全相反,她代表一個綻放的新生命,是整部電影的真正主角,她將其他人的情和慾都牽動起來,也讓關係人的生命境界重新開拓,因而證悟原來之不足,在見人真心時卻看見自己的本來面目。於成人之美時卻成就了自己,渡人者最終得能已渡,法性自性任運自若,直是悲智雙運。
故事一開場,李慕白跟俞秀蓮見面,李慕白對俞秀蓮說,他入關打坐時看到一片光明,這是師父以前從沒提過的境界。俞秀蓮說:「你得道了」,李慕白說:「我不覺得我得道,因為沒有喜樂的感覺,只覺得一片寂靜,反而是一種悲哀的感覺」。李慕白原本在閉關,因心裡總覺得有些事沒做完,就提早出關。他掛念的,就是要將他所使用的劍-青冥劍交付給別人,也等於全盤洗手,退出江湖,一心放下,便能還我自由。青冥劍的英文是Green Destiny,有命運之不可預測、掌握不住命運的意思。青冥劍是李慕白成名的武器,李慕白始終都用這把劍,因此這把劍代表他的生命,也代表他的心。如今他要退休了,必須將劍交出去,如真能交出去,他就成道了。所以他提早出關,將劍交給一個守關的大將,也就是玉嬌龍的父親。當這把劍交出去沒多久就被玉嬌龍給偷了,玉嬌龍還拿劍來練武。玉嬌龍的師父碧眼狐貍知道李慕白要交出青冥劍,也想偷這把劍,很早就混進玉嬌龍家裡,當她發(fā)現(xiàn)劍不見時,正巧碰上李慕白及俞秀蓮,雙方就打了起來。這時玉嬌龍出現(xiàn)了,她是來救師父的。李慕白發(fā)現(xiàn)玉嬌龍的招數(shù)與自己派別的招數(shù)很像,只不過缺了一些東西,他一方面覺得她的功夫不錯,但也覺得還有其他問題,就放她走。
●蛟龍變鳳
玉嬌龍一出現(xiàn),整個故事完全展開,玉嬌龍的生命開始起了變化,也連帶牽動周圍所有人的命運。玉嬌龍是大官的女兒,到了某個年紀,就得嫁人。但她不想做這樣的人,她有自己的想法,她的個性與眾不同,從小跟著師父學功夫,還希望將來能夠闖盪江湖,當然這對她來說必須付出極大的代價。好比現(xiàn)代人讀完書要工作一樣,但工作有傳統(tǒng)的,有非傳統(tǒng)的,選擇傳統(tǒng)的工作較不吃力,若做的是非傳統(tǒng)的工作就要經(jīng)過許多奮鬥。
玉嬌龍從師父那兒看到生命的不圓滿,她偷學師父偷來的劍譜,慢慢的也看到自己的功夫比師父高,從那時起她發(fā)現(xiàn)生命變得很可怕,沒有一個可依循的方向,不知天有多大,地有多厚,究竟邊在那裡?當然這不單是她的問題,也是所有人的問題。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玉嬌龍有很高的悟性和靈性。玉嬌龍曾與家人到過新疆,在途中被搶,還跟搶匪的頭頭-羅小虎打了起來,不打不相識,之後與羅小虎有了一段感情,這時她的物性和感性生命層次被打開來。後來她覺得在新疆找不到所要的東西,就回家了。
玉嬌龍回家後,被父親安排嫁給一個大官的兒子。出嫁當天,羅小虎從新疆跑來要搶親,正巧被李慕白和俞秀蓮撞著,他們兩個知道羅小虎與玉嬌龍的關係之後,就叫羅小虎到武當山去等。出嫁的玉嬌龍在當天晚上就開溜,在途中碰到要追殺碧眼狐貍的李慕白,兩人就在一座古廟中又打了起來。與其說是在打鬥,不如說是傳道。李慕白對玉嬌龍說她的劍法揣而銳之,不可長久,武當劍法不是這樣,必性上必須以無助、無長為要,對外緣一以無應、無辯,進而達到無慾、無心,才可以捨已從人,我順人順,我勝人勝。必須將銳氣磨掉,不讓力量產(chǎn)生,劍道才能產(chǎn)生真正的作用,也才能成為真正的高手。玉嬌龍乍聽李慕白的話好像有點被感動,但突然又想起師父說的「武當?shù)娜硕际悄斜I女娼,講一套,說一套的人」(其實是師父騙她的,這也就是「外儒內(nèi)道,以禮傷人,以理殺人」的反文化觀點作崇),於是反身就走,李慕白並沒有追她,因為他發(fā)現(xiàn)她有點改變。
玉嬌龍不能回家只好闖盪江湖,還搞出一些名堂。有一天她去找俞秀蓮,兩人就打了起來。表面上看來好像俞秀蓮覺得她幫玉嬌龍那麼多忙(俞秀蓮一開始就知道劍是玉嬌龍偷的,還幫她隱瞞,解決問題),到頭來玉嬌龍還埋怨她,因此兩人才打起來。其實真正的原因是兩人都喜歡李慕白,為李慕白爭風吃醋。打到後來,俞秀蓮贏玉嬌龍一點,僅差半招,俞秀蓮沒想要殺玉嬌龍,就鬆手放了她。結(jié)果玉嬌龍趁俞秀蓮不注意,反過來砍傷了俞秀蓮。這時李慕白剛好來到,就很生氣的對玉嬌龍說她是個沒得救的毒龍,今天非殺她不可。李慕白原本以為找到傳人,還教她口訣,沒想到她如此惡毒。
●竹子真心
李慕白邊追玉嬌龍,邊覺得她的功夫好像又進步了些。就這樣兩人一路追逐來到了一個竹林,這是改變兩人關係的重要時刻。竹代表觀音淨瓶中的空性,所謂虛竹以見真心,竹林讓玉嬌龍和李慕白都靜心。兩人在竹林裡追逐,像蝴蝶在飛,產(chǎn)生莊周蝶化的狀況。李慕白對玉嬌龍說,在古廟時沒殺她,是因為想看看她的真心。如今在竹林裡,李慕白逐漸看到玉嬌龍的真面目。因為竹林裡沒有別人,只有風影、竹影和兩人的影子,兩人在竹林裡可以產(chǎn)生直心相應的作用。太極強調(diào)虛和實的關連,這也就是影子的道理。在竹林裡的影子運作虛實相應過程中,人會將本身的頻率投射出去,對方就可直接感覺到此人的真心如何,有沒有殺氣。這時李慕白感覺不到玉嬌龍有殺氣,反而看到莊周夢蝶,蝶夢莊周那種齊一的狀況。此刻兩人的「我」不見了,真心產(chǎn)生,自性呈現(xiàn),彼此看到對方的佛性,產(chǎn)生直心相應的作用,不用言語就能感受到對方的真心。這時玉嬌龍體會到李慕白要傳功給她的熱誠,也感覺到他的情。在打鬥過程中,曾有一段玉嬌龍掉下去,李慕白還拉她上來,其實是幫她往上提昇的意思。
穿過竹林之後,兩人來到了水潭。竹林在高處,水潭在低處。竹林有影,潭中無影。竹林有竹葉阻隔,有阻隔真心才會呈現(xiàn)。水潭像鏡子,水清見魚,不是好狀況,像是攤牌一樣,這時兩人的真心就又都收了回去。玉嬌龍問李慕白是否還是要將劍拿回去,李慕白說他還是要將劍拿回去。玉嬌龍說三招內(nèi)李慕白若能打贏她,劍就可以拿回去。李慕白說如果他贏了,她要拜他為師。玉嬌龍原本以為李慕白三招內(nèi)一定打不贏她,沒想到李慕白一出招就把劍奪了回去。水潭很清,看得很清楚,照見我們心裡的五蘊五毒,面子問題出現(xiàn),真心就不見了。李慕白說若他贏,她要拜他為師。但玉嬌龍不願拜他為師,李慕白一火大,就將劍丟下潭去。劍代表心,代表「我」,代表李慕白。玉嬌龍當然可拜李慕白為師,可是在幾次交手的過程中,一次又一次,讓她感覺愈來愈強,這已經(jīng)不是師徒關係,而是情侶交錯的關係。
對李慕白來說,第一次與玉嬌龍對招是高手過招,第二次在古廟對招是傳道,第三次在竹林,他發(fā)現(xiàn)在古廟時傳給她的她都學了,還學得非常好,於是更加欣賞,心也就跟著動了。但到了水潭,因為面子問題,他當然不能說是要與玉嬌龍交朋友,而說是收她為徒。只不過,玉嬌龍個性較直,她想要的不是拜師,而是做朋友,就始終不答應做他的徒弟。在這短短的時間裡,兩人都反應不過來,講不出口,最後,李慕白就將劍丟下潭,玉嬌龍就跟著劍飛下潭去。劍與人一起下潭的意思是劍身合一,人劍一體,人完全與劍合道,劍在人在,劍亡人亡。玉嬌龍?zhí)滤陡∩纤鏁r,手上還拿著劍,劍代表李慕白,這時李慕白終於明白玉嬌龍的心意。正當李慕白思考著要救還是不救,這時碧眼狐貍出現(xiàn),迅速將玉嬌龍給救走。
李慕白一路跟著碧眼狐貍,最後來到了一個山洞,走進山洞,李慕白沒看到碧眼狐貍,卻發(fā)現(xiàn)被迷昏了的玉嬌龍。碧眼狐貍給了玉嬌龍一些迷香,讓她不能走。但是玉嬌龍還是掙扎著站起來,迷茫間看到李慕白進來,便對李慕白說:「你究竟要劍還是要我?」。李慕白不回答,發(fā)現(xiàn)迷香便將迷香丟掉,還給玉嬌龍一些藥讓她清醒。之後,還幫她運功,傳功給她。其實,李慕白不回答,也就是承認要她的意思。李慕白傳功給玉嬌龍,這個傳功與一般的傳功不同,一般傳功是救人,這裡的傳功是接心。李慕白與俞秀蓮曾經(jīng)有一段對話,在一個亭子裡,李慕白說「生活是很虛幻的」,俞秀蓮說「生活是很真實的,當你握著我的手時,我覺得很真實」,但李慕白覺得那種感覺很短暫,一下子就不見了。在山洞裡,李慕白的手搭在玉嬌龍背後傳功,他感覺到的是一種直指人心,是絕對的真實及永恆,不像握著俞秀蓮的手那樣短暫的感覺。李慕白與俞秀蓮的感情無法突破是因為情緣不夠,也因為面子問題,兩人始終無法進入狀況。玉嬌龍的個性與俞秀蓮完全相反,她層層突破,直指人心,直接進到李慕白的身心靈裡,李慕白修道雖然也到了相當?shù)乃剑吘惯€有關卡,所以他的情緣還會動。
●傳情轉(zhuǎn)燈
李慕白灌氣給玉嬌龍,灌到一半,玉嬌龍醒了,正巧俞秀蓮趕到,看到李慕白與玉嬌龍,她心裡也有數(shù)。這時碧眼狐貍也來了,看見李慕白,就放出一大堆暗器。以李慕白的功夫應該可以擋掉這些暗器,可是他情動了,心分了,就像徐克導演的「新蜀山劍俠傳」裡的丁引劍仙一樣,情動之後就露出罩門,終至入魔。其中有一針是打在玉嬌龍身上,李慕白擋不到,只好用自己的身體去擋,就這樣中了毒針。李慕白本來要棄劍得道,始終不能放下,可是跟玉嬌龍結(jié)了情緣,反被她所渡,因而進入捨己從人的至高無上境界。這支毒針與碧眼狐貍殺他師父的毒針是一樣的。這時玉嬌龍知道李慕白幫她擋了毒針,她心裡的戒心頓時完全消失。她說要去幫他找解藥,也說一定會回來,李慕白相信她會回來,但俞秀蓮在,已不能說些什麼。這時俞秀蓮要他守真氣,不要多說話。李慕白說,他這一生很多東西都浪費掉,守這真氣也沒用;想愛的不能愛,想做的不能做,至少要將他的感覺告訴俞秀蓮。這表示他對俞秀蓮有一定的感情,一定的愛,一定的緣份,可是緣不足,關卡始終不能突破。李慕白與俞秀蓮的關係就像現(xiàn)在一般夫妻一樣,有理性、物性層次,但達不到感性、悟性和靈性層次。理性是屬倫理部分,李慕白與俞秀蓮雖然沒有結(jié)婚,但你等我,我等你,這已是一種倫理關係。李慕白與玉嬌龍的關係就不同,在古廟及水潭裡有兩次機會李慕白要讓玉嬌龍砍,但她沒砍他,這些因緣起動時,兩人的表面關係便打破,直接走進靈性、感性的水平,兩人之間的情緣像是潛龍伏虎,蓄勢待發(fā),深深的蘊釀著。
李慕白來不及等到玉嬌龍的解藥就死了。俞秀蓮跟玉嬌龍說:「我不殺你,你走吧,去見羅小虎,他在武當山等你?!梗嵝闵忂€告訴玉嬌龍:「這一生中如有真正想做的事,不要等,一定要去完成它,才不會遺憾」。之後,玉嬌龍就到武當山去見羅小虎,與羅小虎了卻俗世情緣,第二天與他來到山頂。就在這個候,她想起在新疆時羅小虎曾經(jīng)給她說的一個故事「老人說如果你從山頂上跳下去不死的話,你的願望就會實現(xiàn)」。於是就對羅小虎說:「山很美,你來許個願,我也許個願」,羅小虎的願望是希望玉嬌龍跟他回新疆,玉嬌龍的願望──什麼都沒說,就跳下山谷去了。
●見自本性
玉嬌龍不是普通人,在她一生中,一直想找一個邊,找真正的世界,真正的力量,真正的自我,卻始終找不到。當她發(fā)現(xiàn)自己的功夫超越師父時,突然覺得人生沒有方向可依循,直到碰上李慕白,李慕白像一盞明燈,給她照路,帶引著她。她也發(fā)現(xiàn)李慕白所講的跟師父所說的完全不同,漸漸地她心裡的「善」和「神」的部分就出現(xiàn),「惡」和「魔」的部分相對減少。李慕白傳道給她,讓她產(chǎn)生移情作用,她體會到李慕白告訴她的不只是「道」,還有「情」,這個情包括師徒之情,以及男女之情。對玉嬌龍來說,尋找人生方向一方面是為了打開自己的視野,另一方面也想證明自己,希望達到自我完成,內(nèi)證自己,從功夫中去體會生命。玉嬌龍的功夫本來有點邪,經(jīng)過李慕白的調(diào)教,慢慢從陰轉(zhuǎn)陽,愈看愈清楚,悟性愈來愈高,所看到的生命美景也愈來愈大。玉嬌龍從與羅小虎純粹的情慾起,經(jīng)過與李慕白之間的一連串關係,慢慢地體會更高的真愛境界,生命一直往上提昇。她的生命能透過這種種的覺悟,直接證道。在其中,接觸到生命裡完整的層次和提昇的力量,她走過所有的境界,生命雖短,過程卻最滿檔,雖沒說愛,愛得卻是最深;沒想求道,卻早已人劍一體,物我兩忘,從其真情處達到我順人順,真愛和道合一。
胡金銓導演導過一部電影叫「陰陽法王」,裡面講修練過程要同時修陰和陽。一般人不是只有半陰就只有半陽,必須將半陰補全成就半陽,或?qū)腙栄a全成就半陰,修道才會完整??墒且删桶腙?、半陽,功夫要很強,因緣要很足,才能透過陰陽合證,體會愛、真愛、真心、道、自性及佛性,這牽涉到獨修或雙修的問題。單純獨修不見得修得成,有人可以,有人不可以。就像李慕白,他所練的是道家的獨修法門,由於本身的陰陽不完整,所以始終在「煉神還虛」、「還虛入道」間徘徊,無法成道。許多道家修行者都是因為煉精化氣做不好,所以都過不了煉神還虛這一關。另外像神父、修女也都不能結(jié)婚,但修到後來,有不少神父、修女都離開了教堂,因為他們了解到自己的修練境界無法突破。所以後來有基督教出現(xiàn),牧師就可以結(jié)婚。另外像禪宗和尚,中國的禪宗和尚是不能結(jié)婚的,但日本的禪宗和尚可以結(jié)婚,也就比較方便。修行若是在物性層次設限是沒道理的,有些人的五行在物性上沒有很大的需求,可是有些人有,要這類人不能對性有任何的體會和接觸,他的功夫一定練不好的,就很難煉神還虛。
道家獨修法門從煉精化氣開始,強調(diào)先將自己的身心調(diào)整到最平衡的狀況,也就是自己圓滿時,外求就減少,這時氣就會更完整,有足夠的氣才能讓精神達到更高的境況,體會道的境界。但這種功法很不容易練,光煉精化氣這部分就要練上二十年。另外有一種叫雙修法門。雙修法門必須先完成一陰和一陽的獨修,共修的男女本身要先練到很高的平衡,不一定要有任何身體上的接觸,但也可以有。在雙修過程中彼此要達到高度的控制,也就是乾坤合道。這種修法也很難,因為一般人都不夠完整,有很多缺點,當不完整的兩個人在一起,接觸愈多,問題愈多。雙修者必須先獨自修練到一個程度,身心完全平衡之後,再進入雙修,透過彼此的身心靈交會往來就會有更多、更深的交往及體會。體會對方的優(yōu)點,發(fā)現(xiàn)自己的缺點,能體會別人、尊重別人就能尊重自己,功夫就會愈來愈高,對生命的體會就更高,能達到佛家所說的圓融境界。雙方交往便愈好,衝突少,溝通多,每一階段有每一階段的體會與快樂,層層往上。
●德性問道
俞秀蓮是一個儒家德性很重的人,尊德性,道學問,非常理性,也非常物性,缺點是靈性和感性不足。俞秀蓮一早就知道玉嬌龍的心意,要李慕白不要理她就好了,李慕白說有緣收她為徒也是好事,就像看到一塊寶玉不去琢磨也就浪費掉了。他講的是緣,有緣去渡人,當然要渡。俞秀蓮聽了,也無法多講什麼。俞秀蓮有覺性,但對事情喜歡保持原樣,守道德規(guī)條,從她對鏢局的付出就知她是個使命感很重的人。因為這些原因,所以在感情上始終不能突跛。她與李慕白的緣份沒有像李慕白與玉嬌龍這麼強,有的只是一種「老夫老妻」的感情。俞秀蓮的為人非常好,知道了也不多嘴,與李慕白雖然不能結(jié)婚,可是她也不會埋怨。對俞秀蓮來說,有一定程度的心靈交往,她就很滿意了。
俞秀蓮完全表現(xiàn)出儒家的平衡,以她那麼愛李慕白,當玉嬌龍出現(xiàn),她應該是怒火沖天,非常嫉妒才對,可是她沒有,還跟玉嬌龍以姊妹相稱,後來跟玉嬌龍在武館打起來,贏了後還放她。這種平衡和諧的精神就是儒家所講的浩然正氣,展現(xiàn)出儒家同體大悲、民胞物與、人溺己溺的精神。俞秀蓮的愛與生生命層次雖然不夠完整,但對一般來說,修練很難修到全陰或全陽,能夠修到像俞秀蓮那樣很接近完整就很好了。修到相當程度的陽和相當程度的陰,雖然不夠完整還有一些缺,但也因為有缺才有美,若滿了,大的美就不見了。
●靈性德性
玉嬌龍有強烈的感性、靈性及覺性,與俞秀蓮完全相反。玉嬌龍不喜歡跟隨傳統(tǒng),她不希望自己像一般女性到了一個年紀就走入家庭。她不要物性,也不要理性,她有她自成一套的理,這個理是「心」的理,與禪宗所講的「直心」很接近,直接穿透人心,完全體會真正的理,不用想就知道了。她從小練功,練了很長一段時間,從這樣的訓練過程裡,她的生命境界也跟著提昇。玉嬌龍的感性和悟性部分很早就出現(xiàn),十幾歲時她就覺得自己的功夫超越師父,周遭沒有人比她更強,但她知道事實一定不是那樣,所以覺得失落。她開始尋找人生的方向,可是怎麼找都找不到,因而感到惶恐。直到李慕白出現(xiàn),她感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她看到一個方向,也遇到一個真正讓她動心的人。玉嬌龍展現(xiàn)禪的境界,一方面好像很惡,可是在惡的背後是最高的善,最深的情,最美的愛,也就是毒龍變真龍,真心、自性和道都完全呈現(xiàn)。玉嬌龍從李慕白身上看到「道」,看到「情」,也看到「真心」。最後由於完全體會李慕白的種種,所以從山上跳下山谷,去圓她的生命。
玉嬌龍的「嬌」是有問題的,「嬌」龍如何變「道」龍,就必須捨己成仁。李慕白對玉嬌龍傳道時說,「不應不辯,捨己從人,我順人順」。如何達此境界,必須放得下,照見五蘊皆空,便所有龍虎都不見了,生命的光華出現(xiàn),生命就完成了。這時「生」可戀,也可不戀,就看當時的情境如何。在玉嬌龍的情境裡,因為李慕白死了,所以她跳下去,跳下去不代表死,而是完成的意思。當然,在現(xiàn)實人生中,生命完成之後,可能有更多事情要去做,不一定要跳下去。李慕白出關打坐時看到光,他覺得沒有得道,沒有喜悅,反而是一種悲憐的狀況,他得不到「道」,可是他將「道」傳給玉嬌龍,玉嬌龍雖死猶生。李慕白這個角色說明了修道之不足,也就是修行人有他的問題所在。雖然有問題,但最後用生命去完成那不足的部份,達到捨己從人,也同時成就了成仁取義的浩然正氣心。
本文乃轉(zhuǎn)載自Chi Kung Culture Society of Taipei
---------------------------------------------
實在寫得好,于是轉(zhuǎn)過來
李安就是有本事把任何類型片——不管多大的制作,不管是武俠還是美式漫畫英雄——都拍成文藝片,而且都悶騷得一逼。十年前我還小的時候看這個只覺得悶得要睡,現(xiàn)在回頭看真覺得出些不一樣的意味。張震章子怡的線實在奇怪得緊,四星是給竹海、武場對打、馬友友跟袁和平、和李安的悶騷情欲敘事的綜合分。
章娘娘那個時候還有些稚氣,但又有玉嬌龍這個角色驕傲、逞強、自作聰明的特點,人物內(nèi)心真的是演出來了。這是看的第一部李安的片子,知道有這么個有才華的導演。
非常文藝的武俠片,當年的章子怡雖然還帶著稚氣但已經(jīng)非常驚艷了,那片竹海印象深刻。
真心不喜歡,動作太假了。
真正有文化的動作電影,希望其他各位中國的大師級導演們能夠放下架子好好學習
西方人看得懂的中國片 我就看不懂
[臥虎藏龍]的唯一問題是劇本中的臺詞,這是一種尚未進化完全的、有缺憾的現(xiàn)代漢語,導致人物塑造有些不足。但指責它中國符號向西方兜售則毫無根由,這是一個純粹中國的類型和故事,但"理智與情感"式的主題確是東西貫通的。真正的亮點顯然在武打場面上,這是些詩意的、富有想象力的、充滿個性的舞蹈。
虎龍本在心中,潛伏已久,有的胎死腹中,有的虎嘯龍吟。自古多情,英雄難免,你我凡人,遵照本心。
比起表面的刀光劍影,人心的情感和欲望才是李安要表現(xiàn)的江湖。再大的力量也無法化解的內(nèi)心掙扎,李安卻表達得風度翩翩、意境圓融。最好的武俠片之一。臺詞:江湖里臥虎藏龍,人心里何嘗不是?刀劍里藏兇,人情里何嘗不是?
獲奧斯卡獎的李安導演又一部力作,蠻有意思的電影,身輕如燕,飄若浮云,矯若驚龍的玉嬌龍,玉嬌龍的叛逆,任性,倔強和悔悟,李慕白和俞秀蓮的沉穩(wěn)大氣,包容,小虎的自由不羈灑脫,碧眼狐貍的陰險毒辣,竹林那場拍得很美,還有最后嬌龍的縱身一躍。
為什么中國人反而會不喜歡? 整部電影的節(jié)奏控制非常出色 配樂和攝影也絕對稱得上經(jīng)典 從很多角度來說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遺憾是周潤發(fā)和楊紫瓊的國語很吃力 在臺詞上容易讓人產(chǎn)生不適應甚至反感 但覺得從很多方面來說都是一部很棒很棒的影片
才發(fā)現(xiàn)跟我小時候看過的不是一回事了。李安長得風神秀朗一身仙氣的,電影里各種情欲啊。倒是王家衛(wèi)大大一張每周大保健的臉,總是出乎意料地純愛……
李慕白帶她去武當規(guī)誡心性,俞秀蓮帶她回北京冰釋前嫌,碧眼狐貍帶她去宮外瀟灑放縱,羅小虎帶她回新疆天涯浪蕩。玉嬌龍沒跟任何人走,她心里裝著一塊玉簪、一把寶劍、一抹情仇的血和一縷自由的風。恩怨盡,情事了。浪費這真氣又何妨,為這恩義他已浪費一生;跳下這山谷又怎樣,為這自由她早遁入江湖。
章子怡在這部電影里算是不錯,瞧那小臉和身手,扮個樣似個樣。聽著老周和老楊撇著腔的說那普通話真是別扭的要死,還有玉嬌龍和小虎算是什么,一把梳子引發(fā)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癥么?
多少人夢想著做肆意的玉嬌龍,結(jié)果一不小心做了忍了一輩子的俞秀蓮。到死的時候像李慕白一樣嘆一句“這一輩子都浪費了”。當然還有一部分人像羅小虎,即使拿掉,也不影響別人的故事。
姜大衛(wèi)說得好::“武俠世界不一樣的,除了李安那個《臥虎藏龍》還有武俠片的感覺,拍得蠻武俠片的,后邊張導演也好,陳導演也好,馮導演也好,他們那個我不覺得是武俠片,只能是古裝片。但是他們絕對有他們的才華。”奧斯卡最佳,當之無愧!
近年最棒的武俠片,當之無愧。|| 十年之后再重看,在意的竟然不是那些眼花繚亂的對打,而是片中略帶生硬的對白。人至中年的蒼涼心境,已經(jīng)能慢慢體悟。雨夜,走心,留念。(2015.5.6)
這次才算仔細地看了。這句印象最深:壓抑只會使感情更加強烈。青春與成熟就這么不可調(diào)和?沒有成熟,這個世界不會穩(wěn)定,沒有青春這個世界失去活力
心理變態(tài)的師娘教出一個心理變態(tài)的傻姑娘,倆人一通作死,弄得人家黃昏戀沒搞成
愛看電影而不喜歡這部的真是太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