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fā)于QAF公眾號,非經(jīng)作者同意請勿轉載。
我是少年,我為什么要自殺(《我們都是玫瑰少年》)
電影《我是少年》從同性戀少年波爾選擇結束自我生命開始。
青春期少年渴望社會認同,追求叛逆又無法忍受孤獨。波爾的好友薩沃是一個有著雙性戀行為表象的男孩,這個少年似乎從未有過片刻獨處及自省的空間。也因之,當他捧著波爾遺書掩面而泣的那刻,也意味著某種神秘的力量擊中他的內心。他不得不面對來自心靈最深處的追問。什么樣的痛苦會導致一個人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電影似乎什么也沒有講。一切隱而不露,似無跡可尋。唯一的線索也許隱藏在摯友留給男主的書信中:
薩沃,當你讀到這封信的時候,我可能已經(jīng)離開這個世界了。
對你,我有一種莫名的感覺,我相信自己上一世就認識了你。
我是愛上你了嗎?
我?guī)缀蹙鸵湍阏f出口了,但是我做不到。
我感覺自己快要停止呼吸了。
我做不到,但是我希望我能為自己做出決定,什么時候為我的故事劃上句號。
……
波爾的遺言我聽了兩遍。遺書曝光之后,緊接的畫面就是靜靜躺在靈床上的薩沃。這時我明白了,薩沃為何始終不能面對波爾留給自己的遺書。其實他早就知道答案了,但是他害怕相信,也不愿意承認。他的時間都用來花在女友蒂娜與炮友拉米羅的身上,用他自己的話來說,蒂娜的世界可以讓他感受更多,他樂意與她作伴,彌補蒂娜男友不在的時間;拉米羅呢,就像是一只借來打飛機的手,他可以借此安撫內心青春的躁動。
薩沃愛女友蒂娜嗎??瓷先ズ孟袷???墒撬膊⒉唤橐馀c另一個男人分享女友的事實。如果說“愛情”必然包含對一個人的占有欲,薩沃對蒂娜公開的男友也未曾有過一丁點的嫉妒。也許可以這樣理解:薩沃只是借蒂娜與拉米羅填充自己所余時間的空白。似乎只有這樣,他才可以忘卻波爾已不在人間的事實。
薩沃與波爾彼此無法直面的內心隱秘,有沒有讓你想起《艋舺》中由阮經(jīng)天飾演的“和尚”這一角色呢。電影《艋舺》同樣為我們描摹了一段男人對男人滿懷深沉卻不可言說的心事。和尚(阮經(jīng)天飾)對太子(鳳小岳飾)所懷抱的情感,已無法用“兄弟”、“哥們”或者“摯友”這樣的詞匯予以形容。并非這些詞匯不夠好,而是能予以平常道白的言辭其實欠缺著一種植根于真實人性的深度。毋庸諱言,諸如“哥們”、“兄弟”這樣的稱謂,也是對男性情誼的某種限定:生活在異性戀大環(huán)境之下的同志,需要遵守由這一規(guī)范所劃出的男性情誼的某種邊界。比如牽手或者親吻,在女性之間也許是一種示好,但男性之間就可能意味著親密關系的“越界”。
也許還剩下“擁抱”。薩沃喜歡的另一個男孩托馬斯也覺察到了某種不安。他禁不住向薩沃道出隱憂:薩沃,你不快樂。你說你沒有自殺是因為波爾先走了一步?!阋钕氯ィ偷脼樽约夯畎。ú灰梦覀冏鰮跫疲慊畹貌缓?,我也會為之難過。)
托馬斯的誠懇打動了薩沃,他終于說出口了:如果我向你說出我正在經(jīng)歷的,你能保證不把我當做壞朋友嗎。
聽到此言的托馬斯無法控制地抱住了薩沃。這個擁抱也許是全片最溫暖的一幕。但也可能是托馬斯留在薩沃心里最后一點溫度。導演只是借這場戲告訴觀眾,托馬斯為何與薩沃變得“疏遠”了。一切盡在不言中。
《艋舺》男主角阮經(jīng)天曾在訪談中談及他對“和尚”這個角色的感悟:我與導演(鈕承澤)反復討論過如何理解“和尚”這個角色。生活在一群哥們之中的和尚,他所處的時代,他所在的環(huán)境,“性取向”是不曾聽聞也從未提及的概念。他可能覺察到他對太子感情的異樣,但他自己也無法解釋這種情感的由來。也因此,演員要表達的,就是這樣一種不被界定的模糊的情感狀態(tài)……
阮經(jīng)天在演繹男人之間相處的一些細節(jié)上體現(xiàn)出他對同性情感深度的認知:譬如和尚將太子擁入懷中的體貼與心疼,譬如和尚發(fā)自肺腑的那一句雖然不被理解,卻執(zhí)意無悔的“我所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你(指太子)”。對太子流露的一點溫柔與愛憐也讓輪廓英挺的男人煥發(fā)出一種動人心魄的俊美。尾聲部分,和尚倒在太子的匕首之下。也許是死在太子手中的緣故,和尚唇角竟然流露出一絲死而無憾的笑意。但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和尚也無法向他所愛的人道出他對他內心最真實的感受。
就同志情感的角度來說,和尚的死也是一種“自殺”,只不過借了他人手中的匕首而已。與薩沃相似,兩位男主角自始至終生活在“哥們”的面具之下。面具戴的太久,似乎已經(jīng)嵌入了他們的血肉。
波爾贈給薩沃的明星海報上有一句話:最重的罪是偽裝。這句話以醒目的字體在影片中反復出現(xiàn),也是導演給觀眾有力的暗示。
鐘孟宏的華語電影《陽光普照》亦講述了一個男孩的自殺。許光漢飾演的阿豪表面上是一個出類拔萃的少年,他生活在親友同學的贊美之中。他的世界似乎只有令人炫目的陽光。然而這個英俊陽光的大男孩最終選擇了自殺,從高樓上義無反顧地跳了下去。
在他自殺之前,他曾給愿意聆聽他的女同學講過一個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不是小學語文課本上的司馬光砸缸。水缸中根本沒有水流出來,只有一個小朋友坐在水缸的暗處,看著外面的司馬光。
這個小孩就是司馬光自己,也是阿豪。他坐在水缸的暗處,凝視帶著面具的另一個自己。那個自己看上去無比陌生。他知道那不是他本人。
真實的阿豪一直坐在深不見光的柜子深處,等待自己的尋找,當自己和自己面對面的那刻,卻引發(fā)了自我悲劇性的終結,這是怎樣不可言說的痛楚呢。
探討男性成長的紀錄片《面具之內》有一個令人難忘的情節(jié):老師給每個男學生發(fā)一張紙制面具,告訴學生在面具的正面寫上他們希望別人看到的自己,背面寫上他們內心真實的自己。男生們給出的答案竟然全都呈現(xiàn)出令人驚異的表里反差:
面具的正面,男生們寫的是:幽默、快樂、陽剛、外向、有趣……
面具的背面,男生們心中的自己卻是:憤怒、恐懼、不安、痛苦、孤獨……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戴維認為,男性的情緒問題比女性嚴重,更需要關懷。很多人之所以覺得女性更容易憂郁,是因為社會允許女性在人前表達內心的脆弱與情緒化;男性的情緒問題往往是看不見的,對于很多男人而言,敞開心扉意味著示弱,主動向他人尋求心理救助的男性少之又少。
很多人甚至意識不到男性也可能有情緒問題。人類生物學家朱迪·朱的研究認為,男孩在理解他人情感,以及培育親密、有意義的友誼,原本是和女孩一樣敏感的。但他也在《當男孩成為男孩》一書中指出,男孩們進入學校之后,就會把天生的同理心換做后天習得的沉默堅韌,并與朋友之間保持更大的情感距離。
人類情感的表達需要出口,如果長久壓抑,一些男人就會選擇訴諸暴力。對于許多人來講,暴力甚至成為彰顯陽剛氣概的某種證明。揚·阿爾蒂斯-貝特朗著名的紀錄片《人類》開篇就有一個令人難以釋懷的鏡頭。一個殺人犯面對鏡頭訴說懺悔。他說他之所以選擇以暴力手法解決問題是源于對“暴力”的相信。從小他就在父母的拳腳暴力之下成長。他以為的人類情感表達就是暴力。直到他犯下無法彌補的罪孽。說到深處,他流下了眼淚。
“暴力”可能是每一個男孩通往男人之路必經(jīng)的一關。也因此,被認為“陽剛氣概”不足的男性就可能承受更多來自他人的暴力。相較于異性戀男性,同性戀男性群體內部可能呈現(xiàn)出更為復雜多元的性別氣質光譜差異。也因之,更大比例的同性戀男孩曾經(jīng)遭受校園霸凌,更多的同性戀男孩也在無法求援的困境與不能言說的痛苦之下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比如玫瑰少年葉永志,比如鹿道森,等等。大多數(shù)人悄無聲息地消逝了,我們能看到的也只是冰山一角。
《面具之內》由此探討了陽剛氣概教育對男孩身心成長造成的陰影。以異性戀性別二元論為主導的社會對男性氣概與女性氣質有一套刻板的定義。當陽剛氣概被確立為男性氣質的唯一標準,也意味著對所有女性/陰柔氣質特質的恐懼與拒絕。社會似乎忘記了男性也是人,男性也有作為一個人可能有的眼淚、感性、恐懼、脆弱與對同性親密的渴求以及同理心。
引發(fā)爭議的美國紀錄片《紅色藥丸》記述了一起B(yǎng)oko Haram(博科圣地)屠殺男孩的恐怖事件:恐怖組織屠殺村莊男孩后發(fā)現(xiàn)這一血腥行為并未得到世界性關注,遂綁架村莊女孩作為人質,竟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從而引起一場“bring back our girls”的全球性呼吁。這是否意味著大眾心中男孩的生命價值不及女孩呢?
更具有說服力的解釋可能是,男性之間缺少同理心及共情力。面對受到傷害的弱勢男性,多數(shù)男性不會聯(lián)想到性別議題。女性則不同,女性對女性的同理心可以引發(fā)基于性別身份的聲勢強大的輿論抗議。
《面具之內》有一個美國青少年自殺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青春期男孩的自殺率比女孩高出5倍。但這還不是最嚴重的數(shù)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數(shù)據(jù)顯示,半個世紀的時間里,全球自殺率已經(jīng)增長了60%左右。這一趨勢近年逐漸呈現(xiàn)年輕化。從50年前的30歲左右人數(shù)最多,到今天的16歲左右。且男性的比例明顯高于女性,差距最大的國家男性自殺人數(shù)是女性的6.5倍。
面對這些真實的數(shù)據(jù),不知觀眾作何感想呢。是什么壓力讓愈來愈多的青春少年選擇結束自我的生命,又是什么原因讓男性害怕面對自己的脆弱?當你面對一個愿意對你流露脆弱一面的男性,一個流下眼淚的男性,或者被人嘲笑為“娘娘腔”的男性,身為男性的你愿意給他一個貼心的擁抱嗎。
研究表明,敢于展現(xiàn)內心的脆弱意味著男性有承擔風險和情感溝通的能力。長久壓抑自我情感的表露,我們內心的恐懼及與外界的疏離會日益加深。反過來,如果男性愿意承認內心的脆弱,正視脆弱,他們就會變得更勇敢,生活目標也會越堅定。
朱迪·福斯特認為,男性所表現(xiàn)出來的最迷人的特質,就是一種脆弱感。有人表示,一旦脫離異性戀男女關系的限定,也許就能發(fā)現(xiàn)男性身上更為動人的另一種美。以英國演員本·衛(wèi)肖為例,電影《故園風雨后》中飾演的同志少年,被形容為“有一種令人神魂顛倒的陰柔美,這種美在極致的青春中,只為愛情而綻放”。一陣秋風吹來,他像一片樹葉般翩翩起舞。到了電影《云圖》中,這片樹葉跳出更為優(yōu)雅的舞步。落魄的同志音樂家在完成對男友表白的曲子之后,登上高塔看了最后一次落日,抽了最后一支煙,就把這個冷酷世界決然拋在身后。
好萊塢四十年代的同志男星蒙哥馬利·克里夫特,也被形容為“溫和、敏感、脆弱,有一種處于堅強與脆弱之間的迷人氣質。英俊的男子像一片孤獨的云,靜靜飄過每一片不屬于他的土地。找不到駐足的理由,也沒有期待的歸鄉(xiāng)”。
英年早逝的瑞凡·菲尼克斯常在眩暈中看到飛馳而過的云彩,閃閃發(fā)光的魚,雪白的房子,看見自己睡在心愛男人的懷里。男人追逐世俗定義的人生去了,留下他孤身一人面對世界。他發(fā)現(xiàn)他能在海螺里聽見海洋的洶涌澎湃,這也是世俗不曾抵達的天地。他走在愛達荷的公路上,前路漫漫。盡管所有的人類歷程都是“向死而生”,但涅槃重生的鳳凰只有他——唯有他的美麗可以翱翔在《不羈的天空》。
不難發(fā)現(xiàn),較之只能表現(xiàn)異性戀情感的男演員,同性傾向或者說能夠體會同性情感深度的男演員能更好領悟并表現(xiàn)男性氣質的復雜多元。后者對男性之間(或者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lián)接也有更為深刻的領悟。
如果我們向值得信任的朋友敞開心扉,如果我們愿意學會聆聽,如果我們不再排斥“娘娘腔”的男性,如果我們不再嘲笑男性的眼淚,如果兄弟之間可以多一個擁抱……
波爾留給薩沃的遺言中還有這么一段,是波爾對薩沃寄予的期許,也是寫給更多處于心靈困境中的男性。抄錄在此,以此收尾:
薩沃,我不知道你有一天是否能讀到這封信。
但萬一你真的能看到呢。我想請你記住:
直面你的痛苦,不要逃避。
別像我這樣逃避。
趁還來得及的時候,學會尋求幫助。
很多人愛你,關心你,哪怕你不這樣想。
有時你的悲傷太過深沉,自己可能也不曾發(fā)現(xiàn)。
對不起沒有如你所愿,讓你問我為什么……
波爾。
這個片子之前存了生肉沒看,但知道有演Blas&Junior支線的Junior出演還蠻期待的。感謝豆瓣浩浩讓我看上熟肉!
總體上,故事節(jié)奏順暢,畫面清新,演員也都很可愛,探討青春的煩惱亦是觸動人心的。但結局我不是很滿意,瞬間從青春片變成了一部滿分的教育片了。還有點俗。
都說青春期是一段既精彩又難熬的日子,心智尚未成熟,自大又脆弱的我們,難以忍受渺茫的未來和虛偽的現(xiàn)狀。所以青春期自殺率很高。但光憑“溝通”二字就可以把少年想要英年早逝的欲望拉回現(xiàn)實了嗎?我本人對此持懷疑態(tài)度。
男主并非不溝通,我記得最深的情節(jié)是托馬斯聽說男主想自殺后,悶悶不樂,然后很嚴肅地對男主說有什么事都可以跟他這個好朋友說。這一幕超級感人。但是后面男主跟托馬斯說了自己暗戀他的事,后者只好說“我們應該保持距離”。當然,托馬斯這么做并沒有問題。還有男主跟奧古斯丁說他讓女生懷孕了,奧古斯丁一時也懵了不知道這是好事還是壞事。其實真的,有些煩惱,說出來并不能輕松。
最后的選擇,還是受了波爾的影響吧。當然男主開篇就說了他和波爾很像,乃文藝騷年啊TAT波爾作為自殺者,肯定不想讓男主走同樣的路的,但他更清楚地知道:纖細繁雜的抑郁最終還是要自己去解決。(跟我的想法一樣)可是,他又矛盾地在信里告誡男主一定一定要跟親朋好友溝通求救——而男主正是在讀完了他的這封信后毅然克服懼高走上天臺。多么無奈諷刺的一幕。
這么一分析結局相當合理,但我還是覺得有點俗,可能是看了太多這種青春期BE希望能有個戰(zhàn)勝自己的美好結局吧。我們一定會死,為何不再等等?
少年是 你想愛上誰都行 你初生牛犢不怕虎 你想嘗試世界上每一種東西 因為你的幼稚,這些看來被人們稱為渣的事,似乎因為你的年齡,也能很好地解釋,讓人們對你恨不起來 你的心比天大 大到什么時候都可以裝作沒心沒肺 你的心卻又比針眼還要小 小到裝不下所有的煩心事 疑惑自己是喜歡男生,還是喜歡女生 疑惑這個世上會有這么多糟心的事,自己為什么活在這個世界上 死去的波爾似乎給了你答案 那個曾喜歡過我的男孩,卻還是在他自己準備結束自己生命的時候,告誡我,要直面困難,不要逃避,不要跟他一樣結束自己的生命…… 傻瓜,你都已經(jīng)死了,還管我怎么樣,我怎么那么聽話……沒有你的世界真的很無聊,我去找你了,等我,你說過你喜歡我的,不要生氣我沒聽你的話…… (所以,容我理解為這是一場愛的私奔)
我想,在波爾死后,尼古拉斯就已經(jīng)愛上了波爾,愛而不自知
看著波爾給自己留下的信,看著這因為自己變得更糟糕的生活,淚流滿面的你似乎決定了什么……
你走向之前波爾帶你去的樓頂……
你死了……
跟你的波爾一樣,死在了少年,也永遠停留在少年……
可能尼古拉斯有抑郁癥,我是說可能,那種不易被發(fā)現(xiàn)的
可能一個人表面看著大大咧咧,開朗,可是誰也不知道,他的心里都在想著什么,那種無法言表的無力感,重重地壓在少年的心上……
一個生命,可能就此結束了……
愿我們每個人都能意識到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溫柔以待,
讓他們對這個世界充滿希望,
讓悲劇不再發(fā)生。
這是給我第一印象,因為是生肉英字幕,就看的不是特別仔細。感覺就是男主在被Ramiro欺負過后,對他產(chǎn)生了好感。
結果發(fā)現(xiàn)到電影后半段又出現(xiàn)了一樣的劇情(兩人不歡而散),于是知道自己肯定錯過了一些細節(jié)。
再一次仔仔細細看,原來一直是男主在作,情愿給大齡姐姐當備胎,也不選擇忠犬Ramiro。
這簡直配一臉??!
而那個姐姐,長得像馬思純,好看,但明顯也只是玩弄男主感情。Ramiro發(fā)自內心的好幾次告白,以及被拒絕后的反應,都萌出血了。
所以說我的理解就是:
青春期的迷茫(?)
男主不知好歹(?)
總的來說,《我是少年》就是一部青春傷痛文學。
青春期少年,渴望社會認同,追求叛逆,又無法承受孤獨。
人間非凈土,各有各的苦。 有的人是因為感情失戀,感覺之前的付出沒有收獲應有的結果,所以傷感別扭;有的人是因為家庭,因為父母,年幼的身軀找不到一個可以遮風避雨的地方,感受不到應有的溫暖,而對這個世界絕望;還有的人,就像是初中的我,只是單純的因為爸媽不讓我玩電腦,所以一時沖動,壓抑的情緒在一瞬間爆發(fā),就直奔陽臺。
但生活就是這樣,那些沒有打敗我們的,會是我們更加強大。只是,那些沒有渡過的坎坷,造就了悲劇的生活。人嘛,總愛傾訴自己的痛苦。青春期的少年,更是樂意將其放大,放大到自己無法忍受的程度。
有種看肥皂劇的爽感,電影著重展現(xiàn)少年對戀愛和性向的糾結好奇試探。啊,我就愛看這種肥皂劇式直給的拉扯!拉米羅簡直太可了,又帥又憨又寵的忠犬,被男主捉弄不自知還愛吃醋。但是結尾的自殺跟前面的風格真的大相徑庭,即使有波爾這條線做鋪墊,我也沒看出男主有到要自殺的地步。怎么看的人這么少,打5分拉拉分。對了,男主還真演過肥皂劇同性支線Blas & Junior,劇名Simona。
tomas唱歌那里,還有抱著睡那里,誰懂???
把男主莫名其妙的自殺歸咎于迷惘的青春看起來并不太負責任,我一度相信Tomas也是愛男主的,并且一直這樣認為。
看到最后突然落淚,誠然為這樣一個鮮活生命的離去而惋惜,也開始思考如果自己面對這樣的朋友時應當做些什么。青春里總是有著放縱與自由,但在這些歡笑的背后我們往往很難發(fā)覺自己的悲傷,直到最后一絲精神被消耗。誰的青春沒有犯過錯,誰的青春又沒有留下過遺憾,向身邊的人說出自己的感受,別一直悶在心里直到無路回頭。
最后的那個結局???看結尾的獨白才總算明白導演想表達什么,但是全程是否跑偏了啊,完全把男主的視角放在了對性取向的探索上,對家庭,對朋友的著墨也太少了,也沒有具體到男主的青春迷茫和彷徨,所以通篇看下來只覺得男主小小年紀就是一個渣男,無病呻吟,其實主創(chuàng)是想好好表達需要對青少年有更多的關注和關懷,因為他們站在十字路口很容易迷失自我,但是向前面講的這些都沒有很好的傳達出來,就算爆發(fā)出來了也因為處理不當或者沒有劇情鋪墊,要么火花小得不值一提,要么完全沒注意到。題材很好,情感走向也符合博主的生平事跡,就這個表達的重點實在不夠支撐這個主題。
躁動不安的心
a mess.
我們都是“少年”,都經(jīng)歷過青春期的叛逆、孤獨,有煙草有酒精…都有過性取向的困惑與無助~每一代都如此~喜歡片尾父親的那段話:當你的朋友,終于鼓足勇氣對你訴說她/他的無助、困惑、寂寞、憤怒…不要急著去評判她/他,停頓一秒,然后給她/他一個溫暖的擁抱……??????????????
2.3G。把小姐姐的肚子搞大,把同志當泄欲的工具的雙性戀男孩最后自殺。
青春就是用不完的荷爾蒙和犯不夠的中二病。電影整體挺無趣。
我常常想,自己為何幸運,從來未在這件事上困惑過|2760
#驕傲月專題觀影#好笑是挺好笑的,男主也蠻twink的,劇本比較膚淺,結局倉促。
三星半。少年的混沌與悲傷。我們都是波爾和薩諾
看到結尾部分有些動容,成長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時候看人不僅是要看表象行為,更要看他的潛意識和內在,才能知道他究竟生活的好不好、快不快樂。孤單也許不總是一個人的盛宴,人都是社會性群居動物,誰都想要和別人產(chǎn)生羈絆,想要尋找那么一個人,覺得有了他以后就不再孤單。青春從來沒有定式,做自己就好,當下的你就是最好的你。
上次這樣難過還是看漢娜貝克自殺的scene 有點致郁的青少年故事 薩沃在觀眾看來確實花心 但是在混亂而迷惘被抑郁吞噬的青春期 他也不過是在尋找活著的意義罷了
看到最后很感動,是啊我也是不知道從什么時候就開始覺得很多事和話不說會很后悔,不想看到身邊的人消失在世界上才懂得珍惜.. 希望每個人都有一個可以傾訴的地方,說出來就會好的.. (以下是碎碎念 還好是同性 男主這么可愛不喜歡男生的話我就要生氣了:) 南美這么喜歡抱嗎 好喜歡他們表達情感這么直接 是我喜歡的類型 可能戳中了我喜歡的點吧... 如果我十六歲的時候有個肌肉男孩追我 我可能會開心到后半輩子
迷茫的少年啊,不要隨意揮霍自己的感情。因為這樣很容易傷害了別人,也傷害了自己。
困亂迷惑不代表可以沒有道德觀,價值觀。一個成年人的中學生,掰斷自己的三個男好友,還搞懷孕了女生(連套都不舍得買一個),盡管你的人生迷惑,生活困亂,不代表可以這樣肆無忌憚地娛樂吧??偸且晃蹲非笙順?,該有的情感責任卻在選擇逃避、選擇忽視,最后落寞、孤寂,不也是自找?
少年可以很好,每天與好友喝酒舞蹈樂逍遙;少年可以很爛,搞不清性向男女對象都體驗。少年可以很迷茫,在音樂和荷爾蒙的雙重加持下不知生命的光芒;少年可以很危險,他們稚氣未脫的內心經(jīng)受不住學習友情愛情的重重考驗。這是最好的年紀,也可以是最壞的年紀,他們在享受著歡愉的同時,也在消費著青春。但是這就是每個人日都要經(jīng)歷的時光,記下日記,再來回首,那或許是艱難的歲月,但是無論如何,千萬不要忘記你愛著別人,也有那么多人愛著你,可以揮霍青春,可以享受歲月,但是不可以獨自面對那樣的黑暗面,因為路還很長,還有那么多人可以善良。
疼痛青春文學。躺在棺材里的時候還在喘氣,瞬間出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