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臺灣的清裝電影覺得怪怪的,除了電視劇,大概臺灣是很抗拒殖民前歷史背景的講述的。服裝、場景、道具申明的都是用了點心思,男演員也尊重真實剃頭扎辮,不像大陸很多片子連這個也做不到,例如謝苗等人的最新網(wǎng)大。
但像打小報告這個的臺詞說出來就很突兀。
導(dǎo)演編劇試圖將故事講得有懸念,可惜看著就像一集電視劇。
霧峰林家借“戴潮春事件”達到鼎盛巔峰,卻因壟斷福建的樟腦等生意利益,與官府結(jié)冤,最終引發(fā)林文明被殺。中國的宗族文化由來已久,當年士族的影響力甚于皇族,可以左右國家,如今的族親控制也造就了大量的電信詐騙村、制毒村、扒手村等。
P.S.戴潮春創(chuàng)作童謠,偽造符應(yīng),模仿中國天子行為與天人感應(yīng)說,就是要偽造是順應(yīng)天命造反(做皇帝),最近郭臺銘也說是媽祖報夢讓他選總統(tǒng)。高祖斬白蛇、黃河清圣人出什么的,換湯不換藥,如出一轍。
臺灣的林姓似乎勢力還在鄭家之上,霧峰林家與基隆顏家、板橋林家、鹿港辜家、高雄陳家并列為臺灣五大家族。
多年前在電視上看了《刺殺據(jù)點》(Vantage Point) 所呈現(xiàn)的多重視角而大為驚艷,一年後看了《羅生門》才驚覺這樣的敘事早在60年前就已出現(xiàn),而且導(dǎo)演功力天差地遠。誠如《Keita! L'héritage du griot》所言,故事中的獵人之所以總是贏過老虎是因為獵人一直是那個說故事的人。視角,或觀點,對敘事(storytelling)的重要性不在話下。多重觀點的敘事手法在現(xiàn)今也越來越普遍,從《八美圖》(8 Femmes) 的「一家各婊」到轟動全球的影集《漢娜的遺言》(13 Reasons Why),觀眾都能透過劇情的推演和每個人物的表述來還原真相。但能否善用這麼多重的視角,在劇情上能夠推陳出新而不繁冗重複,實在考驗導(dǎo)演的能力。
而今次《疑霧公堂》也嘗試了這樣的敘事,可惜成效不佳。
誰殺了林文明?這是本片拋給觀眾的首要問題。電影由李祥告知觀眾二家主林文明在公堂上被人刺殺,自此以觀點數(shù)來說,本片的格局是小的,只有四個:林戴氏/林家主母、林應(yīng)時/地方仇敵、凌定國/查案專員、李祥/心腹隨從。不過要拍成90分鐘的長片,四個觀點都需要一個宏大的背景故事才能撐起,但本片沒有。暢銷作家Dan Brown在他的Masterclass中坦言,寫推理(suspense)就是要和觀眾達成一個協(xié)議:只要你繼續(xù)看下去,我會告訴你更多。雖然本片的四個觀點都有新的資訊出現(xiàn),但那個量實在太少,每一層視角只起到些微補足的作用,以至於無法與前一個觀點產(chǎn)生衝突或?qū)χ?,更甭論推翻,而這固然讓故事少了一份「各說各話」的懸疑。每段敘事的重複性太高也使得節(jié)奏沉悶無趣。而最後真相的湧現(xiàn),竟然交給了彷彿「上帝視角」的乞丐,不但真相不夠驚人,這忽爾出現(xiàn)的視角也實在多餘而莫名。
不過,值得讚賞的是張哲豪(飾演 凌定國)與蘇達(飾演 李祥)的演技,在枯燥的敘事中給了筆者看下去的動力。音樂的使用不錯,有成功懸疑氛圍,只是故事本身的懸念無法匹配罷了。
臺灣很久沒有認真拍攝的清裝劇,但劇本太單薄,拆成四個章節(jié)彷佛只是為了用重復(fù)的戲拖時間填滿九十分鐘,沒什么有層層遞進逼近真相的效果,也沒有確實地起到轉(zhuǎn)換視角的作用,只耍了一手花槍。
什么鬼東西,不會拍多段式就不要亂出來搞
看電影名字就很很懸疑??傮w還是不錯的。背景音樂很有感覺。個人對凌專員印象深刻,凌專員戲中表情很豐富。有歷史的懸疑片還是很贊的。支持一次。
兩代林家將,半部臺灣史。
還可以再拍的好一點,無聊到打哈欠了
導(dǎo)演: 李運杰編劇: 陳思宇 / 林欣怡 / 呂繼先 / 許肇玲 / 麥智埕主演: 黃鐙輝 / 張哲豪 / 蘇達 / 陳淑芳 / 李晏駒 / 林映唯 / 張洋 / 康茵茵類型: 劇情 / 懸疑
本身故事就單薄,還刻意割裂
演員有點撐不起來啊。。
多視角敘事,但留下沒什么懸念,也沒解決什么疑團,就是簡單的重復(fù)而已。
第一個?剛在公視看完,精彩!
林文明跟凌定國都用力過猛,激動處就是瞪眼,很煩人,翻白眼的那種煩人。演技高峰感覺在蘇達飾演的李祥,主要也是縣衙那邊,以及回到林家報信。因為是公視算是有很大的期待,但整體來說只有調(diào)光能撐得上「電影」,分成四章視角不錯,但是真的很沒有疑雲(yún)的感覺??大概凌定國我就睏了。NPC也多半出戲,明明有很多群演,但整體還是給人「人不夠」的感覺,群演要用對地方吧。題材跟服化很好,但最後的謎底我想翻桌,編劇你是三立跳槽過來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