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手壕 是 嘉禾企望打入歐美市場的一次嘗試。這次嘗試的歷史背景是:
70年代初的邵氏已經和美國八大電影公司合作發(fā)行電影。并且72年在倫敦、溫哥華、舊金山的戲院已經落成。1973年《天下第一拳》在北美市場引起轟動,成為73年上半年的全球票房排行榜第七位。
于是乎,嘉禾 不甘示弱了。推出了 李小龍功夫電影系列。另外,許冠文的 半斤八兩 和 賣身契 風靡日本。慢慢也在北美開了很多嘉禾的劇院。然而好景不長,小龍哥 掛了。嘉禾打算力捧王羽(電影武俠里那個甄子丹對打的大反派)繼承李小龍的國際影響力,可惜,王羽的《直搗黃龍》《鱷潭群英會》都無建樹。這個時候,成龍的出現(xiàn),讓嘉禾想到了拍一部合拍片,進軍北美市場。。
《殺手壕》因此誕生。然并卵。成龍最后打進北美市場已經是十多年后了。 《紅番區(qū)》
嘉禾的前老板鄒文懷先生不久前駕鶴西去,當年邵氏在香港一家獨大,他毅然決然入局,魄力非凡,憑借伯樂一般的眼光,給合作者自由拍片的權利,首先是李小龍的功夫片開山,再是讓許氏兄弟的喜劇幫自己闖出名堂,然后是成龍、洪金寶給自己奠定根基,還進軍好萊塢拍大片。他是堪與邵逸夫相提并論的電影巨匠??上б驗槠瑘霰徽栈兀賵D發(fā)展失敗,遂將嘉禾賣予內地公司,退出影圈。
《殺手壕》就是鄒文懷進軍好萊塢大計下的產物。
不過香港“飛紙仔”自由發(fā)揮的拍攝習慣與好萊塢嚴格的工業(yè)流程向左,成龍受不了人家的嚴格掌控,拍完后決定還是回香港發(fā)展。原本美國人和鄒文懷已經給成龍鋪墊好了成為第二個國際武打巨星之路,制造“李小龍”第二。
隔后成龍又到好萊塢拍了《炮彈飛車》(都有鄒文懷投資)。
之后直到香港電影市場下滑,成龍才決定到好萊塢第二次闖蕩,在這次他依然被人制約,但自己發(fā)揮的機會已經多了很多。
本片劇情略無聊。從前面的《猛龍過江》變成了后面的《洛奇》。成龍的搞笑動作發(fā)揮不大。
成龍進軍好萊塢之作,劇情和打斗都比較幼稚,基本就是各種拳腳賣命。前半部分還不錯,水槍滑冰大賽,跟洋妞拍拖,被師父看著練功,嫂子被人調包,保護父親餐廳還有點李小龍《猛龍過江》的意思。格斗比賽滿街跑,中途還解決點別的,然后家庭這邊徹底沒了下文。美國移植港片的失敗案例
嘉禾重金挖來成龍,并準備開拓北美市場,第一棒就是這部“殺手壕”,劇情以及一些設定有李小龍的風格,想必也是為了討好市場,不過失敗了。成龍的特點是雜耍打斗和玩命精神,這部電影里完全感覺不到,比如小巷里的那段,如同兒戲一般。中間那段溜冰比賽也是重復加沉悶,以成龍的身手,完全可以拍的熱鬧非凡,比如龍少爺里的搶包山。反派像桑格爾夫,這種肌肉型的選手完全不對亞洲人的胃口,最后的決戰(zhàn)也相當無聊
成龍的詼諧有所表現(xiàn),某些大場面設計亦體現(xiàn)了部分水準,整體而言,已算難得了。
成龍首次嘗試進入好萊塢的作品,但這是一部徹頭徹尾的失敗之作。劇情的簡單和幼稚,以及似乎是由美方操刀的動作及大場面設計,沒能將成龍功夫喜劇的特色完全展示出來。
也就前半段默劇一樣的師徒訓練有點意思(話少還是英文版的特有福利),借樓多說一句,李小龍的電影部部八分,大家真覺得《警察故事》比不上《精武門》對吧?
成龍好萊塢水土不服之作。不過也多虧本片,才能泡到鄧麗君。
還不錯啊,雖然沒有什么出彩的地方,整體十分沉悶……呵呵。
violence and crime
蠻有意義的一部探路之作,貌似里面的鬼妹漏電了。
成龍的好萊塢初體驗,并不算成功,想把香港那套喜劇和動作糅合在一起復制到美國市場,卻沒得到好的反饋。最后對決也是缺乏新意,淪為普通的搏擊打斗??戳丝?,女主演員Kristine DeBell是av演員,代表作“愛麗絲夢游仙境”成人版……
想復刻李小龍的好萊塢路線,劇情設定是類似的,但成龍不是那種靠荷爾蒙取勝的選手,他靠的是花招是戲耍,顯然這部戲里的對手或是動作都比不上他的那些經典影片,而且想看硬橋硬馬的觀眾可能也不太吃這套。
打擂臺的設定很不錯 但可惜因為是好萊塢制作 加上不是特別好的動作設計 加上不高的成本所以處處看起來都是粗制濫造的模樣。那時候的成龍闖蕩好萊塢也是很艱辛啊 成龍大哥不容易。
老電影 不過現(xiàn)在看來還是不錯的;雖然搞笑部分是硬了點。七星閣。
成龍的英語片征程 從芝加哥小伙開始 旱冰比賽還算有趣 動作上算是很沒創(chuàng)意了 之前記憶中的戲院打斗原來出自這片;2K修復
那些殺手是蠢貨嗎?星空衛(wèi)視廣告忒多,超傻逼。
所有成龍主演的電影,似乎就這一部沒看過(昨天標注的一部早已看過,只是補簽)?!稓⑹趾尽访麣馄鋵嵑艽?,畢竟是成龍進軍好萊塢的大作。盡管電影里有明確的成龍個人打斗風格,動作詼諧有趣,且成家班標配的“隨手開裝修店”,但,這樣一部電影,不得不讓人想到李小龍,還有好萊塢動作片巨星演繹過的“過關斬將”,模仿痕跡明顯。
成龍早期嘗試打入好萊塢的失敗之作,雖然他試著將很多拍《醉拳》時學到的東西應用在影片里,但影片整體上還是十足李小龍的影子,這不僅僅因為導演拍過《龍爭虎斗》,也因為彼時的成龍武打風格尚不明確,因而也和很多人一樣模仿著李小龍,而這在他主演羅維的電影時表現(xiàn)尤為明顯,也因此這類作品都很一般
成龍進軍好萊塢的第一部作品,動作明顯生硬,一副施展不開的樣子。反派看著也不像是專業(yè)的“武生”,各種配合看得我干捉急。不過能在當時的“后李小龍時代”斬獲規(guī)模不小的票房,也算是一部現(xiàn)象級作品了。61/100
成龍第一次打入美國市場,導演人選還是曾和李小龍合作過的。延續(xù)70年代末的諧趣功夫片的套路,把成龍置于芝加哥,對手都是大塊頭大力士,對比之下成龍身材嬌小許多,突出一種另類感。動作設計上,因為缺乏好的對手,發(fā)揮不出打戲優(yōu)勢。
我的觀感就是,嚴重水土不服。我猜,李小龍剛在美國掀起了中國功夫熱就突然離世了,美國片方就迫不及待想找到個繼任者就跟香港要人,香港肯定派出最當紅的成龍。但問題是成龍和李小龍完全不是一個路數(shù)啊,就導致這部電影觀感很奇怪。更重要的就是成龍沒有對手,美國這邊人動作也遲鈍,也沒什麼招式,成龍根本就沒有什麼發(fā)揮,只能配合著慢慢打。最後拳賽更是搞笑。竟然所有美國選手都是摔跤的,就成龍是功夫的,功夫打摔跤,怎麼打?真要鎖,成龍可能又不好掙脫,就搞的打都打不到一塊去。還有看的英文版,字幕卻是港版的,發(fā)現(xiàn)翻譯的完全不一樣,港版翻譯非常本土化,而且廢話也多,沒有臺詞的地方也有翻譯,但是和英文又說不到一起去,真的很影響觀感,後來發(fā)現(xiàn)聽就可以了。因為臺詞根本不重要。只有最後成龍獲勝了才感覺也算揚眉吐氣一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