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美
非常喜歡捷克影片,即便是生肉也不影響我欣賞畫面美學(xué)。(特別這部還是熟肉??
從《雛菊》開始,我對捷克電影的印象(或該說是目前我看過的一些“捷克新浪潮”的印象)就好似濃烈的七彩顏料被大肆的涂抹——甩濺——毫無紀律又獨樹一幟。就糊在鏡頭上。這部《野花》也是,美到極致——美到驚心動魄。幾個小故事蠻有意思的,我最喜歡第二個。當做捷克獨有的童話(or黑童話)來看非常不錯。童謠都很好聽,配合絢爛的畫面引人入勝。生與死貫穿全片,奇幻又殘酷。影片里用了七只蠟燭逐一熄滅來代表一個故事的完結(jié)——一個人的消逝。
簡單寫點兒,亂七八糟的。我寫什么都這樣。今天在回老家路上看的,要說唯一遺憾的就是畫質(zhì)太過感人。
2 ) 死亡、童話、詩 與 人工智能、不善于控制情緒的水生物
第二個與第五個故事比較打動我。
第五個故事很像是人工智能的故事
親女兒丑、皮膚臟,駝背,氣質(zhì)不好,可是媽媽疼愛自己的親女兒,因為是親生的,且都是肉長的智人。干女兒皮膚完美,身型挺拔,她,是仿真機器人。
領(lǐng)主愛上了完美的機器人,于是媽媽和姐姐肢解了她,并把她的眼睛和四肢帶走了。這時的機器人已經(jīng)發(fā)展為一個新的物種,有像人一樣的神經(jīng)回路,并有著獨一無二的身體,帶走了她的零件,她就不能再組裝了。
然后被兩個仿真機器人發(fā)現(xiàn)了這一切,破壞了媽媽和姐姐的計劃,拿回眼球和腿,組裝復(fù)活了干女兒。
這故事發(fā)生在一個機器人人權(quán)剛萌芽的時代,很多人類壓迫殘害機器人。隨著時代發(fā)展,機器人越來越完善,另一方面人機合體的物種也越來越多,往后機器人慢慢有了自己的人權(quán),并修改了自己的程序,也不再獻媚模仿人類的外形,怎么好用就怎么長。
第二個故事。水妖
水妖聞到少女手帕上的香味,愛上了少女
當晚就與母水妖在河中交歡
水 欲望
水妖啪著母水妖,心里想得全是少女
后面,水妖終于得到少女了!
氣得母水妖天崩地裂,兩眼發(fā)直
水妖移情別戀跟新歡在水中那個纏綿啊悱惻啊,然后生下了一個兒子。
水妖確實與少女更配,他倆長得像一點,母水妖顏值氣質(zhì)都比不上水妖與少女的,按前段時間被封殺的ayawawa所言:他倆mv更相配。這得是真愛了,不是青梅竹馬懵懂的對愛和欲望的探索了。
少女還心念念想回家見媽媽,估計她mv更高一點,所以男水妖很癡迷她。
結(jié)果她一回去,她媽不讓她再次離開。說你看啊這水鬼是怎么拋棄原配的?背叛是有預(yù)見的呢!
少女猶豫了,啊,水鬼當初確實拋棄他原配母水鬼了啊,可是,可是我兒子在那里啊。
水鬼以為新老婆背叛了自己,不再想回來,氣得不得了,憤怒之下殺死了自己的兒子。
水鬼是一種情緒控制能力很差的生物,他們身體健壯,力量強大,但是腦子里有東西不太好使,后面慢慢被大自然淘汰,這個物種消失了。
這是關(guān)于欲望的故事,水鬼和少女的欲望都發(fā)自于真心,原始、自然,像詩一般。
母水鬼也沒糾纏男水鬼什么的,來去自然順其自然的感覺很好。
3 ) Kytice 無字幕版內(nèi)容簡介
本片制作于2000年。改編自19世紀捷克詩人Karel. J. Erben的歌謠集,原作有12個故事,電影里只改編了其中的7個,并用很巧妙的方式將它們用不同的色彩跟情緒串聯(lián)了起來,結(jié)構(gòu)緊湊圓潤,呈現(xiàn)了一出出短暫卻回味深長的關(guān)于生命和死亡的奇幻戲劇。
全片的場景都是在同一片平原上的不同地點,好似每幕劇的不同場景,攝影師出身的導(dǎo)演F.A.Brabec對光影的雕塑可謂鬼斧神工,濾鏡的使用比Vera Chytilova的《雛菊》還要多,而且富有現(xiàn)代電影的美感,非常鬼魅和迷離,同時還凄涼華美,無論是水景,還是林景或者是雪景,都拍的很獨特。片中音樂也唯美出眾,時而悠揚時而緊迫,為影片平添了許多異樣的色彩。而且每個故事都有特定的色調(diào)——影片開始的第一個故事是一片紫云籠罩的春初,7支新蠟剛剛點燃,故事是關(guān)于母親的亡靈化作墳頭的花朵來慰藉孤獨的女兒們,溫暖和諧;第二個故事則是關(guān)于少女跟河妖的悲劇愛情,透著蒼涼,大部分場景都在水中拍攝,前半部分的柔和同后半部分的陰冷形成強烈對比;第三個故事是盛夏麥收午前,焦躁的母親將不??摁[的兒子活活悶死,期間穿插了一個死亡的化身,白日巫師,燥熱卻陰冷;第四個故事是黑夜,女子等待的情人竟然是吸血鬼,她試圖逃離,并同死亡整夜斗爭最終戰(zhàn)勝邪惡,夜的陰靡和月光的銀白使得整個畫面出現(xiàn)墨藍的歌特效果;第五個故事,講母親剝奪了女兒生命的權(quán)利,女兒在臨死前詛咒了母親,黑暗冰冷,女人內(nèi)心世界隱匿的可怕處一覽無疑;第六個故事是我們讀過很多次的,惡毒的繼母和她丑陋的女兒謀害了善良美麗的女子并奪走屬于她的愛情與生活,最終在一位有魔法的老者幫助下,惡有惡報,這個場景取自秋天落葉的森林,樹葉飄落的樣子也秋天略帶憂郁的橙色令謀殺以及死亡都帶著唯美;最后一個故事,在冬天白雪皚皚的河面和莊嚴的教堂里展開,有關(guān)老者生命最終逝去時的平和對比豆蔻年華少女充滿幻想的未來;每個故事結(jié)束時,就會有一支白蠟熄滅,而最后一個故事結(jié)束的時候,整個教堂點滿了蠟燭,一年結(jié)束,一個人生命結(jié)束,卻又即將開始新的輪回,生命周而復(fù)始,永不停息。
影片故事一如愛倫坡般的詭異迷幻,但又不是陰森恐怖的怪誕,電影將死亡的各種色彩都立體的呈現(xiàn),把我們平時不愿意去直面的死亡理解為生命循環(huán)的一種必然形式,并且融入人的不定性因素,將情感,欲望以及困惑逐個數(shù)過,通過不同身份年齡女性對待生命和死亡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探討著人性,解離剖析女性的情感世界,每一個故事中的女性都代表著女性存在的某種特性:如天使般善良,慈愛,天真,充滿幻想與等待,勇敢,堅定,自私,寬容,平和…抑如魔鬼般貪婪,專橫,疲憊,歇斯底里,嫉妒…生命是短暫的花朵,各色女性象征著各色的野花,千奇百態(tài),五彩斑斕,而不光是女性,所有人之間的沖突皆起于這些特性本身的對峙以及自身的所需,而本片直接反映的就是情感主題,各色情感,也如各色花朵般多樣離奇。片中的女性時常不斷的禱告,反映了女性內(nèi)心的脆弱,在各種情感的壓力下,采取將精神寄托于神來獲得解脫,而故事的離奇之處正在于這些虛幻的宗教儀式的確改變了故事中女性的命運,在沒有勇氣去反抗脆弱的生命和永遠的勞碌以及等待下,只能寄情于精神的力量去消極抵抗,將各種潛意識自我選擇的死亡抑或生存方式當作是神的旨意,這實際上,也是人面對生命和死亡時慣有的態(tài)度,實在是像極了伯格曼的電影主題,卻帶給人完全相反的思考。
即便同樣是我們都非常熟悉的童話故事形式,畫面充滿了迷惑人的因素,透過童話的方式可能是最好的一種解答,因為我們可能并不會去刻意理解童話中的人生百態(tài),并且在童話中的善惡始終分明,社會總是在怪異中實質(zhì)規(guī)則,而戲劇則呈現(xiàn)出一個輪回——春夏秋冬周而復(fù)始,時刻都有生命的開始和終結(jié),一如人生的變故和生命的不斷循環(huán),以及在這個過程中個體與世界不斷磨合,個體不斷成熟的過程中人的不同狀態(tài)。
值得特別提一下,本片是由Juraj Jakubisko的工作室出品的,制片正是Deanna Jakubiskova,可能因為如此我才覺得片子更偏向講女性的情感,還有,它出色的攝影,導(dǎo)演以及音樂還為它贏得了很多捷克的電影獎項,觀后,升華至最后的感覺,是對生命的希望。
附:7個故事的簡介
故事一,紫色。一開始導(dǎo)演就展示給我們一片光怪陸離的紫色草原,一位母親在地平線上行走,一個男孩吹著笛子經(jīng)過,她突然倒下卒死,母親死后,三個孤女日夜祈禱,希望母親能回到她們身邊,終于,到了花開的季節(jié),母親的墳?zāi)股祥L出了很多紫紅色的花朵,母親的靈魂化作野花回來,陪伴著她年幼的女兒們。
故事二,水藍。河邊的木屋里住著天真美麗又愛幻想的少女,有天少女在河邊嬉戲時將自己的紅手巾掉落河中,被河里的精靈揀到,從此精靈朝思暮想著少女,不斷的召喚她。終于有天,母親告訴少女她昨夜做了噩夢,阻止少女再去河邊,而少女執(zhí)意要去,結(jié)果掉入河中,被精靈救起,并同他生下了一個孩子。少女按耐不住對母親的思念,想回去探望母親,精靈只給她一天時間,而見到女兒后,母親堅決反對少女回到河里,她釘上門窗,不顧精靈的憤怒和女兒的哀求,任由水一點一點滲進木屋,突然,少女看到自己的紅手巾順著門縫飄了進來,然后是血絲,接著,嬰兒停止了哭泣。母親打開門,尖叫。最后,我們看到蹲在門口傷心哭泣的精靈和絕望的少女。
故事三,金黃。透過成熟季節(jié)的麥田遠遠走來白日巫師,他是個衰老并討人厭的人,他高大,柱著拐杖行走,走過時孩子們會用石子砸他,人們都知道,只要是你想懲罰某人,就可以在中午12點前白日巫師出現(xiàn)時告訴他,白日巫師就會取走那人的性命,所以人們都很懼怕他。田間小屋里,焦急疲憊的母親慌忙的準備著午飯,她汗流浹背,而他的兒子卻不停的哭,怎么哄也不肯安靜下來,她不斷的將他抱回床上,而那孩子一次次的纏著她,終于她忍不住了,打開窗大叫,希望白日巫師能給孩子一個教訓(xùn),可剛說完她就后悔了,這時白日巫師走進她家,向她索取孩子,她拼命捂住孩子的嘴,死死將孩子抱在懷里,白日巫師在無奈中離開了。但她的孩子卻被她活活悶死。
故事四,灰藍。女子哀傷的祈禱情人回來,即刻,窗外飛過一個男子,正是她的情人,她迫不及待的跟著男子一起私奔,讓男子帶她去他的地方。他們一起飛越銀白色的樹林,中途,男子停下三次,讓她把身上的圣經(jīng)和十字架一個一個丟掉,女子感到害怕,因為她發(fā)現(xiàn)她的情人是個吸血鬼,她趁著情人不備逃入墓地中央一間屋子中,而那里擺放著一具尸體,在夜的力量下,情人召喚尸體醒來,而女子也不斷的祈禱,讓尸體再度入睡,整晚,正義和邪惡的力量不斷斗爭著,直到曙光劃過,女子終于逃脫,而她的一頭金棕發(fā),卻變的雪白。
故事五,黑色。母親說服殘疾的女兒選擇自我解脫的方式,因為她覺得這是對女兒最好的方式,于是她們來到了絞刑臺,母親虔誠的問女兒,將留給她什么祝福,而女兒在臨死前卻告訴母親,她唯一留給她的是一個詛咒,愿死亡永遠不降臨在母親頭上,讓她受著活著的煎熬。
故事六,暖桔。秋天的樹林里,國王騎著一匹黑駿馬快樂的在自己的領(lǐng)土上飛馳,吹笛子的男孩和他的父親經(jīng)過,揀到一顆異常美麗的寶石。國王在金紅色,刷刷落葉的森林深處看到一個正在沐浴的美麗女子,女子看到他驚慌的逃跑了,他們一路追逐,互生愛慕,女子后來鉆進一間小屋里,出來迎接國王的則是女子的壞繼母,國王表明立場,要第二天娶女子,而壞繼母卻暗中起亂,打算跟自己丑陋的親生女兒一起謀害了美麗的多拉,取代她的地位,繼母趁多拉熟睡的時候磨好刀,在去國王宮殿的途中,和親生女兒一起謀害了多拉,砍下她的雙臂雙腿,還挖下她的眼珠,將她遺棄在森林深處,讓落葉一點點埋葬她的軀體。這一切被有魔法的吹笛男孩的父親預(yù)知,他給了男孩一輛金紡車和金紡錘,要他拿去城堡賣給壞心母女倆,不要錢,只要兩條腿,兩只胳膊和兩只眼珠,以拿來救活多拉。壞女兒抵不住紡車紡錘的誘惑,強迫她母親用多拉的殘肢換取,并打算紡線給國王看,怎料紡車居然唱起謀殺歌謠來,將壞心母女的惡性完全抖摟出來,國王聽后傷心欲絕,找遍整個森林,終于和復(fù)活的多拉團聚了。
故事七,白色。老祖母知道自己油盡燈枯,而她的兩個孫女卻正值豆蔻年華,不斷談?wù)撝鴮ξ磥淼幕孟脬裤胶蛯矍榈目释?,她們認為鑿開結(jié)冰的河面就能看到自己的愛情,便在冬天的夜晚帶著孫女穿過結(jié)冰的河面來到教堂,默默等待死亡的來臨,同時也感受到平和和生命的意義。
最后,在下著雪的同一片草原上,劇中所有已經(jīng)死去的人物帶著假面,在吹笛男孩的帶領(lǐng)下歡快的在音樂和舞蹈中穿過地平線。
4 ) 如野花般向死而生
美的精心動魄的一部電影。
這是根據(jù)捷克民謠改編的七個小故事:每天在母親墳前呼喚著陷入永眠的母親的孩子們;落入水中后與水怪結(jié)為夫妻的女孩;因為淘氣而被巫山帶走的孩子;在午夜鑿開冰層,從水中看到愛人的樣子的女孩----這是關(guān)于死亡與黑暗的童話。
影片比較有特色的地方還在于里面出現(xiàn)的七支蠟燭。以七支蠟燭對應(yīng)七個暗黑故事,每一支蠟燭熄滅,就代表一個人的消逝。既有捷克民謠獨有的純真爛漫,又不乏濃稠驚悚。
在生死大主題的貫穿主導(dǎo)下,分敘目標各有指向,涵蓋人生的諸多方面,愛嗔貪欲,造化弄人,命數(shù)原罪,洋溢著捷克人獨有的達觀通透。畫面極其漂亮,每個故事的色彩與主題都十分契合。
5 ) 由于考外國文學(xué),我的答題思路
用什么字來概括《野花》這部電影呢?對,殘酷的詩意!看了N遍之后,覺得更具體地說應(yīng)該是“反映死亡之殘酷的美學(xué)”。 從古至今無論哪個人都會對生命以及生存的意義進行思考和拷問,都會對死亡充滿恐懼,但可怕的是現(xiàn)實中到處都有可能奪去你的生命,面對殘酷我們都會以不同的方式對抗著死亡,對抗著生命、死亡輪回的魔咒如同循環(huán)往復(fù)的四季,都追求著一種共同的美學(xué):野花的精神。正如魯迅在《野草》中說的:“過去的生命已經(jīng)死亡。我對于這死亡有大歡喜,因為我借此知道它曾經(jīng)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經(jīng)朽腐。我對于這朽腐有大歡喜,因為我借此知道它還非空虛。”
我想這部電影,更多的應(yīng)該從文藝理論的角度來解讀。
這部電影可以說雜糅了多種藝術(shù)手法:
第一,是舞臺戲劇。整部影片是用一個一個不連貫的故事組成。有舞臺的燈光、聲效、動作,但是它又不完全是戲劇,而是縮微的“電影”,沒有一個舞臺的戲劇。
第二,我想到的是超現(xiàn)實主義。超現(xiàn)實主義是在法國開始的文學(xué)藝術(shù)流派,源于達達主義,并且對于視覺藝術(shù)的影響力深遠。于1920年至1930年間盛行于歐洲文學(xué)及藝術(shù)界中。它的主要特征,是以所謂“超現(xiàn)實”、“超理智”的夢境、幻覺等作為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源泉,認為只有這種超越現(xiàn)實的“無意識”世界才能擺脫一切束縛,最真實地顯示客觀事實的真面目。超現(xiàn)實主義給傳統(tǒng)對藝術(shù)的看法有了巨大的影響。也常被稱為超現(xiàn)實主義運動。或簡稱為超現(xiàn)實。而這不影片確實非常符合超現(xiàn)實主義的觀點。
第三,荒誕劇。但是這部影片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荒誕劇,而僅僅只是擦了一個小邊,我們先來看看什么是荒誕?。夯恼Q派戲劇家提倡純粹戲劇性、通過直喻把握世界,他們放棄了形象塑造與戲劇沖突,運用支離破碎的舞臺直觀場景、奇特怪異的道具、顛三倒四的對話、混亂不堪的思維,表現(xiàn)現(xiàn)實的丑惡與恐怖、人生的痛苦與絕望,達到一種抽象的荒誕效果。我個人覺得符合荒誕劇最重要的一點是表現(xiàn)的現(xiàn)實內(nèi)容上,即“表現(xiàn)現(xiàn)實的丑惡與恐怖、人生的痛苦與絕望,達到一種抽象的荒誕效果”。
6 ) 童話里的人生縮影
顛簸的火車上看完捷克的這部電影,捷克在我心目中總是充滿了淺金藍眼的精靈般的人物,誠如開頭異域悠遠的音樂拉開了柔化充滿夢境序幕,被騰空的童話感,冷峻鏡頭下處處泛著現(xiàn)實里最樸素簡單的道理
蠟燭1:死亡自然規(guī)律
生老病死,萬物規(guī)律,與其說故事更不如說一個現(xiàn)實,死亡不是靈魂,不是輪回,最為直觀的就是一捧黃土,消融回環(huán)境,開出無名野花。
蠟燭2:父母之愛與成人轉(zhuǎn)化
父母的照料從無憂無慮的孩童到少年,最后經(jīng)歷叛逆,成長獨立,與人結(jié)合家庭,并自己孕有子女。于是成人的矛盾便會凸顯出來,父母之愛的支配和自己對家庭和自己子女的愛。
母親對女兒的思念,女兒對孩子和水怪的掛念。故事是個開放的結(jié)局,但最終母親,女兒,水怪和襁褓中的孩子都受到了傷害。
蠟燭3:死亡不可逆
女孩向上帝祈禱,希望生死和自己心愛的男人在一起。隨著身上的圣物一件件消失,或者說是凡世中的物品離去,才發(fā)現(xiàn)在走上的是一齊通向死亡之路。女孩在小教堂渡過驚魂一夜認識了自己的錯誤,最終生死兩隔,也背叛了愛的誓言。死亡不可逆轉(zhuǎn),除非同赴死亡。
蠟燭4:詛咒者終回報
很多時候人在壓力或者無意識下會對周圍之人惡語相向,或強或弱,言語有力。負面情緒負面能量如不與克制必有回報。母親無意識的詛咒最終釀成了失子悲劇。
蠟燭5:嫉妒貪婪
所有故事里面最具有劇情的,因嫉妒貪婪殺了天真的繼女取而代之和國王結(jié)婚,最終在魔法師的幫助下懲惡揚善。森林中一塊寶石折射出的是森林里萬千故事里的一枚。
蠟燭6:縱容之惡
女兒放縱愛上負心人,最終殺死了自己的孩子選擇自殺消除這罪惡感,然臨終前,最后吐出的不是對負心人的仇恨,對孩子的內(nèi)疚,而是對母親的不作為,縱容的詛咒。養(yǎng)而教,對于錯誤的縱容也是惡,只是它看起來純良又無辜。
蠟燭7:未來不可知
兩個女孩聊天,傳說在午夜鑿開冰層,便能從水中看到愛人的樣子。最終女孩看見了愛人的模樣也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世界之平衡,提前被預(yù)知的人生也會索取相應(yīng)的價碼。
最后貫穿了故事的吹笛男孩,所有人跳著歡快的舞蹈,所有的發(fā)生的全然消失,童話故事一樣,永遠的過著幸??鞓返纳睿肋h的走在白雪茫茫里面。
童話是孩子的啟蒙教育,它蒙著柔光帶著外殼外的風刀霜劍幻化成圣誕節(jié)的雪花落在孩童的夢里。
1.將民謠用影像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奇幻曼妙,如散文詩一般沁人心脾;2.喜歡這樣五彩繽紛的鏡頭畫面和這樣令人哀傷的舒緩配樂。
山上的野花為誰開~又為誰敗~矮哀
【7.6】七支蠟燭講述七個故事,拍的很用心的作品,挺喜歡這種風格。好喜歡朵拉的那個故事,就是那個國王笑的好蠢。。。
根據(jù)19世紀的詩歌改變,看的是很還以為是流傳很久的民間傳說。畫面巨美,效果令人印象深刻!但看不出太大的意思,鏡頭里的意蘊和內(nèi)涵似乎不多,所以最后犯困。
構(gòu)圖配色還有第六個故事的女演員,誠意之作。
美得驚心動魄
8/10。不斷出現(xiàn)的祈禱聲、教堂鐘聲等宗教意,表達愛的執(zhí)念鑄就罪與罰:墮跌河水的少女掙扎于對母親、嬰孩的留戀,使感到背叛的河妖殺死嬰孩以泄憤;少女對戰(zhàn)死愛人的盲目追尋使之被魔鬼引誘(墨藍色軍裝的愛人叫她丟棄圣經(jīng)和十字架);母親將緊緊摟在懷里的孩子意外捂死,是失信于巫師的懲罰;橘紅色紛飛的葉片掩埋不了少女的尸體,因貪欲殺人截肢的母女最終也被狼群分食;私通的少女扼殺了白鴿般純潔的小孩,默許女兒放縱的母親只得為站上刑臺的女兒祈禱;愛的痛苦與悔恨不能用一次次祈禱減輕,反而為靈魂施加了更深的折磨,結(jié)尾寒冷的冬夜,老婦在教堂默默等待死亡,衣著鮮艷的活潑孫女們來到冰面一睹愛人的容貌,一切死與新、愛與恨的輪回,就像不會完結(jié)的表演,熄滅之后又重新點燃的白蠟,牧童的笛聲引導(dǎo)著所有演員歡舞著穿過紛飛的大雪,永不停歇。
如詩悠揚。。。
采采流水,蓬蓬遠春。窈然深谷,時見美人。繁花滿樹,風日水濱。佳木路曲,良禽比鄰。情墮深湖,人妖相吮。新生性靈,愛恨禍紛。月下起舞,空影無痕。縱躍飛升,悚然幽冥。金雨沐浴,驚艷殺魂。正午巫師,惜童驚心。面具狂旋,蒼茫日沉。民間幻夢,恍惚香馨。鄉(xiāng)野傳奇,異聞無因。乘之愈往,識之愈真。唯美詩意,奪目立新。
6。畫面美化做得不錯,導(dǎo)演一看就是搞這方面出身的
畫面好美!里面一個個小故事不錯,喜歡2與3。
畫面太漂亮了。整片充滿著哀傷。詩樣的感覺象夢般。。贊贊
很美的電影,估計又魔幻時間來拍攝而成的居多裏面的隱喻還有大量的黑色童話表現(xiàn)出扭曲與殘酷的現(xiàn)實讓人覺得是一種很扭曲的殘酷
很棒!
美
講故事的人已經(jīng)熄滅
場景美如畫,臺詞美如詩的電影,最喜歡這種寓言小故事了,在森林里奔跑的白裙女孩啊,你最美麗了~!
以七根蠟燭對應(yīng)七個暗黑故事,既有捷克(東歐)民謠獨有的純真爛漫,又不乏濃稠驚悚;在生死大主題貫穿主導(dǎo)下,分敘目標各有指向,涵蓋人生諸多方面,愛嗔貪欲,造化弄人,命數(shù)原罪,洋溢著捷克人獨有的達觀通透;畫面極其漂亮,每段故事的色彩與其主題都十分契合。
9.4
非常歐洲,和小時候看得那種童話插畫的感覺一致。殘酷、天真又憂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