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看看老魏(魏德林),他當上柏林城防司令跟電影里拍攝的一樣,本來因為對敵怯懦的傳聞要被希特勒處刑,而老魏的自我辯解讓希特勒大為賞識,賞了他做柏林城防司令。電影里沒提到他已經(jīng)是第四任城防司令了,柏林戰(zhàn)役中柏林城防分八個防區(qū),由柏林城防司令統(tǒng)帥指揮,老魏當上新任司令是4月24日,柏林戰(zhàn)役進行到第四天,等于說希特勒一天換一任城防司令。列下第一到三任城防司令名單:赫爾姆斯?雷曼、恩斯特?凱瑟,埃里希?貝恩范格。第三任比較有趣,這位本是中校,被希特勒心血來潮提升為將官委任為城防司令,其實他后面還有出場,雖然電影里同樣沒拍出來。 蒙克負責的Z區(qū)(既政府區(qū))不在八個防區(qū)之內(nèi),政府區(qū)是獨立的,而Z區(qū)司令也不在柏林城防司令指揮之下,只向希特勒負責。按1SS戰(zhàn)史的描寫,蒙克跟老魏相處、協(xié)調(diào)的不錯,電影里老魏說戰(zhàn)況蒙克便配合著展開地圖的情形還是比較靠譜的。希特勒任命蒙克做Z區(qū)司令這一段電影中沒拍攝,否則會很嘔|||||||||(這個神經(jīng)病要蒙克想法子撐到5月5日,他想跟拿破侖死在同一天,) 電影里看到蒙克給申克打電話那段曾有點奇怪,這倆人的語氣好像是老熟人似的,這邊接電話的說“申克”,那邊就回到“蒙克”,底下就BLABLA布置任務(wù)。扒拉資料時終于扒拉到,確實,這倆確實老早就認識,早在戰(zhàn)爭開始時他們便認識了,當時兩人都是警衛(wèi)旗隊的上尉,一起經(jīng)歷波蘭戰(zhàn)役、比利時戰(zhàn)役和法國戰(zhàn)役(隨后蒙克就在南斯拉夫失去一只腳,退到后方呆了三年多)。蒙克的觀點是申克雖然是內(nèi)科醫(yī)生,但在給傷員包扎繃帶、注射止痛藥物上能有所幫助,結(jié)果申克做了哈瑟教授的手術(shù)助手,協(xié)助哈瑟連天加夜作手術(shù)是事實,他們在七天里做了大約三百七十次手術(shù),其中大部分傷員都死了,剩下的所謂輕傷也都是鋸掉胳膊或者腿,由于物資匱乏,到最后都是從死人身上扯下繃帶給還沒死的人包扎,申克戰(zhàn)后從蘇聯(lián)回西德還是以醫(yī)生為業(yè),自己開診所,看到網(wǎng)絡(luò)上有說他被禁止行醫(yī),至少六十年代《新聞周刊》柏林分部主編奧唐納采訪申克時,申克還是在行醫(yī)的。 菲格萊因,道具師大概是弄錯了,菲格萊因只拿到銀質(zhì)近戰(zhàn)勛飾,電影里佩戴的卻是金質(zhì)。審判菲格萊因那段電影沒拍攝出來(幸好沒拍攝出來,菲格萊因當著眾人面前掏出生殖器小便那一幕……實在是重口味一般人接受不來),四位將軍做法官,青年團全國領(lǐng)袖和一位上校做觀察員,按軍隊手冊組成軍事法庭判處菲格萊因死刑。行刑之前希特勒把菲格萊因從中將降級為二兵(可見希特勒有多怒了|||||||) 六個天使般的孩子 采訪過眾多地堡生還者的奧唐納寫下這么一段話:“在我采訪過的地堡幸存者中,沒有其他任何話題會引起如此的緘默,即使最鐵石心腸的人,都為了六個孩子的命運低頭嘆息?!?瑪格達親手毒死六個孩子的一幕,電影里拍攝出來了,電影沒拍攝出來的是父母之外的那些人為了拯救孩子的努力——漢娜?萊徹曾提議以飛機把孩子們帶出柏林;蒙克也計劃過撥出坦克將孩子們送往戈培爾妹妹瑪麗婭?基米奇(Kimmich是夫姓)那兒,隨她逃亡到西方;甚至愛娃的女傭莉斯爾?奧斯特塔格都想要強行帶走孩子一起突圍,然而這些試圖全被父母抵制了。一直在想,以萊徹、蒙克的計劃,六個孩子不會落到蘇聯(lián)人手中(莉斯爾的就不好說了),就算落進敵人手中也是落進英美軍隊手里。戈培爾夫婦恐懼的是什么?是孩子接受了盟國思想教育而恨父母?還是覺得沒有納粹的世界孩子沒有了生存價值?無論他們恐懼的是什么,他們的做法都是徹頭徹尾的自私,為子女作出死的選擇,但孩子們自己的意愿呢?最讓我心里發(fā)顫的不是瑪格達冷靜毒殺孩子們的那一幕,而是海爾加掙扎著不愿喝下安眠藥的一幕,早慧的她已經(jīng)清楚母親將對自己干什么,她想活下去 卻不知戈培爾站在門外聽著這個自己最喜愛的女兒無助地喊著“爸爸”時,心中到底在想些什么? 電影里鮑曼就是個背景,實際上這位納粹黨全國領(lǐng)袖可是沒少在希特勒死后倒騰,先是要親自跟蘇聯(lián)人談判要人冒死去修電話線,然后自認是頭號人物,非要老魏跟蒙克聽命于自己,甚至廢除蒙克的軍令,如果不是戈培爾出來打圓場,大概會起沖突吧。突圍時蒙克把他分在第一突圍隊,他不愿意,因為第一突圍隊就是實驗突圍路線安全性的小白鼠,鮑曼選擇了第三突圍隊。 蒙克向戈培爾公開抱怨讓老人上戰(zhàn)場,原話是:“不負責任,他們甚至連合適的武器都沒有,被俄國人想打兔子那樣打死”,電影里經(jīng)過修改,不知道是不是怕‘兔子’這樣的形容詞會引起某些人士的敏感神經(jīng)。 希特勒自殺前召蒙克晉見一幕也經(jīng)過修改,蒙克是4月30日早上不到六點前往元首地堡,快七點才告退,不是象電影里那樣說了幾句就走,而是詳細報告了戰(zhàn)況又聽了希特勒N多關(guān)于他跟拿破侖如何如何領(lǐng)先時代不被同時代的人理解之類的廢話= =。而且也不是部下告知元首見他,而是接到元首地堡里的電話通信員米施的電話,蒙克的反應(yīng)很有趣,第一反應(yīng)就是元首現(xiàn)在是否正常。最后那段時光里希特勒情緒波動極大,經(jīng)常有人莫名其妙被處罰,比如提交突圍計劃而被撤職關(guān)押的11SS師長齊格勒——當然,齊格勒的事電影里沒拍。以前的資料有說齊格勒是被老魏撤職,但是綜合當時諾德蘭師所在的位置和齊格勒被撤職的時間(當時諾德蘭已經(jīng)后撤到Z區(qū),不在老魏轄區(qū)之內(nèi);且齊格勒是在領(lǐng)受橡葉飾后作簡報時被撤職),我采信去年出版的1SS士兵們一書的說法,齊格勒是被希特勒撤職。 突圍那部分電影拍得有些混亂,主要是感覺時間弄太亂了,電影里先放出老魏播出投降令然后是地堡里的人突圍。事實上突圍是在5月1日到2日夜間,而老魏是在5月2日早上投降。戈培爾夫妻的死亡時間也有些奇怪,青年團全國領(lǐng)袖阿克斯曼在戰(zhàn)后所著的回憶錄中寫明他5月1日晚上八點半在元首地堡前廳遇見蒙克,蒙克告訴他自己被戈培爾夫婦的死耽擱了(本來蒙克是要在七點左右給集合的Z區(qū)指揮官們做突圍指示,這段電影里同樣沒提)。按事實來拍的話,戈培爾夫婦應(yīng)死在克萊布斯和布格多夫之前——這兩位將軍跟突圍隊成員一一握手,在最后一支突圍隊離開后自盡。而電影中卻處理成兩位將軍自殺之后。 突圍之前榮格和克里斯汀與士兵們一起去地下軍火庫拿裝備這段很贊,按榮格的回憶錄,她們確實是去了軍火庫,因為蒙克非要女人也全副武裝,所以她們也配了槍,不過不到危急時刻不能開槍。因為他們的目的是逃離,不是作戰(zhàn)。很喜歡一個細節(jié),就是蒙克手里拿著一頂頭盔對部下說要把元首遺囑送到新總統(tǒng)鄧尼茨處,當時蒙克確實是只帶了一頂頭盔和一把槍,身體力行了輕裝突圍的指令。就是奇怪后來在啤酒廠防空洞里,他怎么又戴上軟檐帽了,至少到現(xiàn)在沒見到他隨身帶了其他帽子的記載(正因為是輕裝突圍,所以后來被T-34截斷去路只好拐回頭——他們突圍隊沒帶火箭筒,只帶了幾顆手榴彈,對付坦克完全不行。不過電影也沒拍他們被T-34逼回原路的那一段+_+ ) 突圍隊成員上也有點奇怪,從現(xiàn)有資料所看,蒙克帶領(lǐng)的第一突圍隊里有四名女性,除了榮格、克里斯汀、曼奇阿莉外,還有鮑曼的秘書艾爾斯?克魯格;大使哈維爾也非半路遇見,而是一開始就在隊中,此外隊里還有海軍聯(lián)絡(luò)官福斯,但是電影里沒看到隊中有海軍制服,不排除福斯穿了其他衣服,畢竟海軍制服太顯眼了,也不方便實際行動………… 從帝國總理府跑向凱瑟霍夫地鐵站臺時,有幾個老人在切割動物尸體,全不顧槍聲陣陣,這一幕完全是按照榮格的回憶錄復(fù)原的,饑餓戰(zhàn)勝了死亡的恐懼。 曼奇阿莉的掉隊,不是電影中拍攝的那樣,是不愿再走坐在哈維爾河邊等死。而是她說要去找些平民的衣服,其后便再沒人見過她。 突圍隊走的路遠比電影中描述出來的多,其中一些場景可能是導(dǎo)演為了‘和諧’起見刻意不拍。否則會刺痛一些‘正義陣線’人士的神經(jīng)吧 蒙克突圍隊起初是二十來人,夜里突圍掉隊了幾乎一半,而電影里5月2日天亮后蒙克身后已經(jīng)拖出一條長龍,雖然電影里沒交代原因,但確實符合史實,蒙克突圍隊在5月2日天亮后繼續(xù)突圍(之前在斯德丁車站附近休息,電影里有拍攝。),一路上不斷有從逃脫的德國士兵加入,等到達維丁區(qū)的波諾爾街區(qū)時已經(jīng)拉起一條一百五十到二百人的長龍(波諾爾區(qū)就是電影中平民站在路邊,帶著奇異笑容看著突圍隊經(jīng)過的那條路) 電影中蒙克帶著榮格等人來到一處廣場,隨即便讓女人離開。這段也是經(jīng)過加工。歷史上當時他們走到胡姆波爾德海因,即是三號高射炮塔所在地。廣場里確實有各色德軍士兵,甚至有二十輛裝備重型野戰(zhàn)炮的虎式坦克。電影這段里有一個鏡頭背景處看以看到坦克。當然二十輛老虎拍出來是為難劇組了,不過導(dǎo)演不忘表現(xiàn)出來已經(jīng)很非常好了。廣場上呆的大部分士兵都是貝恩范格的人,本來貝恩范格跟其他突圍來此的高級軍官一起研究突圍,然而有人從無線電里接受到老魏的投降令,士兵們便紛紛毀掉武器準備投降。電影則處理成蘇軍包圍上來,德國士兵投降。 事實上在胡姆波爾德海因時榮格她們沒有離開突圍隊,而是跟著蒙克走到舒爾特海斯啤酒廠。到傍晚時蒙克發(fā)現(xiàn)沒有任何路徑能繼續(xù)突圍,蘇軍已經(jīng)包圍啤酒廠,便讓女人離開。好玩的是不想再走的不是克里斯汀,而是榮格。榮格日后回憶道: “此時俄國人包圍啤酒廠,呼喊里面的人都出來招降。蒙克在寫最后一份報告,我們其余的人坐在一旁抽煙。突然,蒙克抬起頭來看著我們幾個女子說道‘現(xiàn)在你們必須幫助我。我們穿著軍服,無法從這里逃離。但女人應(yīng)該可以,找條路去鄧尼茨那兒,把這份報告交給他?!也幌朐僮吡?,但是克里斯汀夫人和另外兩個人催促我走,她們搖晃著我直到我點頭為止?!?她們摘掉頭盔扔了手槍脫下軍裝夾克,幾位德國空軍軍士是柏林本地人熟識道路,自愿護送她們走。電影中的孩子牽著榮格離開那一幕是導(dǎo)演藝術(shù)化處理過的結(jié)果。四位女性有的運氣好,有的運氣不好,落到蘇聯(lián)人手中的,就不用多說了,好運氣的落到盟軍手里,運氣更好的回了故鄉(xiāng),而后被盟軍找去審訊,展開一段羅曼蒂克戀情……感嘆下:克魯格的經(jīng)歷簡直就是言情小說啊~~!她愛上了審訊自己的英國上尉詹姆斯,詹姆斯對她也有意,兩人在1947年12月23日結(jié)為夫婦,克魯格與丈夫一起在英國生活,她的丈夫后來做了劍橋大學的教授。 電影中跟哈維爾一起自殺的那位年輕的SS軍官,一直懷疑他就是蒙克的副官斯蒂爾。歷史上斯蒂爾就是跟哈維爾一起舉槍自盡(電影連哈維爾先咬毒藥膠囊而后開槍這點都拍到了,很贊) 電影演員表里也出現(xiàn)斯蒂爾與其飾演者的名字了,綜合來看,只能是他。但是歷史上的斯蒂爾不是未婚,而是已婚,且有一子一女,蒙克和申克都勸說過斯蒂爾不要輕生,可他決心已定,他的遺言是“一旦在元首的旗幟上宣誓,就再沒什么東西屬于自己?!? 很多年后申克回憶起斯蒂爾時還很感慨,雖然過了很久,但不知何故,他一直都覺得這個年輕人的忠誠感遠遠大于他宣誓效忠的高官(大意),申克可能借指那些在末期各自打小算盤的人吧,相對斯蒂爾就單純多了。 跑題:斯蒂爾死后,京舍就做了蒙克副官,聯(lián)系之前他推薦蒙克做Z區(qū)防御司令…………我要YY
1945年5月8日鄧尼茨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三帝國正式覆滅。而4月30日希特勒自殺以及5月2日柏林淪陷,是第三帝國實際上的滅亡。
如果要全面了解“帝國覆滅”,需要閱讀官方正史。因為第三帝國從斯大林格勒戰(zhàn)役以后就顯出頹勢,盟軍諾曼底登陸后只剩垂死掙扎,直到柏林戰(zhàn)役被蘇聯(lián)一劍封喉。
但大多數(shù)讀者不是歷史學家或發(fā)燒友,大家更關(guān)注第三帝國最后階段的命運,即柏林戰(zhàn)役和希特勒之死,于是出現(xiàn)大量這方面著作。有的著重講述柏林戰(zhàn)役前因后果,有的專注解密希特勒最后結(jié)局,兩者在敘事上又必須纏繞在一起,互為因果,形成了所謂“帝國毀滅”這個主題。
講述希特勒之死的鼻祖,是1946年出版的《The Last Days of Hitler》(我沒查到有中譯本),作者是英國人Hugh Trevor-Roper(1914-2003)。他戰(zhàn)前是牛津大學一名年青學者,戰(zhàn)后由英國軍方指派,調(diào)查希特勒死亡真相詳情,軍銜少校。經(jīng)過幾個月的調(diào)查,他在1945年11月公布了一份不算長的“希特勒已經(jīng)死亡”調(diào)查報告。
要知道,柏林最早被蘇軍攻克,希特勒最后喪生并火化的總理府地堡先被蘇軍徹底搜查,大部分目擊希特勒死亡的親歷者又都被蘇軍俘虜,盟軍拿到的信息和證據(jù)非常有限。同時蘇聯(lián)方面對于希特勒的最終命運封鎖消息,甚至斯大林親口對艾森豪威爾說過“希特勒逃走了”。
在這種情況下,Roper仍然可以提交一份確定希特勒死亡的報告,且其中細節(jié)經(jīng)過歷史驗證基本準確,只有小的出入,這是非常了不起的。在鐵幕徐徐降下之際,重重打臉蘇聯(lián)。這次打臉也導(dǎo)致了那些被蘇軍俘虜目擊者的悲慘經(jīng)歷:他們被嚴刑逼迫,目的是簽署錯誤的證詞,以推翻英國人的報告,比如逼他們承認希特勒像懦夫一樣服毒自殺,并由副官補了一槍。
次年,Roper將調(diào)查內(nèi)容予以豐富,出版成書。作為官方代表,他可以調(diào)閱官方保密資料,采訪到所有可接觸的當事人,因此他的調(diào)查結(jié)果是全面、細致而可信的。但也有以下短板:
1、 很多更為重要的當事人當時都在蘇聯(lián)關(guān)押,他根本采訪不到,他采訪到的主要當事人其實只有三個。
2、 受當時緊張的大環(huán)境限制,即便是他能采訪到的人,出于各種原因,未必愿說、敢說實話。
所以,其中有些細節(jié)是錯誤的。比如:他引用了希特勒司機肯普卡很多證詞??掀湛ㄔ谙L乩账篮蟀当こ蓡T突圍時幸運地被盟軍俘虜,是最早對外發(fā)聲甚至出書的當事人??刹恢鲇谑裁丛颉也滤J為其他知情人不會重見天日,就有些肆無忌憚——證詞水分很大,把很多沒親歷過的事情都安在自己身上,后來數(shù)十年逐漸被其他當事人甚至他自己推翻。
【下圖:《帝國毀滅》電影中的肯普卡。我本可以附其真人照片,但為了與經(jīng)典的電影對照,故使用電影劇照。下同?!?/p>
即便如此,本書受到影響的只是一些細節(jié),比如希特勒是朝自己的嘴里開槍還是太陽穴;婚禮舉行的日期;是誰抬了尸體等等。核心內(nèi)容和框架是準確的,“希特勒已經(jīng)死亡”這個結(jié)論是確定的。這本書作為里程碑,至今仍被歷史學家參考和引用,并且為今后同類專著設(shè)立了重要的基調(diào)。
我并未閱讀本書,盡管孔夫子上有賣。我了解到上述內(nèi)容是通過其它書作者對本書的評價。尤其是《希特勒暗堡》作者O’Donnell與Roper同時代,作為記者親身參加過Roper的報告發(fā)布會,目睹了Roper當時風頭無兩的神采:“。。。穿著一身畢挺的戰(zhàn)時皇家空軍中隊長的制服,向記者們流利地作了一番辛辣的、然而是故作克制的陳述,竭力驅(qū)散幾個星期以來從東方滾滾而來的有害的宣傳氣氛?!?/p>
我個人不強力推薦閱讀本書,因為本書出版之后數(shù)十年間,大量親歷者浮出水面,提供了更多更新的材料,本書有些內(nèi)容已經(jīng)過時。但如果是歷史發(fā)燒友,想從歷史發(fā)展角度去了解二戰(zhàn)剛結(jié)束幾個月盟軍得到的信息,進而與后面的專著進行比較,此書是必看的。作者成書年齡32歲,非常年輕,后來回到牛津大學,成為深受尊敬的二戰(zhàn)史專家?!就扑]指數(shù):3星】
《The Last Battle》1966
(中文版《最后一役》,中信出版社,2018年5月第2版,王義國譯,董旻杰校譯)
第三帝國敗亡,主要人物要么死亡,要么入獄,極少逍遙法外。在柏林淪陷前逃離的,基本都落入西方盟軍之手,如鄧尼茨、戈林、希姆萊、凱特爾、約德爾、施佩爾、海因里希這些高級軍官。
【下圖:依次為《帝國毀滅》電影中的戈林、希姆萊、凱特爾元帥、約德爾大將、帝國部長施佩爾】
而在總理府地堡留到最后,見證柏林最后淪陷以及希特勒自殺的目擊者,基本都在突圍時落入蘇軍之手,如希特勒飛行員鮑爾、隨侍林格、副官根舍、孟克少將、醫(yī)生申克、暗堡話務(wù)員米契等,大部分是中級軍官。
【下圖:依次為電影中的隨侍林格、副官根舍、孟克少將、醫(yī)生申克、暗堡話務(wù)員米契】
冷戰(zhàn)從二戰(zhàn)結(jié)束即開始,東西方相互敵視,上述當事人口供以及相關(guān)信息,東西方互不交流。那時,西方記者或者歷史學家都無法獲得希特勒之死最確鑿的證據(jù),因為這些證據(jù)被蘇聯(lián)獨占。而蘇聯(lián),出于各種原因,沒有任何一部類似Trevor-Roper的被公認為可信的報告或書籍面世。
1955年西德總理阿登納訪問蘇聯(lián),為冷戰(zhàn)稍微帶來一些緩和。于是在當年,蘇聯(lián)釋放了最后一批德國戰(zhàn)犯,其中就包括上述重要目擊者,這些人很快輾轉(zhuǎn)來到自由的西德,開始對外發(fā)聲。又過了10年,到了1965年,被盟軍判處20年徒刑的施佩爾(唯一活著的帝國主要部長)也出獄了,
可以說此時大部分活著的當事人都是自由身,并基本都在美國控制的西德。而此時,當事人經(jīng)過多年的沉默,外部環(huán)境不再緊張,西方自由的社會環(huán)境不再壓抑,他們有欲望說出真相,并且身體健康記憶力旺盛。于是在1966年,基于對關(guān)鍵目擊者的采訪,一部偉大的作品《The Last Battle》(最后一役)誕生了。作者以難以置信的毅力和絕不杜撰的求實精神,采訪了各個方面的重要當事人,內(nèi)容全面、詳實且非常接近事實。此書一經(jīng)面世,蜚聲世界。
作者是生在愛爾蘭后入美籍的記者Cornelius Ryan(1920-1974)。1944年D日,他作為英國《每日電訊報》戰(zhàn)地記者親身參與過諾曼底登陸。1959年,以同樣采訪當事人方式寫成的關(guān)于諾曼底登陸的《最長的一天》出版,并拍成電影,令他聲名遠揚。幾年之后,他開始籌備本書的寫作。憑借名氣他可以順利約訪諸多當事人(他書中寫到在赴蘇采訪前他甚至得到時任總統(tǒng)肯尼迪的接見,肯尼迪還就如何采訪蘇軍強奸問題給過他智慧的建議),包括戰(zhàn)時盟軍最高統(tǒng)帥、后來成為美國總統(tǒng)的艾森豪威爾;英軍陸軍元帥蒙哥馬利;德軍柏林戰(zhàn)役指揮官海因里希大將;蘇軍方面,除了已被斯大林打倒的朱可夫之外,其它高級將領(lǐng)如崔可夫和科涅夫。僅列舉上述一線明星,就可想而知本書的受訪者陣容。
作者成書時46歲,精力旺盛、思維敏銳?!蹲詈笠灰邸房胺Q史詩巨著,它以柏林戰(zhàn)役為主題,把戰(zhàn)役發(fā)生之前歐洲戰(zhàn)場局勢,蘇美英德四方各自的立場與博弈,描寫得大氣磅礴、驚心動魄。而對于戰(zhàn)役策劃、籌備與推進,各方的排兵布陣,戰(zhàn)爭中平民的遭遇,又寫的細致入微,令人身臨其境。大到盟軍不進攻柏林的決定,小到易北河上一次強渡;上至斯大林的權(quán)術(shù),下到一名柏林少年手中的反坦克火箭筒,好像盡在讀者眼前。1945年4月16日凌晨4點朱可夫140架防空探照燈發(fā)出的亮如“一千個太陽”的恐怖白光,以及緊隨而至兩萬門各類火炮齊射帶來的詭異狂風,仿佛讓人置身其中,親眼見到尸橫遍野殘垣斷壁的柏林。
而所有這些內(nèi)容,“無一句無出處”,全部是通過采訪當事人和研讀第一手歷史資料獲得,絕無主觀臆造和道聽途說。這種寫作方式費時費力,但完成的作品,因為經(jīng)得起歷史檢驗、能讓后人最真實地重溫歷史,而成為世界的寶貴遺產(chǎn)。
讀Ryan的二戰(zhàn)三部曲(還有一部是講述1944年9月盟軍市場花園行動的《遙遠的橋》),我總會情不自禁想到中國的《史記》——當年的太史公,應(yīng)該也是抱著這種歷史使命感書寫的吧。
《最后一役》中,關(guān)于希特勒在暗堡里最后的日子以及自殺,描述非常簡略,以寥寥數(shù)筆帶過,同時因為當事人證詞的矛盾和錯誤,也存在一些小問題,比如那著名的自殺槍聲是否被人聽到。但即便如此,以作者極度認真和追求真憑實據(jù)的態(tài)度,以及對關(guān)鍵目擊者的詳實采訪,本書對希特勒之死的描述大體準確。尤值一提的是,蘇聯(lián)官方在1963年本書作者采訪時首次對外確認“希特勒已經(jīng)死亡”。此前蘇聯(lián)方面從未公開承認過,哪怕Roper的報告已經(jīng)發(fā)表18年。
另一方面,關(guān)于希特勒尸體的發(fā)現(xiàn)和身份確認,作者的信息不可避免全部來自于蘇聯(lián)方面,這些說法后來被歷史證明是錯誤的,是蘇聯(lián)方面出于政治目的一直編造的謊言。讀到這里,不禁為作者和這部偉大的作品感到惋惜,這也許是本書唯一失實之處。但這就是時間的魔力,在時間面前,任何偉大的人都無法擺脫局限。
在我讀過的關(guān)于帝國毀滅的書籍中,《最后一役》以其氣吞山河的宏大視角和細致入微的細節(jié)描寫,堪稱偉大,無出其右。還有,與下面幾本書相比,本書是唯一不僅采訪盟軍和德軍,也采訪蘇軍的。今天我們認為很容易很自然,但1965年前后,正是東西冷戰(zhàn)最嚴重的時候,西方人眼中的蘇聯(lián)已經(jīng)被妖魔化。一個美國記者,能夠客觀公正寫出蘇聯(lián)在柏林戰(zhàn)役前后的立場、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和軍紀(當然也詳細描述了蘇軍進入德國對平民犯下的罪行,比如大量的強奸),在當時是非??少F的。
此書翻譯極其流暢精準,請來軍事專家校譯,整體閱讀感受極好,加之印刷精良,這個版本是有收藏價值的精品。但我有點小看法:當譯者和校譯者發(fā)現(xiàn)原文有錯誤(大多是原著中軍銜的錯誤)時,采用的做法是在譯文中直接修正,并在譯注中說明。我個人拙見:本著對原著和作者的尊重,譯文應(yīng)該保持原汁原味,對于這些錯誤,應(yīng)該如實翻譯,然后在譯注中說明事實。
【推薦指數(shù):5星】
《The Berlin Bunker》1979
(《希特勒暗堡》,世界知識出版社,1983年10月第1版,秦梅王彩芬可錚譯)
《The Last Battle》出版后,又過了13年,出自歷史學家、記者以及當事人的關(guān)于希特勒之死的書越來越多,這些著作其實各有側(cè)重,視角不盡相同,但都不得不面對同一個問題:希特勒最后在地堡里都經(jīng)歷了什么以及最終命運究竟如何。對于這個問題,所有著作都必須涉及,因為它太重要太引人注目。于是在1979年,一部專門闡述這個問題的精彩作品誕生了,它是美國記者James P. O’Donnell(1917-1990)撰寫的《The Berlin Bunker》(希特勒暗堡)。
O’Donnell與偉大的《最后一役》的作者Ryan很像,他比Ryan還大三歲,也是二戰(zhàn)親歷者。因為精通德語,二戰(zhàn)時在美軍領(lǐng)導(dǎo)一個無線電情報連,專門負責監(jiān)聽德軍無線電,上尉軍銜。戰(zhàn)后,他立即轉(zhuǎn)業(yè)成為《新聞周刊》記者,常駐柏林,打探二戰(zhàn)后西方人關(guān)心的各種新聞。
1945年7月,在希特勒死后兩個月,剛剛轉(zhuǎn)業(yè)的他隨美軍進入已被蘇軍占領(lǐng)并浩劫的柏林,還親身下過希特勒的暗堡。
那時暗堡的控制權(quán)在蘇軍,但已經(jīng)以他們認為徹底的方式搜索劫掠過,花園里包含疑似希特勒在內(nèi)的十幾具燒焦的遺骸已被運走,蘇軍認為暗堡已經(jīng)沒有保密價值,因此對盟軍是半開放的,很多英美人士,甚至包括丘吉爾首相,都下去參觀過。
作者下去時,暗堡里設(shè)施、家具還都在,遍地狼藉,甚至一些自殺者的尸體還在里面發(fā)臭(可見蘇軍的工作效率,這點我實在無法理解)。但是,他那時還沒有寫書的想法,反而是30年之后,他開始用與Ryan同樣的方式,通過采訪當事人,寫成了這本《The Berlin Bunker》。
這本書,采訪的人數(shù)眾多,且邏輯性、故事結(jié)構(gòu)、文筆都極好,可讀性非常強。更為巧妙的一點,與《最后一役》嚴格以時間為主線(各章節(jié)沒有主題)不同,《希特勒暗堡》每個章節(jié)設(shè)立一個主題,通過一位或幾位當事人講述自己親歷的故事,同時兼顧時間發(fā)展。
《希特勒暗堡》的主線如題,非常清晰,緊密圍繞暗堡這個環(huán)境,敘述希特勒最后日子、死亡、以及暗堡中其他人的命運??梢哉f恰好與《最后一役》形成互補,后者著力描述的是戰(zhàn)役的進程。
敘事方面,讀者會感覺對面坐著一個講故事高手,作者在嚴格基于采訪材料的基礎(chǔ)上,設(shè)定懸念,安排起伏轉(zhuǎn)折,前后呼應(yīng),卻絲毫不嘩眾取寵。對于諸多當事人對同一件事不同的證詞,作者采取的做法是:經(jīng)過甄別,篩選出作者認為最可信的證詞,組織在一起,只給讀者講一個故事。
這樣,讀者就像看一部驚險電影,一氣呵成,非常過癮。而作者基于自己強大的分析能力和旁征博引的資料儲備,組織起來的內(nèi)容非常接近事實,相對于此前各種書籍,錯誤非常之少。
通過讀這本書,即便不了解作者,也可以很容易發(fā)現(xiàn)作者是個極聰明、邏輯性強、善于推理的人。例如,關(guān)于希特勒的死法,之前大部分專著都采用“朝右太陽穴開槍”的說法,這一說法經(jīng)過最先進入房間的林格和根舍的確認,肯定是無誤的。但是,作者大膽提出另一種結(jié)論:希特勒在開槍之前一秒鐘咬破了氫氰酸玻璃劑,這是最保險的死法。作者的依據(jù)是:在4月30日(希特勒當天下午1530自殺)凌晨,希特勒秘密召見了哈斯醫(yī)生,詢問什么自殺方式最保險,這是哈斯醫(yī)生的建議。
但是,哈斯醫(yī)生在柏林淪陷時被蘇軍俘虜,1946年死在集中營,作者是怎么知道這個秘密談話的呢?原來聽到希特勒的死訊后,哈斯醫(yī)生馬上就跟同事申克醫(yī)生(《帝國毀滅》電影里那個光頭醫(yī)生》)
詳細講述了這次秘密談話,并堅信希特勒采納了他的建議。申克醫(yī)生在接受作者采訪時,將哈斯醫(yī)生的話告訴了作者。這是多么周折卻又有力的證據(jù),一般的作者可能不會發(fā)現(xiàn)。作者還補充,用手槍自殺的人死后一般會緊握手槍,但希特勒的槍滑落到地上,這是服毒的癥狀。
當然,我本人認為,即便上面敘述全為真,也無法確定希特勒最后時刻采納了哈斯的建議。這個問題在下面還會論述。
可以說,在專門寫希特勒最后日子的書當中,這是最有價值的一本。它集真實和精彩于一身。換句話說,讀者想知道的,應(yīng)該知道的,這里都有了,且有憑有據(jù),強烈推薦。
成書時,作者O’Donnell是62歲,想想這是一個記者人生閱歷最巔峰之時,能夠?qū)懙娜绱司室膊蛔銥槠妗5@本書也有一個問題:采訪時距離1945年4月已經(jīng)過去整整30年,當事人的記憶會模糊或不那么準確。即便如此,此書的內(nèi)容在出版后并未受到嚴重質(zhì)疑。【推薦指數(shù):5星】
《The Last Days of Hitler: Legends, Evidence and Truth》1996
(未查到中文版)
時間又流淌了17年,到了1996年,二戰(zhàn)結(jié)束已經(jīng)50年,絕大部分當事人已經(jīng)去世或面臨去世,這是一個收集歷史記憶的臨界點。同時,關(guān)于希特勒之死的書已經(jīng)足夠多了——已經(jīng)沒有更新的內(nèi)容引起讀者新的興趣了——這還是對年齡大的讀者而言。至于年輕的讀者,也許根本不關(guān)心希特勒死亡的那些細節(jié)。
在這個時刻,一個德國歷史學家用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重新梳理了這個二十世紀最懸疑的事件。他就是Anton Joachimsthaler(1930-)。成書時66歲,正是歷史學家最好的年紀。
他比Roper, Ryan和O’Donnell晚一代,生于1930年。作為歷史學家,他研究第三帝國已經(jīng)幾十年了。經(jīng)過閱讀眾多的希特勒之死相關(guān)書籍,他發(fā)現(xiàn)在很多細節(jié)上,眾口不一,誰都無法說服對方,這導(dǎo)致沒有一種說法是獲得廣泛認可的。其實這很正常,你我都有這樣的經(jīng)歷:同一件事,不同的參與者在事后的描述各不相同,尤其是過去很多年后。
2019年4月,我聯(lián)絡(luò)幾個大學同學,詢問多年前一次班級象棋比賽的經(jīng)過,每個人的說法竟然都不一樣,且都信誓旦旦??梢?,歷史是沒有細節(jié)的,換句話說,歷史記載的細節(jié)沒有很高的可信度,對于歷史,我們只要把握大體脈絡(luò)、時代背景、歷史意義、人性折射,就可以了。
偏偏Anton Joachimsthaler是個極度認真的德國人,對于希特勒之死這個二十世紀重大歷史事件,他認為產(chǎn)生史實錯誤的原因,就是以訛傳訛:第一個作者引用了一句不準確的敘述,在經(jīng)過多次轉(zhuǎn)載之后,就會被“洗白”而成為事實。正是所謂的“謊言重復(fù)一千遍就成了真理”。
于是,他花了幾十年時間閱讀整理各種材料和當事人證詞,以希特勒之死為主線,把所有重要證人的證詞——有些是一致的可以相互驗證,而有些是矛盾的——都集中在一起,讓讀者和他一起觀察、分析、判斷。所以,這本書是阿加莎風格的,讀者必須具備波羅的大腦和推理能力,面對相互矛盾、紛繁復(fù)雜的證詞,去找到那個唯一正確的事實。
比如,就“希特勒的尸體如何被火化”這個問題,作者引用了負責搬運尸體和點火的副官根舍、隨侍林格、司機肯普卡的大段證詞,以及后來查看火化情況的四個希特勒保鏢的大段證詞。最后得到結(jié)論:希特勒的尸體已經(jīng)被完全燒毀,幾乎沒有殘骸遺留。而四個保鏢當中,有一位的證詞與所有人都不相同:他聲稱親手埋葬了希特勒燒焦的尸體,此時希特勒的面目竟然還可以辨認。作者認為此人的證詞是不可信的。
還有,就“蘇聯(lián)人什么時候確定希特勒已經(jīng)死亡”這個問題,作者引用了希特勒兩個牙科技師(首席牙醫(yī)未被蘇聯(lián)俘虜)的證詞,稱蘇聯(lián)人在5月初就曾向他們出示了希特勒和愛娃的燒焦的假牙齒橋,他們也立即確認這絕對屬于希特勒和愛娃。最后作者得到結(jié)論:蘇聯(lián)人其實早在希特勒死后一周就確定希特勒已經(jīng)死亡,但此后斯大林還對艾森豪威爾說“希特勒逃跑了”,這里一定有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
這種大量引用各方證詞的寫作方法,與上面兩本書非常不同。上面兩本書的作者都是記者出身,他們多年受到的職業(yè)訓練,是經(jīng)過自己的梳理,給讀者講“一個”精彩的故事。而本書作者Anton J.是個歷史學家,我感覺他是個吹毛求疵、有精神潔癖的歷史學家,他不但要告訴讀者事實是什么,還要同時告訴讀者還有哪些不是事實的東西在混淆視聽,以及它們?yōu)槭裁床皇鞘聦崱?/p>
在他眼中,Ryan和O’Donnell的書都有錯誤,而這些錯誤都是因為輕易引用了不準確的證詞造成的。
比如他指出,Ryan的《最后一役》中說暗堡有一條密道通向外交部,其實這條暗道并不存在。而O’Donnell則照搬了Ryan的暗堡地圖,也展示了這條密道的存在。
他還指出,O’Donnell認為莫瑞爾醫(yī)生(希特勒最信任的貼身醫(yī)生)離開之后希特勒情緒穩(wěn)定,是因為莫瑞爾走之前給希特勒注射了加倍的鎮(zhèn)靜劑,這也是不對的。因為根據(jù)更多的證詞,莫瑞爾是在希特勒一度精神崩潰后被驅(qū)逐走的,此時希特勒知道希姆萊背叛他,不再信任何人,尤其是醫(yī)生,他擔心被注射昏迷之后希姆萊把他交給敵人,于是不再接受任何注射。
根據(jù)上面兩個例子,我們發(fā)現(xiàn)Anton J.指出的問題都是小問題,不影響歷史發(fā)展。但我想說,這就是真正歷史學家的態(tài)度。這種求真求實的態(tài)度,促使作者不厭其煩地搜集、對比各種證詞,同時加以判斷分析,最后得到唯一的結(jié)論。我想現(xiàn)實中歷史學家、考古學家一定也是這樣工作的。
上面說到阿加莎,舉兩個作者當偵探的例子:
關(guān)于希特勒自殺時是否同時服用氫氰酸的問題(其它書里都稱氰化物,而本書作者經(jīng)過化學性能分析,認為應(yīng)該是氫氰酸)。作者首先咨詢了醫(yī)學家,獲得了氫氰酸的致命原理——極易揮發(fā),可以瞬間進入血液,麻痹神經(jīng)。服用氫氰酸的結(jié)果有兩個:劇烈抽搐并立即死亡;全身散發(fā)濃烈的苦杏仁氣味。而希特勒如果經(jīng)歷抽搐,太陽穴流出的血會濺的到處都是,但實際上血只是垂直流到了地毯上。
【下圖是電影畫面,現(xiàn)實中,地毯上的血跡不在此處,應(yīng)該在沙發(fā)扶手側(cè)面】
同時,在搬運和安放希特勒尸體時,林格和根舍都沒有聞到尸體散發(fā)任何異味。而搬運愛娃尸體的根舍,卻聞到了強烈的苦杏仁氣味。
【下圖是電影畫面,實際上,希特勒尸體在前,愛娃尸體在后,而只有希特勒上半身裹著毯子,愛娃沒有裹毯子。根舍抱著愛娃沒有錯,但抱著希特勒腳的是林格(電影里是馬丁鮑曼),抱希特勒肩膀的是幾個希特勒保鏢(電影里是林格)?!?/p>
戈培爾六個孩子死亡的小屋里,也充斥著濃烈的苦杏仁氣味。
我個人支持Anton J.的說法,并非因為他的分析,而是從心理學角度,咬碎玻璃劑同時扣動扳機這種方式過于冒險,且沒有先例,而且沒有必要。我懷疑這種雙重保險的自殺方式僅存在于當時緊張氣氛中口口相傳的理論上,除了哈斯自稱跟希特勒講過,暗堡里沒人采用甚至沒人了解這個方法。希特勒的親信馬丁鮑曼,在突圍時自殺,只服毒未開槍。
(馬丁鮑曼的尸體在1972年才在他失蹤地點附近的地下被發(fā)現(xiàn),這是Ryan在寫書時還不知道的,卻可以被O’Donnell寫在書里。所以有時候歷史的逐漸清晰是需要時間的。同理,除了已有鐵證的,我們無法確定今天認為的事實若干年后會不會被推翻。)
戈培爾夫人也是僅服毒而死,隨后戈培爾開槍自殺。
(下圖是電影畫面。戈培爾夫人被丈夫開槍打死是戲劇化虛構(gòu))
有記載的唯一使用這種方式的是外交官赫韋爾,見《希特勒暗堡》第272頁申克的回憶,電影里也清晰地拍出赫韋爾咬碎毒劑同時開槍的細節(jié)。(值得注意的是,說希特勒開槍同時咬碎毒劑的也是申克。目前只有希特勒和赫韋爾使用了這種自殺方式,且出自同一人之口。)
已經(jīng)病入膏肓、身體控制力極差的希特勒,在這個生死關(guān)頭,他最可能會采取的應(yīng)該是最保險的方式:僅朝太陽穴開槍。
關(guān)于希特勒是向嘴里開槍還是向太陽穴開槍的問題。青年團領(lǐng)袖阿克斯曼說他看到希特勒尸體“兩個太陽穴都流血”,認為這是“向嘴里開槍導(dǎo)致太陽穴爆裂”的結(jié)果。于是作者找到了槍械專家,研究了希特勒用于自殺的那款手槍(7.65毫米PPK,也是007的標志武器),
那款手槍在研發(fā)時進行了大量射擊實驗以搜集數(shù)據(jù),它的射速只有297米每秒,不足以令頭顱爆裂(需要超過300米每秒)。另外,其它兩位目擊者林格和根舍都看到希特勒右太陽穴上流血的彈孔外圍,有一圈黑色燒焦的痕跡,槍械專家認為這恰恰就是槍口距離太陽穴很近或者緊貼造成的火藥燃燒對皮膚的燒灼痕跡。由此得出向太陽穴開槍的結(jié)論。
看,這本書簡直就是理工科直男的寶典。
這本書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絕大部分證詞來自于已經(jīng)發(fā)生在1945~1960期間的官方審訊或取證。作者在1990年代的確采訪了尚在人世的為數(shù)不多的當事人,但采訪內(nèi)容僅作為輔助和佐證,他幾乎全部的證據(jù)都是有出處的法律文件。我們知道上面兩本書恰恰不是這樣:Ryan和O’Donnell明明可以引用這種現(xiàn)成材料,卻舍近求遠,親身去采訪諸多當事人,以獲得第一手材料。
這兩種方式,哪種方式寫出的東西是經(jīng)得起歷史檢驗的呢?
Ryan和O’Donnell的方法,是記者的方法。記者的產(chǎn)出是“新聞”,是當事人提供的第一手資料。而“新聞”是“歷史的草稿”。所謂“歷史”(在這里不是指歷史事實,而是指歷史記載),正是建立在無數(shù)當事人證詞基礎(chǔ)上,經(jīng)過甄別、分析、判斷、提煉而成的——對過去發(fā)生事實的盡可能接近事實情況的陳述。所以說,Ryan和O’Donnell是歷史的第一記錄人,他在用他們的畢生所學和令人尊敬的敬業(yè)精神,用他們自己的方式,幫助盡可能多的歷史親歷者,講出他們的經(jīng)歷,讓這些經(jīng)歷不會隨著主人的離世而消失,而主人也因這些經(jīng)歷鮮活躍然紙上而獲得永生。所以嚴格地講,Ryan和O’Donnell是在講述“人的故事”(他們自己也承認)。而歷史——History,難道不就是人的故事么。
而Anton J.,有意堅持盡可能使用官方書面材料,我私以為,他作為歷史學家而非記者,可能有個基本的立場:同樣一個當事人,面對法官和面對記者,哪個證詞更加真實可信呢?當然是前者。所以說,在證詞真實性方面,Anton J.的方式?jīng)]有劣勢。
那么全面性呢?我們都明白,看幾十年前的審訊記錄,和面對面采訪這個當事人,效果完全不一樣。前者是固定的內(nèi)容,沒談到的就永遠無法獲得答案,且無法追問。后者更加靈活,可以隨時插入各種問題,令產(chǎn)出更加豐富和全面。
在讀本書之前,我也是這么認為的,但讀完本書,尤其是看到后附的長達八頁半的密密麻麻的參考文獻,我的顧慮沒有了。
第一,參考文獻極多,其中短短的一個條目,比如《Musmanno Papers》,就是一個美國法官Musmanno上尉在1945-1948三年間審訊200多名當事人的全部審訊記錄,現(xiàn)藏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市Duquesne大學圖書館。第二,不妨幽默地說,采訪時長是當事人決定的,而審訊時長是法官決定的。第三,當事人可以不如實回答采訪的問題,但必須如實回答法官的問題。第四,法官或?qū)徟袉T的問題,總是全面而滴水不漏的,況且他們有的是時間去審問。
綜上,這三本書各有所長,都是經(jīng)典。而本書,是一本學術(shù)氣息極濃的真正歷史學著作。但絲毫不枯燥,同樣極具觀賞性。反而,如上面所說,讓讀者有一種看偵探小說的燒腦快感。
作者成書時66歲,也是學問和精力巔峰之年??吹贸鏊苡袀€性,愛憎分明,在書中多次流露出對一些人的看不上。比如,對蘇聯(lián)記者Bezemensky出的《希特勒遺體解剖報告》,他數(shù)次提及并鄙夷之極,意思是“你們蘇聯(lián)人連遺體都沒找到,解剖個啥?”在他眼中,蘇聯(lián)人是為了政治目的到處說謊的騙子,是為了政治目的不擇手段折磨逼供當事人說假話的強盜。還有,對希特勒司機肯普卡,他流露出對一個滿嘴跑火車的人的鄙視。對希特勒最年輕的秘書榮格,他認為這位女士的很多證詞都不知從何而來,不太可信。
強烈推薦本書,雖然沒有中文版,但不難讀懂?!就扑]指數(shù):5星】
《Der Untergang》2002
(中文版《第三帝國的最后十四天》,新星出版社,2016年1月第1版,陳曉春譯)
這個書名非常熟悉吧,這便是大名鼎鼎膾炙人口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德國電影《帝國毀滅》的原著。
上面說過,敘述希特勒之死的專著已經(jīng)多的不能再多了,雖然各執(zhí)一詞,但經(jīng)過多年的沉淀和梳理,基本上事實已經(jīng)清晰了。當然,出版熱可以到此為止,想了解事實的人去挑幾本書去看就好了。但是,也有人認為,應(yīng)該有個NB的人站出來,把這所有細節(jié)串在一起,不再去重復(fù)那些不實之詞,講出一個最完整、最真實、最無可置疑的故事。
德國歷史學家Joachim Fest(1926-2006)就是這么認為的,同時他認為這個NB的人正是他自己。
FEST絕對稱得上NB,他是研究第三帝國史的權(quán)威,代表作有《希特勒傳》和《施佩爾傳》。2002年,他集所有相關(guān)著作之大成(上述各書都在其中),參考這些著作和文獻,完成了本書。出版后大熱,于2004年被改編成電影,成為高分德國電影之一。
本書中文版名為《第三帝國的最后十四天》,僅看譯名,有嘩眾取寵之嫌。關(guān)于本書的中文翻譯,稍后著重吐槽。
這本書的時間線,是從1945年4月16日凌晨朱可夫發(fā)動柏林戰(zhàn)役開始,距離希特勒自殺的確十四天,這就是中文譯名的由來。
它涵蓋的內(nèi)容,基本圍繞著希特勒的命運展開,但可以看出作者的意圖是“集大成”,他不再吹毛求疵,而是盡量簡潔地把所有重要時間點和事件串了起來。同時盡量客觀,對于同一細節(jié)現(xiàn)存爭議的不同的說法,他盡量都拿出來陳述,但最后不像Anton J.那樣得出一個結(jié)論,而是不置可否,保留爭議。的確,正如上面我的感悟,歷史記載是沒有細節(jié)的,很多細節(jié)已經(jīng)注定湮沒在歲月之中,找不回來了。
比如,究竟有沒有人聽到那“著名的槍聲”,
【下圖是電影中聽到槍聲的瞬間。榮格回憶,她帶著戈培爾的孩子們在上暗堡吃面包,突然巨大的槍聲傳來,戈培爾的兒子大叫“正中靶心!”。榮格是唯一聲稱聽到槍聲的人,且有理有據(jù),給這件事憑添神秘。我個人就此很困惑,因為上暗堡的餐廳距離希特勒自殺的起居室有一段距離,槍聲即使有也不會特別清晰。而同時,站在希特勒門口的根舍和阿克斯曼卻聲稱沒聽到槍聲。這兩種說法至今都保留著,正如歷史上無數(shù)類似的爭議,可能永遠無法得到驗證澄清,就看后人采信哪個了。】
本書并未糾纏,而是把各種說法都放在這里,并給予客觀的簡短分析,但并未得出結(jié)論。
顯然,這種寫法對于讀者來說,不如上面兩本書看著過癮,我讀的時候就有這種感覺。但當讀完了所有這些書,再次審視本書時,我仿佛明白了:
作為德國權(quán)威歷史學家,F(xiàn)EST寫這本書時已經(jīng)76歲了,希特勒和施佩爾這兩位大咖的傳記都早已寫過了,所謂榮譽、權(quán)威地位,對他已經(jīng)不重要。(事實上,電影公映后兩年,他便以八十高齡去世了。)而且,第三帝國最后十幾天的故事和希特勒之死,在過去五十多年間已經(jīng)被嚼爛了,各個角度、各個細節(jié),幾乎都被掰開了揉碎了分析了無數(shù)遍。作為一個即將走完一生的歷史學家,他要做的,不是為了滿足任何人的好奇心而去研究希特勒死亡的方式,而是想用他畢生所學,讓讀者跟隨他的敘述,去思考:希特勒為什么會這樣?德國為什么會這樣?第三帝國為什么會走向崩潰?這對一個民族的發(fā)展有什么啟示?
閱讀本書,必須調(diào)整好自己的期望值。如果本著獵奇的心態(tài),一定會失望。
所以,與其說這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篇論文,實際上本書只有九萬字,就是一篇論文的長度。作者精煉但全面地敘述了第三帝國最后的十幾天的重要事件,并未糾纏于歷史上各執(zhí)一詞的諸多細節(jié),卻在敘事中穿插了四個思索性章節(jié),以分析希特勒的性格、思想和命運。因此,本書是一篇讓人去思考的提示,它需要讀者之前已經(jīng)閱讀一些第三帝國史料,以此為基礎(chǔ),去獲得啟發(fā)。
如果看過本書和電影《帝國毀滅》,你會發(fā)現(xiàn)相似度不那么高,電影中的很多細節(jié)并未在書中出現(xiàn),反而來自其它的著作,如《希特勒暗堡》。其實原因正是我上面說到的:本書目的不在于敘述細節(jié),而是提供思索和啟發(fā)。《帝國毀滅》電影,聘請FEST作為顧問,而并非照搬本書,可以想見,F(xiàn)EST在擔任顧問時,一定提供了包括但不限于本書的諸多細節(jié)作為電影基本素材。
對于本書的價值和歷史高度,我想已經(jīng)說明白了。下面說說本書的翻譯。
翻譯毀了這本書。
首先,很明顯譯者是不具備軍事常識的。
第11頁:海因里希。。。剛剛“收復(fù)”了前面的防御陣地,這樣一來,炮火攻擊基本上是沒有收到任何效果。
如果沒有看過《最后一役》,我肯定要被翻譯搞暈了。通過翻譯精準的《最后一役》可知:海因里希了解蘇軍“地面部隊進攻前必用炮火狂轟”這一套路,于是設(shè)立了兩條防線,掐算時間,在蘇軍炮火準備開始前,讓防御部隊撤出前沿陣地,退到第二條防線,導(dǎo)致蘇軍的萬炮齊發(fā)收效甚微。譯者把“撤出”譯成“收復(fù)”,意思完全相反。
第11頁:數(shù)百門高射炮“低垂”的炮膛里炮彈齊發(fā)。我也是通過《最后一役》可知,這里指的是德軍火力缺乏,把高射炮拉來“平射”,給蘇軍造成大量傷亡。
類似例子有很多,令我閱讀時頻頻出戲,無法集中。
除了軍事知識匱乏,本書整體翻譯生硬,語不達意和疑似錯誤(雖無法對照原文,但很明顯不合理)隨處可見。真是隨處可見,無法全部列舉,這里舉一個典型例子:
第175頁:在這些年里,在敘述第三帝國終結(jié)階段時,混入了一些錯誤。。。絕大部分錯誤是由經(jīng)歷者常常矛盾的證詞引起的。這是Anton J.寫的《The Last Days of Hitler: Legends, Evidence and Truth》的功勞。。。
意思變成了這些錯誤是Anton造成的,產(chǎn)生相反的語義。這種錯誤是“致命而低級”的,只會出現(xiàn)在低水平的學生身上。即便德文水平不高,翻譯完了再看一眼中文,也會發(fā)現(xiàn)問題。而譯者、編輯、出版社竟然任憑這種低級錯誤存在。
我查了一下譯者,是上海外國語大學一位資深教授。我不想對他進行評論,恰恰相反,我堅決不認為本書是他本人翻譯的,這種翻譯絕對不是教授水平。很可能是他接到這個工作后,委托麾下學生(還不是高水平的學生)完成,他也未認真校對。出現(xiàn)這種情況是有可能的,因為2004年電影大熱,此書中文版2006年上市,很有可能是中國出版商想借電影賺一筆,倉促翻譯了本書。該老師很忙,只是掛個名,讓自己的資淺學生操刀。這只是本人猜想,我希望我的猜想是真的。上外德語教授的水平絕對不該如此。【推薦指數(shù):4星】
《Bis zur letzten Stunde》2002
(中文版《帝國的陷落:希特勒女秘書回憶錄》,文匯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陳琬譯)
同在2002年,本書德文版出版,作者是希特勒最年輕的秘書榮格Traudl Junge(1920-2002),便是《帝國毀滅》電影女主。電影是根據(jù)上面的《Der Untergang》和本書共同改編的。
Junge年輕漂亮,慕尼黑人,從小熱愛舞蹈,但二戰(zhàn)爆發(fā)后,國家不需要舞蹈演員,而更需要秘書,于是她通過妹妹的同事的朋友,進入總理府成為一名秘書,并于1942年經(jīng)過層層選拔,成為了元首的秘書之一。在十個候選人中,早有消息說她的勝率最高,因為她不但長得像愛娃,還和愛娃一樣都是慕尼黑人。希特勒對慕尼黑這個納粹黨起家之地有偏愛。
【下圖是電影畫面。希特勒與五位候選人握手時,一開始就注意到了排在最尾的女主。實際上前來面試的是10個人,希特勒首次見面時也沒有對女主表現(xiàn)出特別關(guān)注,電影進行了不傷大雅的合理的戲劇化調(diào)整。】
【電影中,希特勒在握手時高興地說“來自慕尼黑的姑娘!”這個情節(jié)是虛構(gòu)的,但是合理的虛構(gòu)?!?/p>
希特勒有四名女秘書,第一秘書Wolf,第二秘書Schroeder,第三秘書Christian(就是電影里希特勒發(fā)怒時在門外哭的那個),
Junge是最資淺的秘書,跟隨希特勒也最短。前兩位都跟隨希特勒十多年,并都未婚。只有她和Christian結(jié)婚了,結(jié)婚對象都是希特勒身邊的軍官。Junge的丈夫開始是希特勒的隨侍,后來主動要求上前線,陣亡了,她年紀輕輕(24歲)便成為寡婦,Junge是她丈夫的姓。
二戰(zhàn)期間四名秘書一直跟隨希特勒轉(zhuǎn)戰(zhàn)各地,最后進入柏林總理府暗堡。4月22日下午那次著名的軍事報告會(電影中“元首的憤怒”)之后,
希特勒認為大勢已去,人性化地命令所有工作人員逃往南方繼續(xù)抗戰(zhàn),他自己則打算留在柏林等死。次日,前兩位秘書都遵命離開了,而她和Christian卻年輕氣盛地表達愚忠,要和元首呆到最后,
同時決定留下來的還有愛娃和戈培爾全家。
于是,Junge就成了4月30日希特勒之死的最后見證人之一,也是唯一一位信誓旦旦聽到那神秘的槍聲的證人。5月1日夜,她跟隨暗堡剩余人員突圍,編在第一組,與孟克、根舍、Christian在一組。
與眾人分開后,她被蘇軍俘虜,并在1947年幸運逃到西德。在這里,她把在希特勒身邊的所見寫了下來,作為記憶的留存,以及事實的證明。但并未公開發(fā)表。
后來,有關(guān)希特勒的出版熱開始以后,她與其它當事人一樣,開始頻頻接受各種采訪,上面各書的作者都采訪過她,她的敘述成為上面各書的重要證詞。1973年著名的BBC紀錄片《The World at War》,她和林格作為希特勒身邊人出鏡,講述希特勒之死的經(jīng)過。那年她53歲,扎著一條彩色絲綢圍巾,看上去高貴而有氣質(zhì)。
2004年電影公映時,她已經(jīng)去世,但首尾都用了她2001年(81歲)的采訪畫面,同樣扎著鮮艷的絲綢圍巾,這可能是她認為最美麗的打扮方式。
2000年,一位德國女作家米勒找到了她,希望她的經(jīng)歷能夠出版發(fā)表。此時她已經(jīng)八十歲,不可能再動筆寫什么,于是就把1947年寫的回憶錄拿出來,再由米勒把她進入總理府之前和突圍之后的經(jīng)歷,寫成兩部分,分別附在回憶錄前面和后面,便成了關(guān)于Junge一生的完整傳記。便是本書。
我讀本書最大的收獲,便是了解了生活中希特勒的樣子。因為作為秘書,作者是不參加正式會議的,要么在辦公室處理文件,要么是在希特勒與政府要員、軍事將領(lǐng)開會之后,陪元首喝茶或進餐。所以作者看到的希特勒,都是在聚光燈之外回到自己的辦公室甚至家里的樣子。這恰好是對看多了希特勒官方形象之后的一種補充。
看《帝國毀滅》電影希特勒進餐的場景時,我不明白在地堡里希特勒為什么不與將軍和高官一起吃飯,而是與自己的秘書和廚師。
這本書讓我了解到,希特勒身邊有個類似私人朋友的心腹圈子,包括愛娃、愛娃的朋友、希特勒的秘書醫(yī)生和朋友,這里包括極少數(shù)政府人員,如戈培爾和施佩爾。至于帝國二號人物格林,三號人物希姆萊,以及那些元帥和將軍,無論多么位高權(quán)重,卻絕不是希特勒的朋友圈,平時希特勒是絕不與這些人一起吃飯或喝茶聊天的。這很類似中國古代皇帝的“外朝”和“內(nèi)廷”,外朝就是工作關(guān)系,談?wù)?;而?nèi)廷則是徹底放松下來,吃飯喝茶侃大山。而“皇權(quán)”與“相權(quán)”很多時候甚至是對立的,更不會成為朋友,尤其是1944年7月20日暗殺事件之后,希特勒對軍方徹底失去了信任。
當然,暗堡里的情況更加特殊,因為高官和將軍們根本不住在這里,這里是“元首大本營”,只有元首(及其助理馬丁鮑曼,相當于辦公室主任)和他的指揮部(以克雷布斯和布格道夫兩位將軍為首)駐扎,沒有政府官員和軍隊統(tǒng)帥。連戈培爾都只是在最后幾天為了表達忠心搬進來住的。
【下圖:從左至右——《帝國毀滅》電影中的克雷布斯、馬丁鮑曼、布格道夫】
希特勒特別喜歡被大家圍著吃飯喝茶的氛圍,他會喋喋不休地講笑話、軼事以及自己的奮斗史。他口才好,表達力感染力極強,也有些冷幽默(有些段子把我都逗笑了,坐火車去某地,進站時會遠遠看到一個人跪在站臺上,原因是這個人腿實在太短),但話題卻很單調(diào),都是些大家聽了很多遍的陳年芝麻,但他還樂此不疲。只有在戈培爾在的時候,他的話才會少一點,因為戈培爾更加能講。
他開軍事會議要幾個小時,女士們?nèi)玑屩刎撊ズ染瞥闊?,因為在希特勒面前喝酒抽煙都是不行的,但一旦希特勒散會,一般都是午夜過后,他總要讓副官或隨侍找回女士們,來到他總理府的壁爐旁,喝茶聊天,到凌晨四五點才散。
希特勒是素食主義者,很喜歡吃蛋糕,尤其在暗堡的最后幾天,他每天不停吃蛋糕。這點在電影里有個場景進行了交代,可謂細致。
作者的筆調(diào)柔美舒緩,從一個女性視角,描述了帝國元首的另一面。其中很少正面涉及重大歷史事件,要么講述希特勒的生活,要么從她側(cè)面的視角給歷史事件以注腳。比如1944年7月20日希特勒在狼堡遇刺事件,一個裝著炸彈的手提箱在會議桌下爆炸,無數(shù)書籍已經(jīng)講述了此事件的來龍去脈。而Junge則講述了她自己看到的場景以及當時的心情。
如果拿本書與電影《帝國毀滅》比較,會發(fā)現(xiàn)除了借用了本書的女主角,電影很少涉及書中的內(nèi)容,就是上述原因。因為在重大事件的精確描述方面,本書幾乎沒有價值,反而是上面幾本書價值更大。電影編導(dǎo)聰明的一點,是借用這個人物讓整個故事有了一個觀察者和講述者,讓觀眾更有代入感,同時借用老Junge在采訪錄像中的懺悔,把電影反戰(zhàn)的主題予以點睛。這應(yīng)該是本書對電影的貢獻?!就扑]指數(shù):4星】
《柏林蒼穹下》是看過的,不過若非事先曉得,真不會認出眼下的希特勒就是布魯諾·岡茨。他的演繹下的最后的希特勒,不是魔鬼,只是一個身體孱弱,喪失權(quán)威,歇斯底里到病態(tài)的“領(lǐng)袖”。卻不止如此。通過女秘書榮格的一系列細節(jié)回憶,他實際上也是一個在女士面前禮貌有加,彬彬有禮的男子,是到最后一刻還認為自己一系列行徑是拯救人類篩選人種的可憐的戰(zhàn)敗者,甚至由此“可憐”油生出一個年輕女人的同情,而與我們所"認識"的狂魔有了鮮明對比. 但是,導(dǎo)演也鮮明地揭示,年輕的秘書是十分受到年齡,女性特質(zhì)和所看到的事情的局限的,她雖與納粹共處,卻并沒能看到地上的人們是如何因為喪心病狂的消滅人種和無休止的非人道戰(zhàn)爭遭遇的人間慘劇。這一點通過容格老年回憶時的懺悔得到回歸。 導(dǎo)演奧利弗·西斯貝格因為被指對希特勒的描寫過于人性化備受爭議。但看過影片,覺察到,對于受害者來說,把希特勒視作魔鬼并不能幫助人們更好的療愈傷口,而從人性角度冷靜分析一個“人”如何演變得與人道完全背道而馳,才是對人類來說更待棘手解決的態(tài)度。
他們說我的萌點都是渣渣??!
【B】絕望下的人性百態(tài),沒什么劇情,拍的更像是紀錄片,而且我覺得是不是有美化納粹的嫌疑?總之不是我喜歡的類型,向來對政治軍事題材不感冒。PS.在看完N個惡搞元首憤怒的視頻后,已經(jīng)無法直視那段發(fā)飆戲了= =
該片將希特勒還原成一個普通人,而不再讓所謂的“魔鬼”充當人類良心的替罪羊。
自從有了元首的憤怒系列 我再也不能好好看這個了
挺客觀,偏冗長
他共有7個孩子,他和妻子堅決不讓自己的孩子們在沒有帝國的天空生長,在希特勒和愛娃自殺后也一同自殺。令人不勝感慨。歷史的真實通過鏡頭一幕幕重現(xiàn)
帶給我的震撼比任何一部同類都來要得深刻
absolutely fair and objective
六百人的資料館大廳幾乎座無虛席,所有人安靜的看完這部沉重、冷靜、真實、嚴肅、壓抑、沉悶、悲痛、漫長、痛苦的希特勒最后12天。歷史重現(xiàn),戰(zhàn)爭無情,電影還原的細節(jié)以及演員的表演都值得深刻銘記
當年共我閱兵人,點檢如今無一半。戈培爾:“我們從來沒有強迫人民,是他們選擇了我們?!?/p>
罪孽者歇斯底里的信仰,沒有任何煽情的渲染,可是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有赤裸裸沉痛與殘酷的直感。
一部勇敢的片子。
落幕的時候你必須站在舞臺上,我慶幸我不知道一直信仰的東西突然倒塌了的感覺。全片兩個半小時可是沒有感覺絲毫拖沓冗長,直擊心靈的點接連不斷,真的很久很久沒有過不暫停一口氣看完這么長的片子了。真實、痛苦。
即使是從傳記電影的角度去講述,本片也顯得過于漫長和沉悶..剪輯上下的功夫不夠,但是演員們的演技都十分到位.希特勒的奧地利沙啞口音還原得很好,歇斯底里時候的聲音連我這個老德國聽起來都有些吃力.戰(zhàn)爭場面不能算壯觀,只能說是逼真地還原了一些場景..瘋狂和破敗錯落有序,為那些小細節(jié)給四星
渣渣,尼瑪死!拿根幫幫捅死他!ps:男主很牛逼,一個瑞士人把元首的上奧地利加巴伐口音說的那么好。
除了元首全是渣渣 完全是因為鬼畜的二次元才看這片的
這是一部偉大、勇敢、詳盡、不煽情的電影。演赫曼的Thomas Kretschmann是個很帥的德國軍官專業(yè)戶,在《鋼琴師》《刺殺希特勒》里都看到他。
我到河北省來
元首最后的失意時刻,帝國毀滅的蕭條前夕。Bruno Ganz演技精湛!從第三帝國的視角出發(fā),竟對元首一絲同情。對元首的赤膽忠心,至死效忠,負隅頑抗,自殺殉葬,與丟兵棄將,謀求保命,違令背叛的對比引發(fā)觸動和深思。納粹德國雖注定失敗,但其宣揚的思想和形式化符號及精神卻成功根植到每個人的骨子里。
素材啊 拿根幫幫捅死他! 尼瑪死渣渣斯大林 好棒好棒的我到河北省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