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讓我覺得特別震撼的地方有兩處,其一是這些番人在霧社起義中,不分士兵平民的殘忍殺戮,連日本的女人和孩子都不放過;其二是當番人決定打一場持久戰(zhàn)時,女人們集體上吊自殺,為了給戰(zhàn)士多留一些糧食。
很多人說《賽德克·巴萊》是臺灣版的《勇敢的心》或者《阿凡達》,我覺得其實差別很大。好萊塢以野蠻部落為主角的電影中,對這些野蠻人的表現(xiàn)總是充滿了理想化,他們比文明人似乎更文明、更有道德。所以我從來不覺得《與狼共舞》比起其他西部片更尊敬印第安人,反而還比不上那些把印第安人當反派的電影。因為這里的印第安人成了披著棕色皮膚的白人,他們成為了白人道德的理想和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者,讓白人為這些虛構出來的所謂野蠻人掬一把同情的淚。
賽德克人擱現(xiàn)在其實就是一群恐怖分子,而霧社事件就是針對平民的一起恐怖襲擊事件。我們隔著一層銀幕,遠遠地觀賞他們,又因為都是抗日的題材,所以情感上能夠完全接受他們那真實的野蠻。但想象一下,某些少數(shù)民族的(×)獨勢力,當他們像電影中的賽德克人一樣,突然出現(xiàn)在你身邊,進行無差別的殺戮時,你還能帶著敬佩之情么?
所以這部電影恐怕很難獲得奧斯卡的最佳外語片,雖然我覺得它已經(jīng)完全當?shù)闷疬@個獎了。因為美國電影,不管是商業(yè)的還是藝術的,只要是主流電影,它都是要造夢的,它必須對自己的歷史和自己的民族進行一種神話性的描述,所以把侵略印第安人的土地說成是西部波瀾壯闊的開拓史,又把那些已經(jīng)被他們所同化吸收的印第安人描繪成具有白人道德的楷模。
而《賽德克·巴萊》這部電影在某種程度上是引起了我一些生理上的不適的,這種不適倒不是因為它有多血腥,而是里面那種人的野性和對現(xiàn)代文明道德的無視,讓我作為觀眾在移情的過程中很受到間離。我并不覺得文明一定比野蠻要更好或者要更先進,文明很多時候很虛偽,當文明被逼急到一定程度,它會比野蠻更加野蠻和殘忍。但文明畢竟是有自己一層薄紗披在身上的,當你直視那種赤裸裸的野性和殘忍時,總會有一種被灼傷的感覺。
我挺喜歡《賽德克·巴萊》這部電影的一個地方,就是它正面表現(xiàn)了一支野蠻部落英勇反抗暴政和壓迫的同時,毫不回避這支部落那種野性的力量與血腥可怕。我不敢說這種表現(xiàn)是最真實地還原了那個部族,因為我不了解臺灣的那些部落,但這的確是我從未見過的。比起好萊塢電影中那些民主、自由、開化和睿智的印第安人部落,這些賽德克野蠻人讓我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野蠻,這種野蠻很丑陋,也很震撼。它不回避,它驕傲地展示自己的野蠻。
如果文明就是意味著被奴役被馴服的話,野蠻就沒有理由不驕傲。
前路艱辛,我走此路:《賽德克巴萊?太陽旗》觀後心得
「(導演)魏德聖是條漢子?!?br>
在上映前,《賽德克巴萊》的花邊新聞幾乎比電影本身還要搶眼,焦點大約放在
花了多少錢、費了多少心力、背後又有多少人慷慨解囊之類的;對於魏德聖其人
也是有褒有貶,唯一有共識的大概是:這傢伙說得出,而且還真的給他做到了。
真是條漢子,夠有種!
對於電影以外的事情不予評論,單看其作品本身,也確實帶著一股濃濃的倔味,
強硬地聲明:我要這樣!為什麼?因為這樣是對的!
真是對的嗎?許多事情其實很難評斷對錯,只有取捨。而以《賽德克巴萊》這種
大型商業(yè)電影的預算等級(請別拿好萊塢那種妖怪成本來對比,回歸到最初聽到
這部花了七億去拍的史上最貴「國片」來衡量),真的是對的嗎?
我覺得魏德聖最有種的一點,就是明明花了大型商業(yè)片的預算,《賽德克巴萊》
卻不算一部商業(yè)電影。不管其目的或格局都不是。
他要的遠比那大多了。
* * *
「……永遠不要把電影當作一個賺錢的工具,它的力量比你想像的還大……如果
你把它看小,那它就小小地做給你看,但如果把它看大,它可以很具規(guī)模地呈現(xiàn)
在你眼前?!?br>
「千萬不要把電影當作一件圖利的工具,如果你這樣想,你對不起它,它也會對
不起你。」
上述這兩段話節(jié)錄自《導演?巴萊》,可以看出他超浪漫的一面;同時也看得出
他事實上並不是個商業(yè)片導演,儘管曾拍過臺灣最賺錢的商業(yè)電影〈海角七號〉。
舉個例子,你就很難想像麥可貝說出這種理想快滿溢出來的話。
商業(yè)電影中,電影就是生意,不多不少是個賣給觀眾的產(chǎn)品,我提供心目中你要
的最佳娛樂,你花錢來買。姑且不論麥大叔那種極端的例子,說說手段比他高明
許多的詹姆斯柯麥隆,實現(xiàn)了充滿他夢想的潘朵拉星球,背後推動的思維還是與
商業(yè)考量脫不了關係:如何要觀眾心甘情願地為我這個夢想買單?
因為要他們買單,所以,商業(yè)電影絕不能去挑釁觀眾。
當然也不能太乖,太乖就嫌平庸,多少得衝撞到一些現(xiàn)有結構,帶點適量的叛逆。
比如《阿凡達》裡面闡述的高貴野蠻人幻想,雖然早已退流行卻因此帶有復古的
魅力,重新喚起人類對於早已失去的部落生活的渴望以及對於現(xiàn)代科技不滿的擬
似解藥,彷彿原始人理當比現(xiàn)代人更懂得如何生活,他們其實什麼都瞭解,只是
出於某種更高尚的理念而排斥科技而已。
(如果你身為一個深入納美部落的阿凡達,沒有格蕾絲博士的知識與研究熱情,
沒有傑克作為職業(yè)軍人的運動神經(jīng)能融入納美戰(zhàn)士的日常生活,也沒有外星正妹
對你獻身,你的潘朵拉生活到底可以多有趣?人類所謂的自然通常只有人類喜歡
的自然而已,不包含蚊蚋寄生蟲傳染病或各種有毒會吃人的動植物……)
《阿凡達》的編導選擇讓原始化為智慧與解藥,科技變成邪惡化身,然後讓前者
打敗後者,讓觀眾得到一種從現(xiàn)實逃脫的快感,對於潘朵拉那如夢般的原始生活
滿懷憧憬;但它其實什麼也沒證明,亦沒有給世界帶來任何新的認知,那些對於
商業(yè)電影而言都是太過沈重的東西因而無此必要。
而且它成功了。
商業(yè)電影無須讓觀眾真的去知道什麼他們以前不知道的東西,無須去衝擊既有的
認知,無須去挑戰(zhàn)他們的底線,對於文化保存也不用太具使命感。最佳例子莫過
於《梅爾吉伯遜之英雄本色》,這令人印象深刻的「史詩」電影,其實在「歷史」
面向來是為人詬病的。
(比如,歷史上的威廉華勒士其實是個領主,不是一無所有的窮小子;跟英格蘭
開戰(zhàn)也不是為了愛人被殺而是純屬政治上的考量;片中著名的那場打贏英格蘭軍
的大戰(zhàn)也不是在平原開打而是趁英軍過橋過到一半時施以偷襲;當時的蘇格蘭人
也不是穿蘇格蘭披肩……)
此片曾於2009年被時代雜誌選為「最多歷史錯誤的電影」第二名,被歷史學家
評為:「(本片的)歷史事件是不正確的、日期是不正確的、角色也是不正確的、
名稱也都不正確、連服裝都不正確,簡言之就是沒有東西是對的?!?;但它依舊
成為許多人心目中的經(jīng)典,儘管有這麼多不真實,或許唯二真實的就是它給人的
感動(片中的不屈英雄兩度高喊Freedom絕對是觀眾永難忘懷的記憶);此外它
確實在票房上斬獲甚豐。如果單純以商業(yè)電影考量,毫無疑問是成功了。
上面舉了兩部商業(yè)電影的經(jīng)典之作,只想為其下兩個簡單的註腳,如果真有所謂
的戒律,這兩條必定包含其內(nèi):
1. 別太過挑釁觀眾,所謂的挑釁包括任何可能引起麻煩的議題。(比如虐殺孩童
或動物、好人其實沒那麼好壞人其實也沒那麼壞、太多看似非必要的暴力……)
2. 無論真實與否,故事好看最重要。如果能兼顧當然很好,但若太講究真實會
讓故事不好賣,那就去它的真實。
由上述的兩點,可以看出《賽德克巴萊》是多麼大膽的嘗試嗎?是的,它幾乎都
違反了。魏德聖在電影圈打滾了這麼久,難道這麼淺顯的道理會不懂嗎?
我認為他當然知道,就像賽德克族明知會輸卻還是選擇開戰(zhàn)一樣。為了某些超乎
輸贏之外的理由,他選擇了一條難走的路。
重建一個早已失落的時空、文化與人群
到底是如何的環(huán)境與文化,才會把獵取人頭當成一種成年必經(jīng)的儀式並視為理所
當然?歷史課本單純地把這行為定義為「野蠻」,果真如此?
《賽德克巴萊?太陽旗》沒有辦法將出草這行為背後隱藏的文化含意講述清楚,
事實上真不好講。我查了一堆資料,只能概略理解為某種類似宗教儀式的行為。
不是今天心情好就出草,必然有某些重大的原因得靠這儀式解決,而儀式的前後
都有許多嚴格的規(guī)範要遵守。如果出草成功代表祖靈護佑,一切都會因而順利;
出草失敗則表示肯定有什麼地方出了問題,必須回去好好檢討。
也或許根本沒有講述的必要。電影不是國家地理頻道,並非把所有知識塞進去就
成功了。它沒那麼多時間慢慢跟我們分說清楚,卻可以用一種更震撼的方式直接
給我們印象。
「活在如此文化底下的,就是像這樣的人?!?br>
很喜歡《導演?巴萊》裡,當全體賽德克男演員經(jīng)過特訓到位之後拍的那張合照。
確實給我一種強大的衝擊力。不像是看到一群人,而較像狼群一般的猛獸。他們
可以擁有像我們習慣的原住民印象:笑容爽朗、能歌善舞;卻也可以非常的殘暴,
如果在他們獵殺時,你不巧站在其刀槍之前,就會看到。
電影沒有想要美化這群人,把他們定義為某種失落的美好或者高貴的野蠻,而就
只是平淡描寫那段原住民歷史中發(fā)生的事情,對於部落間的累世恩怨與相互攻殺
僅是陳述而不加渲染與責難,他們只是要守護自己的領域、或說是自己的生活方
式,管你是敵對部落、漢人還是日本人,總之侵入獵場就是死路一條。
這或許是更直接描繪出的人性。儘管並不討好。
原始部落沒有被美化,而代表文明的日本人也沒有被刻意醜化。除了兩個山地巡
察衫浦與吉村一個好色一個個性有問題;其餘代表性的小島(親原住民的代表)、
警局長官江川(始終都是那麼和善地說:不用麻煩。)、乃至其餘眾多的日本人,
基本上都沒有惡形惡狀,頂多就是以自己是優(yōu)秀民族與征服者自居而驕傲而已。
但老實說,這種事情誰不會幹?
如果當時你被生在日本人的家庭,在這被征服的島嶼,你會不自以為是優(yōu)秀民族
而抬起下巴,瞧不起這些搬木頭的蠻人嗎?
如果當時你被生在賽德克的部落,你會不認為這些侵犯己方領域與文化的外來者
該死,為自己無法度過彩虹橋而恐懼嗎?
他當然可以描繪一個很簡單的善惡對立,加強日本人的迫害印象,把原住民塑造
成悲劇英雄,進而把後續(xù)出草的暴力合理化。但如此一來就無法闡述一個更深刻
的概念:其實大家都是同樣的人,各自被生長的環(huán)境與文化深深規(guī)範著,之間的
差異與誤解長期積累下,演成了最終的殺戮。這樣的結果在最初日人自認「優(yōu)秀」
並試圖「教化」這些蕃人的時刻,就已經(jīng)埋下遠因了。
簡單的善惡對立能讓人看得爽,淺薄但好賣;後者描述的則是難以言喻且悲哀,
肯定不那麼好賣的。身為一部商業(yè)片的導演,會怎麼選擇呢?
魏德聖選擇後者。因為這才是他心目中「對的答案」,因為他夠有種。
這是為何全片總是瀰漫一種揮之不去的哀傷,那血腥的殺戮便如宿命一般。兩個
文化不同的族群要相互瞭解是異常困難的,即使其中有相對有智慧的人能瞭解,
兩個族群普遍也無法接受彼此;即使一方用強勢的手段勉強另一方接受了融合,
未來終究會出事。
無掩飾地描繪暴力
魏德聖最有種的,應該是最後大出草的處理方式。
身為一個商業(yè)片導演怎麼可以這麼赤裸裸地描繪無辜婦孺遭到砍殺呢?尤其那
無辜的婦孺還是屬於敵對方的日本。他為什麼不學梅伯將原本史上蘇格蘭人偷襲
過橋英軍的情節(jié)變成在平原上光明正大互毆的精神,生出一個歷史上根本不存在
的霧社日本正規(guī)軍之類的,然後讓莫那魯?shù)腊脒吥槈T成藍色大喊衝鋒?
因為歷史就是這樣的。在霧社死掉的日本人只有少數(shù)是受過戰(zhàn)鬥訓練的,多數(shù)就
像片中那樣,只是當?shù)鼐用衽c婦孺。因為不能任意扭曲歷史,這才是「對的」。
而為了這個「對的」,必須付出每個觀眾看完後不是爽快,而是悶到不行的代價。
先前沒有張牙舞爪的壓迫戲碼,此時只見一群慈眉善目的日本人被一群賽德克人
如狼群般舉起了槍枝獵刀,演出一場鮮血狂宴。穿刺、斷頭、槍擊,不分婦孺,
全部屠殺殆盡。
在這場屠殺裡,沒有「美」的存在。沒有刻意扭曲的武打場面,沒有感人落淚的
袍澤情誼,有的只是殺。「血祭祖靈!」,一聲大喊下,就連小孩子都拿起了刀劍
竹槍,興奮地加入殺戮。
與原著劇本不同的是,裡面的女性角色並非喜悅地迎接這場多年未見的祭典。
「……留在原地的家眷紛紛和上戰(zhàn)場的男人揮手告別,她們的臉上偶有擔憂,但
大多數(shù)都是帶著驕傲而期待的神情?!?br>
電影很明顯不是這樣處理,當開始血祭的男人們興奮地準備殺下山時,女人們只
是漠然地,臉色凝重地看著他們。後續(xù)甚至刻意安排一個老婦人在運動會屠殺的
現(xiàn)場,大聲質(zhì)問:「你們在幹什麼?。??」
是啊,你們在幹什麼?。?br>
老婦人在問著,每個被留在部落的女人在問著,背後唱著的歌在問著,每個觀影
者心中也在問著。
為什麼非得殺成這樣不可?你們這樣還配稱作勇士嗎?
當然,這背後牽涉到出草的習俗(出草本來就沒在管對方男女老幼的),牽涉到
他們與日本人間的經(jīng)年仇恨;但即使不扯那些,這也絕非史上罕見的事件。在刻
意美化的電影中,我們鮮少看得到這種慘烈的屠村影像,但不代表它就不存在。
人類早已習慣相互殺戮,只是無法正視,於是必須要找個很好的理由才能動手。
所以當這種大規(guī)模殘殺竟然是出於一個自己無法深刻理解的理由(出草),那種
苦悶感真是難以言喻。
應該說,殺戮這種事情從來就沒有美過。所謂英雄或勇士都只是被塑造出來的,
實際上幹的就是這麼醜惡的事。只是當我們被逼得正視這件事情時絕非什麼開心
的體驗??赐赀@一段漫長的殺戮,你還覺得《賽德克巴萊》是標準的商業(yè)電影嗎?
確實不是。它描繪了某種人類最悲哀的循環(huán),賽德克族今天糾集了六個分社殺了
一百三十餘名日本人,下集日本人就會把反抗的賽德克分社弄到近乎全滅。並非
不正視就能抹去這段在人類史上重複演奏過多次的旋律,但敢這麼直接不加多餘
色彩地拍出來的導演真的不多。
大出草的收尾也很傑出。莫那魯?shù)郎砩蟻K未染上過多鮮血,身上仍背著許多把想
拿去支援子弟兵的槍枝,在得知一切結束後終能在公學校的升旗臺坐下歇口氣,
面對屍橫遍野的廣場。這個賽德克族反抗的靈魂人物臉上只堆滿了疲累與憂慮,
無言地遠眺,下了最好的註腳。
文化保存的意涵
儘管魏導很清楚電影跟紀錄片的差別,但有些分界不是那麼容易區(qū)分。最後拉鋸
之下的結果,就是被抱怨的:「音樂太多了,雖然很好聽,但……」
其實多少能想像導演下刀時的拉扯?!顿惖驴税腿R?太陽旗》的節(jié)奏,尤其是後
半部份其實是不太順的,雖然也沒有到「拖」的程度,但就是覺得有點該加油門
沒有加足,不該踩煞車時卻踩一下,於是一頓一頓的,儘管車子還是在跑,卻沒
有很順的感覺。
因為對他而言,這不只是個商品而已,所以不只是修得漂漂亮亮地就好了。我們
經(jīng)常講一部作品不要太貪心,問題是,下一部如此認真地對待原住民文化的電影
到底在哪裡?
在《導演?巴萊》中,最常提到的句子大概是「崩潰」與「抓狂」,每一關都是
難過得要命,像這樣的路有誰敢再走一次呢?正走在路上的人怎能期待短期間內(nèi)
便有勇士追隨其後呢?在參加一次關於原住民作家的座談會中,他們提到一句令
我印象極深刻的話:「我們是每天都在經(jīng)歷著『文化失落』的恐懼。」不能期待
某位耆老永遠等在那邊給你詢問記錄,有一天他去世了,許多只有他知道的事情
可能也就隨之而去了。但儘管再努力,好像都趕不上流失的速度。
作為電影人的驕傲,就是記錄在膠卷上的資訊被廣泛地流通保存,可視為某種半
永久的存在。而如果短期內(nèi)無法期待一定會有相關的電影出現(xiàn),那把剪片的剪刀
重量便異常地沈,上面寄宿了每一位曾幫助過此片、提供過協(xié)助或意見的原住民
朋友沒有說出口的意念。
所以在編排上,與其精簡情節(jié)以增加力度,我覺得他的作法更近於在不過份影響
節(jié)奏的前提下盡可能塞愈多東西愈好。那些賽德克族的吟唱、對唱、歌舞,儘管
確實有點多,卻也不至於讓人煩躁,因為美感上是夠的。就某方面而言也可說是
知識與劇情俱足,但從對向的角度說就是有點過多而拖累節(jié)奏。但考慮其背後的
沈重意義,實不忍苛責。
結語
《賽德克巴萊?太陽旗》在票房上迅速衝得漂亮的數(shù)字,儼然要締造影史記錄般,
但這光鮮的背後其實不無隱憂。
其一,它是部「只有在臺灣才能賣得好」的電影。(唯一可能因抗日主題而買單的
大陸市場已經(jīng)因為某些不明因素而給此片不合理的惡評;對於其他市場而言,無論
「抗日」或者「臺灣原住民文化」似乎都不算是非常吸引人的主題。)
其二,它其實不算以商業(yè)考量為先的電影,雖然有魏德聖一貫簡明易懂的風格,
但主題意涵太過沈重鬱悶,亦不符合一般爽片的規(guī)格。(海角七號看一次爽一次,
看十次爽十次,這一片嘛……除非斷頭場面讓你很爽,否則要爽有點難。)
這麼看來,其實真的頗危險。但有沒有可能達到?我寧可相信這是個充滿可能性
的地方,而非抹殺夢想之地。
不一定要挺國片,但要挺好片?言之有理。
那麼,我要挺《賽德克巴萊》。它絕對是好片一部。
http://coolcate.blogspot.com/2011/09/blog-post.html
150分鐘壓縮版,瑕不掩瑜的大片。弱化了開篇的時代氛圍與矛盾激化,好在人物的存在、動機、選擇、思量都得到了回應,避開了是非對錯的道德包袱,“選擇權”的主軸也得以貫穿全片。二鍋說得對,日本軍人是真實的,尤以結尾日軍司令官看到了消失百年的武士道精神發(fā)出的感慨,非常醒目
以尊嚴的名義就可以大開殺戒嗎?以家國的名義就可以戕害生命嗎?以自由的名義就可以相互屠戮嗎?我承認生命不是唯一和最高,有高于生命的信念和意義存在,可這些信念如果需要以殺戮的方式實現(xiàn),那也不過是魔鬼的伎倆。
臺灣電影慣用民俗做秀,其實也不是什么大事兒,但民俗之下不知謙遜,這是我最受不了的一點?!顿惖驴税腿R》這個拗口的名字就凸顯了臺灣片一貫的牛逼哄哄,同樣讓人不知所云的片名還有《艋舺》《陣頭》等等。此類影片給人的第一感覺就好像在說“你不懂就別看”,同樣是民俗,香港電影就低調(diào)多了。
讓張藝謀陳凱歌不要拍電影了,把錢省下來給魏德圣吧,理由很簡單,人家那個是電影,你們那個是所有一切,但就不是電影。
不錯啊 ★★★★☆
婦女集體自殺把我撼到了
看著周圍不斷涌現(xiàn)的娘娘腔,越發(fā)覺得血性的涌現(xiàn)才是真正的soldier.
不自由,毋寧死。
連兩只狗都有演技,我實在沒有話說了= =、、、
簡單粗暴的浪漫情懷。制作好&歌好。
這是一部很純粹的片子,魏德圣沒有加入太多自己的價值觀,在一些文化里,自由、殺戮、死亡遠比慈悲和生命重要,所以不要以我們的價值觀來看待這部電影,不需要討論殺戮和尊嚴哪個更重要,魏德圣在一部電影里,準確的勾畫出了一個土著文化的精髓,同時我們也獲得了足夠的視聽享受,這就夠了。
1.古老的部落,古老的民謠,古老的舞蹈,古老的情感、古老的戰(zhàn)士,古老的斗魂。2.絢麗的景色、凄美的配樂、緊張的戰(zhàn)爭、體貼的妻子。3.一切的一切都是那般的令人心碎。4.僅為紀念,看的是上下近5個小時的合集,臺灣的戰(zhàn)爭史詩,賽德克的戰(zhàn)爭史詩。
是否該為自己“出草”一次,把所謂的懦弱與理性通通革除。讓別人看見自己野蠻的驕傲。
這部電影應該沒有什么導向錯誤吧,怎么這么多人要扯入民族情緒,說實話這部電影的確比之前那些華語偽大片好太多了。
臺灣版勇敢的心,原住民版阿凡達。畫面精致,配樂動聽,劇情緊扣人心,原住民獨特文化風俗被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參與霧社事件的部族幾遭滅族,但原住民精神永不滅:自由的野蠻遠比奴役的文明更重要,無自由,毋寧死。
“郵局,商店,學校,什么時候讓族人的生活更好?反而讓他們看到了自己的貧窮?!?/p>
這個剪輯無疑最緊湊,面對部落世仇和日本人駕馭鐵木·瓦里斯內(nèi)心掙扎,一郎、二郎對“文明殖民”、宗族身份認同的悲愴自決都很好,遺憾的是日本人小島和小學教師們被弱化,他們做過的善良溝通努力,一筆帶過。大銀幕震撼是無可抵擋,看到婦女們因糧食不足,集體自殺前和孩子告別那一段,淚崩了。
文化入侵遠比領土入侵可怕得多,一個民族可以輸去身體,但是一定要贏得靈魂,如果你的文明是讓人背躬鞠膝,那我就帶你們看見野蠻的驕傲。木衛(wèi)二說得對,《賽德克·巴萊》的意義就是把歷史課本上的一行字,變成了一部有血有肉還有“人頭”的歷史大片。十二年磨一劍,魏德圣真的不簡單
因為尊重每一個人的價值觀和鑒賞力,我極少會向旁人去推薦什么電影。而我要推薦這部并未做到極致的電影則全因為導演的誠意和踐行誠意的勇氣、加之院線排片不力。充滿誠意的華語電影一年也就三兩部。即便觀眾不帶著任何誠意而來,把它當成一部視聽盛宴的商業(yè)大片觀看,也值回票錢了?!局腥A廣場】
精簡之后的內(nèi)地版比原版要好看,剔除了很多干擾主線的旁支細節(jié)。影片目標更明顯,主題也更統(tǒng)一。很多討厭的段落都刪掉了,包括后段反復的打仗與模糊不清的態(tài)度。說來說去還是對民族身份的堅守,獵場、森林、祖先。并以不同部族的態(tài)度從幾個側(cè)面去說,森林大戰(zhàn)很好看,因為場景真實、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