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節(jié)很羸弱,故事性不強。但是滿目的青春還是特別的熱烈,泳池的那場戲,青春懵懂的救生員被一群不守規(guī)矩的女泳者調戲,將救生員的褲頭脫下扔給女泳者的頭夏文汐。救生座位上的邂逅,夏文汐美得不可方物,舉手投足,誘惑無比。救生員男主湯鎮(zhèn)業(yè)一下子就迷上了,于是才有了唱片店外的相遇,一身紅裙的夏文汐真是美輪美奐,驚若天人。雙層巴士上旁若無人的激吻,肆無忌憚地相擁,我想青春就是這樣率性而為,不顧一切,這也是青春讓人著迷的原因,失去之后就再也難尋了。張國榮和葉童之間的愛意緣于一次電話間的相遇,出于好心,一路相送,結果一吻定情,葉童的無所畏懼,還有一點點頹廢灑脫的氣質讓張國榮特別著迷,兩個人愛得如火如荼。那時的女孩都喜歡薄如蟬翼的吊帶,雖然不算豐滿,但是凸點比較普遍。
最后的殺戮雖然蓄謀已久,但是也許是剪輯的原因,也許是看了刪減版的原因,有點突兀。特別是那個脫離赤軍的男子好像是個老拍三級的,老是出戲。血色的青春就像遠航的游船一般不知去向,但是充滿希望和憧憬,相信遠方一定會芬芳滿懷。
葉童還是蠻有女人味的,年輕時的模樣還是蠻可愛的,哥哥的性取向還是蠻有問題的,看著戲里就不怎么陽剛。
還有港片慣用的搞笑,花大價錢把家人一個個支走,只為了浪漫的相遇,可惜好事多磨,老是被人撞破,最后只能桃之夭夭。
浪漫的熱帶情懷,癡纏的白帳相擁,赤身裸體,不分彼此,也許這就是迷亂的青春,也許還沒有夢醒就已經遠遠地逝去了……
整個影片就像導演自我表達的一幅抽象畫,每一個片段都很講究,影片整體上也彌漫著一種調調,但是沒有什么符合邏輯的情節(jié)推進,只是調出了青春的味道。
男主角日后演繹了美色誘人的大青衣程蝶衣,女主角演繹了家喻戶曉的英俊小生許仙。我一直很好奇,在性別定位還來不及模糊的早年,這兩位演對手(激情)戲是什么感覺。沒想到早在葉童的第一部電影中就表現(xiàn)出豁達自由與保護別人的天賦,最后時刻也是英雄一般的出手終結了影片想表達的所謂青春的不確定性。當張國榮依偎在她懷里的時候,定位好恰當。當然很多人用戀母來解讀,主創(chuàng)也正是這個意思。但是我感覺到了葉童的男性魅力和張國榮的女性溫柔。也許這才是青春吧,一切都有待成長,但一切都已蘊含其中。
我是cc的影迷,也敬重gg。
片中對反叛青年行為的描述及大膽的電車造愛等場面,行走于時代前端,也嚴重挑戰(zhàn)著香港“電檢處”的尺度,史無前例地在上映后須再度送檢。不過,由于他籌拍緩慢、耗資驚人,因而影片被投資方半途緊急叫停,他遂找來邱剛健、方令正等五位編劇和導演唐基明迅速救場,弄出了個突兀的結尾,這也顯示了他在商業(yè)方面的計算不精…… 1978年,16歲的葉童應征廣告模特,令任廣告導演助理的陳國熹一見傾心,認定“從此會與她朝夕相處”。在反復重拍中,朝夕相處的二人走在了一起。四年后,她被譚家明相中,跨界演《烈火青春》,因給人感覺很“Green”,遂被命名為“童”,寓意童心未泯及希望她永保年輕和活力。(魏君子《香港電影史記》)
華、洋(東洋)雜處,貧富共冶一爐,年輕人性愛態(tài)度的開放等,在某種意義上而言,正是香港這個現(xiàn)代化大都市的寫照。(卓伯棠《香港新浪潮電影》)
20多年前,一些香港電影人從西方學習歸來,以一種嶄新的理念開創(chuàng)了香港電影最為光輝燦爛的一幕,1979至1983年的“香港電影新浪潮”。他們中的佼佼者日后成為香港文藝電影的中流砥柱,有的人卻改行了,比如《烈火青春》的譚家明已改行在城大教Creative Media,他的《烈火青春》是都市青年精神迷茫的真實寫照,也是香港新浪潮中極為重要的一幕,那些身體力行游走在一個漸變時代中的城市青年,以他們的青春和熱情為時代留下了印記。 夢的結局從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有過做夢的日子,即使因此失去也遠比渾渾噩噩一生要好。 在《烈火青春》里我們感受著他們的熱情洋溢,我們體驗著他們跌宕起伏的心路歷程,我們也看到了血的顏色和生命的抗爭。
本片導演譚家明被稱為“香港新浪潮的旗手”,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初,受世界各國電影運用影響,香港電影界涌現(xiàn)出一批新銳導演,包括許鞍華、徐克、譚家明等。短短數(shù)年間,這批新導演將人際關系、社會問題、家庭及本土文化納入拍攝題材,以全新理念和顛覆傳統(tǒng)模式的現(xiàn)代技巧來創(chuàng)作影像。譚家明就是新浪潮導演中的實干派代表。而攝制于1982年的影片《烈火青春》就是“新浪潮的代表作之一。
演員張國榮而言:這是他自認為拍的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片子。
湯鎮(zhèn)業(yè)擔任過《警察故事》的角色
而葉童,大家也很熟悉,《新白娘子傳奇》中飾演了許仙的角色。
《烈火青春》講述了一個寓言式的青春故事。影片主要講述了Kathy(夏文汐飾)在泳池邂逅了梁龍邦(湯鎮(zhèn)業(yè)飾),兩人迅速墜入熱戀,而Kathy(夏文汐飾)的表弟Louis也在酒吧遇到了被男友拋棄的tomato,兩人也很快在一起。正在四人感情濃厚之時,Kathy日本男友信介出現(xiàn)了,他作為日本恐怖組織赤軍的逃兵面臨著被抓捕處決的危機,因此Louis和Kathy給予他幫助,讓他暫時躲避在Louis父親的帆船Nomad上。最終,日本赤軍殺手千代子通過一些關系獲知信介的藏身之處,最終在海灘逼迫信介剖腹自殺,同時阿邦、Kathy也死于她的手下,tomato射死了千代子,Louis和tomato僥幸逃命。影片的情節(jié),簡而言之,大致如此。
譚家明曾陳述拍攝此片的意圖:“是余允抗找嚴浩改的,《烈火青春》很適合這部戲的主題,英文名Nomad就是游牧民族。······當時我正讀著尼采哲學······同時我又看了法國作家喬治·巴塔耶的一本書Story of the Eye”,內容講幾個年輕人享受性愛,顛覆傳統(tǒng)道德價值觀,最后不但沒有受到批判,還坐船與貴族重新出發(fā),這是好厲害的一本小說,電影故事亦從這本書發(fā)展而來。 譚家明索要捕捉的正是20世紀80年代香港年輕人體內的“新游牧人”式的流浪氣質。片中的年輕人都過著野性自由、放浪不羈的生活。
非常欣賞電影主題曲,由張國榮演唱,歌詞充滿詩意,曲調悲而不傷,滿懷著青春之憂思
影片的的主題曲是由張國榮演唱的《流浪》,值得注意的是,主題曲名與電影英文片名”Nomad“的中文翻譯是一致的,Nomad就是”流浪“的意思。而在影片中,nomad既指片中張國榮的父親所有的一艘船,這艘船是推動故事發(fā)展的關鍵事物,又暗示著這一時期香港青年的”流浪“ 而無所依托的心境。 除此之外,從歌詞來看,主題曲和影片的故事也是一致的,從歌詞表層意義而言,歌詞中表達了去流浪、接受人生命運的挑戰(zhàn)而最終實現(xiàn)心中的理想、到達個人理想的目標的意愿。但在我看來,歌詞伴隨著一種低沉的曲調,表達出香港青年在香港背景之下陷入了自身身份認知的困境,他們渴求漂泊流浪,但他們卻始終又渴望一個身份的回歸。
青春迷航,往阿拉伯開;烈火燒得恣意,毫無邏輯和限制,直到被澆滅。加在一起,那就叫無悔。譚家明不愧是新浪潮追隨者,張國榮與葉童的初遇、湯鎮(zhèn)業(yè)與夏文汐的公交激情,這兩段戲拍得真好啊。
很多地方??實在是很好笑 不敢說大師過時 一定是我不夠前衛(wèi) 如果有機會我想問阿叔那個齊屌小短褲是什麼意思
譚家明早期的電影都是力量極強的形式化(影像語言),反而內容與人物上有所缺失
最后那一幕嚇死我了,刀架在哥哥的脖子比滲出血的時候我忍不住尖叫了,果然是看不得哥哥受傷,明明知道是戲是假的,也嚇破我的膽。哥哥是世界上那么完美的存在,就算他受一點點傷害我都會心痛萬分。
譚家明的剪輯特色比較集中的體現(xiàn),其實是一種日片風格,能感到六七十年代日本電影的質感,有承上啟下意義,應影響后來的李志毅奚仲文等香港文藝片風貌。以兩對相關聯(lián)的情侶推進到赤軍赴港殺叛徒,過程里夾雜塑造嬉皮風青春、類似若松孝二的革命垮塌空虛感。17歲的夏文汐又歌舞伎又撩動又自在完全擊中我
最近追看夏文汐,不經覺地就此尋回香港新浪潮的影子,比如這部譚家明執(zhí)導的《烈火青春》,看一眾編劇,竟然囊括了:方令正(妻子羅卓瑤),邱剛健,陳冠中(《號外》創(chuàng)辦人之一) 陳韻文等人,這批人在當時的香港,除了電影業(yè),也在讀書雜志報刊商業(yè)電臺等媒體中留下過重要的足印,他們當中許多人(包括方育平等等)也和許鞍華,徐克,王家衛(wèi)等人都有過合作,曾經致力創(chuàng)造香港電影的新形式,當然,身為幕后者,他們給大眾的認知度并不夠,我還記得在某年的香港金像獎上,這幫老前輩作為頒獎嘉賓集體亮相回憶起新浪潮在香港的日子,句句都是感觸,但是香港電影最終有沒有走向他們當初想要追尋的那個理想明天呢?包括他們自己有沒有真正創(chuàng)造出令人滿意的作品呢?他們在烈火青春里等待黎明然后投奔怒海獲得最后勝利了嗎?也是留下了很多遺憾的吧。
王家衛(wèi)直接受譚家明影響,而后者則是受到法國新浪潮的影響,這部《烈火青春》即可見一斑。敘事一反常規(guī),風格和7,80年代保守的港片大相徑庭,浪漫放蕩大膽,殘忍而迷人,青春的意象不斷閃現(xiàn),零散的故事剛好是一個短篇容量,但是后半部分峰回路轉不斷反轉加戲,從浪漫愛情劇直接成為青春殘酷物語,一眾青春無敵的主角幾乎全部死去,而且加入了可觀的東瀛武士較量元素(日本元素繁多的港片)……其實換個角度想,這不就是在隱喻港島被日本文化侵襲的一個側面嘛?別名Nomad,是片中一艘船的名字,無法靠岸的船就是香港的象征,各國文化的交融造就了新一代的香港青年。而80年代性解放浪潮也直接影響了本片,比如夏文汐和湯鎮(zhèn)業(yè)在巴士上的激情戲,以及哥哥與湯鎮(zhèn)業(yè)的吻戲,即使現(xiàn)在看來也辣眼睛。ps,這是哥哥公開承認的自己參演的第一部電影。
全然的虛無的氣質,青春愛欲的激情既美又脆弱,同總是出現(xiàn)的白紗帳一般,飄搖而無邪。牽涉赤軍、殺戮的部分狀似有些混亂,倒覺得正是這種Cult的摻入,讓這部電影保全了自己。保全了一個晶瑩剔透的空中樓閣。在荒謬怪異中死去,朝著莫須有目的遠行,最終他們仍和現(xiàn)實全無瓜葛。真正有新浪潮FEEL
31/3/2023 @ 文化中心 [4k導演版] [hkiff]。前面果d年少輕狂、譚sir式美指好好feel,但後3分1唐基明補拍果part日本赤軍睇到黑人問號…. 想知導演版譚sir到底改左d乜
6/10。那時候香港的性觀念開放成什么樣,可以電車上旁若無人地做愛,能通過家長拉人逼婚未成年人的場面諷刺正統(tǒng)婚姻。夏文汐與眾友把湯鎮(zhèn)業(yè)推進泳池搶走褲子是愛情主動性的表現(xiàn),那她又先后愛上性格地位懸殊的兩人導演你啥意思?作為男人我無法理解妹子的擇偶心理。女赤軍絕殺叛逃者的沙灘戲很徐克范。
并不是因為活在現(xiàn)代,思想就是先進的的,也不不是說活在過去,思想就無法超前…而事實上,大部分人思想都是極其落后且不思進取的…事實證明,最重要的是:想不想得到是一回事?拍不拍的出來?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青春烏托邦,符號種種。場地情結,電話間,茶餐廳,雙層巴士,自助洗衣店。編劇組合。夏文汐小姐。
逃亡、放逐的青春殘酷物語。譚家明通過人物空間場景的轉換講述人物精神世界的逃逸。從私人空間到城市一隅再到抽象化的精神棲息地,展現(xiàn)行走的青春荷爾蒙如何在身體和情感的糾葛中爆發(fā)。譚家明的人物大多深處與外界隔絕、毫無溝通的自我封閉世界,當他們試圖去僭越這層結界時,譚家明的語法是偏向自毀式的重建,結局亦是晦暗悵然的絕望。王家衛(wèi)則更加小資情調,帶著曖昧的情緒和孤獨的身影書寫城市喧囂背后的孑然和疏離。
什么社會?我們就是社會。青春又滿是誘惑。隱隱還有些實驗,就看過的香港新浪潮這撥里,譚家明應該是最貼合新浪潮氣質的一個導演了
因為《七人樂隊》,我對譚家明的矯揉造作可謂是反感至極,但是看完他當年的《烈火青春》后發(fā)現(xiàn),原來一個人最好的作品真的可以在年輕時就拍出來。盡管如今回看,有很多瑕疵之處——比如我無法忍受找中國人演日本人,聲音對不上臉型的問題——但是這確實是一個關于青春極為有趣的寓言。前半段我還以為是幼稚的青春愛情片,但后面引入了日本人的角色,則是在個體的青春敘事中夾雜了意識形態(tài)的影射。我很難講清各個符號具體所指,我甚至覺得很多符號的建構是浮于表面,甚至導演有中途放棄的感覺(不排除當年刪減的原因)。但是光是這么一點淺嘗輒止,已經創(chuàng)造了香港影史上最厲害的青春電影(之一)。我真希望有機會看到4K修復導剪版的《烈火青春》,也許我的很多遺憾就能迎刃而解。順帶一說,葉童真的不漂亮。
6.5。片如其名,烈火一樣的青春,兩對青年男女的性與愛,大膽又熾熱,尤其結合了譚家明特色的色彩與構圖,讓影像獨特又另類。中后期加入的赤軍這一歷史元素,讓畫風急轉,自由與理想倒是與電影氣質相符,就是殺戮的結尾過于突兀和敷衍了。
王家衛(wèi)對著灰燼緬懷的,正是譚家明所描摹的,82年距97還遠,結尾突兀而來的赤軍如其說是zz隱喻不如說是跨階層欲焰焚毀自身的必然,浴缸里燃燒火油,上帝死于尼采,少女挑撥男友相斗,叛逆青年亂射魚槍,四人社會與豬同床,哪一樣都分分鐘毀滅一切。
這真是為了一個電影鏡頭找來了一部電影,在李銀河的性愛講座里把這部電影里公車那段露骨的親熱戲當成是在公共場合的對其他旁觀者的干擾的反面教材,所以我就順理成章才注意到這部電影一晃37年前的“老”電影了,可惜自己對港片的排斥心理一直都葡萄酸的沒有看過就當不喜歡看罷了;也是由此又找到了一個有個性的演員就是夏文汐,也是把《唐朝豪放女》和此片一起看過了。這里夏文汐和葉童都是第一次演電影一個17.8、一個20左右,電影開始的風格像極了香港當時的輕松惡搞的喜劇,而隨著日本戀人的再度出現(xiàn),結局居然反轉成濫殺的悲劇,也襯映了電影開始的藍色大大的 Nomad(大意:游牧民)可能也反映了香港當時青年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吧,沒有看更詳細的影評資料也只是憑自己初次觀看的一點想法,喜歡夏文汐的那種無拘無束的表演(就是沒有表演
1.“什么社會?我們就是社會?!?.瀟灑的青春,無疑影片中的許多情景、細節(jié)是多么的上個世紀,是小時候經常從電視上看過的元素,滿滿的回憶。3.那個夏天,我們想去阿拉伯。4.張國榮,好青澀。
文藝是夠文藝,都是裝的..張國榮真青澀,葉童漏點了,大汗....赤軍從海邊飄忽而來,最后大家在對阿拉伯的找尋中飄忽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