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暗戰(zhàn)
在一個明媚溫暖的下午,帶著一份激奮期待的心情,我逃竄到一間陰暗狹小的電影院,目睹了一場發(fā)生在劉青云和劉德華之間的"暗戰(zhàn)".
這是一部清淡干凈的警匪片,不急不徐,舒緩地敘說著兩個孤膽英雄之間72小時的智與勇的追逐游戲.
劉德華,身患絕癥,瀕臨死亡.劉青云, 智勇雙全,可惜無用武之地.兩個寂寞高手某一天在劉德華的精心安排下相遇了,然后約定了一場72小時的游戲.
影片特別在從慎獨的角度,將一切淡然地展開,并無意重彩描畫,但又顯得低徊酣暢,令人淺嘗輒止,回味無窮.感情拿捏得恰到好處,適可而止,清淡而不糜亂.
沒有以往警匪片中的槍林彈雨,血肉搏斗的火爆場面,有的只是高手之間惺惺惜惜的情誼和相持盤旋的趣味.
正如影評人潔塵曾經(jīng)在她的專欄中說過的:"如果人生不幸非得有個敵人,那還是要找個門當戶對的才是."兩個有君子之風的人,不幸為敵,又幸而為敵”.兩個重量級的高手之間的周旋總是那樣引人入勝。片中,兩人的多次交持皆跌宕起伏,是一場睿智與膽識的較量,迸發(fā)出持久的花火。
過往通俗的警匪片是對觀眾的一種眼睛和心靈上的暴虐.血淋淋的場景總會使人感覺備受摧殘,心靈躁動壓抑,仿似被灼傷.生活已夠浮躁不安,何苦使它升級呢? 而在本片中,一切都是如此潔凈,淺淡,沒有過分的渲染,令觀眾舒服沉醉,輕松愜意.通俗的警匪片就好似一杯烈酒,灼熱傷神.而此片更像一瓶清酒,調(diào)配適量,使人微醉又不失清醒.
沒有以往江湖片中的驚天動地的愛情,有的只是短暫的邂逅,相識.一份適量清淺的感情在片中緩緩飄浮,不煽情,沒有掙扎的情感,更沒有凄清的結(jié)局.
他們的相遇來得很遲,很短,很巧,很妙。當時是在公車上,劉德華讓那女孩和他假扮成情侶以躲過警察的檢查。第二次相遇還是在公車上,一輛警車緊隨其后,女孩以為他又有麻煩,主動將頭靠在他懷里,準備再次蒙騙過去,不料只是一場誤會。
兩人的情感就這樣在一次次巧遇中滋生并開出一朵隱晦,淡潔的花,寂寞地開放著。那是鮮活的記憶,盛放的浪漫,怦然心動的感受。有些人內(nèi)心深處就生長著這樣凄絕的花,在時間的澆灌下,鮮麗依然,永不枯萎。片尾女孩一臉淡然地坐在公車上,其實內(nèi)心深處封存著一段難以忘卻的心情,令人不勝唏噓。
《暗戰(zhàn)》真是一部難得一見的清新宜人的警匪片。它讓我們暫時將浮躁沉淀,輕閑淡定地品位智與勇的較量,感受一段短暫淡雅的愛情。
2 ) 一點愛情
看《暗戰(zhàn)》,最愛的是中間穿插的那一點點愛情。就是這萍水相逢的愛情打動了我讓我記住了這部片子。我喜歡這種突來的沒有結(jié)局的愛情。讓人更懷念。
3 ) 非典型杜式警匪片
印象中杜琪峰的警匪黑幫片大都很硬朗。比如《槍火》,比如《PTU》,比如《放逐》,整部電影充盈著滿滿的男性荷爾蒙??吹淖屓藷嵫S張。但是這部《暗戰(zhàn)》卻顯得溫情和柔軟許多。
警與匪的72小時貓鼠游戲,從最初的針鋒相對,到最后的惺惺相惜;從最初劉德華的匪生命所剩不多的設(shè)定,到最后他的下落不明,杜導(dǎo)大打溫情牌,讓人心里還存有最大的希望,希望他只是藏匿在某個角落不為人知。警與匪之間的矛盾與友誼,處理的不再是那么劍拔弩張,而是讓人看的笑中有淚。
在他的大部分的警匪黑幫片里,女性角色大多處于打醬油的邊緣角色,很大程度只是為了潤色劇情。但是在這部片里難得的安排了一段點到即止的感情。雖然這段感情最后無疾而終,然而卻讓人感覺到一種溫暖與期盼。讓本該有的生離死別變得溫情脈脈。
一如既往的杜式電影的高水準配音,這部影片也不例外。開篇類似蘇格蘭風笛配合劉德華的鏡頭,讓人有一種英雄將逝去的悲涼;后段劉德華與蒙嘉慧的巧遇,配樂是類似于come to me,但經(jīng)過改編顯得更委婉優(yōu)美還帶些傷感,也為這段無疾而終的感情最了一個隱喻。到最結(jié)尾,蘇格蘭風笛配合男聲吟唱的配樂響起的時候,才讓人更忍不住動容,悲壯但是堅定,甚至會有絲錯覺,也許真的某時某刻,他還會回來。
4 ) 劉德華揭暗戰(zhàn)內(nèi)幕:原角色設(shè)定接近變態(tài) 杜琪峰停拍重寫劇本
很多人都說這是為劉德華量身定做的電影,角色特別符合他的氣質(zhì),不過很多人都不知道,電影背后還有這樣一段故事。
以下節(jié)選自《杜琪峰的銀河英雄傳》(轉(zhuǎn)自《南方都市報》)
劉德華講述《暗戰(zhàn)》
“自從那次起,我就開始用另一種方式去演戲”
《暗戰(zhàn)》1999年上映,是當年的票房冠軍,為劉德華贏得了有史以來第一個金像獎影帝,為游乃海贏得了金紫荊最佳劇本獎。
可以說是杜琪峰的《非常突然》讓我很想拍他的電影。因為我覺得只有拍這類電影才可以令劉德華變回平凡,一部戲是不需要明星去做的,這是我常常希望的。所以當《暗戰(zhàn)》出現(xiàn),我的意識不斷地叫我做一些不像劉德華的東西。
我想說,拍《暗戰(zhàn)》的時候,我突然感到導(dǎo)演對我蠻有信心的。一直以來,我都很欣賞杜琪峰,也很想跟他合作,只是以往我直覺他對我總是不大信任。拍《天若有情Ⅲ》(1996)時,我和導(dǎo)演在長春拍戲時共渡了一段頗長的時間,才開始建立彼此的信任,直至《暗戰(zhàn)》,這種感覺就更強了。
其實最初《暗戰(zhàn)》的角色跟現(xiàn)在大家看到的不一樣,當時的角色更接近變態(tài)。我記得當中有一場戲是在球場上拍的。那場戲正好講述我回到童年時時常打籃球的球場,當時,我看到一幫孩子在打籃球,有一個小胖子,很明顯,他不受其他小孩子歡迎。我發(fā)現(xiàn)這個小孩正好有我小時候的影子,所以我走到小胖子身邊跟他說話,發(fā)現(xiàn)他很喜歡吃雪糕。于是,我為了讓他開心,竟給他買下了整架雪糕車的雪糕,我一邊給那小胖子說著我的童年故事,一邊給他遞上雪糕。當他吃飽了,我還是要給他吃,因為,我一直想跟他說自己的故事。拍完那場戲后,我發(fā)現(xiàn)那個小孩被我嚇怕了,他甚至覺得我真的有點問題。后來,當那場戲剪好后,導(dǎo)演覺得,觀眾看到這樣的劉德華,未必能夠接受。劉德華一向給人的形象太正面了,這次他的演出雖然精彩,卻始終給小孩子一種混淆的感覺,甚至未能產(chǎn)生錯與對的判斷。事實上,很少導(dǎo)演會這樣為演員著想。從那時起,這部電影也就暫且停住,劇本也重新寫了一個,只因為考慮到觀眾承受不了這樣的劉德華。我認為,這是一個導(dǎo)演對演員很少有的付出。
我研究過自己的演技,包括也有計算劉德華要演怎么樣的角色才得到更多人的接受,大家知道梁家輝有梁家輝的演法,我也可以做到《黑社會》里的梁家輝,只是屆時大家又可能覺得劉德華演出過火,所以演技這東西是沒有準則的。導(dǎo)演和我都想挑選一種方式,令各位可以潛移默化地接受。最后,大家發(fā)覺,既然劇本上都把感覺寫好了,導(dǎo)演就希望我在整個戲里沒有演出,譬如說,你要噴血就噴血,不用演痛苦的感覺;打電話時把要說的對白說好就成,不用其他感情。于是,大家就開始真真正正跟著劇情走,只要觀眾被劇情打動,就自然會接受這個角色,甚至相信他有點特別的東西在內(nèi)。自從那次起,我就開始用另一種方式去演戲。
《暗戰(zhàn)》令我取得香港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殊榮,但其實當時,我對自己并不肯定。我甚至很想知道,劉德華為何會因這部電影而奪得金像獎?當我拿獎的時候,自己其實不是太過興奮,好像當中夾雜了太多的東西在內(nèi),我到現(xiàn)在也不明白為什么。對于那次獎項,我是存有疑惑的。所以我一直等待著第二次的來臨。我覺得“第二次”才是我的能力。所幸,又是杜琪峰給的機會——《大只佬》。
順手貼個文章鏈接
http://group.mtime.com/hkmovie/discussion/98438/劉德華在出道30周年特輯中也講到了這件事,貼個視頻
//weibo.com/tv/v/G3SFpuBAf?fid=1034:4ba9b6138178c8f9869d1d8d25448f0b ————碎碎念我的個人感想————
演員在演技層面上無論多好,都很難突破他的自身氣質(zhì)形象,這個“形象”分兩方面,一方面是指其外形形象;一方面是指他在大眾心里的形象。
外形形象很好理解,比如演楊過,黃渤演技再好也不會比黃曉明演得讓我更入戲(無意冒犯,只是舉個例子說得更生動便于理解)。
而他在大眾心理的形象,可以說是一種簡單粗暴的“刻板印象”,也可以說是他在人們心中獨特的定位。(畢竟根據(jù)特勞特的定位理論,能在人們心智中留下位置已經(jīng)不容易,所以哪怕是刻板印象都是彌足珍貴的,總比留不下印象好)。杜sir覺得劉德華的變態(tài)角色太不“劉德華”,很難讓觀眾接受——這就是演員很難突破其大眾形象的印證。在這個層面上,演技并不是最重要的(就像劉德華覺得自己演得很好很變態(tài)),心理上的接受度才是最重要的。
雖然杜sir一直想讓劉德華變得不那么“劉德華”,但這只是演技層面的不那么劉德華,很打動我的是,他會為了“劉德華的大眾形象”這個人設(shè)而改變角色人設(shè)。我想劉德華對杜sir的信任,除了對他在藝術(shù)方面上的提升,真的有在為他著想也是一方面。暗戰(zhàn)里的劉德華,可能動作上不那么劉華,但是氣質(zhì)上又非常地劉德華,我覺得在這點的拿捏上是非常意思的。
作為一個演員,戲路寬肯定是好的,但是我覺得對于劉德華以及像這種大眾形象影響力頗大,而且自身魅力甚至遠超角色魅力的演員(畢竟很多演員是角色魅力超過自身魅力的),真的需要考慮角色人設(shè)不要跟自身在大眾心里的形象差得太多。就像你很難想象一個上一秒還在《古惑仔》里提刀殺人的人,下一秒穿著長袍在站長城上唱《中國人》或者彎腰作揖樂呵地跟你唱《恭喜發(fā)財》——這都讓人感覺太出戲了。我不知道是否有人能做到類似這種境界而不出戲。
再說遠點,我倒真的覺得很多演員真的沒什么必要去為了突破而突破,演一些不那么自己的角色,演符合你自身氣質(zhì)形象的,你演得舒服觀眾也看得舒心?;氐蕉ㄎ焕碚?,你能把你這個角色形象氣質(zhì)戲路的演到第一,就已經(jīng)贏了,哪怕是提到瑪麗蘇霸道總裁時大家能想到你你都贏了。哪怕演員的外形氣質(zhì)就是走花瓶瑪麗蘇路線,在多演這種角色未嘗不是一種幸運,畢竟這是最能發(fā)揮你自身形象氣質(zhì)的,而總有人喜歡看些花癡瑪麗蘇的東西,就像我們總不能不吃零食不吃快餐一樣。你爽,觀眾也爽。
5 ) 和宿命賽跑的人
若是問起我最欣賞的中國導(dǎo)演,我可以不假思索的告訴你:杜琪峰。幾天前看影評人老晃關(guān)于《男人的爭斗》(朱爾斯?達辛,1955年)的評論,其中對托尼在進車站前朝瑪杜轉(zhuǎn)身一瞥的細節(jié)頗為贊賞,并稱“當代中國導(dǎo)演,得此真?zhèn)髡撸ǘ喷鞣逡蝗硕?。?
1999年,杜琪峰拍了2部重要的電影,《暗戰(zhàn)》和《槍火》,《槍火》為杜琪峰拿到了2座最佳導(dǎo)演獎,2部影片的主角劉德華和吳鎮(zhèn)宇也分別斬獲金像和金馬影帝。然而在我看來,其重要性遠遠不止是拿獎這么簡單。眾所周知銀河映像安身立命的資本便是其一系列警匪片中鮮明的銀河烙印,這些烙印自《一個字頭的誕生》開始,一脈相承,最終鑄就了銀河映像在香港電影中獨樹一幟的風格。然而稍加審視,不難發(fā)現(xiàn)在這一過程中某些元素得到了揚棄,其分水嶺就在1999年。在這之前,鐵三角之一游達志憑借作品《兩個只能活一個》、《非常突然》、《暗花》占據(jù)銀河半壁江山,也為早期銀河作品奠定了命運無常和乖戾黑暗的主基調(diào)。1998年,游達志在拍完《暗花》之后離開銀河映像,鐵三角分崩離析,杜琪峰要盡快重塑屬于他一個人的銀河映像風格之心,也在情理之中。而從今天看來,1999年的杜琪峰不但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漂亮。
回到《暗戰(zhàn)》這部電影,看到標題觀眾就不免將其與《暗花》比較,加上上映時間僅僅一年半的間隔,把《暗戰(zhàn)》視作《暗花》的非典型姊妹篇也未嘗不可——兩部作品都是把雙雄之爭作為影片發(fā)展的主線(《暗花》梁朝偉與劉青云,《暗戰(zhàn)》劉德華與劉青云),所不同的是《暗花》充斥著讓人感到窒息的肅殺之氣,主人公都是被操控的棋子,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命運棋盤上的困獸之斗。就像電影的英文片名:The Longest Nite一樣,透露的是無盡的黑暗與絕望??偨Y(jié)一下《暗花》里的宿命論,就像之前說的一樣,命運無常,它是未知的,盡管我們可以感受到冥冥之中它無處不在,但卻不知道究竟要把主人公牽引到什么地方。因此,可以說《暗花》是靠情節(jié)來展現(xiàn)宿命的,就像黃金時代的偵探小說,是用推理來帶動情節(jié),我們能做的就是跟著主人公一起,按照故事安排的線索,一步一步走向最終的結(jié)局。
為什么說《暗戰(zhàn)》對于杜琪峰而言,是他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就是因為我覺得銀河映像為人所津津樂道的宿命感,便是在《暗戰(zhàn)》中定型的。首先,杜琪峰去除了游達志作品中宿命的“絕對權(quán)力”,使人不再淪為一具玩偶。其次,杜琪峰標榜的宿命是可知而不可逆的——這里的“可知”不是洞察,而是指在一定程度上的可預(yù)測性。同樣,“不可逆”也絕非無能為力,事實上,杜琪峰之后的作品里,也很少出現(xiàn)《暗花》中阿?。撼瘋ィ┻@樣一直堅信自己能掌控大局并打破宿命的主人公,而更多的是像《暗戰(zhàn)》中劉德華這樣,一開始便預(yù)知自己的宿命并坦然行走下去。
這段話說起來很簡單,但是放到電影中,表現(xiàn)手法就要進行徹底的改變。于是不得不提到我在第一段引用別人對杜琪峰的評價,然后說,不同于《暗花》像一個一般的故事片一樣靠情節(jié)來展現(xiàn)宿命,《暗戰(zhàn)》要傳達出杜琪峰的宿命觀的話,必須要靠細節(jié)來建構(gòu)整個故事。誠然,《暗花》不乏令人過目不忘的細節(jié),像阿琛與耀東在警局里對峙的一段戲,牢房里的光,耀東手里的彈球,以及后來兩人決斗的房間里那無數(shù)鏡子…..但不能否認這些對于整個故事的成立無關(guān)痛癢,可以說《暗花》像鋪開一塊黑色的畫布,然后在上面畫一朵濃艷的花,所有的細節(jié)不過是畫布上的點綴,最終整個作品的完成,靠的還是線條。那么再認真看一看《暗戰(zhàn)》里面的橋段吧:
《暗戰(zhàn)》的英文片名Running out of time(私以為這個比中文片名好太多)便直接點明了影片的主題:時間緊迫且時日無多。在我印象里,這是唯一一部銀河映像的電影里片頭字幕背景音不是音樂,而是腳步聲,沒錯,銀河映像的配樂一向為人所稱道,你能說這不是杜琪峰有意為之嗎?第一段對白:劉德華問“還有多久?”“四個星期”,影片的背景就算是交代清楚了,主角在人生最后的時間中要做的,就是和時間賽跑。
電影里“二劉”之間的斗智斗勇也被大多數(shù)人奉為經(jīng)典,不同于《暗花》劉青云和梁朝偉之間的較量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都是各自在暗處進行,《暗戰(zhàn)》的兩位主人公,幾乎是自始至終就在正面交鋒,在緊張刺激的場面里,時間成了關(guān)鍵詞。劉德華利用劉青云調(diào)虎離山時,給了他30秒趕到逃生出口。后來劉青云如法炮制,在酒吧里倒計時60秒讓他說服自己。最明顯的,莫過于劉德華那句:“到的了就算你贏”,這句可以算作影片的點題句,以此展開的橋段在影片里有三次,第一次劉德華持槍威脅劉青云得以順利逃脫;第二次撞車后兩個人步履艱難地挪向裝著鉆石的箱子,也是一次時間上的較量,最后還是被劉德華拿到;第三次最為精彩,當所有人都以為劉德華是用死亡才贏得最后一局的勝利時,導(dǎo)演又給了觀眾一個驚喜。有意思的是,在宿命里注定要失敗,生命注定會消亡的劉德華,在一次次較量中都穩(wěn)穩(wěn)的掌控了局面,這就是杜琪峰的去“絕對權(quán)力”。與其說這是杜琪峰對社會的妥協(xié)或和解,我更認為是他比游達志更為豁達和成熟的態(tài)度,主人公在宿命中不再無能為力,不但使影片更容易為觀眾和市場所接受,也是杜琪峰生死觀的體現(xiàn)。如同每個人都知道我們的出生都是要無可避免的走向死亡,但在我們力所能及的有限的年歲里,還是締造了各自不同,或平淡或壯美的人生。影片中傳達出來的宿命感,或多或少折射了杜琪峰浪漫主義和古典英雄主義的情懷。
如我所說,《暗戰(zhàn)》絕不是單純的講故事,而是要表現(xiàn)Running out of time的主題,這就迫使導(dǎo)演不得不設(shè)置許多細節(jié),讓這些細節(jié)代替導(dǎo)演,不停的跳出來提醒我們影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這些細節(jié)最終建構(gòu)起整個作品,而這些細節(jié),不僅僅指臺詞,動作,眼神,還應(yīng)該包括影片的節(jié)奏。以杜琪峰的掌控力,是不可能讓“戰(zhàn)”的緊張刺激一直貫穿全片的,《暗戰(zhàn)》的節(jié)奏,是標準的一張一弛。眾所周知,在杜琪峰的大多數(shù)黑幫題材影片里,女人的戲份是極微小也極不重要的存在,而在這部電影里有所不同,在“二劉”三次交鋒后,都穿插了三段蒙嘉慧的戲份,兩者結(jié)合起來,簡直就像呼吸一樣完美。前兩次劉德華與蒙嘉慧在巴士上邂逅,就是在這兩段幾乎沒有臺詞的場景里,不但完成了兩個人身份的置換,甚至讓觀眾聽到了愛情萌發(fā)的聲音,以至于在劉德華后來對蒙嘉慧說出那句:“對不起,我沒有時間”的時候,所有人都感慨唏噓,我甚至想代替劉德華回答她,如果我有時間,會一直跟你在一起——可是,時間是我跨不過去的宿命呀。這兩段感情戲在平靜中爆發(fā)出的力量,足夠使杜琪峰對得起那位我信賴的影評人對他的贊賞,甚至在杜琪峰后來的電影中,也再沒有出現(xiàn)過。蒙嘉慧的最后一次出場就是影片的結(jié)尾,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愿意把這個結(jié)尾奉為香港電影史上的經(jīng)典。劉德華在生命的最后,為父親報了仇,在與惺惺相惜的對手的對決中獲勝,給了愛人一個安慰和交待。他也許再也不會出現(xiàn),但卻活在了何SIR和愛人,以及每個觀眾的期待里。那么,他在與宿命的較量里,是失敗還是勝利,是渺小還是偉大呢,也會成為看過電影的人心里念念不忘的回響吧。
盡管對于游達志掛名的三部作品究竟出自誰的操縱尚無定論,杜琪峰在1999年推出的三部作品(還有一部《再見阿郎》)風格的突變與游達志的離開有沒有直接的關(guān)聯(lián)也不得而知,又或許只是香港電影人世紀末的心態(tài)轉(zhuǎn)變。時事造經(jīng)典不敢講,至少在12年后的今天,我看到的這部電影,依然沒有在歲月中褪去色彩。
6 ) 一部暖暖的警匪片
提起警匪片,總是會首先想到黑道、打殺、槍戰(zhàn),匪徒不擇手段、狠辣無情;警察無懼危險、犧牲奉獻……警匪之間冰冷的對峙與斗爭。
然而,這部電影,卻很溫暖。
一個特殊身份而且懷著特殊目的的綁匪,與一個有著敏銳洞察力的警察,兩個高智商的人,在斗爭中產(chǎn)生了默契,與惺惺相惜。
生命快要走到了盡頭時,意外碰到了愛情的降臨,有些遺憾,卻也永遠都會懷念。
雖然與上次之間各種矛盾各種不默契,可是卻也各種溫暖。
片子不長,看完,有些意猶未盡。。。
我真是神經(jīng)病啊竟然又看了一遍……當演員真好,所有的時間都被凝結(jié)在熒幕上了。1999年的劉德華和劉青云還那么年輕可愛。蒙嘉慧只出現(xiàn)了三次卻留下了她史上最佳熒幕形象。
再刷,每次看這片都被折服,故事的起伏和張弛、人物的個性展示和智慧較量都無可挑剔,連結(jié)局都如此完美,連配樂都那么難忘。貓鼠游戲的最佳代表,槍林彈雨中不忘耍花腔,感情戲寥寥數(shù)筆卻令人回味。無間、暗戰(zhàn)、喋血,香港誕生了多少經(jīng)典雙雄片。我是重案組總督察黃啟發(fā)哈哈哈!
人生能有多少次棋逢對手的快樂
《暗戰(zhàn)》很可能是杜琪峰作品中完成度最高的一部,原因在于那些魔幻元素被他天衣無縫的融入敘事中——張建德《杜琪峰與香港動作電影》99年杜sir商業(yè)藝術(shù)完美結(jié)合的經(jīng)典還有一部《槍火》,兩者都帶有典型的“宿命”主題,經(jīng)典的同時更是杜sir作為全面駕馭類型、揮發(fā)自如的獨特風格家,完全成熟的重要標志
我沒有理由不愛的片兒……冷峻、悲情、幽默、道義、溫暖的人性,唯有杜琪峰……
那時候的棋逢敵手就是惺惺相惜,識英雄重英雄,如今就是基情四射。
杜琪峰的電影看起來總不像電影,他的理想世界似乎總是不能用鏡頭表達出來。但總有幾股子情誼打動人,鄭伊健的女朋友很驚艷哦。
蒙嘉慧這個角色設(shè)置,實在巧妙。時間(人命與歷史)的無可挽回,身份(眾生相)的顛倒錯亂,所有的心境風景都佩戴在了巴士女的那條“假”項鏈之上。點睛臺詞:最緊要是,不要死在差館,更是叫人浮想聯(lián)翩后97時代的港人執(zhí)政焦慮。愿做無腳鳥,一身只墮地一次。
雙雄斗智斗勇很是精彩,劉青云一直演技在線,劉天王在杜SIR的打磨下首次榮獲了金像獎影帝,蒙嘉慧的出現(xiàn)給影片帶來一抹靚麗的驚喜。
里面劉德華簡直帥爆了。。。。難怪朦mm一下子就淪陷了。。。加一星為華仔~
劉德華,劉青云的對手戲又精彩又燃到爆!
棋逢對手,高智商懸疑布局。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警匪雙雄爭霸電影,本片中時不時穿插了不少笑料作為調(diào)劑,更是有蒙嘉慧作為配角創(chuàng)造了近乎完美的公車之戀。警匪之間的關(guān)系、默契,以及斯德哥爾摩均處理的極為優(yōu)秀。配樂同樣為主人公添上幾分凄涼和淡淡的憂傷。
“我系油尖旺高級督察黃啟法”/劉華最佳作品,1999年憑借此片首獲金像獎影帝殊榮。
電影最后一分鐘,蒙嘉慧擊敗劉青云,反轉(zhuǎn)上位。夜色多清冷,無須告別。
為什么要加一個蒙嘉慧,而不讓兩位劉哥擁有純潔的愛情啊……
以為是無間道風格的警匪片,看完后才發(fā)現(xiàn)錯的離譜,這么一個小小的地方怎么會出這么多講故事的高手呢?明明是在哭,可是不自覺又帶上了笑。
好看極了!九十年代的港片再難輝煌重現(xiàn)了,不論角色刻畫,還是對觀眾情緒的牽引,包括配樂都是一流。好喜歡劉德華和蒙嘉慧在巴士上那一幕,暗流洶湧,又止於情動。不逾越,不講透,好故事好演技!
節(jié)奏太好了!斗智斗勇的快感和相逢一場的灑脫勁!
邂逅很美,項鏈送得驚艷。債務(wù)纏身的劉德華反而沉浸下來蓄力起跳,成熟的男人魅力和瀟灑氣質(zhì)收放自如,且放開了展示脆弱,把一病怏怏的高智商盜賊演得特性感,讓人惋惜沒能多點這樣的性感角色給劉德華。門徒、失孤里劉有老藝術(shù)家級別的表演,但他最精彩的演出還是天若有情和暗戰(zhàn)里的性感角色。遺憾的是這類荷爾蒙神片得靠天時地利,劉的天賦其實是被浪費的。
劉德華第二次在車上遇蒙嘉慧的戲讓我想起陳丹青坐公車,搖頭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