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來無事,寫了篇《北平無戰(zhàn)事》的觀后感。 從經(jīng)濟的角度看《北平無戰(zhàn)事》,劇里最主要的線索就是北平,乃至全國的通貨膨脹嚴重影響到國民黨的執(zhí)政,政府不得不搞貨幣改革:發(fā)行一種新的貨幣——金圓券,去替代原來的貨幣——法幣。讓看起來很貴的東西,看起來很便宜。 不管是在劇里,還是歷史的現(xiàn)實,這次貨幣改革都失敗了。金圓券仍然沒有改變通貨膨脹的局面。影片最后是以北平和平解放結(jié)局的,共產(chǎn)黨雄糾糾氣昂昂地進了城,但沒有提到的是,共產(chǎn)黨進城以后, 怎么解決了通貨膨脹這個最大的經(jīng)濟問題。 現(xiàn)實的情況是,共產(chǎn)黨進城以后,也沒有解決北平的通貨膨脹。 為什么金圓券會失??? 我們看一下金圓券的最主要規(guī)定: 金圓券發(fā)行采用十足準備,其中必須有40%為黃金、白銀及外匯,其余以有價證券及政府指定的國有事業(yè)資產(chǎn)充當。每元法定含金0.22217公分(公分即克),由中央銀行發(fā)行,發(fā)行總額定為20億元。 (有人會有疑問:那個“金圓券一元折合法幣300萬元,東北流通券三十萬元?!钡膬稉Q比例不重要嗎?其實真不重要,就是數(shù)字游戲而已。) 這規(guī)定有兩個很關(guān)鍵的點:發(fā)行總額限額和每元含金0.22217公分。 要明白這個問題,首先要懂得些貨幣學的基本道理。 第一個是,通貨膨脹是一種貨幣現(xiàn)象,就是錢太多了。(這是貨幣學派的理論,還有其他的解釋,但這個大家比較認。)這也好理解,東西就這么多,錢多了價格自然就上去了。影片發(fā)生的1948年,市場上有多少法幣?到1948年8月19日金圓券發(fā)行以前,法幣發(fā)行額是604萬億元,比1945年增加了1085倍,比1937年增加了30多萬倍。 那為什么要發(fā)這么多法幣?國民政府要打仗,剛剛8年抗戰(zhàn)完,又開始內(nèi)戰(zhàn),真需要錢,沒辦法那就開印鈔機印吧。 那么問題就來了,政府是不是可以隨便印錢,想印多少就印多少? 這里涉及到第二個道理:錢,理論上是可以隨便印,但現(xiàn)實卻受很多因素制約。 說它可以隨便印,因為錢就是張紙而已,開足印鈔機,想印多少有多少。 但現(xiàn)實情況要復雜很多。比如有很長一段時間,英國的貨幣英鎊,美國的貨幣美元是和黃金按比例掛鉤的,中央銀行有多少黃金,才能發(fā)多少紙幣。這么做的目的也是為了控制政府,別發(fā)行太多貨幣,導致通貨膨脹。如果想要多發(fā)貨幣,要不就是金庫里黃金多了,要不就是把黃金兌換的比例提高。 現(xiàn)在幾乎沒有國家這樣的制度了,但也并不意味著央行可以為所欲為。以美國央行——美聯(lián)儲為例。金融危機爆發(fā)的時候,都說美聯(lián)儲坐直升機撒美元,看起來無所約束。但如果清楚美聯(lián)儲貨幣政策的首要目標是控制通貨膨脹,你就明白,只要通脹不超標,它確實可以通過發(fā)行貨幣來達到刺激經(jīng)濟、降低失業(yè)率的目的。 所以約束它的條件是通貨膨脹率。 中國的央行——人民銀行,要復雜一點,因為它不獨立,所以它的政策更多反映政府的意圖,但通過調(diào)節(jié)貨幣發(fā)行量來調(diào)控經(jīng)濟和物價是一致的。從2008年開始,貨幣發(fā)行量一致保持一個很高的增長速度,雖然沒有明顯體現(xiàn)在物價上,但房價的飆升是難辭其咎,這帶來的民怨沸騰和惡性通脹是沒有區(qū)別。 有點扯遠了?;氐秸}。 以法幣為例,在沒有法幣之前,老百姓用銀元做買賣的。1935年11月,國民黨發(fā)行了法幣,規(guī)定市面上只能用法幣流通,且老百姓手里不能留白銀,都要兌換成法幣。(旁白一句,發(fā)行法幣,政府獲得了大量的白銀,國庫白銀大概從1.7億盎司增加到5億盎司。然后政府用這些銀元換成了英鎊。而發(fā)行金圓券,政府又發(fā)了一筆。) 那法幣發(fā)行多少合適呢?當時政府規(guī)定,1元法幣等于英鎊1先令2.5便士,理論上,政府手里有多少英鎊,應該就發(fā)多少法幣。因為如果發(fā)多了,外匯市場上英鎊持有者是不愿意兌換法幣的。(然后到了1936年,法幣又加入了可以兌換美元)。所以一開始,法幣并沒有出現(xiàn)太大問題,甚至因為全國統(tǒng)一了貨幣,物價也穩(wěn)定,民國的經(jīng)濟受益不小。 但禁不住戰(zhàn)爭,法幣越發(fā)越多,最終成為一張廢紙。 而金圓券一開始限制發(fā)行20億是有道理,只要能控制總量,通脹應該能降下來。但事實卻是不可能控制住的,因為1元金圓券雖然名義上含有黃金0.22217公分,但卻不能反向兌換,這意味著這個含金量沒有意義。 也就是說,因為紙幣本身不值什么錢,如果要用的人接受它,它一定要代表什么,比如政府信用,比如黃金,比如白銀,如果你既不相信政府,又換不了金銀,那這個紙幣就沒啥用了。 要理解這個也不難,港幣是最好例子。港幣兌美元是7.7:1,你什么時候都可以拿著港幣到銀行,按照這個比例換美元,而這背后是銀行什么時候都可以拿著港元到香港金管局換成美元,而這背后是香港政府有足夠多的美元儲備。如果你手里的錢什么時候都能兌換成硬通貨,那還有什么可以擔心的呢? 如果當時國民黨下死規(guī)定,新發(fā)的金圓券什么時候都可以兌換成黃金、或者美元,然后國庫里有足夠的黃金和外匯,堅持幾個月,金圓券說不定能把當時的通脹壓一下。 但現(xiàn)實是國民黨政府里沒那么多金銀,也沒那么多外幣,同時還要找錢打仗啊,所以很快,1948年10月11日,國民政府又公布《修改金圓券發(fā)行辦法》,取消發(fā)行總額的限制。至1949年6月,金圓券發(fā)行總額竟達一百三十余萬億元,超過原定發(fā)行總限額的六萬五千倍。 這又回到了法幣的老路。錢一發(fā)多了,通脹又來了。北平的物價還是飛漲。 共產(chǎn)黨是怎么控制北平物價的? 答案是:也沒控制住。 北平是1949年1月31日解放的(我一直覺得“解放”這詞有點吊詭)。1948年人民銀行正式發(fā)行人民幣,共產(chǎn)黨入主北平后,人民幣也就成了流通的貨幣。 根據(jù)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的數(shù)據(jù),如果1949年2月物價是100,那么到了1949年12月,這個指數(shù)3824,到了1950年3月,這個指數(shù)是快接近8000了。什么意思?1949年2月,100塊錢能買到的東西,1950年3月要8000塊才能買到。這物價上漲速度,沒有法幣那么夸張,但也是很厲害的。 這物價上漲背后,同樣是人民幣發(fā)行量的猛增。數(shù)據(jù)是這樣的:1948年12月,人民幣開始發(fā)行,而1949年一年內(nèi)發(fā)行的貨幣較初發(fā)行時增加了160倍,至1950年2月發(fā)行的貨幣更是猛增至270倍。 當時的副總理陳云是這么解釋貨幣發(fā)行量:“隨著人民解放軍的勝利和廣大地區(qū)的獲得解放,政府的財政支出大大增加,而財政的收入遠還趕不上支出的需要,因而鈔票發(fā)行過多?!? “隨著解放戰(zhàn)爭向全國大發(fā)展,軍事費用成為新中國成立前后最大的財政支出。1949年,財政總支出的60%直接撥給部隊作軍費開支之用。此外,解放區(qū)已有的900余萬公職人員需要發(fā)給薪俸,接受改編的國民黨軍隊和接管的國民政府公教人員需要發(fā)給生活費用,大量失業(yè)人員需要救濟,交通運輸亟待恢復,工礦企業(yè)急需恢復和發(fā)展生產(chǎn)?!? 那后來呢? 不僅北平,全國的通脹一直持續(xù)的1952左右,到1953年開始物價開始穩(wěn)定下來。然后在1955年,新政權(quán)也搞了一次類“貨幣改革”,按1:0000發(fā)行第二套人民幣。再然后,因為計劃經(jīng)濟開始成為主導,所以貨幣流通沒那么重要,通貨膨脹這種貨幣現(xiàn)象也就很久沒有出現(xiàn)。
始終覺得《北平無戰(zhàn)事》被主要抨擊的幾個點,是劉和平為了一個大主題主動犧牲的。 觀眾能適應的戲劇節(jié)奏,情節(jié)的連貫性,臺詞的親民性甚至部分史實,這些犧牲在后期都到了“反戲劇”的程度,當然更不會在乎“反觀眾”“反市場”。 而可喜又可怕的是:這個大主題和它的人物,跟《紅樓夢》是如此相似。 【文長預警,所有人物評價并非綜合性,而是選最契合大主題的某方面】 -------------1 · 為官的,家業(yè)凋零------------- 這一句在劇中,有明指也有暗指。 明指方家父子,兩人的矛盾,始終都圍繞著“做官”二字。
留美的方步亭是為了做官回國的,為光宗耀祖也好,為兼濟天下也罷,他是與何其滄不同的實踐主義者。 一九三七年上??针y,他做了搶救央行文件和金銀的好官,卻做了一個令妻女死于空難的失敗父親。 而十年后父子重逢,竟輪到兒子以一個好官的姿態(tài),來查已經(jīng)淪為貪官工具、難辨黑白的老子。 國事為先還是家事為重,父子倆人在不斷的斗爭與被斗爭中升級著對此的認識。最終在發(fā)行金圓券的第一天大爆發(fā),實現(xiàn)了大徹大悟之后悲壯的統(tǒng)一。
▲老阮不狂誰會得,出門一笑大江橫 如果故事永遠停在上陣父子兵的這天,該有多好。 一世為官的方家“在無錫老家那幾十畝田讓族人賣了,攢的一些錢也都買了金圓券”。 帶不走的不僅僅是高宅大院。而凋零如此,還是逃不過在海峽對岸繼續(xù)為官的命運。
▲央行金庫里,面對最后一次用金圓券搜刮來的儲備金,方步亭五味雜陳 然而與之呼應的,是選擇了歷史勝利陣營的謝培東,也是差不多的命運。 舉國歡騰的時候,他的家里只有一個為革命獻身卻只能謊稱病死的妻子,一個還沒機會參加革命就夭折的女兒和一個無法公開的身份。
▲縱使守得云開見月明,終是煢煢孑立 難怪一直讀辛棄疾的方行長最后只想提一句: 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而暗指的另一戶做官人家,就是《北平》里不見其人,只聞其聲的蔣家父子。
與方家同舟共濟的結(jié)局不同,老蔣和小蔣,從五人小組斗到上海打老虎,從上海打老虎斗到戲外的臺灣改革。 直到書外小蔣的一句“蔣家人不能也不會競選下一任總統(tǒng)”,為老蔣辛勞一生所得的蔣家王朝劃上了句號。 唯一令老方和小方?jīng)]想到的大概是,這世上還是有人敢做孤臣逆子的。 -------------2 · 富貴的,金銀散盡------------- 《北平》里的人,大多非富即貴。馬漢山不是最有錢的,卻是跟錢纏得最緊的一個。
▲同為貪官,馬漢山就像一只碩鼠。監(jiān)守自盜固然可恨,畢竟不至于把主人咬死或餓死,心寬糧多的時候當只寵物養(yǎng)養(yǎng),偶爾拿燒火棍追著打幾下,圓滾滾地還挺萌。 這只碩鼠的一生可以涇渭分明地分為兩段。前半生為錢賣命,后半生破財保命。 前半生貪了多少,只怕他自己也數(shù)不清,而這露出來的冰山一角已經(jīng)讓人心驚。 隨手賞的跑路費都是萬元美金,
美金銀元算什么,每隔幾集就有幸欣賞馬站長用的家具,收藏的文化,用的蟲草。
▲連自詡清廉的曾可達,也曾收下一幅曾國藩書法,并擔保不會讓馬漢山上軍事法庭 甚至在北平一片饑荒時期,還有一倉庫餅干罐頭,棺材本也有一鐵盒小黃魚之多。
這樣一個雁過拔毛的人,后半生到了民食調(diào)配委員會副主任這個肥缺上,卻只是替人撈錢,自己幾乎金盆洗手。 不是沒有能力,也不只是因為妻死兒廢之后四大皆空,而是一生算計的老馬很清楚這些是救命錢。 貪別人等著救命的錢,注定賠上錢買不回的命。
▲帶上眼鏡跟方孟敖、王浦忱分析物價的老馬,更像一個民調(diào)會主任的本來面目 可讀書有限的馬老不知道一條古言,竊鉤者誅,竊國者諸侯。有人既要他幫著貪他不敢貪的錢,還要賠上他最寶貝的命。 欲壑難填,竟至于此。 而當徐鐵英無論如何不肯收下那幅唐伯虎的真跡,王蒲忱對自己的暗示毫無反應,馬就知道自己的結(jié)局只能是財盡人亡。 明寫的小富如馬漢山如是,暗示的大富如蔣宋孔陳亦如是。 白玉為堂金作馬,珍珠如土金如鐵,也不過是赤條條來,赤條條去。 -------------3 · 有恩的,死里逃生------------- 王蒲忱總是讓人想到一句話:大文人必無文人氣,大商人必無商人氣。 而做官做出境界的,也正是最無官氣,換上長袍甚至可以在燕大做個教授的文弱男子。
▲王站長標志性的抽煙動作 話少、抽煙、咳嗽、推皮球,都是官場小技。真正保住他在這場大風暴中全身而退的,卻是給各色人等源源不斷的滴水之恩。 對前任:在美國發(fā)難,所有人都清楚馬漢山一定要當替罪羊的時候,王蒲忱始終畢恭畢敬,把馬老唯一的牽掛送去南京戒毒,也是他一手經(jīng)辦;
▲馬本要送給王蒲忱的蟲草,卻被王燉了雞反送回去 對同事:他多次在愣頭青曾可達把開會氣氛搞僵的時候用咳嗽來斡旋,在其問出“哪個南京”這種大逆不道之言的時候,他以劇烈咳嗽提醒對方不要失了分寸; 對政敵:在逃離北平的最后時刻,他始終在機下等待徐鐵英,一副同生共死的架勢。
▲在機下親自等,而不是在機上,誠意遠遠不同,回報自然也不同 身為曾國藩真正的信徒,這一切已經(jīng)不是明哲保身那么簡單。而身在殺人如麻的軍統(tǒng)還能堅持這種原則,比婦人之仁更能讓人銘記。 可不要天真地以為王站長被遺棄在了北平等清算,別說方孟敖駕駛的不可能是最后一班飛機,就算是,小蔣也肯定愿意再派架專機來接的。 比說不出話更危險的是說錯話,比站錯隊更可怕的是做錯人。 既然注定被拿來當槍使,殺人的功勞是別人的,救人的恩情卻是自己的。 這就是咳到幾乎破了肺的老煙槍,比所有提醒他少抽煙的人都長壽的秘訣。 -------------4 · 無情的,分明報應------------- 無情人當?shù)溃钍峭鰢?。能突出反映徐鐵英無情的莫過于這句:
把家小都送到臺灣的徐局長,對這個黨國、這片土地和這里的任何人都沒有了感情。 留下的唯一目的是撈,而為了侯俊堂20%的股份,他早已神佛可殺。 如果說崔中石的死尚屬曖昧,下令槍殺謝木蘭已將他毫無人性的本質(zhì)暴露無遺。
▲梁經(jīng)綸背誦總理遺囑,想喚起這個老黨棍的良知,竟換不來一絲動容;一條年輕的生命在他眼里,也不過是可以墊在幣制改革車輪下的肉障。 所幸,共產(chǎn)黨與他有數(shù)不清的血海深仇,王蒲忱手里握著他筆筆黑賬。無論能不能回到臺灣,他所夢想的田園天倫應該很難實現(xiàn)了。 報應不爽那日,好想問問徐局長,不知道他覺得自己這條命,又值多少錢? 怕只怕殺了一個徐鐵英,還有千千萬萬無情人。
-------------5 · 欠命的,命已還------------- 鐵血救國會“一手堅決反共,一手堅決反腐”的指示,只有曾可達徹頭徹尾地在執(zhí)行。 王蒲忱、孫朝忠和梁經(jīng)綸,即使沒有被建豐同志看上,也可能青云直上。 但曾可達的政治生命,卻完完全全是建豐同志賜予的。 贛南農(nóng)民家庭的出身,無尺寸之功的提拔,讓曾督察在所有對手與同事面前總顯得外強中干。
▲在五人小組上被方孟韋揭了老底的曾可達,臉上是從未有過的尷尬 文不比梁經(jīng)綸,他不懂經(jīng)濟,讀書也沒天分,讀曾國藩一輩子就記住一個忠字; 武不比方孟敖,既沒有抗日功勞,也沒有內(nèi)戰(zhàn)功勞,卻忝居少將; 曲不比王蒲忱,在謝木蘭被殺的時候六神無主,還傻傻地在總統(tǒng)秘書面前說:建豐同志評價梁經(jīng)綸是人才難得。 這樣的人為什么被選中? 不過是反逆反腐的時候,一身忠廉的人擺在明處當代言人,總是品牌形象好一點嘛。
▲堅決遵守新生活運動的曾督察,只在請飛行大隊的這頓飯上喝過一次酒,不抽煙甚至不開電扇 但如果品牌都快砸了,代言人還有個鬼用,后期建豐同志連聽電話都懶得,方孟敖更直言他只是一個“跟有錢人過不去的人”。 終于在小蔣經(jīng)濟改革失敗后,還上了所欠的這條命,不成功,則成仁。
▲最后一次通話,聽到建豐同志承認失敗的硬漢,第一次淚流滿面 其實世人看他,不過是“直如弦,死道邊”罷了。 -------------6 · 欠淚的,淚已盡------------- 從頭到尾,小方流過的淚,堪比孟姜女。
▲止不住的淚救不了舊友崔中石,也救不了所愛的謝木蘭 方孟韋身上帶著典型的中間兒綜合癥,身為排行第二的次子,既得不到大哥那樣的放養(yǎng),又得不到小妹那樣的寵愛,成長過程中難免被冷落。
▲愛情未果,也沒有人生方向的小方一直想去國外讀書,卻一再被當成任性 心理學解釋,這樣的孩子總是企圖利用極端吵鬧或孤僻的行為,來表示抗議,或博取成年人的注意力。 然后再看他不顧后果大鬧五人小組、在軍隊面前用各種極端手段維護學生、單挑孫秘書、在方家大亂的時候堅持要求留學,理解之外就多了一層心疼。
方孟敖和謝培東都是用家事掩護著心里的國事,方孟韋這個人物卻更傾向在用國事掩著心里的家事。
▲慷慨陳詞后跟大哥提起夢見母親,才是小方更深層的心聲 那個角落里,沒有北平警察局副局長,沒有方家二少爺,只有一個失去母親,失去小妹又與大哥失去聯(lián)系的少年,始終紅著眼睛,茫然失措。
哭出來吧,不把該流的淚流干凈,什么時候才能長大。 -------------7 · 冤冤相報實非輕------------- 曾可達是建豐同志的一把明劍,而孫朝忠則是一枚暗器。
這枚暗器藏得極好,連多疑狡詐的徐鐵英也不曾發(fā)現(xiàn),種種跡象都表明,他是在把這個眾人公認的青年才俊當作接班人來培養(yǎng)的。
▲當他假傳圣旨密殺崔中石的時候,徐鐵英震驚心寒,又百思不得其解 然而在強勁的對手面前,再厲害的暗器也不過是一次性用品。 亮相之后既不會再有攻擊力,也沒有人會撿回來再用。 孫秘書逼著徐鐵英背上了崔中石的命,很快徐鐵英就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逼著他滅口馬漢山未果之后,又逼著他背上了謝木蘭的命:
劇本刪去的原書結(jié)尾里,這一老一少的心機斗爭直到撤退還沒有停止: 【徐鐵英向王蒲忱伸出了手,一握,同時將一冊卷宗遞給了他:“特種刑事法庭的傳票,我走后給孫朝忠。” 王蒲忱一怔。孫朝忠更是一震。 徐鐵英:“是中央黨部更忠誠,還是預備干部局更忠誠,就看我這個孫秘書接不接受審判了?!? …… 飛機開始滑行,很快便昂首飛離了地面! 徐鐵英突然發(fā)現(xiàn)手里的那只公文包不見了,回頭望去。 公文包在孫朝忠手中:“主任,一起忠誠吧?!薄? 本是為活而斗,最終淪落到為斗而活。不知這個臉上從不見第二種表情的年輕人,有沒有后悔過。 -------------8 · 分離聚合皆前定------------- 作為男人戲和男權(quán)社會的陪襯,女人們的結(jié)局上,作者還是用了前緣來解釋。 三個宜家宜室的女人,悲歡離合,都離不開命中注定四個字。 先說方步亭的續(xù)弦,程小云入主方家的成功,與學戲的出身密不可分。
▲師祖程硯秋擅長的角色,多是祝英臺、竇娥之類悲慘的封建女性形象。多年浸染之下,她對自己的命運有著清醒的認識,也讓她無比珍視與方步亭的緣分 青衣的表演精髓在端莊,和大家主母是一樣的要求,旗袍里的程小云也時刻有戲中人之感。 而心理上,相比民國下九流討生活的辛酸,方家兄弟的冷淡和暗諷實在是毛毛雨。 最喜歡在木蘭死后,她帶孟偉去找徐鐵英的那段:
▲在老辣的黨棍面前,一個續(xù)弦恍然有了女將風范。 再說何孝鈺。很多人說跟方孟敖這段感情很突兀,其實是忽略了“青梅竹馬”對于方孟敖這個人物的重要性。 只有她能馴服方孟敖這匹野馬,細想一下唯一總能讓方孟敖有所顧忌的人,只有何孝鈺。
▲何校長一提起他與孝鈺的婚約,無法無天的大隊長立刻有了顧忌 只有她與創(chuàng)傷前的他最親密,雖然如今的他判若兩人,但她是方孟敖六親不認表象的揭穿者,是他內(nèi)心與孟偉同樣渴望情感的體現(xiàn)。
▲在郊外,何孝鈺發(fā)現(xiàn)了方孟敖藏在行李箱里的合影,明白了這個男人桀驁之下的孤獨和軟弱 娃娃親果然不是白訂的。 最后說崔嬸。一個好女人,一個優(yōu)秀的上海主婦,在物價飛漲的時局里盡全力維持著一個家。
▲雖然方家接濟不斷,崔嬸還是不敢不算計,孟韋再三要求,她也只掰下一小半面包給孩子解饞 三個女人里她最難,要求的最少,卻最早失去了依靠。 這是在她與地下黨員崔中石相遇時就注定的,或許也是在她的孩子被起名為伯禽和平陽是就注定的。
▲李白詩云:嬌女字平陽,折花倚桃邊。折花不見我,淚下如流泉。小兒名伯禽,與姊亦齊肩。雙行桃樹下,撫背復誰憐?念此失次第,肝腸日憂煎。 再看她忙忙碌碌的精打細算,只剩一聲嘆息。 -------------9 · 欲知命短問前生------------- 崔中石的過早犧牲,是《北平》不屬于諜戰(zhàn)劇的又一證明。 很多觀眾在崔中石死的時候很震驚,按《潛伏》等諜戰(zhàn)的套路,這種地下斗爭經(jīng)驗豐富的角色,起碼活到70%應該沒問題。 可能是因為對悲劇特別敏感吧,在第一集他和上級聯(lián)絡(luò)的時候,就隱隱聞到了短命之兆:
自作孽不可活這句話太重,但崔主任的早逝,和嚴春明一樣,確實都是無謂的,只是程度輕重不同罷了。
▲與孩子訣別的崔中石,全然不知華北城工部為了自己,已心急如焚 你有一個目標,為了這個目標加入了一個組織,這個目標就不再屬于你一個人。每個人有自己的作用,它可能在短期與你的目標相悖,但長期是一致的。 但最大的前提是每個人遵守團體契約。 加入地下黨的時間也不短了,始終對自己的作用沒有清醒的認識,依然把勝負看成一個人、一筆錢、一座城的得失,這就是兩人悲劇的本源。
▲后來謝培東的回憶,也顯示了崔中石對自我作用的低估 不知崔叔在天有靈,聽到最后那句“把金銀帶走,把民心留下”,能否對自己的犧牲有個新的評價。 -------------10 · 老來富貴也真僥幸------------- 方步亭總說何其滄是書呆子,其實大儒和書呆子還是有分別的,至少在政治遠見上,他跟方行長是不相上下的。 最明顯的是他在某次學潮后,跟女兒的談話: “爸知道你們還不至于是共產(chǎn)黨或者什么國民黨,可燕大畢竟是做學問的地方,不要卷到政治里去。你們其實一點兒也不懂得什么叫政治。你爸當然也不懂。可你爸記住了蔣先生和毛先生的兩句話。蔣先生的話是‘寧可錯殺一千,絕不放走一個’。毛先生的話是‘革命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暴烈行動’。” 何教授真的對梁經(jīng)綸的背景無察覺嗎,未必。但他對梁經(jīng)綸的態(tài)度,跟建豐同志對方孟敖的態(tài)度是一樣的。 用人之際,人才難得。 年輕的時候誰沒有naive過?反正白發(fā)蒼蒼的自己,還不是在努力論證一個行將就木的政府,發(fā)行無儲備金貨幣的可行性。
▲這就是留美學經(jīng)濟八年的何老,對中國經(jīng)濟的評價。在國外學經(jīng)濟的同學應該現(xiàn)在也深有同感。。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對于自己所做是為民請命,還是為虎作倀,何老始終不得其解。 果然如何老預言的那樣,“這點虛名和關(guān)系能保住經(jīng)綸和孝鈺就不錯了?!? 帶梁經(jīng)綸遠離政治前往美國,本是施恩,卻也僥幸救了自己的晚年。 畢竟1949年后發(fā)生了什么,這樣的一代大儒會有什么結(jié)局,我們都是清楚的。 -------------11· 看破的,遁入空門------------- 建豐同志曾經(jīng)親口說,王蒲忱等人都不過是將才而已,而只有梁經(jīng)綸才是張良。 武將戡亂,文官治國,建豐同志的算盤打得好。 但把信仰三民主義的梁經(jīng)綸派到當時的地下黨去,實在是輕敵了。
▲相對于1947年的國民黨,當時共方的所為更接近于他的理想。如果先遇到周恩來,他一定也是謝培東一樣的地下黨特別黨員了 畢竟共產(chǎn)黨員梁經(jīng)綸也好,國民黨黨員梁復生也罷,想做的始終只是用所學之經(jīng)濟,救國民于水火。 然而他犧牲了愛情,犧牲了無辜的謝木蘭,犧牲了信仰所換來的幣值改革,卻是一場沒有儲備金的玩笑。
▲幣制改革第一天受阻,他沖到曾可達和徐鐵英面前,講了生平最危險的一堂經(jīng)濟課。那一刻,他大徹大悟,不是對政治,而是對于經(jīng)濟決定政治的原理 原來一直掩飾的身份并不重要,一直猶豫的主義也不重要,經(jīng)濟的問題只能靠經(jīng)濟解決。政改于經(jīng)濟,就像金圓券于市場,不過是飲鴆止渴,無力回天。
▲狡猾的徐鐵英要把他的陳述作為認罪書,而他已無所畏懼 得以背井離鄉(xiāng)做學問,不再過問政治,已經(jīng)是這位經(jīng)濟教授,最好的救贖和解脫。 -------------12 · 癡迷的,枉送了性命------------- 從五四運動到《北平》的開端七五慘案,學生運動總是被冠以導火索的美名。 而謝木蘭,就是千萬撲向這星火的飛蛾之一。
▲總是站在學生活動最前沿的謝木蘭 她喊著要革命,卻連槍都端不穩(wěn);要整頓經(jīng)濟,卻連大學都沒有畢業(yè);要查貪腐,卻不懂為什么有貪腐;要加入組織,卻對兩個組織的本質(zhì)都一無所知。 她唯一的資本只有滿腔的癡迷,寫在她的眼里,可恨又可憐。
▲即使只在背景里,木蘭癡迷的目光也清晰可見 這樣的少年,在任何時代都是一張白紙,永遠只有兩種選擇。 或者用智慧填寫自己成為可用的書,或者被丟進時代熔爐里成為他人取暖的工具。 永遠忘不了木蘭臨死的情景,從高聲背誦詩歌到心如死灰,曾經(jīng)寫滿希望和勇氣的大眼睛毫無焦距地張著。
▲對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年紀來說,子彈并不比信仰崩塌更痛苦。 真可惜,那是她最痛苦的一刻,也是離蛻變最近的一刻。 更可惜的是,死后的她還將被繼續(xù)利用,在當時被國民黨老利益集團作為擋住改革的肉盾,后世被編入反映政治黑暗的洗腦教材。 再有癡似木蘭者,愿烏頭馬角終相救。 ————————————尾聲————————————— 不知會不會有人發(fā)現(xiàn),每個小標題都是紅樓夢《飛鳥各投林》的分句,而最后一句正是: 好一似食盡鳥投林, 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 正像知乎上說的:“徒勞”,是本劇最大的印象。 這就是劉和平犧牲一切要表達的,與多數(shù)年代戲不同的大主題。他創(chuàng)造了這么多,跟十二金釵一樣有血有肉的人物,卻善惡不分地碾壓一番,只留下浮云未散、故人難還的所謂勝利結(jié)局。 事實上在他之前的《雍正王朝》和《大明王朝1566》中應該也有這樣的傾向,只是《北平》這樣群像的方式更有沖擊力。 即使犧牲主次,作者也不忍心刪減任何一個時代剪影的命運。當然這部戲的反響更大,跟《紅樓夢》在晚清的風行有著共同的背景,也是要把很多話藏在繞口的古言背后的原因。。。 仔細分析北平的豆瓣網(wǎng)評,很多低分也并不是因為沒興趣看,而是看完之后的心灰意冷所致。 就像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奧茲說的, “我不是中國歷史的專家,我讀過一些中國文學作品,我可以感受到那種過重歷史負擔的痕跡,這對你們的社會體系無益,對你們的任何思想都無益。每一個人都被設(shè)計為能夠攝入一小部分的歷史,一小部分的政治。但如果這些東西必須變得巨大,壓制了私人生活的空間,那些真正需要而簡單的事物:愛與孤獨、失去與憧憬、死還有欲望就會被淹沒,這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從這個主題來說,愿大家永遠不必看懂《北平》。 有些忘記并不意味著背叛,看不懂前人悲歌,才能做個專注個體幸福的傻子。 實在騙不了自己的,國慶多讀讀《曾文正公全集》,學學如何在認清人生本徒勞之后,像王站長一樣,進取又無為的生活。 謹以此文, 獻給曾徒勞一世,卻不得花好月圓的人們, 和這差強人意,卻來之不易的安穩(wěn)現(xiàn)世。 —————————————————————————— 本文首發(fā)于個人公眾號,所以圖片帶水印~歡迎討論勾搭~ 來個原文鏈接吧……排版好一點 原文
有很多硬傷,比如反腐虎頭蛇尾,比如諜戰(zhàn)毫無進展,比如幣值改革淺嘗輒止,說白了就是好像有千頭萬緒的線索,也有矛盾交雜的群戲,但仔細想想,故事根本就沒發(fā)生起來,角色們啥正經(jīng)事也沒干。
祖峰不紅,天理難容
今天才開播,哪來那么高分!畫面沒說的,跟電影似的,比昨天剛結(jié)的《紅色》后期得更講究,但我無論如何看不進去這種大場景大背景大故事式的作品。而且劉燁一出,氣場怎么也覺得哪里不對,只見一群大男人在車里唱“浮云散……池塘,清淺,鴛鴦戲水……”一不小心就開腦洞。不好意思偶去2333一下。
我落淚是感動于一個生命明知道徒勞卻奮勇向前
開播第一天就暴到9分以上,說明豆瓣這小婊砸還是很有人情味的,不止抱美英日的大腿,對內(nèi)地這樣的神級卡司認同度也是很高的~起碼亮出了你認真我就買賬的態(tài)度~但愿內(nèi)地的影視劇制作方會珍惜觀眾這樣的初心,多出好作品。
謝木蘭一出現(xiàn)我就偏頭痛,還好緊接著何孝鈺一出來我就睡著了。
陳寶國每秒鐘都在換表情...【炫技...
有我最愛的編劇劉和平在,還有一大堆我摯愛的大明王朝1566的老演員,又是孔笙導演,沒辦法不期待不好評。畫面漂亮音樂也好,前六集劇本沒啥大問題,一堆戲骨飆演技,老中青三代美男簡直賞心悅目,目前為止超愛祖峰的崔中石?。?!蘇爆了!
唯二敗筆:男主劉燁,女主沈佳妮。
不得不承認全劇精髓是徐鐵英和馬漢山,包括人設(shè)和表演?;òV王站長花癡崔中石,喜歡孫秘書喜歡梁復生,喜歡劉五爺和嚴教授的互動,心疼可達鴨心疼方行長心疼何校長心疼孟偉心疼崔嬸。
劉和平說他寫北平無戰(zhàn)事遵循的原則是:講共產(chǎn)黨的時候理直氣壯,說國民黨的時候相對客觀。歷史總是在重演,陽光之下并無新事。
專業(yè)配音控,蔣經(jīng)國同志。專業(yè)接線控,曾可達同志。專業(yè)抽煙控,王蒲忱同志。專業(yè)旗袍控,方小嫂同志。專業(yè)眼鏡控,梁經(jīng)倫同志。專業(yè)逗比控,馬漢三同志。專業(yè)喝茶控,方步亭同志。專業(yè)發(fā)呆控,何孝鈺同志。專業(yè)撒嬌控,謝木蘭同志。專業(yè)懷表控,謝襄理同志……孟敖孝鈺一對面癱杰克瑪麗蘇!
曾可達技能:單車練拳打電話!方孟敖技能:雪茄紅酒會水嗎?王蒲忱技能:抽煙手抖再說吧!梁經(jīng)綸技能:背詩打字不睡覺!謝木蘭技能:瞪眼撅嘴不回家!何孝鈺技能:面癱熱飯聽誰噠?北平無戰(zhàn)事技能:女弱叔萌基佬掛!
崔中石?。。?/p>
王牌編劇 + 七大影帝 = 中國第一劇
導演的鍋
五年之內(nèi),無劇出其左右
1.腔勢是很濃的,內(nèi)容是很虛的。2.男性團隊創(chuàng)造的女性角色不是熱情的智障就是面癱的圣母,窘。3.崔中石就像是《天龍》里的阿朱,人雖故去但精神籠罩男主。4.浮云散,明月照人來。
這個電視劇會把我的眼睛慣壞的
記得當時和一個同學一起看的,看了將近一半兒的時候,他問我:建豐同志是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