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這樣的,一般十四我很少在整部電視劇第一集就給它下判死刑——
一是因為先抑后揚的電視劇數(shù)不勝數(shù),二是因為電視劇與電影不同,它在漫長的劇集里可能會隨著劇情深入最后來個絕地反殺。
過早的下判斷,除了會影響看劇時的心情,也會錯失一部佳作。
但是。
十四滿懷期待的打開張一山版《鹿鼎記》的時候,三十秒,只用三十秒。
這部劇在我心里,就被判處了死刑。
在花了三分鐘平復了心情后,我追完了兩集《鹿鼎記》。
此時的我,簡直忍無可忍,因為心心念念的《鹿鼎記》居然被毀的如此面目全非。
第二天的豆瓣分數(shù)也無疑印證了十四的觀感——
豆瓣評分2.6。
2.6是一個什么概念?
大家可以看一看被譽為豆瓣最下限的《逐夢演藝圈》的分數(shù)。
2.2。
兩部作品幾乎可以算是“旗鼓相當”。
這甚至還沒有減掉那些水軍刷的五星好評。
因為我很難相信,居然還會有0.6%的正常觀眾給這部《鹿鼎記》打上五星評價。
如果不是水軍,那么他不是瞎,就是瞎。
一、張一山自殺式的勸退演技
開篇張一山的三十秒單人脫口秀,這是對觀眾的第一個考驗。
你能不能在經(jīng)歷了這尷尬的三十秒后,仍有信心看完第一集。
張一山的演技,我之前在《局中人》的時候有做過一個評價——
雖然用力過猛,演技痕跡過于明顯,但看得出想要認真演戲的一名演員。
有心氣,但是能力尚有不足。
對于這樣的演員,我認為與其過多飾演不同的角色,接下不同的戲種,不如好好打磨自己沉淀自己,厚積薄發(fā)。
但很顯然,張一山不是這么想的。
在新版《鹿鼎記》里,張一山那不叫演戲,叫胡鬧。
一段堪稱猴戲的手舞足蹈過后,是瞪大雙眼的定睛一照,劇幕就這么拉開了。
說真的,沒十年腦血栓想不出這個開篇。
這樣“目瞪口呆”的“演技”,貫穿了整整一集,我不由得心疼張一山需不需要滴幾滴眼藥水來緩解眼部疲勞。
畢竟,瞪大雙眼,也是挺累的。
在觀看完整整一集后,十四不由得感嘆——
就這造型和擠眉弄眼的功力,不去演光頭強那真的是暴殄天物。
建議劇組可以直接拍攝真人版光頭強系列。
韋小寶這名主角的塑造,說實話,很難。
因為他是完全迥異于金庸老爺子以往的傳統(tǒng)主角,在所有的金庸作品里,是最為特殊的一名主角。
他不是郭靖楊過那樣的俠義之士,也不是蕭峰張無忌那樣的壯志豪杰。
韋小寶的身上,幾乎囊括了所有人性缺點——
貪財好色,膽小市儈,油嘴滑舌,甚至陰險狡詐。
但同時,他也有著許多人性上的光輝——
孝順,義氣,勇敢。
總體上來說,這是一個大德上無愧,小德上卑鄙的復雜角色。
但是但凡讀過小說,或者看過陳小春周星馳版本的《鹿鼎記》,大家都有一個共同感受——
對于韋小寶,我們討厭不起來。
但是張一山的韋小寶呢?
在看完兩集之后,我對于這名角色是心生厭惡。
張一山?jīng)]有表現(xiàn)出韋小寶的古靈精怪和機智,反而把猥瑣當做重點進行演繹。
這不僅曲解了金庸先生創(chuàng)作這名角色初衷,甚至我以為可能張一山對這名角色理解,也不甚到位。
但僅僅是主角的有失水準,這部劇不至于到了今天這步田地。
更可氣的是,幾乎所有演員的演技都發(fā)揮失常。
例如韋小寶的娘為了阻止官兵被扇了一巴掌一幕,簡直把我看的一愣一愣。
這延遲半秒后才假裝跌倒,這演小品也不至于如此拙劣吧?
張?zhí)礻栵椦莸目滴蹙透挥谜f了。
一代大帝給活脫脫演成了一名憨憨,康熙韋小寶在那一站,儼然就是真人版的沒頭腦和不高興。
即使是田雨這名老戲骨,在十四看來演技也是尷尬無比。
海大富臉上的白色涂抹不均,連陰陽怪氣也少了一絲風味。
二、演員的鍋,只占了三成
在這里,十四想說一句不合時宜的話——
張一山表演不行,那可能是張一山的個人問題。
但幾乎所有演員都發(fā)揮跳水,那么最大的問題就無疑是導演和編劇了。
如果說演技是讓十四看不下去的第一道關卡,那么劇情簡直是斷頭臺——
若是作為一名原著《鹿鼎記》的粉絲,那么你幾乎不可能接受如此劣質(zhì)的改編原創(chuàng)。
若是作為一名完全沒看過原著或者其他版本的新觀眾,那你很有可能看不懂劇情和人物塑造。
在原著里,韋小寶和茅十八的相遇去北京,是足足用了一章去刻畫描述(鹿鼎記總共也就50章)——
一群鹽梟去妓院鬧事,通緝犯嫖客茅十八出手解救,韋小寶因擔心茅十八傷勢,追隨他來到北京。
這開篇的鋪墊陳述,不僅通過細節(jié)把韋小寶市儈但義氣的性格展現(xiàn)給觀眾,并且把前因后果說的明明白白。
但是這部劇里怎么做的?
韋小寶看著嫖客神似通緝犯,茅十八忍不住氣就直接在妓院里大喊:
"沒錯,我就是茅十八。“
簡直是狗屁不通,莫名其妙,胡言亂語。
我真的是。
就差掀桌子了。
原著里花整整一章的鋪墊,電視劇愣是改成了5分鐘的光速劇情。
韋小寶的整體形象完全無法立起,這也使得張一山只能靠著自己的夸張面部表情來展現(xiàn)角色性格。
原著里康熙與韋小寶的相識,是因為韋小寶迷路走進摔跤房偷吃,碰巧遇見了康熙。
康熙作為大清皇帝,整個皇宮無人敢和他一起玩耍,碰見一個古靈精怪的小太監(jiān)并且不認得自己自然是不會放過,于是他提議和韋小寶摔跤,最后結(jié)為摯友。
但是電視劇里是怎樣的?
韋小寶偷吃后被康熙發(fā)現(xiàn),韋小寶罵了康熙,康熙樂壞了。
然后韋小寶給了康熙一巴掌,康熙笑著說道:
“你可真敢打我?”
編劇,你臉伸過來,我給你一巴掌,看你笑不笑?
類似的劇情在電視劇里數(shù)不勝數(shù)。
可以說,這部劇的2.6分評價,導演和編劇起碼占了7成。
套用豆瓣的一句評價——
當我看到看鰲拜的府邸叫鰲府我便決定棄劇了,真的悲哀,21世紀了還會允許文盲在這拍腦殘劇。
三、《鹿鼎記》只是單純的喜劇嗎?
《鹿鼎記》雖然很多人把它作為喜劇來看,但是實際上,他更像是一部戲謔歷史,批判現(xiàn)實的諷刺小說。
十四甚至認為,他是金庸所有作品里的頭牌,也是金庸先生的巔峰。(個人觀點)
金庸在他之前的小說里,編織著一個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武俠夢。
但是在《鹿鼎記》里,這個夢破碎了。
陳近南這般大俠,死于小人。
韋小寶這類地痞,左右逢源。
這是金庸把夢想照進現(xiàn)實的一部小說。
但是,新版《鹿鼎記》除了荒誕搞怪,毫無其他可取之處。
似乎導演編劇都認為,鹿鼎記就該搞笑,就該荒誕,他們把搞怪夸張放在第一位,把喜劇效果作為重點來輸出觀眾——
錯的離譜。
作為金庸作品里最靠近現(xiàn)實的一部小說,他不該被拍成這樣。
十四以為,2.6的豆瓣評分還遠遠不是他的極限。
說,就說這么多了,我大概不會再點開第三集了。
作者:十四十四
公眾號:十四十四
一開場直接來了一段六小齡童模仿秀,接著各種快進,對,是電視劇本身在快進而不是我按的快進,然后就是各種模仿秀,尷尬的一身雞皮疙瘩,人可以無恥,但是不能無恥到這個地步,雖然我可以選擇不看,但請你尊重金庸先生,尊重一下電視劇行業(yè),尊重一下屬于我們的鹿鼎記??谷丈駝《急饶闩牡膶I(yè)!這就是我的評語。
史上最猥瑣油膩丑陋做作的韋小寶!假太監(jiān)演成了真太監(jiān)。上躥下跳表情夸張,又宛若一只剝了皮的猴子。
和張一山一比,黃小寶瞬間變得清純可人,陳小寶也格外俊秀起來,更不要提張小寶,周小寶,啊,還有永遠最帥最靈氣的梁小寶。
茅十八為什么變成了魯智深?為了突出兩人身材反差萌的喜劇效果嗎?不明覺厲。
皇桑出現(xiàn)了!皇桑你造不造自己凸點了?!劇組連一副乳貼都用不起嗎?
鰲府是什么鬼?現(xiàn)在編劇和導演的入門門檻這么低了嗎?感覺就是掃盲班的級別。
整體感覺,這不是電視劇,是二人轉(zhuǎn)+鞏漢林小品。
因為實在受不了雙眼辣痛,跑一邊透氣,結(jié)果光聽張一山啊啊哦哦的聲音都想吐。
暫時先到這里,如果還能支撐看下去的話(可能性幾乎為零,不過也可能吐吐就習慣了,誰知道呢),再后續(xù)補充。
“張一山這演的是鞏漢林吧?感覺下句宮廷玉液酒就要出來了。”
“金庸老先生才走兩年……”
“看了5分鐘,只有一句話,這叫什么玩意?!?/p>
新《鹿鼎記》悄然開播,卻贏得巨大反響。在豆瓣上,網(wǎng)友留下3.4萬條短評,絕大多數(shù)與前引3條內(nèi)容近似。最慘時,該劇評分下探到2.5分,后略反彈,也只有2.7分。
有網(wǎng)友刻薄地說:怪不得上線前沒怎么宣傳,看來投資方也知道它不行。有影評人將此概括為《新〈鹿鼎記〉,爛得通紅》,意思是:該劇之差,已達“帶火話題”的水準。
“一邊倒”的評價背后,應注意兩點:
首先,大多數(shù)網(wǎng)友是根據(jù)前兩幾集得出的觀感,隨著角色逐漸就位,新《鹿鼎記》還是有可看性的。
其次,大陸先后拍過三版《鹿鼎記》,都不算太成功,這說明,業(yè)內(nèi)對《鹿鼎記》的理解上,存有集體偏差,新《鹿鼎記》的缺陷并非個案。不突破此瓶頸,下一版《鹿鼎記》仍難成功,片面指責新《鹿鼎記》,意義有限。
《鹿鼎記》的根本在解構主義
拍好《鹿鼎記》,前提是讀懂《鹿鼎記》?!堵苟τ洝肥且槐尽胺次鋫b”小說,基本理念來自解構主義。
傳統(tǒng)武俠小說堅持正邪不兩立,主人公必須“又紅又?!薄仁堑赖碌浞?,又是功夫高手。驅(qū)動他們行動的動力是匡扶正義,但正義與日常生活關聯(lián)較少,所以傳統(tǒng)武俠多聚焦在爭奪武林盟主、獲得秘笈、報仇、維護和平等狹窄的題材上,形成了非黑即白的敘事傳統(tǒng),它很難更準確表達出世界原本的灰度——即使在正派中,權力分配、權威塑造等也未必公正,這可能也是制造出邪派的一個原因。
在傳統(tǒng)武俠小說中,江湖秩序意味著對個體的異化,它只接納一種人,即絕對愚蠢、絕對忠誠的單向人,太聰明、太多元、太喜歡反省的人,反而被認為是危險的。
金庸一直試圖突破這種藩籬,在他筆下,許多大俠亦正亦邪,包括上黃蓉、趙敏、任盈盈等,她們狡黠、頑皮、狠辣……與傳統(tǒng)意義上的俠客不太相同,有“反英雄”傾向。這種傾向發(fā)展到極致,便是韋小寶。
韋小寶的一切都與“俠”相反,他膽小、武功差、渾身市井氣,出身也不高貴,此外他滿口謊言,而且好色??善沁@么一個毫無人格魅力的角色,卻取得了驚人的個人成功,而以嚴肅著稱的名門正派、宮廷內(nèi)部、官場等,卻猶如兒戲,所謂規(guī)矩、道義、體面等,完全被解構。
金庸本人未必意識到這個解構的價值,可能他也擔心自己在走向“油滑”,此后再沒寫出新的長篇小說。
全球化下,人們才接受了韋小寶
《鹿鼎記》剛問世時,遭遇了較多批評,金庸在后記中提醒讀者:“韋小寶重視義氣,那是好的品質(zhì),至于其余的各種行為,千萬不要照學。”
其實,只在自己利益不受損的前提下,韋小寶才會講“義氣”,且講完后又會附加許多自吹自擂,并要求對方回報。這能稱為“義氣”嗎?只能說,金庸既喜歡韋小寶,又不知道如何讓他看上去“有價值”,只好用“義氣”來搪塞。
1977年,香港佳藝電視臺拍攝了第一版《鹿鼎記》電視劇,共60集,為避免觀眾反感,只好讓女演員扮韋小寶,遺憾的是,該劇最終未能播出。
20世紀80年代,《鹿鼎記》突然受到歡迎。作家亦舒寫道:“(韋小寶是)男人中的男人,嫁給韋公是幸福的,是以他有七個老婆,她們都得到實際的愛護,精神與生活上的照顧。”
從“小痞子”,到“男人中的男人”,因為在體現(xiàn)變遷下,讀者們從《鹿鼎記》中,讀出自我身世之感:韋小寶能力不大,也不算努力,只靠運氣和小聰明,便既得皇帝信任,又在江湖揚名立萬,高官、財富、功績、美色等,一個不落。
上世紀80年代是全球化的萌芽時代,受此沖擊,出現(xiàn)了身份認同危機。此前,普通人還能靠個性、才華,給自己爭取一點空間,可隨著資本全球流動,普通人日漸被套牢,再難掙脫資本的束縛。
曾幾何時,職業(yè)被視為一輩子的事,年輕人被教導,只需鉆研業(yè)務,地位與待遇自然會越來越好。可在今天,大量職業(yè)在消失,已沒人能告訴你:明天會不會失業(yè);該怎么做,才能保證未來。連大企業(yè)也不再制定五年規(guī)劃之類,因為它們離倒閉可能也只差一年。
從沒有哪一代人,能像當代人那樣,充滿不確定感。蕭峰已無法給他們以代入感,他們能看到的最遙遠的彼岸,就是韋小寶。所以才有“做人最好是蕭峰,出來混還得韋小寶”之說。
沒有“痞”,就沒有韋小寶
遺憾的是,大陸先后拍了三版《鹿鼎記》,卻始終沒有get到解構主義這個點,只是把它當成喜劇,是“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這構成了創(chuàng)作上最大的困境。
對比香港推出的三版《鹿鼎記》:
1984年版由梁朝偉主演,他刻意強化了韋小寶愛打小算盤的一面,前半部演繹到位,只是梁朝偉的形象太英俊,使角色的正面感略強。
1998年版由陳小春主演,增加了更多心理戲,使觀眾更能理解韋小寶的行為邏輯,從而產(chǎn)生親近感,該版在人性深度的把握上,獨樹一幟。
2000年版由張衛(wèi)健主演,這是對原著改動最大的一版,突出了韋小寶的俠義精神和絕世武功,雖有些離譜,但改編者緊緊把握住解構的主脈——在畸形的權力場,韋小寶與康熙這對少年玩伴最終不得不分道揚鑣。
這三版《鹿鼎記》都緊緊把握著韋小寶的“痞”做文章。這種“痞”和傳統(tǒng)的“痞”不同。韋小寶不反抗秩序,也沒有暴力傾向,他在被動地順應著,并呈現(xiàn)出底層小人物的生存智慧與生存哲學:卑微、掙扎、自戀、自憐……韋小寶因此擁有強大的共情能力,那不是居高臨下的同情,而是切切實實的溫暖。
韋小寶為漂泊的現(xiàn)代人,提供了白日夢的可能,以及人性猶在的證明,從而保留了抵抗被異化、被改造的一絲希望。
再看大陸拍的三版《鹿鼎記》,黃曉明、韓棟、張一山在演繹韋小寶時,都努力呈現(xiàn)他的善良、天真、溫情的一面,“痞”只是可有可無的包裝。而沒有了“痞”,韋小寶便不再是韋小寶。這種贗品的韋小寶,不論表演上多么用力,也難得到觀眾認同,更無法使他們得到安慰。
不能一提創(chuàng)新,就只有形式創(chuàng)新
客觀地看,新《鹿鼎記》還是比較用心的:畫面精致;角色塑造可能有些夸張,但演員很努力;服化道上也比較用心。只是后來者總會承擔更大壓力,《鹿鼎記》原著偏重娛樂性,而娛樂功能的達成,只能靠感官刺激,這只能一次性成功。畢竟,感官刺激會越來越麻木,第一口辣椒總是最辣的,此后的幾口就很難達到同等效果。
對于《鹿鼎記》的人物與情節(jié),許多觀眾比電視劇主創(chuàng)人員還熟,他們不愿看熟悉的東西,又不能接受偏離他們印象太多的東西。如果新《鹿鼎記》早于其他版本,可能觀眾們反而會覺得,韋小寶的面部表情原本就是這么豐富,張一山的演繹很準確。
后來者不論怎樣創(chuàng)新,都會激怒一大批“忠粉”??尚隆堵苟τ洝返脑u分如此低,說明出它的創(chuàng)新方向有誤。
不知為何,如今一提影視創(chuàng)新,就是在畫面、表演、鏡頭、道具、故事等方面創(chuàng)新,而不是原著理解、表現(xiàn)主題、人物演繹等方面的創(chuàng)新?!靶问酱笥趦?nèi)容”似乎已與“專業(yè)化”畫上等號,可這種形式上的新,無非新瓶裝舊酒。
這種“為創(chuàng)新而創(chuàng)新”的偏執(zhí),使新《鹿鼎記》在表達上充滿矛盾,以敘事速度為例:
一方面,節(jié)奏過快。就像網(wǎng)友批評的那樣:“5分鐘韋小寶進京城了,15分鐘海公公就瞎了,25分鐘韋小寶康熙就認識了……照這個速度10集就可以大結(jié)局了?!边@個快可能是壓力的結(jié)果,但快得沒道理,即屬硬傷。
另一方面,又離奇地拖沓。韋小寶在康熙的書房找《四十二章經(jīng)》,巧遇公主并發(fā)生打斗,該橋段竟長達2分半;為填滿節(jié)奏過快留下的空白,新《鹿鼎記》加入大量毫無趣味的新梗,僅韋小寶掰手指數(shù)“四十二章經(jīng)”是五個字的濫細節(jié),竟出現(xiàn)了好幾次。
類似的擰巴,隨手還能舉出許多。
新《鹿鼎記》的導演馬進說:“我們這一版《鹿鼎記》的受眾是誰?我坦白地說,是00后和10后?!笨稍谖醋鞒浞质袌稣{(diào)研的前提下,導演如何知道“00后和10后”喜歡什么?這種話術貌似嚴謹,卻只起到掩蓋不嚴謹?shù)淖饔谩<葲]迎合市場,又降低了藝術品質(zhì)。
問題的關鍵,在于搞懂“什么是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不是“老故事+新笑話”,也不是“拿著肉麻當有趣”,更不是“一膚淺就說只給年輕人看”……個人倒覺得:不具備從原著中讀出新意的能力,最好不翻拍。
金庸的《鹿鼎記》是喜劇也是悲劇,韋小寶“神行百步”的同時,也讓讀者感到歷史的寒意和舊時代的腐朽
至少從豆瓣評分上看,張一山版《鹿鼎記》是史上口碑最差的一版《鹿鼎記》了。首播第二天豆瓣開分2.7分,之后更是跌至2.5分。
作為金庸被改編成影視劇次數(shù)最多的小說之一,《鹿鼎記》此前已經(jīng)有梁朝偉、周星馳、陳小春、張衛(wèi)健、黃曉明、韓棟等多個版本的韋小寶。公正地說,張一山自然不是演技最差的,但這一個版本《鹿鼎記》,的確在劇本上出現(xiàn)了大問題。小說《鹿鼎記》兩個核心魅力,在改編過程中,均一定程度上遭到了破壞。
小說《鹿鼎記》是金庸的收官之作,1969-1972年在《明報》上連載?!堵苟τ洝肥墙鹩剐≌f中的“異數(shù)”,主題文風與以往迥然不同,以至于連載期間有讀者認為《鹿鼎記》是代筆之作。金庸此前的小說,均為典型的武俠小說,“武”為表,“俠”為里?!敖庇衅渥猿梢惑w的規(guī)則與秩序:惜名譽,重信義,慷慨輕財,仁義忠貞;最終落腳點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事實上,金庸完全可以停留在他寫作的舒適區(qū)里,把《鹿鼎記》寫成一部英雄列傳,比如將陳近南選為主角。但金庸反其道而行之,他以小痞子、小流氓、小混混的韋小寶為主人公,成就了他創(chuàng)作生涯一次成功的突破。
韋小寶出生于妓院、長于妓院,他的成長過程也深受妓院風氣熏陶,對市井流氓風氣相當熟稔。他頭腦靈活、反應機敏、八面玲瓏、鬼靈精怪、工于心計,同時愛占便宜、臟話連篇、溜須拍馬、潑皮無賴、吃喝嫖賭、膽小怕事。他是一個貨真價實的小人,但他又不是那種徹頭徹尾的壞人。就如同魯迅筆下的阿Q是國民性的一種象征,韋小寶亦然,他的身上有著國人一切弱點的集結(jié)。這樣的主人公雖不討喜卻沒那么招人煩,畢竟人性的普遍弱點是人人有之,只不過我們的“自我”壓抑住了,而韋小寶就像是“本我”的一次大釋放。
此前多個版本的韋小寶,改編時各有側(cè)重。比如很受觀眾喜愛的陳小春版,其實編劇幫韋小寶“遮瑕”了,好在這一版本的韋小寶很討喜,觀眾也能接受。相較而言,張一山版韋小寶,既沒有讓韋小寶顯得討喜,也把韋小寶扁平化了。
劇集一開篇就“魔改”,韋小寶與茅十八的相遇相識并結(jié)伴到京城,只剩下幾分鐘的橋段。在小說中,這是韋小寶個性鋪墊的一個關鍵,它著重說明了一點:韋小寶滿口俠義,但他從來就不是真?zhèn)b義。
韋小寶幫助茅十八,是因為他從小在茶館里說書聽多了,“對故事中英雄好漢極是心醉,眼見此人重傷之余,仍能連傷不少鹽梟頭目,心下仰慕,書中英雄常說的語句便即脫口而出”。所以他對茅十八說,“好朋友有福同享,有難同當?!钡斅犅劰俑贸龈哳~賞金捉拿茅十八時,韋小寶立即為賞金遲疑了好一會兒:一千兩賞銀他不會告密,但一萬兩、十萬兩銀子他就拿不定主意了。之后被茅十八罵了一句“小雜種”,韋小寶更是出口成“臟”,“你這賊王八,臭烏龜,路倒尸,給人斬上一千刀的豬玀……”
韋小寶就是這么個人。整部小說里,我們的確看過他不少次出手救人,他有義氣;但也要看到,他這“義氣”是以不妨礙自己的利益為前提的,與俠客不求回報的路見不平一聲吼的“義氣”不同。他的道德上限,并沒有高出普通人多少。
張一山版韋小寶人性的這部分晦暗被削弱了,人物的一些舉動就顯得不明就里。
比如劇中韋小寶知曉小玄子的身份是康熙皇帝時,鰲拜正好“威脅”康熙。韋小寶雖然害怕但立即沖出來質(zhì)問鰲拜,“你是要殺皇上嗎……你要敢殺皇上,先過了小桂子這一關”。觀眾乍一看,這韋小寶還挺正義。
但小說是這樣寫的:
韋小寶見到皇帝,縱然他面目如同妖魔鬼怪,也決不會呼喊出聲,但一見到居然是小玄子,這一下驚詫真是非同小可,呼聲出口,知道大事要糟,當即轉(zhuǎn)身,便欲出房逃命,但心念電轉(zhuǎn):“小玄子武功比我高,這鰲拜更是厲害,我說什么也逃不出去?!膘`機一動,心道:“咱們這一寶押下了!通殺通賠,就是這一把骰子?!笨v身而出,擋在皇帝身前,向鰲拜喝道:“鰲拜,你干什么?你膽敢對皇上無禮么?你要打人殺人,須得先過我這一關?!?/blockquote>韋小寶是先驚呼出了聲,暴露了自己,條件反射想逃,知道逃不掉于是急中生智。這就將韋小寶油滑、雞賊、自利同時有點義氣鮮明地體現(xiàn)出來。韋小寶是有多層次的。
但劇版那么一改,韋小寶的動機與人格都不清晰。
之后,無論是韋小寶見太后,韋小寶抄鰲拜家時中飽私囊,還是收受吳應熊賄賂等橋段,劇版的改編都剔除了韋小寶內(nèi)心活動的豐富性,以至于韋小寶變得“單薄”。
張一山有些用力過猛的表演,更讓韋小寶顯得油滑、浮夸、咋咋呼呼。這一版韋小寶不豐富,也不討喜。
除了韋小寶外,其他角色都不同程度扁平化了。比如小說中韋小寶與小玄子的情感積累有“兩個月”,康熙之所以喜歡韋小寶是因為身為帝王的孤獨,但劇版一切都被按了“快捷鍵”,這一版康熙也成為“最差”一版。
被剔除的“深刻”
表面上看,《鹿鼎記》是一部嬉笑怒罵的休閑小說,處處充滿著游戲解構的趣味。但金庸自個這樣說,“《鹿鼎記》已經(jīng)不太像武俠小說,毋寧說是歷史小說?!苯?jīng)由韋小寶,金庸抵達的是中國歷史邏輯的深處。
因此,小說第一回“縱橫鉤黨清流禍 ,峭茜風期月旦評”,是從文字大獄入筆,之后再切入小說標題《鹿鼎記》所指。何為“鹿”,何為“鼎”?小說先是對鹿、鼎一番詳細解說后,這樣寫道:
那小孩道:“所以‘問鼎’、‘逐鹿’,便是想做皇帝?!粗顾勒l手’,就是不知哪一個做成了皇帝?!?/blockquote>那文士道:“正是。到得后來,‘問鼎’、‘逐鹿’這四個字,也可借用于別處,但原來的出典,是專指做皇帝而言。”說到這里,嘆了口氣,道:“咱們做老百姓的,總是死路一條?!粗顾勒l手’,只不過未知是誰來殺了這頭鹿,這頭鹿,卻是死定了的?!?/blockquote>換句話說,韋小寶游戲人間背后,《鹿鼎記》講述的是一個各方勢力爭做皇帝的故事。除了康熙為代表的清政權外,還有臺灣鄭經(jīng)麾下的“天地會”,尊“唐王”的沐王府,遼東“神龍教”,云南吳三桂,闖王李自成,崇禎女兒長平公主九難等,各方勢力粉墨登場,你爭我搶,相互廝殺。
陳小春版、黃曉明版都有這樣一個“大局觀”,張一山版基本是看不出來。
金庸把專制權力爭奪的本質(zhì)看得透透的:那些冠冕堂皇的口號背后,是對全能型封建皇權的迷戀,“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所以小說一開始,金庸多次借韋小寶的視角,將“皇宮”與“妓院”等同起來,毫不掩飾的鄙夷和不屑。
到了劇版,連麗春院都一筆帶過。
韋小寶誤入皇宮,也只是驚訝說聲“這么大的房子”。
小說中,韋小寶得以“崛起”,就在于他“觸類旁通”吃透了權力的本質(zhì)。在皇權面前,他有濃濃的“奴性”,奴顏媚骨,迎合了權力的需求,獲得權力的信賴與認可;在下人面前,他又有精通權力的“馭人”之術,把權力的效用發(fā)揮到最大。
比如韋小寶第一次見皇太后,太后夸他擒拿叛臣鰲拜立了大功。韋小寶回太后:“奴才只知道赤膽忠心,保護主子?!?/p>
劇版到此為止。但小說還有一段精彩的心理描寫:
他在皇宮中只幾個月,但賭錢時聽得眾太監(jiān)說起宮里和朝廷的規(guī)矩,一一記在心里,知道做主子最忌奴才居功,你功勞越大,越是要裝得沒半點功勞,主子這才喜歡,假使稍有驕矜之色,說不定便有殺身之禍,至于惹得主子憎厭,不加寵幸,自是不在話下。人人都爭做奴才,但韋小寶是第一等的奴才,因為他的馬屁從來都拍得恰到好處,既有口頭諛辭,更有關鍵時刻的“舍命相救”。當然韋小寶早就算好利益得失,比如他怒斥鰲拜,知道自己橫豎可能死,還不如搏一把,果真,沒死成,還給皇帝留下忠心耿耿的印象。
韋小寶也得到了專制權力的垂青,借著這亂世,他如魚得水,升官發(fā)財。從小桂子到桂公公到尚膳司副總管,之后一路做到欽差大臣、撫遠大將軍、鹿鼎公……這不正是專制權力的荒謬處嗎?善拍馬屁者得天下。而有權力的加持,他一路左右逢源、逢兇化吉,層層為奴又層層為主,何嘗不悲哀?
所以,金庸的《鹿鼎記》是喜劇也是悲劇,韋小寶“神行百步”的同時,也讓讀者感到歷史的寒意和舊時代的腐朽。劇版似乎剔除了“深刻”的這一面,我們只看到韋小寶在打怪升級,不斷贏得權力、金錢和女人,像是一出鬧劇。
——首發(fā)澎湃新聞【有戲】欄目——
鹿鼎記已經(jīng)耳熟能詳,拼的就是演員創(chuàng)造角色的能力,當然更拼的是導演的解構能力。周星馳的韋小寶有一點接近金庸的悲憫,在笑的時候窺見一閃而過的悲劇內(nèi)核,陳小春的韋小寶更多的是山雞哥耍寶耍賤卻偶爾呆暖萌的江湖小弟…各有特點深入人心…然后復刻并低配陳小寶就大可不必,為什么電視劇的一再翻拍都是表里如一的沙雕喜劇呢?沙雕其實并不容易,荒誕的幽默考驗著主創(chuàng)的集體智商,不然就是智障…翻拍能不能仔細研究原著?陳小春塑造了他的韋小寶,不代表韋小寶就是這個顏值水平,春芳姐年輕時也曾艷名遠播,回憶中的疑似爹們各有各的好相貌。從遺傳基因的大概率判斷春芳姐的親兒子又高又帥,好嗎?!
這么好的題材讓你們弄的稀碎,我以為教主版真的就夠了,沒想到啊沒想到,你們是毫無底限。不要再拿刪減說事兒了,張一山的演技真的被高估了,太局限于耍寶賣賤的類型了,可小寶這個角色不單是耍寶,他還有忠義、憨厚、怯懦、鬼馬的特質(zhì),而張一山表演的層次就太欠缺了,單一就導致乏味,總得來說前幾集就是皇宮里太監(jiān)的戲,但我覺得張一山演的小寶可能是真的,所以別再海吹張一山了,張一山就勉強是個及格線水平的演員,不拓寬戲路慢慢就原形畢露了。而且也馬上三十的人了,感覺還是把所有角色演成劉星,這部劇還不如講長大的劉星穿越到鹿鼎記里來得好。最后,張一山的顏我真的get不到啊………
鞏漢林附體張一山?
5分鐘韋小寶進京城了,15分鐘海公公就瞎了,25分鐘韋小寶康熙就認識了…照這個速度10集就可以大結(jié)局了,刪劇情也不能刪到跳戲啊。新版鹿鼎記太垃圾了,唯一欣慰的是張一山版韋小寶演技還可以。唉,其余,忍無可忍
看鰲拜的府邸叫鰲府我便決定棄劇了,真的悲哀,21世紀了還會允許文盲在這拍腦殘劇,唉。
張一山的用力過猛,一言難盡
張一山演得太浮夸了,這哪是韋小寶,分明是個喝了五斤假酒的瘋猴子。
張一山這演的是鞏漢林吧?感覺下句宮廷玉液酒就要出來了。
如果說黃曉明的韋小寶透著油膩,那么張一山演的好像是個毛沒長全的小屁孩??滴跹莸姆路鸷晚f小寶一個出身,毫無帝王氣。沐劍屏和方怡區(qū)別感好小,所以這部戲最大的敗筆就是人物相似,沒有演出各自的個性。
失望。演技,配音,都讓我覺得出戲。。。。。。。
最不能理解的一個問題是為什么所有改編鹿鼎記都沖著鬧劇喜劇改,金庸其他作品里都照著史詩正劇拍,但是他文風最成熟最具有悲劇內(nèi)涵的鹿鼎記的影像化都成了一個模子的夸張鬧劇。就拿開篇來說,為什么都忽略了原著開幕大雪天一番論鹿鼎的對話呢?那是整本小說的基調(diào)呀?
??????????…
突然覺得演員就位不是那么難看了…
拍的跟屎一樣。
張一山不適合韋小寶,演的太猥瑣了
讓你演的是韋小寶,不是猴!??!
一星走起,張一山的演技,好……尷。劇情也太快了。
看了張一山吃糕點我又沖進來評論了,不是用力過猛是智障版小寶
張一山把假太監(jiān)演成了猴里猴氣的真公公…總覺得他下一秒就要脫口而出:看俺老孫七十二變!還有動不動就擠眉弄眼的嘎哈呢?當藥水哥模仿秀呢?這也能有七個老婆,騙鬼呢?
韋小寶像猴子,康熙像個小太監(jiān),海公公在喜感和狠辣之間進退失據(jù)。沒一個角色像樣的,真是服氣。太監(jiān)服一溜白是怎么回事?
沒有明史案,沒有麗春院,談什么鹿鼎記?鹿鼎記好就好在莊和諧的中間點非常準確,雖然挺欣賞張一山的,但是這就是拍的跟NM鬧著玩似的
60集刪成45集,劇情進度太快了,怎么第一集就碰到康熙了。。。導致很多情節(jié)連接不上,可惜了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