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繪畫和音樂的電影,總是讓人無法拒絕。丹麥和瑞典合拍的這部《無名大師》,雖然不是直接講畫家的,畫廊經營商的門道也讓人產生不淺的興趣。搜索、求證,冒險買入再尋找后面的買家,需要相當的專業(yè)知識和較強的鉆研精神。國內有位古舊物品收藏大腕曾經感嘆,家具、瓷器他都不怕,唯有美術和書法不敢涉入。話不能這么說,一、兩百年前繪畫所用的顏料不同,畫風不同,再高的造假高手,在顏色、手法等方面不可能不出差錯。經營商和收藏家屢屢受騙,只能說明他們還沒到那個份上。 電影也表現了畫廊經營商家庭親情。北歐人注重個人獨立,甚至有些生冷,但從這部電影里可以看出,遇到大事還是非??是笥H友,特別是家人幫助的,北歐的血也濃于水。小題材、小制作,沒有那種波瀾壯闊的大氣,小國的電影在情調上也很出彩。
影片以俄國藝術大師列賓的匿名畫作救世主和一個臨近退休老古董商為主線的故事。雖然影片故事里的畫作肯定是真的,但了解藝術市場的人都知道藝術品和拍賣品的價值是有區(qū)別的。以藏家的角度來說,得到這個寶已經是天賜良機就該心滿意足。但若還要借此再換一大筆錢就不是男主的地位一個人能夠做的到的。拍賣記錄里雖然也偶有obscured provenance 的拍品拍出天價。但這都需要有極高地位的行家或拍賣公司護航才可能發(fā)生。男主需要的就是不要想自己獨食,帶著這幅畫及相關的證據去找到一個有力的sponsor。有好處大家分,真畫必能被認可??蓢@多數人不了解這個道理,老古董商臨老居然也忘了。
垂暮之年能碰到這幅畫,和外孫經歷這一段時光,很圓滿了。
互給六星,隔代知音,名畫相贈,了無遺憾!
為了利益,真得可以說是假的,假的可以說是真得,所謂的藝術品拍賣商也是奸商,不過如此。
精致畫面,敘事細膩,娓娓道來,人,物,畫,圈子,環(huán)境,歷史,藝術,一一呈現,簡單的故事,講得不簡單。
該呈現的都呈現了,其余的就留白吧!
平淡克制,畫作主線,穿插親情,以及畫作的故事,有代入感,敘事鏡頭也可以,幾個場景轉折每次都帶給人問題,設置了懸念,我覺得可以。也可以看出西方國家的感情與中國的不同,看多了亞洲國家大家庭的家長里短,看看這些有不同的感悟
好多字啊,寫不夠啊,值得一看,可以去看看。畢竟一千個人一千個哈姆雷特,觀感不同,的出來的感悟也不一樣
電影確實是一門虛幻的藝術,感覺制片導演們都是揣著明白裝糊涂,明明很淺顯的道理,非要搞的故弄玄虛,達到讓觀眾們恍然大悟一下才可以。
男主干了起碼四十年藝術品鑒定修復交易的生意,不可能不知道拍賣品和藝術品之間的區(qū)別,藝術品可以成為拍賣品,拍賣品卻不一定非要是藝術品。買主買藝術品,是要他確定的藝術價值,這個價值靠的是權威的鑒定,以及來龍去脈的清晰,另外,拍賣價格一般才是藝術品身家的保證。一開始,男主就拍下了一副沒有藝術家簽名的風景畫,一對夫婦看似不懂畫,卻清楚拍賣價格。后來這幅畫能賣出一千多歐,完全是另外一個買家不是很懂畫起碼不懂價格。男主的光頭朋友在得知八九不離十是列賓的作品后為什么不提前布局競爭這幅畫呢?因為他知道這是個坑,這個行業(yè)太多決定價格的東西了,風險太大了,男主在風燭之年卻想冒這個險,結果不出所料,聯系好的買主在風險面前取消了交易,這個畫爛在了手里,成為推動男主退休即死亡的一大誘因。
男主一輩子沒干過什么值得稱道的成功事跡,但我相信他一直攢著一口氣要干一件讓家庭值得光榮的事情,所以犧牲了所有的時間,和女兒鬧的天各一方。這一攢就是幾十年,眼看就要死的時候,才迎來了人生最大的一個機會,但是他想的有點多了,能得到這個寶已經是天賜良機了,別想著再換一大票錢,還修復家庭裂痕以及一切一切以前沒機會做的事情。
藝術品的收藏僅僅是為了鑒賞嗎?如果不能用來炫耀,如果不能通過價格顯示其價值,那么不管蒙娜麗莎還是我自己隨便涂鴉的東西應該都差別不大,蒙娜麗莎只有掛在最著名的博物館里才會彰顯其價值,達芬奇和列賓想必也不會因為自己的畫被人買走而遺憾,只有越來越多的人買他的畫,掛在顯要的位置炫耀,才能讓作者自豪。
男主的外孫犯有盜竊罪,他的盜竊,就是替人買東西的時候自己提高了價格,把原價和差價之間的部分裝到了自己的兜里。外公在教訓他的時候他反駁說你干的不也一樣,也是吃了差價。老頭貌似憤怒,和無話可說,只是帶著他去博物館講解油畫,最終老頭用事實也給孫子上了一課。這不一樣。外孫的行為沒有承擔風險,而老頭除了承擔了鑒別風險,還自己花錢買下了這幅畫,他基本上借光了所有可以借的人的錢包,可想而知風險有多大。在拍賣的現場,隨著拍賣師一次次的喊價,我看著男主的表情,也把心扭成一團,當時并沒有擔心后來的事情,只是擔心他錢不夠,或者膽子不夠大,或者別人出價太高,讓他失去這幅畫,還擔心外孫去養(yǎng)老院查證的證據只是證明這幅畫不是列賓畫的,而他不知道。總之我怕他失望,郁郁而終。
事實是,這件事情,讓外孫學到的是承擔責任。你斷定這是筆好生意,那就搞錢進貨,聯系買家,承擔所有的風險。
像寒冬里飲一杯紅酒,在口腔里把酒慢慢暖熱,順暢的流到心里。
現在看到藝術品拍賣的電影就會想到《最佳出價》。人生暮年的畫廊老板發(fā)現了列賓的畫作,拍賣公司卻沒有認出這副真跡。老板孤注一擲買下了這副畫,賣的時候卻被后知后覺的拍賣公司攪黃了。老板直到死也沒把畫賣出去,卻收獲了從來沒有的親情。老板發(fā)現的畫是列賓的“救世主”,這副畫沒有帶給老板金錢財富,卻拯救了他從未經營過的親情。親情的溫暖應該比擁有財富更讓他滿足。
看似主人公的視角,卻穿插了幾個全知鏡頭,其暗示足以令觀眾預測劇情的走向,嘗試站到上帝的位置。編?。ㄉ系郏┓路鹫橇匈e的畫中的救世主,冷眼旁觀影片中每一個人,緊鎖的眉頭又帶著一絲憐憫。畫廊老板、富翁客戶、女兒、孫子、主人公,他們分別知道什么,又不知道什么?而從這幅畫的角度,仿佛它有一股冥冥的力量主宰自己的命運。影片結尾呼應開頭:死而無憾。最后,畫出救世主的列賓,又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一部關于無知的影片,答案在結尾揭露:謙卑——哦,別忘了,這也只是個臆測罷了。
will always enjoy a grumpy-old-man drama — that is, until I become one...
很好看,雖然中間的曲折讓人揪心,女主這智商窮困一輩子真是注定了的,也不關心她爸借這么多錢干什么,最后差點被騙走名畫。還是老頭洞察了一切,不然就真傻逼了。
畫圣像的是懷著謙卑的心態(tài)畫的,賣畫的跳梁小丑眼中只有錢,買畫的最后才明白親情更重要。劇情發(fā)展中真怕他買到一副假畫或因畫而發(fā)生意外。
所以藝術無法用金錢衡量但又不得不用金錢衡量,作為喜好收藏很美,但作為投資買入就很慌了。。。
簡單而溫情的小故事,卻特別貼心。就像是聽家人講述一個朋友的朋友的故事,沒有心驚肉跳,不是駭人聽聞,而是真實、溫暖、打動人心。7
沒有太多驚心動魄,也沒有好萊塢電影的套路,但是故事還挺有意思。只是,這種人生,到底是為了發(fā)財,還是干出點大事?但是,一副名作,或者好東西,曾經擁有,是一種怎樣的驕傲啊!可能越來越癡迷,越來越執(zhí)著。人這一輩子總是有顧此失彼,總會留著遺憾,不是愧對了家人,就是后悔錯失了良機。
畫不是重點,畫家也不是重點,主要是看完整部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一幅畫背后的三代親情,溫潤動人
簡潔、冷峻、克制,仿佛和我頭腦中對于芬蘭這個國家的認知差不多。故事的主線設定表面看起來頗有幾分老套,然而暗地里卻把人生和藝術兩條線重疊了起來。人生也好,藝術也罷,它們無不都是價格和情感的混合物。前者占據了我們生前的大部分時間,同時也是絕大部分人和藝術作品接受旁人評價的首要標尺。但只有后者,才是在短暫的——無論是作為藝術家,還是普通人的——人生走到盡頭之后,能夠長久留存下來并證明我們曾經鮮活地存在過的唯一痕跡。
熬著個大夜看這部電影,以為是個好選題。故事是很好的,敘事攝影都很見功底,可惜格局小,情感密度不夠,差了很多人物塑造上的細節(jié),北歐電影常見問題了,感覺和風土人情有關,感情都冷冷淡淡的。但從電影角度來說,這個敘事絕對是能夠彌補這些問題的,一些設計也有意思,看完很舒服。這他媽可能就是現在性冷淡風格流行的原因吧,冷清寡淡得像一碗水,但工整實用,而且渴的時候也是真解渴。
故事比較套路,但芬蘭的風景、胡戈·辛貝里的《受傷的天使》、列賓的圣像,都散發(fā)空寂之美。
對于片中老人來說,最大的收獲不是撿漏了一副列賓的真跡,而是在生命的最后時光,找回了曾經丟失已久對女兒和外孫的關愛以及親人們的諒解。做一個值得被懷念的人,比留一副值得珍藏的藝術畫作更有意義。芬蘭電影很擅長講這些小人物的坎坷卻溫暖的故事。
列賓的救世主拯救了一個家庭的故事
真是服了。無關藝術,只關于錢。
電影運用敘事、配樂表現人物、情緒的方式真的很妙。后半段有些地方劇情展開有點點慢,但是很喜歡這樣無法預知的劇情和情緒。結尾很亮眼,從和我們熟悉又陌生的人那里要到自己期盼的結果,心里卻又不那么舒暢了。愛會讓人心碎,可是電影中透出的那一點點溫情卻又讓人那么不舍,比起deal,感情的部分更打動我。
勉強及格。這一家人真是窮到讓人絕望,老畫商破釜沉舟才搞來一萬歐元,他人剛沒,他閨女就要把列賓賣給奸商,按理說這閨女也是從小受過熏陶的還這么不懂行情……難道這人設是向郭利斯馬基的無產階級電影致敬?其實這片子的懸念營造還可以,雖然老且窮的畫商和來實習的外孫一露面,你就知道這人物架構必然指向家庭親情的彌合,但老畫商盯上無名畫作,令人猜測這位暮年的藝術品商人會跟畫作產生何種共鳴?但其實他關注的還是錢(一萬歐拍賣的畫轉手能賣十萬以上,令起起伏伏的交易過程吊足觀眾胃口),所以這個人物其實是有重大缺陷的,而畫作又是列賓覺得個體不方便署名的圣像畫,所以這樣一幅畫能對這位執(zhí)著于個人世界的老畫商有什么啟示?這點在電影里表現的并不充分,他留給女兒的遺囑也像是面臨死亡的妥協,而非懺悔或彌補,不然他在死前可以交代更多
藝術品投資致富有多難的殘酷例證